存储单位的认识教案
《认识计算机的存储器》说课稿
《认识计算机的存储器》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课《认识计算机的存储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存储器的种类、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存储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存储器的种类和作用,知道计算机的存储器分为内部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存储器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存储器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存储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黑板。
学具:学生计算机、存储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存储器的话题,例如:“同学们,你们在用计算机画画、写作文时,是如何保存自己的作品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存储器的作用。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课本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了解存储器的种类和作用。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详细介绍存储器的种类和作用。
讲解过程中,结合实例进行说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4.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请同学们将电脑中的一个文件保存到U盘中。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使用存储器的经验和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存储器的种类、作用及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答案:存储器的种类有内部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作用是保存电脑中的数据和程序。
2.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正确使用存储器?答案:正确使用存储器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存储器、正确保存和读取文件、定期备份重要数据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存储器的种类、作用及使用方法。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存储器使用方法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惑,需要在课后给予个别指导。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容量单位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容量单位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容量单位【导言】学习容量单位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容量单位,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容量单位间的转换关系,提高他们对物体容量的估算和比较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容量单位,并能准确地使用和转换容量单位。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容量单位,包括升、毫升、立方米等;2. 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容量单位进行计量,并进行容量单位间的转换;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容量问题。
【教学准备】1. 板书工具和白板;2. 塑料杯和水等容器;3. 图片和视频资料;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举例子,向学生引出容量单位的概念。
T:同学们,你们喝过牛奶吗?一瓶牛奶有多少容量呢?谁来回答一下?S1:250毫升。
T:非常好!那么,250毫升是什么意思呢?S2:就是一杯水的容量。
T:对,250毫升表示了一杯水的容量。
那么,我们还能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牛奶的容量呢?S3:升。
T:正确!1升等于1000毫升,所以一瓶牛奶也可以表示为0.25升。
容量单位有很多种呢!我们来学习一下。
Step 2:认识常用容量单位(10分钟)老师用图示、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常用容量单位。
T: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容量单位:毫升、升、立方米。
毫升是最小的单位,升相当于1000毫升,立方米又是1000升。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实物来感受这些容量单位呢?(学生回答)T:非常好!我们用杯子和瓶子来感受一下毫升和升。
1杯是多少毫升呢?S4:250毫升。
T:对!那么1升又是多少杯呢?S5:4杯。
T:很好!那么,我们用什么来感受立方米的容量呢?S6:房子、水缸等。
T:没错!立方米很大,我们通常用来表示容器很大的东西,比如房子、水缸等。
Step 3:使用容量单位进行计量(15分钟)老师示范并让学生进行练习,使用容量单位进行计量。
T: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容量单位,接下来我们来进行计量练习。
计算机中数据存储单位教案
计算机中数据存储单位教案引言:计算机科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领域,数据存储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概念。
无论是个人电脑、智能手机还是互联网服务器,数据存储单位都是评估其存储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中常用的数据存储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的换算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单位。
一、位(bit)位,是信息的最小单位。
它表示一个二进制数字,即0或1。
