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法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法古代汉语的句式变化没有现代汉语那么复杂,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如下:1.判断句式⽂⾔判断句最显著特点是基本上不⽤判断词"是",⽽是⽤名词、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判断。
其典型句式是:……者,……也。
"者"表提顿,起舒缓语⽓的作⽤。
"也"表判断的语⽓。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亚⽗者,范增也。
"者""也"不⼀定都出现。
如:③余宗⽼涂⼭,左公甥也。
④张衡字平⼦,南阳西鄂⼈也。
"者""也"都可不⽤。
如:⑤刘备天下枭雄。
⑥秦,虎狼之国。
还有在句末连⽤"者也"表判断的,如:⑦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连⽤表⽰加强肯定语⽓。
"是"作判断词,在汉以后。
如:同窗⼗⼆年,不知⽊兰是⼥郎。
2.被动句式⽂⾔⽂的被动句式多是借助介词表被动的(介词"见"、"于"、"为"、"为……所"等)。
如: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之望。
⽤"被"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万之众,受制于⼈,吾计决矣!③信⽽见疑。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竞为秦所灭。
这⾥需指出"见笑"、"见恕"、"见谅"这类词中的"见"不表被动,⽽表⽰对说话⼈"我"怎样。
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有些句⼦的被动意思是以主动句形式出现的,有的称之为"意念被动句",理解时,不要搞错。
如:⑦江都围急。
(江都被围困,形势紧急)⑧将军向宠,性⾏淑均,晓畅军事,试⽤于昔⽇,先帝称之⽈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考点说明:①重点掌握四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②此点在句子翻译中考查。
二、复习要领:注意标志词、留心无标志的特殊句式、了解规律。
三、文言特殊句式分类:(一)判断句:①“……者……也”例:子瑜者,亮兄瑾也。
②“……,……也”例:梁,吾仇人也。
③“……者,……”例:粟者,民之所种。
④“……者也”例: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例:刘备,天下枭雄。
⑥“此……耳……”例:此亡秦之续耳。
⑦用“为、乃、则、皆、即、固、诚、必”表判断:例: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用“是”、“非”表判断:A同是天涯沦落人。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觉今是而昨非。
C是非分明。
跟踪练习⑴根据句式特点选出不同类一句:( )A是故燕虽小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刘豫州王室之胄。
C 是亦不可以已乎!D 此物固非西产。
⑵根据句式特点选出不同类一句:( )A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B自言本是京城女。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故治国无法则乱。
(二)被动句:①……为……例: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②……于……例: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③……见……例:A信而见疑。
B徒见欺。
( a府吏见丁宁;b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背、见谅、见笑、见教)④……被……例: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⑤……为……所……例: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⑥……见……于……例: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⑦无标志:例:A戍卒叫,函谷举。
B操军破,必北还。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跟踪练习△从句式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筛选,第一次选_____;第二次选_____A重为乡党所笑。
B为囯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E洎牧以谗诛。
(三)省略句:⑴省略主语:①承前省:例: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点解读】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B,属于理解能力层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
所谓“理解”是指能辨认出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知道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所谓“用法”就是指能够用现代汉语的句式准确地翻译出这些文言句式。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辨认还是翻译,考查的都是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对考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所以这一知识点一直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文言文的重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知识点的难点在于:考生经常接触现代汉语,已经习惯了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有的不能分辨出文言文中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不同;而有的考生则误以为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处处不同。
这两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了考生对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比较和区别。
因此,只有准确辨认出两种句式的不同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
【考势预测】通过对2010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内容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命题规律: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全国及各省市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有13套试题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一知识点,可见命题者对这一知识点的重视程度。
2.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
在这18套语文试题中,没有一套是采用选择题方式来考查这一知识点,都是将这一知识点设置于文言文翻译中,通过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来检查考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在这18套试题中,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共20次,其中倒装句7次,省略句7次,判断句3次,被动句3次,可以看出,考查主要以倒装句和省略句为主。
根据2010年的命题规律,笔者在此对2011年该考点的命题趋势作出预测: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仍然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第一课时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二、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豫州王室之胃。
(司马光《赤壁之战》)提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所谓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有差异的古代汉语常用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省略句、倒装句,还有一些固定结构。
古汉语复句也应注意,它所用的关联词语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而且经常用“意合法”,稍不注意,就可能把关系搞错。
前些年对这方面内容的考查较多的是单项命,近几年这方面内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文言文的整体阅读中。
可以说,虽在考纲及考试说明中已删除了这一考点,但文言文整体阅读与文言翻译考点复习离开了对文言句式的把握就无以落实。
一、典型例句解析(一)判断句:辨析判断句要记住一般判断句的格式和一些常用的表判断的词语。
判断句的类型: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指出下列句中表示判断的词语标志或其他标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老师啊,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柳敬亭,是扬州泰州人。
3、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也)这是地势高低不同的原因。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
5、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马超、韩遂还在关西,是曹操的后患。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应当立为太子的,是公子扶苏。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这就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
8、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者也)(五人)就是现在在墓中堆叠在一起的(那五个人)。
