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合集下载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

《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以肺炎流行时的纽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信念和艺术力量的故事。

本文通过描述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画出一片常春藤叶的过程,表现了他在艰难环境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篇课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学习欣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信念和艺术力量在困难时期的重要性;(2)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提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2)分析课文主题,领悟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内涵;(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背景和文化环境的把握;(2)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深入理解;(3)对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感知力;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3. 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交流心得体会;4.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深入理解课文;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的主题和寓意;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认识和处理的。

一、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本单元主题是“珍爱生命”是本单元的素质教育目标。

各篇文章展示了主人公虽然饱受艰辛,但仍旧用生命弹奏了一组与命运抗争的交响乐章,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震撼和启迪。

本课描写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达到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

所以本课除了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之外,更重要是给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迪,不断深化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二、学生学情本学段学生,多数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但认识较肤浅,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尚在培养之中。

因此,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逐步的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逐渐引导学生正确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一)知识与技能:理清小说的发展脉络,分析主人公的形象,欣赏小说的巧妙构思,(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和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主人公所蕴含的美好品质,感受人性的光辉,从而深化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三)方法与过程:1、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逐步分析人物形象,逐层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2、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主人公所蕴含的美好品质,感受人性的光辉。

教学难点:理清小说的发展脉络,分析主人公形象。

欣赏小说的巧妙构思(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四、教学策略以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为主逐层展开。

让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把这种对小说的感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功能。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热门】《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1)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三、教学方式:文本研习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引出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1.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引导学生从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2.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最后的常春藤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最后的常春藤叶》。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分析。

一、说教材:《最后的常春藤叶》选自苏教版必修二第一板块“珍爱生命”的第二部分“陨落与升华”的第一篇。

它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主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文本语言来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又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启示学生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说学生高一学生刚刚完成了初中生向高中生的转变,对于高中的课程设置还有些不适,心理波动比较大,对人生对未来还没有过多的思考,处于情感的迷茫期,尚未形成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急需从情感上加以引导,促使其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与此同时,对于语文来说,这是进入高中学的第一篇小说,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习《祝福》、《红楼梦》等小说,因此这篇小说的学习显得至关重要,然而,高一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小说这一体裁,对小说的一些文体特征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制定了课前预习,,设计了预习提示。

鉴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目标。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一、导入马上就要圣诞节了,我想提前送同学们一份礼物,大家猜猜看?对,是常春藤。

说起常春藤,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出示幻灯片,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点击作者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老师给大家总结如下……四、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课前同学们已经依据学案阅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请问这篇文章叙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概述。

要求:100字内,包含主要人物与故事情节等信息。

……这是我概述的故事情节,与大家分享。

2、“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对,它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它展开。

3、本文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有的版本用“最后一片叶子”,同学们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正如同学们分析的,“常春藤叶”比“树叶”更具体且蕴含了深意,能暗示本文主旨,为故事情节埋下伏笔。

4、欧·亨利是个编故事的能手,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将这个简单的故事说得引人入胜?结合文本说说看。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文本读得很仔细,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手法,像悬念、埋伏笔;环境、语言等细腻的描写;拟人等修辞等……五、品味语言·体悟形象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同学们已粗略感受到欧·亨利语言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再次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悟形象。

1、小说重点写了哪几个人物?对,苏艾、琼珊、老贝尔曼。

2、你认为谁是主人公呢?分组讨论,小组选代表展示成果。

有的组认为是琼珊,有的组认为是老贝尔曼,也有的认为是艺术家群体。

我们在判断谁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时,不能以作者描写文字的多少去衡量,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3、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文本具体描写,分组讨论,你对自己最有感触的人物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随时做好笔录,互为补充。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通用3篇)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通用3篇)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通用3篇)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常春藤叶》篇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⑵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⑵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

《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了解美国作家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的相关背景。

1.1.2 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3 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英语听说写技能。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1.2.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1.2.3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增强对生活困境中他人的关注。

