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违法性认识
违法性认识错误【精】【精】

违法性认识错误======================================================================一、概念1.违法性认识,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
——认识到行为在形式上是违反了刑法的规定的,对形式的违法性的认识。
2.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
二、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的性质——不是犯罪故意所要求认识到的内容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实际上认识到行为的形式违法性,只要求行为人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即可。
实施了符合客观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的行为人不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时,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1)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时,才能产生遵从法的动机,才具有非难可能性;(2)刑法具有不完整性,且实行罪刑法定原则,侵犯法益的行为并不一定被刑法规定为犯罪。
因此,即使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侵犯了某种法益,但合理地相信自己的行为并不被刑法所禁止时,即违法性的错误不可回避时,就不具有非难可能性。
三、如何认定行为人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应当说,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应当努力地避免出现违法性的认识错误,只有违法性的认识错误无法避免时,不构成故意犯罪。
但如何认定行为人是无法避险违法性的认识错误呢?应当说,行为人必须运用条件对行为合法与否进行确认:1.对法的状况产生了疑问时。
如果行为人没有认真地考虑疑问,实施了违法行为时,就属于可以避免的违法性认识错误,应当成立故意犯罪。
但如果行为人对行为违法与否的疑问进行了认真的咨询的情形下,认为行为不违法,即使实际上违法,也不成立犯罪。
例如,行为人遵从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产生了违法性的错误;在判例有分歧的时候,遵从了上级法院的判例而产生了错误时;信赖了主管机关的意见而产生了违法性的认识错误时。
这些均认为是不可避免的错误,即行为人不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不成立故意犯罪。
行为人信赖专家的意见而产生了违法性的错误时,原则上,成立故意犯罪。
浅谈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浅谈刑法中的认识错误1、相关定义1.1、违法性认识错误概念之我见综上所述,违法性认识错误的”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应当能够认识而没有认识到其行为在形式上违反了一般的法律规范,它是一种作为评价主体的行为人以其长期生活的一般经验为标准对作为评价客体的自身行为的主观评价;”客观方面” 是指该行为实际上违反了实定的刑法规范的客观存在,它是一种作为评价主体的司法机关以实定的法律法规为标准对客观行为的法律评价。
①因此,违法性认识错误可以定义为:行为人行为时对所有与行为事实本身有关的情况认识正确,但对行为的法律性质及后果的主观评价与实定刑法规范的客观评价不一致的情形。
依据上文的定义,可以推断出违法性认识错误包含两种情形:第一,行为人将其客观上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误认为不是犯罪。
第二,行为人的行为事实上不是犯罪而其误认为是犯罪,即刑法理论中的”假想犯”或者”幻觉犯”。
有学者认为,”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唯一的的任务是解决该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问题,而‘假想犯’的错误根据犯罪概念应认定为无罪,因此‘假想犯’无须作为违法性认识错误的一种来专门讨论。
”②违法性认识错误的本质在于行为人的主观认知状态与客观规范评价的冲突,行为人将其实施的犯罪行为误认为是无罪行为固然是一种违法性认识错误,但反之将其实施的无罪行为误认为是犯罪又未尝不是一种违法性认识错误。
因此,将违法性认识错误两分能够更好地使其概念周延,即”误将有罪为无罪”和”误将无罪为有罪”两种情况,并将前一情形定义为狭义的违法性认识错误。
但”假想犯”对刑事责任确实几乎没有影响,在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中确实没有多大研究价值,所以本文所用的违法性认识错误概念若无特别说明都是指狭义的违法性认识错误。
1.2、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定义违法性认识错误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对该概念的定义首先就涉及到其称谓本身的沿革问题。
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称谓经历了”法律错误”、”禁止错误”和”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变迁。
《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争议问题研究》范文

《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争议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是刑法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其研究对于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关于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定义、构成要件以及处理方式等方面,学界存在诸多争议。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争议问题,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更为准确的法律指导。
二、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定义及构成要件违法性认识错误,是指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因对法律规定的理解错误而导致其误以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一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存在对法律规定的理解错误;二是这种理解错误导致了行为人误以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三是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已经构成犯罪。
三、理论争议问题(一)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定性争议关于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定性,学界存在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违法性认识错误属于主观认识错误,应当作为犯罪阻却事由;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违法性认识错误并非主观认识错误,而是一种客观归责问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这两种观点的争议焦点在于违法性认识错误的性质以及其在刑事责任中的地位。
(二)违法性认识错误的适用范围争议关于违法性认识错误的适用范围,学界也存在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违法性认识错误应当适用于所有犯罪行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适用范围应当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认识等因素进行具体判断。
