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出现手机成瘾的现象,给他们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手机成瘾是指个体在使用手机时无法自控,习惯性地使用手机,表现出强烈的依赖与渴求,严重干扰了日常生活。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手机成瘾与受试者的个性特质和心理状态有关。
有些人天生较为敏感,对新奇事物抱有好奇心,对精神刺激反应强烈,容易形成手机成瘾的倾向。
此外,目前的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与生活压力,加之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很多大学生变得孤独、焦虑和压抑,而手机成瘾可以暂时缓解这种不适。
其次,手机成瘾与手机应用的设计特征有关。
不同的手机应用都有不同的设计特点,比如某些应用会定期发出提醒、提示等信息,强制用户不断使用,同时也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难度,具有“玩味感”,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增加了手机成瘾的可能性。
最后,手机成瘾与周围环境和社会文化有关。
当周围的同龄人习惯于使用手机时,周围环境就会形成一种包容和认可的氛围;社会文化也对手机成瘾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流行的社交媒体文化,宣传和煽动了手机上信息的看重和发送,追求刷屏、热点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纠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问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
通过开展精神卫生教育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审视能力,让他们认识和理解手机成瘾的危害,掌握科学的自我控制技巧。
二是提高手机应用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手机应用的管理和筛选,避免一些应用通过设计陷阱诱导用户成瘾。
同时,大学生也应该对手机应用进行审慎选择和使用,只留下真正需要的、有用的应用。
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和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应该倡导多元化、健康的社交模式,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和志愿者服务等,离线交友,提高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手游成瘾的原因与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手游成瘾的原因与干预策略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游成为大学生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陷入了手游成瘾的困扰中,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大学生手游成瘾的原因以及干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大学生手游成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交需求。
大学生处于一个社交群体中,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
手游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平台,他们可以通过游戏与其他玩家互动、交流,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第二,逃避现实。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各种挑战,手游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游戏世界中,他们可以摆脱现实中的困扰和压力,在虚拟的游戏环境中体验到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第三,追求成就感。
手游通常设有各种成就系统,如提升等级、收集道具等,给玩家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普遍较难获得,而手游则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的获得成就的途径。
第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自我管理能力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自制力和自控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容易被手游中广告、奖励等激励因素所吸引,无法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游戏时间和频率。
面对大学生手游成瘾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干预策略来帮助他们摆脱成瘾的困扰。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干预策略:第一,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班级会等形式,向大学生普及手游成瘾的危害性和预防方法,提高大家的风险意识。
同时,教育他们合理安排游戏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工作和休闲的平衡。
第二,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一起合作,制定游戏时间限制和监管措施。
学校可以加强对电脑室和宿舍的管理,设置游戏时间限制和监控系统。
家庭可以与孩子进行沟通,制定明确的游戏时间和规则,并定期检查和监督。
第三,提供多元化的娱乐选择。
为了减少大学生对手游的依赖,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种类的娱乐选择,如运动、社团活动、音乐、艺术等。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便捷性的增加,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日益严重,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的分析1.心理需求满足机制大学生手机成瘾背后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心理需求满足机制、自我调控机制和社会认同机制。
首先是心理需求满足机制。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的信息获取需求日益增强,而智能手机作为信息获取最便捷的工具之一,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求。
手机还可以满足社交、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使得大学生愈发地依赖手机。
2.自我调控机制其次是自我调控机制。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处于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成长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需要进行调控。
而手机中的游戏、社交媒体等功能往往会激发大学生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需求,使得他们容易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
3.社会认同机制最后是社会认同机制。
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手机使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难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手机成瘾的心理。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和社会焦虑的影响,从而沉迷于手机中无法自拔。
1. 教育心理健康知识为了防止大学生沉迷手机,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手机成瘾的危害,并学会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
教育机构还可以开设相关课程,邀请心理学专家给学生讲解手机成瘾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2. 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学校可以制定手机使用管理制度,限制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内使用手机。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锻炼、学习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以减少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
3.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教育机构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对手机使用进行自我管理。
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设置时间提醒、锁屏密码等方式,限制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和频率。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手机普及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日益突出。
