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2《等腰三角形》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底边长度、底角大小等。
2.分组探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各小组学生还需探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尝试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到位。
-表现优秀的作业将在课堂上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会使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判定定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学生能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周长和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勇于尝试,不怕困难,培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重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想:设计真实的情境问题,如建筑物的平面设计、艺术作品的对称性分析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探究式学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设想:通过引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确定等腰三角形的高线和中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手段自主探索答案。
2021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案
2021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是八年级下册《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会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并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等边三角形和其他多边形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识别各种三角形。
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便能够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学会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3.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利用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运用变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4.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等腰三角形的实物模型;2.准备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等腰三角形的动态展示;3.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4.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模型展示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提问:你们能发现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吗?2.呈现(10分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准备好的实物模型,进行操作活动。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和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激发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实物,如等腰三角形的玩具、等腰三角形的图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加深印象。
6.布置课后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7.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但学习动机和兴趣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部分学生可能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中,提出一些需要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逐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4.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5.加强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等腰三角形》教学案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整体感知本章知识结构:§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推论。
2.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学习重难点】:熟悉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能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推理证明。
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1.填空(1)公理: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公理: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公理: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2.证明:“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已知:如图,∠A=∠D,∠B=∠E,BC=EF. 求证:△ABC ≌△DEF 证明:3.如图,在△ABC 中,AD 是△ABC 的中线,则;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则; AD 是△ABC 的高线,则;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等腰三角形性质1 (1)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尽可能回忆出来.先自己折纸观察探索并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再小组交流归纳定理:等腰三角形的简单叙述为:(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已知:如图, 在△ABC 中, AB=AC.求证:∠B=∠C.(提示:可取BC 的中点D ,连接AD)活动二:等腰三角形性质2在上图中,线段AD 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推论: 等腰三角形的互相重合。
简称为: 应用格式:三、训练、检测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和°.2.等腰三角形两边长为3和6,则周长是;若两边长为5和8,则周长是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cm ,其中一边长为3cm ,则其腰长为 .4.如图,已知D.E 在△ABC 的边BC 上,AB=AC,AD=AE,求证:BD=CE5.如图,在△ABD 中,C 是BD 上的一点,且AC 垂直BD, AC=BC=CD. (1)求证:△ABD 是等腰三角形; (2)求∠BAD 的度数.四、小结与反思:DB A´´ CDAB C DCB A通过探索、猜测、计算、证明得到的定理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关的结论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结论 与一般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命题的逆命题及其真假尺规作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角的平分线B A§1.1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会运用“等角对等边”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相关证明问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2等腰三角形(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如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通过计算具体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掌握利用底和高计算面积的公式。
2.教学难点
-理解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如证明底角相等、中线、高和角平分线重合。
-在复杂图形中识别等腰三角形,并运用判定方法。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举例解释:
-在讲解性质应用时,通过具体例子和图形,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如通过画高线、中线等辅助线来证明底角相等。
-在识别等腰三角形时,教师需要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图形,让学生在复杂图形中找出等腰三角形,并解释判定过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应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如计算等腰三角形形状的花园面积,让学生将面积计算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利用底和高的关系计算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数学抽象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素养。
3.通过对等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培养数据分析素养。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案