这两种观点的争议焦点在于如何确定违法性认识错误的适用范围,以及这一范围对刑事司法实践的影响。
(三)违法性认识错误的证明责任争议在刑事诉讼中,关于违法性认识错误的证明责任分配也存在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由公诉机关承担证明行为人具有违法性认识的责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当由行为人自行证明其具有违法性认识。
这两种观点的争议焦点在于证明责任的分配对刑事司法实践的影响以及公平性的考量。
四、对争议问题的分析针对上述争议问题,本文认为:首先,关于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定性,应当根据其性质和在刑事责任中的地位进行判断。
论“违法性认识”作为我国刑事立法之判准的必要性

论“违法性认识”作为我国刑事立法之判准的必要性发布时间:2023-02-01T02:18:16.338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9月18期作者:聂宇轩[导读] 由“不知法不免责”这一法谚而诞生的“违法性认识不要说”的观点,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刑法理论聂宇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摘要:由“不知法不免责”这一法谚而诞生的“违法性认识不要说”的观点,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刑法理论。
但目前理论和实务中面临着新问题,我国学界支持“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呼声日益高涨。
“不要说”已与时代不相适应,“必要说”的优势无疑明显,我国现行刑法依然坚守的绝对的“不知法不免责”的刑法规制已然滞后。
为此,有必要在刑事立法中对违法性认识错误作出统一的阻却或减轻责任的规定。
关键词:违法性认识;犯罪论体系;法定犯;刑事立法一、问题的提出2016年,王鹏因售卖6只家养鹦鹉被法院以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除了“鹦鹉案”,近几年发生的内蒙古农民收购玉米被指控非法经营罪案、天津摆摊大妈因打气球的气枪被指控非法持有枪支罪案等,均引起公众哗然。
当辩护人以被告人无明显犯罪意图和违法性认识为由进行抗辩,法院绝大部分采取“三不”的态度:不理睬、不回应、不接受。
司法机关这样的态度,未充分衡量被告人的犯罪意图和主观恶性,不顾普通民众朴素的正义情感和道德情绪,有机械司法和有罪推定之嫌。
舆论为此争议不止,不仅被告人不服判决,民众对判决的公正性也提出了质疑。
上述矛盾表明,当行为人在确实不知相关法律内容,也不知自己行为构成违法犯罪的情况下,法院依然对行为人判处一般刑是否有失公平。
这不仅涉及法律的适用问题,更是民众对自身行为预测性和安全性的考量。
我国刑事立法若对此不做出明确回应,法律的权威性会大打折扣。
二、违法性认识概述所谓违法性认识是指“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不被允许即行为的违法性的认识或意识”。
关于违法性认识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法时代的“不知法不免责”原则。
谈谈对违法行为的认识

谈谈对违法行为的认识违法行为是社会规范中的一种违背行为,它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违法行为无论在何种形式上出现,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了不良影响。
作为公民,我们对违法行为的认识和态度应该是严厉谴责和零容忍的。
谈到对违法行为的认识,我们不能忽视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法律是社会的基本规范,是社会秩序的保障和维护者。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和利益,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违法行为的认识在于明确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并且理解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应该遵守法律的义务和责任。
对于违法行为,我们需要认识到其危害和破坏性。
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破坏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和秩序。
违法行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社会动荡等不良后果,严重威胁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在认识违法行为时,我们应该注重其危害性和不可取性,以便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能够坚守法律底线。
我们还需要对违法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违法行为的产生往往与个人的价值观、社会环境和经济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了解和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违法行为,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还要在评估违法行为时,注意区分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权重和困境,以便更好地判断和决策。
对于违法行为,我们不能仅停留在道德谴责上,更需要依法处理和解决。
法律是治理违法行为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在追究违法者责任、维护社会公正和正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要支持司法机关的公正执法,积极参与法治建设,为社会提供公平和正义的环境。
在评估违法行为时,我们应该结合法律的规定和处罚力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以便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和蔓延。
总结回顾:对违法行为的认识应该是严厉谴责和零容忍的。
我们需要明确遵守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和破坏性,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并依法处理和解决违法行为。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和利益,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作为公民,我们要积极参与法治建设,支持司法机关的公正执法,为社会提供公平和正义的环境。
论犯罪故意中违法性认识

论犯罪故意中违法性认识【摘要】成立故意犯罪是否要求违法性认识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目前的刑法采取以对社会的危害性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但社会危害性是对行为本质的认识,其范围过大,标准也不明确,不易操作。
而违法性认识是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的法律化和客观定型化的标准,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则,所以本文作者认为成立故意犯罪要求具有违法性认识。
【关键词】社会危害性;违法性认识一、违法性认识犯罪故意是否要求有违法性认识?这是我国刑法理论上一直以来都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以前,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即违法性包含形式的违法性和实质的违法性两方面。
形式的违法是指违反国家法规、违反法制的要求或禁止规定的行为。
实质的违法是指危害社会的(反社会的行为)。
