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完整版)《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高中古诗词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阅读答案
阅读
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曲径通幽处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一句,突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什么特点
?
(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3)“
万籁此俱寂
”
与
“
但余钟磬音
”
是否矛盾,请你写出探究的结果。
参考答案:
(1)“
幽”
和“
深”
这两个词语都含有“
清净,幽静,清幽”
之意,环境特点也在于此。
(2)“
寓情于景”
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由所写景物(
山光)
,一个“
悦”
字可从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愉快,由潭水的深邃,一个“
空”
字也可感受到人物心中尘世杂念全消之心境的宁静。
这样,诗人欢快与空灵的心境也就跃然纸上。
(3)
运用“
反衬”
的写作手法,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
以声写静”
的妙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析。
(3)颔联两句为千古名句,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认为“欲效其语而久不可得”,你认为这两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在取景摄物上有何妙处?(4)这首诗描写的是禅院景象,诗人心中有无禅意?请列举诗人所写景物之一二或通过诗人所写的诗句略加说明。
[参考答案]:(1)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2)欣赏角度提示:A,山光水色,使人赏心悦目的形象美。
B,“悦”“空”等关键字的语言美。
C,寓意于景,融情入景的表达技巧美。
D,评价该联的思想内容。
(3)表现了幽深空灵的意境,“竹径”为一条虽美、却又极平常的小路,然而它通向的却是幽深的“禅房”。
此意境之妙不在摹景之美,而在于令人如临其境,唤起身经其境的无限回味。
(4)诗人心中是有禅意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听见鸟儿在湖光山色之中飞鸣欢唱,看见水潭的清澈透明,似乎自己的心也变得空明而无杂念。
(上面仅为一例,也可从其他诗句或景物出发,只须点出“人内心的明净而无尘垢”即可。
此题以表达“有禅意”为标准,但如果有考生认为无禅意,只要能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试题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自-七下诗词鉴赏复习(含答案)
七年级下语文复习——诗词鉴赏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字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1.竹径:小路被竹林掩映;曲径:小路弯弯曲曲,层次丰富,景致深浓。
2.“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2.深: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3.诗歌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你认为隐含了怎样的哲理?3.要达到能领悟妙道的胜境,先要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4.“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5.诗歌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这两句是否矛盾?不矛盾)5. “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实际上是以声衬静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浓厚隐逸情怀。
二、登岳阳楼(杜甫)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1.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湖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者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幅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颔联。
2.广阔无边、雄浑壮观的洞庭湖,划分开吴国、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中一般。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__,__。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1.颔联写了什么2.用两句话说一说颈联听写的内容.3.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与你初中学过的用了同一种手法的一首唐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唐诗的题目是什么1.破山寺后禅院幽深,寂静的环境.2.写山光之美,潭水之清.3.衬托.《鸟鸣涧》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阅读的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阅读的答案
理解既是阅读的目的又是阅读能力的指标。
通过理解不仅可以建构课文的意义表征,还可以检验阅读的效果。
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这篇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
(3分)
9.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2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8.(3分)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
9.(2分)“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意思对即可)。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
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
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试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初日”在诗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悦鸟性”中的“悦”字如何解释?它在句子中起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3. “万籁”一词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 “磬音”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是什么?它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5. “花木深”中的“深”字如何理解?它对描绘禅院环境起到了什么作用?二、句子翻译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该句中的时间顺序和景物描写技巧。
2. 请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讨“曲径”与“幽处”之间的对比和联系。
3. 请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悦鸟性”与“空人心”所蕴含的哲理。
4. 请将“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万籁此都寂”与“钟磬音”之间的对比和深意。
三、默写填空与解析(每题5分,共20分)1. 请默写:“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
”并解释“初日”在句中的象征意义。
2. 请默写:“曲径通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并分析“幽处”对禅院环境描写的作用。
3. 请默写:“山光__________性,潭影空人心。
”并探讨“悦鸟性”对全诗情感基调的影响。
4. 请默写:“万籁此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并解析“都寂”与“钟磬音”在诗中的对比效果。
四、内容理解概括与深度分析(15分)请用详细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并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意境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五、描写手法与艺术特色分析(15分)请详细分析诗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并结合具体诗句阐述其艺术特色和表现力。
六、句子赏析与意境解读(15分)选择一句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诗句,进行赏析。
请详细解读该句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效果,并说明它对全诗主题的贡献。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精选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精选及答案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
(1)你认为颈联的“诗眼”是哪些词?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2)你认为尾联两句有矛盾吗?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关系?(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1、(1)诗眼是悦、空两个字。
这两个字准确的表现了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精选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精选及答案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
(1)你认为颈联的“诗眼”是哪些词?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2)你认为尾联两句有矛盾吗?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关系?(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1、(1)诗眼是悦、空两个字。
这两个字准确的表现了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课文简】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感受,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景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本诗题咏佛寺禅院,却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悔的情怀。
开头两句,写诗人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显露对佛宇的礼赞之情。
三四句,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的唱经禅房。
