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
最具震撼性的战争故事(6)-第四章
第四章翻越“天险”出奇兵——拿破仑在马伦戈转败为胜。
在欧洲,提起阿尔卑斯山上的圣伯纳德山口,人们总是很自然地感到一股寒意。
那里海拔2740 米,其附近的勃朗峰,高达4810 米。
群山高耸,迭嶂层峦,终年积雪深厚;坚冰覆盖的峭壁悬崖,使人望而生畏;经常爆发的巨大雪崩,令人心惊魄动。
因此,阿尔卑斯山上的大小圣伯纳德山口,历来被人们称为“天险”。
翻越“天险”,极为困难,一失足便粉身碎骨,骡马更是踟蹰不前。
这样一条山径和隘口,要想让大炮、骏马和庞大的辎重车队通过,简直令人难以想像。
古往今来的军事家们,无不视其为畏途。
然而,欧洲第一名将拿破仑,在他统率一支4 万人的大军第二次远征北意大利时,却偏偏选择了大小圣伯纳德山口这条常人不敢问津的险道,而且获得了战略上的极大成功。
也许有人会说,在欧洲战争史上,公元前3 世纪的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统帅恺撒,都曾经率军翻越过阿尔卑斯山,并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但他们当时的兵力毕竟有限,行军所花时间较长,而且没有作为近代重武器的火炮和沉重的弹药车辆,基本上只是人和马带着冷兵器行军;同时,他们所翻越的,也都不是最险峻的大小圣伯纳德山口。
因此,近代军事家们仍然要把拿破仑率领整个军团在短时间内成功地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成是一个奇迹。
其间有些事情,至今仍然传为佳话。
1800年 5 月 14 日,拿破仑统率的军队开始从瑞士边境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实行攀登行军。
登山不久,崎岖的小径就只容许单兵行进,人牵骡马也只能勉强通过,而巨大的炮车和弹药、辎重车辆,根本无法通行。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拿破仑采纳了深山村民的建议,就地采伐松树,将其切断并锯开成两半,从中间挖空,然后把卸下的炮管放置其中,重合起来用绳索捆扎牢固,再以士兵组成小组,用绳子牵引拖曳,一个一个地把炮管拉过山去。
至于炮车和弹药车等,也都化整为零,拆成许多部件,由士兵们扛在肩上背过山去。
这样,保证了重型武器快速、安全的运输。
雅克路易大卫《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
作者:雅克·路易·大卫(法国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
此画再现了1794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的情景。
拿破仑军队进入意大利后,给那里的奥地利军队出其不意的打击,用一个月时间结束战争。
跨越阿尔卑斯的壮举,堪与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大败罗马军队以及公元8世纪查理曼大帝征战意大利的战绩相媲美。
这场战役的胜利,提高了拿破仑的威望和地位,为他后来登上权力的顶峰打开了通道。
意大利战役后,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向大卫订制了这幅画。
大卫把画面人物安排在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上,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加强了作品的英雄主义气概,红色的斗篷使画面辉煌激昂。
画面上年轻的拿破仑,充满梦想和自信,他的手指向高高的山峰。
昂首挺立的烈马与镇定坚毅的人物形成对比。
凡尔赛博物馆绘画部总策划人克莱尔·康斯坦女士介绍说,拿破仑对这幅画的创作进行了干预,要求对真实的历史细节作修改。
其实,拿破仑翻山时骑的不是马而是驴子,穿的是普通军大衣而不是红色斗篷。
他之所以要求做这样的修改,
据说是为了渲染其“英雄的气概和史诗般的远征”。
画作完成后,应拿破仑的要求,大卫和他的学生又画了4幅。
这些画现分别存于凡尔赛宫、玛尔梅斯拿破仑博物馆等处。
其中,凡尔赛宫的藏品在大卫生前一直由他本人亲自保存,悬挂在他的办公室内。
拿破仑(曾攀)
拿破仑的法国版 图 Napoleon’s map of French domain 年代:1788-1794 材质:纸张 收藏:法国拿破 仑基金会 法国大革命时期 的法国地图,地 图中有拿破仑的 亲笔注解。
约瑟芬为死去的姐姐填房,1779 嫁给姐夫博阿尔内,并生了两个孩 子欧仁与奥坦丝。1794年丈夫被 雅各宾派处死,受丈夫牵连被拘禁, 获释后经常出入巴黎上层人士的沙 龙,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政治人物 巴拉斯的情人,之后结识了巴拉斯 的朋友拿破仑。在拿破仑的强烈追 求下,1796年3月9日与拿破仑结 婚。1804年拿破仑称帝,约瑟芬 被拿破仑亲自加冕为皇后,由于她 已失去生育能力,于1810年1月10 日和拿破仑离婚,但保留皇后的称 号。约瑟芬离开杜伊勒里宫,搬入 巴黎附近的马尔梅松城堡,1814 年去世。约瑟芬与其女奥坦丝一起 葬于法国圣皮埃尔与圣保罗大教堂。
收作材年 藏者质代 :::: 法让版 国 画 拿巴 破蒂 仑斯 基特 金伊 会萨 贝 。
180poleon in the office of Tuileries Palace年代: 1838 材质:布面油画 作者:保罗· 德拉罗什 收藏:法国拿破仑基金 会 油画表现了拿破仑 在杜伊勒里宫办公室的 工作状态,油画按拿破 仑本人身高的真实比例 绘制。
拿破仑的纯金印章
雾月政变的文本法 令 年代:1799 材质:纸张 收藏:法国拿破仑 基金会 该法令宣布在雾月 政变后,拿破仑仍 然担任上将指挥巴 黎驻军的决定。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皇帝加冕礼。仪式现场 拿破仑宣誓道:我发誓保卫共和国国土的完整;尊重并完善法律、信仰自由;尊重 平等的权利、政治和民事的自由,以及国家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除了法律规定的 捐税之外,一切其它苛捐杂税都将减免…以维护法国人民的利益、快乐和光荣为治 国之本。
苏沃洛夫翻越阿尔卑斯