违法行为是对受法律保护的个人或集体的重要利益的侵害,有时是对一种法益的破坏或危害。
其侵害依法规范所保护之生活利益,即法益,与规律共同社会之法秩序之目的矛盾。
只有当其违反规定共同社会目的之法制时,破坏或危害法益才在实体上违法;对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的侵害是实体上的违法。
具体到我国刑法,形式的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法秩序或法规范,即为法律所不允许;而社会危害性就是指行为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就是违法性的实质,也即实质的违法。
我国刑法理论上长期以来对犯罪故意中违法性认识问题的讨论,都缺乏对违法性认识是指形式还是实质的违法性的交代,这导致常常可见这样的论述,例如:“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之间关系密切,后者的范围远比前者为广,因此,处理违法性错误,应从根本上按社会危害性错误的刑事责任原则解决”;“应该要求于行为人的,都是其对违法性的认识,而不是对社会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是在社会危害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相分离的场合”;等等。
上述观点所说的违法性实际上都是指形式的违法性。
但是由于论者都缺乏交代,导致从概念上看,辨不清其所言者究竟是何种意义上的违法性,并导致关于违法性认识的争论与社会危害性认识的争论不加区分地混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产生上述逻辑的混乱。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1. 引言1.1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是指犯罪行为实施时,犯罪人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的行为。
而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事案件审判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涉及到犯罪人的主观意图和行为过程。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指的是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是否具有认识到其行为的违法性的可能性。
在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中,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凸显出犯罪人对其行为的法律性质应当有所认识。
在判断犯罪故意时,需要综合考虑犯罪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在结论部分将进一步探讨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对犯罪故意认定的影响,以及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准确判断犯罪故意。
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审判者在判断时慎重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 正文2.1 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是刑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刑事责任的认定。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故意是指犯罪分子预期犯罪结果的发生,并且愿意接受这种结果的发生。
这就包括了犯罪分子的主观意图和主观愿望在内。
犯罪故意的认定还要考虑到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要分析犯罪分子是否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去预见和控制犯罪结果的发生。
如果犯罪分子是在无意识或者是被迫的情况下实施了犯罪行为,那么就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
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还要考虑到犯罪分子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动机,这些因素也是判断犯罪故意的重要参考依据。
只有在犯罪分子具备了一定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动机时,才能够认定其为有故意犯罪。
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2.2 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是指在认定犯罪故意时,必须考虑犯罪行为人是否具有违法意识,即是否知道自己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
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体现了犯罪故意的主观性质,也是犯罪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司法实践中,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意和社会危险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的认定在刑事法律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涉及到对犯罪嫌疑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进行推断和评判。
犯罪故意的认定取决于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即嫌疑人在作案时是否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并有意识地选择犯罪。
违法性认识是指嫌疑人对其行为是否违法的认知程度。
根据我国刑事法律的规定,犯罪行为必须具备违法性,即嫌疑人有违法的意识和行动。
在认定犯罪故意时,刑事司法机关需要评估嫌疑人是否具备合理的违法性认知。
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是指嫌疑人在作案时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有些许认识。
因为犯罪嫌疑人并非总是直接表达其犯罪动机和意图,所以刑事司法机关往往需要通过推断和证据来判断其违法性认知。
在犯罪案件中,刑事司法机关会采取多种途径来评估违法性认识。
刑事侦查机关会调查嫌疑人的人际关系、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等,以评估其对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了解程度。
如果犯罪嫌疑人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业背景,那么他们应该对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其违法性认知可能性较高。
刑事司法机关会审查作案现场和相关证据,以了解嫌疑人对其犯罪行为的认知程度。
如果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使用了专业工具和手法,或者采取了隐蔽的手段来掩盖犯罪事实,那么可以认为他们具备一定的违法性认知。
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前科记录也是评估其违法性认知可能性的重要指标。
如果嫌疑人多次参与违法活动或已经被判定犯罪,那么可以合理推断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违法性有一定认知。
刑事司法机关还会考虑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和目的。
如果嫌疑人明知其行为违法,但仍然有意识地选择犯罪以达到某种目的,那么其违法性认知可能性较高。
违法性认识的认定