计算机中的内部运算和通信都是以位为基本单位。
二、字节(byte)字节,是计算机存储和传输数据的基本单位。
一个字节等于8个位。
通常,一个字母、数字或标点符号在计算机内存中都占用一个字节的空间。
三、千字节(kilobyte,KB)千字节,是指存储容量为1024字节的数据单元。
通常用于表示小型文件的大小,如文档、图像或简短的音频文件。
四、兆字节(megabyte,MB)兆字节,是指存储容量为1024千字节(或1048576字节)的数据单元。
一千兆字节等于一千万个字节。
典型的计算机硬盘可存储数百兆字节至数百千兆字节的数据。
五、吉字节(gigabyte,GB)吉字节,是指存储容量为1024兆字节(或1073741824字节)的数据单元。
即一千兆字节。
大多数现代计算机和外部存储设备的容量通常以吉字节计量。
六、太字节(terabyte,TB)太字节,是指存储容量为1024吉字节(或1099511627776字节)的数据单元。
即一兆吉字节。
如今,大型数据中心和云存储提供商常常以太字节为单位来计量其存储容量。
七、换算关系在计算机科学中,不同数据存储单位之间有一定的换算关系。
换算关系如下:1字节(byte)= 8位(bit)1千字节(KB)= 1024字节(byte)1兆字节(MB)= 1024千字节(KB)1吉字节(GB)= 1024兆字节(MB)1太字节(TB)= 1024吉字节(GB)结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存储单位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从位到字节、千字节、兆字节、吉字节到太字节,它们代表了不同级别的数据容量。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容量的单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容量的单位一、引言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们需要制定合适的教案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本文将为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特别是“认识容量的单位”这一课的教案设计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容量的概念和常用的容量单位;2. 理解不同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容量的概念、容量单位及其互相转换;2. 教学难点:不同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计量杯、各种容器(例如:壶、杯子、瓶子等)、水。
2. 教学素材:容量单位换算图表。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呈现一个计量杯,并询问学生认识容量单位的概念。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了解哪些容量单位?在什么场景下我们经常用到容量单位呢?”引导学生回答,并记录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容量单位,并介绍最常见的容量单位,如升、毫升、立方米等。
通过PPT和实物示范,引导学生对这些容量单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 单位转换(15分钟)通过展示容量单位换算图表,教师介绍不同容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例如,1升等于1000毫升,1立方米等于1000升等。
教师可以请几位学生上台进行实际换算的演示,以巩固学生对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的理解。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提供几个换算题目,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转换计算,并且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过程和答案。
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容量有关的问题,如“如果一瓶饮料有350毫升,那么3瓶饮料一共有多少毫升?”等等。
5. 拓展与应用(1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实际场景中使用容量单位的例子,例如烹饪、水的沉没量以及物品的装载量等。
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如“烹饪时,你们觉得1升水和1毫升水有什么区别?”,以此扩展学生对容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的认识。
计算机的存储器教案
1.2.2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存储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存储器的分类:内存和外存;内存分RAM和ROM;
2、掌握内存和外存的区别;
3、能识别常见的存储器,如硬盘、内存条、移动硬盘、U盘、光盘、录音笔等;
4、知道存储器容量单位,掌握存储器容量单位的换算,会查看计算机中内存和外
存容量大小,理解存储器容量大小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知道存储器的分类;
2、观察实物的同时领会教师关于硬件、软件功能的介绍,识别常见存储器;
3、动手查看当前计算机存储器容量,知道存储器容量单位,掌握容量单位的换算;
4、完成实例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自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习能力;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发展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启发、鼓励和创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存储器的分类、存储容量、单位换算
难点:内存与外存的区分;存储单位的换算
教学准备:
1、存储器分类资料;
2、存储单位、容量资料;
3、PPT;
4、存储器实物;
5、调查表
教学过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数的容量单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数的容量单位一、课程背景和学习目标本节课的主题是认识数的容量单位。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中,数的容量单位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各个容量单位的含义、关系和转换方法。