2016.05战 役苏沃洛夫翻越阿尔卑斯鸿 渐绵延于欧洲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跨越意大利、法国、瑞士、奥地利、德国等多个国家,是全欧最大的山脉,也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奇观。
千百年来,有许多场战事在阿尔卑斯山区展开,而其中最知名的战事,恐怕莫过于拿破仑·波拿巴在1800年4月底率领大军跨越圣伯纳德山口进入意大利的往事了。
时值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法兰西年轻的军事天才拿破仑克服了阿尔卑斯天险,用最短的时间攻入意大利,接着又在马伦哥战役中给驻扎在那里的奥地利军队以重击。
这次跨越阿尔卑斯的举动被认为是拿破仑打开登上权力顶峰的通道。
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大师雅克·路易·大卫的油画名作《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德山口的拿破仑》,让拿破仑(尽管画上的形象与真人有较大差距)在阿尔卑斯山跃马指挥的光辉形象流传至今。
不过,单就军事角度而言,法军的这次跨越,无论是行进的距离,还是行进的艰难程度,都无法和同一时期的另一场跨越相提并论,那就是仅仅几个月之前,由俄军所实施的一次阿尔卑斯山行军,指挥了那次跨越的统帅同样是一位欧洲杰出的军事家—俄国元帅亚历山大·苏沃洛夫。
老将出马沃洛夫作为军事家的一个惊人记录是在其40年的戎马生涯中从未吃过败仗。
和比他小得多的拿破仑一样,苏沃洛夫带兵打仗的决窍就是用快速行军击垮敌军有生力量,而不是迷恋于占领敌人的土地。
沙皇选择苏沃洛夫率军远征可谓得其人矣。
在对抗普鲁士人、土耳其人和波兰人等大大小小的战斗中,这位老将虽然在许多将官同僚眼里是一个行为古板、刻薄且难于亲近的人,却深受部下士兵的爱戴。
作为第二次反法同盟的中坚力量,俄国在1799年春天派出数万大军远赴西欧,帮助奥地利一同对抗法军。
之前的1796~1797年,法国军队在年轻而极具才华的拿破仑的指挥下席卷意大利,不过在拿破仑离开意大利和苏沃洛夫到场之后,意大利的战事就开始发生逆转。
进入意大利后,俄军和8万奥地利军队协同行动,在4个月内就肃清了除里维埃拉之外的意大利全境,这样的成绩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也再一次证明了身为联军统帅的苏沃洛夫的高明将道。
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作文
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作文你知道拿破仑吗?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
今天咱就来说说他穿越阿尔卑斯山这事儿。
拿破仑站在山脚下,抬头望着那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心里就想啊:“这山看着挺吓人,不过在我拿破仑面前,它也得乖乖听话。
”他那眼神里透着一种坚定,就像在告诉大山:“我要从你这儿过去,你可别想拦住我。
”他的士兵们呢,有些看着大山也有点发怵。
毕竟这可不是一般的小土坡,那是阿尔卑斯山啊,到处是陡峭的悬崖和厚厚的积雪。
但是拿破仑才不会被这些吓倒呢。
他骑在马背上,马好像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决心,不停地刨着地,打着响鼻。
拿破仑大手一挥,喊道:“兄弟们,咱们就从这儿穿过去,山的那头就是胜利!”然后就一马当先地出发了。
那马蹄子在雪地上踏出一个个深深的印子,就像在雪地上书写着他们的勇敢。
一路上,风雪可大了。
那风就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雪直往眼睛里钻。
可是拿破仑眯着眼,咬着牙,继续向前。
他的披风在风中呼呼作响,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士兵们前进。
有时候,马走在狭窄的山路上,旁边就是深不见底的山谷。
要是一不小心掉下去,那可就粉身碎骨了。
但是拿破仑稳稳地坐在马背上,还不时地鼓励后面的士兵:“别怕,小伙子们,跟着我,这路咱们一定能走通。
”士兵们看到拿破仑这么英勇无畏,也都鼓起了勇气。
他们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山上爬。
当他们终于爬到山顶的时候,拿破仑站在那儿,看着眼前壮丽的景色,心中充满了豪情。
他对着天空大喊:“阿尔卑斯山,你看,我拿破仑过来了!”然后带着士兵们迅速地向山的另一边冲下去。
这一冲,就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向了敌人,也冲向了胜利。
你看,拿破仑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有决心的人,他穿越阿尔卑斯山的故事,就像一首激昂的战歌,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候的杰出.四“军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一...》61人民版PPT课件
青年拿破仑
(一)、自古英雄出少年--- (“宝剑” 磨砺”) (二)、敢叫日月换新天---改造法国(“宝剑”出鞘) (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剑锋”毕露 (四)、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剑”断灯灭
思考五:《拿破仑法典》有何历史影响?
A、法典以法律手段巩固了大革命成果(对法国);
打击了封建势力,确立了私有财产权的合法性,保护了
资产阶级利益(对欧洲); 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
范,成为世界法律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世界)。
拿破仑担任第一执政官的短时期内为什么 会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