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依赖:手机成瘾者对手机的使用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手机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强烈的依赖感来源于手机给予他们的满足感,比如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游戏中的成就感等。
2. 回避现实:手机成瘾者借助手机世界中的各种娱乐活动,逃避现实生活中可能带来的焦虑和压力。
手机成为了他们控制情绪和放松心情的工具。
3. 自我肯定:手机成瘾者通过手机获得的社交认可和自我满足感来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在手机世界中,他们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来获得别人的赞赏和认可。
4. 无聊的填补:手机成瘾者往往在无聊、单调和寂寞的时候沉迷于手机。
手机成为了他们打发时间和消磨寂寞的工具。
1.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可参加各种健康的兴趣爱好,如运动、音乐、书法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2. 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大学生应通过其他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爱好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不仅仅依赖于手机来获取他人认可。
3. 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帮助大学生增强应对压力和焦虑的能力,提高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的讲座和培训,针对手机成瘾问题进行宣传和教育。
4. 限制手机使用时间和方式:学校和家长可以制定一些规定,限制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和方式。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将手机关机或者调至静音模式,鼓励学生与同学面对面交流,在宿舍设置手机禁用时段等。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复杂多样,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育策略进行干预。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手机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成瘾现象。
这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有必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以帮助他们摆脱手机成瘾的困扰。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1. 社交焦虑大学生处于一个社交较为频繁的阶段,他们对于社交关系的需求较为迫切。
由于社交技能的不足以及对于社交能力的不自信,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通过手机来进行社交,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社交焦虑。
这种手机作为社交工具的使用习惯逐渐演变成了手机成瘾行为。
2.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阶段,他们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当手机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后,他们很难控制自己对手机的使用,特别是在焦虑、无聊、孤独等负面情绪的驱使下,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的行为。
3. 心理依赖大学生往往对手机产生了一种心理依赖,他们习惯性地依赖手机来获得信息、消遣和娱乐,甚至把手机当做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来对待。
一旦失去了手机,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获取信息和社交而产生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反应。
4. 奖赏机制手机中的应用程序和游戏往往采用了奖赏机制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
当大学生不断地通过手机应用获得奖赏时,他们的大脑会释放多巴胺等激素,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进而导致手机成瘾的行为。
1. 提供社交训练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提供社交训练,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交技能和自信心,减轻社交焦虑,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可以通过开展社交活动、组织团队合作和沟通培训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改善社交技能,并鼓励他们掌握更多的社交方式。
2. 培养自控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自控力训练课程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提高,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逐渐突显,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智能手机成瘾不仅对大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了困扰。
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成瘾干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冲动性是智能手机成瘾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表现为对手机过度依赖,无法抑制的使用欲望和频繁的使用行为。
这种行为与个体的冲动性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与智能手机成瘾存在关联的冲动性有以下几个表现:一是情感冲动,即通过使用智能手机来逃避或缓解负面情绪;二是认知冲动,即受智能手机使用相关信息或应用的诱惑所驱使的冲动;三是行为冲动,即出现频繁使用智能手机的冲动,即使明确意识到这种行为对自己有害。
因此,了解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是制定成瘾干预对策的重要基础。
除了冲动性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相关因素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起到了推动作用。
首先,个人特质是影响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研究发现,性格特质中的外向性、神经质、人际关系需要和自尊与控制需求与智能手机成瘾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个人的心理特征在智能手机成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次,家庭和环境因素也对智能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对智能手机的使用态度以及同伴群体的智能手机使用水平都与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有关。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智能手机成瘾提供了温床,因为大学生通常通过智能手机来参与社交网络,获取社交信息以及展示自我。
这些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加剧了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和成瘾。
针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成瘾干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向大学生普及智能手机成瘾的危害,帮助他们提高对成瘾行为的认知。
其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鼓励参与体育运动和其他社交活动,有效减少对智能手机的依赖。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技术的进步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但同时,也催生了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的出现。
手机成瘾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与生活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因此,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势在必行。
1.奖励机制大学生在玩手机时,通常会有一定的收获,例如通过游戏成功通关、完成任务等,会得到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可以让他们获得快乐感和成就感,进而加强他们对手机使用的依赖性。
2.情感依赖手机成瘾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大学生的情感依赖有关。
现在很多大学生存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空虚,找不到情感寄托点,而手机可以提供一种短暂的寄托,帮助大学生缓解情感上的焦虑感。
3.压力缓解大学生在应对学业、个人生活等方面时,常常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手机成瘾则成为他们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因为手机可以提供一种放松、逃避的方式,使大学生暂时忘却自我面对的问题,缓解精神压力。
