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恶——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一)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意图和认知状态。
对于犯罪故意的认定,主要考察犯罪主体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其违法性具有一定认识的可能性。
在刑法中,犯罪故意是刑事责任的基本要件,是判断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重要标志。
犯罪故意的存在,代表了犯罪主体的有意识地违反法律规定,实施犯罪行为。
刑法对犯罪故意的认定十分重要。
对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认定,法律规定了一定的标准。
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认识,应当具有一定程度的明确性和确定性。
也就是说,犯罪主体应当对其所实施的行为是否违法,应当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犯罪主体的违法性认识应当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即是有目的地实施的违法行为,而非无意识或无意义的行为。
犯罪主体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应当能够与其所实施的行为形成内在的联系,即实施行为的结果与其违法性认识之间应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具体的犯罪行为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具体表现与犯罪类型和犯罪主体的行为特点有关。
在盗窃犯罪中,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盗窃行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表现为盗窃前的评估和计划,以及盗窃时的谨慎和隐秘;在故意伤害犯罪中,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伤害行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表现为伤害前的敌意和恶意,以及伤害时的残忍和粗暴。
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对犯罪主体的供述、行为轨迹、证人证言、物证等综合证据的收集和评判,可以初步确定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在犯罪故意认定过程中,也需要考虑犯罪主体的个人素质、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以便准确判断其是否具备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有意识地违反法律规定并具有一定的恶意。
对于犯罪故意的认定,法院通常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违法行为的主观恶意以及法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犯罪故意认定的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是否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符合或者可能符合法律规定的违法性。
具体来说,就是犯罪人是否在犯罪前对自己的行为具有合法性的错觉,或者是否在犯罪时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并选择了继续违法行为。
这主要从犯罪人主观上的认知能力、犯罪人对自己行为后果的预见以及犯罪人是否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等方面进行判断。
对于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判断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对于某些具有专门知识或者专业技能的人员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对自己的行为具有准确的违法性认识。
在金融领域从业人员可能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金融法律法规。
但是对于一些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他们可能由于缺乏法律常识或者对法律规定的了解不够而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判断主要需要依据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所呈现出的行为表现、言辞表达以及其他证据来进行分析。
通常会通过查看犯罪人的相关书面材料、通信记录以及过往行为等来了解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认识。
也会结合犯罪人的社会背景、教育经历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在实践中,对于犯罪故意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判断主要存在两种情形。
一种情况是犯罪人存在违法性认识的可能,但在作案时仍然选择了违法行为。
某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但还是故意盗窃他人财物。
另一种情况是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违法性的认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或者是被误导导致了犯罪行为。
某人由于对法律规定缺乏了解,误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从而实施对他人的伤害。
在审判中,法院通常会结合以上情形和证据对犯罪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进行分析和判断。
由于犯罪故意的个体差异和案件的复杂性,判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及认定

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及认定作者:叶自强来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4期摘 ;要:“不知法者不赦”这一古老的法谚体现了一项法律原则,即认定行为人的主观犯意无需考虑其是否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合法性,但随着社会日益复杂化,缺乏违法性认识能否免责面临一些争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法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正确认识违法性认识在故意中的地位,准确认定具体案件中行为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违法性认识;形式违法性;实质违法性;认定规则中图分类号:D920.1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671-9255(2015)04-0055-05一、问题的引出2014年1月13日,被告人易卜拉欣·阿布多什(埃塞俄比亚籍商人)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飞抵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入境时未向海关申报任何物品。
经机场海关关员查验,从其随身携带的双肩包内查获用锡纸包裹的三捆疑似恰特草植株。
