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六国论导学案及答案
《六国论》导学案答案
六国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课前预习1、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
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
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
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
“澶渊之盟”后,北宋的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 、本文的论证特色(a) 用语准确,分寸感强。
如“向时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的准确性。
(b) 纵横恣肆,雄辩滔滔。
文笔颇具战国纵横家的风格,有气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c) 虽是论文,但语言也多文学色彩,生动形象。
如以“一夕安寝”指出所得不值,时间短暂;“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给人以动感,加强了不安的效果。
本文涉及的修辞主要为比喻。
其中“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形象的揭示了子孙对先辈们辛勤开垦的土地不爱惜,一次又一次的割让给秦国。
六国论导学案(3课时,含答案)
《六国论》导学案第一课时第11周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3、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学习难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知识链接】1、文章背景(1)、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
1004 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道州城下,威胁宋都。
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
1042 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1044 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纯白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而在此前的1006 年, 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 绢万匹, 钱二万贯。
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
(2)、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2、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六国论》导学案设计答案解析版
《六国论》导学案设计答案解析版《六国论》导学案(答案版)学习⽬标1.积累重要⽂⾔字词及其他⽂⾔知识,进⼀步提⾼⽂⾔⽂阅读能⼒。
2.学习本⽂严谨的论证思路;掌握本⽂论证⽅法。
3.背诵这篇⽂章。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中的重点词语。
2.分析本⽂的论证思路。
学习过程第⼀课时⼀、⽂化常识资料1.写作背景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2.了解苏洵苏洵在⽂学⽅⾯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番刻苦读书认真作⽂的过程的。
少年时苏洵并不爱读书,直⾄27岁,才发奋苦读。
⾃以为学的⽐他⼈好,但后来取古⼈之⽂⼀读,才觉得古⼈的“出⾔⽤意”都远胜于⾃⼰,于是下决⼼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章全部烧毁。
之后,终⽇诵读《论语》《孟⼦》韩愈等⽂章。
这样过了七⼋年,时间⼀久,读之益精,⾃⼰胸中也“豁然已明”,但还未敢⾃出其⾔。
⼜经过⼀番努⼒,胸中之⾔益多,甚⾄不能⾃⼰,于是落笔为⽂,这才“浑浑乎觉其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为⽂的美谈。
在宋仁宗嘉祐元年,苏洵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章22篇(《⼏策》⼆篇、《权书》⼗篇、《衡论》⼗篇)谒见翰林学⼠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时公卿⼠⼤夫争相传诵,⽂名因⽽⼤振。
欧阳修评价:苏洵之⽂,“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下也;其辉光明⽩,若引星⾠⽽上也。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
①弊在赂.秦(lù)②六国互丧.(sàng )③率.赂秦耶(shuài)④思厥.先祖⽗(jué)⑤暴.霜露(pù)⑥草芥.(jiè)⑦洎.牧以谗诛(jì)⑧胜负之数.(shù)⑨为.国者(wéi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六国论》导学案(答案)1
《六国论》导学案(答案)二、夯实基础1.请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
弊在赂.秦(lù)六国互丧.(sàng)率.赂秦耶(shuài)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奉之弥.繁(m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ǔ)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邯郸..为郡(hán dān)革灭殆.尽(dài)秦人食之不得下咽.(yàn)为.(wéi)国者无使为.(wéi)积威之所劫哉2. 请在以下句子中找到通假字, 写出本字并解释意义。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 满足)(2)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当通“倘”, 如果)3. 请注明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并解释意义。
(1)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 在道理上)(2)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 使……退却)(3)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 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 坚持到底)4. 请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义。
(1)思厥先祖父(古义: 祖辈父辈;今义: 父亲的父亲)(2)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副词,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含转折。
)(3)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 这样以后;今义: 接着)(4)后秦击赵者再(古义: 两次;今义: 又一次)(5)可谓智力孤危(古义: 智谋力量;今义: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6)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古义: 不去;今义: 不可以, 不被允许, 不中用, 不好等)(7)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古义: 终于到了某种结局;今义: 表示另提一事)(8)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 以往的事情, 先例, 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 情调情节的生动性、连贯性。
六国论导学案答案
六国论答案(一)三1.⑴jì⑵yān ⑶pù⑷xīn ⑸shuài lù⑹jué⑺yì⑻dài ⑼yǔ yíng ⑽jiè2.(1) “厌”“餍”满足(2) “当”“倘”如果3.⑴兵器,武器,名词 / 战争,名词 / 军队,名词⑵适宜,得当,形容词 / 能够,动词 / 得到,获得,动词⑶旧,形容词 / 所以,因此,连词⑷丧失,动词 / 灭亡,动词⑸凶暴的,形容词 / 暴露,动词,读pù⑹终于,副词 / 坚持到底,动词⑺势力,名词 / 形势,名词⑻起初,副词 / 才,副词⑼假使,如果,连词 / 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4.⑴前者“为”意为“治理”,动词;后者“为”是“被”,介词 / 作为,动词 / 成为,动词⑵介词,拿,用 / 连词,因为 / 介词,在⑶与……交好,亲附 / 为,替5.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⑵那实际情况。
⑶祖辈与父辈。
⑷智谋和力量。
⑸旧事,成例。