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案抚州市临川区河埠中学祝水清本节将进一步回顾和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定理,并进一步利用这些定理、基本事实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定理,由于具备了上面所说的活动经验和认知基础,为此,本节可以让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自主地寻求命题的证明,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明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应用这些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熟悉证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力目标: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课件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课件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课件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课件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发现证明方法的多样性,提高逻辑思维水平;3.情感与价值目标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培养学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4.教学重、难点5.重点:,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教学过程学生课前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供上课折叠实验用);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想一想、知识回顾第二环节:折纸活动 探索新知;第三环节:明晰结论和证明过程;第四环节:随堂练习 巩固新知;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一、想一想、知识回顾活动内容:提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八条基本事实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6.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7.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在此基础上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别条件: (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活动目的:经过一个暑假,学生难免有所遗忘,因此,在第一课时,回顾有关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一个简单梳理,也为后续有关证明做了知识准备;二、折纸活动 探索新知:议一议, 做一做活动内容:在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折纸过程,得到这些性质的证明吗?”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这些定理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一单元等腰三角形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2、能力目标: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教学重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推理应用.教学过程(一)直观演示,大胆猜想1、观察含有等腰三角形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兴趣.2、由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游戏,演示等腰三角形变换,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证明猜想,形成定理.例、△ABC中,AB=AC,求证:∠B=∠CAB C1、思考: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讲述一种证明方法:作顶角的平分线〕〔解答〕证明:做顶角的平分线AD,AD平分∠A,AD⊥BC.ABCD⎧AB=AC⎪在△ABD和△ACD中⎨AD=AD⎪BD=CD⎩所以△ABD≌△ACD(SSS),所以∠B=∠C,∠BAD=∠CAD,∠ADB=∠ADC=90°.思考:有其它的方法吗?试试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2、想一想:在上图中,线段AD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应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具有的性质和特征,从而得到结论,这一结合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小结: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填空(1)如果AB=AC,AD是角的平分线那么-----------------------------------.(2)如果AB=AC,AD⊥BC那么-------------------------------------.(3)如果AB=AC,BD=CD那么------------------------------------.总结,积累知识点,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形成知识体系.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的探索和应用.教学过程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等腰三角形中能找到哪些相等的线段.2.播放课件,结合刚才的问题讲解例1的命题,并为后面将此性质拓展埋下伏笔.3.分别演示:在△ABC 中,∠ABD =1111∠ABC ,∠ACE =∠ACB ,k =,时,BD 是否与CE 相等.引k k 341111AC ,AE =AB ,k =,时,通过对例题的k k 23导学生探究、猜测当k 为其他整数时,BD 与CE 的关系.4.引导学生探究,对于上述例题,当AD =引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历探究—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5.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广,把上面3、4中的k 取一般的自然数后,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或给出证明.6.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予以汇总、点评,鼓励学生在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多思多想,并要求学生对猜测的结果给出证明.7.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的反面思考问题,即思考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8.归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证法,清楚的分析证明的思路,培养学生演绎证明的初步的推理能力.9.启发学生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否证明.这实际上是“等边对等角”的逆否命题,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0.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第3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二、新课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已知:如图,△ABC中,∠B=∠C.求证;AB=AC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 =30°,∠BAC可求,所以∠1可求.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 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三、小结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第4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会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3)使学生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2)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拼等边三角形这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大胆猜想等良好品质.(2)使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归纳、推理和证明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教学难重点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探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等腰三角形概念及性质:(1)叫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相等.(3)等腰三角形、、互相重合.二.新课讲解活动一:等边三角形的证明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2.应用举例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数学表达: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求证:AB=AC.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活动二: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拼一拼:你能用两个含有30°角的三角板摆放在一起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吗?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吗?