学习目标如下:1. 理解容量单位的概念,包括毫升、升、毫升和升的关系;2. 掌握容量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容量单位进行计量。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老师可用一个实际的容器来引起学生对容量单位的兴趣。
如带来一个水杯和一个水壶,问学生哪个容量更大,引导学生思考容量单位的概念。
2. 概念介绍(10分钟)通过简单而直观的图示,介绍毫升和升的概念,并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画出一个装满了水的瓶子,解释瓶子里的水量就是容量单位。
3. 容量单位转换(15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具体的计量器具,向学生演示容量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
例如,将250毫升的水倒入一个升的容器中,并问学生如何表示这个容量。
通过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导学生理解250毫升等于0.25升。
4. 练习与巩固(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转换计算。
例如,将一个容器中的水量从升转换为毫升,并让学生写出转换步骤。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5. 实际应用(15分钟)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场景,让学生运用容量单位进行实际计算。
例如,问学生一瓶汽水有多少升或毫升,或者给学生一个容器的容量,让他们计算需要多少升的水才能将容器装满。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容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提高对容量单位的熟练运用能力。
三、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图示和计量器具等。
评估方式可以采用口头回答、书面作业或小组合作等形式。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估,以判断学生对容量单位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反思和延伸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通过直观的图示和实际计量器具来引导学生对容量单位的认识。
存储单位的认识教案
存储单位的认识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江西教学技术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内容,在第一个课时中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输入输出设备、主机内设,在介绍主机内设时,对存储器的介绍主要从外观、性能、特点方面进行介绍展示,在本课时中,则介绍有关存储容量单位大小有关知识,集中在一节课中进行讲解和应用练习,把较难理解的存储空间容量大小问题融入到日常生活运用中,激发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兴趣。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现代社会各种数码存储设备已逐步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一名对新生事物非常感兴趣的初一学生,他们对存储器的容量有一定接触,但认识非常模糊。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存储器的容量大小和各种多媒体文件的容量大小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通过生活实例逐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练习实践,引导他们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计算机存储的基本原理、最小单位和基本单位2、了解西文字符和汉字的存储大小、加深存储概念的认识3、掌握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4、了解常用存储器的容量大小5、运用单位换算关系解决日常生活运用四、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采用课件演示、情境体验、探究学习、竞赛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协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2、鼓励学生交流、体验和协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存储的概念和单位、掌握存储器容量的换算关系;教学难点:计算机存储单位的认识,常见存储器容量大小,存储知识的日常运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枯燥理论知识的兴趣。
六、教学实施过程1、复习导入A、下列设备哪些是输入设备,哪些是输出设备,哪些既是输入设备又是输出设备?(鼠标、音箱、扫描仪、mp3随身听、打印机、写字板、键盘、麦克风、显示器、U 盘)学生边回答边展示答案:输入设备: 鼠标、扫描仪、写字板、键盘、麦克风输出设备: 音箱、打印机、显示器输入输出设备:mp3随身听、U 盘B 、、常见的计算机外存储器有哪些?补充:导入新课:这些存储器都有一定大小的容量单位,学生探究:你有什么存储器吗,大小是多少?(回答例:我有一个4G 的mp3随身听,我有一个512M 的手机内存卡),课件出示右边栏各种存储器对应的常见容量大小,不同的存储器容量大小相差很大,单位也不相同,(学生讨论:是512M 的卡大还是4G 的存储容量大呢?不急着阐述答案,下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认识他们之间大小区别了)下面我们来认识存储器的容量单位和大小。
掌握计算机中存储器和存储单位
教学重点:二进制数、信息存储容量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要求学生分别说出IT、Computer、PC的含义;要求学生说明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引入新知:依照“冯氏原理”,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都是采用二进制数来表示的,我们这一节课学习什么是二进制数以及如何用二进制数来表示信息等知识。
讲授新知:板书:一、二进制数讲解:二进制数是由0和1两个基数组成的,运算规则是逢二进一,这和计算机内信息借助电脉冲的有无、电位的高低或磁性的正负来进行存储、传输和运算相对应。
在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都要转换为二进制代码,我们输入计算机的信息,计算机自动转换为二进制代码进行识别并作相应的处理,得出的处理结果还是二进制代码,计算机又这一信息自动转换为我们能够识别的符号输出。
