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综合复习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继父辛束儿还在秀三岁的时候,秀的父亲就死了。

在父亲死后的第二年,妈妈给秀招来了一个“新爸爸”,在随后的二十年里,他便一直做着秀的继父。

秀从来就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

尽管如此,在秀的记忆中,她一直就是一个挨打的角儿——妈妈给继父生了一个女儿(秀的妹妹),当继父把妹妹抱在怀里的时候,会突然来到秀的身边:“秀,带妹妹!”“哦,来了!”秀很快地站起身。

但是继父的脚比她的起身动作更快地落在了四岁的秀的小背上——就那么莫名其妙地,无辜的秀被踢出去老远……继父一直对秀很严格,在他面前的时候不许有鼻涕流出来;穿在身上的裤子不能打卷;吃饭的时候不许掉饭到桌子上,嘴里不许有吧唧的响声,不能夹很多的菜……只要继父的一个眼神,秀就心里打寒颤。

秀觉得自己真的很可怜:他为什么不好好地看看我?他的眼里,从来只有严厉,没有爱!她总是暗暗地告诉自己,将来长大了,就不要这个“爸爸”了,她要带着妈妈和她一起过幸福的日子。

可是,秀没有这个本事,在她十七岁高中毕业,即将跨进大学校门的时候,秀突然生病了——很可怕的那种,是尿毒症!医生看着年轻的秀,不住地摇头叹息:“可怜啊,一个这么好的娃,不换肾就没有办法了……”医生说可以亲属捐肾的,早点做肾移植手术,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受一点罪。

妈妈第一个去给秀做了配型,结果因为血型不同而完全不匹配。

接下来,连秀的几个表哥也去做了配型检查,就连同母异父的妹妹也说不要念书了,要来照顾姐姐。

就在所有人心慌意乱、紧锣密鼓地四处张罗着给秀找肾源、借钱准备手术的这个关键时刻,继父却失踪了……“毕竟不是亲生的,再乖巧的孩子也不会让他真正地爱怜啊!”几乎所有人都在为秀的继父汗颜。

秀知道这一切就哭了——她其实多少还是爱着这个继父的,毕竟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

……秀一直都是第一名。

就在生病前刚刚结束的高考,秀还考了689分的高分呢。

她以为自己的大学梦开始了,谁知噩梦来得这样突然……在这样的艰难中,日子竟然熬过了大半年。

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二、表现手法:1衬托2象征3渲染烘托4以小见大5借景抒情6寓情于景7托物言志8寓理于事9明暗对比10景情对比1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12虚实结合(以虚写实)1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14以动写静(以静写动)15以静写动(以动衬静)16以乐写哀(以哀写乐)17对比映衬(正衬、反衬)18烘托渲染19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寓意)20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21白描工笔(正面描写)2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3联想想象(虚实相生)24以小见大(小中见大)25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6点面结合(既有点又有面)27欲扬先抑(欲抑先扬)28伏笔照应(埋伏笔,照应前文内容)铺垫下文(为下文作铺垫)29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30设置悬念与埋伏笔的区别在于前者到后面有明确的结果,后者不一定。

悬念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如:叶圣陶《稻草人》“一条鲫鱼躺在桶里,留心看着稻草人。

”是悬念。

埋伏笔的结果在后面一定要点明。

如:曹雪芹《红楼梦》“宝钗扑蝶”是伏笔。

伏笔与照应的区别在于伏笔是预先埋下,照应则是事后点明。

如:“宝钗扑蝶”是伏笔,到了后面的“宝钗看到林黛玉身上佩戴的饰品和自己在佩戴上有所不同,觉得有重复之嫌。

”是照应。

31明暗对比: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变化无常,前后判若两人,其中前后的对比就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孔乙己》中先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肖像“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又侧面描写“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境遇。

3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如《孔乙己》中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肖像,侧面烘托掌柜的“笑”,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境遇。

34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如《变色龙》中正面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专横跋扈、看风使舵、趋炎附势,侧面烘托看热闹的人们对警官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全国通用版)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全国通用版)

2023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满分:100分;训练时间:12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分)改善肠道有利于提升大脑功能王欣①消化道是个特殊的环境,看似在体内,却与外界相通,容纳的食物都是外来的“异物”。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才算真正进入了体内。

②我们可以把消化道想象成一个深长的山洞,存放着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

它们经过消化变成了氨基酸、单糖等小分子物质,穿过胃壁和肠壁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然后在代谢过程中释放能量、合成细胞所需的原料,源源不绝地转化成人体组织。