这样幽静美好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景,而在与能够唤起身经其景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五六句,写他举目望寺后的青山绿水。
只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
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佛门怡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山光”两句,造语警拔,寓意深长,旨在发人深思。
诗人着力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
七八句,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所有其它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这是律诗,但笔调似古体,格律变通:首联流水对,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这首诗表现了常建诗歌的特点: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景,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和辞藻惊人。
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
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思维训练】(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真题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真题(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真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习题及答案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
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
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高中现代文阅读】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进古寺,初日照低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浅”一句,注重一鼓作气山寺后禅院环境的什么特点?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与否矛盾,恳请你写下探究的结果。
参考答案:
(1)“幽”和“浅”这两个词语都所含“净土,清幽,清幽”之意,环境特点也是此。
(2)“寓情于景”就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由所写下景物(山光),一个“悦”字可以从
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开心,由潭水的深沉,一个“空”字也可以感受到人物心中尘世杂念
果时之心境的宁静。
这样,诗人悠扬与空灵的心境也就跃然纸上。
(3)运用“凸现”的文
学创作手法,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响起,不绝于耳,离不开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涌
泉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写下晴”的妙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写作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古诗词阅读理解(共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分)答:1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2分)答:1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2分)参考答案:13、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2分)14、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2分)15、万籁俱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分)6.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7、有人说,既然“万籁此都寂”,就不应再有“钟磬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2分)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6、A7、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钟磬音把环境衬托得更加清幽静谧。
22、这首诗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什么?(2分)23、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19.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内容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荡涤。
3.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
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
1。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一、选择题(1 - 10题)A.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
B. 诗中“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C. 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进入古寺。
D. 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寞的氛围。
解析:D。
全诗营造的是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而非凄清、寂寞。
诗中描绘的古寺环境静谧、空灵,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句都体现出一种清幽之感。
2.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这两句诗中的“入”和“照”有何妙处?()A. “入”写出了古寺的幽深,“照”写出了阳光的强烈。
B. “入”点明了诗人进入古寺的动态过程,“照”写出了阳光投射在树林高处的情状,为下文描写古寺的清幽做铺垫。
C. “入”和“照”只是简单的动作描写,没有特殊含义。
D. “入”表示一种被动进入的状态,“照”强调阳光的普遍性。
解析:B。
“入”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进入古寺的过程,有一种动态感;“照”字准确地描绘出清晨的阳光洒在高林上的景象,这种阳光初照高林的描写,为后面展现古寺清幽宁静的环境做了铺垫。
3.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中“曲径”“幽处”“禅房”“花木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A. 幽深、静谧、空灵的意境。
B. 荒凉、冷清、孤寂的意境。
C. 热闹、欢快、活泼的意境。
D. 昏暗、压抑、沉闷的意境。
解析:A。
“曲径”蜿蜒曲折通向幽静之处,“禅房”隐藏在花木深处,这一系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且空灵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
4. 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理解正确的是()A. 山中的风光让鸟儿愉悦,潭水的倒影使人内心空灵。
B. 山上的光线让鸟儿高兴,潭水的影子让人心生恐惧。
C. 山的景色使鸟儿的性格变得愉悦,潭水的影像使人心变得空虚。
D. 山光和潭影是一种对比,表现出鸟儿和人心的不同状态。
解析:A。
此句中“悦”是使动用法,使……愉悦;“空”也是使动用法,使……空灵。
山中的美景使鸟儿欢快愉悦,潭水清澈,潭中的倒影使人的内心变得空灵,表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
案及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颔联写了什么
2.用两句话说一说颈联听写的内容.
3.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与你初中学过的用了同
一种手法的一首唐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唐诗的题目是什么
1.破山寺后禅院幽深,寂静的环境.
2.写山光之美,潭水之清.
3.衬托.《鸟鸣涧》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
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
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
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
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
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
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
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
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
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
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曲径通幽”之美
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
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
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
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
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
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
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
羡慕。
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
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
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
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
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
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
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钟
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
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
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
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
而超脱。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
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