二、教育策略1.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例如规定时间使用,避免使用手机带到床上,也可以拓展孩子兴趣,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爱好,让他们形成对手机的合理和科学的认识。
2.学校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科普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手机成瘾的危害与影响,提高学生防范手机成瘾的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学生手机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例如,在教室内规定不能使用手机等措施。
3.个人自我管理大学生也要有自我管理意识,遵守规定、合理规划时间、学会分配时间、切勿过度使用手机。
正视个人情感问题,尝试寻求更加积极的解决方法,如与他人分享,沟通交友等方式来对个人情感问题进行缓解三、总结大学生是年轻人群体中最易出现手机成瘾的人群之一,应引起家庭、学校、个人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自我管理的方式,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习惯,为其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024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范文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篇一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与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然而,过度依赖智能手机带来的成瘾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并研究有效的成瘾干预对策。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一)冲动性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主要表现为无法抗拒使用智能手机的诱惑,频繁查看手机,甚至在上课、考试等重要场合也不由自主地分心。
这种冲动性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个人的自控能力、环境压力以及社交需求等。
(二)其他相关因素1. 心理因素:包括个人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自我控制力差等心理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
2.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氛围、人际关系等也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3. 生理因素:如睡眠不足、生物钟紊乱等生理问题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增强。
三、成瘾干预对策研究(一)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智能手机。
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二)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和自律意识。
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的关注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研发更加健康、合理的手机应用软件,减少过度依赖智能手机的诱因。
此外,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降低对智能手机的依赖。
(四)个人自我管理个人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计划,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
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扩大社交圈子,减少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摘要】手机成瘾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探讨了影响成瘾的因素和心理特征。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教育策略,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
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主要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表现为沉迷于社交媒体、游戏等应用,影响学习和生活。
教育策略应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提高自控能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
本研究对未来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教育策略、因素、心理特征、有效性评估、启示、未来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手机成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长不断增加,使得手机成瘾问题逐渐凸显。
手机成瘾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引发其他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大学生手机成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学业成绩下降、社交能力减弱、情绪波动增加等诸多负面影响。
深入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对于帮助大学生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机,避免成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为未来防治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建议。
通过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手机成瘾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了解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问题,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深入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揭示其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手机普及率的增加,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逐渐受到社会关注。
手机成瘾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给个人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手机成瘾是一种相对新兴的问题,其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还有待深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背后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如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社交压力过大、心理依赖等。
这些心理机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深入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探究影响因素,以期为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认识并克服手机成瘾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目前,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日益严重,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找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教育机构和家庭提供更科学的策略,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成瘾的困扰,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社交生活中去。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为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分析手机成瘾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突出。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游戏的诱惑:大学生可能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游戏中的虚拟世界让他们能够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和困扰。
2. 社交焦虑:大学生在社交场合中可能感到不安和自卑,手机成瘾可以让他们通过社交软件获取虚拟的认可和关注。
3. 缺乏自律能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较弱,容易沉溺于手机带来的快感。
4. 孤独感和寂寞感: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时,可能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手机成瘾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一种途径。