③人类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从口腔延伸至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是一个长达10米的肌肉管道,是食物的必经之路;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每天分泌多达7升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分解。

④食物首先经过牙齿的咀嚼变得比较细碎,然后被送到口腔的后方进行吞咽,通过咽喉进入食管。

⑤食管的作用是把食物从胸腔送入腹腔,并没有消化功能。

接下来,食物就进入到胃,胃的主要任务是把食物磨碎,这个过程称之为机械性消化,同时也分泌一些酶进行化学性消化。

食物经过胃之后就成了细软的食糜。

食糜通过胃的幽门一点点进入小肠,食物中的大分子已经变成了小分子,就可以透过肠壁进入血液和淋巴液,也就完成了吸收。

⑥小肠吸收不了的主要是膳食纤维,这些东西和死亡的细菌、消化液一起被送到大肠,大肠把消化液吸收回来,把其他的残渣排出体外。

食物残渣经过大肠排出体外,完成人体之旅。

日常的一餐饭大约需要24小时通过整个消化道,其中在胃内4~5个小时,小肠内3~8小时,大肠内10~20小时,停留时间和食物中膳食纤维的含量、生活习惯等有很大关系。

⑦消化道由平滑肌构成,平滑肌不受意识支配,而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

进食会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消化道的运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多,消化系统的血液供应也增加,人体处在一种“补充能量”的状态,好像手机在充电一般。

绝大部分的消化道壁内还含有丰富的壁内神经丛,具有大量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彼此形成回路,可以完成简单的反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向大海也能要“药”刘诗瑶①前不久,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Ⅲ期试验,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

该药物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其新颖的作用模式与独特的多靶作用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②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

以海洋生物和海洋矿物中的有效成分为基础开发的药物就是海洋药物。

据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委会主任管华诗院士介绍,目前认识和开发的海洋药物主要来自海洋生物资源。

③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研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药性。

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浩瀚深邃的海洋。

④除了够新,海洋药物还够“奇”。

据管华诗介绍,为了适应在深海环境中的生存、繁衍、防御等活动,深海生物进化出了独特的基因,耐寒耐热耐高压等,能够产生结构奇特、活性多样显著的海洋天然产物,它们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结构信息,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源泉。

⑤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共有13个海洋创新药物被批准上市,其中管华诗院士1985年开发上市的我国首个海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就是其中之一。

进入21世纪后,海洋药物的开发和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十几年间,先后有8个海洋药物被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欧盟EMEA(欧洲药品评估局)批准上市。

到2016年,海洋药物的全球市场达到86亿美元,已成为蓝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⑥据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家纷纷制订相应计划,斥巨资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已经成为国际医药领域竞争的热点。

⑦但向大海要“药”,并不容易。

⑧首先是采样难。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语文
⑤扬派盆景的造型并无固定程式,因“本”制宜,特别是残桩,经 盆景艺人改造,定能变废为宝。扬派盆景最经典的造型是游龙弯式,一 般采用“S”曲线矮化树本高度,同时通过上下、左右不同走向变化展现 曲线美,使其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语文
⑥ 2008 年,扬派盆景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2009 年,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万花园内,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扬派 盆景博物馆,成为扬州盆景的重要展示窗口。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语文
③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
程度。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
此时,庄户人家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窖储藏了。那一棵
棵青青白白的大白菜透着清灵之气,那种清甜清香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
至美之味。农谚还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过去,冬季来临,新鲜
蔬菜少而又少,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
们,踏着薄薄一层小雪,到菜园里采收青青红红的雪里蕻、大头大脑的
文化的完美结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语文
②扬派盆景的植物选材是造景的灵魂。在扬派盆景中,常见的植物 有松、柏、榆、杨四种。松有黑松、罗汉松等,柏有桧柏、刺柏等,榆 有榔榆、白榆等,杨指的是黄杨。黄杨是扬派盆景中的常用树种之一, 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记载了一则关于黄杨盆景枯干复活 的逸闻。传统的扬派盆景以幼树为主,谓之“自幼栽培”,但成型缓慢。 现代的扬派盆景大多采用自然树桩,以缩短成型年限。挑选树本时,首 观其根,次看其本。首选主根短、分根健硕、须根茂密的树本。选本则 要根据创作立意审视形态,一定要选理想之材,否则容易前功尽弃。之 后审视其枝条,特别是分枝和分布要有韵律。分枝是“云片”(指盆景主 体造型)出片的基础,虽可“因枝而宜”,但分布不理想,也将有碍“云 片”的层次与姿态。