A、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的革命和政治热情, 是拿破仑取得成就的基础;
拿破仑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 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 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 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他这样评价其法典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A,法典是他亲自审订颁布的;
B,法典是有史以来最完整的法律体系;
C,法典承认了法国完全改变了的秩序;
D,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历史 1、雾月政变----1799
1)督政府统治软弱无能(内外无力) 原因: 2)资产阶级需要强权
3)拿破仑军事才能和威望
过程:
拿破仑潜回巴黎,发动政变,推翻督 政府,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
1、拿破仑说:“我有时是狐狸,有时是狮子,进行统
治的秘密在于要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应
革命后的法国需要一个救世主(连年的战争
和国内动荡的政局,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更强有力的政 权来巩固革命成果,稳定政局。)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
同年因崇拜拿破仑,而成为他的拥护者,拿破仑也乐于利用他的绘画才华,来为他作宣传。于是画了歌颂英雄事迹的《跨越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并在1805─1807年间画了一幅包括百余人的巨画─《拿破仑的加冕典礼》,以及后来的一幅《颁赐军旗的君王》。在滑铁卢之役后,拿破仑的势力瓦解,他逃到瑞士的布鲁塞尔,终老该地。
新古典主义的奠基人大卫,他所承袭的是古希腊罗马的画风,带着古典味儿,又不失当今新兴思潮的范儿。大卫出生于1748年,而拿破仑则出生于1769年,整整小了21岁,然而我们可以想见,大卫见到的是一位军事天才,是法国的救星,他儿时莫非没有做过当将军的梦吗?也许看到后生可畏,也许动心忍性之间,看到一位可造之材,心生敬佩,在所难免。
穿上它的拿破仑,更是自信满满,右手指向天空,是否象征着他要征服天下呢?年轻的统帅镇定自如,与周围恶劣的天气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即使是阴云密布,他依然可以撑起一片天空。果然,这场跨越阿尔卑斯的奇迹。追其本源,是在1794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的情景。这里笔者得解释一下,拿破仑作为深受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新兴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他反对的是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这是先进与落后的决战。
【材质】布油彩
【存藏】巴黎卢浮宫藏
2作品赏析
意大利战役后,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向大卫订制了这幅画。大卫把画面人物安排在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上,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加强了作品的英雄主义气概,红色的斗篷使画面辉煌激昂。画面上年轻的拿破仑,充满梦想和自信,他的手指向高高的山峰。昂首挺立的烈马与镇定坚毅的人物形成对比。凡尔赛博物馆绘画部总策划人克莱尔·康斯坦女士介绍说,拿破仑对这幅画的创作进行了干预,要求对真实的历史细节作修改。其实,拿破仑翻山时骑的不是马而是驴子,穿的是普通军大衣而不是红色斗篷。他之所以要求做这样的修改,据说是为了渲染其“英雄的气概和史诗般的远征”。
英气勃发《拿破仑》
英气勃发《拿破仑》
著名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代表人物雅克—路易•大卫的作品。
是法国国宝级作品,现藏于法国卢浮宫。
这幅古典油画的历史背景是:拿破仑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想给奥地利军队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这次战争的胜利为拿破仑登上皇帝宝座打开了通道。
画面选取的是拿破仑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山口的情景。
拿破仑红色的斗篷使画面辉煌激昂,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渲染了作品的英雄主义气势。
绣品将西洋油画的光色理论入绣,以线代色、以针代笔,绣中有画、画中有绣,融汇贯通。
作品艺术气息浓厚,构图饱满,光影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是一种追求文化素养的体现。
评价拿破仑
法国国宝级名画《跨越阿尔卑 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
拿破仑逝世至今,近半个世纪以 来,一直是各国的政治家、史学家、军 事学家和文学家频繁研究和评述的对 象……世界各国出版的有关拿破仑的著 作,论文和资料估计在10万种以上,至 少有9个国家拍摄过拿破仑的电影达70多 部。有人称他是“继亚历山大、恺撒以 后最伟大的人物”、“世纪的巨人”、 “法国革命的体现者”、“历史上最惊 人的奇才之一”。也有人骂他为“匪 徒”、“暴君”、 “篡位者”、“法国 革命的扼杀者”。……各派观点分歧仍 然严重地存在者。
评价历史人物方法
