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
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1. 公平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实行的初衷是为了公平选拔人才,不以出身、财富或权势为标准。
这一点告诉我们,公平的选拔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发掘并选拔潜在的优秀人才。
2. 重视教育: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普及和发展。
这表明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也应该重视教育事业,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3. 强调德才兼备:科举制度注重考核官员的德才兼备。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选拔领导和管理人才时,应该综合考虑他们的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4. 培养国家意识:科举制度鼓励人们学习国家的经典著作和文化传统。
这提醒我们,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是构建团结稳固的现代社会的关键所在。
5. 创新制度:尽管科举制度有其优点,但它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士人对科举学习的过度追求和腐败问题。
历史告诉我们,时代在变化,制度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使用科举制度,但从其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指导我们建设更加公平、稳定和进步的社会。
浅谈科举考试对当今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
浅谈科举考试对当今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我看了侯力教授主讲的人文社科类巡讲视频后对其中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深有感触。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土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延续了1300年。
在这1300中,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作弊与反作弊现象层出不穷。
在科举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国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科举取士保证了官员的质量,它适合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已成为其进行统治的一种有力工具。
它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地推动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同时,它又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制度。
科举的历史变迁,以及在此过程中现出的优劣,对当今世界人才选拔制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带给我们一种新的启示——选拔人才要公正,教育要创新并适应社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得失,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
存在千年的科举制的最终衰亡,为当今中国人才的选拔,为深化和逐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的公开而公平的官吏选拔制度。
在当今社会,选拔人才也需要公平、公正、公开。
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中,尤其应该借鉴过去科举考试制度“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公开张榜”的原则。
第二、科举后期昧于世界发展的大势,对自身所处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一无所知。
仍把防弊和强化思想控制作为完善科举制的主要甚至全部任务。
这一教训昭示我们:人才选拔制度建设不应仅仅追求程序和方式的客观与公正,还应保证所有程序和方式的设计都要始终围绕既定目标的实现来进行,达到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而所定目标又必须务实和符合时代潮流。
第三、科举虽然都是文、武并设,但一直是“文强武弱”,有限的武举人才难以得到及时任用。
因此在当今的教育和人才选拔需文理兼备,又要使人们丰富的知识和身体的健康相和谐。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虽然现在已经被废除了,但是它对现代教育还是有很多启示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选拔人才、如何评价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等。
科举制度告诉我们,选拔人才要注重综合素质。
在古代,科举考试不仅考察文化知识,还考察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体育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这说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重要的,不能只看重某一方面的表现。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更多的能力和技能。
科举制度告诉我们,评价人才要客观公正。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由朝廷官员来评判的,他们要根据考生的作品和表现来打分。
这说明,评价人才不能凭主观感觉或者偏见来定论,而是要依据客观的标准和规则来进行评价。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客观思维和公正态度,让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科举制度告诉我们,培养人才要有长远眼光。
在古代,科举考试不仅是为了选拔官员,还为了培养人才。
因此,朝廷会投入大量的资源来支持教育事业,并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这说明,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长远的发展。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了,但是它对现代教育还是有很多启示的。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而作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前身和基石,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本文将从历史视角出发,探讨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古代科举制起源于隋唐时期,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核心在于通过考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与现行高考制度类似,古代科举制度也有严格的考试科目和评价标准,通过公平竞争选取人才。
古代科举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培养人才的作用,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古代科举制度鼓励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观念值得借鉴。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考试的科目包括经义、法律、文学等多个领域。
这就要求考生要有全面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的素质。
古代科举制度的这一特点可以启示现行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时,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考核,也应考虑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发展。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古代科举制度强调选拔有志者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有深远的意义。
古代科举制度要求考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态,这种精神是对人才选拔的重要要求。
在现实中,很多高考生因为关注分数和升学压力过大,而忽略了对知识本身的追求。
因此,在高考制度改革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术追求的培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古代科举制度的另一个值得借鉴之处是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科举考试的评判上有着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多是客观的。
这一原则为输赢都要公平竞争的思维方式构建了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拔的公正性。
可以说,古代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人才选拔中的不公平问题。
现行高考制度改革中,也需要强调公平和公正的原则,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性,减少不公平因素的干扰,使人才选拔更加科学合理。