2025高三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Ⅰ 整体阅读深度理解课件(共36张PPT).ppt

2025高三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Ⅰ 整体阅读深度理解课件(共36张PPT).ppt
一看出处和标题,了解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出处和标题往往概括了文本主要谈论的问题或表达的观点,抓住出处和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可以帮助考生快速弄清文本的主要内容。
2.勾画论据:圈注含“如”“例”等的语句,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示比较、引述等的语句,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3.标注关键词: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示代词;④含有肯定或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三析层次和结构,把握每则材料的行文思路。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每则材料的结构,如总分结构等。 其次,从局部把握每则材料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对比等。
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T1-A)(T3-B)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第二步:带题细读——以题带文,勾画关键词句。
〔整体阅读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T2-A)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来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T1-C)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
(2)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五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五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清明两忆(节选)(肖复兴)①父亲去世那一年,我在北大荒,弟弟在青海。

那时,我们热血沸腾,挥斥方遒,一心只顾“指点江山”,而把两个老人那样毅然决然、毫无情义地抛在家里,像抛在孤寂沙滩的断楫残桨。

我们只顾自己年轻,却忘记了老人的年龄。

②那是1973年秋天,我和弟弟回北京探亲后,我刚刚返回北大荒不几日,而弟弟还在返回青海的途中,父亲去世的电报就打来了。

③家里只剩下了母亲一个人。

好心的街坊问她:“肖大妈,有没有孩子们的地址?找出来,我们帮您打电报!”④从床铺褥子底下,她找出放着的一封封信。

那是我们几个孩子这几年给家中寄来的所有的信。

她看不懂一个字,却完完整整保存完好;虽目不识丁,却能从笔迹中,准确无误辨认出哪封是我或弟弟寄来的。

我回到家后,街坊们告诉我:你妈这老太太真是刚强的人,一滴眼泪都没掉,就等着你们回来。

街坊就是按照信封上的地址,给我和弟弟打去了电报。

⑤匆忙赶回家,母亲正孤零零呆坐在床前,看见了我,站起身来,缓缓地走到我的面前,望着我半天没有说话。

家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安静,静得我直想落泪。

过了一会儿,母亲才对我说道:你先去谢谢人家街坊,人家帮忙拍的电报!⑥这时候,我才忽然发现母亲已经老了,头发花白了,皱纹像菊花瓣,密密地布满在瘦削的脸上。

算算她的年龄,这一年,她整整七十岁了。

年轻和壮年的时光,一去不返,我却以为她还不老,还可以像以前一样为我们操劳奔波。

⑦那天晚上,我和母亲睡得很晚。

一直到她催我:快睡吧,你回家跑了这么老远!我说:好,就睡,您先睡吧!⑧我确实没有一点儿睡意,心里乱得很。

看着母亲钻进被子,脱掉外衣,忽然,看见她里面穿的内衣,是我读中学时候的运动衣,棕色,翻领,已经很旧,掉了颜色,而且破了洞,被她缝补上了补丁。

补丁是几小块蓝布,和运动衣的颜色不一样,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格外刺眼,像飞出来几块蓝色的箭镞,扑簌簌直射向我。

我的心一阵紧缩,强忍着,没有在母亲的面前掉下眼泪。

专题 现代文阅读Ⅰ综合概括与探究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 现代文阅读Ⅰ综合概括与探究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 “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 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 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 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3.对比论证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 论点的目的。 如马南邨《不求甚解》,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 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 “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这样,通过对比论证,证明了会意的重要 性。
4.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 化深奥为浅显。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 蛋”“废物”比喻对待文化遗产持错误态度的人,用“鱼翅”“鸦片”“烟 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这些比喻新颖别致,形象 生动。比喻论证法的运用使说理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论证综合题总结
创新探究题
一、多文本组合创新考查
考查角度(一)整本书阅读+“×文本”
根据最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部编教材初次设置了《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单元。《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作 者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 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新的高考形势下,作为整 本书阅读单元首次进入教材的《乡土中国》,大概率会进入命题者的视野,与 当今同题材的文本或研究性文本组合在一起考查,因此,一轮总复习中应引起 足够的重视。
2.分清“论”与“述”,分条作答 (1)概括段意与层次要注意分清“论”与“述”部分 论述,是“论”加上“述”。论,是做论断;述,是陈述材料,分析事 例。 (2)题型技巧 论述类文本层次大都是三到四个,每个层次得分一般是两分。这些都 是可以利用的信息。当然,考场上的“王道”还是要从具体文本、具体题 目出发,不能形成思维定式。