·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 时代、历史条件下考察。深刻认识历史人物与时代 关系: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
·
· 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一分为二, 公正客观。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其 一生的的经历是错综复杂的。因此,要看他在这个 大的历史潮流中,要看主流,看主导方面,不能以 某一方面代替整体。
最后,还有很多国家的民法典在编纂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该法典的 影响,如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 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1855 年的《智利民法典》、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1916年的 《巴西民法典》等。
《拿破仑法典》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国 家的第一部民法典,随着拿破仑在欧洲的军事 扩张,《拿破仑法典》也被应用到法军所到之 处。由于该法典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因而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巨 大影响,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从而具有了 广泛的世界意义,其内在的价值和思想即使在 今天也仍然光彩夺目。
拿破仑法典在不少资产阶级国家里有颇大的影响。
【知识解析】拿破仑波拿巴主题图集
左图是让·格罗创作于1804年的《拿破仑视察雅法 鼠疫病院》。作为拿破仑的御用画师,格罗曾随拿破仑 大军出征,这件作品是他根据1799年拿破仑东征叙利亚 时的实景而创作。当时拿破仑要求所有的骑兵在行军途 中一律下马,将马匹留全病号。拿破仑身先士卒,牵着 马走,他的坐骑上也驮着感染了鼠疫的士兵。
拿破仑·波拿巴主题图集
重视教育的拿破仑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在法国各类院校中常年排名第一,其 校训“为了祖国、科学和荣誉”即拿破仑所赐。
拿破仑非常重视教育。1802年,他颁布法令在 法国建立新的教育系统,而这成为今日法国教育系 统的基石。拿破仑认为教育必须要与现实相结合,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要培养能为国家效力 的专业型人才,而非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因此,他 先后在巴黎以及其他地区创办了十几所高等专科学 校,如师范学院、武器学校、军事院校以及医学院 校等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巴黎理工学校(即今天 的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这所学校建于大革命初期, 受到了拿破仑的格外关照和重视,曾一度将其改为 军校,并亲自授予大学校旗和校训。它所培养的大 批工程技术精英日后成为法国不同时期的“领路 人”,被誉为法国精英教育模式的巅峰。
第一执政拿破仑
拿破仑·波拿巴主题图集
雅各宾派被推翻后,法国政局风云变幻,政治、经济、军事上陷入全面混乱, 精疲力尽的督政府已不可能有所作为。建立强有力的政权成为稳定形势的当务之 急。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波拿巴在1799年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18日)发 动政变,夺取了政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雾月政变。
意大利之战的胜利,使拿破仑成为法兰西的民族英雄。 图为拿破仑把胜利的旗帜插在阿克莱桥上的英姿。该画作者是安 东尼·让·格罗,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这是一幅浪漫主义作品, 画中的拿破仑手持军刀,挥舞着战旗,展现出英勇无畏的战士形象。
美术基础作业
伊万· 尼古拉耶维奇· 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是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创始人 和思想领袖之一。他不仅是当时杰出的艺术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卓有成就 的大画家。 画中的无名女郎高 傲而又自尊,她穿戴 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 的服饰,坐在华贵的 敞蓬马车上,背景是 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 山大剧院。画家展示 出一个刚毅、果断、 满怀思绪、散发着青 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 性形象。她坐在华贵 的敞篷车上,高傲地 望着观众,她那不凡 的气派和自尊,给人 以刚毅、果断、满怀 思绪,散发着青春活 力的深刻印象。 无名女郎,是俄国画家伊万· 尼古拉耶维奇· 克拉姆斯柯依于1883年创作的一幅现实 主义肖像画,是用油彩画于画布之上,现收藏与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 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 作。 