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过《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等作品赏析与创作历史背景及意义熏陶,对中国新文化音乐运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聆听、学唱感受体验学堂乐歌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进一步鼓励学生分小组协作创作,加深对学堂乐歌的理解,促使其创作技能、合作技巧。

二、重难点【重点】:体会了解“学堂乐歌”作品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难点】:“学堂乐歌”的创作。

三、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随着音乐步入课堂。

【评】:通过学生熟悉的学堂乐歌开门见山进入我国早期时代的学堂乐歌,并出示课题《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

(二)新课:1、学堂乐歌的介绍,当时兴起一批有识之士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所创作的歌曲广为流传,成为当时的新风尚。

这些当时的校园歌曲称为“学堂乐歌”。

2、欣赏《体操――兵操》聆听回答问题跟唱感受、体验学堂乐歌,为创作埋下旋律的种子3、沈心工与其代表作介绍4、欣赏《黄河》聆听回答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写景、抒发人民为保卫祖国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之情)了解历史创作背景,再次聆听学堂乐歌曲调大多取自于欧美、日本,《黄河》这首歌曲是由中国人最早期有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接下来我们来欣赏由古曲曲调填词的歌曲。

4、欣赏《祖国歌》第一首四四拍的,第二首四二拍的。

5、李叔同简介、聆听作品(师):同学们更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学生答)师带生唱《祖国歌》两个版本的曲调,感受体验对比回答问题?引出原曲调《老六班》对比异同点?(调号、旋律相同,节拍、节奏不同)出自同一首作品,两首不同的歌曲,他们稍微修改了中间的节拍、节奏、速度、填上不同的歌词,就成了一首新的歌曲。

待会我们请同学们一起来创作。

6、知识要点回顾、学堂乐歌的意义与影响7、拓展探究:(1)、播放歌曲《送别》,同学们跟唱(课前熟悉的旋律)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它的词曲作者是谁?这首歌曲描写是什么样的情感?(2)、以《送别》的曲调填词王维的诗《山居秋瞑》,带学生一起唱。

高中音乐_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探讨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学堂乐歌的创作时期,正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在音乐创作上也是大胆吸收,认为只要有用,均可拿来。所以说,选曲填词是当时学堂乐歌最主要的创作手法。
5、欣赏歌曲《黄河》,思考:这首歌曲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上和《兵操》有何不同?
6、师生共同从旋律、节奏、主题等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这首歌曲除了“圣、河、誓、我”和两个“不”字外,其余都是一音配一字,且多用同音反复。歌曲第一段节奏紧凑,附点音符的频繁运用使乐曲产生了较强的动力,描写出滚滚黄河的奔涌气势。第二段节奏先紧后宽,大量使用长音符,曲调雄壮有力,情感起伏有致,生动体现了那一时期知识青年面对祖国山河破碎,立志投笔从戎,为国捐躯的慨然之情。
7、小结沈心工及其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资料以及对两首歌曲旋律、节奏、内容等音乐要素的分析,认识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并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三、新文化运动先驱——李叔同
1、简单介绍李叔同。
2、欣赏《祖国歌》。
3、出示《祖国歌》和《老六板》谱例,进行分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和民间乐曲《老六板》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祖国歌》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本课包括学堂乐歌概念、历史来源、艺术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社会价值等内容,是音乐鉴赏模块的一个重要特殊的不可缺少的区域,它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运动的先河,在了解中国音乐历史文化、欣赏并理解其对于社会进步意义具有重要、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传承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

2.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介绍2.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3.沈心工与李叔同代表作品的欣赏4.音乐素养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及代表作品的欣赏。

2.教学难点: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初步了解。

2.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1)教师详细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包括创作风格、代表作品等。

(2)学生听赏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3.沈心工与李叔同代表作品的欣赏(1)教师播放沈心工的《送别》和李叔同的《春游》等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音乐素养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谁能分享一下?(2)学生回答,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2.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1)教师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学生分享对作品背后历史背景的感悟。

3.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演唱与演奏(1)教师教授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如《送别》的演唱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演唱成果。