重点突破(二)(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2)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迁移运用1、解析A项,“暴”同“曝”;C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答案 B2、解析C项,速:招致。
答案(二)了解感知1、填空《嘉祐集笺注》苏洵苏轼苏辙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2、文言知识梳理⑴①日、月,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月。
②义,名词作动词,坚守大义。
③礼,名词作动词,礼遇。
④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⑵①完,形容词作动词,完好地存在。
②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③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④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
⑶①援,动词作名词,援助。
②攻取,动词作名词,攻取的方法。
③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
六国论导学案答案
积累文学常识,在重点知识下面用红F、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连词,表结果,以致)【我的疑惑】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又设置了几个分论点来论证?答: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了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本文从哪些方面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本课还用了哪些论证手法?答:作者首先将六国中的赂秦者与秦国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以此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作者还通过赂秦诸国的祖先创业的艰难与子孙割地的轻易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相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
作者还将六国中“赂秦”者与不赂秦者相对比,指出不赂者反而后亡,说明用兵抗秦的正确性。
最后作者将六国与北宋相对比,以此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赂秦而亡的老路。
本文通过以上大量对比论证增强了中心论点的鲜明性与深刻性。
(1) 例证法。
如:以燕、赵两国义不赂秦而后亡为例,说明用武抗秦的正确性与必要性。
(2) 引证法。
如第二段中引用古文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3) 假设论证。
如:假定六国若不赂秦“并力西向”则不至于灭亡。
3、“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带来怎样的危害?答:赂秦的根本原因在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赂秦的结果是使自己的国力极大削损,并且大大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正如作者所论述的“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本文反复强调六国灭亡“弊在赂秦”,作者的实际用意是什么?(结合第五自然段,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思考)“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唯一原因吗?你还知道六国灭亡的其他原因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六国论】导学案(带答案)
《六国论》导学案一.成语积累1.抱薪救火: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反义词:釜底抽薪)2.贪得无厌:意思为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反义词:知足常乐、适可而止)3.披荆斩棘:拨开荆,砍掉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近义词: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高歌猛进。
)4.唇亡齿寒:意为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寒冷,借以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二.文本了解1.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称他为“老苏”,与儿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
相传他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精通经书,下笔顷刻数千言。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
曾巩称赞他的文章是:“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日,若引星辰而上也。
”2.“论”,一种古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3.课文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为阐明中心论点,又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
文章二、三段分别围绕两个分论点展开,从而证明中心论点。
第四、五段是“结论”,由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
三.文言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非兵.不利,弊在赂(武器)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亏损;途径,原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交互;全、都)秦以.攻取之外(用,介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他们的,代词;暴露)斯用兵之效.也(功效)此言得.之(得当,适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结交)胜负之数.,或未易量(理数,命运)始速.祸焉(招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及,等到)且燕赵处革灭殆.尽之际(几乎)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咽下,吞下;咽喉)为.国者(治理)2.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其实——古义:那(它)实际上;今义:实际上)可谓智力孤危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的事情)3.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义不赂秦/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援:动作名,援助;完:形作动,保全;义:名作动,坚守正义;日月,名作状)(2)李牧连却之/小则获邑,大者得城(却:使动;小大:形作名,小大的方面)(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礼:名作动,礼遇)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导学案(第二课时附答案)
