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思想概论》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一、单选
先秦时代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
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于,形成了儒、法、道、墨等各具特色的社会福利主张,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3.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4.中国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重礼”是其表层结构,“贵仁”是其思想核心。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称“显学”,其思想理论的核心也都大谈“爱”字,但应该指出的是,与儒家的等级之爱不同,墨家强调的是“兼相爱”,而且,人们之间的“兼爱”同“相利”是分不开的。
6.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
学术界一般认为“周礼”是在周初期确定的一整套典章。
7.《周礼》还开创了“矜老恤弱”的法制传统。
《周礼·秋官·司刺》规定了三赦之法,即“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愚蠢”。
8.《周礼》是一部谈论国家政权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和智能的专书,其特点在于用官制联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制度,堪称是古典时代的百科全书。
9.孔子的“仁学”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理想社会里,应该重点关心照顾老人和儿童。
10.孔子的“仁”包括爱人、孝悌、忠恕三方面,正是对“仁”的理解,儒家才提出爱民、惠民、养民。
11.孟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的生活量化指标大多是以老人为标准。
12.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13.孟子把“民”置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序列化关系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5.汉初解决老人和儿童福利的具体举措,使得汉代的尊老,除了社会救济作用外,还具有政治文化意义。
16.郑观应的著作《盛世危言》,刊行于1893年。
他提出了颇具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赈灾论、慈善论和养民论等。
18.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其“礼说”和“仁论”出发,构建了理想的“王道”、“仁政”社会的福利观。
19.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学家则从“人性自私论”和“自以为利”理论出发,提出了“贫富分化合理论”、“反足民论”和“反济贫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
21.韩非认为百姓在“财货足用”后会产生奢侈欲和怠惰心,因而,“足民”不但不能使人富足,反而会使人堕入贫困深渊。
22.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论”出发,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社会福利主张,并将其思想的社会福利付账的实现寄托于“小国寡民”社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4.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粜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粜理论的鼻祖。
25.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思想家能察觉劳动大众的饥寒交迫的穷苦生活者甚多,而把不得息作为人民巨患之一与饥寒并列着,还只有墨子一人。
”因此,将“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应是墨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
26.在先秦时代,就有了由政府机构出面主持的乡饮酒礼民间仪式,到明代仍因循沿用,规定在每年正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举行。
古代
1.汉初的社会救济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而采取的宏观社会救济措施;另一类则是
针对百姓个体的社会救济措施(招抚流亡、轻徭薄赋、尊老、恤鳏寡孤、复除即免除徭役税收等)。
2.董仲舒生活在西汉中期,从维护西汉王朝统治的角度出发,他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利养民说,二是禁与民争利(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是最主要的原因。
他从“正其谊不谋其利”的原则出发,激烈抨击封建权贵“与民争利”的可耻行为,认为这是违反天理的不义之举)。
3.董仲舒认为造成贫富分化的复杂原因中,除了封建官僚地主贪婪的“与民争利”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土地兼并。
在深入分析地主制下土地兼并的原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他设计的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方案:“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不足,塞兼并之路。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限民名田”论。
董仲舒认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
6.董煟的救荒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秩序,他认为:“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
上之人不惜财用,知所以赈救之,则庶几其少安。
