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老树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上《老树的故事》
我上《老树的故事》——《老树的故事》教学记载《老树的故事》是一首童趣盎然的儿童诗,全文四节文字都用儿童的口吻向老树提问:先问老树的年龄,再问老树上的小鸟和小鸟唱的歌,最后问老树爷爷知道的故事和童话,一层一层的不断追问,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和强烈好奇心、求知欲,表现了人与树、老树与小鸟彼此之间互相依存、和睦相处处、自然相融的景象。读着课文,感觉好熟悉,四年之前的现在,应该也在上这一课。当时怎么设计教学过程上的,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读这篇课文,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还埋怨编者没有鉴赏力,选这样的儿歌进教材。而在具体教授时,短短的儿歌竟然啰啰嗦嗦讲了一节课。今天重新面对这篇课文,不再觉得无趣。捧起课文,数遍的读,感觉心里有些温润的东西生出来:老态龙钟、长满皱纹的树上住着鸟的一家,大家整天给老树爷爷讲述南方的故事,唱着快乐的歌,老树为鸟儿遮风挡雨,鸟儿为老树挠痒痒、捉虫子。这番和睦引得行人也投以羡慕的目光。生活不就是这样的互相搀扶、和睦相处吗?心中有爱,文字便有了温度;带着爱去上课,孩子们的心便会被加温。读文数遍,决定了大概的教法,有些不满意。于是上网浏览了很多教学设计,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东西,看来还是要靠自己。重拿起课文,读!终于灵光一现,有了些新想法:读正确是基础、认新字是重点、指导朗读是难点,说话练习是延伸,做好了这几点,教学应该就达到了目的。上课伊始,先询问孩子们:"今天老师感冒了,声音沙哑,你们是愿意听老师读还是自己读?"我怕自己读会破坏课文的整体美,但没想到听惯了老师范读的孩子们选择自己读会为后来的学习埋下祸患。提出了自读要求后孩子们开始读了。为了及早发现问题,我先请了两个学生展示朗读课文,随机纠正了一些生字的读音,然后让孩子们齐读,没想到两遍之后依然有孩子出现加字现象。我深认为学语文的第一步一定是把课文读正确,否则后续学习都没有基础,虽然课文很短,加字的孩子也很少,但依然说明孩子对课文不熟悉,此时若匆匆一招预设进行,就有可能将小问题拖大,于是我再次组织朗读:男女比赛读、齐读,尽管一首小诗读了十五分钟,最后还是有一个孩子加字,我不得不承认:老师开课的范读比自己想的更重要,以后要坚持做好。忽然被这样的问题搞得焦灼烦躁,看看挂表,还是决定放过这个
问题,进行下面的环节。我问孩子们:"这篇课文中
2020-02-05
我上《老树的故事》——《老树的故事》教学记载《老树的故事》是一首童趣盎然的儿童诗,全文四节文字都用儿童的口吻向老树提问:先问老树的年龄,再问老树上的小鸟和小鸟唱的歌,最后问老树爷爷知道的故事和童话,一层一层的不断追问,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和强烈好奇心、求知欲,表现了人与树、老树与小鸟彼此之间互相依存、和睦相处处、自然相融的景象。读着课文,感觉好熟悉,四年之前的现在,应该也在上这一课。当时怎么设计教学过程上的,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读这篇课文,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还埋怨编者没有鉴赏力,选这样的儿歌进教材。而在具体教授时,短短的儿歌竟然啰啰嗦嗦讲了一节课。今天重新面对这篇课文,不再觉得无趣。捧起课文,数遍的读,感觉心里有些温润的东西生出来:老态龙钟、长满皱纹的树上住着鸟的一家,大家整天给老树爷爷讲述南方的故事,唱着快乐的歌,老树为鸟儿遮风挡雨,鸟儿为老树挠痒痒、捉虫子。这番和睦引得行人也投以羡慕的目光。生活不就是这样的互相搀扶、和睦相处吗?心中有爱,文字便有了温度;带着爱去上课,孩子们的心便会被加温。读文数遍,决定了大概的教法,有些不满意。于是上网浏览了很多教学设计,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东西,看来还是要靠自己。重拿起课文,读!终于灵光一现,有了些新想法:读正确是基础、认新字是重点、指导朗读是难点,说话练习是延伸,做好了这几点,教学应该就达到了目的。上课伊始,先询问孩子们:"今天老师感冒了,声音沙哑,你们是愿意听老师读还是自己读?"我怕自己读会破坏课文的整体美,但没想到听惯了老师范读的孩子们选择自己读会为后来的学习埋下祸患。提出了自读要求后孩子们开始读了。为了及早发现问题,我先请了两个学生展示朗读课文,随机纠正了一些生字的读音,然后让孩子们齐读,没想到两遍之后依然有孩子出现加字现象。我深认为学语文的第一步一定是把课文读正确,否则后续学习都没有基础,虽然课文很短,加字的孩子也很少,但依然说明孩子对课文不熟悉,此时若匆匆一招预设进行,就有可能将小问题拖大,于是我再次组织朗读:男女比赛读、齐读,尽管一首小诗读了十五分钟,最后还
是有一个孩子加字,我不得不承认:老师开课的范读比自己想的更重要,以后要坚持做好。忽然被这样的问题搞得焦灼烦躁,看看挂表,还是决定放过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环节。我问孩子们:"这篇课文中
2020-02-05
我上《老树的故事》——《老树的故事》教学记载《老树的故事》是一首童趣盎然的儿童诗,全文四节文字都用儿童的口吻向老树提问:先问老树的年龄,再问老树上的小鸟和小鸟唱的歌,最后问老树爷爷知道的故事和童话,一层一层的不断追问,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和强烈好奇心、求知欲,表现了人与树、老树与小鸟彼此之间互相依存、和睦相处处、自然相融的景象。读着课文,感觉好熟悉,四年之前的现在,应该也在上这一课。当时怎么设计教学过程上的,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读这篇课文,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还埋怨编者没有鉴赏力,选这样的儿歌进教材。而在具体教授时,短短的儿歌竟然啰啰嗦嗦讲了一节课。今天重新面对这篇课文,不再觉得无趣。捧起课文,数遍的读,感觉心里有些温润的东西生出来:老态龙钟、长满皱纹的树上住着鸟的一家,大家整天给老树爷爷讲述南方的故事,唱着快乐的歌,老树为鸟儿遮风挡雨,鸟儿为老树挠痒痒、捉虫子。这番和睦引得行人也投以羡慕的目光。生活不就是这样的互相搀扶、和睦相处吗?心中有爱,文字便有了温度;带着爱去上课,孩子们的心便会被加温。读文数遍,决定了大概的教法,有些不满意。于是上网浏览了很多教学设计,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东西,看来还是要靠自己。重拿起课文,读!终于灵光一现,有了些新想法:读正确是基础、认新字是重点、指导朗读是难点,说话练习是延伸,做好了这几点,教学应该就达到了目的。上课伊始,先询问孩子们:"今天老师感冒了,声音沙哑,你们是愿意听老师读还是自己读?"我怕自己读会破坏课文的整体美,但没想到听惯了老师范读的孩子们选择自己读会为后来的学习埋下祸患。提出了自读要求后孩子们开始读了。为了及早发现问题,我先请了两个学生展示朗读课文,随机纠正了一些生字的读音,然后让孩子们齐读,没想到两遍之后依然有孩子出现加字现象。我深认为学语文的第一步一定是把课文读正确,否则后续学习都没有基础,虽然课文很短,加字的孩子也很少,但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