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一章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2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空气监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 教学内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水质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2 教学内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土壤监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土壤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壤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第一章基础知识一、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测试和记录的过程,以了解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健康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根据监测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和噪声环境监测等。

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使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

三、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环境质量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等。

通过监测分析环境因素的浓度、污染物的组成和排放源的信息,评估环境质量,分析影响因素,从而提供决策依据和环境管理措施。

第二章基本操作一、仪器设备检查与预热在进行环境监测前,首先需要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与预热。

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传感器的精度、校准日期等是否符合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采样方法与技术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技术。

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高空气吸收法、地面气体采样法和人工采样法等。

而在水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倾倒法、沉积法和过滤法等。

三、样品保存与运输对于采集到的样品需要进行正确的保存和运输,以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不同类型的样品有不同的保存要求,例如空气样品需要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暴露在光线和高温环境下。

第三章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一、数据分析与处理获得的监测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得出准确的结果和结论。

数据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

二、报告编写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写环境监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研究目的和方法、监测结果和结论以及建议和措施等内容。

报告的撰写应准确、简明扼要,并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第四章环境监测的标准与法规一、环境监测的标准环境监测的标准是对监测结果的要求和规定。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源和环境事故等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测、检测、分析、评价和报告的活动。

第四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遵循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公开性和服务性原则。

第二章环境监测机构与人员第五条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监测活动。

第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具有与监测业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三)具有健全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环境监测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环境保护及相关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二)熟悉环境监测业务,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三)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品行;(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监测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按照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开展监测活动。

第十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分析、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监测结果。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进行归档管理,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五年。

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活动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及时报告环境保护部门,并协助调查处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三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监测活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以下措施:(一)查阅、复制与监测活动有关的资料;(二)要求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报告和原始监测数据;(三)对监测人员进行询问;(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环境监测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习题(答案)第一章:名词解释: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换趋势。

P2填空:1.各种污染物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单独作用、拮抗作用、相加作用和相乘作用。

(抗拮、相乘)2.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和追踪性的特点。

(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3.监测工业废水的一类污染物,在车间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布设采样点;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单位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

(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排污单位总排放口)4.“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 14 种化学类别,共68 种有毒化学物质。

(14 68)简答:1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的对象不同可将环境监测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源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

2.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控制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4)环境方法标准(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6类。

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3级。

3.什么是优先污染物,具有什么特点?优先污染物:对众多的污染物进行筛选并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所说的优先过程。

那么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illutants)。

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较大的污染物,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污染物。

第二章名词解释: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性质发生变化,水体自然地恢复原样的过程称为自净。

环境监测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二、简答思考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

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①、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覆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定条件下,氧化1L⽔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剂,⽤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溶液由蓝绿⾊变为红棕⾊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作空⽩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扰可加⼊适量硫酸汞络合。

(⼆)⾼锰酸盐指数(I Mn)CODMn以⾼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

其中碱性⾼锰酸钾法⽤于测定氯离⼦浓度较⾼的⽔样,酸性⾼锰酸钾法适⽤于氯离⼦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样。

(三)⽣化需氧量(BOD)⽣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物在分解⽔中有机物的⽣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物的作⽤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10d以后才显著进⾏,⼀般⽔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2.意义:⽐BOD、COD更能直接表⽰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来评价⽔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测定⽅法:燃烧氧化-⾮⾊散红外吸收法(五)挥发酚(1)定义:沸点在230 ℃以下,能随着⽔蒸⽓蒸出的酚类为挥发酚。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宪法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制定本法。

第二条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目的在于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的法制和管理体系,确保环境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三条环境监测法律法规适用于国内范围内的各类环境监测活动和环境监测机构。

第二章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第四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将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作为基本原则。

第五条环境监测应当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保障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第六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注重数据的质量控制,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三章环境监测的主体责任第七条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承担监督和管理责任。

第八条地方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并实施环境监测工作,对本地区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第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并提供可靠的环境数据。

第四章环境监测的内容与方式第十条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环境等方面的监测。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应当采取定点监测、移动监测、在线监测等多种方式,确保监测全面、准确。

第五章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和运用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数据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管理和运用。

第十三条环境监测数据应当及时报告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章环境监测机构的评估和认证第十四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相关部门的评估和认证,确保其具备相应的监测能力和资质。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违反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八章附则第十六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监测: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的活动。

2. 科学性:环境监测应当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全面性:环境监测应当涵盖各种环境要素和评估指标,综合反映环境状况。