不然,鲜有不殃及社稷者。
”
7.汉代的尊老除了社会救济作用外,还具有政治文化意义。
8.王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这构成了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基本理论依靠。
并提出了“爱日说”。
10.嵇康认为,“养生”之道的根本,在于洞悉生命的目的,做到“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在嵇康看来,现实社会的人们“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11.《管子》的作者们把人口视为强国和巩固政权的第一要素,所以在《管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的“惠民”政策。
12.鲍敬言社会思想的核心论点是“无君论”。
13.隋唐时期,统治者在总结前代抗灾救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乡村普通设立义仓,储备粮食,已备饥荒。
因义仓建设在村社,故又名社仓。
14.李世民深入探讨了“君民”关系,提出了“君民相依”的理论。
15.张载从“气元本体论”出发提出了“民吾同胞”的恤民论和宗族保障模式。
其贡献在于,深入地探讨了“天”(宇宙)“人”(伦理)合一的关系,将人性与“天地之性”浑然一体。
他与程颐,并称为理学的奠基人。
16.在经济结构方面,主张通过“夺富人之田”的办法来恢复井田制;在政治结构方面,恢复封建制以解决中央集权的弊害;恢复井田制和分封制必须与宗法制相结合,宗法立,则人人知其来处。
17.朱元璋在洪武初年诏令天下,设立“养济院”以及收养孤贫残疾者。
18.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代。
此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市民的活跃,出现了一批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主要是以王艮、李贽、唐甄为代表,他们把封建道学家视为大逆不道的“人欲”看作是自然的合理的。
19.王艮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著名的命题——“百姓日用即道”。
20.李贽作为泰州学派的传人,其思想核心,仍然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禁欲主义思想进行尖锐批判,对“自然人性”的热烈肯定。
其主要观点有“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21.唐甄认为,统治者的掠取,是百姓限于贫困的重要原因。
他有潦倒穷苦的下层生活经历,使其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极为深刻,所以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救民富民论》。
其代表作《潜书》,分上下篇。
22.在中国救荒史上,出现了两位杰出的黄金思想家,即南宋的董煟和明代的林希元,他们的代表作《救荒活民书》和《荒政丛言疏》分别成为中国救荒思想的集大成式的著作。
23.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
24.所谓“亲民”,必须遵行“德本财末”的思想,对百姓实施德政,具体表现为轻徭薄赋,博施济众,厚以养民的社会福利主张。
25. 康熙的社会福利思想:继承了中国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总结了明亡的教训,提出了“爱民”,“利民”,“恤民”,“息民”,“安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主要做法有:1.勤救民疾2.救灾赈饥3.蠲免赋税4.救济旗人。
并把“爱民”视为君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他考察官吏的基本项目。
26.耿寿昌创立了“常平仓”制度。
27.李觏主张改革义仓制度,建设将征收来的义仓粮食改为案留,当灾荒发生时,下户乏粮食可以收回自己寄存的粮食,上户寄存的粮食用于赈济贫民,但上户纳粮数量要留有记录。
28.贾谊和晁错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提出了“灾荒成因论”;从社会治乱安危看待社会的储蓄问题,又提出
了“积粟备荒论”。
9.顾炎武设计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构图——“寓分拣与郡县之中”。
近现代
1.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和近代时期第一位思想家,龚自珍希望采取“农宗”的宗族福利保障模式来解决社会上的贫富分化问题和流民问题,实现所谓“宗族社会福利”。
并将农宗中的全体社会成员按宗法关系分为大宗、小宗、群宗、闲民四个等级,并提出一个土地分配方案。
2.洪仁玕积极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3. 洪秀全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基督教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和中国古代思想的大同。
4.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最为系统,也最为深刻。
“民生论”是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5.理想的福利保障模式,孙中山认为,在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成功的同时,革命党人还应该致力于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革命”,以建立“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福利保障社会。
6.近代老人儿童福利思想,孙中山实际上设计了义务教育制度、养老金制度等社会福利制度,他认为只要我们运用国家的力量强力推行上述社会福利制度,使社会不受经济压迫之痛苦,就会建成“国利民富”的福利社会。
二、多选
1.阮籍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1)是一个无君臣,万物自理自定的社会。
社会稳定,人们过着自由自在、各得其所的生活。
(2)是一个平等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
虽然人们之间仍然存在智愚、强弱的差别,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唐甄在社会福利思想领域的突出贡献则在于他提出了两个核心主张:
(1)“不能救民者,不如无贤”;