《富春山居图》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 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 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 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 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梵· 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 是这幅《向日葵》。他曾 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 的静物。梵· 高笔下的向 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 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 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 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 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 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 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 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 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 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 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 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 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 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 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 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 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 的生命体。
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的故事
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的故事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的最高山脉,山脉呈弧形,长1200千米,宽130~260千米,平均海拔约3000米,总面积大约为22万平方公里。
其中有82座山峰超过4000米的海拔,最高峰是勃朗峰,海拔4810米,位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的交界处。
阿尔卑斯山,道路崎岖难行,道路险峻之处,仅容一人通过。
法国军队在意大利和莱茵战场战况日益糟糕,战场上的失利使得法国人们将希望寄予有军事天才之称的拿破仑,在取得了统治法国军队的权力,成为第一执政后的拿破仑,也开始了他的新军事部署,为战胜其他国家做准备。
1800年5月,拿破仑率领自己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的北部,去支援当时被奥地利军地围困的法军。
拿破仑这个青年将领,却亲自率领了37000人的部队,开始了人类史上非常著名的军事冒险行动,为了多争取时间,给敌人一个出其不意,率领军队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北部,成功翻越了阿尔卑斯山。
马伦哥战役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拿破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带领部队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从而在战争中抢占了先机。
而且,拿破仑机敏的抓住
了决定整个战役胜负的关键,审时度势,做到了权衡利弊。
拿破仑在指挥战役时能够做到从全局出发,一方面采用了德赛的进攻战略,另一方面派出队伍同时进行出击,指挥了整场战役。
简单说就是这场战役无论是在战略计划方面,还是作战指挥方面,都是一场值得称赞的战役。
世界名画欣赏
瑞鹤图
辽宁省博物馆 赵佶(宋徽宗)
• 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 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 两鹤驻立,互相呼应。画面仅 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 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 之气氛。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 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 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 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 此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 尝试。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 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 无有同者。更为精彩 之处,天 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 鲜明,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 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 然。