4. 准确性:环境监测数据应当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能够可靠地反映环境质量。

环境监测第1-4章

环境监测第1-4章
《环境监测》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监测技术及环境标准 监测数据整理统计和分析 水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 地质环境监测 自动数据监测系统和遥感监测
1
绪论
§0—1
一、环境
环境和环境问题
F G 中心 A B C E D
广义: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 为这一事物的环境。(图1)
① ② ③ ④ 单独作用 相加作用 相剩作用 拮抗作用
5、环境问题(污染)具有社会评价性,与社会制度、文化程度、 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风俗习惯等有关。
6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影响因素繁多,组成复杂——要求优先监测的原则
优先监测原则: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因素 优先监测的污染物应是: ① 对环境影响大的; ② 已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③ 已有环境标准依据的; ④ 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标准浓度且污染趋势还在上 升的污染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⑤ 样品有代表性的。
分析环境质量变化了的众多因子(化学、物理、地质作用等), 研究发展变化机理,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制定合理可行的法律、 法规。
4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总目的:提供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环境规划和管理。
1、系统检测和积累环境本底资料,为制定和修订环境标 准提供依据。 2、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标准。
3、检测环境工程地质要素,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可引发
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防治措施,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4、监测环境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迁移和演化规 律,寻找污染源和运移途径。
5、调查污染造成的影响。
5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1. 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视、检测、分析和评估,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公共健康提供信息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

- 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

- 监测目的:了解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2.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保护:通过监测,了解环境质量现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 污染源控制: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污染源治理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 公众健康: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评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公众健康。

- 环境管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 科学研究:积累环境数据,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3. 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内容分类:- 污染物监测:监测环境中特定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 生态监测: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 按监测范围分类:- 点源监测:针对特定污染源进行的监测。

- 面源监测: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 按监测时间分类:- 定期监测: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监测。

- 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需求进行的监测。

二、环境监测特点和优先监测1. 环境监测特点- 复杂性:环境监测涉及多种污染物,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术。

- 连续性:环境质量变化是连续的,监测需要长期坚持。

- 实时性: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

- 精确性:监测数据需要高精度,以确保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 经济性: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监测成本。

2. 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的原则: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环境中的浓度、排放量、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

(完整版)环境监测第一章答案

(完整版)环境监测第一章答案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简而言之,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可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答:环境污染物具有毒性,扩散性,活性或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和自然性的特点,所以环境监测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对象和手段的多样性,组分和变化的复杂性,归纳起来如下:(1)样品组分的组成复杂,种类繁多。

所以要建立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一般根据污染的程度,选择毒性大,扩散范围广,危害严重的污染物优先,有可靠分析方法,并保证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优先。

(2)样品组分的稳定性较差、变异性较大。

所以要求尽量对环境样品实现快速测定,尽量现场检测,要求有较好的仪器设备或在线监测设备。

(3)样品组分的含量通常较低。

这给仪器分析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4)环境监测的工作量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所以要求环境分析检测满足连续性、追踪性的要求,这样就体现在分析检测的工作量很大。

3,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有何区别?答:环境监测是政府部门取样经化学分析后的结果,判断企业的废物排放是否达标,出具的报告是<环境监测报告>环境分析是有资质的机构到企业了解实际情况,查看地理位置,结合生产经营情况作出的综合性评价,出具的报告是<环境评估报告>4,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是什么?答:分光光度法是比色法的发展。

比色法只限于在可见光区,分光光度法则可以扩展到紫外光区和红外光区,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满足目前环境监测的要求,设备价廉轻便,操作简易,所以成为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

(新)环境监测第一章答案

(新)环境监测第一章答案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简而言之,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可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答:环境污染物具有毒性,扩散性,活性或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和自然性的特点,所以环境监测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对象和手段的多样性,组分和变化的复杂性,归纳起来如下:(1)样品组分的组成复杂,种类繁多。

所以要建立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一般根据污染的程度,选择毒性大,扩散范围广,危害严重的污染物优先,有可靠分析方法,并保证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优先。

(2)样品组分的稳定性较差、变异性较大。

所以要求尽量对环境样品实现快速测定,尽量现场检测,要求有较好的仪器设备或在线监测设备。

(3)样品组分的含量通常较低。

这给仪器分析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4)环境监测的工作量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所以要求环境分析检测满足连续性、追踪性的要求,这样就体现在分析检测的工作量很大。