违法性认识的认定作者:周晓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年第08期摘要违法性认识理论是大陆法系刑法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有争议的理论,在很多案件中,是否存在的违法性认识甚至会决定能否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其中,关于违法性认识的认定更是重中之重,相比较违法性认识的其他问题,其认定无疑更具有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大陆法系中违法性认识认定的标准和方法,能够为我国刑法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违法性认识认定推定违法性错误一、违法性认识的研究进路和认定标准按照人的认识方法,对于违法性认识的认定方法会有两种进路,一种就是从正面,即从行为人主观直接得出具有违法性认识,这是直观的思维,但除非真实还原行为人行为时之所想,否则,意识的不可知性决定了我们无法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
这就产生了第二种进路——推定,即如果行为人存在着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行为,即可推定其具有违法性认识。
这种刑事推定的逻辑前提首先在于,违法性认识属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素,本身是非常抽象的,只能通过表现在外的客观的行为和结果来进行推定,这也是推定的基础。
另一方面,对于刑事诉讼的推定也是存在于法律规范和公众认同的逻辑中。
事实上,在大陆法系刑法中,违法性认识的推定方法就是为了克服证明上的困难而建立起转移证明责任的机制,即根据常识、常理、常情和行为人实施行为的事实、情节、环境进行推定。
在对违法性认识进行推定过程中,一个问题应首先解决,即对违法性认识存在与否进行判断时,究竟是以普通人的认识水平为标准,还是以行为人的认识水平为标准,或者是以司法人员的认识水平为标准呢?对此问题,刑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
但这又是必须统一解决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通常情形下,应以行为人所在生活领域里的普通人的认识水平为准,对行为人作“平行评价”。
从联邦德国司法判例来看,是以普通人的认识为标准的。
这似乎是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准,但究竟普通人的认识水平如何确定,这本身也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论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

论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行为的数量不断增加,犯罪构成体系的完善也越来越重要。
其中,论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至关重要。
所谓违法性认识,就是行为人主观上知道自己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在犯罪构成中,主观方面是构成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讨论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先要理解违法性认识的内涵。
一、违法性认识的内涵违法性认识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有一种明确的认识和意识。
它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行为人必须知道自己的行为属于法律禁止的行为;二是行为人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社会上会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
具备这两方面的认识,行为人才能够合理地进行自我规范,从而避免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
在犯罪法中,违法性认识作为主观方面的组成部分,是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的重要标准之一。
尤其是对于过失犯罪的构成,违法性认识的判定更是至关重要。
二、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既包括其在各种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地位,也包括其在犯罪的认定和定性中的作用。
1、违法性认识在行为的物质方面的地位违法性认识在行为的物质方面是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加工对客观物质的载体。
比如常见的盗窃、抢劫等行为,行为人的主观涵义是想要得到自己需要的物品,但是他们通过偷窃、抢劫等违法手段进行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的物质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2、违法性认识在行为的形式方面的地位违法性认识在行为的形式方面提出了行为人的主观态度和意识是构成行为的要素之一。
这种主观态度和意识往往可以通过诸如第一人称陈述来呈现。
比如杏仁园事件中的砸车一案,行为人虽然共同参与了砸车行为,但是有些人的行为并不一定构成故意犯罪,因为他们表述的时候可能会称自己为“站在人群外”,因此在这种形式的行为构成中,违法性认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3、违法性认识在行为主体的地位违法性认识在行为主体的地位是行为人应该以负有主体责任的原则为基础,遵守法律规定,不得做出违法行为。
刑法中的违法性认识简析

刑法中的违法性认识简析一、总结及评析中外理论观点虽然存在差异,但在核心思想上存在相通之处。
总结上述的中外理论,提炼其核心思想,可概述为四点:(1)坚持古典的不知法律不免责思想或将社会危害性认识作为故意认识的唯一要素而排斥违法性认识;(2)将违法性认识作为故意成立的前提,没有违法性认识就不成立犯罪故意;(3)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并不互相排斥,也不互为前提,其中任一都能单独决定成立犯罪故意,也即择一说;(4)采用折中的方法试图调和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的矛盾。
以上四点已将违法性认识的刑法地位问题归结为社会危害性认识和违法性认识的关系问题。
下面将对此四点逐一评析。
(一)不知法律不免责在当代的不合理性1.与当代刑法基本理念难以调和。
不知法律不免责这一原则立足于这样的理由:公民不仅应当知道法律,而且必须知道法律,将违法性认识作为故意要件会破坏由刑法确定的客观的正义标准,从而损害国家的权威。
承认违法性认识作为犯罪故意的要件,无异于国家交出了司法裁判权。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立法价值取向问题,不知法律不免责原则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其以国民必须且当然知法为前提,片面强调国家权威,这与当今时代强调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刑法理念背道而驰,不符合现代社会日益加强人权保障的立法价值取向。
2.对于法定犯,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具有密切联系。
所谓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法益的侵犯性(包括侵害与侵害的危险或威胁),即对国家法益、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利益的侵犯性。
所以,社会危害性认识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是否具有法益的侵害性的认识或者说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结果是否危害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
而要评价自己行为是否具备法益的侵犯性,首先要解决的是评价标准问题。