经鉴定,该三捆植株为恰特草,净重0.63千克。
[1]杭州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认定,该案埃塞俄比亚籍被告人曾于2013年携带过恰特草入境被查获没收。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违反我国法律,逃避海关监管,携带毒品恰特草入境,其行为已构成走私毒品罪。
我国《精神药品品种目录(2013年版)》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并规定:凡种植、持有、贩卖、走私、服食恰特草均属违法犯罪行为。
但在埃塞俄比亚当地,恰特草的交易是合法的。
本案系全国首例走私毒品恰特草案,案发距恰特草被正式确认为“毒品”仅仅12天,被告人是否构成走私毒品罪,能否以不知法为由免责存在较多争议,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阿布多什构成走私毒品罪。
被告人明知恰特草是毒品而故意走私,符合走私毒品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构成走私毒品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不构成犯罪。
《精神药品品种目录(2013年版)》于2014年1月1日实施,恰特草首次在中国被列为“毒品”,而被告人系埃塞俄比亚籍商人,恰特草买卖在当地也是合法的,被告人对恰特草在中国属于毒品没有认识。
论犯罪故意中违法性认识

论犯罪故意中违法性认识【摘要】成立故意犯罪是否要求违法性认识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目前的刑法采取以对社会的危害性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但社会危害性是对行为本质的认识,其范围过大,标准也不明确,不易操作。
而违法性认识是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的法律化和客观定型化的标准,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则,所以本文作者认为成立故意犯罪要求具有违法性认识。
【关键词】社会危害性;违法性认识一、违法性认识犯罪故意是否要求有违法性认识?这是我国刑法理论上一直以来都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以前,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即违法性包含形式的违法性和实质的违法性两方面。
形式的违法是指违反国家法规、违反法制的要求或禁止规定的行为。
实质的违法是指危害社会的(反社会的行为)。
违法行为是对受法律保护的个人或集体的重要利益的侵害,有时是对一种法益的破坏或危害。
其侵害依法规范所保护之生活利益,即法益,与规律共同社会之法秩序之目的矛盾。
只有当其违反规定共同社会目的之法制时,破坏或危害法益才在实体上违法;对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的侵害是实体上的违法。
具体到我国刑法,形式的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法秩序或法规范,即为法律所不允许;而社会危害性就是指行为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就是违法性的实质,也即实质的违法。
我国刑法理论上长期以来对犯罪故意中违法性认识问题的讨论,都缺乏对违法性认识是指形式还是实质的违法性的交代,这导致常常可见这样的论述,例如:“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之间关系密切,后者的范围远比前者为广,因此,处理违法性错误,应从根本上按社会危害性错误的刑事责任原则解决”;“应该要求于行为人的,都是其对违法性的认识,而不是对社会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是在社会危害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相分离的场合”;等等。
上述观点所说的违法性实际上都是指形式的违法性。
但是由于论者都缺乏交代,导致从概念上看,辨不清其所言者究竟是何种意义上的违法性,并导致关于违法性认识的争论与社会危害性认识的争论不加区分地混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产生上述逻辑的混乱。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是刑法中的重要概念,其在犯罪认定和刑事判决中占有重要地位。
犯罪故意的认定并非总是容易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存在争议。
本文将围绕犯罪故意的认定和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展开探讨,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犯罪故意的认定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主体对其所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有认识,并决心实施其所为的行为。
刑法规定,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主观上有意图实施违法行为,并对其违法行为的后果予以认识,即对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有预见性和过错认识。
在犯罪认定中,犯罪故意是确定犯罪行为的重要标准,对于刑罚的量刑和刑事责任的承担具有重要意义。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对其行为的违法性有一定的认识可能性。
在一些情况下,犯罪主体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对其所为行为的违法性认识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模糊性。
这就需要对其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作出评判和认定,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故意犯罪的主观故意。
在刑法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无违法性认识:犯罪主体实施行为时,对其行为的违法性无任何认识,即不知道其行为构成犯罪行为,或者由于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原因,无法认识其行为的违法性。
4. 违法性认识混淆:犯罪主体实施行为时,对其行为的违法性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即对其行为的违法性有所认识,但是存在一定的混淆和不确定性。
在实际刑事审判中,对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认定常常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犯罪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客观行为表现、案件的具体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
对于无违法性认识的情况,通常需要考虑犯罪主体的精神状态、智力水平等因素;对于有限违法性认识和误认违法性的情况,需要考虑犯罪主体的行为表现、言行举止等因素;对于违法性认识混淆的情况,需要考虑犯罪主体的行为表现、动机动机等因素。
在刑法的规定中,对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也给予了一定的规范和限制。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于精神病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如果其在实施行为时由于精神疾病无法辨认或者丧失辨认能力,可以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1. 引言1.1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是指犯罪行为实施时,犯罪人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的行为。