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如图1)图(1)学生活动:学生两人一组拼并观察图形,分析数量关系,发现∠BAD=60°,而∠B=∠D=60°,所以△ABD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BD=2BC,进而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师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倾听各组学生是否发现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根据情况进行点拨、引导.2.说一说:你能利用数学语言说一说你的发现吗?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图形指出,在Rt△ABC中,因为∠A=30°,所以∠A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AB的一半.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叙述进行板书,根据学生叙述情况进行追问、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证一证:师生活动:教师通过追问“这条性质一定是真命题吗?你能验证吗?”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图形,自主尝试证明这条性质的正确性.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证明方法,根据学生是否有不同证明方法找学生展示讲解,师生质疑.活动三:变式练习,深化性质1.已知如图(3),在Rt△ABC中,因为∠A=3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为:A、B、C、图(3)图(4)2.已知如图(4),△ABC,∠C=90°,∠A=30°,DE⊥AC于点E,FG⊥AB于点G,请你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写出不同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练习,小组展示,师生质疑矫正.教师活动: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找准30°角所对的直角边,能否根据性质写出线段间的关系.活动四:应用提高、拓展创新1.如图(5)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m,∠A=30°,立柱BC、DE需要多长?图(5)图(6)2.已知:如图,△ABC中,∠ACB=90°,CD是高,∠A=30°.求证:BD=AB.师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1等腰三角形(4)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2.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推理。
3.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运用等腰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分析,学会从数据中发现规律,提高数学抽象能力。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基本的几何图形识别和性质理解能力,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深入学习尚属初步阶段。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具备一定的推理和论证能力,但独立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需加强。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学习习惯和方法有待改进,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
其次,课堂提问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底角和顶角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这说明我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可能没有做到足够详细和生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运用更多直观的教具和几何画板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关系。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我觉得可以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比如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创新教学与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1)实际应用(2分钟)
让学生举例说明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拓展思考(3分钟)
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非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6.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解题速度较慢,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还不够熟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速度。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
现实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应用比比皆是,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不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从思想方法和知识储备上,为学生今后研究“四边形”和“圆”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研究的是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这是在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变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为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类问题的证明提供了新的依据,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另外研究和学习本节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图形的美及应用价值,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在等腰三角形中添加适当的辅助线,以及向学生渗透转化、类比思想都有很大作用。
二、学情分析就其知识掌握而言,学生虽然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已经具备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但是对规范的、需要经过缜密思维推理过程的表达,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规范和引导。
就其生理、心理特点而言,八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活跃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演绎推理能力已初步形成,动手能力较强,注意力比较集中,对直观生动的事物很容易产生浓厚兴趣。
因而,一方面教师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发表见解的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在知识探究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2.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猜想——归纳——论证的发现真理的方法。
3.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1.1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运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反证法的运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反证法的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反证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反证法的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等腰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反证法的相关案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吗?2.呈现(10分钟)呈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精编教案系列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二)能力训练要求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教具准备作图工具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等腰三角形有些什么性质呢?[生甲]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生乙]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满足了什么样的条件就能说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并讨论:思考:如图,位于在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生甲]应该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因为两艘救生船的速度相同,同时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应该相同,也就是OA=OB ,所以两船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生乙]我认为能同时赶到O 点的位置很重要,也就是∠A 如果不等于∠B ,•那么同时以同样的速度就不一定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师]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一般化,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生丙]我想它们所对的边应该相等.