板书:二、ASCII码讲解:为了统一计算机中的二进制代码的含义,解决符号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交换、处理、存储等基本问题,美国制订了用若干位二进制码按特定规则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以及专门符号的字符编码,即所谓的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ASCII)。
ASCII码是用八位二进制数组成,一个八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最高位专门用作检验位),如用1000001来表示字母“A”,而用0111001来表示数字“9”。
板书:三、信息存储容量讲解:二进制码的一个数位称为bit,它是计算机处理和存储信息的最小单位。
一个八位二进制码称为字节Byte,用以存放一个ASCII码信息,一个汉字需要2B的容量。
板书:四、其它存储容量讲解:其它常用的存储容量是:① KB 1KB=1024B② MB 1MB=1024KB=1048576B③ GB 1GB=1024MB=1048576MB=1073741824B板书:五、常见外存储器容量讲解:内存容量一般为2n B,如32B、64B、128B等,常见的外存储器容量是:①、软盘:1.44M②、光盘:650M③、硬盘:nG例如一个1G大的硬盘可以存储约5亿个汉字。
存储器教案
《认识计算机的存储器》教学设计
王淑梅
教学课题:计算机的存储器
教学目标:
1、知道存储器的分类、特点及主要性能指标
2、掌握内存和外存的区别;
3、能识别常见的存储器,如硬盘、内存条、移动硬盘、U盘、光盘、录音笔等;
4、知道存储器容量单位,掌握存储器容量单位的换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存储器的分类、特点及主要性能指标;
2、存储容量、单位换算;
3、内存与外存的区分;
难点:1、存储单位的换算
2、内存与外存的区分;
教学策略:
本节课属第一章的一轮复习课,要求按课本章节顺序全面系统地对照考纲考点逐一进行归纳复习,让学生过好教材关,夯实基础,力求考点知识过关。
所以采用“自主阅读、小结归纳、巩固练习”的策略,系统的疏理知识点,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教学过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长度容量和质量的基本单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长度容量和质量的基本单位一、引言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中,学生将开始接触到长度、容量和质量的基本单位。
这对于他们建立数学思维,掌握基本数学概念非常重要。
本教案将针对这一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长度、容量和质量的基本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认识长度的基本单位,包括米和厘米。
2. 认识容量的基本单位,包括升和毫升。
3. 认识质量的基本单位,包括千克和克。
4. 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这些基本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5. 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白板、黑板、书籍、测量尺、容器、物品、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笔、纸,以及需要测量的物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对话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于长度、容量和质量的基本单位的兴趣。
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如“你们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测量长度、容量和质量吗?”或者“有没有见过米尺或者秤?”等等。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对本节课的主题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2. 认识长度的基本单位2.1 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的基本单位:米和厘米。
先给学生展示一把测量尺,向他们解释尺子上的刻度代表着长度的单位。
然后,通过实际测量,在黑板上展示1米和10厘米的长度,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单位的区别和关系。
2.2 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桌或者其他物品的长度,并用米和厘米两种单位记录下测量结果。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际测量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3. 认识容量的基本单位3.1 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容量的基本单位:升和毫升。
通过展示容器,并用水分别倒入1升和100毫升的容器中,让学生对两个单位有直观的认识。
3.2 练习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容器的容量,并用升和毫升进行记载。
可以设置一些实际情境,如“请你测量一瓶可乐的容量是多少升?”等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
4. 认识质量的基本单位4.1 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和克。
存储单位的认识教案
存储单位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存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兴趣。
3.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用的存储单位:字节(Byte)、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太字节(TB)等。
2. 存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Byte = 8bit;1KB = 1024Byte;1MB = 1024KB;1GB = 1024MB;1TB = 1024GB。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用的存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难点:理解存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存储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方式和存储单位的作用。
