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剖析 共29页

合集下载

第四讲《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四讲《德意志意识形态》
15
可能的原因是:(1 可能的原因是:(1)从这一思路出发的概述已经完成; (2)感到从这一思路出发进行的概括与后面的系统表述 在逻辑上不一致,需要重新写一个“开头”。 第二个开头(即第五手稿)是不同于第一个开头的独立 理论表述,这一表述是从历史进程的具体发展来说明新世 界观的。 这两个开头可能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阐述新哲学的, 前者是共时性视角,即社会结构性视角,体现的是从现象 道本质的哲学逻辑分析的思路;后者则是历时性视角,即 社会历史的过程性视角,用三种社会形态的具体发展过程 来进行经济学的理论说明。体现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思 路。
18
视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认为只有“我”才是唯一真实的 最高存在,宣扬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 马克思认为,施特劳斯“实体”、鲍威尔的“自我意 识”、施蒂纳的“唯一者”以及费尔巴哈的“类”,都不 过是黑格尔 哲学中“绝对理念”的别名,都摆脱不掉神 秘主义,因为他们总是抽象地谈论问题。 2、青年黑格尔派只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 P23第2 段):他们认为宗教统治着一切,是社会弊端的总根源, ):他们认为宗教统治着一切,是社会弊端的总根源, 他们将宗教的范围夸大、扩大了。 3、 P23—24第3、4段:从“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 从“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 统治着现存世界”的观点出发,青年黑格尔派把批判的任 务归为改变人们的意识,他们实际上是将对现实的批判归 结为对天国的批判,颠倒了意识与现实的关系。
4
(三)文本的重要地位
1、1844年的《手稿》是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1844年的《手稿》 和黑格尔以来的异化理论,特别是赫斯的经济异化思想, 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和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的一次尝试。 费尔巴哈人本学中的内在唯心主义此时尚未被马克思发现, 更谈不上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在这里是被马克思作为 试图超越蒲鲁东、赫斯等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新的批判路 径来使用的。 2、1845年的《提纲》,是马克思拟定的批判德国古典 1845年的《提纲》 哲学,特别是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提纲。在《提纲》 哲学,特别是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提纲。在《提纲》 中,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清算了自己的哲学信 仰,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从而实现了思想的重大转 折:从隐性唯心主义过渡到了唯物主义;恩格斯因此而把 它看作是新世界观的第一次萌芽。但由于各种原因,马克 思并没有将《提纲》 思并没有将《提纲》写作出来。

第五讲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五讲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十五页,共36页
•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 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 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 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第十六页,共36页
第十四页,共36页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理论观点解析
• (一)“生活决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 • 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意识形态哲学思想体系的
基本前提是“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 治着现存世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统治 和束缚,是来自意识、观念的,因此,人的解放, 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 来。
第十八页,共36页
• “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 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 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第十九页,共36页
• “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
生活,而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
第二十页,共36页
• 黑格尔的“思辨的个人” • 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个人”
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两个方面。
第二十四页,共36页
•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
了生活,除了要有一定的自然条件外,还需要满足 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资料,因此人们的第一个历史 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
活本身。”
第二十五页,共36页
•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 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 生的变更出发”
第三十五页,共36页
•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 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 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 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PPT课件

德意志意识形态PPT课件
2019/11/8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介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写作时间是 1845 年 11 月至 1846 年 8 月。作为被
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但它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却由于各 种原因(主要是党内的不同意见) 未能公开发表(仅发表了第 2 卷的第四章)。直 到 1924 年, 经苏联梁赞诺夫整理, 它才以俄文优质
11
4.法的本质应当表述为国家意志性而非阶级性
• 国家意志不等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 国家意志是转换了的统治阶级意志, • 国家意志包含的内容和范围更为广泛:
(一)统治阶级的意志, 占绝对优势地位; (二)同盟阶级的意志, 占有一定地位; (三)社会公共意志, 占有必要地位; (四)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占有缓和矛盾的地位。
2019/11/10
优质
14
优质
13
结论: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对于法阶级性的表述
• 第一,法律的阶级性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 • 第二,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逐步消除法的阶级性。 •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法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重点在于批判资产阶
级法的不合理性。资产阶级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资产阶级的意志,是指资产阶级 把客观存在的法归结为只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以便以法的名义来掩盖其法律的 阶级偏私性 ,合理的、优良的法律不应当仅仅是一个阶级意志的体现。
2019/11/10
优质
3
《德意志意识形态》知识梳理
•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个人” • (二)政治及法的结构同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 • (三)法是表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国家意志 • (四)法的价值分析 • (五)私法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
2019/11/10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结构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作的历史背景(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是革命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同任何一部经典著作一样,《形态》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反动政府的要求下。