职贡图局部
职贡图局部
职贡图局部
捣练图
唐代 张萱
•
此卷涉及人物12人,其中8名宫中贵妇皆体态丰腴、面若皎月,衣饰华美。她们按劳动场景分成3部分。画面右首起4名贵妇正 进行艰苦的捣练劳作;两人屈身执杵下捣,一人握杵稍事休息,而另一妇人则倚杵而立,还以左手挽起衣袖,似已累得微汗涔 涔,又似歇息之后欲再次操杵捣练。画卷中部的两名贵妇组成第二部分,一人理丝,一人缝制新练。理丝者背身侧面坐于碧毯 之上,眼随手动,和谐而专注;其对面坐于脚?之上的贵妇正手捏金针聚精会神地缝制新练,两人一高一低,心、手、眼配合 微妙、协调,画者的匠心跃然纸上。画卷的第3组由三妇人及二侍女组成:两妇人勾首仰身费力扯练;一妇人轻握熨斗细心熨 练,神态从容娴雅;二侍女一人执扇煽火,一人撑新练。新练之下一天真烂漫的女童兀自嬉戏,为画面平添几分情趣。通览全 图,画家对于布局的安排,对于诸妇人动作、神情的描写不禁令人叹为观止。
簪花仕女图
唐 周昉
•
《簪花仕女图》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画中描写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 园的情景,向人们展示了这几位仕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 活。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 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雅克路易大卫《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作者:雅克·路易·大卫(法国Jacque s-LouisDavid,1748-1825)此画再现了1794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的情景。
拿破仑军队进入意大利后,给那里的奥地利军队出其不意的打击,用一个月时间结束战争。
跨越阿尔卑斯的壮举,堪与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大败罗马军队以及公元8世纪查理曼大帝征战意大利的战绩相媲美。
这场战役的胜利,提高了拿破仑的威望和地位,为他后来登上权力的顶峰打开了通道。
意大利战役后,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向大卫订制了这幅画。
大卫把画面人物安排在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上,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加强了作品的英雄主义气概,红色的斗篷使画面辉煌激昂。
画面上年轻的拿破仑,充满梦想和自信,他的手指向高高的山峰。
昂首挺立的烈马与镇定坚毅的人物形成对比。
凡尔赛博物馆绘画部总策划人克莱尔·康斯坦女士介绍说,拿破仑对这幅画的创作进行了干预,要求对真实的历史细节作修改。
其实,拿破仑翻山时骑的不是马而是驴子,穿的是普通军大衣而不是红色斗篷。
他之所以要求做这样的修改,据说是为了渲染其“英雄的气概和史诗般的远征”。
画作完成后,应拿破仑的要求,大卫和他的学生又画了4幅。
这些画现分别存于凡尔赛宫、玛尔梅斯拿破仑博物馆等处。
其中,凡尔赛宫的藏品在大卫生前一直由他本人亲自保存,悬挂在他的办公室内。
拿破仑·波拿巴
评价拿破仑前期战争: 评价拿破仑前期战争:
1)作战目的:捍卫法 )作战目的: 国革命成果和国家主 权 2)作战性质:正义战 )作战性质: 争 3)作战意义:在欧洲 )作战意义: 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 级革命思想, 级革命思想,动摇欧 洲封建统治秩序
军事征程——后期 后期 军事征程
(三)后期作战:( 后期作战:(1810—1815) :( ) 7、1812年,60万大军进攻俄国; 万大军进攻俄国; 、 年 万大军进攻俄国 原因:为了打败俄国, 原因:为了打败俄国,扩大欧洲大陆霸权 结果:被迫撤退。归国时军队消耗殆尽, 结果:被迫撤退。归国时军队消耗殆尽, 蕴藏覆灭的危机 败因:战略谋略上的失误(根本); );后方 败因:战略谋略上的失误(根本);后方 供应不足; 供应不足;气候寒冷 影响:战争失败, 影响:战争失败,拿破仑军事力量受到重 帝国由盛而衰,是帝国崩溃的起点。 创,帝国由盛而衰,是帝国崩溃的起点。
评价拿破仑后期作战: 评价拿破仑后期作战:
1)作战目的:扩大统治 )作战目的: 范围, 范围,发展霸权利益 2)作战性质:非正义的 )作战性质: 侵略战争 3)作战结果:被反法同 )作战结果: 盟与欧洲民族之战击败 对外侵略战争,带去灾难, (对外侵略战争,带去灾难, 招致反抗,致使帝国覆灭) 招致反抗,致使帝国覆灭)
O(∩_∩)O谢谢 谢谢~~ 谢谢
军事征程 ——前期 前期
(一)从军显露: 从军显露: 1、1793年,围攻土伦; 、 年 围攻土伦; 2、1795年,平息巴黎保王党人叛乱; 、 年 平息巴黎保王党人叛乱; 前期作战: (二)前期作战: 3、1796年,北意战争,击败反法同盟军; 、 年 北意战争,击败反法同盟军; 原因:法国大革命不仅打破法国封建统治, 原因:法国大革命不仅打破法国封建统治,也震动欧洲封 建统治, 建统治, 直接目的:干涉法国革命,帮助波旁王朝复辟; 直接目的:干涉法国革命,帮助波旁王朝复辟; 根本目的: 维护欧洲霸权; 根本目的:英——维护欧洲霸权; 俄、普——维护封建 维护欧洲霸权 维护封建 统治 结果:拿破仑军队以少胜多, 结果:拿破仑军队以少胜多,第一次反法同盟失败 影响: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共和国统治; 影响: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共和国统治;打击欧洲封 建势力
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作文
