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历史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条件

李佳 2009120314

2010年5月

摘要:从社会结构的变化、学术文化的变迁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条件,得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学术下移导致士阶层的兴起和活跃,各国混战中游说之风的盛行,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和生存竞争的需要,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书写工具竹简和绢帛的增多等各方面历史条件促使了在学术文化上大放异彩的“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关键词:社会转型士阶层兴起学术下移游说盛行书写工具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深层剖析“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可以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术文化的变迁

(一)、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形成

西周之时,“学在官府”①,学校都是官府兴办。文化典籍保存在官府的档案馆中,由学有专长的贵族官吏进行撰述和管理,那时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得以进入学校学习,平民百姓被剥夺了阅读文化典籍的权利和接受教育的资格。章学诚②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这种制度严格制约了学术的传播和发展。随着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周王室失去了昔日的尊严,逐渐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官府中的学术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负责撰述、管理的官吏远走他乡,官方保存的文化典籍又流散各地。”③时孔子曾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④当时“学在官府”局面打破的同时,由没落贵族或平民中有识之士创导,私人聚众讲学之风逐渐兴起,使得入学条件得到大力改善。这样就是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扩大了受教育者即知识分子的范围。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分属于各个阶级,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士”最初是从奴隶主贵族游离出来的﹐有一些是属于平民阶级﹐也有一些是属于新兴地主阶级﹐以及获得解放的奴隶上升为士的。士阶层的形成为当时战国时期社会文化、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注释:

①《周礼》

②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释》

③沈长云、杨善群:《战国史与战国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161页

④《左传》昭公十七年

(二)、私学的兴起

私学兴起与士阶层的产生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周王朝官府文化的衰微,官学衰落,导致民间私学大力兴起。春秋末年,孔子在鲁国聚徒讲习“六艺”,邓析在郑国聚徒讲习法律和诉讼。鲁国的少正卯“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①。到了战国时代,私学发展更加兴旺。战国时期的很多私学都形成了庞大的私学集团。如战国初期的墨子,他进行讲学,收徒众多,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私学集团。并且组织纪律森严,“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②。墨子之后的孟子也发展了一个很大的私学集团,《孟子》一书中从孟子和学生的问答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学术的发展。孟子出行常常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③,由此可见他学生之多,场面之大。之后的荀子、鬼谷先生、孙子等大思想家也都曾举办过属于私学性质的讲学。私学的兴起和发展促使战国时代思想的异常活跃和文化的高度繁荣。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

(一)、社会转型和诸侯混战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趋向瓦解和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的时期,战国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得以建立。周天子东迁后,失去了昔日的威严,各诸侯国连年混战,统一的国家及制度土崩瓦解。到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一时期的大变革之中,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大时代背景。

(二)尊贤养士之风的盛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使各诸侯国更加重视优秀人才的选拨和使用。各诸侯国对于“士”也都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学术自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观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各国统治集团“正需要那些有学问的人为他们服务,使他们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赢得胜利。④”这也成为当时学术的百家争鸣不可缺少的促进条件和直接强大的推动力。到战国时代,各国尊贤养士之风更加盛行。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当时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文化政策良好,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模式。这就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

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了在平民中选拔贤者出任官吏的制度。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应改革需要,更加大量选拔贤士,委以要职。如当时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赵烈侯任用牛畜、徐越、荀欣等贤士改革,秦孝公任用商鞅改革等。尊贤养士与国家的强盛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关系到在兼并战争中是否能赢得胜利。而当时尊贤养士的风气不仅是在各国国君中盛行,许多有权势的贵族也以养士之举来壮大自己的实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秦国文信侯吕不韦等,所养游士都达到“食客三千”。这些贤士在各国的发展中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些谋士为君主提出富国强兵之策,制法治国之术,进行游说和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指挥机智善谋的战争,也更加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三、科技的发展

战国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特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盛。如当时齐国统治者执行嘉奖专门的科技发展————————————————————————————————————————————注释:

①《荀子·宥坐》

②《吕氏春秋·去私》

③《孟子·滕文公下》

④沈长云、杨善群:《战国史与战国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16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