古代科举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启示,即选拔和教育的关系。
论科举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 - 副本
论科举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姓名:聂新位学号:20100510813摘要: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土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延续了1300年。
在这1300中,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作弊与反作弊现象层出不穷。
在科举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国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科举取士保证了官员的质量,它适合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已成为其进行统治的一种有力工具。
它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地推动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同时,它又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制度。
科举的历史变迁,以及在此过程中现出的优劣,对当今世界人才选拔制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带给我们一种新的启示——选拔人才要公正,教育要创新并适应社会。
关键词:科举制度、历史变迁、人才选拔、启示作用在中国文明发展的漫漫历程中,科举制度以一种鲜明的姿态,以一种熠熠生辉的华彩行走在这历史长河里,它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停留在中华儿女的心中,科举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它的历史影响无论你是否承认它都存在这大千世界中。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既让人欣喜又让人扼腕叹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科举在历史变迁中它的利弊都是那么鲜明,科举的发展历程是曲折且辉煌的。
因此说千年科举制,存废皆有理{3}。
谈论科举制度的历史变迁,分析科举的利弊,以及科举对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影响,以此得出一点见解。
进而了解科举对现代中国甚至世界的影响,尤其是对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从中汲取养分来完善当今人才选拔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选拔出高素质的现代创新性人才。
科举制度的影响可见一斑。
1.科举文体的历史变迁1·1 隋唐:兴诗赋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公元587年,随文帝杨坚规定选每年选贡士3人,标准是文章华美。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
古代科举制的现代启示
古代科举制的现代启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科举制曾经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历经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站在现代社会的视角来审视古代科举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启示。
科举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其相对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
无论出身贵贱、贫富与否,只要具备一定的学识和才能,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机会均等的理念,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无疑是一股清流。
在现代社会,公平公正依然是人才选拔的重要原则。
无论是公务员考试、各类职业资格考试,还是高校招生考试,都力求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让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能够脱颖而出。
科举制对于教育的重视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为了应对科举考试,古代社会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从私塾到书院,培养了无数的学子。
这种重视教育的传统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
我们应当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同时,科举制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
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下,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文化知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
这让我们意识到,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比如,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然而,古代科举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这些弊端同样能给我们带来警示。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相对单一、僵化,过分强调儒家经典和八股文的写作,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这提醒我们,在现代的教育和人才选拔中,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应当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多元化人才。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科举制度,这个古老的考试制度,曾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那么,我们能否从科举制度中汲取一些现代教育的启示呢?让我们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
在那个时候,人们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为国家培养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
这种方式虽然有其局限性,但至少它保证了选拔人才的公平性。
而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选拔人才的公平性。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财富或者社会地位而剥夺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
科举制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
在那个时代,人们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知识来为国家效力。
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忽视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一个人如果只有丰富的知识,却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么这样的知识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科举制度还强调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古代考生为了考取功名,常常要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和准备。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学习,而应该像古人一样,勇往直前,不断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举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
例如,它过于注重文化素养,而忽略了科学素质的培养。
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的也要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
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的浪潮,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科举制度虽然已经过时,但它其中的一些精神仍然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借鉴。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完善,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一、引言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现代人才选拔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
本文将探讨科举制在公平公正、标准化考试、知识体系构建、全面发展以及激励作用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二、公平公正科举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平公正。
无论出身贫富,只要通过考试,都有机会进入官场,施展才华。
