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建省高考各学科命题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福建省高考各学科命题解析
2011年福建高考命题根据《福建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遵循教育部颁布的《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按照“提高质量,保持平稳”的基本原则,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对考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考查,旨在既有利于高校公正地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试题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试题重视以考生为本,做到“情景易于理解、设问明确无歧义”、“入题容易,答题有门”,让考生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试题的设计与考查要求兼顾平稳与求新。
追求多样均衡体现积极导向
(语文)
2011年的高考命题严格遵循教育部《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体现了“提高质量,保持平稳”的理念。
概括起来,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有如下特点:
一、整体追求多样均衡
1.选材的多样均衡
试卷选用的素材充分考虑了时间分布和文章体裁的多样均衡。
文言文阅读题,一改连考多年的人物传记,选用的是一篇规范的游记,一方面避免本考题连续多年选材的单一,另一方面有利于整卷文体的横向多样均衡。
古代诗歌阅读题,2004年分省命题以来选用的材料皆为律诗和绝句,或名家非名作,或非名家非名作,今年则首次选用了五言古体诗,且为清浙西诗派领袖厉鹗的名作,丰富了本考题的选材形式,有利于命题选材的纵向多样均衡。
名句默写题,从时间来看,涉及了先秦、东晋、唐、宋四个时期(考试说明规定23篇未涉及宋以后篇目);从文体来看,涉及了诗、词、文、赋四种文体。
2.考查的多样均衡
试卷的题设和答案充分考虑了考试范围和能力层次的多样均衡。
阅读题,包括文言文文本、古代诗歌文本、文化经典文本、论说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考查,题设既有细部的理解与分析又有整体的归纳与综合;既有思想情感的体会又有表达技巧的
把握。
答案既有合理的限制性又有适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多处写明“意思对即可”、“言之成理亦可”、“答对其中几点即可”。
考查点与面结合,限制和开放结合,多样均衡。
名句默写题,考查了多个时期、多种文体的学习和积累,扩大了考查的覆盖面。
二、局部体现积极导向
1.选材的正面导向
试卷选材均有正面的导向意义。
文言文选材是元代虞集的《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涉及历史文物保护,并见微知著,对朋友为官一方多有期待,人文性较强,立意颇高,对今人亦有启迪意义。
古代诗歌选材是清代的《晓至湖上》,文学类文本选材是学群的《走进腾格里》,诗文语言优美,意象清新,格调高雅,富有审美张力,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感悟与敬畏之意,启发读者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当下城市生活、领悟生命的本真,文学性突出,审美导向鲜明。
文化经典选材是《论语》三则,都是先贤关于“过”的语录,言近旨远,生动而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对今天的中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论说类文本选材是张曙光的《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涉及近年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强调理想对利益的超越,现实针对性较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时评类素材是《文艺报》上的一则关于别国国名翻译的短评,涉及到中国人的善良和智慧,时代气息和文化气息强烈,能引发读者对中国语文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写作素材是我国当代家喻户晓、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袁隆平的一段话,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情感深挚,内涵丰富深刻,能触发学生关于身体与工作、理想与实践、理性与诗意、共创与分享等多方面的联想和思考。
2.考查的矫正导向
2004年以来我省高考写作一直允许“文体自选”,本意是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扩大写作的选择性和开放性,事实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它的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淡化乃至虚化文体教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写不好最基础的议论文和记叙文的越来越多,非驴非马四不像的文章比比皆是。
鉴于这一现实问题,今年写作对文体提出了明确的限定,引导作文教学回归根本。
2006年我省首次设考文化经典阅读题,2006年至2008年着重考查词句的阅读与翻译,2009、2010两年考查语段理解,并都采用了单项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
文化经典阅读考查与文言文释读考查多有交叉和重叠。
今年着重考查对经典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分析与综合,并采用了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引导学生关注经典的文化性和思想性。
2005年我省首次取消分卷考试以来,语基教学日渐淡化,学生语基水平呈下降趋势。
今年首次考查汉字、标点符号和关联词语的使用,虽然受考试说明的限制,语基赋分权重没有增加,但扩大了语基考点的覆盖面,强调对语基学习的重视。
四“立足”四“关注”
(数学)
命题立足学科的整体意义,依托学科知识的本质,合理降低试题难度,在充分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同时,突出考查考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力图准确体现高考的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目标指向。
1.立足平稳,关注公平
“保持稳定”主要表现在于试卷的题型结构、赋分比例、难度要求以及试题难度梯度等方面均严格遵照《考试说明》的相关规定,并追求与“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数学卷”的相对平稳对接。