1.3.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

2.2 教学重点2.2.1 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作品主题思想。

2.2.2 分析作品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3 教学难点2.3.1 深入解读作品,理解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3.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3.1.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情节。

3.1.2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设计教学活动。

3.2 课堂导入3.2.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作品背景。

3.2.2 引发学生对作品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

3.3.2 学生讨论作品艺术特色,分享阅读感悟。

3.4 课堂实践3.4.1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

3.4.2 学生分组讨论,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3.5 课堂总结3.5.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重点。

3.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自身成长。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身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进步。

4.2 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在课堂表现、合作态度、学术成果等方面给予意见和建议。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

《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悟其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线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滋养。

在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的常春藤叶》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如下是作者编辑帮大家整理的7篇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学习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

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有名短篇小说《较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最后的常春藤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说课稿最后的常春藤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的常春藤说课稿1一、说教材《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

欧·亨利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的小说最为突出,尤其感人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

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性美的作品。

二、说学生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荷花淀》《套中人》两篇小说,对小说已经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体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挖掘主题,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形象感悟小说主题——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还有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四、说教法学法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我准备从文本出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启发诱导、小组合作、探究质疑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教学设想这篇小说较长,为了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上。

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一个亮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在课内完成,所以设计为课外作业。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反思: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解读文本:概述故事情节要求你用两句话概括,并且两句话里都要包括课文的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教材分析:1、本文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1862-1910)的代表作。

他的小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这种巧妙的构思,造就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2、文中作者描写了几位穷画家苏艾、琼珊、老贝尔曼之间患难与共的感人肺腑的故事,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

这篇文章在人教版被编排在了“生命的赞歌”这一板块中,希望引发学生对于人生以及人性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学习目标:1、通过复述熟悉小说故事情节。

2、通过分析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通过感悟提升对人性及生命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在圣诞节来临之际,一对贫贱夫妻为了互赠圣诞礼物而发愁。

妻子德拉有一头漂亮的头发,犹如褐色的瀑布。

丈夫吉姆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拥有一块祖传的金表。

结果德拉卖掉了一头秀发,为丈夫买来了一条白金表链,而吉姆却卖掉了金表为妻子买来了一套发卡,当他们都拿出各自的礼物时,却发现这些礼物都失去了各自的用场。

(《麦琪的礼物》)通过这样的环节设置主要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对欧亨利式作品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二、复述情节,整体感知提问: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请围绕着所认为的主人公来展开你的故事。

虽然有两个问号,但实际上后面一个问题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补充。

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提供判断小说主人公的标准,那就是首先看这个人物在全体人物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其次看人物的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最后看这个人物的故事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不同的学生会围绕上述的判断标准,从自己的的阅读体会和兴趣点出发来确定“这是谁的故事?”。

通过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围绕小说中的主人公来展开故事,主要是让学生在复述时能有一个视角定位,这样可以让他的思维更条理更连贯。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6篇)《最终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篇1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制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凶恶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这信念经常来源于肤浅的博爱。

课时:两课时一介绍二请同学速读课文,思索以下问题:1、画出文中描写“最终一片叶子”的句子,思索其多重涵义。

2、争论文中消失了几个人物,仆人公应当是谁。

三划分段落层次,按情节的进展挨次分成四个层次:见教参。

四小说揭示主题的角度:(一)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人物的生活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街道错综简单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深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争论:哪个是仆人公?(提示:仆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进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对琼珊:得知病情,故做轻松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劝慰无微不至的照看初见贝尔曼:形象一:(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性格急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和善,有怜悯心,关怀他人。

重见贝尔曼:形象三:(侧面描写)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盼望了”苏艾:课文最终一自然段。

“最终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呈现。

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端详“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厌烦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关心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