大专生课堂上手机成瘾问题与解决措施探析
大专生课堂上手机成瘾问题与解决措施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升级和智能化,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大专生群体中,手机成瘾的现象愈发严重。
在课堂上,许多大专生不仅长时间使用手机,甚至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课堂秩序。
手机成瘾问题对于大专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仅会分散注意力,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还容易引发学习习惯的恶化和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
深入了解手机成瘾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于改善大专生的学习状态和提高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手机成瘾问题与大专生课堂学习展开讨论,旨在探索手机成瘾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其对大专生课堂学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望帮助大专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手机使用,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实现个人学业和职业发展的目标。
1.2 问题提出大专生课堂上手机成瘾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不断拓展,手机成瘾问题日益突出。
许多大专生在课堂时间不断地使用手机,沉迷于手机游戏、社交网络等,导致严重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如何有效解决大专生课堂上手机成瘾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手机成瘾不仅影响大专生的学业,还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导致视力下降、睡眠质量下降、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忽略现实生活等问题。
而在课堂上手机成瘾更是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降低大专生的学习成绩。
如何有效解决大专生课堂上手机成瘾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本文中,将从手机成瘾问题现状分析、手机成瘾原因探讨、影响大专生课堂学习的具体表现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2. 正文2.1 手机成瘾问题现状分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专生课堂上手机成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还会对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长时间沉迷于手 机世界会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生疏,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
因此,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并学会合理使用手机。他们可以 设定固定的看手机时间,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同时也应该多参加社交活动, 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3、自我管理:学生自己也应该意识到手机依赖症的危害,学会合理使用手 机。他们可以设定使用时间、限制通知打扰、选择离开手机等,以保持对自己的 控制。
4、社会支持:社会应该加强对手机依赖症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这一 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应该开发更多的工具和技术,帮助人们更 好地管理自己的手机使用。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现状
多项研究表明,大学生是手机依赖症的高发人群。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 社交活动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在课堂上,学生们频繁查看手机,影响学习效果; 在课外,手机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无论是社交、娱乐还是获取信息。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原因
1、心理因素:现代大学生普遍追求个性化,而手机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工具, 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此外,他们也倾向于通过手机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五、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应对策 略
1、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 的危害,并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此外,教师们也应 该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如课堂管理系统等,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2、家庭教育:家长们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孩子的心理需求,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陪伴。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危害,学会 合理使用手机,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内容二
《2024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范文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篇一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与成瘾干预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其中智能手机成瘾现象尤为突出。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有效的干预对策。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相关因素1. 冲动性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主要表现为无法控制使用欲望,频繁查看手机,即使在无实际需求的情况下。
这种冲动性往往与个体的心理需求、习惯养成等因素有关。
2. 相关因素(1)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寻求自我满足和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是导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
(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关爱,学校中缺乏足够的课外活动和社会中网络信息的泛滥等都可能加剧大学生的智能手机成瘾问题。
(3)个人因素:个人自制力、生活习惯、社交需求等也是影响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的重要因素。
三、成瘾的危害智能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社交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长期沉迷于手机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睡眠质量差、心理健康问题等,同时也会影响学业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成瘾干预对策针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干预对策:1.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智能手机的使用,了解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 改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家庭应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中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共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休息、规律运动等,以减少对智能手机的依赖。
4. 引入专业心理辅导对于已经出现智能手机成瘾症状的大学生,应引入专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研究与对策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正确使 用手机,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制定相关法规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限制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 场所,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社会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有手机上瘾问题的 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手机使用成瘾与多种因素相关
