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合集下载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主要强调个人自由、选择和责任,以及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不可避免的孤独。

以下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 萨特(Jean-Paul Sartre)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人类是自由的,但同时也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基于选择和意志,并强调人类要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同时,他也将人类孤独作为一种本质的存在状态,强调人类需要与孤独和死亡进行斗争。

2. 卡缪(Albert Camus)卡缪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行创造意义,而不是去寻找外部的意义。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个性,并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即使这意味着要面对不可避免的痛苦和困境。

3.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基于存在本身,而不是基于理性或思维。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选择,但认为这种自由和选择的真正本质在于对存在的理解和承认。

同时,他也强调人类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认为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

4. 玛丽安(Gabriel Marcel)玛丽安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来实现的。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选择,但将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看作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

同时,他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意义,强调人类需要寻找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哲学以自由和选择为核心,强调人类的独特性和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

它对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意义提出了批判,并鼓励人类在面对痛苦和困境时勇敢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思想研究》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思想研究》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思想研究》一、引言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之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文学及社会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并认为这些选择构成了人的存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探究其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二、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选择的本质。

他指出,人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环境中生存的,但这种环境并不是决定人本质的唯一因素。

相反,人的本质是由其自身的选择和行动所构成的。

这种选择和行动是自由的,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限制。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主体性存在,即人是通过自身的行动和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三、萨特文学思想中的存在主义表现萨特的文学创作深受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通常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情感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了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的本质。

在萨特的作品中,人物往往处于一种困境之中,他们必须面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所带来的后果。

这种困境和选择常常涉及到人的尊严、生命的意义、道德责任等重要问题。

例如,在《恶心》中,萨特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揭示了人在面对世界时的无助和迷茫。

在《存在与虚无》中,他通过描述人物的行动和选择,探讨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存在的意义。

此外,萨特的作品还经常涉及到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背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他进一步深化了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四、萨特文学思想的影响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法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对于他们探讨人的自由意志、选择、尊严、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此外,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还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影响。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论述萨特关于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命题

论述萨特关于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命题

让我们来论述萨特(Jean-Paul Sartre)关于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命题。

萨特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强调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必须自己为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框架下,他提出了关于自由选择的命题。

首先,萨特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

他指出,人没有先验的本性或目的,我们的存在是自由的,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选择不受任何外在或内在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有绝对的责任。

其次,萨特强调自由选择的困境。

他认为,自由选择带来了一种存在的焦虑和无法逃避的责任感。

在面对无数可能性和选择时,我们面临着不确定性和无尽的可能性,这种选择的自由使我们感到不安和负担。

接着,萨特主张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自由选择是创造自己和赋予生命意义的基础。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项目,通过选择行动和价值观,我们不仅创造自己的存在,而且对世界产生影响。

最后,萨特指出,自由选择带来了道德责任。

我们的选择不仅影响着自己,还影响着他人和整个社会。

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行为负责,并在自由选择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总结起来,萨特的存在主义命题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他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必须自己为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

自由选择带来了焦虑和责任感,但也使我们能够创造自己的存在并对世界负责。

通过自由选择,我们才能实现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哲学家萨特【萨特哲学论文】

哲学家萨特【萨特哲学论文】

哲学家萨特【萨特哲学论文】本文介绍了萨特的存在主义产生与发展,分析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涵,并对其进行了文学阐释。

指出萨特的哲学思想在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以下是精心的萨特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摘要】本文介绍了萨特的存在主义产生与发展,分析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涵,并对其进行了文学阐释。

指出萨特的哲学思想在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都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哲学观;存在主义;存在;本质;自由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主义者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

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

这些著作已成为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资料。

《百年萨特》的作者黄忠晶[1]说“:萨特倾注一生心力探求人的生存和自由问题,探求如何解决人根本上的自由与人在实际处境中的不自由这个永恒的难题。

”因此,萨特的哲学常被称为“自由的哲学”,萨特自己也曾说“:自由是我存在的要素”。

本文就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作一简要分析。

一、萨特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存在主义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独立的观念和主观经验。

在哲学史上,存在主义被分为 __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

丹麦的神秘主义者克尔凯郭尔著有《恐惧的概念》,为 __存在主义奠定基础。

他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唯一的,但又承认上帝是存在的,这就使 __存在主义哲学家们陷入“上帝是否与人同在”的矛盾当中,即使 __存在主义的后来人雅思贝尔等也没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萨特存在主义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时德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中,失业、贫困充斥于整个社会中,人们看不到光明,看到的只是令人失望的社会和令人担忧的前途。

