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受力分析
学科网
F F
练习5.如图所示,接触面粗糙,物块向下滑 F
zxxkw
F F
小结:
分析物体受力的一般程序:
1、明确研究对象(受力物体)。 2、受力分析的顺序: (1)先分析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接着分析弹力(用假设法判断)
(3)再分析摩擦力(用假设法判断) (4)最后分析外力(外力可以方向不变地平移)
3、注意:不能漏力也不能加力
zxxkw
受力分析
学科网
受力分析的一般过程
1、明确研究对象(受力物体)。
2、受力分析的顺序:
(1)先画出已知力(题目已经告诉你或者已经帮你画好 的力) (2)然后分析重力(如无特殊情况,重力总是存在,方 向总是竖直向下) (3)接着分析弹力(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有几个,那么 就有可能有几个弹力,用假设法判断)
(4)再分析摩擦力(弹力有几个,那么摩擦力就可能有 几个,方法:先判动静,静摩擦用假设法判断,动摩擦看 是否光滑) (5)最后分析外力(外力可以方向不变地平移)
3.注意:不能漏力也不能多力
①不要把研究对象的受力与其它物体的受力混淆 ②在分析各力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它的施力物体, 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这样可以防止漏力
和添力
4.常见的模型
水平面 受力分析 静止、运动
竖直面
斜面
练习1.如图所示,处于水平地面上静止的 物体, 接触面粗糙
F
F F
练习2.如图所示,处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
v
光滑 F V? 粗糙
v
F
v
粗糙
光滑
练习3.如图所示,接触面粗糙,物体静止
F
F
F
练习4.物体总重力为G,进行受力分析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学计划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学计划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章是高中力学基础,等效思想,平行四边形定则既是这一章的重点,又是难点。
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同时,平行四边形的验证过程,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代替性质,比较直观,容易接受。
而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提水、拉伸弹簧等等),可以使学生对等效代替思想有更深入的体验。
教材中对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探究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寻找共点力与其合力的关系,最终发现结论。
通过分小组探究、互相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培养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和精髓之所在。
二、学情分析对力的概念,初中教科书中只给出力的作用效果,没有给出力的定义,更没有给出矢量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习惯于代数运算的学生,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问题情景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
教学中要注意规范性,但不必操之过急,本节课的教学选用探究与验证相结合的模式。
老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三.教学设计思想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崭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
通过这种探究性的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交流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现象、大胆提出问题、敢于猜想和假设的科学修养;提高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弹力》说课稿
《弹力》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弹力》,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知识,也是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编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之后,是对第一节知识的进一步提升。
同时也是学习后一节《摩擦力》以及以后力的分解合成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弹力》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拉近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弹力的相关知识,但对弹力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刻。
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中形象思维占的比例较大,抽象思维虽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对于物理问题的探究还不熟练,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提高。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依据新课标要求和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如下:【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3、知道怎样判断弹力的方向4.理解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微小放大法”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综合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说教学方法由于高一的学生不易接受相对抽象的弹力,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教师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观察、推理、讨论、归纳,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首先,提出普通人如何才能像运动员一样扣篮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设疑的方式引入新课。
高一物理第三、第四章教材分析
——杆上力的复杂性(各种可能)
弹力沿杆的条件:轻杆、端点自由、端点受力
——现实中弹簧与“轻弹簧”的区别
5. 摩擦力 ——电磁作用力的宏观表现(未研究明) 学说: 凸凹说 粘连说
摩擦因数——与材质、粗糙程度相关, 与速度、面积有关吗?
绝对光滑——有摩擦吗? 【约定:“光滑表面”=“不计摩擦力”】
方法:理想实验——对接斜面实验 逻辑推理(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学史:继承与发展
1.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去维持 2.伽利略:无加速、减速,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 3.笛卡尔:无其他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 4.牛顿:明确“惯性”,“力”(宏观、低速) 5.爱因斯坦:“一个物体在离开其他物体足够远时, 一直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相对论) ——超越了具体的“力”(高速+微观皆适用)
7.力的合成与分解——矢量运算法则 矢量——平行四边形法则 合力与分力:等效的计算方法(受力没变) (质心平动——矢量平移)
A B
θ
F1 O B F′ O F2
F1 θ O F2
m F F″
A F=mg
8.物体的平衡条件
A
F 0 M 0
α
B
谨慎出非共点力问题!