对于自然犯来说,行为人自然可以以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念来判断自己的行为。
但对法定犯,由于许多法定犯与社会上一般人的道德观念并无必然联系,如果仅以道德观念来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往往形成错误判断。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法中重要的概念,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必须清晰掌握。
故意是指犯罪人作为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时已经意识到其行为具有违法性后果,但是仍然坚持进行犯罪行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由此可以得出,要认定犯罪人是否具有故意,重点在于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可以分为主观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两类,主观认识是指犯罪人对于事实情况的认识,以及对自己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的认知程度;客观认识则是指对于刑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认知,即犯罪人是否了解其行为是否属于禁止性行为。
首先,主观认识是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故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犯罪人对于其行为的法律后果能够意识到,且意识到其行为的行为可以引发刑法责任时,就可以认定其具有故意。
例如,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喊口号,虽然不了解是否违法,但仍然可以说是具有故意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犯罪人已经对喊口号可能会带来的后果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并不是所有具有违法性后果的行为都能被认定为故意行为。
Criminal Law Amendment IX明确规定,故意行为是指犯罪人明知其行为有违法性后果,仍决意实现该后果的行为。
因此,仅仅是犯罪人知道其行为具有违法性质,但是并没有故意实现违法后果的行为不具有犯罪意识。
其次,客观认识也是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故意的因素之一。
根据刑法规定,刑法规定的行为禁止是依据社会经验和社会规范制定的,因此犯罪人是否了解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也是判断其是否具有故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一个学生因不了解刑法规定而将铅笔放入同学鼻子中造成伤害,不能认定其具有故意。
因为学生缺乏对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的认识。
综上所述,犯罪故意的认定重点在于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包括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两个方面。
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故意要求考虑其行为后果的预见性,以及其对法律规定的认知程度,从而确定其是否存在故意。
针对一些情况下故意认定的争议,需要通过深入法律研究以及事实调查来判断犯罪人的内在动机和行为主体的特点,以便尽可能地准确地认定犯罪人的故意是否存在。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关乎到对被告人的起诉及定罪情况,直接影响到司法公正和法律权威。
而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正是犯罪故意认定的一种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犯罪故意的认定,《刑法》规定的犯罪故意和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犯罪故意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犯罪是指犯罪分子主观有意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方式。
”可以看出,犯罪故意是一个主观上的概念,即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具有一种明知和直觉的目的和动机。
这种故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都必须是主观上的真实故意。
犯罪故意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并非总是易如反掌的。
有些案件中,犯罪分子可能会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和动机,难以从客观上直接证明其故意。
这时就需要运用犯罪故意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理论进行认定。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理论源自德国刑法学者费尔巴哈的学说,其核心思想是:“只要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时,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导致犯罪后果,而且可能会不计后果地实施犯罪行为,则可以认定其具有犯罪故意。
”这一理论在我国刑法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理论认定犯罪故意,司法机关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要考察犯罪行为的客观违法情况。
犯罪行为是否明显违反了法律规定,是否有可能导致犯罪后果发生,这是判断犯罪故意的基本前提。
如果犯罪分子实施的行为本身就具有明显的违法特征,那么就可以认为其具有犯罪故意的可能性。
要考察犯罪分子的主观认识。
判断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有可能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导致犯罪后果,是否可能会不计后果地实施犯罪行为。
这需要通过调查犯罪分子的言行举止、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证据,来推断其当时的心理状态和认识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理论并非可以适用于所有的犯罪案件。
在一些案件中,犯罪分子的故意可能会受到一些特殊原因的影响,导致其认识能力受到限制。
论刑法中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论刑法中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刑法是国家针对违犯刑法的人实施强制力量以保卫社会法治秩序的综合性法律体系,但对于一个行为是否违反刑法,从实践证明来看,并不总是那么简单明了的。
在刑法中,一些法律条文往往存在着多样化的理解方式和解释方法,这也就引发了不同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第一例,是一位小商贩在市场上售卖假冒伪劣商品。
按照法律规定,售卖假货是会受到惩罚的。
但是,如果这位商贩没有意识到所售商品是假冒伪劣的,他或许就有理由辩解说他并不知道这些商品违反了法律,因此不应当受到惩罚。
这也就说明,造成行为违法的因素是行为人的主观意识。
第二例,是驾驶员醉酒开车行驶而致人死亡的案件。
醉酒驾驶本身是违反法律的,但是如果驾驶员在饮酒后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超过了酒后驾车的标准,他或许可以辩解说行为是无意识的,不能被认定为故意违法。
由此可见,行为人的主观意识和醉酒的程度都会对违法性的认定产生重要作用。
第三例,是一位销售人员销售烟酒给未成年人。
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销售烟酒给未成年人是违法的,但如果销售人员当时没有核实客户的年龄,认为他是成年人,则不能认定其为有罪。