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作文你知道拿破仑吗?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
今天我就来给你讲讲他穿越阿尔卑斯山这档子超酷的事儿。
拿破仑站在山脚下的时候,那阿尔卑斯山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怪兽,高耸入云,山上的积雪白花花的,看着就冷。
可拿破仑呢,他就像一头充满斗志的公牛,眼睛里冒着火光,心里想着:“哼,这山算个啥,我要带着我的士兵从这儿走过去,给敌人一个大大的惊喜!”他的士兵们一开始也有点发怵,这山看着可不好惹啊。
但拿破仑是谁啊,他可是有魔力的领袖。
他站在队伍前面,大声喊着:“兄弟们,跟我走,翻过这座山,胜利就在山的那头等着我们呢!”他的声音就像一阵暖风,吹进了士兵们的心里,让大家原本打鼓的心跳得又有劲儿了。
然后,他们就开始爬山了。
那路啊,简直就不是路,到处是石头,还有隐藏在雪下面的冰窟窿。
有的士兵一不小心就滑倒了,像个大冬瓜一样在雪坡上咕噜噜地滚。
拿破仑看到了,不但没有生气,还打趣说:“兄弟,你这是给我们表演新的行军方式呢?”这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原本紧张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在爬山的过程中,天气也来捣乱。
狂风呼呼地吹,就像有无数个小妖怪在耳边尖叫。
雪花像子弹一样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
可是拿破仑就像一棵大树一样,稳稳地站在那里,指挥着大家前进。
他大声喊着:“别怕这风雪,它就像敌人的虚张声势,我们比它强大!”他们的马匹也很辛苦,马蹄在冰雪里艰难地抬起又落下。
有匹马差点掉进了一个深沟里,拿破仑赶紧伸手拉住缰绳,对着马说:“伙计,你可不能在这儿倒下啊,我们还要一起去打胜仗呢。
”那匹马仿佛听懂了他的话,嘶鸣了一声,又继续前进了。
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天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翻过了阿尔卑斯山。
拿破仑站在山的那一头,望着远方,就像一个战神。
他的士兵们虽然一个个都狼狈不堪,但是眼睛里都充满了自豪。
拿破仑带着他的部队就像一把出鞘的宝剑,直插敌人的心脏。
这一场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拿破仑军队的士气,也让他的敌人知道,这个拿破仑,可真是个不能小瞧的家伙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
-----重读雅克·路易·大卫
摘要:雅克·路易·大卫作为新古典主义绘画派的奠基人,绘画承袭古希腊罗马的
画风,而他本人则是在政坛和画坛都有所建树,本文主要从他在1794年所画的拿破仑自画像《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出发,对其进行一定的历史赏析,从而探讨画风,人物,历史几个方面的意义,深入浅出,从大卫个人的经历与拿破仑相对比,并对两人进行了重新的解读。
关键词:拿破仑雅克·路易·大卫新古典主义历史解读
引言
提及雅克·路易·大卫,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除了学过绘画的人,才会熟知这个象征了新古典主义的伟人。
14世纪到17世纪的文艺复兴,使意大利成为艺术的摇篮,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雅克·路易·大卫也有了他的发展之路。
大多数人
熟知他,恐怕就是因为他作为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让他得此殊荣呢?
(一)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
鲜艳的红色跃入眼帘,那时拿破仑的战袍,其实本文作者认为,这是最凸显画风和历史的一面,周围的天气阴沉而忧郁,而战场上这样的忧郁并非是祥兆,至少用黑与灰色来渲染气氛,将蓝天遮挡,将白云抹去,然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作者觉得,就是拿破仑的这件红色战袍。
飘逸而不失大将风范,庄严而不失其英雄气概。
穿上它的拿破仑,更是自信满满,右手指向天空,是否象征着他要征服天下呢?年轻的统帅镇定自如,与周围恶劣的天气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即使是阴云密布,他依然可以撑起一片天空。
果然,这场跨越阿尔卑斯的奇迹。
追其本源,是在1794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的情景。
这里笔者得解释一下,拿破仑作为深受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新兴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他反对的是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这是先进与落后的决战。
“反法同盟”,笔者认为,其实就是落后者们害怕先进的法国发动战争剿灭封建势力而率先发动的战争,其目的则是扼杀新生的政权。
而这第二次的反法同盟,则是1799欧洲列强趁法军围困埃及之时发动的,主要的参与国是神圣罗马帝国、英国、土耳其和沙俄。
而拿破仑带着4万军队,跨越了阿尔卑斯山到达了意大利,并指挥其军队在马伦坡大败了奥地利,从而粉碎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跨越阿尔卑斯的壮举,堪与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大败罗马军队以及公元8世纪查理曼大帝征战意大利的战绩相媲美。
这场战役的胜利,提高了拿破仑的威望和地位,为他后来登上权力的顶峰打开了通道。
(二)画之精髓之处
此画应这场战役而作,其精髓莫不过其思想。
在笔者看来,大卫对拿破仑是充满了崇敬之心的,虽然这画的创作,是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向他定制的,但大卫本人对其十分认真,而后曾与学生作此画四幅,可见其专注。
