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全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作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本书第一次系统地全面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
一)写作背景1、揭露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史观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3、革命实践的需要二)创作与出版1、创作:1845年秋至1846年5月2、出版:马恩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书发表三)篇章结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有两卷组成,每卷各由三章组成1)第一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
该卷包括:序言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费尔巴哈》章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由四个手稿构成。
莱比锡宗教会议第二章圣布鲁诺第三章圣麦克斯莱比锡宗教会议闭幕2)第二卷: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该卷包括:真正的社会主义第一章莱茵年鉴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第四章卡尔·格律恩。
“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1845年达姆斯塔德版)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第五章“霍尔施坦的格奥尔格·库尔曼博士”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
(其中第二章、第三章已缺失)著作的最后还附有恩格斯的著作《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它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的直接承续。
二、文本解说——对《费尔巴哈》四份手稿的分析手稿Ⅰ(P6~P18,第1段至第29段):着重阐述分工与所有制在历史发展的的不同阶段上的相互对应关系,并阐明了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的观点。
1、写作目的: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实质(1-4)2、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9)3、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前提:现实的个人的存在(10-14)4、生产和分工。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幻灯片1《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幻灯片2《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幻灯片3一、写作、出版背景●(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 1.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3.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幻灯片4(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1846年。
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第二卷(序言、1-5章)。
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
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幻灯片5(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文本概况●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幻灯片6(四)写作背景:《形态》写于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幻灯片7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的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
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物质世界。
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
对于如何进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
幻灯片8青年黑格尔派在言辞上非常激进,其哲学著作对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但其所谓的斗争实际上却是虚假的.实际上并未超越黑格尔,如果对这种空洞的革命词句下的虚伪斗争和保守本质不予揭露,科学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在群众中健康地展开。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思想创见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马克思认为,人的历史正是由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的。基于人的 实践活动,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不是意识决定 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而这里的“生活”,指的就是人的社会实 践活动。虽然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将哲学拉回了人与自然。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真正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性意义,将主客体的 关系分裂开来,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仅仅从抽象的个人及其感性 的直观层面去理解,因而没有真正理解人的现实活动。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 及其当代价值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XXXX年XX月
目录
CONTENTS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背景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创见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当代价值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背景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背景
(一)革命实践的迫切要求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内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欧 洲工人运动空前高涨,各国的无产阶级开始觉醒,自觉组织各种工人 团体、共产主义组织进行反抗。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资产 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团体中占据了主流地 位。这种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其实质是反对阶级斗争、反 对革命,主张阶级调和的。显然,这种反动思潮直接危害工人运动的 发展,必须进行批判。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 当代价值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求人的现实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所讲的人,区 别于单纯的动物属性,其实质是“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有社会关系的总 和”,确立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思想认识到 “人”的能动作用和历史作用,重视人的实际诉求,这与马克思唯物 史观思想一脉相承。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1)写作背景。
①德意志形态不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清算作为当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而且同时也是为告别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过去的信仰而写的。
②在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斯和恩格斯不仅在思想上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而且弄清了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他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已经形成的共同见解,系统阐发了新的世界观,这一任务正是通过德意志形态的写作来完成的。
③德意志形态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哲学意识形态,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必然性,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
(2)主要内容。
(20年、21年都考过)①提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第一,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第二,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三,生产力决定分工,进而决定所有制和交往形式。
第四,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出发点的确立,打破了以往思想史和观念史的神秘性,是科学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成为可能。
②强调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出发理解社会历史,第一,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第二,人的生产表现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关系,历史表现为物质,决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第三,分工是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发生异化的根源;第四,受生产力制约的交往形式,即市民社会是历史的舞台和发源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一个经验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和改造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把人类历史理解为一种经验的客观的发展过程,理解为以物质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从地域或民族性历史向世界性历史的转变过程。
③论述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第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实质上也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第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意识形态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要是统治阶级中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的产物。
德意志意识形态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示伍胤鸿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彻底清算以及建立唯物主义史观的标志性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做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今天我们再去研读这部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人的解放思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意识形态理论中产生一些启示,这些启示对我们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的解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意识形态理论;启示作为唯物史观建立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部著作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彻底的清算的同时也建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当代中国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引领的。
从经典文本中寻找对当代社会建设有启发性的理论是很重要的。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标志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大约在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期间。
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会面时就商定:“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1]这本经典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创作《神圣家族》之后的另一篇巨著。
因为各种原因《德意志意识形态》没法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发表,后世的译本存在与原文意思不符的现象,但是这不影响人们对重要理论的理解。
通过这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想去建立并深化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且利用这样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来完成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