“国家的命运如何? 个人的前途如何? 这是摆在每个人、同样也摆在每个作家面前的现实问题”[2]对此问题文学界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提倡奋力抵抗、救国救民,还有不抵抗甚至叛国现象;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作家主张提倡为救国救民出力,提倡面对纷乱的形势有所作为,这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现身文献”。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及其体现方法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及其体现方法

第7期肖举梅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及其体现方法293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及其体现方法肖举梅(四川康定师专英语系,四川康定 626001) 摘要:让-保罗・萨特(1905—1980)始终处在存在主义的浪尖上,关切地阐述着人类的存在和自由之迷,从而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萨特在近半个世纪的思想历程中所形成的哲学体系始终贯穿着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特别地将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作为中心论题加以展开,进而探索人生的孤独、烦恼等各种论题。

本文重点阐述了萨特的哲学观极其在文学作品、个人实践等方面的体现。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思想中图分类号:B56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5)07—0293—03收稿日期:2005-06-08作者简介:肖举梅(1969-),女,四川丹巴人,四川康定师专讲师,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进修学者,研究方向:文学翻译与英语教学法。

20世纪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密切关注人的存在,并以此形成众多理论派别,存在主义就是其中之一。

让-保罗・萨特(1905—1980)终处在存在主义的浪尖上,关切地阐述着人类的存在和自由之迷,从而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作为哲学家,他继承了克尔凯郭尔、胡赛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学说,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体系,并把这种哲学思想相应的以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的方式体现出来。

作为文学家,他把深刻的存在主义带进了小说和戏剧,从而以生动细腻的文学形象阐述着自己的哲学理论。

不仅如此,萨特在生活中还一贯遵照自己的学说,勇于捍卫人类的公平和正义,成为一位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早在柏林求学期间,萨特就从克尔凯郭尔、胡赛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学说中,找到了从人的内部世界,即从人的意识出发去研究人的存在、研究世界的方法。

从30年代起至40年代,他先后创作了《影像论》(1936)、《自我的超越性》(1937)、《意向性胡赛尔现象学的心理学》(1939)、《关于想象的想象的心理学》(1940)等著作,反映了他试图用现象学的方法,寻找一条从事情本身出发的对意识与存在、意识与自我关系的新的解释。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看《禁闭》的人物建构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个体在存在的过程中的自由和责任。

在他的著作《禁闭》中,萨特用绝望的故事展现了被禁锢于社会和心灵囚笼中的人类,探讨了自由意识和社会束缚之间的冲突。

在这部作品中,萨特通过人物的建构,深入探讨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

约瑟夫的自由意识是这部作品的核心。

在监狱般的小镇上,约瑟夫面对的是一条条具体的规定和束缚。

这些规定限制了他的行动和思想,剥夺了他的自由。

尽管如此,约瑟夫不放弃寻求自由的努力。

他试图逃脱这个小镇,但每次都失败了。

这种自由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形成了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

除了自由,责任也是萨特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禁闭》中的人物建构也在强调这一点。

约瑟夫生活在一个充满无聊和恶意的社会中。

他受到他人的审判和压迫,而他自己也参与了这种相互剥夺自由和苦难的循环中。

约瑟夫的自由意识使他产生了对这种社会的愤怒和不满,但他也意识到他自己也有责任。

他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行为后果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成为约瑟夫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基础。

除了约瑟夫,其他一些人物也是这部作品中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安吉丽娜是一个温柔和善良的女性角色,她在约瑟夫的困境中给予了他希望和支持。

她的存在不仅代表了善良和关怀,也揭示了约瑟夫内心的光明和渴望。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主治医生,他代表着社会的权威和统治。

他通过约瑟夫的困境来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控制。

这些角色形成了作品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冲突,突出了存在主义思想中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在《禁闭》中通过人物的建构得到了体现。

约瑟夫的自由意识和责任感是这部作品的核心,他不断寻求自由,并认识到自己有责任承担行为后果。

除了约瑟夫,其他一些人物也在作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揭示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通过这些人物的建构,萨特深入探讨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对个体的自由和责任进行了思考和阐释。