2. 新课讲解:讲解常用的存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举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拓展存储单位在计算机硬件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存储单位的认识和换算关系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存储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件:展示存储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 练习题: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的题目。
3. 计算机硬件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资源。
八、教学时间:1. 课堂讲解:40分钟2. 案例分析:20分钟3. 课堂练习:10分钟4. 总结与拓展:5分钟5.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掌握存储单位的基本概念和换算关系。
计算机的存储器教案
计算机的存储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存储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帮助学生掌握内存和外存的特点、工作原理及常见类型。
3、使学生能够理解存储器容量的单位及换算。
4、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机存储器的分类及特点。
内存和外存的工作原理。
存储器容量单位的换算。
2、难点理解内存和外存的工作原理。
掌握不同存储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如何存储和管理数据,例如:“当我们在计算机上保存文件、玩游戏或者浏览网页时,计算机是如何记住这些信息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的存储器。
(二)讲解新课1、计算机存储器的概念简单介绍存储器是计算机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的部件。
强调存储器对于计算机正常运行的重要性。
2、存储器的分类内存(主存)介绍内存的定义和作用,如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
讲解内存的特点,如速度快、容量较小、断电后数据丢失。
列举常见的内存类型,如 DDR3、DDR4 等。
外存(辅存)阐述外存的定义和功能,如长期保存大量的数据和程序。
分析外存的特点,如速度较慢、容量大、断电后数据不丢失。
介绍常见的外存设备,如硬盘、U 盘、光盘、固态硬盘等。
3、内存的工作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内存如何通过地址和数据总线与 CPU 进行数据交换。
举例说明内存的读写操作过程。
4、外存的工作原理针对不同的外存设备,如硬盘,讲解其存储数据的原理,包括磁盘的盘面、磁道、扇区等概念。
对于 U 盘和固态硬盘,简单介绍其存储技术和特点。
5、存储器容量的单位及换算介绍存储器容量的常用单位,如字节(B)、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太字节(TB)。
通过实例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如 1GB = 1024MB,1MB =1024KB 等。
(三)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关于存储器的概念、分类、工作原理和容量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长度、重量、容量的基本单位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长度、重量、容量的基本单位容量的基本单位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长度、重量、容量的基本单位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这有助于他们了解众多物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长度和面积、重量体积等等。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度、重量、容量的基本单位的方法。
一、认识长度的基本单位1、用厘米衡量长度我们需要让学生知道长度是物品或事物的大小程度。
我们可以告诉他们长度的基本单位是厘米。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长度的物品,如铅笔、书、桌子等等,并帮助学生测量它们的大小。
2、练习测量接着,我们可以让学生练习测量各种长度的物品。
让他们尝试使用尺子来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展示他们的测量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观察测量精准度和测量错误。
这样,学生们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更容易地完成测量。
3、练习转换我们需要让学生能够将长度单位转换成其他度量单位。
例如,我们可以问学生,如果一支笔的长度是10厘米,那么它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学会转换单位的技巧。
二、认识重量的基本单位1、用克衡量重量接下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重量的概念。
重量是物品所具有的质量和重力的总和。
刚才我们介绍了长度的基本单位厘米,而在重量的基本单位中,我们使用的是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同重量的物品,如石头、书、椅子等等,并用秤来测量它们的重量。
2、练习测量让学生练习测量各种物品的重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量度精度和测量错误的问题。
学生们需要保持注意力,以确保他们准确地测量每个物品的重量。
3、练习转换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将重量单位转换成其他单位的技巧。
例如,如果一本书的重量是100克,那么它的重量是多少千克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可以掌握将重量单位转换成其他度量单位的技巧。
三、认识容量的基本单位1、用升衡量容量然后我们向学生解释了容量的概念。
容量是物品所能装下的内容量。
类似于长度和重量,容量有其基本单位升。
《认识计算机的存储器》说课稿
