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的意思
从马克思的新视域解读“历史”概念
从马克思的新视域解读“历史”概念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及的“历史”概念。
以德国当时喧嚣的理论界为背景,来讨论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历史”概念的特殊意义。
从马克思对历史规定的四要素出发理解“历史”。
从现实的个人在历史中的活动、与历史的关系来理解“历史”概念。
最后通过论述地域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来深入理解“历史”概念。
关键词:历史;四个要素;现实的个人;世界历史性在1845年到1846年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在建构“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最重要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新唯物主义第一次经典地在该书中被系统的进行了阐述。
该书主要是针对当时喧嚣的德国理论界,对其哲学现象进行批判。
在新世界观的理论建构过程中,该书给我们提供了准确的思想史定位。
历史唯物主义一直是我们探讨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我们对马克思提及的“历史”概念追问的不够透彻的情况下,也许“历史”概念被我们肤浅的理解了。
马克思的“历史”难道就直指社会历史领域吗?或者说是简单的自然唯物主义吗?在我们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语境进行深度思考后,我们便不难发现,马克思的“历史”具有其哲学本体性。
不是简单的指社会历史领域,具有哲学总体性新视域的特点。
那么“历史”概念是在怎样的理论背景中被提出,是在什么样的视域下被解读就成为了我们破解“历史”概念的关键。
一:新视域的产生1845年4月之后的德国思想理论界堪称“热闹非凡”。
在1844年底,施蒂納发表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他将人类历史的发展归结为自我意识的一种发现,并且认为纯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演变成世界上所有的关系。
由于时间的紧凑,《神圣家族》一书没来得及对其进行批判。
转年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于是批判施蒂纳的错误理论便被短暂搁置。
就在马克思钻研政治经学的这个时期,即1845年6月到10月,德国思想界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著。
“1845年6月,赫斯发表了《晚近的哲学家》。
在该书中批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的本质在经济现实领域中产生了异化。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所阐述的唯物史观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引发的社会变革所构成的。
这一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传统的哲学观念,指出它们存在着一种偏颇的唯心主义倾向。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历史是由思想和意识决定的,而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的基础,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上的社会形态都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而不断演变。
例如,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是靠采集、狩猎和渔捞等简单的方式来维持生活,生产力较低,因此其社会形态也是原始的、简单的。
当人类开始采用农耕生产的方式时,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导致了对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争夺,进而使得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
在这种基础上,创造出私有制,社会出现了剥削和被剥削的阶级之间的矛盾。
直到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得生产关系更加复杂化,生产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商品交换的普遍和资本的积累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
这种矛盾的激化,最终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引导人类向更为美好的共产主义前进。
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就是历史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等基础决定的,这种基础通过不断发展变革又将产生新的超越原有的基础的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社会形态等等。
总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一,它明确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引导着对社会经济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等方面不断的反思和变革。
正确认识和运用唯物史观,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马克思的视角解读“历史”概念——《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历史”概念的解读
覃小妮 : 从马克思的视角解读“ 历史” 概念
类满足 自 身需要 时所 引起 的新 的需要和社会 关 系 三者是我们理 解“ 史” 这 历 概念 的三个 方面; 马克 思的历史观 始终是 以物 质 资料 的生产为基础的 , 们也 应该从 历史与现实个人的 关系方 面来理 解“ 而我 历史” 最后 , 着 界生产和 交往的扩大 ,历 史” ; 随 世 “
[ 中图分类号 】A 1 8
《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是历史唯物主义诞 生的标 志 , 在 《 德意志意识 形态 》 , 中 历史 唯物 主义 的探 讨 占着 主要 的地
位, 历史唯物 主义 的基本原理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第一 章 中第一次得到 了初 次详 尽地 论述。马 克思在 论述 历史 唯物 主义中“ 历史 ” 的概念 时 , 现实 的前提 出发 , 实际 活动 的 从 从 个人出发来阐明“ 历史 ” 。笔者在 本文 中以现实 的前提 出发
第三, 基于以上两 种在历 史过 程 中形 成 的事 实 , 马克 思
认 为在历史 发展 的过 程中还存 在着第三 种关系 , 这个 一开始
就 纳入历史 发展过程 中的第三种 关系 就是 : 每 日都在 重新 “
生 产 自己生 活的人们 开始生 产另 外一 些人 , 即增 殖 , 就是 这 夫 妻之问的关系 , 父母 和子女 之 问的关系 , 也就 是家庭 ”3。 【 J
这个 家庭在 开始时是 唯一 的社会 关系 , 是需要 注意的 是 , 但
人 们的需要在增 长过 程中会产生新 的社 会关系 , 而人 口的增 多又会产生新 的需 要 的时 候 , 家庭 便 会演 变成 为从 属 的关 系。那 么我们在考 察和 研究 家庭 的时候 就应该 根据现 有的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描绘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学背景。
在这本书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这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全面的历史解释方法。
唯物史观主张历史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断地推动和发展的,它反对形式主义、抽象主义等对历史的简单解释。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由人类的活动和实践,尤其是在生产中的实践所构成的。
马克思指出,生产的需求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人类必须通过在生产中的实践,发现和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出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务,才能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这种生产过程不仅构成了人类社会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还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
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生产关系上的地位,如劳动者、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
不同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中不同人群的力量对比,人们的利益和目标也不同。
这种差异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向前发展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将不断被解决,社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最后,唯物史观强调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从阶级斗争中,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到了最重大的推动。