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疏忽和对法律法规的不熟悉也会对刑法违法性的认定产生影响。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论刑法中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问题在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解释。
因此,我们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避免因为不懂法律条文而犯法。
此外,在论刑法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讨论中,还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
例如,在法律适用中,法律的普遍适用原则和具体适用原则的选择也会对违法性的认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法律的普遍适用原则是指法律适用不受身份地位和地域的限制,而具体适用原则则是要针对具体情况,使法律的适用能够更准确、更有效,切实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此外,许多法律条款往往存在歧义和不确定性,这更是增加了论刑法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复杂度。
因此,在法律的适用中,需要对法律条文进行细致、严谨的解释和阐述,以保障公平、公正的刑事审判过程。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犯罪主体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量刑和罚责的确定。
认定犯罪故意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对犯罪主体的违法性认识
可能性进行分析和判断。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对其行为具有一定的违法性认识,即主观上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
对于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可以从犯罪主体的言行举止进行推断。
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有明确的表示
或暗示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以及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是否进行了相应的准备和计划,
这些都可以反映犯罪主体对其行为违法性的认识。
可以从犯罪主体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进行判断。
犯罪主体是否具有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在社会实践中是否有过相关的经验,都会影响其对行为违法性的认识。
如果犯罪主体
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那么应当能够相对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
违法性。
可以从犯罪主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进行推断。
如果犯罪主体具有一定的智力障碍、精神疾病或其他心理问题,导致其对违法性的认识能力存在缺陷或困惑,那么可能对犯罪
故意的认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具体案件中,可以通过对犯罪主体的心理鉴定、专家评估
等方式来判断此类情况。
通过对犯罪主体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可以对犯罪故意进行较为
准确的认定。
法律界和司法实践中,通常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结合上述分析方法,对犯
罪主体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进而确定其故意成分是否满足刑法规定的要求,从而决定是否以犯罪故意定罪处罚。
违法性之本质认识

违法性之本质认识一、违法性之“法”刑法条文中常用到“违法”或与之相关的一些词,一类如“无正当理由”、“非法买卖”等,用来强调行为的违法性,但非构成要件要素,故称“强调违法性的犯罪”;另一类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获取违法利益为目的”等,用来表示主观构成要件要素或是责任的要素。
本文所指的“违法性”是刑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位于大陆法系递进式构成要件第二阶层,它是所有成立犯罪所必备的要件,是一切犯罪所共同具备的性质,无违法性则无犯罪、无违法性则无刑罚。
换言之,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法的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该行为是被法消极评价、积极否定的。
关于违法性中“违法”是违何种“法”在理论上有争议。
如:认为行为是否违法以及违法性阻却事由的有无必须跃出刑法的范围而必须从法的全体观念来决定。
进而,刑法上规定的违法性阻却事由不是限制违法阻却事由的范围,而是限于规定违法阻却事由的典型情况。
①认为应把刑事违法性特别提出来,如俄罗斯总检察长斯库拉托夫等在其主编的著作中对违法性解释说:“……刑事违法性——这是犯罪被相应的刑法规范以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相威胁而被禁止的性质。
违法性是对犯罪社会性的实体评定在法律上的表现。
”②笔者认为刑法中的违法性不同于一般的违法性。
单就“违法”一词来说,有一般违法和刑事违法,二者密切相关。
刑事违法性往往是一般违法性的升级状态,即刑事违法性为一般违法性所包含,一般违法性在面临该行为表现脆弱或是无能为力时则需要法之保障——刑法来解决,在这个方面可以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就表现形式和结果来看,一般违法性是指违反整体法秩序的行为,如民法中的违约民事侵权等及其他领域的违法性,这些违法性一般不具有刑事违法性的严重性。
刑法中的违法性是被刑法规范所不允许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旦被评价为刑法上的违法性,就意味着对行为人所作的法的评价与一般性违法有质的区别,表明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而非其他法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了侵害。
请你谈谈违法违纪突出问题的认识和自我剖析

在我国社会中,违法违纪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对违法违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进行自我剖析,以便更好地纠正自己的行为,避免犯错。
来谈谈我对违法违纪突出问题的认识。
违法违纪问题,不仅包括了对法律的严重违反,也包括了对社会公德和职业操守的严重违背。
这些问题的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法律法规的严重违反。
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些人可能会因为私欲膨胀或其他原因,选择无视法律法规,进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如行贿受贿、走私贩毒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其二,在职业和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
在一些行业领域,一些人为了谋求私利,可能会违背职业道德规范,做出违法违纪的行为,如医疗领域的医闹问题,教育领域的考试作弊等。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相关领域的正常秩序,也伤害了一些无辜的人员。