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性别、性格、家庭背景、专业、学校类型等因素均有一定的 关系。
手机使用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
长时间的手机使用可能导致大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睡眠质量下降、近视率增加等问题。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中国高校大学生,对于其他国 家或地区的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尚无涉及。
02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 描述
上瘾现象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生活、学习、健康等 方面受到负面影响的一种行为成瘾。
特征
沉迷手机、难以自拔、无法控制使用时间、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损害身体 健康等。
上瘾现象的普遍性
大学生手机使用率高
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并保持高频使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手机上 瘾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增加课堂互动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减少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
提供替代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文化节、运动会等,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对社会的建议
此外,我们还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的现象与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因素没 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缺乏运动和不良的作息习惯与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有一 定的相关性。
《2024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范文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篇一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与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然而,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已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关注问题,其中尤以成瘾性为显著。
本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以及与其相关的其他因素,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与对策分析,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智能手机成瘾的现状(一)定义与分类智能手机成瘾指的是个体因过度依赖智能手机而产生的行为上瘾。
具体表现为长时间使用、无节制地浏览社交媒体、过度依赖游戏等应用软件等。
这种成瘾现象不仅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现状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智能手机使用率非常高,长时间的手机使用成为常态。
尤其是在学习和休息时,不少学生依赖手机游戏、短视频和社交应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智能手机成瘾症状。
三、影响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因素(一)个人因素1. 冲动性:个人的冲动性特质对智能手机成瘾具有显著影响。
高冲动性的个体往往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行为。
2. 自控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更容易沉迷于手机,无法控制自己的使用时间。
(二)环境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对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习惯具有重要影响。
2. 校园环境:校园内社交活动、课余时间的安排等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使用的重要因素。
四、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干预对策(一)家庭层面的干预措施1. 家长引导: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问题,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关爱。
2. 家庭教育:通过家庭教育和示范作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使用手机的观念和习惯。
(二)学校层面的干预措施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关于手机成瘾危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2. 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减少过度依赖手机的时间。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
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教育策略的制定变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1. 社交需求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社交需求非常强烈。
手机成为他们与外界社会联系的重要工具,通过手机社交软件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进行交流。
大学生渴望得到社交网络的认可和关注,而手机成为了他们实现这一需求的途径。
2. 消遣娱乐大学生生活节奏紧张,课业繁重。
手机成为了大学生放松自我、消遣娱乐的重要方式,通过手机可以观看视频、玩游戏、听音乐等,从而获得愉悦感和快乐。
3. 不安全感许多大学生对未来感到不安,面临着学业、职业选择等重大决定。
手机成为了他们面对现实问题时的一种逃避手段,通过沉迷于手机中,可以暂时忘却自己的焦虑和不安。
4. 自我认同大学生在探索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手机成为了他们表达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工具。
通过手机社交软件发布自己的状态、照片、视频等内容,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从而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二、教育策略研究1. 增强自我意识学校教育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让他们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学校及家庭应当共同努力,推动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立规范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提倡多参与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逐渐减少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3. 增加社交交流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各种社交活动,提供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大学生感受到真实社交的乐趣和满足感。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现实社交的兴趣,减少对手机社交的依赖。
4.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手机使用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督。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与教育策略.docx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与教育策略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逐渐渗透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等各个环节,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
大学生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将会对其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及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学生智能手机的合理使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本文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期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