(2)学生自主拓展,了解其他音乐家的生平与作品。

五、作业2.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音乐作品,展示自己的音乐素养。

六、教学反思1.在讲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时,要尽量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教案标题: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沈心工和李叔同;2. 掌握沈心工与李叔同的人物形象特征、文学成就和影响;3. 通过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沈心工和李叔同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2. 分析和比较两位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作品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分析沈心工和李叔同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影响;2. 比较和评价两位作家的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2. 学生小组讨论;3. 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中国近代文学的背景和重要作家,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25分钟)1. 教师介绍沈心工和李叔同的生平和主要文学成就;2. 学生发言讨论对沈心工和李叔同的印象和了解程度。

三、教学重点(25分钟)1. 教师分析和比较沈心工和李叔同的文学作品特点和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对两位作家的分析和观点。

四、教学归纳(10分钟)1. 教师总结沈心工和李叔同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2. 学生归纳总结沈心工和李叔同的文学成就和特点。

五、教学拓展(20分钟)1. 学生阅读沈心工或李叔同的一篇代表作品,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评价;2. 学生进行作品分享,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和反馈;2. 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评价,分享对沈心工和李叔同的理解。

教学评价:1. 教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作品分享环节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进行评价;2. 学生对沈心工和李叔同的文学成就和特点进行评价;3. 学生对中国近代文学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就让我们在这熟悉的《送别》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六、课后反思
1、培养学生学会带有目的性的静心聆听。
2、让学生有意识地提出自己独立的音乐感受与见解。
3.师生共同研讨尝试着比较分析学堂乐歌与现在的校园歌曲在风格、特点与创作上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备注
设问:对照歌词看看这首歌曲是否容易理解?它是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说说这首歌曲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它的主题出现了几次?)
(6)欣赏《黄河》
引导学生欣赏且思考下列问题:
教学过程
备注
对比欣赏《体操——兵操》和《黄河》 两首歌曲在音域和节奏上有何异同?这种不同有何艺术效果?
四、学堂乐歌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首歌曲的歌词以及曲调,想想这些歌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同时这些“学堂乐歌”对我国今后的音乐发展特别是声乐创作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教学难点
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教学方法
设问、举例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2、唱《童年》。
3、歌曲《送别》
点评:两个不同年代的校园歌曲的演唱、欣赏,感受校园歌曲琅琅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并揭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二、学堂乐歌的历史、代表人物
学生讨论后交流。
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并揭示学堂乐歌对于近现代音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更深刻的含义:
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五、课堂小结
在一个人的成长经验中,童年时代的生活是影响一生的第一层底色,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我们那个时候玩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做什么?我们那个时候唱什么?我们那个时候读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图景。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没有阅读,也可能没有玩具,但不可能没有歌声。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送别》《竹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

3.了解、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他们对学堂乐歌所做的贡献。

4.通过学习,体验怎样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内容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教学重点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看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听听里面的主题歌是哪首歌曲?(播放视频)师:刚才大家不约而同说出影片的主题歌是你们所熟悉的歌曲《送别》,那我们一起来唱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在老师伴奏下学生将歌曲演唱了一遍,并请学生说出其感受)师:为什么大家会有忧伤、别绪的感觉呢?请再听一遍歌曲,重点xxx 音乐的基本要素、歌词及歌曲含义(复听歌曲,听后师生一起分析。

)二.歌曲分析(课件大屏幕显示)A.歌曲: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

节奏舒缓,速度中等,分“起、分、合”三段,即A(a-b)-B(c-b)-A(a-b)的形式。

b的一再重复,词曲的完美结合,使萦回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

B.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

以写景触情,“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但人在离别时倍感凄凉。

歌词与旋律间的回环往复配合,加深了魂牵梦饶的离情别意。

C.含义:写出离别者的一种通感。

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索。

1914年问世至今仍在流行传唱,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三.走进学堂乐歌1.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送别》的词曲作者和它的出处?师:(通过学生回答后师做小结)它属于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学堂教唱的歌曲,是伴随着社会变革而诞生.它的出现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确立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课题沈心工与李叔同教课目标一、倾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觉、体验歌曲的感情,认识并认识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响的时代思想。

二、初步认识20 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三、认识、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平生及其代表作。

教课要点认识、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教材人民音乐教育第一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教课对象高中二年级1、学堂乐歌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1898 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此中包含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

1900 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1902 年宣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同。

2、《送别》是美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 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同合作写成的歌曲。