二、能力培养目标
• 能够对物体进行准确的受力分析 • 能够巧妙的选择研究对象 • 能够正确的进行力的计算
2.力的分类 效果分类:拉力、压力、动力、阻力…… 接触与否:接触力、非接触力(场力) 本质属性:强相互作用力
电磁相互作用力——弹力、摩擦力 弱相互作用力 万有引力——重力 【上位概念,在第一节不当,不易做深入讨论】
3.重力 传统:实为“视重” (以地球为参照系) —— 与超、失重在本 质上特征一样 【如果把重力直接定义 为地球引力,而其它运 动中的表现都定义为 “视重”,重力的概念 将变得更加清晰简单】
人教版(2019)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教学分析课件
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发生形变(微小形变)
教学内容分析—1、重力与弹力
教学流程:
回顾力的概念、力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发生形变(微小形变)
联系生活实践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难点)
教学内容分析—1.重力与弹力
教学流程:
例 1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 力或减缓振动等)。 例 2 制作一个简易弹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 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 3 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的合力大小。
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发生形变(微小形变)
联系生活实践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的方向 通过前面的现象总结弹力与形变量的定性关系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重点)
教学内容分析---2. 摩擦力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今
后学习受力分析、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奠 定了基础,所以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 的作用。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摩擦 力的知识,知道了摩擦力的分类,会判断 简单情形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了解了滑 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另外经过初中的物 理学习以及对本章重力和弹力的学习,学 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2. 摩擦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
教学内容分析---2. 摩擦力
教学难点: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内容分析---2. 摩擦力
教学流程: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 3.5力的分解 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力的分解》,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5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重难点、说教学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6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完成了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认识,并且有了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力的分解,是对力的合成以及力的理解的进一步加深,同时也为后续力与运动的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高中物理很大一部分知识就是研究力与运动,所以本节的学习尤为重要。
故此我以为本节教学索要达到的目标是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力的分解市里的合成的逆运算(2)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3)掌握在具体的分解时要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能力目标(1)经历寻找力的作用效果的过程,体会力按作用效果分解的意义。
(2)通过实验探究和和实际操作,深化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德育目标(1)通过寻找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的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相互在帮助一同成长的团队精神二、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虽然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高中学习,但思维还是比较形象的,对于抽象的力学不能立刻掌握和理解,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引导,同时他们的求知欲比较强,合理的引导会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了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其应用到还不到位,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深刻意义。
3、力的分解是学生接触到的比较抽象的一个物理量,虽然又很高的学习兴趣,但是需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对兴趣加以正向引导,排除畏难心理,利用实验探究激发动力,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4、对力的作用效果在寻找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此处要加以大量的试验和感受,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突破理解难点。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经典受力分析专题4(人教版)
F2 ′
M
GM
08:58
讨论题: F
F
F
F
12
F
F
12 3
F
F
12 34
08:58
例题一: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木块P和Q,水平力F推动两个
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P受到3个力的作用,Q受4个力的作用.
B.P受到2个力的作用,Q受5个力的作用. F
C.P受到3个力的作用,Q受5个力的作用.
二、力的条件性:根据各种力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和 特性进行受力分析。在分析某个力是否存在时,必 须根据该力产生的的条件是否完全具备来判断。比 如:两物体若未直接接触,则不存在弹力和摩擦力; 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但没有相互挤压,则不存在弹 力,也不存在摩擦力;两个物体接触面光滑,则一 定不存在摩擦力等等
08:58
08:58
例题
接触面粗糙
静止 f静
F
N
F
F
G
匀速下滑
f动
v
F
N
匀速下滑
08:58
静止
G 比较
倾斜面
08:58
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
N
f动 G
08:58
粗糙
例题
比较
(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 ( 2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
N f静
N f动
G
G
08:58
分析光滑球的受力
N
T
G
比较
T G
08:58
08:58
08:58
小试牛刀
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
N
思考: 光滑? 粗糙?
