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剖析 共29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 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 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 展程度”;
生产力与分工密切联系:分工是生产力是 否发达的最显著的标志;
分工与所有制密切联系:分工发展的不同 阶段,也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2、全书结构
(1)分作两卷八章。
第一卷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 思辨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在批判过程中 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
第二卷集中批判了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 及其哲学基础,即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论。
(2)第一卷由一篇序言和三章书构成。 序言简略地谈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目的。 三章:《费尔巴哈》、《圣布鲁诺》(批判布鲁诺·鲍
二 内容分析
(一)《费尔巴哈》中第一节
本节共25段,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基 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第一次明确了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原理。
1 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及其批判的实质。 (1-5段)
青年黑格尔派仍然没有脱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神秘主义,从来没有对黑格尔体系进行全面批判;
这部著作,而真正开始写作是在1845年9 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工作于1846 年夏初就基本结束了。这时,第一卷的大部分, 即批判鲍威尔、施蒂纳的观点的各章(“莱比锡宗 教会议”),以及第二卷的大部分都巳脱稿。只有 第一卷的第一部分(对费尔巴哈观点的批判)的写 作工作,直到1846年下半年还在继续,而且也没 有完成” (马恩全集(3),第695页题注)。
威尔)、《圣麦克斯》(批判麦克斯·施蒂纳的《唯一者 及其所有物》) 第一章的标题是《费尔巴哈》,副标题是《唯物主义 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根据巴加图里亚考证, 这个标题是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清理这份遗 稿时加上去的。 首先,这章书虽然也批判了包括其他青年黑格尔分予在 内的整个德国哲学,但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的哲学; 其次,批判历史唯心主义,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贯穿这 一章始终。 这一章是全书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在全书中实 际起着总导论的作用。理解这一章,就可以大体把握住 全书的基本点。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 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个人=个人生活=个人生产——(取决于物质条件)
(4)决定人们生产方式的因素:
首先,人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产资料本身 的特性;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前提: 1)它是现实前提,只有想象才能撇开; 2)它是纯粹经验的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
认;
3)它的内容: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 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创造 的。
(2)第一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一个肯定性的 存在是个人的肉体及个人与其他自然的联系,包括生理 特性、自然环境等。
(4)新方法在于描绘出现实个人的能动生活过程。
强调这种考察方法的前提是现实的、可以经验观察到的、在 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5)唯物史观不能离开现实的历史,为整理历史资料提供 方便;
(二)《费尔巴哈》中第二节
共30段 说明他们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进
一步批评青年黑格尔派(包括费尔巴哈) 的唯心史观,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教材、原文的第1段); 批评鲍威尔认为改变词句就能改变现实; 马克思并不否定思想的作用。“理论一经 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在一定的 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从精神生产 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着手进行论证);
(3)新方法不同于德国哲学。批判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理论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 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 发展。
第四章《德意志意识形态》
卡尔·马克思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
本书写于1845-1846年,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后才 全文出版。本书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 纳等人的唯心史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 物史观。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概述了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该书的导论。
一 写作背景
1、 创作过程 “1845年秋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决定共同写
青年黑格尔派仍把观念作为世界的决定者和创造 者,认为只要改变或消除错误观念,世界就会改 变;
青年黑格尔派与老年黑格尔派都是精神的东西决 定物质的东西,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 现存世界;
青年黑格尔派脱离现实,在“纯粹的思想领域” 活动。
2 人类历史的前提(教材1-5段,原文6-10段)
其次,个人肉体再生产是一个原因; 第三,更重要的是个人的活动方式——即生活方
式,表现自己生活的方式。
(5)生产与人口增长、交往、交往形式的关系; 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 而生产本身是由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11-13段)
任何历史记载,任何理论都应当从人的自然基础及其在 历史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开始。
(3)生产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人与动物的区别很多,如宗教、意识等,但是,人们一 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就开始把自己与动物区别 开来。
1) 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是由人的肉体决定;
2)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 质生活本身。(个人的生活资料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物质 生活是一个更高的概念)
3 所有制的几种不同形式(14-20段)
把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所 有制形式;
部落所有制; 古代公社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描述不够准确。
4 不是意识决定Hale Waihona Puke Baidu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教材6-10段,原文21-26段)