“保持稳定”还表现在于对我省以往命题中逐渐形成的命题风格的合理传承,着力规避试题的模式化(如,文、理科卷分别在题18、题17处考查了解析几何的知识与方法;又如,文、理科卷均在题19处考查了统计的知识与方法),着力试题设计的求新(如理9以函数的奇偶性为背景考查了考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文21(Ⅱ)以线性规划为载体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期望藉此体现命题对高考“公平性”的关注。
2.立足素养,关注交汇
命题合理地依托知识的平和交汇,在基本保证考试内容抽样的合理性和典型性的同时,检测了考生是否具备了应有的数学素养。
如,理8以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载体考查几何背景下的最值问题,理16以数列为背景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文21(Ⅱ)以线性规划为载体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命题对考生必备的数学素养的关注还体现在对高中数学主体知识考查的高度重视。
文、理科卷中,主体知识的占分比例分别约为76%、70%。
3.立足本质,关注应用
命题充分注意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广泛性,立足数学的学科本质,以本质的数学和数学的本质为依托,着力考查考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等两个方面的能力。
如,文11、理7考查了圆锥曲线定义的本质特征,文22(Ⅲ)考查了函数最值的本质涵义与几何特征。
理8考查了向量数量积与线性规划知识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文12、理9、理10、理15等题也都突出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本质涵义的考查。
又如,文4、文16、文19,以及理13、理18、理19等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实际,不仅考查了考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而且以这些知识为载体,检测了考生将知识迁移到现实情景的能力,从而检测了考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对考生应用意识的考查。
4.立足选拔,关注潜能
命题以创新型试题和探究性试题为载体,强调了高考对考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潜能的关注,力图使得试卷的选拔功能得以全面体现。
如,文12给出了“类”的概念、文16给出了“乐观系数”的概念、理15给出了保持一种线性关系的映射,要求通过学习和理解概念,进而解决相关问题;文12、理9、理10以及理15都关注了推理与证明;文22(Ⅲ)、理17(Ⅱ)、理19(Ⅲ)以及理20(Ⅱ)(ⅱ)都设置了探究性问题。
这些设置,都旨在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进而有效地检测其进一步学习的潜能,体现高考对考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潜能的关注。
此外,命题直面文、理科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差异,合理加大文、理科试卷的差异。
两份试卷中,完全相同的试题只有两道(文7和理4,文11和理7),分值为10,约占7%;姊妹题(背景或设问方式相似度较高)只有两对(文19和理19,文20和理20),分值约为9,占6%;两项合计约占13%。
这样的试题设置,无疑使试卷的人文关怀得以更为明晰的体现。
体现基本理念强化能力立意
(英语)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1年高考英语(福建)试卷命题以教育部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为指导,以《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英语)考试说明》为依据,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命题遵循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努力体现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提高质量,保持平稳。
二、命题基本原则
1. 公平公正:命题奉行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依据《考试说明》,不拘泥于某一种或某一版本的教材;在考查“三基”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立意,着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及文化意识等方面的要求。
2.科学选材:命题所选材料主要来自英语国家的报刊杂志,语言原汁原味;所选语料没有偏颇,突出文化导向,重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双向了解,符合考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材料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语言地道;同时又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3.稳中求新:命题重视思想性、规范性与原创性,设题科学、严谨、公平,主观题适度体现开放性,激活考生的思维,能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在设题方面适度体现创新性,适度体现探究性,强化能力立意。
试题答案科学、准确,评分标准合理、公正。
4.甄别功能:命题体现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在稳定试卷结构、考查要求、试卷难度等基础上,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兼顾一定的知识覆盖面与考点分布。
试卷的阅读量、思维量、答题量适当,难易度适中,基本上以中档题和基础题为主,没有偏题和怪题。
试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良好的区分度。
三、试卷特点分析
2011年高考英语(福建)试卷在坚持命题稳定性的基础上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性、教育性、时代性、人文性和文化性。
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题材丰富,涉及守法、读书、健身、关爱等话题;设题重视双基、突出应用、凸显能力,注意难度控制、难易分布比例、及区分度,体现了科学性与规范性以及适度的开放性。
试卷图文并茂,活泼轻松。
试卷总体难度预估为0.55。