这种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于现代人才选拔同样重要。
在许多企业和组织中,人才选拔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
借鉴科举制的公平公正原则,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选拔机制,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人才。
三、标准化考试科举制采用标准化考试的形式,确保了选拔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现代人才选拔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标准化考试的形式,通过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确保选拔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同时,标准化考试还能有效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选拔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四、知识体系构建科举制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传承。
通过考试的形式,科举制引导人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现代人才选拔同样需要关注知识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更具有竞争力。
五、全面发展科举制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这种全面发展的理念对于现代人才选拔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在选拔人才时,除了关注其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外,还需要考虑其品德、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企业或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六、激励作用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激发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样地,现代人才选拔也可以借鉴这种激励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例如,可以设立奖励制度,对在选拔中表现优秀的人才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机会,从而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七、结语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对现代人才选拔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
科举制度对当今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当今的影响引言: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在清朝末期废除,但其所秉持的选拔人才的原则和标准,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人才选拔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当今的影响。
一、教育体制的改革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起到了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科举制度以经典文化为核心,对其他学科的发展相对较少关注,导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
然而,在当今社会,全面发展人才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点。
受到科举制度的启发,现代教育体制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人才选拔的改革科举制度以功利为导向,只注重对文化知识的考核,对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评价相对较少。
然而,在当今社会,人才选拔已经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
尽管学历证书仍然是评估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开始注重候选人的实际表现和专业能力。
这种转变使得科举制度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
科举制度所倡导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观念,引起了人们对人才选拔公平性和可信度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社会发展的推动科举制度建立在对人才的公正选拔和尊重人才的基础上,这种观念对中国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社会中的人才得到了更多机会,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样,在当今社会中,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和重视人才的价值观念,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举制度所追求的公平、公正和才能优先的理念,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结论:科举制度虽然在近代被废除,但其思想和精神仍然对当今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才选拔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推动,都离不开科举制度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和才能优先的理念。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不能简单地将其观念和理念照搬到现代社会中。
科举制度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启示
科举制度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启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举行文化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从唐朝开始,科举制度开始成形,在隋唐时期逐渐形成体系,直到清朝晚期废止,历经一千多年。
科举制度对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对于现代知识分子,科举制度同样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科举制度启示我们,人才应该“唯才是举”。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文化水平高的人才会受到政府的青睐,而不会因为出身、财富等原因而被歧视。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让社会拥有更优秀、更有才华的官员,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现代社会也应该遵循这种选才方式,通过教育、竞争等方式选拔人才,保证人才的流动性和公平性,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资源。
其次,科举制度启示我们,学习应该重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除了文化水平高以外,缺乏人品、缺乏公德心、缺乏自律等,都可能导致考试失败。
因此,古代科举制度让学习者认识到,学习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如道德修养、思想品质、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学生们,学生们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人际关系、人格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努力做到综合素质过硬,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再次,科举制度启示我们,应该讲究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开性。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考试中可以采用匿名制度、监考制度等来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同时考试成绩也是公开的,避免了权力的滥用和利益的纠结。
现代考试也应该遵循这种方式,加强监考、增加防作弊措施、建立完善的作弊处罚机制等,确保考试公正公开,不给考试者、考取者带来弊端。
最后,科举制度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学术思想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人才不仅是具有学术知识,更要求具备创新和探索精神,避免拘泥于既有学说,不注重个性和个人思考能力。
今天的学习者也应该注重这一点,不仅要学会适应教育和社会环境,更要学习科学思考、创新思考和探索思想,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创新思路的能力。
中国科举制度的启示与前景展望