而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事案件审判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涉及到犯罪人的主观意图和行为过程。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指的是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是否具有认识到其行为的违法性的可能性。
在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中,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凸显出犯罪人对其行为的法律性质应当有所认识。
在判断犯罪故意时,需要综合考虑犯罪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在结论部分将进一步探讨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对犯罪故意认定的影响,以及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准确判断犯罪故意。
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审判者在判断时慎重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 正文2.1 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是刑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刑事责任的认定。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故意是指犯罪分子预期犯罪结果的发生,并且愿意接受这种结果的发生。
这就包括了犯罪分子的主观意图和主观愿望在内。
犯罪故意的认定还要考虑到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要分析犯罪分子是否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去预见和控制犯罪结果的发生。
如果犯罪分子是在无意识或者是被迫的情况下实施了犯罪行为,那么就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
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还要考虑到犯罪分子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动机,这些因素也是判断犯罪故意的重要参考依据。
只有在犯罪分子具备了一定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动机时,才能够认定其为有故意犯罪。
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2.2 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是指在认定犯罪故意时,必须考虑犯罪行为人是否具有违法意识,即是否知道自己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
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体现了犯罪故意的主观性质,也是犯罪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司法实践中,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意和社会危险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事诉讼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刑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犯罪故意是犯罪的重要构成要件之一,是指犯罪人对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具有认知和
意愿,即故意实施犯罪行为。
因此,认定犯罪故意实属关键。
认定犯罪故意需要考虑多个因素,这里我们主要讲述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应用。
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关键在于看犯罪人是否理解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即
是否知道其行为是违反法律的、有可能导致某种后果的。
通常情况下,违法性认识可以从
言行或行为中得出。
如果犯罪人在作案时有和他人讨论过该行为的违法性,或通过书面材
料或其他证据证实,那么可以认为他具有违法性认识。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犯罪人确实不具备违法性认识,这时需要综合考虑证据,判断其
是否因某种原因而缺失认知。
例如,在精神异常状态下实施犯罪,或者是因为某种语言文
化差异导致对当地法律法规出现误解,这些都是可能影响犯罪人违法性认识的原因。
然而,在实际刑事案件中,犯罪人是否有违法性认识往往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
犯罪人可能会通过多种方式来模糊、抵消违法性认识,比如精心隐瞒、故意混淆,甚至是
在犯罪事实被揭发后进行狡辩。
这就需要法庭在审理中注重细节,综合评估证据,判断犯
罪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进而确定是否构成犯罪。
总之,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事审判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判断犯罪
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实际判决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
犯罪行为能够得到合理评判。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的认定在刑事法律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涉及到对犯罪嫌疑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进行推断和评判。
犯罪故意的认定取决于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即嫌疑人在作案时是否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并有意识地选择犯罪。
违法性认识是指嫌疑人对其行为是否违法的认知程度。
根据我国刑事法律的规定,犯罪行为必须具备违法性,即嫌疑人有违法的意识和行动。
在认定犯罪故意时,刑事司法机关需要评估嫌疑人是否具备合理的违法性认知。
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是指嫌疑人在作案时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有些许认识。
因为犯罪嫌疑人并非总是直接表达其犯罪动机和意图,所以刑事司法机关往往需要通过推断和证据来判断其违法性认知。
在犯罪案件中,刑事司法机关会采取多种途径来评估违法性认识。
刑事侦查机关会调查嫌疑人的人际关系、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等,以评估其对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了解程度。
