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做事的36张底牌_第三十张底牌 走为上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难事面前主动撤退是上策。

在战争中没有常胜将军。同样,我们在做事时也不可能每件事都成功、圆满。总有一些事情我们对付不了,应付不来。在错综复杂的事务中,不机警就不能应付,不变通就不能达到目的,所以退却并非怯懦的表现,也不是穷途末路。当事情的发展对我们不利,进行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采取适当的权宜之计,以图东山再起,这在做事的策略上应是上策。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走为上策”最早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它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事实上,“走”确实是一个好的计谋。对无力克服的险情决不恋战蛮干,三十六计“走为上”。我们不能单纯意义上将“走为上”看作临阵怯懦、逃脱,那是错误的。《吴子?应变》云:“不胜速走,退还务速。”《百战奇谋?退战》云:“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因此,正确理解应是“避实就虚”、“以退为进”。所以称其为“走为上策”,是因为“可以全军”,以利再战。这是《孙子兵法》中的一条重要用兵原则。

《三国演义》中,董卓收服猛将吕布后,威势更盛。并于当年(189年)九月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然后,董卓自任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鸩杀少帝(弘农王)绞死唐妃,甚至夜宿御床,篡位之心毕露无遗,朝臣对他的行为愤恨不已。

文弱书生出身的王允接到渤海太守袁绍的信函,要他设法除掉董卓。但面对骄横的董卓王允一点办法也没有。思来想去,实在无计可施,他便以庆祝生日为名,邀请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商讨计策。

酒行数巡后,王允突然掩面大哭。众官都非常惊奇,便问道:“司徒贵诞,为何悲伤?”王允说:“今日其实并非我的生日,因想与诸位一叙,恐怕董卓疑心,所以托言生日。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想当初高皇帝刘邦诛秦灭楚,统一天下,谁想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即将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边说边哭,众官也受他的感染,不论是真心还是假意,都是相对而泣。这之中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当时任骁骑校尉的曹操。他于座中一边抚掌大笑,一边高声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吗?”王允闻肓大怒,对曹操说:“你怎么不思报国,反而如此大笑呢?”曹操回答说:“我不笑别的,只笑满朝公卿无一计杀董卓!我虽不才,愿即断董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王允肃然起敬说:“愿闻孟德高见。”曹操说:“我近来一直在奉承、交好董卓,就是为了找机会除掉他。听说司徒您有七宝刀一口,愿借给我前去相府刺杀董卓,虽死无憾!”王允闻言即亲自斟酒敬曹操,并将宝刀交付曹操。曹操洒酒宣誓,然后辞别众官而去。

第二天,曹操就佩带着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在小阁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来得晚。曹操回答说:“乘马赢弱,行动迟缓。”于是,董卓即让吕布去从

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吕布领命而出。刚才吕布在场,不易下手,现在吕布出去了,曹操觉得机会来了,随即想动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难以制服。正犹豫间,董卓因身体庞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就要行刺。没曾想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就急忙回身问道:“曹操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发慌,但城府颇深的他没有表现出来,他灵机一动,便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不假思索便命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曹操牵马出相府,加鞭往东南而去。

曹操深知,他的这个举动虽然一时没有被看出破绽,但终究是会被发现的,所以他才会在事情未被揭发前,扬鞭逃走,因为仅凭他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制服董卓的。惹不起,他当然得选择躲了。

“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如果你的确没有勇气和能力应付尴尬或者困境的出现时,最佳选择就是迅速撤离现场,越快越好。好汉不吃眼前亏,惹不起躲得起。

实力的高与低,势力的强与弱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事实规律。我们办事的时候,如果遇到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情况,“走为上”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之一。聪明人做事都懂得克己审时度势,正确评估自身的实力,实在不行就“走为上计”。

清代巾兴名臣曾国藩是位精通保身之道的明眼人。

攻下南京之后,曾氏兄弟的声望可说是如日中天,达于极盛,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所有湘军大小将领及有功人员,莫不论功封赏。时湘军人物官居督抚位子的便有十人,长江流域的水师,全在湘军将领控制之下,曾国藩所保奏的人物,无不如奏所授。

但树大招风,朝廷的猜忌与朝臣的妒忌随之而来。曾国藩说:“长江三千里,几无一船不张鄙人之旗帜,外间疑敝处兵权过重,权力过大,盖谓四省厘金,络绎输送,各处兵将,一呼百诺,其相疑者良非无因。”

颇有心计的曾国藩应对从容,马上就采取了一个裁军之计。不等朝廷的防范措施下来,就先来了一个自我裁军。正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曾国藩意识到鸡蛋是不能与石头碰的,既然不能碰,就必须改变思路,以求自保。

曾国藩的计谋手法,自是超人一等。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际,即计划裁撤湘军。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便已拼命筹钱,两年之间,已筹到550万两白银。钱筹好了,办法拟好了,战事一结束,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费早已筹妥。

同治三年六月攻下南京,取得胜利,七月初即开始裁兵,一月之间,首先裁去2.5万人,随后亦略有裁遣。人说招兵容易裁兵难,以曾国藩看来,因为事事有计划、有准备,也就变成招兵容易裁兵更容易了。

曾国藩对清朝政治形势有明了的把握,对自己的仕途也有一套实用的哲学理念。他在给其弟

的一封信中表露说:“余家目下鼎盛之际,沅(曾国荃字沅辅)所统近二万人,季(指曾贞干)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弟者,曾有几家?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盈时矣。管子云,斗斟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天人以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正是由于曾国藩明白以己之力不足与朝廷相抗衡,唯有自己主动裁军,方能消除清政府对他的猜疑,不至于最终吃亏而丢官甚至送性命。曾国藩的做法正是“好汉不吃眼前亏,打不过走为上”的做人智慧的体现。人要学会激流勇进,也要懂得顺流而下。

当一件事情完全顺着我们的预期向前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会趁热打铁、激流勇进;然而在明显预知事情已经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再坚持下去就要遭殃时,我们就要懂得适时放手、顺流而下了。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才不失为一位智者。

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殊死战斗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的话,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忡忡,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乘虚而人。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爬得很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好人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秘书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邰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郤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亮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同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与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青,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号。

姜维愤愤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郤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郤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