(1)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 过程产生的。
生产力与分工密切联系:分工是生产力是 否发达的最显著的标志;
分工与所有制密切联系:分工发展的不同 阶段,也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2、全书结构
(1)分作两卷八章。
第一卷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 思辨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在批判过程中 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
第二卷集中批判了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 及其哲学基础,即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论。
(2)第一卷由一篇序言和三章书构成。 序言简略地谈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目的。 三章:《费尔巴哈》、《圣布鲁诺》(批判布鲁诺·鲍
二 内容分析
(一)《费尔巴哈》中第一节
本节共25段,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基 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第一次明确了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原理。
1 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及其批判的实质。 (1-5段)
青年黑格尔派仍然没有脱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神秘主义,从来没有对黑格尔体系进行全面批判;
这部著作,而真正开始写作是在1845年9 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工作于1846 年夏初就基本结束了。这时,第一卷的大部分, 即批判鲍威尔、施蒂纳的观点的各章(“莱比锡宗 教会议”),以及第二卷的大部分都巳脱稿。只有 第一卷的第一部分(对费尔巴哈观点的批判)的写 作工作,直到1846年下半年还在继续,而且也没 有完成” (马恩全集(3),第695页题注)。
威尔)、《圣麦克斯》(批判麦克斯·施蒂纳的《唯一者 及其所有物》) 第一章的标题是《费尔巴哈》,副标题是《唯物主义 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根据巴加图里亚考证, 这个标题是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清理这份遗 稿时加上去的。 首先,这章书虽然也批判了包括其他青年黑格尔分予在 内的整个德国哲学,但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的哲学; 其次,批判历史唯心主义,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贯穿这 一章始终。 这一章是全书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在全书中实 际起着总导论的作用。理解这一章,就可以大体把握住 全书的基本点。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 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个人=个人生活=个人生产——(取决于物质条件)
(4)决定人们生产方式的因素:
首先,人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产资料本身 的特性;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前提: 1)它是现实前提,只有想象才能撇开; 2)它是纯粹经验的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
认;
3)它的内容: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 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创造 的。
(2)第一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一个肯定性的 存在是个人的肉体及个人与其他自然的联系,包括生理 特性、自然环境等。
(4)新方法在于描绘出现实个人的能动生活过程。
强调这种考察方法的前提是现实的、可以经验观察到的、在 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5)唯物史观不能离开现实的历史,为整理历史资料提供 方便;
(二)《费尔巴哈》中第二节
共30段 说明他们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进
一步批评青年黑格尔派(包括费尔巴哈) 的唯心史观,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教材、原文的第1段); 批评鲍威尔认为改变词句就能改变现实; 马克思并不否定思想的作用。“理论一经 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在一定的 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从精神生产 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着手进行论证);
(3)新方法不同于德国哲学。批判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理论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 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 发展。
第四章《德意志意识形态》
卡尔·马克思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
本书写于1845-1846年,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后才 全文出版。本书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 纳等人的唯心史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 物史观。
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概述了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该书的导论。
一 写作背景
1、 创作过程 “1845年秋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决定共同写
青年黑格尔派仍把观念作为世界的决定者和创造 者,认为只要改变或消除错误观念,世界就会改 变;
青年黑格尔派与老年黑格尔派都是精神的东西决 定物质的东西,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 现存世界;
青年黑格尔派脱离现实,在“纯粹的思想领域” 活动。
2 人类历史的前提(教材1-5段,原文6-10段)
其次,个人肉体再生产是一个原因; 第三,更重要的是个人的活动方式——即生活方
式,表现自己生活的方式。
(5)生产与人口增长、交往、交往形式的关系; 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 而生产本身是由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11-13段)
任何历史记载,任何理论都应当从人的自然基础及其在 历史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开始。
(3)生产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人与动物的区别很多,如宗教、意识等,但是,人们一 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就开始把自己与动物区别 开来。
1) 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是由人的肉体决定;
2)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 质生活本身。(个人的生活资料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物质 生活是一个更高的概念)
3 所有制的几种不同形式(14-20段)
把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所 有制形式;
部落所有制; 古代公社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描述不够准确。
4 不是意识决定Hale Waihona Puke Baidu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教材6-10段,原文21-26段)
(1)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 过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