如果犯罪嫌疑人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业背景,那么他们应该对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其违法性认知可能性较高。
刑事司法机关会审查作案现场和相关证据,以了解嫌疑人对其犯罪行为的认知程度。
如果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使用了专业工具和手法,或者采取了隐蔽的手段来掩盖犯罪事实,那么可以认为他们具备一定的违法性认知。
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前科记录也是评估其违法性认知可能性的重要指标。
如果嫌疑人多次参与违法活动或已经被判定犯罪,那么可以合理推断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违法性有一定认知。
刑事司法机关还会考虑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和目的。
如果嫌疑人明知其行为违法,但仍然有意识地选择犯罪以达到某种目的,那么其违法性认知可能性较高。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但仍然故意进行该行为。
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事司法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定罪和量刑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在确定犯罪故意时,一个关键点是要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具备知道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的能力和条件。
具体来说,就是犯罪嫌疑人是否能够对其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正确认识,并意识到其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
在认定犯罪故意时,法院通常要考虑犯罪嫌疑人的智力水平、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等因素,来判断其是否具备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考虑犯罪嫌疑人的智力水平。
如果犯罪嫌疑人智力低下,丧失了正常人应有的判断和认识能力,那么可以认定其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智力残疾人犯罪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违法性。
考虑犯罪嫌疑人的年龄。
根据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对于未成年人,法院通常会更加注重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考察。
如果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并未接受过相关法律教育,也没有充分了解其行为的违法性,那么可以认定其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然后,考虑犯罪嫌疑人的教育程度和职业背景。
一般来说,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可能较有限,因此在判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时需要更加小心。
如果对于特定的犯罪行为,犯罪嫌疑人由于自身文化程度和职业特点等原因,无法对其违法性进行判断,那么可以认定其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并非仅仅考虑犯罪嫌疑人是否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还包括是否明白该行为的违法后果。
犯罪嫌疑人是否能够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是判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有违法性,但还是故意实施。
因此,在刑法中,故意是犯罪必须要有的要素。
对于犯罪人是否具备故意,需要根据其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来进行认定。
直接故意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并不顾违法后果而故意实施。
间接故意则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虽然并没有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但是由于其违法性认识的缺陷或不完善,导致在合理预见的情况下,应该能够意识到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后果,但仍然故意实施。
对于犯罪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可以考虑犯罪人的年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
比如,未成年人由于缺乏完全的违法性认识,往往只有间接故意。
另外,文化程度低的人可能更容易对法律不敬而产生间接故意的行为。
其次,可以考虑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和动机。
比如,因为愤怒、恨意等负面情绪产生的犯罪行为往往是直接故意。
而追求金钱、权利等目的产生的犯罪行为则更容易产生间接故意。
第三,可以考虑犯罪行为的性质、程度和后果。
比如,如果犯罪行为导致严重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后果,则更容易认为犯罪人是具有直接故意。
综上所述,犯罪故意的认定需要根据犯罪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来进行分析判断,而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又涉及犯罪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及犯罪行为的性质、程度和后果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考虑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确定犯罪人的故意程度,有利于合理、公正地进行刑事司法审判。
成都刑辩律师:论故意犯罪中的违法性认识

论故意犯罪中的违法性认识我国刑法规定的任何犯罪,不仅在客观上要求行为违反法律条文,具有社会危害性质,在主观上也要求行为人有罪过,表现在故意方面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虽然刑法中对于故意的描述只涉及到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我认为这一条文当然的关乎行为,即要求行为人在有罪过的状态下实施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而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那么罪过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是否包含违法性认识?中外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大致分为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和违法性认识必要说,在两个大的基本观点下面,同一学说内部又有不同观点和理由,这样不断地对整体进行补充和完善。
一、违法性认识理论之争议对行为人主观归责,是否要求对其行为的违法性有认识呢?这涉及到违法性有无的问题。
最早跟违法性认识有关的法律渊源是古老的罗马法格言,即“不知法不赦”,这说明了在古罗马时候就实行严格责任,不考虑行为人对待法律的态度。