中国科举制度的启示与前景展望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源自东汉时期的“秀才”选拔制度,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成为明清两代的普遍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推行,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但它的启示仍然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同时也给未来的展望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第一、科举制度强调考试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对于培养优秀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繁荣,离不开精英人才的支持。
科举制度通过严格的选拔比赛,让优秀人才得以显露和发挥,进而培养了许多高级人才。
经过长期的发展,科举制度的优胜劣汰机制让高水平的人才始终能够得到发掘和利用,为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可以看到,这种态度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需要有更广泛、更全面的选拔人才机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领域或地区的选拔。
因此,我们应该制定一些适用性更广、更开放的人才选拔机制,以便让更多的人才得到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二、科举制度维持了一种公平竞争的社会体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公正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竞争,学历、财富等因素无法左右考试成绩。
在那个时代,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的事情。
通过科举制度的考试选拔,不仅减少了社会的不平等,也让富贵与贫穷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为社会稳定和公平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当今社会中,这种态度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不能有任何不当干扰。
因此,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和开放的社会机制,确保每一个人都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第三、科举制度强调学问为重,弘扬尚德精神,对于孕育儒家思想和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科举制度注重考试的学问成分,倡导学者为官的理念,从而培育了很多融国学、经典学习为一体的优秀人才。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摘要:中国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期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其后的封建社会各朝代提供了基础,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借鉴意义.虽然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他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汲取我们当今选拔人才制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而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吏的选拔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最成熟、最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一方面来说,科举制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得寒门子弟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了学术的自由,在后期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积极影响,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和学术进步,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秦朝以前,是采用“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由奴隶主贵族家庭选拔国家官吏,世代承袭。
可是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下,任人唯亲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所以到了汉朝,就需要提拔民间人才。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征辟,即征诏和辟除。
征诏是由皇帝下诏推举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吏可以自行聘请人员辅助自己治事。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出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到了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行政人才选拔的启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行政人才选拔的启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实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宫吏选拔制度。
它不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力图通过对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利弊进行分析,提取其合理、科学的精髓;总结出对当前我国行政人才选拔方面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吏选拔制度,尤其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不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最成熟、最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
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曾影响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尽管废除已近百年,但它对加强当时的中央集权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繁荣以及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1. 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场帝统治时期设置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常科。
制科主要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
唐代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
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后来也考帖经和杂文。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个来源: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
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
在唐代,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出身,即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选试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
2. 科举制度的发展宋代在革除了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解试(州试)、省试(礼部试)、殿试。
解试由地方官府考试举人,然后将合格举人贡送朝廷。
科举制度利与弊
科举制度利与弊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由汉代演变而来,经过经历了明确的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后,在唐代形成了完整的制度。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选拔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以及对现代教育体制的启示。
首先,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和财富很大程度上与出身背景相关,而科举制度打破了这种局面。
只要考生能够通过考试,无论他们来自何种家庭背景,都有机会得到官职。
这种公平的选拔机制有助于激发社会上下层之间的竞争动力,促进社会的流动性。
其次,科举制度也强调了对于知识和才能的重视。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文和文章的解析、理解和创作能力。
这种考试形式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学识和文化素养,同时也鼓励考生积极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才能。
因此,科举制度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首先,科举考试的范围有限,主要围绕着经学和文学方面的知识。
这种考试形式十分死板,没有考察到其他方面的才能和能力。
因此,科举制度对于全面发展人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科举制度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容易造成应试教育的倾向。
在科举制度下,学生们通常会以应试为目标,为了追求高分而背诵大量的诗文和经典书籍。
这种应试教育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