《六国论》导学案(第2课时)编写人:于振环审核人:冯忠波【学法指导】1、书写规范、整洁、独立完成;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利用课外资料,课上独立完成预习案部分;3、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案部分.【学习目标】1、研讨第二、三自然段,翻译梳理文本2、分析文意,掌握本段论证手法【学习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学习过程】【预习案】1、《六国论》的“论”表示这篇古文是一篇史论文,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主要的论证手法是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2、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论证分论点是,论证手法、第三段论证分论点是,论证手法【探究案】一、梳理第二自然段:1、翻译重点字词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2、文段分析:(1)本段主要的论证手法是什么?(举出实例)(2)本段有几处对比?二、研讨课文的三自然段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文段分析(1)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2)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国论》导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六国论》导学案(第1课时)编写人:于振环审核人:冯忠波【学法指导】1、书写规范、整洁、独立完成;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利用课外资料,课上独立完成预习案部分;3、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案部分.【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2、诵读文本,研讨第一自然段,翻译梳理文本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学习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学习过程】【预习案】1、作者介绍苏洵,字明允,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苏轼、、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三苏”。
2、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3、《六国论》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论证。
第三段再从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提出的看法。
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探究案】研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问题研讨: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检测案】见PPT或黑板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
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理解《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背景;2. 掌握《六国论》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技巧;3. 探究《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1. 《六国论》的主要观点;2. 论证方法和语言技巧。
三、学习难点1. 对抗论和消长论的理解;2. 对“轻重利害”、“攻城略地”等思想的批判。
四、预习建议1. 阅读《六国论》,了解其中的思想和论证方法;2. 了解《六国论》的历史背景,明确其写作意图;3. 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课堂实践1. 分组讲解《六国论》中的重点观点和论证方法;2. 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3. 分析《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六、学后拓展1. 阅读《管子》、《韩非子》等经典著作,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2. 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军事制度的演变过程;3. 调研各国政治制度的异同,探讨不同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六国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著作,它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并得出“兼并者存,分割者亡”的结论。
这一观点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此外,《六国论》采用了对抗论和消长论的论证方法,运用较为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具备很强的可读性和普及性。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六国论》的思想内涵和论证方法,以及它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影响《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2《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六国论》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作者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兼军事家、韩国宰相孟轲,于公元前337年至335年间所著。
本文将从概括《六国论》的基本内容、分析其主要思想和影响、探讨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等角度,来引导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探究这一重要著作。
一、概括《六国论》的基本内容《六国论》主要就是孟轲对战国时期六国的兴亡成败的分析,讨论了各国间战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引出了“兼并”“非兼并”“内外合攻”等六个阶段,阐明了赢得天下六合的必由之路。
《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比照、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法的作用★重点难点: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课前预习一、知识(参见《导与练》p39)1、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锋利,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害。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方法,与“六国〞赂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展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勿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题解“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3、文学知识回忆《六国论》的作者是洵,号老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轼、辙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三〞。
二、根底巩固1.写出加粗字的读音率赂耶〔lù〕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抱薪救火〔xīn〕燕之君〔yān〕洎牧〔jì〕以谗诛革灭殆尽〔dài〕或未易量〔liàng〕2.找出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3)当与相较,或未易量〔〕3.找出活用字并解释〔1〕牧连却之〔使动〕〔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动词〕〔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做名词〕〔6〕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礼待礼遇〕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较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他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了〕〔4〕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力量〕〔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5.一词多义。
(完整版)六国论导学案及答案