9、梁父即楚将项燕。
(即)梁父就是楚江项燕。
10、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这实在是事关存亡的危急时刻啊。
1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皆)这三个人,都是贫穷的读书人。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者------也,必)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13、刘备,天下枭雄。
(无标志,靠语意判断)刘备,是天下的大英雄。
14、秦,虎狼之国,(无标志的判断句)不可信。
(不,表否定判断)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15、人非生而知之者。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岳阳楼记》)
三、定语后置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格式。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 4、“中心词+之+定语”格式。
张衡传》)
注意: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
倒装句
一、谓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用“之”把宾语提前,加重语气。 ④ 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 “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是”是提宾的标 志,不译。
之良将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天下者,高祖天下。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二、“者”“也”都不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秦,虎狼之国。
(《赤壁之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左传•襄公八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郑伯克段于鄢》)
④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表示动作对象的 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 是……”和“唯(惟)……之……”等格式。 “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唯余马首是瞻。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年》)
(《冯婉真》) (《左传•宣公十五
1、动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用“之”把宾语提前,加重语气。
高考复习文言文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被动句 例: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 惜之。 解析:本句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 “为……所”表示的被动与“惜”字的 为动用法能否译出。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 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3、宾语前置句 例1、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解析:本句中“以”是介词,“奚”是疑问代 词作宾词提前了,翻译时必须将“奚”归到它原 来的位置上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则。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2、公幸教晞以道。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得复见将军于此。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 试 身
4.宾语前置(高考重点)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④彼且奚适也? ⑤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路恶在? 句子的特点: 1.疑问句 2.疑问代词作宾语 ( 何、 安、 奚 、 谁、恶等) 3.宾语都前置
省略主语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鼓)而竭。
4、成分省略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 确的一项是 C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 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苦请,(颍)遂便为留。 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
文言文常见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倒装句
一、判断句
专题41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解析版)
专题41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一、真题速递【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答案】13.(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
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 B.君既若见录。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 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甚矣,汝之不惠!
2. 悲哉,世也!
小结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
小结1.
"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2.名词做状语
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如: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南指"相当于"向南指"。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句式及用法的异同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句式及用法的异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以下六种: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常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以“……者……也”“……也”“……者也”“……者……”作标志的判断句;二是以“为”“乃”“即”“则”“皆”“是”等作标志的判断句;三是无标志的判断句。
判断句在翻译时一般译成“是”“就是”。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是”一般不作今天的判断动词“是”,而是作指示代词“这”等。
二、被动句被动句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个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它在文言文中有时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多数情况下为动词,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三、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有三种类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如“沛公安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夫晋,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与”等。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
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五、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一般以“……之……者”“……者”为标志,将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六、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语言现象。
省略句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以及介词“以”“于”等。
例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A.⎩⎪⎨⎪⎧ ①洎牧以谗诛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 ①是以见放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C.⎩⎪⎨⎪⎧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②若属皆且为所虏D.⎩⎪⎨⎪⎧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答案:D解析:D 项中①为状语后置句,②宾语前置句。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分析
别是文言句子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知识点。“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用法”通俗理解为“词类活用”,高考把这一考点常常与 “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在一起,同时,在文言语 句翻译中会把词类活用作为一个考查点,如 2013 年翻译中就有 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2012 年翻译中也有名词活用作 动词。
还要……干什么? 哪里用得着……呢? 为什么要……呢? 还谈得上什么……? 还说什么……?