另外,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标准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历史上有一些政治动乱和权力争夺导致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的改变,使得一些有才能但与当权者不和的人被排除在外。
这进一步削弱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造成了能力和权力之间的脱节。
然而,尽管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存在一些弊端,但它对于现代教育体制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
首先,科举制度的公平竞争机制提醒我们,选拔人才应该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不应被家庭背景和身份所左右。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行政人才选拔的启示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行政人才选拔的启示[摘要]:中国隋唐时代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其后的封建社会各朝代提供了蓝本和基础,也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摹本。
虽然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它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是一把双刃剑。
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汲取我们当今选拔人才制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关键词]:科举制度利处高考公务员一、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进而根据成绩的优劣来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
它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完备于唐、宋,废止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一)科举制度概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从形成到衰落以至被废除有1300多年的历史。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起源: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2.确立:唐朝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创立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3.改革、发展: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程序严格,税目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
王安石变法时,进一步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4.完备:明清沿袭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并将其增为四级,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并只设进士一科,形成了完备的科举制度。
5.没落与废除:由于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案文体为“八股文”,使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科举制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
科举制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它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科举制在清朝末期被废除,但对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和教育体系等方面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探讨科举制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科举制对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以经典为基础,考察候选人的文化水平和道德品质,要求候选人具备“文化素养、诚信正直、礼仪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
这种选拔标准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注重规范和礼仪。
此外,科举制还强调了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这对中国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产生了影响,使得中国人更加重视学习和知识的积累。
二、社会结构科举制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鼓励人才的涌现和流动,使得社会上层阶层的形成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在科举制时期,只要有才华和能力,就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从而跻身社会上层。
这种社会结构的特点在现代中国依然存在,中国社会上层阶层的形成依然是多元化和灵活的,人才的流动性更加突出。
三、教育体系科举制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强调文化素养和知识积累,这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中国,教育体系也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积累,这与科举制有着相似之处。
此外,科举制还强调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对现代中国教育考试制度产生了影响,使得现代中国的教育考试更加注重公正和公平。
综上所述,科举制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仍然存在。
科举制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和教育体系等方面,使得现代中国人更加注重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知识积累。
同时,科举制也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使得考试更加注重公正和公平。
科举制的影响不仅是历史的,更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科举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科举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启示说到科举制度,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个大事儿。
古时候,考试可是改变命运的法宝,考上了就能飞黄腾达,没考上就只能埋没在茫茫人海里。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段历史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顺便加点幽默的调味料,让这段历史变得生动有趣。
先说说那会儿,读书人为了科举考试,真是拼尽全力,拼了命地背书,连梦里都在考卷上挣扎。
看看现在,大家为了升学、找工作,似乎也是拼了。
这不就是一种传承吗?无论时代怎么变,努力总是王道,谁不想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再说科举的公平性。
那时候,不论你是富家子弟还是穷苦百姓,书本上的知识都可以成为你爬上人生巅峰的梯子。
今天呢,我们还在追求公平,尤其是教育。
虽然说现在的教育体系有些地方还是不够理想,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资源的均衡。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现在的社会也在努力创造更多公平的机会。
想想,咱们的孩子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出发,真是让人欣慰啊。
还有就是科举考试的内容,讲究的是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
那会儿,考的可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更多的是综合运用能力。
这让人想起现在的各种考试,除了死记硬背,越来越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真的是时代在进步,考试也在升级换代。
大家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实践和应用,不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知识。
嘿,谁说学习不能有点乐趣呢?科举制度的成功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你想啊,考上了,地位就高了,没考上就像是被踢出局的球员,心里那个失落可想而知。
这种压力今天依旧存在。
尤其是学生们,面对各种考试、评比,压力山大啊!“读书就得考上好大学”,这样的观念好像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可我们也知道,每个人的能力和兴趣不一样。
今天,咱们要学会欣赏不同的成功,别老盯着一条路走下去,人生的道路可多着呢。
说到教育,咱们不能不提老师们的辛苦。
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极高,教书育人是光荣的职业。