G
08:58
新人教必修一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教材分析 课件
4、力的分解
(1)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只能产生一个效果。 (2)在进行力的分解时,为了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 对解决相应力学的问题最方便的分解,我们在教学中仍要 强调“按力的作用效果去进行力的分解”,
这里所说的“按力的作用效果”并不是指某一个力的作用 效果,而是作用在研究对象上的所有力的共同效果。例如, 在研究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时,物体在其重力,斜面支持力 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沿斜面下滑(摩擦力不太大 时)的效果,即物体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都沿斜面方向。 为了方便地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该物体的 运动,其最有利的办法就是将与斜面方向不一致的作用力 分解为两个分力,其中一个分力必须沿斜面方向,另一分 力的方向与斜面垂直,后者是考虑到在垂直斜面的方向上, 物体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均为零。
第三章 相互作用
教材分析
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中已学的知识: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 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了物体运动 状态变化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 和方向 。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 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 解了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4、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 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6)通过“做一做”“说一说”等栏目,培养探究能力和质疑能 力。
力的概念1、2 重力
重心
悬挂法找重心
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摩擦力》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3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的先后顺序考虑,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具体讲述产生原因,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介绍的。
摩擦力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整个力学、甚至是整个高中物理中最关键的知识点之一,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
在今后学习受力分析时,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因此学好摩擦力,就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本节课中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等一些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只有掌握好摩擦力的特点才能准确找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
三、设计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由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笔者计划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探究摩擦力特点为主,第二课时以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按“一构建三探究” (即以“构建摩擦力的概念→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通过游戏激趣、猜想验证、分组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提升等过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对各种情景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摩擦力概念的知识脉络和内在联系,实现学生对摩擦力规律的深层理解和建构。
高一物理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 教材分析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材分析●物理教师的教学目的物理教师,他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知识,教知识是必需做的,但更主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教学教给学生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教给他们怎样用知识去改造和利用自然,使他们逐渐形成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他应该是使学生们对知识产生兴趣的导游,是学生们遇到困难时的助手。
老师绝对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代替学生克服困难。
●新课程常用的一些教学方式1。
将学生放在知识的面前,让学生通过自学把没有学过的知识总结出来,通过推理推导出来。
,这种方式教学时间上会用得多一些,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好处,习惯于这种方法后,进度就会加快;2举例子时,让学生来解释原因,然后自己再把学生们的结果理顺到正确的道路上。
鼓励学生们参与知识的归纳推理,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但仍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3。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或老师的一些说法,如果哪位同学提出了与老师或与课本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但不能苟同学生的错误,可以在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争议以明确事非,理顺学生的思维,让正确的东西凸现出来。
4。
新课程的一个目的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负担的填压式的教学,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应该改变。
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找到一条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会知识的方法5.倡导科学探究,注重科学探究质量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已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等,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高中阶段更要注重科学探究的质量。
●人教版新教材特点已获批准并出版的新编教材至少有5个版本人教版新教材1.与原教材相比较体系基本相同,如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仍是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2。
《第三章相互作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单元课件
谢 谢 观 看 ! 相互
作用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非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后,物体
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返回
第2节:弹力
思考:
谢 谢 观 看 ! 用力压讲台桌面或者用力跺脚,用力压玻璃等,发生形变了吗?
T 弹力竖直向上.
T′ A
否则没有.
A
T A
返回
第2节:弹力
【总结提升】弹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假设法+共点力平衡法
相互 作用
FN
谢
谢
观
FN
看
!F
F
FN FN
G 不平衡
FN
FN
F
G 不平衡
FN
不平衡
G
返回
第2节:弹力
弹力的大小和什么
相互 作用
谢 谢有关观? 看 !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 消失,弹力也消失。
谢 谢 观 看 ! 的长度,而不是弹簧的长度。
相互
作用(3)公式中的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反映了弹簧的 “软”“硬”程度,是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如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决 定的。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弹 簧,其劲度系数不同。在国际单位制中, k的单位是牛顿每米,单位的符 号是N/m。
返回
第1节: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二、重力
谢 谢 观 看 !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相互
作用 问题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又是谁? 问题2:物体受重力,需要与地球接触才能产生吗? 问题3: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重力作用,对吗?
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材分析
发展要求
说明
先讲静摩擦力 后讲滑动摩擦 力
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及变化范围
物理贴近生活
宽拓学生的 知识面
物理与生活
提高学生的 观察、动手 能力
注意安 全噢!
滚 动 摩 擦 比 滑 动 摩 擦 小
阅读材料
现代!
物理课本与时 俱进啦!!