3,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有何区别?答:环境监测是政府部门取样经化学分析后的结果,判断企业的废物排放是否达标,出具的报告是<环境监测报告>环境分析是有资质的机构到企业了解实际情况,查看地理位置,结合生产经营情况作出的综合性评价,出具的报告是<环境评估报告>4,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是什么?答:分光光度法是比色法的发展。

比色法只限于在可见光区,分光光度法则可以扩展到紫外光区和红外光区,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满足目前环境监测的要求,设备价廉轻便,操作简易,所以成为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

环境监测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齐鲁工业大学

环境监测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齐鲁工业大学

环境监测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齐鲁工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环境监测的实质是用环境质量指标对环境介质进行表征。

()参考答案:对2.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以分为()。

参考答案:研究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监视性监测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2002)划分的水的功能类别数和最低功能类别分别为()。

参考答案:五类,V类4.所谓的污染物“三致”是指致____、致____和致____。

( )参考答案:畸;癌;突变5.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要严于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参考答案:错6.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了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规定。

()参考答案:对7.六价铬属于我国优先污染物。

()参考答案:对8.环境监测经历了被动监测、主动监测和自动监测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对9.济南市冬季取暖的时候雾霾较重,这反映了环境污染的()。

参考答案:时间分布性第二章测试1.由下列废水的BOD和COD的分析结果可知,更宜生化处理的是()。

参考答案:BOD 220mg/L,COD 450mg/L2.关于离子色谱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参考答案:离子色谱法不能测定土壤或者空气中的离子3.下列污染物中()不能用原子吸收法测定。

参考答案:硝基苯4.在一条河流取样垂线上,在水深大于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距河底也不应小于()。

参考答案:0.3m,0.5m5.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应现场加入()溶液固定水中的氧。

参考答案: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6.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在显色前加入酒石酸钾钠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消除金属离子的干扰7.高猛酸盐指数的氧化率约为()。

参考答案:50%8.测定水中高锰酸盐指数时,在沸水浴加热完毕后,溶液仍应保持微红色,若变浅或全部褪去,接下来的操作是()。

参考答案:将水样稀释或增加稀释倍数后重测9.稀释水的BOD5不应超过()mg/L。

环境监测第一章

环境监测第一章

(四)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四、水质标准
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GB5084—85) 排放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 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1999) 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6—83) 石油炼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1—83)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
第一章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 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 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 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 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 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第三节
环 境 标 准
标准化和标准的实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所 谓标准化,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 “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 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用条件与 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 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 而标准则是“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项特定 标准化工作成果,它通常以一项文件并规定一整 套必须满足的条件或基本单位来表示”。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预警方案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预警方案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预警方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 (2)1.1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2)1.2 环境监测现状分析 (3)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方法 (3)2.1 物理监测方法 (3)2.2 化学监测方法 (4)2.3 生物监测方法 (4)第三章环境监测设备与仪器 (5)3.1 监测设备的分类 (5)3.1.1 气体监测设备 (5)3.1.2 水质监测设备 (5)3.1.3 噪声监测设备 (5)3.1.4 辐射监测设备 (5)3.1.5 生物监测设备 (5)3.2 监测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5)3.2.1 监测目标 (5)3.2.2 监测精度 (5)3.2.3 设备可靠性 (5)3.2.4 操作简便性 (6)3.2.5 维护成本 (6)3.2.6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6)3.2.7 定期检查设备功能,发觉异常及时处理。

(6)3.2.8 保持设备清洁,避免污染和损坏。

(6)3.3 监测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6)3.3.1 检查设备外观,保证无损坏、变形等情况。