现在的老师同样是奉献无私,除了教书,还得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推行的一种考试制度,被认为是中国政治和文化发展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
它影响着整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的文人阶层的唯一准入门槛。
科举制的优点:第一,科举制保护了文化及其传统习俗,丰富了民族文化;第二,科举制能否有效培养官僚体制中的称职人才;第三,科举制有助于鼓励学生肯定努力奋斗的精神。
也有一些缺点:第一,科举制集中在一些准备大考考试上,而忽略了考试以外的知识;第二,过劳死,会形成恶习,造成伤害;第三,政府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偏袒和壁垒。
对现代的启示是:第一,树立文化传承的意识,践行传统美德,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坚持考试之外学科的培养,在知识储备上下功夫;第三,反对政治腐败,坚决反对偏袒,公开透明择人择官。
综上所述,科举制给中国古代带来了许多优势,但仍有待完善的地方。
今天,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能够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中反思不足,发挥所长,积极思考如何为现代社会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今天考试制度的启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今天考试制度的启示第一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今天考试制度的启示【摘要】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对中国当前的考试制度提供了很多启示。
【关键词】科举制度考试制度选贤任能中国古代官吏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一直是从社会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机构,一直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几乎专门从事管理或主要从事管理的人组成的。
人分为被管理者和专门的管理者,后者居于社会之上,称为统治者,称为国家代表。
这批“居于社会之上”的“统治者”和“国家代表”,就是官吏。
官吏是行政制度的具体实施者,没有官吏,行政权力无法行使,行政制度无法实施,行政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则不仅包括中国古代各朝官吏的设置与沿革情况,还包括中国古代官吏的选举、任用、考核、奖惩、监察、待遇、致仕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在行政制度运用过程中,有关官员的人品、才能和作风,必然直接关系着制度执行的公正和效率,并且影响着行政制度的贯彻执行和社会效果,决定着这一制度的成败。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施行了1300多年(公元606年—1905年),几乎和整个封建社会相始终,对我国的官制、民族心理,社会,文化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今天的考试制度也提供了很多启示。
一、科举制的历史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取士制度,在其1300多年的发展中,以其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渐由兴盛走向衰朽,以至不得不被废止。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是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弟子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身份低微但有真正才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历史地位及现代启示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历史地位及现代启示咱今儿来聊聊中国古代科举制这个话题吧。
说起科举制,那可真是中国古代教育和选官制度的顶梁柱啊。
它不光是寒门学子翻身的梯子,更是整个国家选拔人才的风向标。
想想看,那时候的读书人啊,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埋头苦读,就为了那金榜题名的一天。
你瞧,那时候的科举考试可不像现在,动不动就得考个十天半个月。
那些考生啊,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了,书本堆得像小山似的,考场上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考官们呢,也得绷紧了神经,生怕错过了哪个真正的才子。
记得有一次,考官们为了找一个才华横溢的考生,差点把眼睛都瞪酸了。
那时候的科举制,真是让无数寒门学子看到了希望。
像韩愈、白居易这些大文豪,都是从科举中脱颖而出的。
想想看,一个农家子弟,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步步登上仕途的顶峰,那种成就感,简直就像是飞上了天一样。
可是,科举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那些学子们啊,考来考去,考得头都大了。
有一个叫张三的考生,考了十几年都没中举,家里人都快绝望了。
有一天,他终于中了举人,全家人都像过年似的,欢天喜地。
这不光是张三的成功,更是整个家族的荣耀。
科举制的公平性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
公平的地方在于,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只要你有真本事,就有机会出头。
但问题来了,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往往能请到最好的老师,买到最好的书。
像李四,他爹就是个大官,家里藏书万卷,李四从小就浸泡在书海里,考试自然是得心应手。
不过,科举制也有它的软肋。
那些死读书的学子,往往只会背书,不会变通。
有一次,考官出了个题目,问考生如何治理水患。
结果呢,有个考生直愣愣地背了半天《水经注》,把考官都给逗乐了。
考官心想,这样的书呆子怎么能治理国家呢?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那可真不少。
首先,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就像现在,我们也得让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能因为家庭条件差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想想看,如果没有科举制,那些寒门学子哪有出头的机会?其次,科举制告诉我们,教育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还得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摘要:中国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期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其后的封建社会各朝代提供了基础,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借鉴意义。
虽然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他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
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汲取我们当今选拔人才制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而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吏的选拔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最成熟、最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一方面来说,科举制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得寒门子弟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来说是一种进步。
但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了学术的自由,在后期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积极影响,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和学术进步,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秦朝以前,是采用“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由奴隶主贵族家庭选拔国家官吏,世代承袭。
可是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下,任人唯亲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所以到了汉朝,就需要提拔民间人才。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征辟,即征诏和辟除。
征诏是由皇帝下诏推举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吏可以自行聘请人员辅助自己治事。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出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打破。
到了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形成已经具备了完全的社会条件。
(一)隋唐时代科举制度的兴起隋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九品中正,隋文帝杨坚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应为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但是,在隋代虽然已经有了众多的考试科目,但是考试并未定期化,而且应试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并不允许士人“投牒自试”,这“投牒自试”其实就是自由报考,读书人不论出身、地位和财产,均可报名参加考试,不必由官吏推荐。