三、新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第四节 力的合成
例如:
中文兼译文
每章前有名人名言
提示语起引导作用
彩色图
三、新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基本要求
①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②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
道力的作用效果 ③知道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方向,掌握重力大小的计算和 测量方法 ④理解重心概念,知道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位置 ⑤初步了解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 用等概念
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3).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学习基 础物理知识的同时,初步经历对自然规 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多方
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
面的熏陶。
4.新教材结构、内容编排特点
(一)结构方面(结构和思路作了合理的调整)
⑴ 运动学提到静力学前面 ⑵ 将原来运动学一分为二
四、教学建议
2.教学建议
(5)本章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内容很多,①探究弹力 大小与形变的关系。②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规律。③探究 求合力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课时和学生的基础情况选一二个进行 探究。 (6)本章蕴含着较多典型的物理思想方法,例如显示微小形变 的“放大”思想、重心概念、力的合成和分解中的“等效”思想、 用图线处理数据的方法、判断静摩擦力的“假设法”、实验中的 “控制变量法”等等。教师利用这些素材,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 教学.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教材分析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学内容分析---2. 摩擦力
教学难点: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内容分析---3. 牛顿第三定律
教材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
相互作用力有了定性了解,在高中 阶段,需要深化学生的认识,要让 学生通过定量的实验探究过程,进 一步认识牛顿第三定律的价值和意 义。同时,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并获取证据的能力,提升学生基于 证据进行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例 1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 力或减缓振动等)。 例 2 制作一个简易弹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 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 3 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的合力大小。
运动第(一、二章) 相互作用(三章)
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四章)
第一块学习运动的知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学习质点运动
的概念和规律,包括平衡(没有加速度)和不平衡(有加速度) 两种情况;
第二块主要学习相互作用(力)的知识; 第三块为运动与力,即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学习在不同力 的作用下质点运动的不同特点。 本章主要是第二块内容,这是它在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方面 所起的结构性作用,也是本章在必修1教材中以至于整个高中物理 课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分析—1.重力与弹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定性研究 观察现象 弹力与形变量的定性关系
定量研究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制定方案 获取数据 数据分析 形成结论
教学内容分析—1.重力与弹力
教学难点: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内容分析---2. 摩擦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章第4节《波的干涉》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4节《波的干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是在学习了波的反射、折射以及衍射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了解波的特征,教材通过波的叠加这种普遍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探究波的叠加规律的兴趣,从而引出波的干涉这种特殊叠加现象,学生要清楚波的干涉是一种特殊的叠加形式,发生波的干涉现象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并要知道波的干涉规律。
二、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了解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条件及干涉规律。
2.科学思维:通过对波的叠加及波的干涉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观看视频,观察演示实验,体会波的叠加规律及干涉规律,引导学生养生多观察、多思考乐于探究事物本质的学习习惯。
4.科学态度与责任:提升观察能力,养成透过事物的宏观现象,探索其本质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波的叠加原理,了解波的干涉条件及干涉现象,并学会利用干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的相关现象。
2.教学难点:波的叠加现象,波的干涉规律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新课引入【提问】在平静的水面上,下落的雨滴激起层层涟漪,形成了复杂而美丽的图案。
这种图案是怎样产生的?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波的叠加原理【演示】两个小球碰撞后小球的运动情况【探究活动】两列波相遇后各自的运动情况。
让两位同学各握住轻绳一端,上下抖动绳子形成绳波,观察两列波的运动情况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得出①两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观察两个小球碰撞的现象提出猜想参与实验活动观察两列绳波相遇后的情况观察两列波的叠加情况,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对比小球碰撞和波相遇的结果,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设置多个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波的叠加特点的记忆点,建构波的叠加的模型。
②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两列波引起的振动。
【讲解】两列绳波相遇的情况相遇前相遇时刻相遇过程相遇后引导学生得出波的叠加原理: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物理学科必修模块1第三章(人教版)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 1、本章教学内容范围及变化 、
本章在物理知识方面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 节至 本章在物理知识方面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节至 3节,主要讲述了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心、力、力 节 主要讲述了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心、 的三要素、力的效果、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的三要素、力的效果、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弹力产生的条 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件、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形变、胡克定律、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形变、胡克定律、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滑动 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最大静摩擦力、 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最大静摩擦力、滚动摩 擦力、流体阻力、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擦力、流体阻力、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第二部分是 4节至 节,主要讲述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 节至5节 主要讲述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 节至 合力、分力、共点力、作图法求力、 合力、分力、共点力、作图法求力、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 力的分解、矢量、标量、三角形定则、 力、力的分解、矢量、标量、三角形定则、共点力的平衡 等概念。 等概念。
在物理技能方面,主要使用了弹簧秤、 在物理技能方面 主要使用了弹簧秤、初步训练设计 主要使用了弹簧秤 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技能、 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技能、运用数 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基本技能。 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基本技能。 在物理过程方面,主要讲述了人类是从力产生的效果 在物理过程方面 主要讲述了人类是从力产生的效果 开始认识力、 重心”概念的形成、 开始认识力、“重心”概念的形成、微小形变的放大 过程、摩擦力的实验探究、 过程、摩擦力的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 共点力的合成等过程。 共点力的合成等过程。 在物理的思想方法方面,主要讲述了等效代换、 在物理的思想方法方面 主要讲述了等效代换、微小 主要讲述了等效代换 量放大的方法、控制变量、客观求实的科学研究态度等 量放大的方法、控制变量、 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材分析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全章概述本章学习力得基本知识,就是学习整个力学得基础与准备。
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得合成、力得分解。
本章得内容与初中学过得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就是初中知识得扩展与深化,就是今后学好其它力学知识得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下本章突出了以下特点:l、与过去教材相比,突出介绍了自然界中得四种相互作用,四种相互作用之间得关系激起了有志者得热情与探索欲望。
2、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我们熟悉得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或回应教学内容,比如足球运动、重心改变、摩擦力得产生等等,源于生活得实例激发了大家探索得热情。
3、强调实验得作用,锻炼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与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得重要性,激发学习物理得兴趣。