作为不同阶级的代表,它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不断地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阶级斗争经常出现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中,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则常常依赖于人们在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总之,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在于将社会历史发展如同一条流动的河流,由于人类实践的推动和改变,历史无法停滞不前。
唯物史观不能仅仅看待社会物质结构的变革,还应考虑到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习俗和法律规范等方面。
只有了解所有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才能更深入地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貌和规律。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张伟伟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20年第04期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在该著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等德国哲学家把世界历史看作精神或意识的产物,超越黑格尔式对世界历史的认知水平,从而阐释了他们对于世界历史的科学认知。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对后世尤其对我国来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它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为精神内核,以全人类的福祉为依归,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认真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的世界历史思想,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8)04-0067-07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中,首次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中国提出来的,但是它却以全人类的福祉为依归。
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为精神内核,是中国为了实现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而提出的一种交往理念,它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契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845年至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以及施蒂纳等德国哲学家,系统地阐述了其新哲学的基本观点,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于世界历史思想的科学认知。
今年恰逢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重温这部著作,领悟其中的世界历史思想,深切地表达了我们对于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对于其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视。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观浅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观浅析【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标志。
在这重要的哲学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他们以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作为历史出发点,把基本的历史活动分为四个要素加以考察,还深入到社会存在领域,以社会的视角、历史的视野来考察意识,阐释了历史中的生产与交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这一自身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关键词】历史活动实践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 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
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
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说:“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1],“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 [2]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新历史观所作的精辟概括,也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创立。
再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
再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内容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哲史上,是其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真正诞生地和发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及了“世界历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了阐述,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
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
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人的发展无产阶级共产主义全球化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存在之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各民族国家随着交往和联系的普遍扩大,打破自身局限,逐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社会有机体的历史过程,是历史主体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拓展而逐步获得解放的历史过程,是“人”从民族地域性的解放走向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过程,它开启于资本主义,最终指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即唯物史观的精心提炼和经典表述,是我们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指导原则。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否定了黑格尔历史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走出了历史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的困境。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1](p89)透过《德意志意识形态》来进行分析,“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践论,客观基础是生产力、交往形式和社会分工发展的特定的历史水平。
作为”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的实践论是很好理解的,这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马克思逐步地探寻到了“世界历史”理论。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唯物史观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对历史和社会的唯物主义分析和观察。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本文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角度对其进行浅谈,探讨其核心观点和意义。
唯物史观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他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逐渐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社会革命的产生。
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而不是依赖于偶然性或个人意志的。