萨特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

萨特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

萨特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一、反抗权威和传统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他反对权威的垄断和传统的束缚,提倡个人追求真实自我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1. 反抗权威萨特认为,权威的存在是对个体自由的压迫与限制。

当权威的力量过大时,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会受到束缚,无法真正追寻自己的内心真实。

在当代社会,个人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质疑和挑战权威,不盲从不听从,从而实现个体的自由与独立。

2. 解放传统萨特强调传统的束缚对个体发展的阻碍。

传统往往是一种僵化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堆砌,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个体的多样性。

在当代社会中,个人应该打破传统的束缚,不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舒适区域。

只有摒弃传统的束缚,个体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自由选择与责任萨特认为,个体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承担着责任。

他提出“存在即被责难”的观点,即每个人的选择与行为都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

在当代社会,个体应该深刻认识到自由选择与责任的关系,将个人自由与他人利益的平衡相结合。

1. 自由选择的重要性每个个体都有权利进行自由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在当代社会,人们应该珍视自由选择的机会,不应该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积极地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只有通过自由选择,个体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成长。

2. 责任的担当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自己,个体应该在自由的基础上承担责任。

当个体做出选择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他人的影响,并努力使自己的选择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体应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后果。

三、拒绝虚无与绝望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关注存在的意义和人类的存在状态。

他认为,面对虚无和生活的无意义,个体应该积极寻求意义和目标,抵制绝望情绪。

1. 寻找意义在当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

为了克服虚无感和绝望情绪,个体应该积极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摘要:《恶心》是法国作家萨特的著名代表作,体现了作家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虽然是偶然的、无理由的,虚无的,但人有塑造自身本质的自由。

关键词:萨特;恶心;存在主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存在就是在那里,很简单,存在物出现,被遇见,但是绝不能对他们进行推断。

我想有些人是明白这一点的,但他们极力克服这种偶然性,异想一个必然的、自成动机的存在,其实任何必然的存在都无法解释存在。

偶然性不是伪装,不是可以排除的表象,它是绝对,因此就是完美的无动机,一切都无动机,这个公园,这座城市,我自己。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感到恶心,于是一切都漂浮起来,就像那天晚上在铁路之家一样。

这段话出自法国著名作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小说《恶心》。

小说为第一人称日记体。

主人公洛根丁一个人生活在布维尔小城,准备写一部关于一个名叫罗尔邦的侯爵的论文。

白天他经常去市立图书馆,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自修生,此人按照书名字母顺序阅读书籍。

晚上他经常去“铁路工人之家”餐厅消磨时光,总是听同一张唱片《在那些日子里》。

平日里他还时常想起那位四年前分手的情人安妮。

现在洛根丁逐渐淡忘了他的过去,他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他认为这是一次奇遇,但现在没有奇遇,只有历史。

安妮给他写了一封信,她会去接他,这让他感觉还有一线希望。

但见了面,安妮已然变成了一个浮肿的女人。

她变得绝望,放弃了“幸福时刻”,因为洛根丁放弃了寻找奇遇。

他们什么也没说。

安妮走后,洛根丁再次陷入孤独之中。

怎么办?向别人求援吗?可他周围的人都只是麻木的生活着,浑然不知自身的存在。

他决定离开布维尔市,再次走进一家酒吧,最后一次听他最喜欢的唱片。

当唱片旋转时,他看到了一线希望,一种对自己宽容的希望的之光。

初读小说,故事情节看似平淡、乏味。

细读之下,细微之处的描写、层层深入递进式展开的人物内心独语,令人顿悟共鸣。

在那个春日里,手中拿着报纸,坐在公园中的洛根丁突然感到不堪重负,许久以来一直存在于其身上的那种恶心的感受再次凸现。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1. 引言1.1 介绍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

萨特认为,人类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他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行为和选择构成了其本质,而非相反。

萨特还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前提,即“存在优于本质”,这意味着个体在选择之后才确定了自己的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类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困境,因为人们不仅要承担自己的选择,还要面对无法掌控的外部世界。

正是通过对这种存在的绝望和无力感的体验,人们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和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理念:存在先于本质和人类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人类没有固定、确定的本质或目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存在。

这与传统的哲学观点相悖,传统观点认为人类有一种本质或目的,而存在主义则否认了这种观点。

萨特强调人类是自由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人不是被生活、社会或命运所决定,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在不断地创造出自己的存在。