《的常春藤叶》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深刻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小说的初步印象,以及对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人物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课堂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启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4. 情感教育:以情促知,以知传情,达到情知交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一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4、分析人物形象: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琼珊、苏艾、贝尔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一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这些知识点比较重要,且与考试有关,具体详细的资料由学生自己课后去查,既突出重点,又减3、了解小说情节:速读课文,理清故事发生的四天里琼珊与贝尔曼的行为。

第一天:早晨,琼珊病重,数落叶;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琼珊不听苏艾劝慰,望叶等死;贝尔曼生病;第三天:不落的藤叶使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使学生基本了解小说情节,有利于接下来的人物分析。

】4、分析人物形象: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琼珊、苏艾、贝尔曼。

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作自我介绍。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及性格爱好】然后,老师提问三组学生:①问琼珊:为什么你把最后的藤叶能看得那么重要?②问苏艾:医生对你说了琼珊的病情之后你是怎么想的?③问贝尔曼:当你得知琼珊的病情后你是怎么想的?你平时脾气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为何你要去画那片叶子?④问琼珊与苏艾:你们得知叶子的真相之后是怎么想的,你们认为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首先,基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语文的实践中教和学”的认识,我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领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次,学生将自己与文中人物联系在一起,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

而且这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热烈。

】5、感情升华: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何感想?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由此做出更美的行为;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把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6、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让学生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作者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怎样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理解“含泪的微笑”。

】7、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①贝尔曼画叶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②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小说情节构思的巧妙,理解欧·亨利小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结局。

】8、布置作业:老师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离奇的故事》的结尾略去,同学们根据文章中的伏笔,自己写个结尾,看看跟原文有多大出入。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写法,加强阅读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写作机会。

】轻学生负担。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二一、说教材《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

欧·亨利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的小说最为突出,尤其感人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

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性美的作品。

二、说学生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荷花淀》《套中人》两篇小说,对小说已经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体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挖掘主题,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形象2.感悟小说主题——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还有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四、说教法学法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我准备从文本出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启发诱导、小组合作、探究质疑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教学设想这篇小说较长,为了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上。

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一个亮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在课内完成,所以设计为课外作业。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逆境,有的人一旦陷入逆境就消极地选择把一切都交给上天来决定,而有人即便身处逆境,仍然尊重生命,相信爱的力量,甚至还能用自己的爱去感染他人。

一片小小的常春藤叶,就连接着这样两个人的命运。

【设计说明:通过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按情节发展四个阶段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问题二: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设计说明: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两个问题是很容易的,通过梳理情节,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做好准备。

】(三)重点探究用人情味,人性相通的温情来给当时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添上一点亮色,是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色,常春藤的胜利就是生命温情的胜利。

为了分析主人公形象、感悟小说的主题,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

问题一:再读文章,谈谈在这篇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人物是谁?问题二: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问题三:小说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这究竟是一片……样的叶子呢?问题四: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它能挽救琼珊的生命?问题五: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前两个问题是对主人公的把握,对贝尔曼的评价是本课的重点,也将是本课的亮点,让学生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感受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以及人物身上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

后三个问题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体会贝尔曼老人善良的心灵,挖掘小说主题,学会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四)难点突破为了让学生体会欧·亨利小说精巧的构思,在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讨论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问题二:在小说结尾琼珊生命垂危却脱离了危险,而贝尔曼却突然病逝,这样的情节安排合理吗?有什么效果?【设计说明: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的特点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这种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主题,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设计这两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五)课堂小结一片叶子,一个希望,一次付出,一场人性的礼赞。

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敬的贝尔曼生时不比夏花,死时却超越秋叶。

叶子终会飘零,但爱是不会飘零的,它将永驻我们心间。

【设计说明: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小结既呼应了导语,同时再次概括了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六)作业1、在文章中任选两个有代表性的句子加以赏析,体会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2、阅读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设计说明:真正的幽默是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饱含着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

欧·亨利的语言幽默中包含着悲伤,达到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作业的设计主要是体会小说幽默的语言风格。

】附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在板书的设计上,力求直观新颖地表现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三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⑵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