歌曲表达了送别亲朋时悲凉、悲伤的景与情。

70 年月拍摄电影《城南往事》教材解析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到现在仍久唱不衰。

3、《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1905 年。

首载于 1937 年第一版的《心工唱歌集》。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侧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

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节奏现紧后宽,最后结束在高昂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后辈“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4、《祖国歌》作于 1905 年。

是作者依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

歌词以精髓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沉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公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公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人忾,为和平而战,为成功而庆。

因为曲调是采纳民间的音调,所以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平和、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遇到宽泛的欢迎。

教课过程教课内容设计企图导入(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创建优秀的教课伴奏)氛围,并示意教组织学生就做。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一《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材:人音版《音乐鉴赏》(必修)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节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3、认识、了解代表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教学难点:学生了解填词歌曲,尝试自主创编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CD光盘、钢琴或电子琴。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弹奏《送别》伴奏,学生跟唱歌曲。

并问: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是谁?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课题,并介绍这是一首填词歌曲,属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跟唱较熟悉的歌曲《送别》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二、新授课1、学习音乐知识A、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概况。

B、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具有什么时代意义。

C、音乐家沈心工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D、音乐家李叔同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1)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自学一个问题。

(2)自学后两组学生代表分别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音乐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A、聆听《体操—兵操》(1)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2)学唱歌曲,教师钢琴伴奏(3)旋律填空练习。

(歌曲的前两句)B、聆听《黄河》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C、聆听《祖国歌》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师问:三首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结合时代背景它们反映出了什么时代意义?学生思考后发表个人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

沈心工与李叔同 教案

沈心工与李叔同 教案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教案标题: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目标:1. 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这个名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 运用文学鉴赏的角度解读小说。

教学准备:1. 《沈心工与李叔同》小说原文;2. 录音设备和音频素材;3.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录音设备播放一段小说的音频片段,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沈心工与李叔同》,并了解他们对这本书的了解程度。

二、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10分钟)1. 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包括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等;2. 分享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对故事的整体了解。

三、阅读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阅读小说的指定章节,并记录下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组讨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四、文学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象征意义等。

五、写作任务(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2.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互相修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进行互相评价;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留下问题作为下节课的引导。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其他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自己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深入理解。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沈心工与李叔同》这本名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穿越百年的歌声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穿越百年的歌声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穿越百年的歌声——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学校:东莞第四高级中学年级:高一执教:刘紫欣一、设计思路: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兴学校的歌曲,与咱们此刻的校园歌曲息息相关,在那个处处充满着流行音乐的社会,高中生的理念,仿佛除流行歌曲就没有好听的音乐了。

本课从此刻的校园歌曲开始引导学生慢慢接纳并学会欣赏这些“古玩级”的音乐,通过对《体操——兵操》、《送别》、《祖国歌》等几首学堂乐歌的学习聆听,让学生感受及了解那时的音乐及其历史意义,并记住学堂乐歌的奠基人:沈心工、李叔同。

本课秉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新理念,在教学的同时,始终贯穿聆听——试探——(实践)——总结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踊跃性。

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于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单元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熟悉、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进展,进而熟悉、了解我国近代初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形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阻碍。

“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1903年在学校创建唱歌课,推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启蒙运动的开始。

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揭幕第一人”。

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兵操》,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在昔时是无人能打破的记录。

跟他同期的李叔同对后世阻碍也超级深远,其创作的《送别》《祖国歌》等歌曲一直流传至今。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成绩中国近代历史十三个第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阻碍;熟悉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二、进程与方式:通过聆听三首学堂乐歌,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尝试填词创作,进而加深他们对学堂乐歌特点的把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学堂乐歌的背景及意义,熟悉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期思想,进而培育一种民族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一、了解学堂乐歌、沈心工及李叔同的相关知识;二、欣赏学堂乐歌的三首代表曲目《体操——兵操》、《送别》、《祖国歌》。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讲授】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送别》(大合唱)。

2、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以经典歌曲《送别》导入教学,引起学生共鸣,揭示课题。

