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2023-10-26CATALOGUE目录•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当代的应用与启示•结论01引言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这本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与意义VS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揭示其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期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一些学者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而另一些学者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和应用。
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等。
研究现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研究;二是关于这些理念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启示研究;三是关于这些理念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一些具体理念的深入挖掘和比较研究还不够充分等。
文献综述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02德意志意识形态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是欧洲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潮之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内容的阐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I]第1卷第1章《费尔巴哈》是未完成的手稿,写于第1卷成书过程中的不同时间。
就其理论内容来说,该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自己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费尔巴哈》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未能发表,直到1924年才第一次由前苏联发表俄文版,1926年由前苏联发表德文版。
《费尔巴哈》章的中文单行本于1988年编译出版。
正如德国的玄想家/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所宣告的,德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把鼓吹这种哲学的人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
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大·弗·斯特劳斯的主要著作《耶稣传》(1835-1836)开创了对宗教的哲学批判,并且使黑格尔学派开始分裂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
量”的世界性骚动。
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
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具骷髅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意义
在1845到1846年这段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
在这部著作中,两人通过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第一次系统地表达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初步论述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神自身在地上行进,这就是国家,国家的根源就是作为意志而实现自己的理性的力量”〔1〕在黑格尔的哲学世界里,国家是一种类似于神的存在,其地位处于市民社会之上,而市民社会中的人应该服从于国家的安排。
国家的使命不仅在于保护每个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有“更高的精神要素,自在自为的真理要素”。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2〕作为伦理的现实存在,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倡导社会的“善”,最终达到自由的状态。
应该说,黑格尔眼中的国家是一种合理的现实存在。
国家和市民社会都是绝对精神在现实中的一种表现,而国家则是绝对精神发展达到顶点的一种表现。
市民社会则被作为国家的一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存在而存在。
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深深地吸引着刚步入大学的马克思。
在他的早期著作当中,特别是他在《莱茵报》担任主编时所撰写的社会评论当中,如《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辩论》等一系列文章,一些黑格尔式的理性主义表露无遗,对自由等概念的阐发和论证还遗留着黑格尔哲学的痕迹。
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虽然在马叶涛涛《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意义[作者简介]叶涛涛,。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唯物史观早期著作。
由于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因此,在对于国家问题上,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并重新调整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国家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
就其阶级属性而言,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而为了使阶级统治能够继续,国家又必须进一步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服务,并且未来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阶级被消灭了,国家也终将归于消亡。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除其中的第2卷第4章在1847年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要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年才以手稿的形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
此外,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审视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审视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涉及一些历史观方面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及历史创造者是谁,对社会理想、信仰方面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书中的思想,对共产党人进行唯物历史观的教育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1845年秋到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编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这部著作包括两卷,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第1卷的第1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下,并对以往主流哲学进行了梳理,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如今,我们在全党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应积极使用吸收重要思想。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性著作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是两大重要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而唯物史观的确立作为其哲学的基础,使社会主义走得越来越科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唯物史观这一新世界观,其实,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这一思想已初步形成,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马克思在1844年5月底6月初到8月,编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指出,人的实践、创造的对象是世界,他最终把唯物主义原则与历史原则结合在一起,充分阐述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更深层次的关系,并把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工人在此状态下的生存困境及其阶级特征揭示出来,甚至对无产阶级在历史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证。
马克思认为:“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试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2