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标志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经历过两次重要的转变,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再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转变。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成书正是这两次转变大致完成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六讲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导读一、《形态》的写作背景(一)与工人运动日益密切的联系,并因而产生的以科学理论武装工人运动的使命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本书的根本动力。
(二)批判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哲学基础,通过清算自己过去的信仰来制定新世界观,奠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本书的直接动力。
(三)回应鲍威尔、施蒂纳等青年黑格尔派的指责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本书的直接原因。
二、《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20世纪20、30年代用德文、俄文出版了全书。
三、《意识形态》全书结构☐在整个内容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第一卷第一章),是全书的中心内容。
☐《形态》的第一卷包括一个序言和三章:☐在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写作本书的目的。
首先在于揭露青年黑格尔派“同现实的影子所作的哲学斗争”的实质。
☐第一卷第一章标题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正面阐述唯物史观以及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同时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这一章在理论上最重要,起全书的总论的作用,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一卷第二章标题为“圣布鲁诺”。
这一章是批判鲍威尔,篇幅很小,只有20多页,分四小节。
☐第一卷第三章标题为“圣麦克斯”。
这一章是批判施蒂纳的。
这一章篇幅最大,占第一卷的三分之二,结构也最复杂。
☐《形态》的第二卷是对“各式各样的先知”所代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有一个序言和五章:☐序言简要地说明本卷的中心思想。
“他们把一定的、受历史条件制约的的各生活领域的意识同这些领域本身割裂开来,并且用真正的、绝对的意识即德国哲学的意识的尺度来衡量这个意识。
”(全集三卷536)☐第一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是批判卡贝、泽米希和马特伊的论文。
☐第四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是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主要代表格律恩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结构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作的历史背景(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是革命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同任何一部经典著作一样,《形态》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反动政府的要求下。
把马克思逐出巴黎。
马克思被迫来到了布鲁塞尔,接着恩格斯也来到了那里。
当他们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新的迫切的斗争任务正摆在他们面前。
欧洲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相继出现。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极力主张把这些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
于是1846年初,根据马克思的倡议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收到了大量书信,通报了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交流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
这一切表明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不断增长。
后来恩格斯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我们两人已经深深投入政治运动;我们已在知识分子中间,尤其在西德意志知识分子中间拥有信徒,并且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有相当大的联系”。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选》,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版,第2卷,第342 页)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同英国的宪章主义者的革命派、法国社会民主党“民主派兄弟协会”、特别是“正义者同盟”等组织建立了联系。
“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的手工业工人联合组成的一个秘密组织,在这一组织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思想,’一部分是布朗基主义,一部分是魏特林主义。
魏特林原是德国的裁缝工人,他的早期著作和言论,无疑地曾经起了促进革命的作用,可是他很快地就变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绊脚石。
魏特林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企图把“正义者同盟”变成一个俯首贴耳地追随他的宗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义者伺盟”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力图使它成为真正革命的、共产主义组织。
1846年5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另一些成员发表了《反克利盖的通告》,这个通告对克利盖的冒牌共.产主义宣传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
密码:mkszyxy “马克思主义学院”拼音的首字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哲学形成的标志 马克思哲学形成的标志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杰
原手稿样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概况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写作与发表情况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 不是教条, 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 避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避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 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 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 质生活条件。 质生活条件。”(第23页) 页
二、结构和基本内容
(一)结构
第一卷(序言、 第一卷(序言、1—3章) 3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卷(序言、 第二卷(序言、1—5章) 5
(二)基本内容
1、第一卷:一篇序言、三章 、第一卷:一篇序言、 主要内容:阐述唯物史观, 主要内容:阐述唯物史观,批判青年黑 格尔派,但重点是费尔巴哈。 格尔派,但重点是费尔巴哈。 第一章:《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 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 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第二章:《圣布鲁诺》 :《圣布鲁诺 第二章:《圣布鲁诺》 第三章:《圣麦克斯》 :《圣麦克斯 第三章:《圣麦克斯》 2、第二卷:一篇序言、五章 、第二卷:一篇序言、 主要内容:批判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批判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 思潮。 思潮。 第一章:《 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 :《“ 第一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 第四章:《 真正的社会主义” :《“ 第四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 编纂学》 编纂学》 第五章:《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第五章:《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第二节:意识形态(课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定的生产力和反抗旧社会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爆发的两大物质前提。
C、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
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便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完成(如果说,《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神圣家族》两部著作,是全面系统制定唯物史观的开始)。局限: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形成,但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概念还不标定化,还用交往关系和交往形式来表达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与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的论述还不精确完善。
4、《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内容
(1)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2)对各种思辨哲学的批判
(1)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A、经典重温
经典文摘1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席勒式
作品以主观热情代替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哲学观点代替对历史的具体把握艺术描写抽象化、概念化,不如莎士比亚作品鲜活感人
b、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特殊性表现在:它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人们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 理论的——实践 宗教的——虚幻 艺术的——情感 伦理的——道德四种掌握方式用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第二节: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哲学起点
——意识形态
do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之一,它对西方思想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了欧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意志意识形态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由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政治哲学家卡尔·施密特、法学家卡尔·斯特纳等人创立。
这个哲学流派的兴起背景和写作背景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下面我将就几个方面做详细的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政治环境德意志意识形态兴起的时期正处于德国的历史变革时期,这个政治哲学流派的诞生也与当时德国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在19世纪末,德国刚刚统一,国家的建立和统治面临着许多挑战,社会和政治变革呈现出复杂和多元的局面。
此时,德国社会正在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这种转变造成了各种社会、文化、政治方面的不稳定和混乱。
同时,德国在经济、技术、工业和文化等方面正在与其他欧洲国家竞争,这场竞争也加速了德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德意志意识形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在政治哲学方面探索了自由、平等与法治的问题,在德国国家建设与统治问题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施密特的《政治的概念》中,他探讨了政治的本质与形式,提出了“主权”、“独立”、“特殊性”、“决定性”等概念,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为德国在二战后重新走向国际社会提供了政治思想支撑。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兴起也与当时普遍存在的民族主义浪潮和认同危机有关。
在这个时期,德国人深感自己是欧洲文化、历史和文明的一部分,但又感到自己不够自主,存在文化或政治依赖性。
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试图通过对德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发掘和重新解读,达到挖掘德国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目的。
二、哲学传统与文化背景德国文化背景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德国,拥有强大的哲学传统和人文主义文化底蕴,这种文化传统造就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从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到尼采和海德格尔,德国一直是西方哲学的重要中心之一。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他们强调,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