画风严肃而凝重,却不失点缀,但是笔者从画中看到的,还有伟人的英雄气概,大气磅礴之作,往往在于传神。
新古典主义的奠基人大卫,他所承袭的是古希腊罗马的画风,带着古典味儿,又不失当今新兴思潮的范儿。
大卫出生于1748年,而拿破仑则出生于1769年,整整小了21岁,然而我们可以想见,大卫见到的是一位军事天才,是法国的救星,他儿时莫非没有做过当将军的梦吗?也许看到后生可畏,也许动心忍性之间,看到一位可造之材,心生敬佩,在所难免。
再者,两人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笔者在这里阐述的共通性,其实就是受文艺复兴影响的思潮,大卫并不是天才,他个性沉默寡言,喜欢思考,不太合群,缺少典雅,使人感到少年老成,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刻苦精神专注于绘画;而拿破仑则也是寡言之人,被誉为“荒野雄狮”的他,在土伦之战中崭露头角,而在镇压保王党人之战中确立个人最高
的统治地位,炮兵出生的他,矮小却精悍,因而这里最能显示大卫欣赏拿破仑的一点,就是“马上之图”。
伟人即使是伟人,闪耀于人前人后,总希望赞扬之声。
身材矮小的拿破仑大多是骑马之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为不失其面子,也为了显示拿破仑声誉最盛之地,沙场征战的一幕,无疑是最佳之选。
的确,当拿破仑马上生涯结束的那一刻,也就是他政治生涯结束的那一刻,在莱比锡之后的毁誉参半,在重返法国的滑铁卢再次失足,恐怕是他此生最大的失败了,然而笔者觉得,这也是他此生最大的荣耀。
在拿破仑战败之后,大卫也在几年后客死异乡,他是效忠之臣,也躲不过封建势力的追杀。
笔者觉得,此画最深奥之处,在于它作为一幅自画像,已然超出了自画像的价值,并非某人在镜子前照镜子似的画像,而是精神的寄托。
也许拿破仑每每看到自己当年的英姿飒爽,争战雄风,是否有所动容呢?其实除了此画之外,更有许多场景绘画,如三年后的加冕仪式,拿破仑夺过教皇皇冠戴在自己头上的那一刻,恐怕又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但是要说明的是,不管是自画像还是叙事性绘画,都带有夸赞拿破仑的含义。
(三)重读雅克·路易·大卫
雅克·路易·大卫,前文已经提及,他作为拿破仑的宫廷画师,大部分的绘画是关于这位统治者的,画风严肃而凝重,重现的是古希腊罗马的朴素,作品大多是“形散神聚”,他早期的一些画作如《荷拉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苏格拉底之死》都是反映个人画风的代表作,尤其是他个人的思想,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可以说是既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又体现个人主义精神。
作为资产阶级的发言人,他手中的画笔就是话筒。
他所画的《马拉之死》,是肖像画中的另一种典型代表。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
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据说大卫在马拉被刺死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可见他本人的正义感。
而《苏格拉底之死》也恰恰反映了这一点,他将千年的历史如实反映在画纸之上,在这里,他鼓舞了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苏格拉底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
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
《荷拉斯兄弟之誓》》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1784年给大卫的订件。
由于大卫的政治观点和路易十六的专制权格格不入,这幅画的主题思想和法国王室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作为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不仅是大卫的成名,而且对于法国美术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而本文阐述的中心,《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应当是自画像之中的佼佼者,这已经是大卫画风成熟之期的作品,除了固有的严肃、冷凝之外,鲜艳的红色,天边的橙黄色,周围的士兵有着独特的蓝色而非雇佣兵的黄色。
可见大卫对此,也是倾尽心力之作,这应当是他绘画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
(四)总结
一幅画,看到画家与所画之人,不仅在于二者间的微妙关系。
绘画是历史的一次重新还原,不同的人,看同一幅画,也不会有相同的感受,正如本文作者,着眼点在于探讨拿破仑与大卫之间的历史,不仅仅在于画本身,自画像谁都有,然而正体现个人英雄气概的自画像,恐怕就非他莫属了。
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总有一些伟人横空出世,在时代的推动之下,从平淡无奇到惊天动地,总有他的追随者,誓死不背叛,哪像那些倒戈相向的雇佣兵呢?
综上而言,拿破仑其实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前期的伟岸与后期的屠戮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说,他是悲剧的英雄。
然而,单从这幅画里看他,年少轻狂,书生意气,抵挡千军万马之时,方显其大度与胸襟。
而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大卫和他也是惺惺相惜,他的效忠对拿破仑是一种幸运却也是不幸。
幸运在于名垂青史与难逢知己,而不幸则是对大卫牵连的迫害和对皇帝本人的悲哀。
即为皇者,遇上知己又是一场难得,然而在有生之年又眼见知己因自己而亡,也是一首兔死狐悲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