其三,对社会公德的严重违背。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自私自利而忽视他人的权益,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如欺诈骗人、恶意排挤等。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情。
了解了违法违纪问题的认识后,接下来,我将对自我进行剖析,以更好地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问题。
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注重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遵守。
作为一个公民,我应该时刻谨记法律的底线,不轻易触碰法律的红线,避免因个人私欲而产生违法行为。
我在工作和职业中应该更加注重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
无论是在任何行业领域,我都应该时刻记住自己的职业使命,不为谋求私利而违背职业道德规范,损害单位和社会的利益。
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公德和道德修养。
在与他人交往和相处时,我应该要做到待人真诚、守信用,不做一些损害社会公德和他人利益的行为。
总结起来,违法违纪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进行自我剖析,以改正自己的不足,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自己嫖娼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嫖娼违法行为已经成为一个热议话题。
对于这个话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将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分别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并共享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1. 法律角度根据我国刑法,嫖娼行为已经被明文规定为违法行为。
对于卖淫方和嫖娼方,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这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道德风气,保护未成年人和公民的身体健康。
从法律角度来看,嫖娼行为是违法的,任何人都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
2. 道德角度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嫖娼行为更是不可容忍的。
嫖娼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性别、人身自由和尊严的侵犯。
嫖娼行为也容易导致性病的传播,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众多宗教文化和道德规范中,嫖娼行为都被视为道德败坏的表现,应当坚决抵制和打击。
3. 社会角度从社会角度来看,嫖娼行为的存在往往意味着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许多卖淫者是在贫困和不公正的环境下被迫走上这条不归路,而嫖娼者则可能是出于对性的需求或是道德观念的缺失。
解决嫖娼问题不仅需要法律的惩处,更需要从社会角度入手,解决贫困问题、完善性教育和提升道德观念。
嫖娼行为是一种违法的行为,更是一种道德败坏和社会不公的表现。
作为个体,我们应当严格遵守法律,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关爱社会上那些不幸的人群,并努力为社会的公正与平等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嫖娼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嫖娼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法律、道德、社会以及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嫖娼行为在我国社会中一直是一个被严厉打击和控制的问题,但是与之相对应的也是一些无法忽视的社会现实和问题。
在深入探讨和诘问这一话题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期能够找到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解决办法。
在法律角度上,嫖娼行为确实已经被明文规定为违法行为。
这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道德风气,保护未成年人和公民的身体健康。
然而,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包括社会压力、经济困难、心理需求或者道德观念的缺失等,嫖娼行为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
请你谈谈违法违纪突出问题的认识和自我剖析

请你谈谈违法违纪突出问题的认识和自我剖析谈谈违法违纪突出问题的认识和自我剖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违法违纪问题已经成为一大公共关切的焦点,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深切理解违法违纪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并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一难题。
在本文中,将着重从认识和自我剖析两个角度来讨论这个主题。
一、违法违纪突出问题的认识1.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违法违纪行为实际上是对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否定。
法律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规则,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准则。
而道德,是人们对于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的内在判断标准。
违法违纪行为不仅违背了法律的规定,更是对团结互助、公正正义、诚实守信等社会价值观的严重侵犯。
2.违法违纪问题的危害违法违纪行为产生的危害是多方面且深远的。
对个人来说,违法违纪行为可能导致法律制裁和社会声誉的破坏。
对社会来说,违法违纪行为容易导致治安环境恶化、社会秩序紊乱,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公共利益来说,违法违纪行为削弱了社会公信力,破坏了民众对于法律和公共制度的信心。
3.违法违纪问题的原因违法违纪问题的背后往往有多种原因,比如个人利益诱惑、道德观念缺失、监管不力等。
个人的贪欲和贪婪是违法违纪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
社会和组织的监管机制也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
如果监管不力,违法违纪行为很容易滋生蔓延。
二、自我剖析1.个人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态度作为社会主体的一员,我们对于违法违纪问题应该持有严肃的态度。
无论是从道德的角度,还是从个人和社会利益的角度,我们都应该远离任何形式的违法违纪行为。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传递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自我约束是避免违法违纪行为的重要手段。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坚守道德底线。
通过自我约束,我们可以远离贪婪、不公正等行为,从而保持自我尊重和社会信任的良好形象。
3.教育和宣传的作用教育和宣传在防止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违法性认识