三、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1、以彻底消灭私有制为根本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指出:“但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灭,人们将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4] “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
”[5]这些观点都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是为了彻底消灭私有制,这是过去一切社会所没有的,也不可能做到的。
过去的社会变革总是以一种新的私有制代替旧的私有制。
2、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每个人之间都是为完全消灭阶级而结成的自由联合体。
马、恩在文中使用了“联合起来的个人”、“各个人之间”、“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 [6]等等这样的词句来反映表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已经完全消灭了阶级,每个人再也不是作为阶级的成员而存在,而是作为个人存在;而作为个人,他又不是孤立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由联合的关系。
在文中是这样指出的:“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 [7] “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此的交往的产物。
”[8] “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
”[9]可以看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没有阶级身份上差别,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愿地加入联合体,但这种联合体是没有阶级党派之分的。
3、共产主义具有经济属性。
马、恩指出,“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在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10]他们在这里强调了,建立共产主义具有经济的性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基础的,否则,它便是空想的不现实的。
这里他们把共产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批判空想共产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
哈 尔滨 市委 党校 学报
T HE J OURNAL OF HARB I N COMMI T TEE S CHOOL OF T HE CCP
NO V . 2 01 5 No . 6 S e ia r 1 .1 0 2
第 6期 总第 1 0 2期
从 共 产主 义 思 想的理 论 来源 、 具体 内容 、 地 位作 用及 其 对现 实的 启 示等 方 面进 行梳 理和探 究 , 意在
凸显《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意义。
关键 词 : 马 克思 ; 《 德 意 志意识 形 态》 ; 共 产 主 义
中图分 类号 : A 8 1 1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8 5 2 0 ( 2 0 1 5 ) 0 6— 0 0 2 5— 0 8 产 主义思 想 的理论来 源 。
阐明 了 自己的共产 主义 观 。
2 . 马克 思对 赫斯 共产 主 义思想 的批判
界抽象 否定 , 向贫穷 的 、 需 求 不 高 的人— —他 不 仅 没有超 越私 有 财 产 的水 平 , 甚 至 从 来 没 有 达 到 私 有 财产 的水 平— — 的 非 自然 的简 单 状 态 的 倒 退 , 恰 恰证 明对 私有 财产 的这 种 扬 弃 绝不 是 真 正 的 占 有” l l J l 8 4 , 总之 , 马克 思将这 种 共产 主义 的 本质 定 性为“ 不 过 是 想 把 自己作 为 积极 的共 同体 确 定 下
一
、
《 德 意志意识形态》 中共产 主义 思想
的 理 论 来 源
在 马克 思 共 产 主 义 思 想 的演 变 过 程 中 , 包 括 空想 共 产 主义 、 蒲鲁东 、 赫 斯 在 内 的思 想 , 都 对 马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3/2019《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王 培摘要: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社会目标和价值诉求。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从“现实的人”出发,指出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从社会分工出发论证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阐明了共产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描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论开始走向成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思想 ;演进作者简介:王培,滨州学院讲师,博士 (邮政编码 256600)中图分类号:A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9)03-0089-04《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写于1845—1846年,在这篇小册子里,马克思与恩格斯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思想,对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进行了清算。
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形态》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意识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介绍分工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总体性看法,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的物质基础任何历史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有前提的。
德国哲学把宗教的统治当成前提,宣布人是“宗教的人”。
无论是青年黑格尔派还是老年黑格尔派,普遍地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1]但凡神学、宗教、政治、观念等先在的意识解决不了的地方,德国哲学家就荒谬的称其为“史前时期”,至于“史前历史”如何过渡到现实的历史,他们无法也没有做出任何解释。
费尔巴哈与德国人相比,进步很多,他能够看到“感性世界”,却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直观的理解,他并没有看到这一世界是历史的产物,是大工业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唯物史观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唯物史观作者:黄涛来源:《祖国》2020年第01期摘要:1845年到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与恩格斯首次提出理解、认识与把握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里具有程碑意义的著作,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对人本主义(费尔巴哈)和唯心主义(黑格尔)等所有旧唯物主义哲学进行批判。
马克思构建的历史唯物主义重要原理,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条件,分析历史运动规律以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 ; 唯物史观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完成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下文简称为《形态》).此作品较为全面、系统的叙述了两人所制定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对施蒂纳、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为首的当时德国流行的不同种类的唯心史观思想开展深刻的批判和分析,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界限进行划分,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为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形态》第一卷中,马克思运用大篇幅来批评施蒂纳、鲍威尔、费尔巴哈为首的很多现代德国哲学家,其中的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1]”则是《形态》这部著作的主要部分,其充分体现了马、恩二人批判德国思辩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唯心史观要阐述的主要观点。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及其内涵马克思批判德国哲学家基于意识阐述的唯心主义方法,并与此思想理论划清界限,就要以果断舍弃他们错误理论为出发点,制定正确方向与出发点,这是科学唯物史观的重要基础。
“个人是所有人类历史的首个基础和前提。
[2]”马恩充分阐述人是所有历史观不能缺少的基础和前提,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历史,如果人不参与则不会产生历史。
首先,《形态》指出要基于现实的个人视域来分析构成社会历史基础的人和社会历史。
《形态》阐述,历史基础的个人在内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实践性的、社会历史性活动的存在[3]。