现结合各题型具体分析如下:
1.单项填空题:本题语料真实,语言地道,考点覆盖面广,突出考查主干知识,考点分布合理,以中档题为主,没有偏题、怪题和特别难题。
试题力求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感,如:把“清华百年校庆(第23题)、新科技成果(第27题)、援助日本(第32题)、英国皇家婚礼(第33题)和核污染(第34题)等”结合到单项填空中,体现了时代性。
2.完形填空题:所选语篇主要讲述来自哥伦比亚的设计师戴安娜到加拿大重新发展事业,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的故事。
文字浅显,易于理解,具有教育意义,说明了目标、教育、个人努力是事业成功的保证的道理。
考点覆盖面广,突出主干知识以及其运用能力的考查。
设题合理,特别注重考查通过语篇上下文的整体理解,选择最佳、最合理的答案。
设题合理,特别注重考查通过语篇上下文的整体理解,选择最佳、最合理的答案。
语言丰富,句型多样,语言地道。
3.阅读理解题:所选语言材料题材丰富,有社会热点(如酒驾和网络交友的时新话题),也有外国文化与文学渗透(如民间音乐节、图书介绍、人物传记)等;文章体裁多样,有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等。
选材渠道广、主要选自英语国家主流报刊杂志,语言地道、贴近社会和生活,突出文化性、教育性、人文性和时代性。
有效地体现英语语言学习的导向性。
试题涵盖了《考试说明》中有关阅读理解六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注重考生阅读能力考查,要求考生依据篇章内容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以及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的试题共计11题;试题涵盖了短文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考点信息分布科学合理。
设题语言精练,力求无偏颇,体现人文性、公平性、合理性。
五篇阅读短文词汇量计1547词,设题词数为826词,完全符合《考试说明》要求,有效地体现该大题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
4.短文填词:本题所选文章语言地道,贴近学生实际,内容涉及运动与健康话题,极具教育意义。
重点测试考生在整体语篇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英语语法、词汇以及正确拼写单词的能力,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的理念。
5.书面表达:话题为社会热点--灾区新貌,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开放性、时代性; 利用寓意深长的图片呈现主题和要点。
通过地震废墟和重建新貌图片的鲜明对比,呈现震后重建的巨大变化;众手红心托起校园新貌的构图,表达举国上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私关爱的情怀,弘扬大爱无疆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坚持能力立意体现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
(政治)
2011年文综政治试题以课标、考试大纲和省颁考试说明为依据,反映新课程理念,按照“提高质量,保持平稳”的基本原则,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进行命制。
1、坚持能力立意重视过程与方法考查
在考查考生对所学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整份试题中,必修模块考试内容涵盖四个模块大部分单元,涉及43个知识点,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双基”掌握程度。
同时,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注重以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维过程。
表现在:在经济生活模块的考核上,突出了考查考生对图形的解读和信息的全面采集、综合分析能力(如31、33题和39题的第3问);主观性试题中出现了打破以往常规的设问模式(注重对结果的分析),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如39题第4问);在选择题的设计中,通过题肢干扰项的设置,提高试题的区分度,一些题肢的设计是通过描述性的语言(非教材语言)或隐含的信息的介入,考核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如34和36题),一些题肢出现了跨模块的知识点(如36题)。
2011年福建高考政治试题在考查考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基本能力上得到了有效体现。
例如,第39题,第(1)、第
(3)问是演绎性问题,第(2)问是归纳性问题,第(4)问既有归纳性又有演绎性问题,充分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反映时代特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2011年高考政治试题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紧密联系当前重大的时政热点,反映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生产发展和科技创新进步,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例如,第27题以“双百”人物为背景,要求考生分析“双百”人物的言行所传导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28题以微博的使用为背景,通过对什么是微博和微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积极和消极)的表述,要求考生运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这个知识来解决如何正确使用微博的问题;第29题以中国共产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为背景,隐含纪念建党90周年这个重大时政热点,激发考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第30题以我国政府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保护知识产权为背景,旨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第35题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成功研发为背景,旨在增强考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第42B以上海某中学同学发明的“无基板充气太阳灶”为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培养敢于创新的精神。