(2)“夫治国之道,先必富民”。
3.洪秀全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基督教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和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1)洪秀全从基督教的基本交易中摘取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2)从基督教平等思想出发,洪秀全认为,在上帝主宰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应该相亲相爱,而不应该彼此争斗相互残杀。
洪秀全的平等论虽然外表包装了一层浓重的宗教色彩,但透过其表层,窥视其实质,会发现其平等思想与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和历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思想是血脉相通的。
4.李世民的社会福利思想:
(1)恤鳏寡孤独
(2)减免赋役
(3)建社仓
(4)恤刑慎罚,重视教化。
5.朱元璋的重民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民为国本。
(2)以宽待民。
(3)民安则国安之。
6.朱熹的《贫富论》的内容有:
(1)贫富命定论;
(2)民富则君不贫;
(3)经界正则田税均平。
7.康有为的“大同世界”中福利事业包括:公养、公教、公恤。
8.康有为认为“扶贫济弱”的工作的入手点:1、移民垦荒;2、劝工警惰;3、恤寡孤独。
9. 顾炎武深刻的剖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指出封建弊政是百姓日益赤贫化的罪魁。
对此,他具体分析了三点:
(1)南人困于粮;
(2)北人困于役;
(3)田赋交银。
三、名词解释
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思潮,其发生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1.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措施,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
2.狭义的社会福利,仅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收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
狭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就是指经济福利,是社会福利中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
大多数欧美国家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而中国则是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的。
3.“家道正”中的“家道”,指的是夫妇关系。
4.“平粜”,又称平籴,就是封建国家在丰年征购粮食存储起来,以待荒年发放给灾民、难民以维持其生存的措施。
在平粜救荒理论的发展史上,范蠡是首倡者,李悝是发展者。
5.“散利”,是指国家对受灾百姓发放救济粮或者贷给百姓谷种和粮食,通过“散利”于灾民以安定社会秩序。
6.“薄征”,是指灾荒发生后,国家减少征税,以减轻灾民负担。
7.“复除”,就是免除徭役税收。
在汉高祖五年时曾下诏:“诸侯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
军吏卒赐爵。
非七天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
8.经界正则田税均平,“经界”,是指各块田地之间的疆界。
南宋时,地主阶级中的富家大姓疯狂地兼并土地,贫苦农民的土地虽被兼并,但仍要纳无业之税。
9.放贷,指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等生活和生产必需品以维持生产和生计。
10.徙流民,指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的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
11.赈济,即在灾荒发生后,政府动用国家储备的粮食,库银、物品等,帮助灾民维持生计。
12.王符“爱日说”中的“爱日”,是指珍惜百姓的劳动时间。
四、判断改错
1.孙中山关注到妇女的福利问题,他提出,对于做工的妇女,要有年龄和时间的限制,国家还应规定妇女的养老费和保险费。
可以看出,关于中国妇女的福利思想问题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2.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是“为民请命”,而是为了防范“贼民心,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了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3.朱熹认为人的贫富是由天命气数所决定的。
他提出的“贫富命定论”,就是要贫苦百姓安于贫贱,不要铤而走险,犯上作乱。
4.女人怀孕后入公里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
5.《礼记》的“亲民论”集中体现在《大学》之中。
五、简答
1.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早熟性;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政治伦理性;
(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
(4)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的“乌托邦”色彩。
2.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的反社会福利思想概述?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从“人性自私论”和“自为自利”理论出发,提出了“贫富分化合理论”、“反足民论”和“反济贫论”。
与儒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针锋相对,韩非思想主张总的特点是强调“利害关系”和“争”。
但对国家以“仁爱”理论为指导,不主张对百姓实施“养生丧死”、“济贫足民”的社会福利政策。
3.贾谊和晁错生活在汉朝初年统治者尊奉“黄老之术”、“与民休息”,他们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提出了灾荒成因论。
主要从哪方面?