这种自由带来了责任和焦虑,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是根源于人的无意义存在。

他认为人类生而为人,没有固定的本质或目的,这种无意义的存在使得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

这种绝对的自由也带来了无休止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人类必须自己为自己的存在找到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力图揭示人类的自由、责任和焦虑。

通过否定固有的本质和目的,萨特强调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创造者,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他的观点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意志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2.2 萨特的自由意志观念萨特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意志。

他指出,人生的本质是无意义的,但在这种无意义中,人被赋予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存在先于本质、自我意识、自由和责任、死亡。

1、在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使得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

机器和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因此他们是完全被定义的,一块石头无法做出任何不同的选择,向日葵无法选择跟着月亮前行,织布机无法用来缝线,物的本质是可以被规定的。

人与物的区分就在于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于是他对那些选择就不能视而不见。

我们不会责怪一个机器没有把事情做好,我们只会责怪设计机器的人。

一个喝醉酒而去伤害别人的人,我们就有理由责怪他,因为他当初可以选择喝或者是不喝酒,因为他是有自我意识的,他是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的。

自我意识是自由的开端。

在一群奴隶中,如果他们之中有一个发现了我们本来可以去推翻奴隶主的统治,我们生来为人而不是奴隶,他们才会有去推翻统治的选择。

首先意识到了选择的存在,于是便有了选择的权利。

3、自由和责任萨特对于自由有这样一个观点:“we are condemned to be free.”,我们被判处自由。

判处本来是用于罪人身上的词汇,我们被判处意味着我们一定是要为某件事负责任。

萨特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我们身而为人,就是自由的,而拥有了自由之后,我们就拥有了责任。

我们自己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我们逃避了责任,或者选择不做任何选择,我们就会体验到存在主义式的愧疚(Existential guilt)。

这种愧疚总在我们不去做任何选择,而去逃避我们面临的情况时发生。

它也会在允许别人替我们做选择或者决定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发生。

4、死亡“既然我最终都要死亡,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死亡和意义问题可以看成是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Gerald Corey在他的书中用一句很准确的话描述了这种感觉:“我的一生感觉就像是书中的任意一页,被很快的翻过,而没有人会在意这页书的内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对于当代文学思潮的影响,是跟萨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萨特用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戏剧——表达观念,并因此而成就存在主义思想的特殊形态(1);二是同代及后来文学家们与萨特之间向背离合,种种关系强化了存在主义对世界文学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2);三是萨特本人的文学思想及理论批评,这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独具特色的内容。

从这几个方面,就能看出萨特的文学观;而这文学观的理论根基,又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一其实萨特并没给自己穿上存在主义的桂冠,但也无法婉拒存在主义思想家的称呼,因为他的思想的确从“存有”问题初始的,而且所有问题的根由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知名的推论:“存有先于本质”。

这句话抒发怎样的意思呢?从存在主义思想的渊源看看,仍就是对西方哲学里“本质主义”的畏惧。

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思想,一贯把理念和本质放到第一位:世界就是理念的仿造和共相,人就是本质的附庸和显现出来。

“我就是人”;“人”就是概念和本质,而“我”自身以及“就是”的状态,就是无关紧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

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必须突显并研究这个被遮挡了的“就是”,或者说“存有者”如何回去“就是”。

在这一语境中,“存有”与“本质”就是矛盾的;二者之间自古以来的关系也应当倒转过来。

就是说,不是本质同意存有,而是“存有先于本质”。

然而,这个推论又无法直观地认知为谁先谁后的问题,更深刻的含义还是人的意识及其可能将,不如说,就是人的存有及其意识缔造出来人的本质。

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如果存有的话——就是存有所建议或建构出的。

正像现象学史家赫伯特·施皮格伯格表示:“对萨特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人的‘本质’也即为人的本性乃是人自由行动的结果。

因此他采用‘本质’一词做为在其民主自由缔造活动中人的意识的名称。

”(3)的确,萨特特别强调“存有”相对于本质的第一性,目的就是判定人的本性:它不是某种既定的“本质”(或概念),也不以某种“本质”所限量,而是意识到“存有”之后的民主自由与挑选。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李佳霖让-保罗·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于1943年首次出版,标志着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他将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写入了这部巨著之中,而他所提出的存在主意思想与海德格尔及尼采的学说不尽相同。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根据是无神论,认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自从来到世上便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萨特的哲学是崇尚自由主义,即人是自由的,既然人是自由的,便无存在之意义,亦无先于存在的正义或者价值与脱离一切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而由于存在失去了其意义,故人类便有了创造意义的需要。