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源于生活并且最终服务于生活。
新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得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得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得弹性,知道胡克定律3、通过实验,理解力得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得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得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得问题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得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得方向以及重力得大小与物体质量得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就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得含义4、了解力就是物体对物体得作用,力得作用就是相互得,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得三要素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得作用就是从力得作用产生得效果开始得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得作用效果与力得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得作用就是相互得4、通过观察与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得回顾,概括出重力得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得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得习惯5、通过“重心”概念得引人渗透“等效代换”得物理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得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得意识2、培养主动与她人合作得精神与与她人交流得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3、通过介绍“神五”发射升空过程,培养学生得爱国主义情操,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与社会所起得巨大推动作用★教学重点1、重力得方向以及重力得大小与物体质量得关系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学难点1、力得作用效果与力得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2、重心得概念★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教学用具: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得钩码,重锤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分布得金属板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全章概述本章学习力得基本知识,就是学习整个力学得基础与准备。
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得合成、力得分解。
本章得内容与初中学过得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就是初中知识得扩展与深化,就是今后学好其它力学知识得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下本章突出了以下特点:l、与过去教材相比,突出介绍了自然界中得四种相互作用,四种相互作用之间得关系激起了有志者得热情与探索欲望。
2、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我们熟悉得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或回应教学内容,比如足球运动、重心改变、摩擦力得产生等等,源于生活得实例激发了大家探索得热情。
3、强调实验得作用,锻炼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与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得重要性,激发学习物理得兴趣。
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源于生活并且最终服务于生活。
新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得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得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得弹性,知道胡克定律3、通过实验,理解力得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得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得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得问题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得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得方向以及重力得大小与物体质量得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就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得含义4、了解力就是物体对物体得作用,力得作用就是相互得,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得三要素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得作用就是从力得作用产生得效果开始得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得作用效果与力得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得作用就是相互得4、通过观察与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得回顾,概括出重力得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得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得习惯5、通过“重心”概念得引人渗透“等效代换”得物理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得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得意识2、培养主动与她人合作得精神与与她人交流得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3、通过介绍“神五”发射升空过程,培养学生得爱国主义情操,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与社会所起得巨大推动作用★教学重点1、重力得方向以及重力得大小与物体质量得关系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学难点1、力得作用效果与力得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2、重心得概念★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教学用具: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得钩码,重锤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分布得金属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全章概述
本章学习力的基本知识,是学习整个力学的基础和准备。
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本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下本章突出了以下特点:
l、和过去教材相比,突出介绍了自然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四种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激起了有志者的热情与探索欲望。
2、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我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或回应教学内容,比如足球运动、重心改变、摩擦力的产生等等,源于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大家探索的热情。
3、强调实验的作用,锻炼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源于生活并且最终服务于生活。
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以及对初中知识的回顾,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及大小与什么有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人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
3、通过介绍“神五”发射升空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用具:
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锤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分布的金属板等。
四、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重点是对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到了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作图象的方法、原则,很好地提高了大家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又为后面学习这种匀变速运动打下了基础。
2、弹力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4、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5、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牛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3、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2、弹力方问的确定。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思考——归纳
★教学用具:
传感器、计算机、弹簧、小车、砝码、弹簧称、带有支架的平面镜(两个)、刻度尺、激光光源、墨水瓶(灌满红墨水)等。
3、摩擦力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降擦力的概念。
4、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 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
4、力的合成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用具:
多媒体、总重力为200N的一桶水、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磁性黑板、带磁铁的滑轮、钩码、橡皮筋(带细绳套)、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用);方木块1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20cm细线1条(两端打好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
5、力的分解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
3、会用三角形定则成合矢量
★教学难点
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用具:
铅笔,细线,钩码,(或支架、轻杆、橡皮筋、钩码)小车,薄塑料板,多媒体
总结:此章节,锻炼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对力学基础知识充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