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 上层建筑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肯 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资产阶级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 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 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第一卷 第一章 费尔巴哈
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 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 写于1845年9月到 1846年5月。他们写作这部论著有四个 方面的原因。
(一)《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的 哲学信仰。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第1思、恩格斯认为,历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 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 活条件。现实的个人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 活条件是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他们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 活条件,提出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 即:
(二)《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揭露当时德国各 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 系统地制定唯物史观, 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三)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 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认识费尔巴哈。
(四)《形态》中的基本思想是《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义:
3.他们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 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起构成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剖析
8、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革命(教材第 18段,原文第26段) 共产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的 革命;
9、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教材19段, 原文第27段) 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 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而不是相反; (2)历史的动力、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 批判; (3)不只是认为人创造环境,而且坚持环境 也创造人; (4)重视革命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决定作用;
扬弃异化和消灭分工的宗旨是恢复人的实 践活动的自由自觉的特点。“在共产主义 的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 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 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我自 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 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 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 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7——38页。)
3、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4-8段,原文6-10段)
5个基本因素 (1)人的基本需要和生产,它构成一切历史的 第一个前提和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2)在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及其活动的 基础上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再生产。 (3)人自身的再生产,指人繁衍及家庭关系。 (4)生产活动所结成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
3 所有制的几种不同形式(14-20段) 把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所 有制形式; 部落所有制; 古代公社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描述不够准确。
4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教材6-10段,原文21-26段)
(1)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 过程产生的。 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在一定的 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从精神生产 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着手进行论证); (3)新方法不同于德国哲学。批判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理论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 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 发展。 (4)新方法在于描绘出现实个人的能动生活过程。 强调这种考察方法的前提是现实的、可以经验观察到的、在 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5)唯物史观不能离开现实的历史,为整理历史资料提供 方便;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作者:杨梅来源:《知与行》2017年第01期[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完善的重要标志。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阐述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原理、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实现形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我们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唯物史观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出现与推进,资本主义的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得到飞速发展。
然而资本主义的矛盾也不断涌现并且日益激烈。
在这种境况下工人发动革命进行反抗,渐渐成为一支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独立力量。
面对这种社会现状马克思、恩格斯不断进行思考,最终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
在此书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社会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实现形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内容,形成唯物史观的理论。
这些重要的理论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对于当代我国治国理政的政策有着指导借鉴作用,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传播与融合。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1-0010-04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执笔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趋于完善。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
这一理论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在现代的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重大的影响。
恩格斯曾在马克思墓前评价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它是马克思两个重大发现之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实的个人”为切入点,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实现形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讲课教案
4、共产主义问题
实际上,而且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 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第29页)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 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 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第37页)
1845年,施蒂纳出版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鼓吹极端个 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指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的“人” 都不是最高的存在,只有“我”才是唯一真实的最高存在。
整个青年黑格尔哲学,都没有离开过黑格尔哲学的基地;他们的主 要贡献不过是对宗教观念做了哲学批判;他们只是提出了改变人们的思 想意识的任务,而没有提出用实践改造世界的任务。
这是否表明,哲学会随着实证的历史科学的建立而终结?唯物史观 与历史科学是什么关系?唯物史观是哲学吗?
哲学与实证科学
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 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 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第30页)
如果世界模式论不是从头脑中,而仅仅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 得来的,如果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那么为 此我们所需要的就不是哲学,而是关于世界和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 实证知识;由此产生的也不是哲学,而是实证科学。(恩格斯:《反 杜林论》,第128页)
这表明,意识是内在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 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就是语言的内容。人们为了生活,就要生产, 要生产就要交往,交往中就要有语言和思维,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由于 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提到它的背景,那我们就不得不先说一下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
在柏林大学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
1841年,大学毕业后,接受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观点。
在巴黎,他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各国革命史,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
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著作里明确地、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和途径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1845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但他们没有放弃,并于1848年2月他们写成的纲领随即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通过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之后编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可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在一个及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尤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写成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
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18世纪末叶,在同一切中世纪废物,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科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它等等。
因此,民主的敌人便竭尽全力来“驳倒”、败坏和诋毁唯物主义,维护那些不管怎样总是为宗教辩护或支持宗教的各种哲学唯心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
他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用黑格尔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