[师]为什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呢?同学们思考一下,给出一个简单的证明. [生丁]我是运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的. (投影仪演示了同学证明过程)[例1]已知:在△ABC 中,∠B=∠C (如图). 求证:AB=AC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AD . 在△BAD 和△CAD 中12,,,B C AD AD ∠=∠⎧⎪∠=∠⎨⎪=⎩∴△BAD ≌△CAD (AAS ). ∴AB=AC .提问:你还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师]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初步学习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简单运用. (演示课件)[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师]这个题是文字叙述的证明题,•我们首先得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相应的数学语言,再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21D CA21EDA已知:∠CAE 是△ABC 的外角,∠1=∠2,AD ∥BC (如图). 求证:AB=AC .[师]同学们先思考,再分析.[生]要证明AB=AC ,可先证明∠B=∠C .[师]这位同学首先想到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很好! [生]接下来,可以找∠B 、∠C 与∠1、∠2的关系. [师]我们共同证明,注意每一步证明的理论根据. (演示课件,括号内部分由学生来填) 证明:∵AD ∥BC ,∴∠1=∠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 ∴∠B=∠C ,∴AB=AC (等角对等边).[师]看大屏幕,同学们试着完成这个题. (课件演示)已知:如图,AD ∥BC ,BD 平分∠ABC . 求证:AB=AD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 证明:∵AD ∥BC ,∴∠ADB=∠DB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D 平分∠ABC , ∴∠ABD=∠DBC , ∴∠ABD=∠ADB , ∴AB=AD (等角对等边). [师]下面来看另一个例题. (演示课件)[例3]如图(1),标杆AB 的高为5米,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点C•向地面上与点B 距离相等的D 、E 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D 、B 、E 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米,•绳子CD 和CE 要多长?DCABCA[师]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解决这类型问题,需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本题是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腰长的问题.解:选取比例尺为1:100(即为1cm代表1m).(1)作线段DE=4cm;(2)作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MN,与DE交于点B;(3)在MN上截取BC=2.5cm;(4)连接CD、CE,△CDE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量出CD的长,•就可以算出要求的绳长.[师]同学们按以上步骤来做一做,看结果是多少.Ⅲ.随堂练习(一)课本1.如图,∠A=36°,∠DBC=36°,∠C=72°,分别计算∠1、∠2的度数,•并说明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1 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教案
第2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角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性质;2.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我们欣赏下列两个建筑物(如图),图中的三角形是什么样的特殊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我们是怎样定义的,有什么性质?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如图,在△ABC 中,AB =AC ,CD⊥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求证:DE ∥BC .证明:因为AB =AC ,所以∠ABC =∠ACB .又因为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所以∠AEB =∠ADC =90°,所以∠ABE =∠ACD ,所以∠ABC -∠ABE =∠ACB -∠ACD ,所以∠EBC =∠DCB .在△BEC 与△CDB 中,⎩⎪⎨⎪⎧∠BEC =∠CDB ,∠EBC =∠DCB ,BC =CB ,所以△BEC ≌△CDB ,所以BD =CE ,所以AB -BD =AC -CE ,即AD =AE ,所以∠ADE =∠AED .又因为∠A 是△ADE 和△ABC 的顶角,所以∠ADE =∠ABC ,所以DE ∥BC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5题探究点二: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类型一】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E是AC 上一点,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 ,DE .若∠ABE =40°,BE =DE ,求∠CED 的度数.解析:因为△ABC 三个内角为60°,∠ABE =40°,求出∠EBC 的度数,因为BE =DE ,所以得到∠EBC =∠D ,求出∠D 的度数,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CED 的度数. 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ACB =60°,∵∠ABE =40°,∴∠EBC =∠ABC -∠ABE =60°-40°=20°.∵BE =DE ,∴∠D =∠EBC =20°,∴∠CED =∠ACB -∠D =40°.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都是60°,这个性质常常应用在求三角形角度的问题上,所以必须熟练掌握.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类型二】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如图:已知等边△ABC 中,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 =CD ,DM ⊥BC ,垂足为M ,求证:BM =EM .解析:要证BM =EM ,由题意证△BDM ≌△EDM 即可.证明:连接BD ,∵在等边△ABC 中,D 是AC 的中点,∴∠DBC =12∠ABC =12×60°=30°,∠ACB =60°.∵CE =CD ,∴∠CDE =∠E .∵∠ACB =∠CDE +∠E ,∴∠E =30°,∴∠DBC =∠E =30°.∵DM ⊥BC ,∴∠DMB =∠DME =90°,在△DMB 和△DME 中,⎩⎪⎨⎪⎧∠DMB =∠DME ,∠DBM =∠E ,DM =DM ,∴△DME ≌△DMB .∴BM =EM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到.还应明白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完全适合等边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类型三】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ABC 为正三角形,点M 是边BC上任意一点,点N 是边CA 上任意一点,且BM =CN ,BN 与AM 相交于Q 点,求∠BQM 的度数.解析:先根据已知条件利用SAS 判定△ABM ≌△BCN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得∠AQN =∠ABC =60°.解:∵△ABC 为正三角形,∴∠ABC =∠C =∠BAC =60°,AB =BC .在△AMB 和△BNC 中,∵⎩⎪⎨⎪⎧AB =BC ,∠ABC =∠C ,BM =CN ,∴△AMB ≌△BNC (SAS),∴∠BAM =∠CBN ,∴∠BQM =∠ABQ +∠BAM =∠ABQ +∠CBN =∠ABC =60°.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一般是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探究三角形全等.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三、板书设计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本节课让学生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等边三角形.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性质的运用不够熟练,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黑板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三角板、直尺、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三角形性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程度。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证明说课教学课件复习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小明认为,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
相等.你认为小明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
证明: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
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
定理可得∠C=∠B,但这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
(3)若AD⊥BC,∠BAC=40°,则∠BAD=
20° .
(4)若BD=CD,则AD⊥BC,∠BAD= ∠CAD .