无独有偶,我国古代的法都是不公开、不为百姓所知,直到那两次著名的郑国子产“铸刑书”和晋国赵鞅“铸刑鼎”,法才渐渐公开,甚至为统治者所提倡让百姓人人知法。
从最初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法律到现在法已为人人都能触碰,那是否仍然坚持违法性认识呢?知法犯法与不知法犯法到底应该视为一样吗?怎样去证明不知法的存在,在实践中有无可行性?这些都是违法性认识存废应有所考虑的问题。
(一)违法性意识不必要说成立故意不须有违法性认识,只要行为人对犯罪事实有足够的认识,不论他是否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为法律所不容许的,其行为是违反某种刑法法规,以及实施这种行为将会受到何种刑罚处罚,均可构成犯罪的故意。
[1]之所以不要求具有违法性认识,是为了防止行为人以没有意识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为借口,逃避制裁,以此削弱了刑法的社会保护价值。
有学者提出针对违法性意识不要论太过于武断,应分情况讨论,以此为契机,提出了自然犯法定犯区别说。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法中重要的概念,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必须清晰掌握。
故意是指犯罪人作为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时已经意识到其行为具有违法性后果,但是仍然坚持进行犯罪行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由此可以得出,要认定犯罪人是否具有故意,重点在于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可以分为主观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两类,主观认识是指犯罪人对于事实情况的认识,以及对自己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的认知程度;客观认识则是指对于刑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认知,即犯罪人是否了解其行为是否属于禁止性行为。
首先,主观认识是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故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犯罪人对于其行为的法律后果能够意识到,且意识到其行为的行为可以引发刑法责任时,就可以认定其具有故意。
例如,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喊口号,虽然不了解是否违法,但仍然可以说是具有故意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犯罪人已经对喊口号可能会带来的后果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并不是所有具有违法性后果的行为都能被认定为故意行为。
Criminal Law Amendment IX明确规定,故意行为是指犯罪人明知其行为有违法性后果,仍决意实现该后果的行为。
因此,仅仅是犯罪人知道其行为具有违法性质,但是并没有故意实现违法后果的行为不具有犯罪意识。
其次,客观认识也是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故意的因素之一。
根据刑法规定,刑法规定的行为禁止是依据社会经验和社会规范制定的,因此犯罪人是否了解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也是判断其是否具有故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一个学生因不了解刑法规定而将铅笔放入同学鼻子中造成伤害,不能认定其具有故意。
因为学生缺乏对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的认识。
综上所述,犯罪故意的认定重点在于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包括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两个方面。
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故意要求考虑其行为后果的预见性,以及其对法律规定的认知程度,从而确定其是否存在故意。
针对一些情况下故意认定的争议,需要通过深入法律研究以及事实调查来判断犯罪人的内在动机和行为主体的特点,以便尽可能地准确地认定犯罪人的故意是否存在。
论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

论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摘要]:违法性认识是大陆法系刑法学中旧有的概念,“西学东渐”之风的盛行,违法性认识传入我国。
之后,我国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辨析绵延不绝,直至今日,仍是刑法学中的热点之一。
特别是对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的探讨更加深入,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应是形式的违法性认识,而非实质的违法性认识即社会危害性。
[关键词]:犯罪故意; 违法性认识; 形式的违法性认识; 实质的违法性认识一、违法性认识的界定1. 违法性的本质违法性认识,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的时候,对于行为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性质的认识。
要准确界定违法性认识,首先必须结合违法性的本质来探讨。
从形式逻辑角度出发,违法性是指行为在形式上违反法律规范的属性;从认识论角度看,一种行为之所以被法律规范所禁止,其根本在于行为本身具有法益侵害性,即必须是实质的违法。
形式的违法性是较低层次的,实质的违法性则是较高层次的。
行为人若对实质的的违法性有认识,那么其对形式的违法性也必然认识到,但是反之未必。
因此要求行为人认识行为的实质违法性却不要求认识形式违法性的主张在逻辑上不成立。
具体到我国刑法,形式的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法秩序或法规范,即为法律所不允许;而“社会危害性就是指行为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就是违法性的实质”[1],也即实质的违法。
我国刑法理论长期以来并没有指明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但是从犯罪故意的定义中,我们似乎能看出这里的违法性认识是指实质的违法性认识。
作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应该是形式的违法性认识,实质的违法性认识是站在与形式违法性不同的立场来看待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是社会对行为的一种评价,是依附于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
因此,它根本不能成为故意的认识因素。
因为,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是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行为的有关情况的认识,而不是社会对其行为所做的价值判断。
至于行为人对事实情况的认识是正确还是错误,行为人的价值判断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则在所不问。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1. 引言1.1 犯罪故意的定义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明知是违法行为并且有意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状态。