唯物史观是对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的深刻分析。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所决定的,而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则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古代罗马、中世纪欧洲等历史时期的分析,揭示了物质生产和经济基础对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指出,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而阶级矛盾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唯物史观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认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决定的,而人类文明的变革和进步则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历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历史观,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历史观。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的变迁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孕育出来的,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结果。
他们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这种历史观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吴雅丽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性著作。
它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以及德国古典传统思辨哲学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批判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由前提、规律及结论三部分组成,即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以及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本文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下简称为《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作撰写的,这部著作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恩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对德国当时流行的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点低估了唯物史观的基础。
而《形态》中的第一卷,集中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进行批判,其中的第一章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因为它集中体现了马、恩批判德国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恩问主要观点。
本文就这一部分,以分析马、恩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理论的批判为出发点,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对德国传统思辨哲学的批判总结马恩指出“德国的批判,甚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
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
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
”这段话表明,在马恩之前对德国传统哲学的批判运动实质上只是抓住黑格尔体系的某一方面来反对另一个方面,用一种解释来代替另一种解释而已,并且始终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对现实世界没有丝毫的触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研究一种非历史哲学的历史概念,物质决定意识,对于历史的目的性的说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这三个维度对于历史概念进一步的进行了梳理和说明。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历史概念的确立,也标志着后来意义上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
从文本出发,梳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历史概念的阐释和说明,是理解马克思历史概念乃至整个哲学体系的一把关键性的钥匙。
标签:历史;社会;物质;目的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同以往的历史哲学是根本对立的,它不是以抽象的思辨任意臆造历史的联系,而是从现实的经验材料出发揭示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历史概念的确立,不是从最终确定的意义上来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就是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的确立,仅仅意味着一种主要原则的确立,后来的《资本论》以及马克思晚年的通信中,同样有对于历史概念的补充,但这种补充也是对主要原则的补充,而历史概念的主要原则,就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的,而这些原则主要包括几下几个方面。
一、一种非历史哲学的历史概念历史哲学是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所不能摆脱的理论先在,因此,马克思历史概念的阐述,就要首先对历史哲学表明自己的态度,马克思阐明历史前提的思想是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历史观清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马克思之前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展开,是抽象的思维的运动,是抽象的公式符号的组合,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或者说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思想的历史取代了现实的历史,对历史的关注变成了对思想语句的关注,也就意味着对现实利益的抛弃。
正如马克思所言,“世界舞台局限于莱比锡的书市”①,历史变成了书市中的符号,也就失去了其本真的面目,完全与现实的人脱离。
历史是现实的人的历史,是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历史的前提无疑是人本身。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②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有生命的个人,没有人就没有历史,更没有历史理论的语句。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历史学家尤尔根·奥斯特洛夫斯基一部重要的著作,他在书中探讨了世界历史的思想,尤其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本文将从世界历史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相关理论及其启示。
我们来谈谈《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世界历史思想的启示。
在书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认为历史是一种进程,是一种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过程。
他认为,人类历史可以分为自由和不自由两种状态,而自由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历史。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自由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文明之美,是一种灵魂的自觉和发扬。
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提出了“世界历史使命”的概念,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都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责任。
德国也不例外,德国有责任引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这种思想启示了我们,每个国家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我们来谈谈《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在书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提出了“世界历史的两大潮流”观念,认为世界历史一直在两大潮流之间波动:自由与不自由、平等与不平等。
他认为,只有当这两大潮流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历史。
这种思想启示了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尊重国家的主权和发展模式,又要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使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提出了“世界历史的世俗化进程”观念,认为世界历史正在向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即逐渐摆脱宗教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朝向理性和自由的方向发展。