】2、【活动】新课教学一、学堂乐歌相关知识1、学堂乐歌的概念。

2、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内容。

3、“学堂乐歌兴起因素”讨论,教师点评。

4、共同探讨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了解学生对学堂乐歌兴起原因的初步概括。

】二、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1、播放视频资料,教师小结。

2、欣赏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并齐唱歌谱。

3、分析歌曲旋律特点,请学生划出相同乐句。

4、师生共同对歌曲的音乐要素进行分析:歌曲结构简单,一共六个乐句。

旋律采用单一乐句多次重复的手法,一共重复五次,朗朗上口。

采用一字一音,便于歌唱。

4、探讨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学堂乐歌的创作时期,正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

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在音乐创作上也是大胆吸收,认为只要有用,均可拿来。

所以说,选曲填词是当时学堂乐歌最主要的创作手法。

5、欣赏歌曲《黄河》,思考:这首歌曲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上和《兵操》有何不同?6、师生共同从旋律、节奏、主题等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这首歌曲除了“圣、河、誓、我”和两个“不”字外,其余都是一音配一字,且多用同音反复。

歌曲第一段节奏紧凑,附点音符的频繁运用使乐曲产生了较强的动力,描写出滚滚黄河的奔涌气势。

第二段节奏先紧后宽,大量使用长音符,曲调雄壮有力,情感起伏有致,生动体现了那一时期知识青年面对祖国山河破碎,立志投笔从戎,为国捐躯的慨然之情。

7、小结沈心工及其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资料以及对两首歌曲旋律、节奏、内容等音乐要素的分析,认识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并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三、新文化运动先驱——李叔同1、简单介绍李叔同。

2、欣赏《祖国歌》。

3、出示《祖国歌》和《老六板》谱例,进行分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和民间乐曲《老六板》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祖国歌》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教学内容安排】1、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

认识什么叫“新音乐”,什么叫“学堂乐歌”,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2、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体操—兵操》上。

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在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的前提下,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教学方法建议:1、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如在欣赏作品《体操——兵操》时,可同时让学生欣赏几首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如艺术性较强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等,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性以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启蒙时期“学堂乐歌”的局限性。

2、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提出的可行性、逻辑性和具有思考价值,要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促进作用,用问题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六章,主要详细内容为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及生平介绍。

具体包括: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长城谣》等作品,以及李叔同的《送别》、《青春舞曲》等作品。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两位音乐家的艺术成就,感受他们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难点: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钢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沈心工的音乐风格。

2. 讲解(10分钟)详细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分析他们的音乐作品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送别》为例,分析李叔同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和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作品(如《长城谣》、《青春舞曲》等)的音乐特点。

5. 课堂互动(10分钟)6. 情感教育(5分钟)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与李叔同生平简介2. 音乐作品特点及艺术价值3. 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与李叔同的《送别》在音乐风格上的异同。

2. 答案要点:从旋律、节奏、民族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自主了解其他音乐家的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环节3. 课堂互动与情感教育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沈心工与李叔同》高中音乐教学设计一等奖

《沈心工与李叔同》高中音乐教学设计一等奖

《沈心工与李叔同》高中音乐教学设计一等奖1、《沈心工与李叔同》高中音乐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作品。

2.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风格特征,尝试用书本中熟悉的曲调,依曲填词。

3.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以及《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其风格特征、影响及意义。

难点:尝试为熟悉的学堂乐歌依曲填词,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等教法:聆听感受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弹唱学生们熟悉的李叔同作品《送别》问:此曲的词曲?出处?学生回答,教师做补充,并提出大家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引出主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作品中引出本节课题,师生共同歌唱感受学堂乐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节课的关注。

二、新课教学1、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问:(1)什么是学堂乐歌?(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和意义?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设计意图: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书本内容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什么是学堂乐歌,内容、影响和意义,加深对后面学习本节作品的理解。

2、聆听沈心工《体操—兵操》问:(1)从歌词上分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从节奏、速度上分析作品的特点。

(3)从旋律上体验调式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作品为一段体,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号召儿童做兵操,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身体强壮是民众走出水深火热生活的根本,不仅要唤醒民众锻炼身体,还要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祖国强大人们才会真正幸福,曲调简洁、朗朗上口,易记,节奏紧凑,欢快的五声调式。

教师钢琴伴奏,师生合作共唱此曲。

设计意图:从音乐要素来分析此曲,加深对学堂乐歌风格特征的理解,师生共唱感受其艺术魅力。

3、聆听李叔同《祖国歌》请同学们从音乐要素方面分析此曲,对比沈心工的.《体操—兵操》谈谈两首作品的异同,学生总结学堂乐歌的特点。

:沈心工与李叔同-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沈心工与李叔同-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沈心工与李叔同-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教案介绍《音乐鉴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大学生基础教材,由沈心工教授和李叔同教授编纂。