想一想:在等腰三角形中画出一些线段(比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
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2)归谬:从假设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矛盾;
(3)结论:说明假设不成立,从而得到原命题的结论正确.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1 (教材第8页例2)已知:如图,AB=DC,BD=CA,BD与CA相交于
点E,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
AB=DC,
证明:在△ABD和△DCA中,BD=CA,
AD=DA,
∴△ABD≌△DCA(SSS)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也就是“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问题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_7
()
( A )35° ( B) 20° (C)35 °或 20°( D)无法确定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一个底角的 3 倍,则顶角的度数为
,底角的
度数为
5.等腰三角形三个内角与顶角的外角之和等于 260°,则它的底角度数为
6.等腰△ ABC 中, AB=AC , BC=6cm,则△ ABC 的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三等分,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
)
( A )3 (B) 4 ( C)5 (D) 6
2.如图,在△ ABC 中, AB=AC ,BD=BC , AD=DE=EB ,则∠ A 等于( )
( A )30° ( B) 36° (C)45 °(D) 54°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 70°,它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夹的角的度数是
7.已知如图,在△ ABC 中,∠ B=90°,AB =BC, BD =CE,M 是 AC 的中点,
求证:△ DEM 是等腰三角形
六、能力提升: 1.如图,等腰三角形 ABC 中,AB =AC ,∠A =90°,BD 平分∠ ABC ,DE⊥BC 且 BC=10,求△ DCE 的周长。
2.已知△ ABC 中, AB=AC ,D、M 分别为 AC 、BC 的中点, E 为 BC 延长线上 一点,且 CE=12 BC,求证:(1)∠ DMC= ∠ DCM ;(2)DB=DE
布置作业: 【评价反思】
自 学习态度 A
B
C
D
我 学习效果 A
B
C
D
评 合作情况 A
B
C
D
价 尚需改进
反
思
等腰 三角形的
相等。反过来,有两个角相等的三 角形
是
。
定理: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学生需要通过练习来熟练掌握这些方法。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重合。
学生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来探索和证明这些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还不是很熟悉,需要通过练习来加深理解。
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可能刚开始接触,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来探索和证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证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操作活动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三角板、直尺、圆规。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三角形、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学习。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知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三角板、直尺、圆规拼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然后用这些工具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等腰三角形-教案
《1 等腰三角形》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2、能力目标: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教学重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推理应用.教学过程(一)直观演示,大胆猜想1、观察含有等腰三角形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兴趣.2、由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游戏,演示等腰三角形变换,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证明猜想,形成定理.例、△ABC中,AB=AC,求证:∠B=∠CB1、思考: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讲述一种证明方法:作顶角的平分线〕〔解答〕证明:做顶角的平分线AD,AD平分∠A,AD⊥BC.D C B在△ABD 和△ACD 中⎪⎩⎪⎨⎧===CD BD AD AD AC AB所以△ABD ≌△ACD (SSS ),所以∠B=∠C ,∠BAD =∠CAD ,∠ADB =∠ADC =90°. 思考:有其它的方法吗?试试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2、想一想:在上图中,线段AD 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应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 具有的性质和特征,从而得到结论,这一结合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小结: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填空(1)如果AB =AC ,AD 是角的平分线那么-----------------------------------.(2)如果AB =AC ,AD ⊥BC 那么-------------------------------------.(3)如果AB =AC ,BD =CD 那么------------------------------------.总结,积累知识点,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形成知识体系.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的探索和应用.教学过程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等腰三角形中能找到哪些相等的线段.2.播放课件,结合刚才的问题讲解例1的命题,并为后面将此性质拓展埋下伏笔.3.分别演示:在△ABC 中,∠ABD =k 1∠ABC ,∠ACE =k1∠ACB ,k =31,41时,BD 是否与CE 相等.引导学生探究、猜测当k 为其他整数时,BD 与CE 的关系. 4.引导学生探究,对于上述例题,当AD =k 1AC ,AE =k 1AB ,k =21,31时,通过对例题的引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历探究—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5.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广,把上面3、4中的k 取一般的自然数后,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或给出证明.6.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予以汇总、点评,鼓励学生在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多思多想,并要求学生对猜测的结果给出证明.7.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的反面思考问题,即思考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8.