这种思想启示了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立在理性和自由的基础之上,尊重不同文明的发展路径,促进文明交流和互鉴,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我们来谈谈《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1. 引言1.1 介绍《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著的重要著作,它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想,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海德格尔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一个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独特观点,试图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命运。
《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对历史、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综合分析,揭示了世界历史思想在塑造人类发展轨迹和命运中的重要作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海德格尔将世界历史看作是一种持续演进的过程,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方向性。
他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种永恒的寻求真理和意义的过程,而世界历史思想则是指导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前行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观。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对世界历史思想的深入探讨和理解,人类才能找到通向自身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实现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与和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它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指引。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明确人类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平等、共生的世界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1.2 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性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深刻把握上。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研究,可以发现各种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演变规律,了解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世界历史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们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历史思想有助于我们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利益主义,认识到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与共同责任。
通过对各国历史文化的比较和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认同。
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启迪人们的智慧,引导人们超越个人、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狭隘视野,推动全人类共同面对挑战,共同追求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未来。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哲学思想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哲学思想作者:张世超来源:《祖国》2017年第19期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它标志着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的形成。
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站在新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不仅明确了历史是现实的历史。
而且还发现了历史演进的机理,即生产与交往甚至首次明确地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科学论断。
本文首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哲学思想核心内涵进行探究,并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基本观点进行阐明。
进而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现了马克思历史哲学对于历史演进机理的观点,人类历史发展的形式是生产——交往,并且这一形式的实质内容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域历史不断相互积极影响并最终汇聚成为世界历史。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哲学思想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标志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涵进行探究不难发现,马克思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化的论述了观察和批判历史的角度以及应秉承的方法和原则,也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观。
在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问世之前,史学界的研究侧重于唯心主义学说,而唯心主义视角下的历史是脱离实际的事物。
马克思历史唯物观的提出,校正了历史的研究的正确方向,明确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马克思历史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即历史是现实的历史。
历史的现实性是马克思展开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研究历史的过程必须是从现实视角出发对现实事物进行研究的过程。
包括对历史现实中所发生过的一切现实行为以及思想行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在对历史进行探析和探究的时候必须把历史当做一门科学,不能进行任何唯心主义推断。
第二,历史与自然史之间必须进行结合研究,两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三,对历史的探究应以人类史为核心路径,这也是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概念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概念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马克思于1845年春草拟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提纲,随后又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该书对唯心史观作了彻底批判,又初步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书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范畴,诸如:生产力、分工、交往关系、市民社会、国家、所有制、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等等。
本文试图以《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为文本来分析“世界历史”概念。
一、世界历史概念的提出及其逻辑基础在节选的第二部分写道“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火l夕这句话实际上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第一,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它并不局限于某个人、国家、民族、地区的历史,而是不同个人、国家、民族、地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从而形成的整体的演变发展趋势:第二,世界历史并非从来就有,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形成的,世界历史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即:要有完善发展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且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民族间的分工。