《六国论》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基础知识巩固】一、重要实词积累(一)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洎牧()以谗诛()..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二)找出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7)刺客不行(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日削月割理固宜然(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义不赂秦(3)不能独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李牧连却之(五)解释划线的词语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思厥先祖父4.暴秦之欲无厌5.至于颠覆,理固 / 宜然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暴霜露().)燕赵之君().革灭殆尽().胜负之数().))8.始速祸焉9.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10.洎牧以谗诛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一词多义(1) 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2) 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3) 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 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 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 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7) 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8) 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然后得一夕安寝二、虚词1.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4)举以予人(5)洎牧以谗诛(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7)至丹以荆卿为计(8)苟以天下之大(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而(1)赂秦而力亏(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二败而三胜(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之(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2)较秦之所得(3)苟以天下之大(4)子孙视之不甚惜4.与(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第六章第 2节《六国论》第 1课时班级小组姓名基础部分(识记基础知识—推默抽查5分钟)1.记字音①弊在赂.秦(lù) ②六国互丧.(sàng) ③思厥.先祖父(jué) ④暴.霜露(pù)⑤颠.覆(diān) ⑥洎.(jì) ⑦殆.尽(dài) ⑧胜负之数.(shù) ⑨如弃草芥.(jiè)苏洵(1009—1066),,自号老泉。
宋朝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
他大器晚成,年近五十才成名,与子、并称“三苏”,均被列入“”.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
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本文为第八篇。
要点部分(学习程序:教师精讲10分钟---合学10分钟----学生代表领学10分钟)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阅读课文,概括文本内容并梳理文章结构。
拓展部分(学习程序:重点迁移内容5分钟)5、整理第一自然段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第六章第 2节《六国论》第 2课时班级小组姓名基础部分(识记基础知识—推默抽查5分钟)1.检查第一自然段背诵并落实字词(1)六国互.丧(2)盖失强援.(3)不能独完.(4)不赂者以.赂者丧(5)率.赂秦耶要点部分(学习程序:教师精讲10分钟---合学10分钟----学生代表领学10分钟)2、用文中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3、第二段的中心内容,论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4、本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拓展部分(学习程序:重点迁移内容5分钟)5、整理第二自然段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第六章第 2节《六国论》第 3课时班级小组姓名基础部分(识记基础知识—推默抽查5分钟)1.检查第二自然段背诵并落实字词(1)暴.霜露(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小.则获邑,大.则得城(5)其实..亦百倍(6)然后..得一夕安寝(7)理.固宜然(8)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要点部分(学习程序:教师精讲10分钟---合学10分钟----学生代表领学10分钟)2、课文第三段论证什么?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3、第三段中齐、燕、赵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本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六国论》参考答案
《六国论答案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一部分(1、2)提出论点第二部分(3、4)以历史史实论证论点第三部分(5、6)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1、研读第一部分(1-2节)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2、第二部分(3-4节)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明确: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第3自然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
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
对比论证的方法。
④第4自然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⑤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3第二部分(5-6)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
“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
《六国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精读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深入分析文本,理解作者观 点
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
学习策略指导
了解背景: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意图 梳理结构: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思考问题:深入思考文章中的问题和观点
自我评价和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以此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同学的学 习情况的反思和认识。
反馈机制建立
及时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
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
定期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
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持 续优化
感谢观看
汇报人:
06
作业与练习
作业布置
背诵《六国论》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 及创作背景
写一篇关于《六国论》的读后 感
练习题设计
基础题: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 记忆
思考题:探讨六国联合抗秦的可 能性及后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拓展题: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六 国灭亡的原因
写作题:以“我眼中的六国”为 题,写一篇短文
07
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建议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小组合作等方面,以此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 力。