简而言之,犯罪故意即是主观上的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是犯罪主体进行犯罪行为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犯罪的主观要件之一。
犯罪故意要求犯罪人主观上具有违法的心理认识,即主观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背法律规定。
犯罪故意的认定往往需要通过犯罪人的行为及其表现、言行等来推断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和陪审团往往需要根据相关证据来推断犯罪人是否具有犯罪故意。
违法性认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准确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犯罪故意,才能确保对犯罪人做出公正的判决。
违法性认识即是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犯罪故意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违法性认识的重要性违法性认识的重要性在刑法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违法性认识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的认知能力。
在犯罪故意的认定中,违法性认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因为只有犯罪主体具有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认识,才能证明其具有犯罪故意。
违法性认识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关键要素。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而依然故意为之,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或疏忽大意导致行为违法。
违法性认识的有无可以帮助司法机关判断案件的性质。
违法性认识可以反映犯罪主体的主观意图和动机。
有违法性认识意味着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触犯法律,这表明其具有明显的犯罪动机和目的。
违法性认识的有无也关系到对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认定。
只有在犯罪主体具有明确的违法性认识的情况下,才能认定其具有重大过错,进而判处相应的刑罚。
在犯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违法性认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2. 正文2.1 违法性认识的概念违法性认识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能够意识到自己所进行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质,即知道其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
这种认识是犯罪故意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只有在犯罪主体具有违法性认识的情况下,才能认定其具有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犯罪故意的认定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重要性。
首先对犯罪故意的概念进行了解析,说明其与违法性认识的紧密关联。
接着分析了违法性认识不足可能导致的问题,并提出了判断标准和证据收集方法。
结论部分强调了犯罪故意认定的复杂性,以及对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综合分析的重要性。
文章呼吁加强对犯罪故意认定的重视,以确保司法公正和社会安全。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犯罪故意认定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认识,促进司法实践的进步。
【关键词】犯罪故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概念解析、重要性、证据收集、判断标准、复杂性、综合分析、法律责任、加强重视1. 引言1.1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事法律评价的核心问题之一。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判断犯罪故意的重要依据之一。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时是否具有违法认识,即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判断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行为方式、言行举止等。
犯罪故意的认定涉及法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审查官充分了解犯罪事实,准确掌握相关证据,有较强的法律分析能力和心理分析能力。
只有在充分考虑到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情况下,才能对犯罪故意做出准确评价,确保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为了加强对犯罪故意认定的重视,必须充分认识到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重要性,加强相关调查和取证工作,确保犯罪嫌疑人得到应有的判罚,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2. 正文2.1 犯罪故意的概念解析犯罪故意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犯罪行为人主观上有意图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
犯罪故意包括两个要素:一是行为人必须是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即明知自己所为是犯罪行为而故意实施;二是行为人的意图必须是具有犯罪目的,即其目的是实现刑法所禁止的行为结果。
犯罪故意的概念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犯罪故意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关乎到对被告人的起诉及定罪情况,直接影响到司法公正和法律权威。
而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正是犯罪故意认定的一种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犯罪故意的认定,《刑法》规定的犯罪故意和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犯罪故意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犯罪是指犯罪分子主观有意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方式。
”可以看出,犯罪故意是一个主观上的概念,即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具有一种明知和直觉的目的和动机。
这种故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都必须是主观上的真实故意。
犯罪故意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并非总是易如反掌的。