世界历史形成之前是各个个人、国家、民族、地区相互孤立、封闭地演变发展,世界历史形成后,各个个人、国家、民族和地区相互联系在同一个整体的时空中演变发展。
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的发展,以及分工从民族内部扩人到民族之间是封闭孤立的历史向世界普遍联系的历史转变的主要动力。
世界历史概念的逻辑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是在唯物史观的立足点上谈世界历史的。
历史的现实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z,这些现实的个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同时,发生一定的联系,进行着交往活动,随着生产的进一步扩人,形成并扩人了分工,分工不仅把人与人之间隔离开来,而且把不同的人联系到同一个生产过程中来,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人了的生产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解读
哲学研究 。
・
5 ・
维普资讯
著 的中文译 本 来进 行一 番 研究 。
一
、
历 史是 什 么?
历史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常识性 的问题 , 既然问题已提出 , 一切 只好从头开始。依照中文文献 ,历 : “ 经历、 经过” ] 、史 , [ 聊)“ 记事者也 ” ] , 2 ( [( 这样看来 , 2嘞) 中文的“ 历史” 一词 , 其基本含义是指经历过发生过 的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 5期 5
2O 年 9月 02
重 庆 教 育 学院 学 报
Jun lo h n qn olg fE u a o o ra fC o g ig C l eo d c t n e i
V0 . 5 N 5 I 1 0. S p .0 2 et2 O
事。 依据 黑格 尔 《 史哲 学 》 德 文 中“ 历 , 历史 ” G s i t) 词 是 指 “ 生 的事 情” “ 生 事情 的历 ( ee c e 一 hh 发 或 发 史” , 口 咖)无论中文或德文 ,历史 ”G s i t - 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已发 生过的事。一件事情 的发生总 “ ( ee c e hh )
中文译本 的解读 , 现 马克 思所设 定 的“ 史” 念是 建 立在 以经验 为 基础 的认 识 论 之上 的 , 发 历 概 所 谓 “ 史的原 初 的 四重 关 系” 不具有 本 原 的意 义 , 历 也 而只 是 对 于“ 史” 源 的探 讨 。历 史是 建 历 起
立在 物质 生产 活动基 础上 的 现 实的人 们 生活 过程 的 总和 。
有时间、 地点、 人物 , 而且人物才是事件的主角 , 没有人物 , 来事件?事件是人物活动的显现 , 何 人物活动 不断显现 , 并经过了一定的时间 , 这就是历史。由此可见 , 历史是受某个对象 ( 人物) 所制约、 所支配、 所规 定的 , 而不能反过来说历史支配人物。当然我们有时也说 , 某某伟人是历史的产物 , 但这里 的“ 史” 历 已同 本来意义的历史不一样 , 而是指那个时代 的历史环境。严格地说起 来 , 已是“ 这 历史 ” 一词 的一种转 义。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下面,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市民社会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受生产力的制约,又制约着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
它包含着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各个个人的一切物质交往。
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是所有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表演的舞台。
历史是从市民社会中开始并在市民社会中不断发展的。
因此,创造历史的不是什么英雄领袖、国家首脑,而是占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
(二)关于分工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
到了后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进一步扩大。
但是,只有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始分离的时候,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探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探析作者:王爽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8期作者简介:王爽(1988—),女,河北保定人。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
王爽(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要:“世界历史”思想是唯物史观乃至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随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命题被提出,“世界历史”思想得到比较全面的阐述。
深入探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对我国当前应对全球化问题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古典经济学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124—03一、“世界历史”思想的形成条件哲学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切的哲学理论及其衍生和发展的过程都会残留着所处时代的痕迹,都不能脱离时代为它提供的土壤而独立发展。
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核心组成部分的“世界历史”思想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中心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现代化。
相应地,世界市场也日益现代化,国际分工体系初步形成。
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各方面都渐渐世界化和现代化了。
在早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日益形成一个庞大的结构体系。
马克思正是在这样一种现实经济条件下注意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潮流,从而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的世界理论、殖民理论和现代化国家的合法化理论等,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尤其是黑格尔“世界历史”的观点,更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直接来源。
黑格尔的观点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方面的借鉴。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历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历史观作者:崔媛来源:《经济师》2008年第12期摘要:“世界历史”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蕴含着人类追求自由的本质规定。
但我们在研究世界历史时却很容易陷入“自我遗忘”,只有理解世界历史自身以及我们自身的一切条件性,才能对世界历史有相对较好的研究的可能性。
关键字:世界历史哲学理解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2-142-02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5-1 846年合作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表明,他们已经能够正确说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揭示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而且对德国当时流行的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并运用新的历史观对各种社会现象做出了分析,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恩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
而在“形态”一书所表现的历史观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我们不能不给以十分重视的,那就是世界历史这个概念。
尽管目前对世界历史这一概念有着相当多的研究,但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研究都集中在对世界历史的产生的前提、基本内涵以及特征等方面。
而当我们潜心研究马、恩世界历史理论的时候,我们总是处在“理解的自我遗忘”状态。
所谓“理解的自我遗忘”是解释学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人们在理解时,关注的是文本的内容,而对自己是在理解这件事是遗忘的,正如我们在说话时,关注的是思想的表达,而对“说话”这件事是遗忘的一样。
理解的自我遗忘并不能说是坏事,当我们在研究马、恩的文本时,我们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的对象,而不能时时想着“研究”“理解”这件事。
但在研究世界历史理论甚或马克思主义的整个过程中,如果我们总是处在理解的自我遗忘状态,却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就是对理解这件事不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研究