“投牒自试”始于唐代。
所以,短暂的隋代并未使科举制度真正兴起。
到了唐代,科举制度才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隋朝的科举制为唐朝科举制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唐高宗时期,对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评取标准、录取程序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科举制度走向了真正的定期化、程式化,科举制度才真正兴起。
由此,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基本形成。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与终结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时期,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标志着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可惜没有形成永制,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宋太祖正式确立殿试制度。
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基本完备。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种,考取的分别为“举人”“贡士”与“进士”。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
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先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科举制以改革的名义发生了部分变化,废除了八股文这种文体,采用策论考试,同时增加经济特科,注入了全新的考试内容。
戊戌政变以后,所有这些改革内容宣布取消,科举暂时又回到了原来状态。
新政时期,科举改革再次提上日程,先是在在1901年开始经济特科考试,同年再次宣布废除八股考试。
1903年张之洞等提出递减科举,计划用十年时间逐渐废除科举。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立即停止科举的建议被批准,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
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二、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科举制度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承载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但就其所体现的历史作用于社会价值来讲,它同样有着利处与弊端。
(一)科举制度的积极方面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全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以科举为作为选拔人才的途径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2.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人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明清的张居正、林则徐等等。
在这些人才中,大多都意气风发,抱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封建管理阶层的新陈代谢,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选拔人才的途径,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观念。
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含,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
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凡国事隆盛、吏治比较清平的时期,都是科举考试制度与官吏队伍建设结合得比较好的时期。
4.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由于科举考试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获取功名的机会,一方面大大激发了中下层阶级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隋唐以后,随着时势的不断发展,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科举考试的生源主要来自学校,而学校主要为培养应试士子而设立,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就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的人才。
“为应科举而兴学重教”,在当时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如北宋时期就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即:公元1044年范仲淹普建州县学;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公元1102-1106年蔡京增加太学名额,实行毕业授官。
5.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记载,早在唐中宗时期,日本建立了模仿唐代制度的考试选官制度。
16世纪以后,我国的考试制度愈来愈受到世界的瞩目。
孙中山先生在考察欧美各国考试制度后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胡适说:“我在国外的时候,时常感觉到,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公开的客观的文官考试制度。
没有一个国家的考试制度,能够像我们这样久远,严密与公开。
”“反观西洋国家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至多不上二三百年,而且都是受了中国的影响的。
”到了19世纪中叶,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已为欧洲知识界普遍知晓,朝鲜和越南也曾长期实行过科举制。
毋庸置疑,科举制度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
(二)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科举制度在其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内容科举考试内容过分强调文学诗赋,而忽视了其他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文化知识,尤其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忽视,这对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以及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不能不产生消极的影响。
2.考试形式科举考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考试形式也日益走向僵化,因循守旧,漏洞百出,特别是明清后来实行的八股文制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学子们的实际能力,反而让人们产生了投机取巧的考试心理,败坏了学风,腐蚀了心灵。
3.科举制度的价值导向科举制度虽然达到了选贤任能的目的,但它也把人的思想束缚、禁锢于一定范式中,民主意识被无情地扼杀了。
同时,科举制度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贵族观念,引导人们轻视社会各行业,轻视生产实践,使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造成中华民族在表面的文化繁荣下日益空洞衰弱的颓唐之势。
三、科举制度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科举与现代高考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探索科举与学校教育教学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入手,看现代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可以为当前的高考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使高考改革有利于中学的育才,大学的选才育才。
(一)对完善高考制度的启示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数年有着其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部分,当今社会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才,对知识量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也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今高考和古代科举制在制度上有着同样的缺陷,那就是只要求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实际运用能力和其他方面能力的掌握,从而把许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拒之门外,所以,我们的高考制度需要从科举制度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人才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考虑到人才选拔系统之中,从而保证人才市场活水长流,避免死水一滩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