该教材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通过对音乐的鉴赏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音乐艺术。

本教案以该教材为基础,针对人音版必修课程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音乐鉴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本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评价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授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熟练掌握音乐鉴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音乐元素、音乐结构、音乐风格、音乐历史和音乐媒介等方面;2.能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听、读、看三种方法进行综合鉴赏,能够识别和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流派;3.能够运用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评价和对比,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4.能够通过个人课题研究,深入探讨某一具体音乐作品或音乐风格,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

重难点本课程的重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不同音乐元素的辨识和理解,如旋律、和声、节奏、形式等;2.对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的识别和了解,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音乐等;3.对不同音乐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的认识和理解,如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4.对音乐鉴赏的三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即听、读、看三种方法;5.对音乐评价和对比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第一章:音乐的本质和特征1.音乐的定义和概念2.音乐的基本元素:旋律、和声、节奏、形式等3.音乐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章:欣赏古典音乐1.古典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4.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第三章:欣赏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1.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和特点2.流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现代流行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第四章:音乐影视和游戏音乐1.音乐影视和游戏音乐的历史和现状2.音乐影视和游戏音乐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3.电影、游戏音乐的欣赏和评价第五章:音乐的研究和创作1.音乐的研究方法和技巧2.音乐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个人课题研究和汇报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1.讲授方法:通过讲解音乐鉴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理解。

高一音乐鉴赏优质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优质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优质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六章,主题为“沈心工与李叔同”。

详细内容包括:沈心工的生平与创作特点,李叔同的音乐成就及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具体分析两位音乐家代表作品,如沈心工的《黄河颂》,李叔同的《送别》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沈心工和李叔同的生平事迹,认识他们的音乐贡献。

2. 学会欣赏和分析沈心工、李叔同的代表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沈心工、李叔同的音乐创作特点及其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沈心工、李叔同的代表作品,了解他们的音乐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设备、投影仪、钢琴。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黄河颂》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沈心工的音乐风格,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背后的历史背景。

2. 讲解:介绍沈心工和李叔同的生平事迹,分析他们的音乐创作特点及影响。

3. 欣赏:播放《黄河颂》、《送别》等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进行分析。

4.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沈心工、李叔同的音乐创作手法,并尝试创作简短的音乐段落。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与李叔同生平事迹音乐贡献代表作品2. 音乐分析旋律节奏和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黄河颂》和李叔同的《送别》,阐述它们在音乐史上的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深入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其他作品,了解他们对中国音乐发展的贡献,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推荐阅读《沈心工传》、《李叔同传》等相关书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达成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具与学具的选择与应用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互动环节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启发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挖掘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涵盖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特点,还要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优秀教学设计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优秀教学设计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和李叔同教学内容:《沈心工和李叔同》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听唱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旋律,初步了解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通过聆听、欣赏、体验、小组合作的方法学习演唱歌曲。

3.学生根据时代背景,认识学堂乐歌和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重难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和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同桌的你》设问: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什么感觉?(学生思考后回答)2.播放《黄河》让学生聆听,和《同桌的你》对比设问:这两首歌曲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新课教授1.介绍什么是学堂乐歌2.介绍学堂乐歌里都唱了哪些内容3.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4.简介学堂乐歌的三个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智忞5.初听歌曲《送别》设问:歌曲表达的是什么情感?6.复听歌曲,小声哼唱7.句末加入二声部的演唱a.0 5 4 2b.0 1 2 3c.0 2 3 4d.0 5 3 1a 和b 用呜代替歌词唱c 和d 用阿代替歌词唱8. 学生先学唱歌谱,然后再用“呜”和“阿”来唱第二声部的旋律和句末加入的音9.学生和老师合作,找一名指挥,学生唱第二声部,老师唱第一声部的歌词三、创编歌词通过歌曲旋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演唱,你么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配新的歌词。

四、课后作业课后让学生找一首自己喜爱的声乐作品,用“呜”和“阿”的演唱方式唱出旋律。

课堂小结: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并且用不同的方式演唱《送别》。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三、教学内容安排1、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