3、贴近社会生活体现本省区域特色
试题在取材上有所拓展,增加了人文科学、图表等素材,更加贴近社会生活。
例如,第31题以“十一五”时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跌幅度曲线图为背景,要求考生分析近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应该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
第32题以居民“有更多钱花”、“有钱更敢花”、“有钱花得舒心”为背景,分析目前我国应如何扩大居民消费,并选择出相应的有效措施。
针对我省高考自主命题的实际,本次命题仍然继承了上年命题的特点,注意选取本省具有经济文化特色的素材,积极反映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将教材知识与本省实际有机结合,贴近学生,富有乡土气息。
例如,第25题,以福州的三坊七巷为情景,要求考生善于获取和解读三坊七巷这一福州城市名片的信息,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第39题以“海
洋”为背景,要求考生结合福建海洋大省的实际,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为促进福建省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献计献策。
这样的命题特点,在于引导日常教学积极关注身边的生活实际,增进学生对本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了解,激发考生爱乡爱国之情,进而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基于模块能力拓展史论结合
(历史)
2011年历史科命题遵循教育部《考试大纲》以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试题科学、严谨,阅读量适中,兼顾不同版本教材。
全卷知识点分布均衡,按模块必修Ⅰ35分、必修Ⅱ28分、必修Ⅲ22分、选修(Ⅰ、Ⅱ、Ⅳ)共45分,或按通史中国古代史22分、中国近代史52分、世界史56分。
全卷预估难度值0.58。
本试卷主要特点有:
一、基于模块,学科特点强
试题考查内容基于模块,突出“主干”知识。
Ⅰ卷中涉及水利的“坎儿井”、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百家争鸣、林则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文艺复兴、美国经济大危机、冷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有关模块的“主干”知识;Ⅱ卷第38题紧扣“秦帝国”、“民族危机与辛亥革命”、“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等中国政治沿革的主线。
选考题第41题知识点为“明治维新”、“康有为的思想”和“拿破仑”等。
全卷在强调新课标、新理念的同时,重视对历史基本脉络的考查,突显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能力拓展,命题立意高
试卷搭建了基于模块之上的学科基础知识的点、线、面之间的切合平台,强调“能力立意”,要求考生打破定向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力层次已从“是什么”上升至“为什么”。
如第13题以土耳其“礼帽”为载体,体会文化交融中现代与传统的关系;第15题以“重农抑商政策”为题材,在考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升华;第17题以“走进京剧”为研究性学习课题,要求考生了解京剧的产生;第18题从林则徐给道光帝的“奏稿”显示出了林则徐的过人见识;第24题有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考查,考生须具有一定的读图、识图和经济学常识并做出判断和推论。
第38题时间跨度大、内容综合强,是试卷能力的“提升部分”,以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话题切入,提供了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英国媒体漫画、孙中山《对外宣言书》和毛泽东“三条外交方针”的材料,设问贯穿了“指出”、“简评”、“分析”和“论述”等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能力的考查。
第41题A、B、C三题命题立意高,注重知识迁移,如A题“明治维新”联系了英国《权利法案》,B题“康有为”的“民智未开、操之自上”与“谭嗣同”的“上权太重、民权尽失”比较,C题“评价拿破仑”融入“罗马法”,侧重考查考生的第四层次能力要求。
三、史论结合,“三维”导向新
充分发挥考生的主体性,培养考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试题重视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其中第14、20、22、24题和第38题材共采用了9幅图表,要求考生必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支持观点或用具体史实论证观点,特别是第38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取中国历史政治“三大变革”典型事件的信息,领悟并认识郡县制在近两千年封建大一统帝国中的作用,明确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却未能实现国家独立自主,从而论证了新中国真正屹立于世界东方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里程碑意义。
全题四问上下贯通,史论结合,不回避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热点”,保证了试题的学科性、学术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体现了高中新课程“三维”目标对历史教学改革的导向。
回归基础突出主干联系乡土渗透热点
(地理)
1.稳中求新,难度适中,充分体现选拔功能
2011年福建高考文科综合卷地理试题,严格按照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命制。
试卷的题型、结构、题量与分值与2010年大体一致,难度适中。
试卷预估难度值介于0.55到0.60之间,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3:5:2。
试题呈现形式新颖,情境素材主要取自于正式出版的统计资料和学术刊物,并提取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考点,把难度真正降到中学要求考查的范畴。
选择题的设计注意了同一题组中题目之间的递进;综合题各小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由浅入深,呈现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