把马克思逐出巴黎。

马克思被迫来到了布鲁塞尔,接着恩格斯也来到了那里。

当他们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新的迫切的斗争任务正摆在他们面前。

欧洲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各种工人团体、共产主义组织相继出现。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极力主张把这些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

于是1846年初,根据马克思的倡议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收到了大量书信,通报了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交流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

这一切表明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不断增长。

后来恩格斯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我们两人已经深深投入政治运动;我们已在知识分子中间,尤其在西德意志知识分子中间拥有信徒,并且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有相当大的联系”。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选》,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5年版,第2卷,第342 页)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同英国的宪章主义者的革命派、法国社会民主党“民主派兄弟协会”、特别是“正义者同盟”等组织建立了联系。

“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的手工业工人联合组成的一个秘密组织,在这一组织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思想,’一部分是布朗基主义,一部分是魏特林主义。

魏特林原是德国的裁缝工人,他的早期著作和言论,无疑地曾经起了促进革命的作用,可是他很快地就变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绊脚石。

魏特林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企图把“正义者同盟”变成一个俯首贴耳地追随他的宗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义者伺盟”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力图使它成为真正革命的、共产主义组织。

1846年5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另一些成员发表了《反克利盖的通告》,这个通告对克利盖的冒牌共.产主义宣传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PPT课件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 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 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 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生产决定的。
2、段意概括
❖ 在这一段中,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考察整个 社会运动及其规律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个 人”。
2、段意概括
❖ 第一,民族内外部关系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 间际关系 。
❖ 第二,分工的发展。 ❖ 第三,分工产生所有制 。 ❖ 第四,部落所有制 。 ❖ 第五,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 ❖ 第六,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
3、难点解析
❖ 第一,“社会结构” 。 ❖ 第二,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
4、重要理论观点阐述
❖ 第三,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
❖ “意识形态”
❖ 作为书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多次使用“意识形态”,有自己独 特的含义。今天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指同经济基础紧密联系、 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哲学等形式。但马克思恩格斯在此使用的“意识形态”却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有特殊含义的。19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D.特拉西在《意 识形态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考 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并无褒贬之意。但特拉西与当时 的一批理论家都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并极力反对拿破仑建立君主专 政政治,这激怒了拿破仑,拿破仑就以轻蔑的口吻称这批理论家为“意 识形态家”。从此,“意识形态”就有了特殊的含义,指一种荒谬绝伦 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离实际、没有 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对“意识形态”作这样贬义的解释,在马克思和 恩格斯合作这部著作时是很流行的,他们也正是在这种含义上使用这个 词的。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第三章创建新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一、特殊的文本产生特殊的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一部较为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特别是该书第1章,集中体现了该书的精华。

在马克思经典原著中,《形态》这一文本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和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在解读这一经典哲学著作时如果不注意这种特殊性,那么这些解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令人生疑的。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种文本的特殊性,它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它是一部至少由两人合作的手稿;②它是在作者生前没有发表过的手稿;③它是一份不完整、未完成(非解构主义内涵)的手稿;④它是一份有许多版本(编排方式)的手稿;⑤它是一份含有诸多修改痕迹的手稿;⑥它是一份有所遗失和侵蚀的手稿。

(一)现有的解读方法我们见到的《形态》现存结构,正如侯才所言:“……是由后来的出版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几经改进加以编排的。

这种编排因其固有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既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障碍。

”这样一来,暂且撇开接受理论、阐释学、文本学意义上的不同解读模式不说,只就《形态》文本本身的上述特殊性而言,不同的人对《形态》的研究和解读必然会持有不同的路径、方法、立场和视角。