专题16:现代文阅读(议论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6:现代文阅读(议论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6:现代文阅读(议论文)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尹双红①得益于“导师帮带”制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下马关镇三山井村村民袁荣丽,凭借特色枸杞,推开致富之门。

去年以来,同心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择优选择178名政治素质过硬、奉献精神好、带富能力强的乡村能人作为帮带导师,精准结对451名帮带对象,收获良好成效。

在我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卓有成效,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默默奉献、无私付出。

只有奉献和付出,才能有社会的繁荣和国家的振兴。

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

②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王进喜心甘情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杨善洲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之所以被人们铭记,就在于他们以实际行动彰显出忠诚奉献的觉悟、甘于奉献的美德、拼搏奉献的追求、为民奉献的情怀。

弘扬奉献精神,自觉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竭诚奉献,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必定更为强盛。

③践行奉献精神,能实现自我价值。

奉献精神,关键要付诸行动、见诸实效。

教育工作者,弘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科技工作者,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奋斗不息;广大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发扬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乐观、得失观……每个人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能点点星火,汇聚成炬。

④践行奉献精神,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更能鼓舞斗志、凝聚力量。

重庆北碚区缙云山突发山火,消防员向火场进发,而他们身后,有许许多多志愿者专门赶来协助,“你守护山城,我守护你”。

奉献精神传导给更多人,激励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感召人们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积蓄起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

新教材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案10 月考综合卷(二)

新教材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案10 月考综合卷(二)

考案[十] 高考语文月考综合卷(二)(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过程中,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常常作为两个对立的范畴出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其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某种通俗文学会逐渐转化为高雅文学,而以高雅姿态出现的某些作品,则可能变为通俗文学领域中的一员。

所谓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其实不过是人们对文学作品感觉向度上的深邃纯正与浅近芜杂之别的形象表述。

它们首先带有十分突出的感性化的约定俗成特征,深邃与浅近即高雅与通俗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化而是充满了弹性的,这是作品构成的形象性和接受方式的体验性决定的。

有了这种弹性才可能产生雅俗价值转换的空间。

我们知道,文学文本一旦为作家所创造并在阅读中流传,它的价值体系便为语言符号所固定,作家便无法再度增加、减少或更改其意义。

那么这些定型化文本为何会发生雅俗变易呢?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文本构成过程中其内质与形态存在雅俗错位,即以通俗形态出现的文本,其实暗含着高雅的内质,《西游记》《红楼梦》一类作品便是这样,它们以神魔和言情的世俗文学身份登场,却在思想和艺术上给人以深邃纯正之感,流露出高雅的韵味。

与此相反,一些以高雅姿态出现的作品,实际并不具备高雅的内质,骨子里充塞的是俗化的东西。

错位使文学的雅俗状态显得十分复杂,那么这种复杂的澄清(也就是雅俗各归其位)当然必须经由较长的历史过程来完成。

当时间延续,人们往往发现,当时曾经极为看重的高雅作品,不过是一些平庸浅近的东西而已。

在另一个层次上,由于时间造成的隔膜感,会使人们对过去那些通俗作品也产生理解困难,过去的“下里巴人”成了现时阅读中印证自我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阳春白雪”。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时间流程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文学发展轨道,还不断过滤现象,积淀精华,使雅俗文学得以变易,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学价值。

202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钩〔美〕G.亚历山大詹卡西先生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看着当天的晨报。