《计算机存储器》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长春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简要介绍,通过本节的学习,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都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使之逐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1)认识计算机存储器的分类,知道常见计算机存储器。
(2)掌握存储器的分类、内存RAM与ROM的区别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的内存条、硬盘、U盘等,了解计算机存储器;(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计算机存储器的内存条、硬盘、U盘等,了解计算机存储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存储器的分类,知道常见计算机存储器。
教学难点:存储器的分类、内存RAM与ROM的区别及其作用。
四、说教法:本节课是一节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的理论课,为了避免枯燥的讲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师生问答法、讲授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五、说学法:接下来我来说说本节课的学法安排,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而且是发展中的学科,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学生某一些操作,某几种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
本课在学法上通过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等方式,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精美的计算机图片)这些漂亮的计算机大家一定看过,但是同学们肯定很少有人看过计算机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大家也一定很好奇,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计算机吧!(二)新课讲授:师:首先,让我们先看一段计算机的录像,简要地对它作一个了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存储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存储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设计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使用存储单位之间的进率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 存储单位概念回顾- 进率的定义和运用- 进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步骤步骤一:概念回顾(15分钟)- 通过回顾和讨论上册所学的存储单位概念,引导学生复计算机存储单位(比特、字节、千字节、兆字节等)的含义和换算关系。
步骤二:进率的定义(20分钟)- 解释并讨论进率的概念,说明它是用来表示不同存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的比值。
- 提供不同存储单位之间的进率示例,并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步骤三:进率的运用(25分钟)- 引导学生运用进率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将一个文件大小换算成不同存储单位的进率,或者比较两个文件大小的进率。
步骤四:进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 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使用存储单位的例子,例如,电脑内存、硬盘容量、手机存储空间等。
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存储单位换算关系,并讨论进率的应用。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总结本次课学到的知识点,回答学生的问题并解决他们对进率的疑惑。
- 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运用进率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材- 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马克笔- 计算器教学评价- 在步骤五中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并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 通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评估他们对进率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扩展活动- 鼓励学生在家中通过计算机或其他数码设备,进一步探索和运用存储单位的换算和进率的概念。
- 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进率概念的经验和发现。
参考资料-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材- 互联网资源。
容量和容量单位优秀教学设计
容量和容量单位优秀教学设计引言容量和容量单位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字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对容量和容量单位的研究,教师应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容量和容量单位的概念。
1. 目标设定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以确保课程内容和研究活动与学生的研究需求相匹配。
以下是可能的教学目标示例:- 理解容量和容量单位的概念- 能够正确地使用常见的容量单位进行计量- 能够估算和比较不同对象的容量- 将容量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2. 教学策略针对容量和容量单位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和方法:2.1 观察和比较设计一些实际的和物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容量差异,并进行比较。
例如,可以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然后让学生估测它们的容量大小,并进行实际测量和比较。