一、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1冲动性格与手机成瘾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研究维度具有多元性,其中冲动性作为人们性格中的一种特质,与学生手机依赖性问题产生联系性较强。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Mitchell的研究结果显示,高冲动性的性格在行为决策时,对于不良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且高冲动型性格人群产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概率较高[1]。
首先,高冲动型性格更倾向于获得即时小奖励,对于延时的大奖励缺少重视,针对欲望及诱惑的抵抗能力较低,易对手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
其次,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多数是冲动型性格的学生,对于人体发出的抑制信号接受速度较慢,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亟待提升。
由此可见,大学生行为抑制能力不足,便极易产生手机依赖问题。
冲动型人格与手机依赖问题中,主要以自我控制为中介,冲动型人格是手机依赖问题的前提,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
因此,当代青年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解决,需要积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及约束能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智能手机的意识。
2自我调节与手机成瘾大学生对手机过于依赖,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的表现,其中手机依赖与冲动型性格之间的联系性、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等,是不良习惯产生的主要原因[2]。
大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过多地使用手机将降低其自我控制能力,学生的自我意识及人生价值实现,将过于依赖于网络内容。
自我调节理论认为自我调节是帮助人们趋利避害、控制自我行为的重要方式,处于不同调节阶段的学生,采取的解决措施将存在差异性。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主要方式之一。
随之而来的手机成瘾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大学生手机成瘾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来应对这一问题。
1. 社交需求满足手机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社交工具,他们可以通过手机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交流。
各种社交软件也让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地参与社交活动,这种便利和快捷使得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手机。
2. 实时反馈的满足在使用手机时,大学生能够获得即时的反馈,这种即时满足能够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从而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会让大学生对手机使用产生依赖,进而导致手机成瘾。
3. 个人情感调节手机可以成为大学生情感调节的一种手段,他们可以通过手机来排解压力、寻找安慰和抒发情感。
长期以来,手机成为了大学生情感调节的重要途径,导致他们对手机产生了依赖。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1. 学习成绩下降大学生手机成瘾会使他们沉迷于手机,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也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2. 社交关系变差手机成瘾会让大学生对现实社交关系产生疏远感,他们更愿意与手机进行互动,而忽略了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长此以往,手机成瘾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手机成瘾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会出现抑郁、孤独、焦虑等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教育策略研究1. 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学校和家长应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学会控制手机使用的时间和频率,培养他们对手机的理性认知和使用习惯。
2. 增加线下社交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各种线下社交活动,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真实的社交,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对现实社交关系的重视。
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手机成瘾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对策。
我们将首先分析手机成瘾的定义及其在大学生中的表现,明确手机成瘾行为的特征。
接着,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探讨手机成瘾的成因,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现有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对策,旨在帮助大学生合理控制手机使用,避免手机成瘾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我们也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手机使用环境。
二、手机成瘾行为的定义及诊断标准手机成瘾行为,也被称作“手机依赖症”或“手机过度使用”,指的是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这种行为表现为对手机的强烈渴求和冲动控制障碍,甚至在无法使用手机或担心手机丢失、电量耗尽等情况下,会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
诊断标准上,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国际公认的标准,如美国心理协会(APA)提出的行为成瘾模型,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失控性:用户无法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尽管他们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带来问题。
渴求性:用户强烈渴望使用手机,甚至愿意牺牲其他重要的活动或责任来满足这种需求。
耐受性:用户需要不断增加手机使用的时间或频率,以获得相同的满足感。
戒断反应:当用户无法使用手机时,会出现焦虑、烦躁、易怒等情绪反应。
冲突性:手机使用行为会导致用户与家人、朋友或同事发生冲突,或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
如果个体在手机使用上符合上述五个标准中的三个或更多,那么就可以初步判断其存在手机成瘾行为。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诱因、冲动、奖赏、自我调节以及社会压力。
诱因是手机成瘾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面对课业压力、社交需求、个人情感等各种问题时,往往会通过使用手机来缓解压力或排解负面情绪。
手机上的丰富内容和社交平台的便利性使得手机成为了大学生信赖的“出口”,进而形成了强烈的诱惑。
冲动控制是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之一。
人类天性中冲动的本能使得大学生很难抵制使用手机的强烈愿望。
手机上各种应用的界面设计、推送信息的频繁出现等也会增加大学生产生冲动的可能性。
手机使用带来的奖赏感也是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之一。
在手机使用过程中,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许,增强自尊心和满足感。
手机使用还能为大学生提供娱乐、信息获取等丰富的体验,使他们享受到快感和满足感。
自我调节失调也是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之一。
大学生在使用手机过程中往往难以自制,难以抵制住使用手机的冲动,导致他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这种自我调节失调可能与大学生的个人意志力不足、情绪调节困难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有关。
社会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之一。
大学生面对的课业压力、社交需求等会导致他们不断使用手机进行逃避和缓解。
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也使得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增加,不使用手机可能引入社交关系的疏离感,进一步加剧了手机成瘾的倾向。