“亲爱的,有什么惊人的报道吗?"詹卡西太太正忙着往面包上涂果酱。

她总是嫌女仆露茜涂得不好,而自己动手会使丈夫感受到双重的爱。

“拉斯维加斯又发生一起惊人抢劫案,失主被劫十七万美元。

歹徒如何得手,原因尚不明……”“先生,太太,有个陌生客人要见你们。

"露茜走进餐厅,打断了詹卡西先生的念报声。

詹卡西太太嚷道:“这人真没教养,这种时候来拜访人。

别让他进来,谁担保他不是劫匪。

”说着干脆把一团果酱塞到嘴里去。

露茜说:“我让他在外面等,他问我们有没有丢了钱。

"詹卡西先生说:“请他进来吧。

”说着擦擦嘴,站起来往外走去。

詹卡西太太瞪大了双眼:“你丢了钱?你居然不告诉我,你这天杀的!"可她丈夫已经出去了。

等到詹卡西太太来到客厅时,一个人正把一捆钞票递给她丈夫。

陌生人说:“我揣摩着就是你们遗失的,只有像你们这样住得起阔气房子的人,才会有这么一大笔钱。

”下面的对话詹卡西太太没有仔细听,她在费劲地猜想着丈夫从哪里来的这笔钱。

这太可怕了,丈夫居然对自己不忠实!而且这陌生人居然会送回来,按照报纸的说法,他可以当选为今年拉斯维加斯头号傻瓜……直到陌生人向他们告别,她才从沉思中清醒过来。

送走了客人,她一言不发,等着丈夫的解释。

詹卡西先生陪着笑脸道:“对不起,亲爱的。

昨天公司给了我一笔奖金,可是我丢了,所以我不敢告诉你。

现在难道不是上帝的旨意吗?钱回来了。

"詹卡西太太这才转怒为喜,高兴地把钱点了一遍,锁进了保险柜。

可是到她独自喝下午茶的时候,心里又嘀咕起来。

有哪个公司会发这么大一笔奖金?足足1万元啊!一贯马大哈的詹卡西太太这次却出人意料地细心起来,她决定请私家侦探社帮一下忙。

一个星期后,报告送到了詹卡西太太手中:詹卡西先生循规蹈矩,没有外遇,只是找了几次一个在警局谋生的老同学鲍勃喝酒;他所在的公司没有发过任何奖金。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红楼梦》试题汇编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红楼梦》试题汇编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红楼梦》试题汇编信息类文本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国内较早用“错位”理论研究小说的是孙绍振,他凭借着自身的艺术直觉,对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感性体悟和理性升华,提出了不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独创性的“错位”理论。

孙绍振认为:“情节产生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性格也依赖于人物心理拉开距离的趋势,而环境则是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轨,构成拉开距离的条件。

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

”小说中人物自我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口”错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心错位”。

如果人物只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来采取行动,而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环境氛围一致则缺乏自觉意识,又会形成人物与氛围的感知错位。

孙绍振对“错位”理论做了一个逻辑性的概括:“小说的情感系统是一个(多方位的)动态系统,一个方位的‘错位’,引起了另一个方位的‘错位’,这个层次的调节又引起了另一个关键的‘错位’。

在表层上好容易达到了平衡,在深层结构上又因拉开了距离而失衡,在深度上达到统一了,可在表层又因心口误差(错位),使情感系统远离了平衡态。

这种远离平衡态的、复合的、多维的立体的情感系统的每一个方位、每一个层次的错位,都要引起全部系统的一切方位的反馈和调节。

粗浅地说,在一定条件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多维情感结构,各种情感在性质和量度分化的程度与小说的审美价值成正比,各种情感错位差距越大,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情感错位的距离越小,艺术感染力越弱。

”(摘编自上官文坤《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材料二: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评价之困难,脂评曾经以一连串的“说不得”来感叹。

不过,日前有人发文对作为暖男的贾宝玉大加笔伐,认为贾宝玉“对世间女子尽心爱恋呵护,可除了‘有心’之外,他的爱浮于表面,能量极低,甚至反而给女孩子们带来灾难”。

类似这样的判断其实是深刻地反映出该论者不理解当时社会语境,也缺乏对曹雪芹独特艺术匠心的体会。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总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专题 复习教学设计 (一)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总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专题 复习教学设计 (一)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总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中考即将到来,各科的复习工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其中语文是很重要的一门科目。

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阅读,而记叙文阅读则是其中的重头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记叙文阅读,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基本情境和事件情节。

2. 熟悉文中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心理活动。

3. 了解作者运用描写、对话等手法营造的文本意境和语言特色。

二、教学过程1. 学生预习在课前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先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情境和事件情节;其次,阅读时要重点关注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心理活动。

同时,学生还要注意作者运用描写、对话等手法营造的文本意境和语言特色。

2. 教师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安排,选择一个篇目展开讲解。

首先,要介绍文章的基本情境和事件情节,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过程;然后,分别讲解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加深学生对这些人物的理解;最后,重点分析作者运用描写、对话等手法如何营造出文本意境和语言特色,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3. 学生互动在教师介绍完毕后,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一下篇目,并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行为和心理活动,感受作者运用描写、对话等手法营造的文本意境和语言特色。

然后再与同桌或整个班级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4. 练习评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题型进行训练和评估。