2.2 模拟实验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容量和容量单位的概念。
例如,可以使用、水或小颗粒物体来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来探索容量的概念。
2.3 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容量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购物场景,让学生根据商品包装上的容量信息进行比较和选择,以提高他们的容量单位应用能力。
3. 研究资源为了支持学生的研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研究资源并使用合适的教具。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研究资源示例:- 容量测量工具,如量杯、- 视频和图像资料,介绍容量和容量单位的概念- 教学游戏和互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4.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对容量和容量单位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例如:- 小组或个人演示:让学生展示他们对容量和容量单位概念的理解,并进行实际应用。
- 问答和练:设计一些问题和练题,测试学生对容量和容量单位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 项目作业:布置一些实际项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论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容量和容量单位的概念。
容量和容量单位优秀教学设计
容量和容量单位优秀教学设计1. 引言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研究效果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对容量和容量单位的理解,我们需要设计富有创意和有趣的教学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容量和容量单位的概念。
2. 教学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 理解容量的概念;- 掌握常见的容量单位,并能正确进行转换和比较;- 应用容量单位计算实际生活中的容量问题。
3. 教学活动3.1 导入在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小视频或图片展示来激发学生对容量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个装满水的不同以及它们对应的容量单位的图像或视频。
3.2 概念讲解在导入部分之后,教师需要简要讲解容量的概念,包括定义和常见的容量单位。
教师可设计一个简单的概念讲解幻灯片或可视化工具,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容量的概念。
3.3 游戏互动为了加深学生对容量单位的理解,可以设计一些游戏互动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容量的和一些小球,在学生面前放置它们并要求学生选择最适合装下这些小球的。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不仅可以巩固对容量单位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3.4 应用实践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容量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购物的情境,要求学生通过计算的容量来选择最合适的购物包装。
4. 结论通过这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容量和容量单位的概念。
通过导入、概念讲解、游戏互动和应用实践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的结合,学生们将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容量和容量单位的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以上内容为创意性建议,具体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储单位的认识
奉新县第二中学兰勇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江西教学技术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内容,在第一个课时中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输入输出设备、主机内设,在介绍主机内设时,对存储器的介绍主要从外观、性能、特点方面进行介绍展示,在本课时中,则介绍有关存储容量单位大小有关知识,集中在一节课中进行讲解和应用练习,把较难理解的存储空间容量大小问题融入到日常生活运用中,激发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兴趣。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现代社会各种数码存储设备已逐步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一名对新生事物非常感兴趣的初一学生,他们对存储器的容量有一定接触,但认识非常模糊。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存储器的容量大小和各种多媒体文件的容量大小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通过生活实例逐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练习实践,引导他们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存储的基本原理、最小单位和基本单位
2、了解西文字符和汉字的存储大小、加深存储概念的认识
3、掌握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4、了解常用存储器的容量大小
5、运用单位换算关系解决日常生活运用
四、过程与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课件演示、情境体验、探究学习、竞赛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协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