萨特哲学思想的基本前提来自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上帝死了”。

本文主要介绍萨特的“存在”哲学与其存在主义自由观。

1 存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曾经风靡全球,其于1943年完成并发表了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在这部巨著中,他深刻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忧患,并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囊括于这部浩瀚冗长、才华横溢的著作之中。

《存在于虚无》是一部萨特的原创巨著,与其在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共同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理论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有一部分形式、观念新颖的命题与众人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众。

萨特的哲学晦涩难懂,很多人都喜欢他的哲学却极少去进一步了解和深究他的哲学体系和架构,对于现今与以后的众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有必要全面深刻地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自由观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学习,而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精益。

1.1 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根本原则。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自由即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认为除了人以外的世界统称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但不是显现的存在,因为外部世界在没有人对其认知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只有人存在,世间万物才有真正意义,本质是人总结出来的,由人认知并加以定义,人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对外界世界进行认知,探寻外界世界的本质,而被人实践的对象,即外部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由此变为外部世界和本质的中介,外部世界通过人对其进行实践而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本质。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以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为核心,强调个体的存在和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的,只有通过选择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萨特强调选择的重要性。

他认为存在就是选择,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选择的责任。

人类的自由是一种负面的自由,即自由的不安。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但要为这些选择负责任。

他在《人类的尊严》一书中列举了多个例子,说明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困惑和不安。

萨特关注个体的存在。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和社会的“客观化”倾向,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真实的,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他主张人们应当重视自己的具体存在和经验,并且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萨特还强调存在的孤寂和绝对的自由。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没有他人能够完全理解我们的存在和选择。

每个人都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存在和选择,没有什么规则或价值观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

他在《恶魔》中提出了“绝对的自由”概念,即每个人都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没有任何外部力量可以限制我们的选择。

萨特提出了“他人的存在即是地狱”的观点。

他认为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试图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

他人的存在成为我们的困扰和束缚,因为他们的存在使我们无法完全自由地选择和定义自己。

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重读萨特

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重读萨特

萨特的文学作品同样体现了这种责任感的重要性。在他的作品中,每一个角色 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他们的行动或许无法改变外界环 境,但是却能改变他们自身。这种改变不仅是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肯定, 也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最深刻的表达。
总的来说,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作品是他对人类存在的一种 深入的思考和表达。他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存在的新的视角,他 的文学作品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体验和理解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重读萨特,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理解,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我 们自己的生活和存在。
参考内容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念的独特 解读
让-保罗·萨特,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评论家,是二十世纪存在 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文学、哲学、政治学等各个领 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念的内涵及其在 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萨特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责任,认为人的存在是偶然的,没有任何先 验的目的和意义。这种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念。在 萨特看来,文学作品应该是对人存在的状态的反映,尤其是人的自由意志和选 择。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能够为读者提供对生活和存在的深 刻洞见。
存在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自由: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绝对的。我们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 并承担这些选择的后果。
2、强调选择:在存在主义看来,我们的命运是由我们的选择所决定的。这些 选择可能是基于理性的,也可能是基于情感的,但它们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3、强调认识:存在主义认为,我们通过认识自己和世界来理解我们的存在。 这种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作者:黄涵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1期摘要: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的概念最早在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被提出,主要体现了人的独立性,强调以人为中心,极力推崇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

让·保罗·萨特把存在分为了两种形式:自为存在和自在存在,论述了人类自身自由选择与责任的关系,把存在主义发扬光大。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责任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受其家庭因素的影响,萨特从小就对哲学有深厚的兴趣,在成长的过程中,萨特先后像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学习,之后前往巴黎,成为当地一名哲学教授。

在二战后的法国,社会上充斥着萧条的景象,人们的生活在无尽的苦闷与迷茫当中,而追求自由的萨特存在主义理所应当地受到了追捧,成为了当时社会理论研究的热点,在二十世纪的欧洲社会掀起了一股存在主义思潮风。

纵观萨特的存在主义,主要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三部分组成。

一、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所公认的起点,何为存在?在萨特看来,“存在就是人们可以从疏远中想出来的无:这必定会突然把你淹没,这始终在你之上,这像一个巨大的、不活动的野兽一样沉重的压在你的身上——此外,这里什么都不存在”。