(1)从自然界演化的规律看,灾荒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富商大贾生活腐化,穷奢极欲,霸占和消耗了社会上的大量财富,使国家日益贫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
4.朱元璋的社会福利思想有哪些方面?
(1)尊老养老。
(2)恤鳏寡孤独废疾者。
(3)救济流民。
5.朱元璋尊老、养老的具体措施:
(1)免除老人及其亲属的徭役;
(2)救济贫苦无依靠的老人;
(3)乡饮酒礼的敬老规定。
6.墨子“赈灾备荒论”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方面?
(1)积粟备荒。
墨子认为,如果国家仓无备粟,随时随地都可能面临凶饥的危险。
(2)节用抗灾。
墨子主张各级贵族的俸禄要根据灾情降低,以便节用抗灾。
(3)足财抗灾。
所谓“足财”,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方法度过灾荒。
7. 林希元认为,作为一种紧急的社会救助行动,赈济工作应该有特定的程序要求,否则将使赈济工作陷于无序混乱的局面。
(1)要注意赈济对象自身对灾难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特点。
(2)赈济工作要讲求艺术。
(3)调粟他郡,稳定灾民情绪。
8. 洪秀全的妇女福利思想,男女平等色彩的主张和措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无论男女,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2)《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中规定了男女平等分配土地的思想;
(3)实行自愿婚姻。
“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同时还允许妇女参加考试,命令放足。
9.从“民贵君轻”的基本命题出发,孟子提出君主必须“爱民”、“利民”、“重民”,而不可“虐民”、“残民”、“罔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
(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
(2)倾听国人意见。
(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
10. 孔子的空中“惠民、利民”思想:
(1)济众助人,从“仁学”思想体系出发,孔子还大力提倡“济众助人”的社会救助思想。
(2)均无贫。
(3)薄赋敛。
(4)孔子自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
所谓“使民以时”,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
11. 贾谊、晁错的“积粟备荒论”的思想及内容:贾谊、晁错从社会治乱安危看待社会的储蓄问题,提出了“积粟备荒论”。
(1)他们强调了以粮食储备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储备的重要性;
(2)要想使国家“粟多而财有余”,就必须要求农民全力从事生产,打击富商大贾的商业投机活动。
(3)还可以通过“入粟以受爵”和移民实边来增加国家的粮食积累。
其具体措施包括:驱民归农、入粟受爵、禁奢侈风气。
12. 王符提出“天以民为心”的思想的理论依据:
(1)他以“天以民为心”为出发点,指出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要以顺民心为本,采取敬民、利民的政策;
(2)王符认为国家的治乱与百姓安乐的决定因素是君主;
(3)针对东汉社会王公贵族和豪强地主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和政治上的独断专横,王符提出了“遏利”的主张。
13. “安老怀少”的问题构成了《礼记》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1)《礼记》对老人年龄有详细的划分;
(2)对老人实行社会福利保障的重要依据是年龄和地位;
(3)对老人的衣服、饮食照顾也要十分周到;
(4)养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14.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论》的篇首揭露了现行常平,义仓等赈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常平,义仓之弊(首先,常平,义仓的粮食多贮存在州县,但灾民却多集中在农村,故他主张将常平,义仓设在乡村,使乡村农民得以受惠;其次,发赈不及时。
)。
(2)赈济过程中的弊端(赈济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营私舞弊行为)。
(3)闭粟之弊(灾荒发生后,有些县往往采取闭粟政策,即严禁粮食出入,他认为必要造成饥民起而作乱)。
(4)劝分之弊。
六、论述
1.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
(1)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早熟性,这主要表现在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基本上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提出了。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政治伦理性,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社会政治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政治伦理型文化。
(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具有极其浓厚的宗法家庭式的伦理统治色彩。
(4)中国社会福利主张的乌托邦色彩,中国很多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因而往往把其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中。
2.中国的气候变迁及对中国福利思想发展的影响:
(1)首先是温度的变迁。
总的趋势是由暖变冷,其表现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其次是由温度变化带来的湿润度的变化,其大势是随着气温的变冷而逐渐变得干燥。
(2)以上两方面气候的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后果,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变化、文化的传播,以及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特别是气候还与灾荒直接相关。