所以,如果仅仅静态的、孤立的把个人当作是历史的基础,不如客观、准确地将进行实践活动的个人,特别是进行着生产活动的人当作是历史的现实基础。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第三章创建新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一、特殊的文本产生特殊的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一部较为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特别是该书第1章,集中体现了该书的精华。
在马克思经典原著中,《形态》这一文本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和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在解读这一经典哲学著作时如果不注意这种特殊性,那么这些解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令人生疑的。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种文本的特殊性,它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它是一部至少由两人合作的手稿;②它是在作者生前没有发表过的手稿;③它是一份不完整、未完成(非解构主义内涵)的手稿;④它是一份有许多版本(编排方式)的手稿;⑤它是一份含有诸多修改痕迹的手稿;⑥它是一份有所遗失和侵蚀的手稿。
(一)现有的解读方法我们见到的《形态》现存结构,正如侯才所言:“……是由后来的出版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几经改进加以编排的。
这种编排因其固有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既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障碍。
”这样一来,暂且撇开接受理论、阐释学、文本学意义上的不同解读模式不说,只就《形态》文本本身的上述特殊性而言,不同的人对《形态》的研究和解读必然会持有不同的路径、方法、立场和视角。
从下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可以管窥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两种解读视角。
张一兵教授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基本编排方式,不仅仅是文献的结构问题,还涉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
”聂锦芳博士强调对《形态》解读的历史语境、整体马克思立场和文本学视角,其认为:“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不应是一种孤立的学术行为,而应是完整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中一个方面的工作。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吴雅丽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性著作。
它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以及德国古典传统思辨哲学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批判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由前提、规律及结论三部分组成,即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以及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本文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下简称为《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作撰写的,这部著作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恩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对德国当时流行的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点低估了唯物史观的基础。
而《形态》中的第一卷,集中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进行批判,其中的第一章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因为它集中体现了马、恩批判德国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恩问主要观点。
本文就这一部分,以分析马、恩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理论的批判为出发点,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对德国传统思辨哲学的批判总结马恩指出“德国的批判,甚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
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
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
”这段话表明,在马恩之前对德国传统哲学的批判运动实质上只是抓住黑格尔体系的某一方面来反对另一个方面,用一种解释来代替另一种解释而已,并且始终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对现实世界没有丝毫的触动。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观点
社 科 集 萃
论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观点
王 龙 生
( 无锡 交通 高 等职 业技 术学校 ,江 苏 无锡 2 1 4 1 5 1 )
摘 要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 的 《 德 意志意识形 态》第一卷 第一章 中阐述 了一些关于共产主义观点 。其 内容
有 :实现共 产主义的前提 、途 径 ;共产主 义不可能单独在 某一 国家首先 实现 ;共产主 义和共产主 义者 的概 念 ; 共产主义运动 的特 点;共产主 义革命的四条结论 ;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
“ 之所以, 这种“ 异 化” 需 要消 灭 , 社 会 才 能进 步 , 如
何才能使“ 异化” 消灭呢?这里需要一个前提和两
二、 阐述 了共产主义不 可能单独在某一 个 国家 首先实现
马、 恩指 出: “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 占统治地位 个条件。一个前提是生产力的 巨大增长和高度发 展; 两个 条 件是 ( 1 ) 由异 化所 导致 的 阶级 分 化和 阶 的各 民族 ‘ 一下子 ’ 同时发 生的行 动, 在经验 上可 级斗争的激化 , 进而导致无产 阶级革命 ; ( 2 ) 普遍 能 的。 ” [ 4 1 这句话说明 了共产 主义不可能单独在 某
作者简介 : 王龙 生( 1 9 7 1 一 ) , 男,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 术学校教师 , 哲学 硕士 , 研究方 向 : 马克思 主义哲 学与当代现实 。
社 科 集 萃
一
个 国家才 能取得胜利 , 只有在某些先进 的国家 反映表述共产主义社会 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
重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概念
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 “ 对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付诸实行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 ; 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的原话说 , 即“ 全 部社会生 活在本质 上是实践 的” , “ 人 应该在 实践 中证 明… … 自己思维 的现 实性和力 量” 。 马克思在哲 学上 区分 “ 武器 的批判 ”范畴与 “ 批判 的武器 ”范畴 、“ 改变世界 ”范畴与 “ 解 释世界 ”范畴 , 区分 “ 一部实 际行动 ” 与 “ 一 打纲领 ” , 并突出 “ 武器 的批判 ”“ 改 变世界 ”“ 一部 实 际行 动”这一实践 尺度 。 相应地 ,马克思 恩格斯 在政治上 针对那种耽 于幻想 、拒绝 革命 的 l 9 世 纪初英法 “ 共 产主义 ”而强调 “ 阶
“
一
文 不值 ” 。
显然 ,《 德 意志意识形 态 》中的 “ 实践 的唯物 主义 ”“ 共产 主义 ”概念 与他们所 生存 的工业 文 明或资 本 世界之 问存 在 内在逻辑 ,也 就是这 两个 概念 在现代 性运 动及 其全球 化背 景下发 生 内涵 “ 重叠 ” :工 业
格斯的合著 ,他们两人 对共产主义学说 的贡献 可谓不分伯仲。
[ 关键词 】 共产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 德 意志意识 形态 》
[ 中图分类号 ]B 0 — 0[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0 . 7 3 2 6( 2 0 1 7)0 2 . 0 0 0 9 . 0 6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解读作者:杨洋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6期杨洋(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共产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8-0267-02《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不仅完成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而且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对于当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深刻地指导意义。
一、阐释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主要从分工的角度以及私有制的产生角度来分析共产主义的。
他们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分工造成的,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与扩大,与此同时,分工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阶级矛盾的激化,甚至人的本质的异化。