从下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可以管窥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两种解读视角。

张一兵教授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基本编排方式,不仅仅是文献的结构问题,还涉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

”聂锦芳博士强调对《形态》解读的历史语境、整体马克思立场和文本学视角,其认为:“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不应是一种孤立的学术行为,而应是完整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中一个方面的工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模版课件

德意志意识形态模版课件
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领导力量,只有通过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03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影响与 评价
对德国历史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历史发展 的重要思想基础,它为德国的统
一和崛起提供了理论支持。
它强调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激发了德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
团结精神。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了国家和民 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德国在欧 洲的霸权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
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思想流派,它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 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思想意识所 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决定了社会 的演变方向。
对未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作用
要点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未来社会主义 运动的指导意义
阐述其在未来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在社会主 义运动中的价值。
要点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未来社会主义 实践中的应用
分析其在未来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将其 应用于社会主义实践中。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德意志意识形态ppt模 版课件
目录 CONTENT
•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介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影响与评价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意义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局限性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未来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课件

德意志意识形态课件
这阐明马克思恩格斯创建旳当代唯物主义是旧哲学旳批判继承, 但它本身不再构成一门特殊旳科学,只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旳世界观和措施论。
4、共产主义问题
实际上,而且对于实践旳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 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变化现存旳事物。(第29页)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该确立旳情况,不是现实应该与之相适 应旳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旳是那种消灭现存情况旳现实旳运动。这 个运动旳条件是由既有旳前提产生旳。”(第37页)
1841年——1842年,鲍威尔陆续出版三卷本《复类福音作者旳福音 史批判》,辩驳施特劳斯,以为一切取决于“自我意识”,福音故事是 个别人有意识地编造出来旳。
1841年,费尔巴哈刊登《基督教旳本质》,1843年又刊登《有关哲学 改造旳临时纲要》、《将来哲学原理》,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指出黑 格尔哲学是用理性言词包裹旳神学。同步论述了唯物主义原理,直接地 恢复了唯物主义旳权威。
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旳全方面而完整旳概括,包括三层意思:
(1)唯物史观旳前提是某些现实旳个人。而不是“自我意识”、 “类”、“唯一者”。
(2)这些现实旳个人是从事活动旳,进行物质生产旳。人旳本性是 由物质生产旳发展所决定旳。“能够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旳什么来 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旳生活资料旳时候,这一步是由他 们旳肉体组织所决定旳,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 产自己旳生活资料,同步间接地生产着自己旳物质生活本身。”(第24 页)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旳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旳实 质和考察历史旳基本措施。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旳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旳基本问 题。
这是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过程旳反 应,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与意识旳主体人割裂开来。