①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左 传·崤之战》)
何……之有?
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如之何……?
怎么能……呢?
(5)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 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专题十一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句式和用法
粤考解读
考纲内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B 级(理解)。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 与辨别,属语法范畴。“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
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
考纲阐释
谓倒装句等),省略句和文言文固定句式。“不同的用法”主 要指词类活用,也属语法范畴。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
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 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
专题16: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出现。
A 项的‚之‛为动词,译作‚到任‛,整句话的意思是‚(周 访)被任命为郎中、上甲令,都不去就职‛。该义项曾在《鸿门 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出现。
C 项的‚之‛为代词,解作‚他‛,代指‚杜弘‛,整句话
的意思是‚周访率军追赶他,缴获的战马铠甲兵器数都数不清‛。
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 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受……于……”表被动。 A.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引出动作行为的
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
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就是由“于”后的“郑 袖”、“张仪”发出来的。
式。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第二类和第三类考查形式更 为常用。如 2004 年广东卷翻译题考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 省略句,宾语前置;2005 年广东卷考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省
略句和被动句;2006 年广东卷考了疑问句和“非……乎”这个
固定句式;2007 年广东卷考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008 年广东 卷考了名词活用为动词、省略句、宾语前置;2009 年广东卷考
常省略。翻译时对省略的成分要根据上下文予以补充,这样翻
译才会通顺、畅达,否则或指代不明不知所云,或语意晦涩表 述不清。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的省略 即把主语省略掉,如: (1)承前省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 蛇者说》) (2)蒙后省主语。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 中,公乃入。”(《史记·鸿门宴》) (3)自述省主语。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 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考点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B.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中心语+之+定语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D.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语后面。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④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 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 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
“得非· · · · · · 乎”是常见的固定结构,可以翻译为“莫不是· · · · · · 吧”。类似 机构还有“得无· · · · · · 乎”,可翻译为“恐怕· · · · · · 吧”或者“是不是· · · · · · 呢
C.对话省。 (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从速。”
D.自称省。 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 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 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 竭。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例如: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 宴》)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总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的句式 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 于现代汉语的文言文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 的阅读和理解。
随堂练习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 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 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 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 词前作状语。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特 殊 句 式
师, 未有 问而不告 , 求而 不得者 也。③呼 尔而与之 , 行道 之人弗受 。④蚓 无爪 牙之利 , 筋骨 之强 。⑤ 愿
早 定 大计 , 用 众 人 之 议 也 。 莫
1判晰 句 。 .
文言文中的判 断句一般是 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
谓 语 来 表示 判 断 的 , 于 和 现 代 汉 语 中 一 样 要 用 判 至
U
考试指导
4 7
理 解 与 现 代 汉 语 不 同 的 句 式 和 用 法
安徽省霍 邱二 中 何长武
【 能力要求 】
“ 理解 与现代汉语 不 同的句式和用 法” 这 一能 ,
力 要 求 包 括 两 方 面 的 内 容 : 是 与 现 代 汉 语 不 同 的 一
b有标志 的判 断句 。主要包括 以下几种 : .
( 1句 中 , 1) 是诉讼 费三千余元 , 还是经济 损失和
诉讼 费总共三千余元 ?