有些案件中,犯罪分子可能会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和动机,难以从客观上直接证明其故意。
这时就需要运用犯罪故意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理论进行认定。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理论源自德国刑法学者费尔巴哈的学说,其核心思想是:“只要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时,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导致犯罪后果,而且可能会不计后果地实施犯罪行为,则可以认定其具有犯罪故意。
”这一理论在我国刑法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理论认定犯罪故意,司法机关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要考察犯罪行为的客观违法情况。
犯罪行为是否明显违反了法律规定,是否有可能导致犯罪后果发生,这是判断犯罪故意的基本前提。
如果犯罪分子实施的行为本身就具有明显的违法特征,那么就可以认为其具有犯罪故意的可能性。
要考察犯罪分子的主观认识。
判断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有可能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导致犯罪后果,是否可能会不计后果地实施犯罪行为。
这需要通过调查犯罪分子的言行举止、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证据,来推断其当时的心理状态和认识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理论并非可以适用于所有的犯罪案件。
在一些案件中,犯罪分子的故意可能会受到一些特殊原因的影响,导致其认识能力受到限制。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摘要】本文针对犯罪故意认定中的重要问题——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展开探讨。
首先解释了违法性认识的意义和特点,讨论了判断标准及举证责任。
进而探讨了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与主观故意的关系,并探讨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最后总结了犯罪故意认定的复杂性,强调了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对犯罪定性的重要性,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犯罪故意认定标准和程序的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司法裁判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法治进程。
【关键词】犯罪故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判断标准、举证责任、主观故意、司法实践、复杂性、犯罪定性、完善标准、程序。
1. 引言1.1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重要性犯罪故意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判断尤为关键。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简单来说就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具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可能性。
这一概念在犯罪故意认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直接关系到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主观故意。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评判,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犯罪嫌疑人的智力水平、行为经历、社会环境等等。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评估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有时候犯罪嫌疑人可能会表现出无知、愚昧或是麻木的态度,导致其认定程度存在争议,这就需要法官和法律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犯罪故意的认定不仅需要考虑行为的客观事实,还需要充分重视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意识。
只有通过全面综合考量,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从而对其作出合理的处罚。
2. 正文2.1 违法性认识的涵义及特点违法性认识是指犯罪嫌疑人对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其特点包括主观性、具体性和相对性。
违法性认识是主观性的,即取决于犯罪嫌疑人的认知水平和个人诚实意识。
违法性认识是具体性的,即针对具体犯罪行为的认定,而非抽象的法律概念。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在刑法中,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已经预期或者应当预见的后果,并且出于自己的意志决定,故意实施该行为的情形。
因此,犯罪故意是犯罪行为责任的基础。
犯罪故意的认定就是判断犯罪人是否有这种故意的决定。
犯罪故意的认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它涉及到很多不确定因素。
犯罪故意的认定在实践中主要依据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在法律上,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指行为人是否明知该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其中,明知是指行为人已经意识到该行为是违法的,而且他已经认识到该行为的结果会造成什么影响。
因此,对于确定犯罪故意,需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行为是否违法;二是行为人是否知道其行为违法。
在确定行为是否违法时,需要考虑环境因素,也就是该行为在当前社会、文化、法律规定下是否属于违法行为。
在现实当中,因为有些法律规定过于复杂或者法律文本过于晦涩难懂,很多人并不了解某些行为是否违法。
因此,仅仅凭借法律文本的规定来界定行为是否违法,是不完全可靠的,还应该考虑实际情况和常识因素。
在确定行为人是否知道其行为违法时,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知识识别和知识要求。
知识识别是指行为人对于该行为是否违法的认知程度。
知识要求是指法律对于行为人是否应当认识该行为的违法性给出的要求。
具体来说,知识要求主要取决于该行为是否易于被认识为违法行为、行为人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了解该行为的违法性、以及行为人应当在何种程度上认识该行为的违法性等因素。
总之,犯罪故意的认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很多不确定因素。
对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常识因素综合考虑,不能单纯地以法律规定作为唯一判断标准,而应该在确立犯罪责任的前提下,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认定。