测验或考试评价: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六国论》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 能力。
目的与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 《六国论》的背 景与历史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基础知识巩固】一、重要实词积累(一)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胜负之数.()(二)找出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7)刺客不行(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日削月割理固宜然(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义不赂秦(3)不能独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李牧连却之(五)解释划线的词语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 思厥先祖父4.暴秦之欲无厌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6.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8. 始速祸焉9.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10.洎牧以谗诛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2)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3)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8)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然后得一夕安寝二、虚词1.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4)举以予人(5)洎牧以谗诛(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7)至丹以荆卿为计(8)苟以天下之大(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而(1)赂秦而力亏(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二败而三胜(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之(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2)较秦之所得(3)苟以天下之大(4)子孙视之不甚惜4.与(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斯用兵之效也。
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⑶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
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举以予人四、翻译下列句子(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名句默写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奉之弥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颠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未易量。
6.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素材积累】(一)课内素材积累(1)写作素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角度点拨:①换个角度思维,你将获得对事物崭新的认识;②奋力以赴方能无往不胜;③失败的路往往是自己铺就的(2)写作素材: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角度点拨:①善始还要善终;②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运用示例】素材一:贪欲之害,小则害己,大则误国。
苏洵曾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被秦各个击破,赂秦可谓一大忌。
但看古之兴衰,我认为六国灭亡恰恰是因为人性的贪欲。
就如苏洵所说“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就是因为贪欲使合纵人心不齐,各国君主心怀私欲和猜忌。
也是因为贪欲,在秦的离间计前,赵国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最终六国破灭。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素材二:权势者在某个时候是大众的主心骨,常常影响时代的发展和走向。
一个国家在权势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发展机会,甚至被他国吞并。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但要想治理好国家,当权者还要仁者爱人,为百姓谋福祉,为民族求发展,吸取历史教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假如六国能惜地爱民,哪有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素材三: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沧桑的兴亡轮回中,无数仁人志士坚守着道德和节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傲岸风骨和浩然正气。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充满了王昌龄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坚定信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洋溢着辛弃疾试手补天裂的勇毅和豪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包含着林则徐年既老而不衰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
他们无论身处何逆境,都能够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凭着这崇高的道德和气节,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风浪里拨开云雾,继续前行。
新时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我们坚定地承担起为国为民的使命!【参考答案】一、(一)略(二)、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 通“曝”,冒着 (2) 通“倘”,倘若(3)通“餍”,满足 (4)通“勿”,不要(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的事情(6)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 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从道理上说(2) 名词作动词。
礼待/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保全/坚持到最终(4)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退却(五)、解释加点的词语1.灭亡;一律,一概2.完好3.他的,他们的4.满足5. 本来;应该6.天数,命运;道理7.结交,讨好8. 招致9.两次;打退10.及,到11.将要12.越,更加13.如果;跟随(六)、一词多义(1)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名词,战争 (2)动词,冒着;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动词,侍奉;名词,事情 (4)动词,像,好像;副词,仍然,还 (5)副词,终于;动词,坚持到最终 (6)名词,起初;副词,才 (7)副词,假使,如果;动词,朝着,对着 (8);动词,获得;动词,适合,得当;动词,获得二、虚词1.以(1)介词,因为(2)介词,除了(3)连词,才、就(4)介词,拿(5)介词,因为(6)介词,用(7)介词,拿、用(8)介词,凭借(9)介词,用(10)相当于“而”,表顺承2、而(1) 连词,表因果。
(2) 连词,表修饰。
(3) 连词,表转折。
(4) 连词,表并列。
(5) 连词,表承接。
3、之(1) 助词,的。
(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4) 代词。
4.与(1)动词,结交(2)连词,和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⑴判断句⑵被动句⑶状语后置⑷省略句四、翻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