(6)3.3.2 检查设备连接线路,保证无松动、短路等故障。

(6)3.3.3 清洁设备内外部,去除灰尘、污垢等。

(6)3.3.4 定期校准设备,保证监测精度。

(6)3.3.5 更换损坏或老化的零部件,保证设备功能稳定。

(6)3.3.6 建立设备维护保养档案,记录设备运行状况和维护保养情况。

(6)第四章环境监测数据管理 (6)4.1 数据收集与整理 (6)4.2 数据分析与应用 (6)4.3 数据安全与保密 (7)第五章环境预警系统构建 (7)5.1 预警系统概述 (7)5.2 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5.2.1 系统架构设计 (7)5.2.2 关键技术实现 (7)5.3 预警系统的应用与评估 (8)5.3.1 应用场景 (8)5.3.2 评估指标 (8)第六章环境污染源监测 (8)6.1 污染源分类与特点 (8)6.1.1 工业污染源 (9)6.1.2 农业污染源 (9)6.1.3 生活污染源 (9)6.1.4 交通污染源 (9)6.2 污染源监测方法与技术 (9)6.2.1 水质监测 (9)6.2.2 气质监测 (9)6.2.3 噪声监测 (9)6.2.4 固体废物监测 (10)6.3 污染源监测结果分析 (10)6.3.1 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 (10)6.3.2 污染源空间分布分析 (10)6.3.3 污染源时间变化分析 (10)6.3.4 污染源影响评价 (10)第七章环境质量监测 (10)7.1 环境质量指标体系 (10)7.2 环境质量监测方法 (11)7.3 环境质量评价与预警 (11)第八章生态监测与预警 (11)8.1 生态监测概述 (11)8.2 生态预警指标体系 (12)8.3 生态监测与预警技术应用 (12)第九章环境监测与预警管理体系 (13)9.1 管理体系构建 (13)9.2 监测与预警管理流程 (13)9.3 监测与预警管理措施 (13)第十章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预警发展趋势 (14)10.1 国际环境监测与预警发展趋势 (14)10.2 国内环境监测与预警发展趋势 (14)10.3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创新 (14)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作为环保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概述 (2)1.1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定义 (2)1.2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3)第二章环境监测方法与标准 (3)2.1 环境监测方法分类 (3)2.2 环境监测标准体系 (4)2.3 环境监测方法的选择与验证 (4)第三章环境监测设备与仪器 (5)3.1 环境监测设备的分类 (5)3.2 环境监测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5)3.3 环境监测设备的维护与校准 (6)第四章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6)4.1 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6)4.2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 (7)4.3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7)第五章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评价 (8)5.1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原理与方法 (8)5.2 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的标准与指标 (9)5.3 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的流程与实施 (9)第六章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0)6.1 大气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0)6.1.1 大气环境监测指标 (10)6.1.2 大气环境监测标准 (10)6.2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0)6.2.1 监测方法 (10)6.2.2 监测技术 (10)6.3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1)6.3.1 数据评价 (11)6.3.2 数据分析 (11)第七章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1)7.1 水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1)7.1.1 监测指标 (11)7.1.2 监测标准 (11)7.2 水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2)7.2.1 监测方法 (12)7.2.2 监测技术 (12)7.3 水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2)7.3.1 数据评价 (12)7.3.2 数据分析 (12)第八章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3)8.1 土壤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3)8.1.1 监测指标 (13)8.1.2 监测标准 (13)8.2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3)8.2.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8.2.2 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方法 (14)8.2.3 土壤化学性质监测方法 (14)8.2.4 土壤生物性质监测方法 (14)8.2.5 土壤污染物质监测方法 (14)8.3 土壤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4)8.3.1 数据评价方法 (14)8.3.2 数据分析方法 (14)8.3.3 数据应用 (14)第九章声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5)9.1 声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5)9.2 声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5)9.3 声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6)第十章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6)10.1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6)10.1.1 监测指标 (16)10.1.2 监测标准 (17)10.2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7)10.2.1 采样方法 (17)10.2.2 分析测试方法 (17)10.2.3 监测技术 (17)10.3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7)10.3.1 数据整理 (17)10.3.2 数据分析 (18)10.3.3 数据评价 (18)10.3.4 结果解释与应用 (18)第十一章环境监测信息化与管理系统 (18)11.1 环境监测信息化的意义与作用 (18)11.2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18)11.3 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19)第十二章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实施与监督 (19)12.1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宣传与培训 (19)12.2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监督检查 (20)12.3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改进与完善 (20)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概述1.1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定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指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技术要求,对环境监测过程中所涉及的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规定。

环境监测第一章题目(可编辑修改word版)

环境监测第一章题目(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

1、按监测目的的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常规监测、特例监测、科研监测三类。

2、按监测介质对象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水质、空气、土壤、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检测、卫生监测等。

3、环境监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被动、主动、自动。

、_ 相加 _、相乘4、污染因素的四个综合作用分别为单独作用单独和拮抗。

5、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改变。

6、环境监测的三个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

学7、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目前多采用化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8、环境污染物测试技术包括物理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其中物理化学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9、仪器分析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10、在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中,包括 13 个化学类别共_ 68 _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_ 58 _种。

1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留有一定安全余量,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1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分为“三级六类”。

三级是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六类是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13、中国环境标准体系中地方标准严于(严于/松于)国家标准。