例如,选择题,填空题,以及写作题等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比赛,分角色扮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更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中考做好语文复习铺垫。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习题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习题

记叙文父亲的隔年花①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②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

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大吵大闹。

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

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

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③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

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

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④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

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

夜晚,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⑤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

他气极了。

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

⑥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

邻居把他父亲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一气之下,出去打工了。

⑦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

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

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

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⑧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

他安慰道,也许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⑨父亲“嘿嘿”地笑了一阵,说也许是吧。

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嘛。

⑩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综合复习初中记叙文常考题型1、概括题谁+(因为什么或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结果如何)。

注:若有例句,应根据例句格式来写;若是概括有线索的文章的段意,需围绕线索概括;若文章重点突出事情的经过,略写背景,则背景可不用概括在内等。

2、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感情。

夸张:突出强调事物……特点。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加强情感,句式整齐;突出事物……特点。

设问:引发思考,引起兴趣。

反问:增强语气,鲜明强烈地写出了……观点、态度、情感。

3、(1)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的作用:细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身份、年龄、地位、经历、性格、品质、情感等。

(考虑结构的作用)(2)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写出了背景……的特点;(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3)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情感;(4)引出下文;(5)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7)形成对比(反差),突出(反衬,侧面衬托)主旨、人物形象。

4、分析句子、语段的作用;内容:概括+主旨、感情基调等+手法(修辞、描写、叙述顺序)结构:开头(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点明主旨、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引发思考等)中间(过渡、承上启下、和前后文形成对比、呼应前文等)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留白回味无穷、戛然而止引发思考等)5、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字面义,文中指代义深层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象征某种情感或品质),一般结合主旨情感作答。

6、标题的作用:(1)形式作用(修辞、叠词、标点、句式、人称等)。

(2)造成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读者阅读兴趣;(《二十五元遗产》)(3)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4)反映作者情感;(《秋天的怀念》)(5)突出主题,点明主旨;(《伟大的悲剧》)(6)概括内容,关联主要情节;(《成全一棵树》)(7)一语双关。

《爸爸的花儿落了》例题三角梅那天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

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天天都给它们浇水,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派要死不活的样子。

我和老伴对它几平不抱什么希望了,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

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于是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的面前叹喟,皱眉,甚至责骂。

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

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

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的可怜兮兮的枝叶间,第一次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而且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又生出了好几条侧枝。

我们高兴极了。

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关于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做出拼命的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

它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

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和生气,非常生动地展示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

它像憋屈了好几年的毛毛虫,终于要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转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个妙龄女子的脸,静静地望着我,她的身子还隐在墙后,恍恍惚惚似真似假,是邻家的客人吗?我终于从迷惑中清醒过来,看清那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

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

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真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奥秘和潜能.....的。

22.写出作者对三角梅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4分)A_____→B_____→C_____→D_____23.本文的②~⑤节写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请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3分)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文尾句中“奥秘和潜能”的理解。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中说明文常考题型说明类文章的阅读: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属于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1.说明文的考点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

2.说明对象:①从题目入手②从首括句或中心句入手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

概括特点:抓住首括句、结尾句或提问式语句,提炼或概括出关键词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

(逻辑顺序包括:①现象到本质;②从原因到结果;③从整体到部分;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等。

)4.说明结构: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6.说明文语言特点:(1)平实说明: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靠副词来表达)(2)生动说明:生动形象。

(主要靠形容词来表达)在本类题型中,主要考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的作用单一,让语言生动形象;副词主要考核表示限制、表示猜测和估计作用两种形式。

考察方式:①体会加点词的作用答题模式:(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从表推测、估计、强调、限制等方面进行解释);(2)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例子:一张普通课桌的重量大约30斤。

这句话中“大约”有什么作用?(表估计、猜测的副词)答案:“大约”指大概;表估计、猜测;说明普通的课桌个体重量在30斤上下,(强调了“30斤”这个数量是估计的结果,不是实际称量出来的;)“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答题方法:词义(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语境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②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答题模式:(1)不能删去;(2)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4)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例子: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这句话中的“到目前为止、似乎”能否去掉?答案:1)不能去掉。

①“到目前为止”表示从时间上加以限定,说明的是从现在到以前的情况,不包含将来。

②若去掉后,原句则变为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与客观实际不符。

2)①“似乎”表示推测,说明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是推测出来的,②若去掉后,表达意思太绝对,与现实不相符。

3)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补充介绍限制性词语:(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③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类型的题。

例子:(1)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答案:“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情况,符合实际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