七、 不合事理 ( 逻辑错误 )
(2 地 震 发 生 之 后 , 地 政 府 及 解 放 军 部 队 全 1) 当
力救助 , 目前灾区群众 已住进 了临时账蓬 , 防止余震
考试指导 4 8
人。
一
刀俎 , 为鱼 肉。② 不知 木兰是 女郎。需要 注意 的 我 是, 文言文中的“ 作代词时 , 表示判断 。 是” 不 () 非 ”未 ” 弗” 无 ” 莫 ” 4 用“ “ “ “ “ 等表 示否定 的判
断 。 如 : 六 国破 灭 , 兵 不 利 。② 有 司 、 士 为 之 ① 非 博
的内容 , 就必然会 出现一形 多义现 象。一种 语言形 式表示多种意义 , 那么就犯 了歧 义的错误 , 这种错误 类型多与成分残缺 , 成分多余或用词不当有关 。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纲规定 的“ 不同句式” 形式上有何标识特征 ,词 “ 类 活用 ” 有何条件不是非常清楚 , 从而导致误判。 : 如
下 列 加点 词 的意 义 和 用 法 都 不 相 同 的 一 组 是 (o o年 广东卷 ) 2l
键 的得分点是两个 “ 一足” 。要 准确理解 ,必须根据
上 下文 。原文写鲁哀公听说乐正 ( 乐官之长 )夔 ( 人
了 。据此可 区分 。答案 :所 以说 “ 夔一个人足够了 , 不是 ‘ 只有一 只脚 ”。 夔 ’ 例 2 :时侃为散吏 ,访荐为主簿 ,相与结 友 ,以
D 我 师乘 之而入 ,宋 忠匿于厕/ . 斩孙泰于 阵 ,余
众悉降
本题 B项都有“ ”C项 都有 “ 为 , 为……所” 但不一 , 定都表示“ 被动” “ 。 宜为报仇 ”的 “ 为”本为介词并且 后 面省 略宾 语 “ ” “ ( ) 之 , 为 之 ”即 “ ( ) 给 他 ,替 ( ) 他 ”之意。有些考生 不仔细推敲 ,粗 心地将 “ ” 为
且 暂 未对 “ 语后 置 ” “ 状 定语 后 置 ”等 提 出要求 。 ( )注重 “ 2 理解 和运用 ” 。广东省只在 2 0 以选择 0 8年
“ ”后 省略 了动词 “ 柙 装着 ” 。答案 :在 这种 情况下 , 鲁 国国君就没有杀 ( 仲) 管 ,而是把他 活着捆绑起 来 ,
当成被动句标志词语 ,结果丢分 。答案 :B 。
2 判 断错 误 。 .
女妻侃 子瞻。 (0 8年广东卷 ) 20 本题有 3 个考点 :一是 “ 妻”活用为动词 ;二是 固定结构 “ 相与 ”的意义 ;三是省 略第 3 、4句 主语
“ ”承前省略 ,动词 “ ”后省略宾语 “ ” 访 荐 侃 。考生 丢分原 因在 于不会利用 语境 ,导致 “ ”字词性 误 妻 判 、省 略成分不能全部正确补出。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第一课时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二、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豫州王室之胃。
(司马光《赤壁之战》)提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弗怠之)(《送东阳马生序》)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操何)(《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唯利是图(图利)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之)斗卮酒。
(《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4.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
如:(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指南录>后序》)"臣,海安、如皋"都是宾语,"私、道"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2)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促织》)"乃、细"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如:(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廉颇蔺相如列传》)"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2.名词做状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
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
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南指"相当于"向南指"。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如:(1)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援、救"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过秦论》)"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贤人",可见它已经名词化了。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如: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苦"后面带上了"秦"做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四)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词了。
如: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崤之战》)"勤民"是"使民劳累",是使动用法。
(五)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
如:"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荆轲刺秦王》)"迟之"是"认为这件事办得太迟",是描写心理活动。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而刘夙婴疾病。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