[1]人類自身的存在,是存在主义的起点,存在主义哲学家们认为,要体验人的存在,就要从当下实际生活出发,人的存在其实就是感受一切的过程,只有经历了现实生活的种种,人类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

而人的存在又是由人的自由选择所决定,所以这里的存在,并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是专指人本身,指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由人的存在所决定。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是一种主观的存在,一个人的将来会怎么样发展,走上怎样的道路,都是由他自己的选择决定,人的本质是由着一个人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填充创造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一个“人”这个事物的产生,就有了“人”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近现代哲学中的自由意志与责任观

萨特的存在主义近现代哲学中的自由意志与责任观

萨特的存在主义近现代哲学中的自由意志与责任观近现代哲学中,萨特(Jean-Paul Sartre)是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对于自由意志和责任观的探讨,对人们对自身的认知与行动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角度,探讨自由意志和责任观的概念及其在近现代哲学中的意义。

一、自由意志的概念与重要性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中,自由意志是人类固有的本质和特征。

自由意志意味着人类具有做出自主选择的能力,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萨特坚信,人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无论外部条件如何,都存在着选择的可能性。

人们的选择并不是纯粹由外界环境所决定,而是在内心的自由意志下进行的。

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在于,它赋予了每个个体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人们通过自由意志的发挥,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追求自由和幸福。

同时,自由意志也绑定了责任的概念。

二、自由意志与责任的不可分割性萨特强调了自由意志与责任之间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自由并不是一种纯粹的享受,而是需要承担责任的。

自由意味着人们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在存在主义的哲学观中,每个人都自主地选择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

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承担自己的行为。

对于萨特而言,责任是一种道义义务,每个人都有必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而不是将其归因于环境或他人。

三、自由意志与责任观在实践中的应用萨特的自由意志和责任观对于我们的生活和行为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自由意志,不被社会、环境或他人所束缚。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对于个人和他人的影响,并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其次,我们需要积极地面对选择和决策。

每个选择都是我们自己做出的,不要将决策的责任推卸给他人或环境因素。

同时,我们要深思熟虑每个决策的后果,并为自己的决策承担责任。

最后,自由意志和责任观也提醒我们要审慎选择,并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和行动,我们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努力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类面临的现实状况,它表明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意义、荒凉和孤独的世界中。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在意义的缺失中被迫出现的,并提出了以下观点:
1. 存在优先于本质。

萨特反对相信人有一种固有的本质或目的的观念。

他认为人只有存在,而本质是被人自己创造的。

2. 人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没有外力的束缚或者所谓的“宿命”。

他提出了“存在是由自由所创造的”这一观点。

3. 存在主义者面对孤独和无意义的世界时,应该承担个人责任。

萨特认为人必须承担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否则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4. 生活的意义是主观的。

萨特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固有的,而是由人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应该为自己创造出一种意义和目的,而非被社会、宗教、政治等因素所主导。

5. 存在主义者应该以行动来改变世界。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者应该为改变社会、消除不公和困苦而行动。

人的行动应该基于自由和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摘要】本文介绍了萨特的存在主义产生与发展,分析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涵,并对其进行了文学阐释。

指出萨特的哲学思想在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都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哲学观;存在主义;存在;本质;自由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主义者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

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

这些著作已成为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资料。

《百年萨特》的作者黄忠晶[1]说“:萨特倾注一生心力探求人的生存和自由问题,探求如何解决人根本上的自由与人在实际处境中的不自由这个永恒的难题。

”因此,萨特的哲学常被称为“自由的哲学”,萨特自己也曾说“:自由是我存在的要素”。

本文就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作一简要分析。

一、萨特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存在主义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独立的观念和主观经验。

在哲学史上,存在主义被分为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

丹麦的神秘主义者克尔凯郭尔著有《恐惧的概念》,为基督教存在主义奠定基础。

他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唯一的,但又承认上帝是存在的,这就使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家们陷入“上帝是否与人同在”的矛盾当中,即使基督教存在
主义的后来人雅思贝尔等也没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萨特存在主义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时德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中,失业、贫困充斥于整个社会中,人们看不到光明,看到的只是令人失望的社会和令人担忧的前途。

“国家的命运如何?个人的前途如何?这是摆在每个人、同样也摆在每个作家面前的现实问题”[2]对此问题文学界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提倡奋力抵抗、救国救民,还有不抵抗甚至叛国现象;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作家主张提倡为救国救民出力,提倡面对纷乱的形势有所作为,这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现身文献”。

