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 888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成长所产生的教育影响。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对待社会和他人,中国人主张中庸和谐,西方人则主张竞赛斗争。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
中国的父母则认为孩子是属于他们的私人财产,孩子的一切都必须由他们来操办来决定,觉得这样才算是对他们负责任。

中国的孩子一切都必须听从父母的安排,在父母面前他们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属于他们自己,在家里不能和自己的父母有平等的沟通理解,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很多中国孩子感到压抑,影响他们的成长。

而在美国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平等的。

孩子需要尊重父母,而父母也要对孩子表示尊重,在称呼上可以任意呼喊自己父母的名字,就像叫自己的朋友一样,父母不经过孩子同意,是不会擅自踏进孩子的私人空间,更不会去涉及属于孩子隐私的日记、信件等这一类的东西。

遇到事情美国的家长都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也可以参与家庭决策计划等事情的讨论表决。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虽说中国的父母现在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父母缺乏科学的教育经验或是由于一些错误守旧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还处在口号的阶段。

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孩子的独立能力是很差的。

美国家庭非常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培养,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富于探索等个性品格。

比如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有一间房子。

在孩子打理日常事务上,父母只帮孩子做一些当时年龄还无法做到的事,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

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自己挣钱读书。

让孩子做一个有自信的人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家长制教育传统,父母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和训导。

而美国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比如美国家庭特别鼓励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足球队、排球队,做教练的往往是学生家长,每次比赛父母都来助阵或服务,这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更可以历练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不可忽视的道德教育
中国父母擅长历史教育,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历史古训对孩子进行说服式的道德教育。

但遗憾的是很多中国家长言行不一,在子女前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美国家庭和中国一样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中,一方面宗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做礼拜,用餐前进行祷告,这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但在思想教育上,美国父母更注重的是行为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孩子在社会上做个文明人,比如走在大街上绝不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烟头儿,无论是乘坐地铁到商场购物,甚至上公共厕所都自觉排队。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

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

本位主义的差异、价值取向的不同、民族性格的区别、是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

本位主义的差异
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家庭,家国同构是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

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

这在加以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

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

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

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

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

(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

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

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观紧密相关。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

个人本位与西方的家庭变革密切相关。

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下来。

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的教育。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

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御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价值取向的不同
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

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是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即自然观或宇宙观。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

人与自然是朋友,应该和谐共存。

受这一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的群体取向价值观,即非常重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必要时忽略甚至牺牲个人利益。

受西方哲学观的影响,美国人则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是人类的对立面、外在物,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

受/天人相分宇宙观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体主义为主,即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和民主。

因而求变、有所成就、个人至上就成了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

民族性格的区别
(1)求稳与善变
中国属于封闭型的内陆文化。

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价值观念以群体为主,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滋生了人们追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中国人比较保守,不愿冒险,喜欢稳定,习惯于从事固定的职业。

从文化生成的地理环境看,美国则属于典型的开放型海洋文化,充满活力的商品经济极大地冲击了人与土地的依附情结,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都是开放、主动的。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深受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大部分公民人格独立、思想解放、喜欢新奇且敢于创新与冒险,求变是他们普遍的文化心理。

(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传统文化,辅以道家、佛家思想,形成了极强的内向型民族性格。

中国个人被规定在与他者的关系中,人们总是通过他者来认识自己。

人生的意义就是整体性的自觉依附和归顺,自觉地奉献于群体的目标。

个人、个性、自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生长空间的。

受基督教和新教传统的影响,美国人认为物质财富的获取与上帝的恩施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他们把价值之源追溯为上帝,形成外在的超越。

求变,使美国人形成了向外索取的外向型民族性格,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成就,放纵个性,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与自我实现,乐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

(3)仁爱主义与实用主义
中国人的价值观内化于心性,讲求个人修养和品行,讲求万事以和为贵。

日常交际时习惯于卑己尊人;生活克己守道、循规蹈矩;做事求稳,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美国人较实际,重视物质利益,追求效率和效益。

天人相立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他们个人至上的价值观。

在决定
自己的行为时,他们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标准和利益,有时甚至牺牲别人、朋友或家人的利益。

他们认为个人利益要比个人名望更重要,因为利益是实在的,而名望则是虚幻的。

(4)依赖性与独立性
以群体价值观为取向的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内聚力。

中国人的生活以父母和家庭为中心,子女喜欢和父母住在一起,以便互相之间有个照应。

在家庭生活中,中国人形成了尊老爱幼、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

受个体价值观的影响,美国人提倡/独立自主。

在美国,父母常用经济手段来促使孩子学习进步和刺激子女间的学习竞争,父母一般也不过多地干涉子女的私事。

美国青年早熟的经济独立意识,正是源于这种早期的经济观念的教育。

三、未来的对策
综上所述中国的教育总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

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

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

在当今竞争如此无情激烈的世界里,唯有强者方能出成就。

中国的教育体系不是塑造一个真实的孩子,总要把孩子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你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

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让一个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

中国一再强调自己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

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永远都处在世界科技的前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成分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封建经济基础早已过去了的时代里,这种封闭、内向、保守虽已失去其经济根基,但依旧势力顽固。

当前,我们要结合中央创建创新型社会的精神,不断为中华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对待西方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批判借鉴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崛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