(3)中国是一个多灾荒的国度。
因此,备荒、救灾就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也自然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体内容。
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植根的经济基础:
(1)东来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2)在农耕自然经济中,手工业和商业是家业派生出来并为之服务的附属经济形式。
中国历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3)中国在五千年的农耕自然经济历史中,出现过举世闻名的农业盛世,产生了农耕经济文化,而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就植根于这样的经济环境中。
4.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1)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以下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包括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制等。
第二,专制制度严密。
(2)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3)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的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及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模式的形成等,都是这一传统政治结构的产物。
5.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社会福利思想,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看,“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的独特价值在于:
(1)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是对当时社会强权剥削和压迫的直接否定,是对现实社会制度最尖锐、深刻的批判,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追求平等公正的迫切愿望。
在这一意义上,“小国寡民”思想堪称是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发端。
(2)在“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方案中,老子提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内容,作为理想社会生活福利指标。
(3)老子认为上述理想社会福利指标实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国与国之间避免交往,百姓“重死而不远徒”。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人民生活无法安定。
6.张载的“宗族保障模式”主要特点有:
(1)在经济结构方面,恢复井田制。
(2)在政治结构方面,恢复分封制。
(3)恢复井田制和分封制,又必须与宗法制相结合。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张载是将其“井田论”、“分封论”和“宗法论”三者结合起来,来构想其理想社会模式的。
7. 将范蠡和李悝的“平粜论”相比较,会发现一些颇值得认真分析的异同点,请列举出来?
不同点:
(1)范蠡“平粜论”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和工商业者都受到恩惠,即所谓“农末俱利”,而李悝谈平粜的目的则是“民农不伤”,即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从中得到好处。
(2)范蠡的“平粜论”重在使价格在允许的范围内上下浮动,而李悝则把学说的重点放在丰年收购和欠年抛售这一环节上。
相同点:
(1)两人“平粜论”的基本思路相同,都是把粮食平粜问题提高到治国根本方略的高度认识,对农民来说是有利的。
(2)对抑制投机商人的高利贷剥削和兼并活动,防止农民破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此后中国历代的救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8. 墨子的“赈灾备荒论”的分析。
(1)墨子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饥寒交迫、多灾多难的原因。
(2)探讨了灾荒的程度鉴定问题及其社会影响。
(3)归纳总结了赈灾抗灾的主要方法。
9. 林希元认为,灾荒发生后,除了调粟赈救以外,应该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养恤补救”措施。
(1)林希元认为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应选派名医,深入民间,发放药物,为灾民诊病,以慰取民心。
(2)采取施粥养恤的办法,避免灾民饿毙于道。
(3)采用“兴工助赈”的办法,使灾民尽快脱离灾荒。
(4)林希元还强调灾后放贷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灾民生产自救,是农家经济走向复苏的重要手段。
10. 邓牧提出了他理想的“宗族保障模式”。
(1)邓牧理想化中的君民关系平等、亲密。
同时,君主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他必须全力为大家服务,这样臣民不会争夺君位,君主能禅让其位。
在这种具有“圣人品格”的君主领导下,百姓可以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保障。
(2)邓牧认为,在这一理想社会中,各人虽分工不同,但都必须参加劳动,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
没有谁会剥削、掠夺别人,彼此尊重。
“: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恭”,“其于人也,揭恶而扬善”。
“不幸闻人之过,则亦含容覆护。
”
11. 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剖析龚自珍“农宗论”的思想戒指,可以分析出一下两点:
(1)龚自珍提出“农宗论”的最直接动机,是为了解决生活无着落,饥寒交迫的流民的生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