1.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手稿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开头,马克思删去了下面一段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历史可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说;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
广义的“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时,不妨把历史理解为,这里指的是基于时间这一形上基础之上的一切变化和发展。
狭义的“历史”:单单研究人类历史。
手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费尔马哈及青年黑格尔进行彻底清算,正是当费尔巴哈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时他陷入了唯心主义。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手稿中的“历史”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2.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说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当马克思把有生命的个人作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时,历史不再是神的历史,也不是理性的历史,而真正成为了人的历史。
3.人类历史就是实践活动的展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
这说明,马克思认识到人类历史也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实际展开过程。
(1)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前提与基础的历史。
马克思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指一定社会所遇到的一定的现实前提或基础。
当我们说某事物是历史时,那就是在说,这个事是以一定的基础为前提的,一当它存在它就被规定,同它又是别的事物的出发点和根据,规定着别的事物。
其实,历史不是作为“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首先向我们呈现的一种不可回避的前提与基础,历史作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人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本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
(2)表现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历史是生产
力的发展史。
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再生产还是人自身的生产,都包含着另一方面,即社会关系的生产。
社会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可以被看作由生产力决定的人类社会关系(物质联系)形式的变迁史。
(3)与人自身的发展相统一的历史。
马克思把人作为历史的主体,认为是人及其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人自身在历史中生成,历史也是人自身的发展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人自己的现实规定性也被生产和创造出来了,人的存在形式和规定性是依靠历史、通过历史并同历史一起保存下来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作为“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解读陈剑
马克思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我以为,这是马克思对于“历史”概念的较为直接的规定。
这一规定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历史同各个世代相关,所谓“世代”当然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不断显现、人类的不断的蕃衍;二是指世代的依次交替,表明历史是一种历时性的事物,与时间相关。
马克思认为,历史绝不是幻想的结果,也不是哲学家头脑中的观念或精神的显现,从认识上看,历史是可以经验可以感知的人的活动。
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是依据经验而得到的认识,是建立在一个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论前提之上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依据经验所作出的“设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实际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了“历史”概念的含义。
首先,马、恩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区分人类历史与自然的标志:“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自然与人类历史的分界线。
其次,马、恩还指出,物质生产活动是任何历史的前提、条件与基础,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开端、
起源、基础和前提条件。
再次,马、恩指出,历史活动主体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这里,马、恩用生活的现实活动的观点揭示了历史主体的本质特征:人的存在即他们的现实生活,或者说是人们的现实生活、现实活动规定了他们的存在,进而可以说,历史就是现实的人们的生活过程。
而且,这种生活过程是可以用经验的方法加以确定的,这是因为,现实的人们的生活是直观的生动的,而不是抽象的。
马、恩指出:坚持这一观点,历史就不再是一些僵死材料的堆积,也不再是想像主体的想像的活动,从而坚持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历史,揭示人类历史的本质特征。
由上面几个方面的论点,可以概括出马、恩在其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对于历史的本质的看法:即历史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现实的人们的生活过程的总和,这也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概念的基本含义。
马、恩还指出:历史不过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各个世代的依次更替。
1.一般意义:“过去事实的记载;过去的事实;沿革,来历;发展过程;学科”,同现在的“历史”。
转义:历史环境等。
2.把历史放在或没有放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的情况。
——“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但是,这样的历史在德国是写不出来的。
”P24
3.观念的历史,德国历史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所有其他的民族和所有真实的事件都被遗忘了”,唯心主义历史观。
——“批判和批判者创造了历史。
”“如果我们的理论家一旦着手探讨真正的历史主题,例如18世纪的历史,那么他们也只能提供观念的历史,这种历史是和构成这些观念的基础的事实和实际过程脱离的。
”P36
4.真实存在的,现实。
——“他们不承认其他民族的事件是历史的。
”P37
5.区域性的交往形式。
——“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P42
6.人的自我异化过程,意识发展的过程。
——“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葡萄皮那个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人以后来的意识。
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
”P67
7.内容,逻辑发展。
——“唯一者的全部历史是围绕着儿童、青年和成人这三个阶段兜圈子的……”P121
8.哲学史,精神史。
——“思辨的观念、抽象的观点变成了历史的动力,因此历史也就变成了单纯的哲学史。
”P121
9.神学的历史,宗教史。
——“既然他们相信以往的全部历史是神学的历史,那么变历史为怪影的历史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P161(怪影:157-159,即观念)
10.施蒂纳造的历史,施蒂纳将哲学史变成抽象观念的推演。
包括三个简单的范畴,即儿
童(黑人、古代人)、青年(蒙古人、近代人)和成人(高加索人、我——完善的基督教徒)。
——“八个历史的反思”。
P164-170
11.思想,纯粹思想。
——“神圣的战士现在已征服了历史,把历史化为思想、纯思想、
仅仅是思想的思想。
”P198
12.施蒂纳虚构的共产主义的历史。
——“关于施蒂纳四个共产主义的历史虚构。
”P231-237
13.内容、观念。
——“‘唯一的’历史告诉我们,圣麦克斯把历史变成观念,然后把利己
主义者变为违背这些观念的罪人,他把一切利己主义者的自我实现变为违背这些观念的罪人,例如把特权者的权力变为违背平等观念的罪过,变为专制的罪过。
”P282 14.抽象地、孤立地看待历史的方法。
——“桑乔运用同位语有两种方法……历史的方法,
他用这种方法进行联系以及把各种时代扯在一起,同时他把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归结为一个唯一的词。
”P308
15.人类文明。
——“在这个阶段上,自燃三界、地质和历史的一切发展阶段的差异都消
失的无影无踪了。
”P538
16.“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念。
——“第二卷绝大部分历史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