2、鼓励学生交流、体验和协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存储的概念和单位、掌握存储器容量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计算机存储单位的认识,常见存储器容量大小,存储知识的日常运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枯燥理论知识的兴趣。
六、教学实施过程
1、 复习导入
A 、下列设备哪些是输入设备,哪些是输出设备,哪些既是输入设备又是输出设备? (鼠标、音箱、扫描仪、mp3随身听、打印机、写字板、键盘、麦克风、显示器、U 盘)
学生边回答边展示答案:
输入设备: 鼠标、扫描仪、写字板、键盘、麦克风
输出设备: 音箱、打印机、显示器
输入输出设备:mp3随身听、U 盘
B 、、常见的计算机外存储器有哪些?
补充:
导入新课:这些存储器都有一定大小的容量单位,学生探究:你有什么存储器吗,大小是多少?(回答例:我有一个4G 的mp3随身听,我有一个512M 的手机内存卡),课件出示右边栏各种存储器对应的常见容量大小,不同的存储器容量大小相差很大,单位也不相同,(学生讨论:是512M 的卡大还是4G 的存储容量大呢?不急着阐述答案,下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认识他们之间大小区别了)下面我们来认识存储器的容量单位和大小。
出示课题:存储单位的认识
2、 新课传授
A )计算机采用特殊的二进制方式来进行数据的存储
简单介绍为什么?两种状态方便光、电、磁原理来实现存储处理。
简单介绍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展示下表)
特点:简单、冗长、人脑难于识记,但适合计算机存储处理
例:(11011011)2 =(219)10
现代计算机闪存技术已应用到20纳米级别(1纳米=1/1000微米=1/1000000毫米),不必担心大容量存储器的体积问题。
1.44MB
…500GB 、1TB …
640MB 、4.7GB 、50GB
…4GB 、8GB …
64KB
软盘 硬盘 光盘 闪存盘 手机SIM 卡
B)计算机存储的最小单位
计算机采用二进制位为最小的存储单元,2进制位bit一般用小写b表示
动画演示:计算机的存储器在存储一个个二进制数据
(承上启下引出下面的知识介绍)一个8位2进制数表示的数值范围为:
(00000000) 2 -(11111111) 2
即十进制的 0 - 255
我样采用这样的8个位来作为计算机存储器的常用基本单位
C)计算机存储的基本单位
计算机最基本的存储单位是字节Byte(8个2进制位),一般用大写B表示
1B = 8b 可存储一个字母数字或符号
一个字节可以表示256个不同数字,定义成256个不同字符即是国际上最通用的ASCII码
动画演示:计算机的存储器在存储一个个字符数据
存储一个汉字需要两个字节(2B)
2个字节(16位二进制)可表示数字范围(0 - 65535)
拓展知识:
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
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早期的GB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
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
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
D)更大的存储单位
有些计算把这个进率忽略为1000
先出示左边的进制表,再联系实际介绍并逐步展示右边的一些常见媒体文件的大小和常见存储器的容量大小
各类媒体占用空间大小排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探究交流,巩固新知:
把不同的容量数字填写到对应存储设备或多媒体文件下方。
一块SIM卡一个U盘一首CD音质的歌曲一块硬盘一张DVD光盘
一张数码照片
500GB,4.7GB,5MB,45MB,32K,4GB
3、存储单位的运用
创设情境,在日常生活运用中巩固新知:①小明跟爸爸来到数码城买数码照相机,售货员要他们选配SD存储卡,要达到可以存储500张以上的照片,是选2GB、4GB、8GB 哪种存储卡比较合算呢?这种1200万像素相机的照片每张存储大小约5MB(4000X3000像素)
小组计算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胜出。
先计算2GB卡能照多少张:2X1024÷5=409.6(张)
创设情境,在日常生活运用中巩固新知:②小明的同学购买了一套教学软件视频光盘,有10张CD,都存放在了电脑硬盘里,小明买了个读卡器,想用这个8GB的存储卡去把他同学的10张视频光盘复制过来,你帮他计算一个他能否实现一次全部复制完成呢?(以每光碟640MB计算)
640X10=6400(MB)=6.25(GB)
创设情境,在日常生活运用中巩固新知:③小明把家人照片通过上网用QQ传送给在大学读书的姐姐,电信公司的网络明明说是每秒4M的速度,小明觉得平均5MB一张的数码照片每一秒多钟就可以传送一张,但为什么实际发送起来每张照片要半分多钟呢?他觉得电信公司的网络速度有问题,要找电信公司理论去,你能给他解释下原因吗(算出实际的耗时)?
知识点提示:网速是4M,其单位是bps,转换成Bps要除以8,电信公司的网络一般上传速度是下载速度的四分之一。
(bps:位每秒,Bps:字节每秒)
协作交流,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开展小组协作,看哪个小组最先算出真正上传一张5MB照片需要的时间。
4Mbps=512KBps 上传速度=512÷4=128(KBps)
每张5MB照片上传需时:5X1024÷128=40(秒)
通过上面对小明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对存储器的容量和网络传输速度有了一定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会观看在线视频或下载电影,视频文件是计算机中最占用存储空间的文件,展示下面的示例:
拓展知识:
常见视频文件大小及参数:
一张VCD影片光碟≈640MB (画面352X288,码率1150Kbps)
一张DVD影片光碟≈4.7GB (画面720X576,码率8000Kbps)
一张蓝光高清光碟≈50GB (画面1920X1080,码率54Mbps)
一部110分钟高压缩比在线影片≈700MB (画面576X304,码率952Kbps)
网上多提供1280X720分辨率的被称为半高清的压缩视频下载,一般在4BG以上
七、小结:
再次显示常用存储单位换算的表格,回顾加深对这些单位大小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
本课是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拓展课,是本人根据教材把硬件介绍中有关存储器容量大小的进制与生活运用集中进行讲解的一堂课。
数码产品日益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认识好存储单位和网络传输单位的有关知识,让同学们在以后能够自己解决一些实际运用问题。
通过有层次、系统全面的阐述和逐步深入的了解,再在创设的生活应用实例情境中运用讲授的知识去解决几个问题,这样把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大家通过协作探究,
兴趣盎然地参与到了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