认识什么叫“新音乐”,什么叫“学堂乐歌”,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2、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体操—兵操》上。

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在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的前提下,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1、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有关沈心工、李叔同及学堂乐歌的知识进行阅读,了解这些知识。

2、学生资源: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应当将课堂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打倒军阀》之间的联系等。

)3、网络资源:学生参考:艺雅音乐在线网中国音乐简史(十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论文在线和久和中文社区网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4、参考书籍(1)《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武雍谊重点参考1840—1949这一时期(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汪毓和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教学方法建议:1、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氛围,并暗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简单总结,让学生对学堂乐歌有的认性一个感识。让学生了解教学框架。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课件出示:《祖国歌》乐谱并播放)师:(引导学生谈歌曲情感)生:……师:(总结)这首歌曲以精练的笔墨歌颂了祖国地大物博以及深厚的人文积淀,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这首歌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生:(谈感受,很多学生会表达不喜欢)……师:为什么?生:……歌曲所表现(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大家感觉歌词比较晦涩,师:的内容也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把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大家再来感受一遍。(课件出示《祖国歌》视频资料)经过重新填词之后,(与学生交流)整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发生师:了怎样的变化?生:……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通过两条旋律片段来寻找答(分别出示两段歌曲的部分旋律。案。引导学生试唱旋律,通过音)乐要素来分析歌曲音乐情绪的变化。(在速度和节奏两方面进行对比)师:经过重新填词之后的《祖国歌》只是在节奏和速度上做了简单改变就使这段旋律充满了别样5 6︱︱63 321 3 1︱︱︱︱︱3 3 6215 6 1 6︱︱︱︱2 1.......3 2︱1 6︱5‖︱1..师:三段旋律有什么异同点?生:……师:通过比对我们不难发现,两段旋律除了节拍、节奏同《老六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并阅读第174、179页这四段文字
生:(阅读文字)
师:通过阅读文字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生:……师:(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组词来概括:历史背景、创作方法、表现内容、影响等。)
师: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逐渐兴起。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重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师:下面让我们随着歌曲《祖国歌》一起走近学堂乐歌。在.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课题
沈心工与李叔同
教学目标
一、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
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
教材
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
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1、学堂乐歌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1902年颁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可。
4、《祖国歌》作于1905年。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歌词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2、《送别》是美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同合作写成的歌曲。歌曲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70年代拍摄电影《城南旧事》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至今仍久唱不衰。
3、《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1905年。首载于1937年出版的《心工唱歌集》。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节奏现紧后宽,最后结束在昂扬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更有教学目标。
体现个体差异,强调音乐感受,允许出现不同的答案。通过学生的感受进行总结。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板》稍有不同之外,基本上是套用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旋律填词而成。这也是学堂乐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填词歌曲师:学堂乐歌的创作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旋律填以新词编成,而创作歌曲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以歌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旋律、曲牌填以新词而成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而我们最初欣赏的歌曲《送别》同样是一首填词歌曲。(出示课件:《送别》乐谱)师:《送别》是由谁填词创作的。生:……(介绍李叔同)师:这首歌曲曲调取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创作的歌曲《梦见家和年在杭州填词创作了《送与母亲》,李叔同有感于亲友离别,1913别》这首学堂乐歌。下面我想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一段。(播放歌曲《送别》伴奏)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送别》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仿照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为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乐谱《山居秋暝》并指导学生用《送别》曲调演唱)播放两遍:第一遍学生试着往旋律上填歌词。第二遍唱。师:总结……师:(课件出示第二段乐谱《渔家傲》,教师配上《一剪梅》旋律演唱)通过大家的掌声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填词歌曲的魅力了。下面我们也尝试创作一首学堂乐歌。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
营造良好的教学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伴奏)组织学生就做。课前礼仪:师生问好《送他是(师:同学们对现在播放的这段旋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引导学生回答)别》)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师:100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100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送别》就是这样一首跨越100年的历史依然能够打动你我,书写音乐传奇的作品。我们今天的课就从歌曲《送别》开始(伴奏音乐持续,音量稍弱)师:播放视频(课件出示歌曲《送别》视频资料)师: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生:……师:《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形象的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由于它反应校园生活,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因此在20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学堂乐歌(导入3′20〞)(课件出示课题: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