如何消灭这种“异化”,首先,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高度发达。
其次,由于异化造成了阶级出现了分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越演越烈,无产阶级革命最终爆发。
最后,交往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
“异化”作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只有消除了“异化”现象才能够为共产主义的实现铺平道路创造先决条件。
换句话说,消除“异化”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共同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的前提。
为了生存,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形成同盟,继而为实现共产主义,扫清障碍,创造有利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交往的力量本身来说是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某种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German Ideology)是马克思与里夫•施特劳斯在1845年出版的书籍。
在书中,马克思和施特劳斯重点提出了共产主义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后来人们对这种思想的理解和陈述方式。
在本文中,我将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展示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体现。
马克思和施特劳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终阶段,它属于最新的一种社会阶段。
在这种社会阶段,没有阶级分化,所有的财产,包括生产资料、土地及建筑都是社会统一所有的。
所有的富裕,优势,责任和政治权力,社会统一分配给所有成员,没有任何人被特殊分配或受到特殊照顾;因此,通过实现共产主义,就能够彻底消除一切不公平的现象。
此外,马克思和施特劳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提出,共产主义可以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统一进行发展。
共产主义最终目标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一种没有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完全无阶级分化的社会,私有财产完全消失,财富全部公有化。
共产主义思想就是以有限政府及比较少的从政者管理国家政治事务,而大批人民会接受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平等化。
此外,马克思和施特劳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进一步提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可以建立在社会企业、尊重集体和反对个人主义的原则之上。
这些原则意味着,任何个人拥有权力与独特性都是由于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的一致支持,而不是由于个人的能力及特权。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也由这些原则维护,这就能确保平等的权利、革新的发展和全民的幸福。
以上就是马克思和施特劳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概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共产主义思想是一种在争取人们最大化公平权益的社会阶段变革。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观点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观点
在乔治·史特勒的著名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阐述了共产主义的观点,值得推荐和深度思考。
共产主义是史特勒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他认为这将可能完善德国社会,
使「所有人们有无可限量的充沛机会追求内在价值」,「削弱对他人的奴役以及对共享本质财富的霸权性投靠」。
因此,他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把握社会结构,并在其下实施“自由”,解决制度性歧视和价值观衰退的问题。
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也是避免人民因落后的文化观念和低下的经济状态而蒙受制度压迫。
此外,史特勒还提出了一种构建良好共产主义的方法和技术,他将革命力量引
入德国并发展出来的大规模经济和政治计划,其中包括共产主义中最重要的概念“发展”。
此外,他还反对宗教和传统制度,认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对军队士气、社会繁荣和经济福利的显著差异,而这些差异导致了一种具有经济、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的社会偏见。
史特勒共产主义的理论,潜在地提出了改革未来社会的建议和痛苦,既能掐灭
社会上的社会份子,又能够制定精确的立法,以限制把参与者的激情及其爱憎分离出来,以实现和平与平等。
因此,推荐读者对史特勒的论述进行深入的思考,以理解共产主义在地理政治环境中的价值和特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证
B E S S E L S2021年第20卷第1期《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证□杨鸿【内容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继《神圣家族》之后的第二部著作。
该书从1845年春开始酝酿,到1847年春全部完成,前后花了约两年时间。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论著,马克思在该书中 首次详细全面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它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标志着马克思彻底清算了过去 的哲学信仰、与旧哲学实行了彻底的决裂,也预示着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在理论层面完成论证。
本文拟对该著作 共产主义论证部分进行粗浅的解读3【关键词】共产主义;科学论证;德意志意识形态【作者简介】杨鸿(1991.5 ~ ),男,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仔细翻阅《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不难发现,马克思基 于其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现实生活的基本矛盾出发,为共产 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供了科学的哲学论证,得出了同一切空 想社会主义截然不同的结论,从而使社会主义真正由空想变 为科学。
具体说来,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 规律性分析,深刻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实 现共产主义需具备的社会条件和通往共产主义的现实道路,揭示了资本主义被无产阶级推翻,进而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 演进的历史命运,肯定了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未 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基本特征作出了科学的预测。
―、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经济根源为了使共产主义变为科学,必须首先把它置放在真正现 实的基础之上。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最 终实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趋势,是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共产主义运动不是基于空想,而是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说:“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条 件中必然产生的。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形成因素是 大工业时代生产力发展与私有制现实下财富向少数资本家 集中之间的巨大矛盾。
简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简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人的存在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两个维度:就个人自身而言,重要的是在涉及德性、公正、快乐、自制、友谊等的现实活动中达到中庸,以便求得自身幸福;就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而言,人所处理的现实活动总是与他人密切相关,追求自身幸福的界限就在于绝不损害他人的幸福。
由于“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人的本性中就含有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极力避免损害他人幸福的倾向,所以,以追求自身幸福为出发点的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理性的、运转良好的国家。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而言,作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个人的存在具有“现实性”,这种现实性是在吸收以往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成果并且引入新的“活动”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多维度的“存在”,需要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支持才能维持其存在,无论这种物质生活条件是自身的产物还是他人的产物。