也是存在主义形成的背景。

欧洲部分国家,尤其是法国在二战的混乱中充满校级颓废情绪,尤其是知识分子在面对这样的世界时不知所措,出现了孤独、苦闷的情绪,因找不到出路而变得放荡不羁,于是,存在主义这种标榜个人生活和自由的生活方式成了倍受欢迎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把它当作最时髦的哲学。

至50—60年代,存在主义哲学成为全欧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二、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涵
1、存在先于本质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的一个观点,也是他存在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他将存在分为两种即“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在他看来,存在指的是“人的存在”,本质则指的是特质、特性,是某一物所应有的固定不变的东西。


在先于本质,存在在前,本质在后,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造就自身,希望自己是什么,这样才会有人的本质。

萨特所主张的存在实质上就是个人的自我精神或自我意识。

存在主义认为,人只能通过实际行动去体验人的存在,人的存在的过程是人实际所感受到的过程,也就是所谓在存在中感受的过程,即烦恼、冒险、死亡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内容。

萨特认为,要成为他自己,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只有这样才是存在,才是有意义的。

2、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我们来到这个混乱的、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面临各种变化,在不定中生存,面对未来、渺茫不知,死亡随时会缠上我们。

人们在恐慌中生存,在痛苦中挣扎,这样的生活令大家感到厌烦、痛苦。

人们在孤独无依的生活中挣扎、找不到出路。

因此人们开始报复社会,用自我的方式生存,为了占有物质资料,人们互为手段,相互利用,自相残杀,因此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每个人对于他人来说都是残暴的,都是敌人。

那个消极的社会带给人们的只有痛苦、悲哀、绝望。

因此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3、选择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而且是绝对自由,不受任何人、任何事情制约。

他把自由看做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自由是无理由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同时也有不选择的自由。


做了俘虏,有选择逃跑的自由、自杀的自由;当了奴隶也有选择反抗奴隶主或者不反抗奴隶主的自由,人永远是自由的。

自由是存在主义的精髓,是存在主义的核心,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是自由的,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萨特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作为与不作为的权利,人是自由的,不受任何人的约束。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


[3]
三、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阐释
“安德烈·莫洛亚指出:存在主义作家的成功之处‘乃是把哲学运用于小说和戏剧,为小说和戏剧增加了分量,带来了反响。

反过来,小说和戏剧赋予存在主义在现代思想中一种不经这些作品体现便永远不会有的威力。

’”[4]萨特的文学作品对他存在主义哲学观思想的阐释也恰到好处。

在他的早期作品《恶心》中,主人公洛根丁通过自身对外界的感受,对混乱的世界感到恶心、困惑、恐惧、迷茫,这些心理活动构成了文章的主线,展示了一个孤独者的全部生活。

刚开始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可是在现实的打击下最终以失败告终,依旧孤独终老。

洛根丁所生活的世界里让他感觉到恐惧、迷茫,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他强烈的孤独感,因此更进一步体现他“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哲学观点。

而在他的另一部小说《墙》中萨特正式提出了自我选择的问题。

主人公伊比埃塔在宣布死刑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恐惧、痛苦、内心孤独,临死前,报了必死的心,为了戏弄敌人,看敌人笑话时说战友躲在坟墓里,岂料这个恶作剧却弄假成真,战友真的躲在坟墓里,并被击毙,而他却因揭发战友意外的活下来。

听到这个消息后,主人公晕倒在地。

这个结局凸显了既有偶然性又有荒谬性的世界。

充分体现了萨特的哲学思想: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选择是困难的现象。

连死的选择都那么困难,那么痛苦。

萨特的哲学思想在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人们生存的社会让人感到不安,动荡,在社会中感到孤独,感受不到任何温暖,在面对这些情况时,人们只能在恐惧、孤独中生活,在痛苦中挣扎,选择虽然是自由的,但其人生更是痛苦的。

【参考文献】
[1] 黄正平.萨特百年:引人心动的文化现象[j].瞭望东方周刊,2005(6).
[2] 萨特.萨特论艺术[m].欧阳友权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0.
[3] w·考夫曼.存在主义[m].陈鼓应译.商务印书馆,1987.98.
[4] 李娜娜.论萨特早期文学创作的选择观念[j].语文学刊,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