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教育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加强信息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和技能;加强社交教育,提醒大学生拓展社交圈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于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监管和引导;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娱乐活动,减少对手机的需求。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包括诱因、冲动、奖赏、自我调节和社会压力,针对这些心理机制,教育策略可以从心理教育、信息教育、社交教育、家庭教育和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干预,帮助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并减少手机成瘾的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05.035
May2019 Vol.38No.5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俞 锋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南通 226010)
收稿日期:20181120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研究”(2017SJA0720) 作者简介:俞锋(1979—),男,江苏海门人,讲师,硕士,从事心理学教学研究。
— 104—
查结果可发现,家庭关系淡漠、朋友较少的学生极易出现手 机依赖问题,社会支持领悟能力较低的学生,手机成瘾的发 生概率更高。《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显 示,大 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涉及通讯、社交应用、微博、网站等活动, 多元化的手机功能是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渠道,大学生 也需要提高自身的领悟能力,借助手机平台获得更多正面的 社会支持。
的自我管理及 约 束 能 力,培 养 学 生 正 确 使 用 智 能 手 机 的 意 识。
2自我调节与手机成瘾 大学生对手机过于依赖,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的表现, 其中手机依赖与冲动型性格之间的联系性、较低的自我控制 能力等,是不良习惯产生的主要原因[2]。大学生在生活以及 学习中,过多地使用手机将降低其自我控制能力,学生的自 我意识及人生价值实现,将过于依赖于网络内容。自我调节 理论认为自我调节是帮助人们趋利避害、控制自我行为的重 要方式,处于不同调节阶段的学生,采取的解决措施将存在 差异性。处于提升调节阶段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追求理想 目标,并向往使用最优的方式刺激体验;处于防御调节阶段 的学生,较为追求责任性目标,主张以最小化的方式满足自 身的主观体验。自我调节理论无法概括大学生对于手机过 分依赖的原因,但可有效地揭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产生的 内在机制。由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在面 对网络内容的 诱 惑 时,难 以 做 出 正 确 的 价 值 判 断 及 价 值 选 择。 3领悟能力与手机成瘾 针对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学生的领悟能 力,对手机依 赖 行 为 产 生 一 定 的 影 响。 大 学 生 社 会 领 悟 能 力,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随着学生个人成长及 发展,积累形成的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能力。领悟能力主要包 含主观体验、自我了解、自我感受等内容。大学阶段的学习 及生活中,学生正处于构建社会网络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 的家长、教师、同学之间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良好有 效的社会支持能够给予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改善大 学生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现有调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逐渐渗透至大学 生的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等各个环节,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 活动、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大学生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将 会对其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及社会功能 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逐 渐提高,学生智能手机的合理使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的重点内容。本文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原因进 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期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 的问题。
4手机使用与手机成瘾 当代青年大学生手机使用成瘾的因素众多,其中手机的 主要优势、学生的自我意识、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相互作用,影 响着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针对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研 究,相关研究学者认为手机成瘾的原因,主要源于手机能提 供便捷的服务,并非手机本身。例如,手机成瘾问题可细分 为:手机聊天成瘾、手机游戏成瘾、手机网络成瘾等。探究学 生手机成瘾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学生的使用频繁有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手机 娱 乐 能 够 有 效 缓 解 大 学 生 的 孤 独 感、无 助 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及内心世界,因此,智能手 机成为学生舒缓情绪的中介。频繁使用手机的学生性格较 为冲动,高冲动性性格极易对手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与此 同时,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较低,且社会领悟能力较低的学生, 会通过频繁使用手机寻求自我满足。因此,手机使用过程中 带来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手机成瘾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学生日常学习的时间缩短,且学习热情 较低,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 展。最后,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及多样性,西方的敌对势力 可借助手机媒体,向我国青年大学生灌输错误的价值观念, 降低我国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成效性。现阶段,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追求,对于学生 的爱国精神、理想信念追求产生严重影响。
一、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
1冲动性格与手机成瘾 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研究维度具有多元性,其中冲动 性作为人们性格中的一种特质,与学生手机依赖性问题产生 联系性较强。根据美国著名学者 Mitchell的研究结果显示, 高冲动性的性格在行为决策时,对于不良行为的控制能力较 差,且高冲动型性格人群产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概率较高[1]。 首先,高冲动型性格更倾向于获得即时小奖励,对于延时的 大奖励缺少重视,针对欲望及诱惑的抵抗能力较低,易对手 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其次,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多数是冲 动型性格的学生,对于人体发出的抑制信号接受速度较慢, 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亟待提升。由此可见,大学生行为抑制 能力不足,便极易产生手机依赖问题。冲动型人格与手机依 赖问题中,主要以自我控制为中介,冲动型人格是手机依赖 问题的前提,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 当代青年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解决,需要积极提高大学生
摘 要:智能手机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发展,使其成为最大的网络使用终端,而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为当代青年 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简要分析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论述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危害及教育策 略,旨在有效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智能手机使用理念。
关键词:手机依赖行为;心理机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50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