14、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规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称之为标准。

1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

16、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适用地表水II类水体标准、游泳区适用地表水 III 类水体标准、工业用水区适用地表水 IV 类水体标准17、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基本项目标准限值,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水域的溶解氧分别大于或等于7.5、6、5、3、218、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适用于 I 水体。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全文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全文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环境监测管理办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环境监测活动,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噪声环境的监测。

第三条环境监测应当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科学的原则,依法监测,依法披露监测结果。

第四条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应当履行法定职责,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二章环境监测活动第五条环境监测应当建立综合监测体系,定期对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

第六条环境监测应当包括定点监测、流动监测和应急监测等监测形式,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第七条监测站点应当选择代表性、典型性和合适的位置,监测设备应当符合环境监测要求,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第八条环境监测应当采取标准化方法和标准化操作进行,监测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和合格考核,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能力。

第三章监测数据与信息管理第九条监测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无缺失,监测设备、仪器仪表和监测方法应当符合标准规范。

第十条监测数据应当及时上传至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可追溯性。

第十一条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监测结果应当形成报告并向社会公开。

第十二条对于严重污染事件的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通报,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章监测机构与人员管理第十三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法定资格,依法从事环境监测活动,严禁从事与本行业无关的活动。

第十四条环境监测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接受规定的培训和考核,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第十五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第十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造成环境损害或者给社会公众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环境监测-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环境监测-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绪论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即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可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答:环境污染是各种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环境污染还受社会评价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

它的特点可归纳为: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监测的要求:测定数据准确可靠,快速灵敏,选择性好。

3.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答:环境分析以化学分析为主,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不包含物理分析和生物分析,环境分析阶段是被动监测阶段;环境监测不仅包括化学分析,还采用了物理监测和生物监测的手段,是主动监测阶段和连续自动监测阶段。

4.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是什么?答:分光光度法是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特点:仪器成熟、价格低廉、操作容易、测定成分广,国内外标准方法用得很普遍,灵敏度较高,原则上可测 ppm级较勉强。

发展方向是提高灵敏度,其主要方法是高效的富集方法、高灵敏度的显色剂、试剂纯化、改进光源、选用长光路的比色皿、与计算机联用。

5.简述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并说明每步的工作内容。

答:现场调查(收集与监测对象、污染源等有关的资料),监测计划设计(制定监测方案),优化布点(根据监测对象和污染物的分布合理布设监测点),样品采集(在各监测点上采集样品),运送保存(根据要求将所采样品运送到实验室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保存)分析测试(对个项目进行测试),数据处理(按要求整理监测数据),综合评价(对所测结果综合评价得出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第一章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3
环境监测第一章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 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 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 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二 类: §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内蓄积, 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 物质。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四)回用水标准
三、监测技术概述
(一)化学、物理技术 §重量法 、容量分析 、仪器分析
(二)生物技术 (三)监测技术的发展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 称为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 环境监测的要求
§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 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 质量提供数据。
§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 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6—83)
§石油炼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1—83)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控制功能高低依 次划分为五类 :
分级:
国家标准 地方标准 行业标准
环境监测第一章
三、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二)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 (三)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 (四)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四、水质标准
§ 水环境质量标准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 作用:
§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基本手段
§强化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环境规划的定量化依据
§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分类:
支体持系核系基心统础
环境标准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测阶段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 时间分布性 2. 空间分布性 3.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 的 关系 4. 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5.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GB5084—85)
§ 排放标准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
§ 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1999)
§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 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 饵场等。
§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 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 游泳区。
§ IV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 乐用水区。
§ 而标准则是“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项特定 标准化工作成果,它通常以一项文件并规定一整 套必须满足的条件或基本单位来表示”。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一、环境标准的作用
§ 定义:环境标准是标准中一类,它是为了保护人 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 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 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 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 规范)所做的规定。
§准确可靠 §§三快 选高速 择:灵 性高敏 好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
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在野外事故现场测定要求快速、简便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第三节 环 境 标 准
§ 标准化和标准的实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所 谓标准化,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 “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 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用条件与 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 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
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 20世纪50年代: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 20世纪70年代 :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 § 20世纪80年代初 :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
§监测手段 :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 及生物物理等
§监测对象 :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 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
§监测数据的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 析,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
2.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 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 V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测第一章
(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 细菌总数 § 大肠杆菌群 § 游离性余氯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监测第一章
(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 按地表水域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分别 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