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不断完善法律规定,为认定犯罪故意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与恶——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一)
摘要:传统刑法理论并不要求在犯罪故意中有违法性认识,但随着刑法理论的发展,尤其是责任理论的深化和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违法性认识是犯罪故意成立要件的学说已为众多国家刑法学界所接受。
我国刑法也应以违法性认识取代社会危害性认识作为犯罪故意的成立要件,在违法性认识程度上以采取违反整体法规范说为宜,在违法性认识判断时又应遵循“一般推定,例外查证”原则。
主题词:违法性认识社会危害性整体法规范
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问题,一直是近代以降的刑法理论中引起较大关注的话题。
违法性认识的核心归根到底就是对犯罪故意中是否需要违法性认识,需要怎样的违法性认识,如何判断行为人的违法性认识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如果将犯罪故意以“恶”来表达,将违法性认识以“知”来概括的话,这几个问题又可表述为,有恶是否必先有知?知何则为恶?恶又何从知?本文试以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为思路,就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做一分析。
一、“恶”必先“知”?违法性认识讼争聚焦
国外刑法理论对犯罪故意中违法性认识的讨论,经历了从违法性认识不要说一元一统到诸种学说并起,再到承认违法性认识的学说占据上风的过程。
具体而言,国外刑法理论关于违法性认识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违法性认识不要说
该说认为,违法性认识不是犯罪故意成立的要件,即故意的成立只要有对犯罪事实的认识就够了,对法律的不知并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和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该说的理由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首先,古罗马“不知法为有害”的法律格言流传至今,为否定违法性认识提供了历史认识基础;其次,该说论者站在心理责任论角度认为,责任的主要内容是行为人对结果的心理关系,因此,故意犯罪只是对犯罪事实,即构成要件中的客观事实的认识就可以;再次,认为责任能力者通常具有违法性的认识能力,故无需对违法性认识进行特别考察;最后,出于刑事政策的考虑,即认为如果把违法性认识作为故意的要件,“就等于国家为轻率者、梦想者、狂信者和愚蠢者提供了违反法律的通行证,就等于国家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
”1]从古代到近代直至二战以前,违法性认识不要说都一直是故意成立和违法性认识上的唯一学说,也自然占据了统率地位,并一度是英美判例法中严格贯彻的主张。
(二)违法性认识必要说
该说认为,违法性认识是犯罪故意成立的要件,缺乏此认识,故意不能成立。
在该说中又分为严格故意说和准故意说。
严格故意说主张,当行为人不存在违法性认识时阻却故意成立;但行为人在关于违法性的认识上具有过失时,若法律中又有处罚相应过失行为的规定时,以过失论处;如果法律没有相关处罚规定或行为人不存在过失时,不成立犯罪。
准故意说则认为,故意犯罪的成立需要违法性认识,当行为人虽不存在违法性认识,但对缺乏该违法性认识存在过失时,以故意论。
必要说主要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从道义责任论出发,认为责任是对行为人基于意志自由而实施违法行为时的非难可能性,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道义违反性即行为人否定了基于对犯罪事实的认识所产生的抑制情感而决意实施违法行为,而道义违反性的前提又必须是行为人违法性意识或其可能性的存在,因此,“道义性责任是以违法的意识为枢轴而回转的”;2]第二,由规范责任论出发,认为责任的本质是从规范的角度对事实加以非难的可能性,即行为人“违反了不该作出违法行为决意的法律上意思决定的规范要求,而决定实施违法行为,”3]此时之所以追究行为人的责任就在于“意识违法性而敢然出于一定之行为”;4]第三,由人格责任论要求考察行为人的人格非难性中得出“为了说明行为人具有故意犯的积极的人格态度从而予以非难,要以行为人对犯罪事实的表象、容认为基础,进而查明行为人行为时是否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5]作为与违法性认识不要说直接针锋相对的学说,必要说得到了德日刑法学者宾丁、贝林格、泷川幸辰、小野
清一郎等的倡导。
(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说
该说认为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是故意犯罪成立的要件,缺乏该可能性时,不成立故意。
该学说具体又可分为限制故意说和责任说。
前者主张,当行为人存在对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时,即使缺乏违法性认识,故意犯罪仍然成立;后者认为,故意是对犯罪事实的认识,违法性认识及其可能性是责任的范畴,当行为人不存在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时,阻却责任。
当存在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时,故意犯罪成立,但可减轻责任。
后一学说为日本刑法学者木村龟二、福田平等主张,并已逐渐在日本成为通说。
而且,当今德国的刑事立法也反映了该学说。
(四)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说
该说在违法性认识问题上将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对待,即自然犯成立故意犯罪时不需要违法性认识,而法定犯成立故意犯罪则需要违法性认识。
该学说主要考虑到自然犯是当然的反社会行为,无需违法性认识;而法定犯是由于法律的规定才成为犯罪的,所以需要违法性认识。
这一学说主要由日本学者牧野英一等主张。
(五)背反法律性说
这一学说认为,违法性认识是故意的内容,缺乏此认识则阻却故意,但当行为人具有“背反法律性”的情形时,视为具有违法性认识。
该学说只有德国学者迈兹格倡导。
我国刑法学界在对违法性认识问题的思考上,虽不存在像国外那样诸学说纷纭的情形,但也出现了违法性认识的否定说、肯定说和折衷说三种观点鼎立的局面。
持否定说者认为,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犯罪成立的要件,“只要行为人具有社会危害意识,即使其没有违法意识,也成立故意犯罪。
”6]“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上是犯罪的,但他却误认为不是犯罪。
由于我国刑法采取‘不得因不知法律而不负刑事责任’的立场。
因此,应当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7]
持肯定说者认为,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犯罪成立的要件,“根据我国刑法主客观一致的原则,如果某个人不知道,而且显然没有可能认识到自己有意识的行为是违法的,因而也不可能认识到它的社会危害性时,应该认为是无认识,那就是意味着这一行为欠缺意识因素,就不能认为他有罪过,也就不能认为他构成犯罪。
”8]
持折衷说者认为,违法性认识一般不是故意犯罪的内容,但在特殊情况下,缺乏这一认识,故意犯罪就不能成立,“认识行为的违法性一般说来不是故意犯罪的内容。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能绝对化,不能排除个别例外的情况。
……根据行为人的具体情况,如果行为人确实不知道有这种法律,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那就不应认为具有犯罪故意。
”9]该说是我国关于违法性认识的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