另一方面,个人的存在不是虚幻的而是现实的,这种现实性就表现在他们的“活动”中;个人的“活动”既为自身的存在提供物质基础,也是自身存在的表现形式。
与“活动”相分离而存在的个人既没有必要性也没有可能性。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动物的生命仅仅是“生存”,而生活资料的生产意味着人的生命是一种特殊的生存,即“生活”。
“生存”与“生活”的“根本区别在于‘生活’是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人的生存开辟了全新的意义世界。
第二,人的存在的“生命性”具有典型的“意识”特征,即人是有“意识”的存在,“意识”使人们将自我与非我区分开、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独特的社会属性。
最初人们所具有的“意识”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意识”使人们将自我与非我区分开,它“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在这里,人对自然的把握与动物对自然的把握并无不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探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探源《德意志意识形态》选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年版所谓德意志意思形态是指老年黑格尔学派和青年黑格尔学派的观点。
1、生产力的三方面: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资料。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但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地去完成它。
”第79页精神生产:“第二个事实就是,已经获得满足用户的第一个须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赢得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发代莱须要的生产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第79页繁殖:“一开始就要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
“第80页双重关系:一方面就是自然关系---生产力;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第80页讲述生产力: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相处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正像我们所看见的,它在迄今为此的历史中曾多次出现过,然而并没威胁相处形式的基础---每次都不免必须发动为革命,同时也实行各种附带形式,例如冲突的总和,相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相处形式之间的矛盾。
”第页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市民社会:“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为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相处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第88页“市民社会包含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相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轻易从生产和相处中发展出来的社会非政府,这种社会非政府在一切时代都形成国家的基础以及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共产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不仅完成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而且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对于当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深刻地指导意义。
一、阐释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主要从分工的角度以及私有制的产生角度来分析共产主义的。
他们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分工造成的,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与扩大,与此同时,分工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阶级矛盾的激化,甚至人的本质的异化。
如何消灭这种“异化”,首先,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高度发达。
其次,由于异化造成了阶级出现了分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越演越烈,无产阶级革命最终爆发。
最后,交往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
“异化”作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只有消除了“异化”现象才能够为共产主义的实现铺平道路创造先决条件。
换句话说,消除“异化”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共同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的前提。
为了生存,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形成同盟,继而为实现共产主义,扫清障碍,创造有利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交往的力量本身来说是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某种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以下这样的结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普遍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只有从全世界的角度把握才能够实现共产主义。
二、共产主义不能在一个国家首先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可能的。
”这句话指明共产主义是不能也不可能由某个国家单独完成的。
共产主义是一种联合的运动,只有通过几个先进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斗争才能够实现。
否则,共产主义只是一种“经验上的可能”。
三、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
1.以彻底消灭私有制为根本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指出:“但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灭,人们将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私有制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
”这些论述从某种角度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私有制,这在以前是完全没有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过去以往的社会革命不过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而共产主义本质上是要消灭这种私有制。
2.共产主义运动是自由联合体的运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每个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的个体都是抱着为了完全消灭阶级的信念而组成的自由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多次使用“联合起来的个人”“各个人之
间”“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等词汇,目的是为了描述和反映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文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不仅是一个个体的鲜活存在,同时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与此同时他们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人与个人之间是一种自由联合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是这样写到:“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此的交往的产物。
”“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
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没有阶级差别的,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他们自愿地加入联合体中,而这种联合体也是没有阶级属性和党派的区别的。
3.共产主义具有经济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这样写到,“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在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