【摘要】违法性认识在国外刑法理论和实践中争论了几百年,焦点主要集中在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本文将违法性认识的内容定义在违反法律规范的基础之上,以传统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的关系为基础,从新的角度——将违法性认识作为判断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一种手段来解决该问题在中国刑法中的尴尬。
【关键词】违法性认识;犯罪故意;社会危害性认识;手段
违法性认识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罗马法格言“不知法律不免责”。
“不知法律不免责”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并不要求他的主观罪过里包含有对自己行为是否违法的认识。
这一原则一直以来都是西方两大法系的立法、司法原则。
直到进入20世纪,人们从工业科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主义和人权保障思想开始更为深入和广泛的传播,传统的国家强势主导的法学观念受到冲击,“不知法不免责”这一古老的原则也逐渐动摇。
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国历代则主张“不知者无罪”这一相反的刑法原则,这似乎暗合于现代的刑法理论。
一、对违法性认识中“法”的理解
“违法性”这一概念在大陆法系的三段式递进结构的认定犯罪的理论体系中处于中间位置。
起初,它的意义是在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后,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具有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等“阻却违法性事由”的情形排除其犯罪性。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能够说明行为
正当性的事由除了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之外,还有诸如法令行为、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职务行为等。
于是,在李斯特的倡导下,这些超法规的情形成为实质的但却违法性事由也被纳入认定犯罪的理
论体系。
相对而言,前者就成为形式的“阻却违法性事由”。
无论是实质的违法性,还是形式的违法性都是相对于大陆法系递进式的犯罪论体系而言的,无法直接引用到我国“耦合式”犯罪构成中来,只能对其进行“中国化”改造。
二、我国刑法语境中的违法性认识问题的产生
根据我国《刑法》第14条、第15条的规定,我国刑法上的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而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过失犯罪时所具有的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按说,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是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组成的。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都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具有“社会危害性认识”,它是产生犯罪故意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社会危害性认识就不可能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
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认识因素是“应当且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虽然没有如故意一样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但是也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也即相对于故意而言认识的量上或程度上要低,但质上是一样的,就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认识”。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也就是没有现实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但具有预见义务和预见可能即“应当预见”,也就是应当具有“社会危害性认识”,相对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来说,本文将之称为“社会危害性认识应当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刑法》在犯罪主观方面里对违法性认识只字未提。
违法性认识这一只能放在犯罪主观方面的认识因素中的因素在我国刑法却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而在现实中法律的繁多和法的抽象性让人们难以全部而确切的认识。
知法的责任开始出现由公民向国家转移的趋势。
客观原因的不知法和有相当理由的法律信赖的案例也进入法学家的视野。
这都要求违法性认识进入认定犯罪的体系之中。
现实迫切的要求和法律规定的滞后造成了我国刑法的尴尬局面。
三、我国刑法语境中违法认识问题的解决路径为了消除这种尴尬,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无论哪种学说都要求违法性认识或其可能性成为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一部分。
修正犯罪构成意味着刑法理论的完善和刑法规定的修订,这最多是应然层面上的讨论,这对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意义不大,因为我们不可
能立即修正刑法典,即便立即修正了,对于在公布之前的案件也不一定具有溯及力。
正如张明楷教授所言,研究法律不是要从中找出多少法律的漏洞和不合理、不完善,而是通过法学理论和法律解释来弥补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漏洞与不合理。
刑法由于其保障法和严厉性,尤其需要保障法律的稳定、坚持罪刑法定,而不是找到一处看似不合理的地方就要求立法者修正,最好的方法是努力弥补,修订是其他努力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不得已才做出的选择。
虽然现实中刑法并没有相关规定,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刑法的明文规定就不解决出现的法律问题。
所以,对于违法性认识问题的解决,是作为一种借以判断犯罪主观方面的工具或者说方法来进行探讨。
探讨的前提除了本文开始论及的关于违法性认识的内容的共识之外,显然还包括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坚持,因为解决现实的问题就必须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中。
我国承继苏联刑法,将社会危害性认识及其应当性作为犯罪主观方面的认识因素。
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的关系虽然理论上也有争议,但大多都是对违法性认识中“法”的理解的不同造成的。
当然,我们知道违法性认识及其可能性只是判断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只要可以确定行为人在行为时具有现实的社会危害性认识或者虽不具有现实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但有社会危害性认识应当性,也自然可以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m].法律出版社,2002:199.
[2]法学考研网.刑法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68.
[3]刘明祥.刑法中违法性认识的内容及其判断[j].法商研究,1995(3):76.
[4]方加亮.违法性认识解读[j].河南社会科学,2003(4):59.
[5]刘明祥.错误论[m].法律出版社,1996:148.
[6]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m].法律出版社,200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