归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证法,清楚的分析证明的思路,培养学生演绎证明的初步的推理能力.9.启发学生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否证明.这实际上是“等边对等角”的逆否命题,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0.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第3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二、新课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已知:如图,△ABC中,∠B=∠C.求证;AB=AC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 =30°,∠BAC可求,所以∠1可求.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 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三、小结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第4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会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3)使学生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2)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拼等边三角形这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大胆猜想等良好品质.(2)使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归纳、推理和证明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教学难重点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探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等腰三角形概念及性质:(1)叫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相等.(3)等腰三角形、、互相重合.二.新课讲解活动一:等边三角形的证明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2.应用举例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数学表达: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求证:AB=AC.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活动二: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拼一拼:你能用两个含有30°角的三角板摆放在一起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吗?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吗?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如图1)图(1)学生活动:学生两人一组拼并观察图形,分析数量关系,发现∠BAD=60°,而∠B=∠D=60°,所以△ABD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BD=2BC,进而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师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倾听各组学生是否发现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根据情况进行点拨、引导.2.说一说:你能利用数学语言说一说你的发现吗?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图形指出,在Rt△ABC中,因为∠A=30°,所以∠A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AB的一半.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叙述进行板书,根据学生叙述情况进行追问、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证一证:师生活动:教师通过追问“这条性质一定是真命题吗?你能验证吗?”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图形,自主尝试证明这条性质的正确性.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证明方法,根据学生是否有不同证明方法找学生展示讲解,师生质疑.活动三:变式练习,深化性质1.已知如图(3),在Rt△ABC中,因为∠A=3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为:A、B、C、图(3)图(4)2.已知如图(4),△ABC,∠C=90°,∠A=30°,DE⊥AC于点E,FG⊥AB于点G,请你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写出不同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练习,小组展示,师生质疑矫正.教师活动: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找准30°角所对的直角边,能否根据性质写出线段间的关系.活动四:应用提高、拓展创新1.如图(5)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m,∠A=30°,立柱BC、DE需要多长?图(5)图(6)2.已知:如图,△ABC中,∠ACB=90°,CD是高,∠A=30°.求证:BD=AB.师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的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相等关系.2.掌握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并且运用到证明中.3.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熟悉其证明过程.4.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几何应用美.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正确的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相等关系,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难点:掌握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并且运用到证明中.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四、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引入】教师活动:教师准备好纸张,带领同学深刻理解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高线、中线特点.试一试:自己动手用纸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提问:你能利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它两个底角的平分线、两条腰上的中线和高线吗三种折叠方法:①角平分线的折法②中线的折法③高线的折法学生展示自己折叠的方式,并指出它的底角平分线、腰上的中线和高线.教师活动:针对上方同学的回答,教师进行提问,根据同学的答案,做出最后答案,然后根据答案让同学进行进一步思考,引出证明.【问题】①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两条腰上的中线、两条腰上的高线有什么关系?答案:相等② 你能怎么证明?【探究】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 的角平分线.求证:BD =CE .思路:证明线段相等可以考虑证明两个线段所在三角形全等,即:△BCD ≌△CBE三角形里的已知条件:BC =BC∠ABC =∠ACB补充条件:∠1=∠2(通过角平分线得到) 判定依据:ASA 证明:∵AB =AC ,∴∠ABC =∠ACB (等边对等角) ∵∠1=21∠ABC ,∠2=21∠ACB ,∴∠1=∠2 在△BDC 和△CEB 中,∵∠ACB =∠ABC ,BC =CB ,∠1=∠2. ∴△BDC ≌△CEB (ASA).