《德意志意识形态》剖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剖析

8、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革命(教材第 18段,原文第26段) 共产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的 革命;
9、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教材19段, 原文第27段) 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 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而不是相反; (2)历史的动力、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 批判; (3)不只是认为人创造环境,而且坚持环境 也创造人; (4)重视革命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决定作用;
扬弃异化和消灭分工的宗旨是恢复人的实 践活动的自由自觉的特点。“在共产主义 的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 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 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我自 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 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 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 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7——38页。)
3、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4-8段,原文6-10段)
5个基本因素 (1)人的基本需要和生产,它构成一切历史的 第一个前提和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2)在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及其活动的 基础上产生的,新的需要和再生产。 (3)人自身的再生产,指人繁衍及家庭关系。 (4)生产活动所结成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
3 所有制的几种不同形式(14-20段) 把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所 有制形式; 部落所有制; 古代公社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描述不够准确。
4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教材6-10段,原文21-26段)
(1)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 过程产生的。 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在一定的 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从精神生产 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着手进行论证); (3)新方法不同于德国哲学。批判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理论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 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 发展。 (4)新方法在于描绘出现实个人的能动生活过程。 强调这种考察方法的前提是现实的、可以经验观察到的、在 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5)唯物史观不能离开现实的历史,为整理历史资料提供 方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所有制的几种不同形式(14-20段)
把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所 有制形式;
部落所有制; 古代公社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描述不够准确。
4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教材6-10段,原文21-26段)
(1)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 过程产生的。
其次,个人肉体再生产是一个原因; 第三,更重要的是个人的活动方式——即生活方
式,表现自己生活的方式。
(5)生产与人口增长、交往、交往形式的关系; 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 而生产本身是由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11-13段)
青年黑格尔派仍把观念作为世界的决定者和创造 者,认为只要改变或消除错误观念,世界就会改 变;
青年黑格尔派与老年黑格尔派都是精神的东西决 定物质的东西,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 现存世界;
青年黑格尔派脱离现实,在“纯粹的思想领域” 活动。
2 人类历史的前提(教材1-5段,原文6-10段)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 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 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 展程度”;
生产力与分工密切联系:分工是生产力是 否发达的最显著的标志;
分工与所有制密切联系:分工发展的不同 阶段,也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威尔)、《圣麦克斯》(批判麦克斯·施蒂纳的《唯一者 及其所有物》) 第一章的标题是《费尔巴哈》,副标题是《唯物主义 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根据巴加图里亚考证, 这个标题是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清理这份遗 稿时加上去的。 首先,这章书虽然也批判了包括其他青年黑格尔分予在 内的整个德国哲学,但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的哲学; 其次,批判历史唯心主义,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贯穿这 一章始终。 这一章是全书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在全书中实 际起着总导论的作用。理解这一章,就可以大体把握住 全书的基本点。
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在一定的 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从精神生产 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着手进行论证);
(3)新方法不同于德国哲学。批判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理论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 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 发展。
二 内容分析
(一)《费尔巴哈》中第一节
本节共25段,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基 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第一次明确了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原理。
1 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及其批判的实质。 (1-5段)
青年黑格尔派仍然没有脱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神秘主义,从来没有对黑格尔体系进行全面批判;
任何历史记载,任何理论都应当从人的自然基础及其在 历史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开始。
(3)生产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人与动物的区别很多,如宗教、意识等,但是,人们一 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就开始把自己与动物区别 开来。
1) 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是由人的肉体决定;
2)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 质生活本身。(个人的生活资料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物质 生活是一个更高的概念)
这部著作,而真正开始写作是在1845年9 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工作于1846 年夏初就基本结束了。这时,第一卷的大部分, 即批判鲍威尔、施蒂纳的观点的各章(“莱比锡宗 教会议”),以及第二卷的大部分都巳脱稿。只有 第一卷的第一部分(对费尔巴哈观点的批判)的写 作工作,直到1846年下半年还在继续,而且也没 有完成” (马恩全集(3),第695页题注)。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前提: 1)它是现实前提,只有想象才能撇开; 2)它是纯粹经验的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
认;
3)它的内容: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 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创造 的。
(2)第一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一个肯定性的 存在是个人的肉体及个人与其他自然的联系,包括生理 特性、自然环境等。
2、全书结构
(1)分作两卷八章。
第一卷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 思辨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在批判过程中 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
第二卷集中批判了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 及其哲学基础,即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论。
(2)第一卷由一篇序言和三章书构成。 序言简略地谈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目的。 三章:《费尔巴哈》、《圣布鲁诺》(批判布鲁诺·鲍
(4)新方法在于描绘出现实个人的能动生活过程。
强调这种考察方法的前提是现实的、可以经验观察到的、在 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5)唯物史观不能离开现实的历史,为整理历史资料提供 方便;
(二)《费尔巴哈》中第二节
共30段 说明他们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进
一步批评青年黑格尔派(包括费尔巴哈) 的唯心史观,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教材、原文的第1段); 批评鲍威尔认为改变词句就能改变现实; 马克思并不否定思想的作用。“理论一经 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第四章《德意志意识形态》
卡尔·马克思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
本书写于1845-1846年,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后才 全文出版。本书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 纳等人的唯心史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 物史观。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概述了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该书的导论。
一 写作背景
1、 创作过程 “1845年秋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决定共同写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 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个人=个人生活=个人生产——(取决于物质条件)
(4)决人们生产方式的因素:
首先,人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产资料本身 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