∴BD =C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得出结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思考】动动脑,想一想: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吗?高呢? 【猜想】1、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2、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高线相等. 【思考】证明猜想: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在②ABC 中,AB =AC ,BE 和CD 分别是AC 、AB 上的中线.证明:CD =BE .思路:① 想证明CD =BE , 可以证明:△BCE ≌△CBD②两个三角形里的已知条件:BC =BC ;∠ABC =∠ACB ③需要补充的条件: BD =CE (通过中线得到) 证明:②BE 和CD 分别是AC 、AB 上的中线②CE =21AC ,BD =21AB②AB =AC②②ABC =②ACB ,CE =BD , 在②BCE 和②CBD 中②CE =BD ,②ABC =②ACB ,BC =BC ②②BCE ②②CBD (SAS ) ②CD =BE提示:还可以证明②ABD ②②ACE ,依据为:(SAS ) 得出结论: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 证明猜想: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高线相等在②ABC 中,AB =AC ,BE 和CD 分别是AC 、AB 上的高线.证明:CD =BE .思路:想证明CD=BE①需要找到:②BCE ②②CBD②两个三角形里的已知条件:BC=BC;∠ABC=∠ACB③需要补充的条件:②CDB=②CEB=90°(通过高线得到)证明:②BE和CD分别是AC、AB上的高线②②CDB=②CEB=90°②AB=AC②②ABC=②ACB在②BCE和②CBD中②②CDB=②CEB,②ABC=②ACB,BC=BC②②BCE②②CBD(AAS)②CD=BE提示:还可以证明△ABD≌△ACE,依据为:(AAS)得出结论: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高线相等.【议一议】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分别在AC和AB上.(1)如果∠ABD=13∠ABC,∠ACE=13∠ACB,那么BD=CE吗?如果∠ABD=14∠ABC,∠ACE=14∠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2)如果AD=12AC,AE=12AB,那么BD=CE吗?如果AD=1 3AC,∠AE=13A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分析:(1)由∠ABD =13∠ABC,∠ACE =13∠ACB,易得∠1=∠2.又∵∠A是公共角,AB=AC,∴△ABD≌△ACE(ASA).∴BD=CE.追问:如果∠ABD=14∠ABC,∠ACE=14∠ACB呢?同样的方法,也能得到BD=CE.结论:如图,在△ABC中,如果AB=AC,∠ABD=∠ACE,那么BD=CE.分析:(2) AD=12AC,AE=12AB,易得AD=AE.又∵∠A是公共角,AB=AC,∴△ABD≌△ACE(SAS).∴BD=CE.追问:如果AD=13AC,∠AE=13AB呢?同样的方法,也能得到BD=CE.结论:如图,在△ABC中,如果AB=AC,AD=AE,那么BD=CE.【想一想】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那么等腰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特征呢?预设:三个内角都相等、每个角都等于60°、……追问:你能试着证明一下吗?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C.求证:∠A= ∠B= ∠C.证明:∵AB=AC,∴∠B=∠C(等边对等角).又∵AC=BC,∴∠A=∠B(等边对等角).∴∠A=∠B =∠C.在△ABC中,∠A+∠B+∠C =180°,∴∠A=∠B =∠C=60°.总结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典型例题】教师活动: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先带领同学理解问题抽象,让同学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提问同学补充解答过程,最后由教师完善解题步骤.例:已知:如图.点D、E在Δ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思路:因为△ABC和△ADE是有公共顶点,并且底边在同一直线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作△ABC(或△ADE)的高AF,可同时平分BC,DE.证明:作AF⊥BC,垂足为点F,则AF⊥DE∵AB=AC∴BF=CF(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随堂练习】教师活动: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1、已知:如图,D是△ABC内的一点,BD平分∠ABC,CD平分∠ACB,且BD=CD.求证:AB=AC.提示:先由DB=DC,证明∠DBC=∠DCB,再证∠ABC=∠ACB.证明:∵DB=DC∴∠DBC=∠DCB∵BD平分∠ABC,CD平分∠ACB∴∠ABC=2∠DBC,∠ACB=2∠DCB∴∠ABC=∠ACB∴AB=AC(等角对等边)2、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AD∥BC,且∠1=∠2求证:AB=AC.提示:由∠1=∠B,∠2=∠C,可得∠B=∠C 证明:∵AD∥BC∴∠1=∠B,∠2=∠C∵∠1=∠2∴∠B=∠C∴AB=AC(等角对等边)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科书第7页习题1.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1章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
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证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运用SSS、SAS、ASA、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的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剪刀、彩笔。
3.教学素材:三角形全等的案例、等腰三角形的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找出全等的三角形吗?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SSS、SAS、ASA、AAS,并简要介绍每个条件的含义。
然后,通过实例展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尝试找出全等的三角形。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答案。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教师通过PPT呈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图: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绘制等腰△ABC,BD和CE是△ABC的角平分线.拖动点A或点C,会改变△ABC的大小,但不会它始终都是等腰三角形,同时可以测量出BD和CE始终相等。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以及几何画板实验,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测量验证的基础上探究出:
课前准备:
教师:几何画板课件;等腰三角形纸模。
学生:每生准备至少三张等腰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用等腰三角形的美(对称性)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
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
崇圣寺(以“三塔”著称)
埃及金字塔
引出问题:(出示几何画板课件:等腰三角形——定点A可拖动,但无论怎样拖动依然是等腰三角形。)
课题:1.1.2等腰三角形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
问题一:等腰三角形以它那对称、和谐、庄重、典雅之美成为我们数学殿堂的一枚瑰宝,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建筑要设计成等腰三角形的形状,那么你对等腰三角形有哪些了解?
问题二: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处理方式:
问题一:
回答要点:
1.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
并对这些命题给予多样的证明。为提高课堂效率,可对以上三种情况进行分组证明,学生书写证明过程的时候教师进行巡视,寻找有代表性的做法安排板书。
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可运用下面的证明方法: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和CE是△ABC的角平分线.
3.在命题的变式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命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边)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难点:万事开头难——寻找等腰三角形中的等量线段.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
教师组织学生回答问题,并对学生的语言进行规范,除了以上要点,学生回答“等腰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角和为180°”等普通三角形也具备的性质,教师也要予以肯定,还有一点那就是等腰三角形具有轴对称性,这一点学生如果想不到教师要进行提醒,因为这一点在下面的教学中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路。
又∵∠3=∠4.
在△ABC和△ACE中,
∠3=∠4,AB=AC,∠A=∠A.
∴△ABD≌△ACE(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对于“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可运用下面的证明方法: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和CE是△ABC两腰上的中线.
求证:BD=CE.
证明:∵AB=AC,(已知)
求证:BD=CE.
证法1:∵AB=AC,
∴∠ABC=∠ACB(等边对等角).
∵∠1= ∠ABC,∠2= ∠ABC,
∴∠1=∠2.
在△BDC和△CEB中,
∠ACB=∠ABC,BC=CB,∠1=∠2.
∴△BDC≌△CEB(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证法2:证明:∵AB=AC,
∴∠ABC=∠ACB.
求证:BD=CE.
证明:∵AB=AC,(已知)
∴∠ABC=∠高线
∴∠CEB=∠BDC=90°(垂直的定义).
在△BDC和△CEB中,
∠ACB=∠ABC,BC=CB,∠CEB=∠BDC.
∴△BDC≌△CEB(AAS).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如可以渐次提出问题:
问题一: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问题二: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测?
问题三: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问题四: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
处理方式:
先安排学生在自己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然后进行直观猜测、测量验证。可能有的学生会借助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得出比较一般的结论,如对称轴两边的所有“对应”线段都相等;或在△ABC中,AB=AC,D为AC上任意一点,连接BD,在△ABC中总存在一条过点C的线段与BD相等。也可能有学生以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等特殊线段为对象进行思考,如将这些线段分为几个情况进行研究:
问题二
利用问题一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二。
设计意图:回顾性质,既为后续研究判定提供了基础;同时,直接提出新的问题,过渡自然,引入本课研究内容,而新的问题是原有性质的一个自然拓广,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学习,感悟新知
活动内容1:想一想,做一做
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
∴∠ABC=∠ACB(等边对等角).
∵BE= AB,CD= AC,且AB=AC
∴BE=CD.
在△BDC和△CEB中,
∠ACB=∠ABC,BC=CB,BE=CD.
∴△BDC≌△CEB(SAS).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对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线相等”,可运用下面的证明方法:
方法一: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和CE是△ABC两腰上的高线.
①两底角的平分线;②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角的平分线;③两腰上的中线;④一腰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中线;⑤两腰上的高线;⑥一腰上的高线与底边上的高线。教师首先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针对以上情况进行验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若干需要证明命题,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