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管社区社区管理模式的一种新探索

镇管社区社区管理模式的一种新探索
镇管社区社区管理模式的一种新探索

镇管社区:社区管理模式的一种新探索——以

上海浦东S镇为例

杨发祥施丹

2012-9-29 17:00:33 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摘要:镇管社区是对镇域内的城市化社区采用有别于农村社区管理的政策和手段,在行政管理架构、财政支持和服务手段等方面相互配套、协同推进的社区管理新机制。大都市郊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发展转型,是镇管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压力来源;镇域社区特质是镇管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结构性前提;而顶层设计理念指引下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则催生了镇管社区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镇管社区;社区管理模式;社区建设;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09ZS6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CSH007);上海市重点学科:社会学建设项目(B501)。感谢上海浦东S 镇社区管理中心徐蓓主任的大力支持。

作者简介:杨发祥(1972—),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施丹(1987—),女,浙江杭州人,华东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为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松江支行职员。

所谓“镇管社区”,学术界尚无明确的定义。随着快速城市化的推进,上海浦东新区S镇根据已有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社区管理职能部门的指导意见,借鉴川沙等兄弟镇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把“镇管社区”界定为:在镇的现有行政架构下,对镇域内的城市化社区,采用与管理农村社区有差别的政策与行政手

段,实施符合城市化管理与服务实际的行政管理方式,在行政管理架构、财政支持、服务手段等方面形成相互配套、协同推进的社区管理新机制。镇管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为适应社区发展转型,面对镇域社区特质等结构性前提,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开展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区发展转型:镇管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压力来源

1.快速城市化:镇管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外生力量。长期以来,S镇的社区管理以农村管理模式为主。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社区管理范围和管理幅度急剧增大。同时,城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应运而生。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个体经营者、社会流动人口日益增多,个人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日益突出,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任务非常繁重。面对镇域内大量城市化社区的生成和居民群体结构的复杂多元,既有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如果沿用传统的镇直管村委或居委的形式,S镇就面临一个镇管理55个居民区的责任,势必影响镇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实现社区管理的精细化和社区服务的有效性,亟需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由于镇管村的行政体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转成街道管理居委的形式,只能根据城乡社区的不同特质与不同任务,对行政村与社区采用不同的套路,对行政村以条为主,对居民社区以块为主。这种管理是农村向城市过渡时期的阶段性管理形式。从2006年3月开始,世博动迁基地——世博家园动迁居民入住S镇。镇党委、政府根据城市化社区成倍增长的实际,紧紧围绕“两化一覆盖”(社区管理网格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党建全覆盖)、“三治”(自治、共治、公治)、“四性”(延续性、示范性、国际性、竞争性)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从2007年11月开始,率先在世博家园社区实行以管理服务体制创新为统揽的镇管社区管理模式的新探索,并相继将这种社区管理模式覆盖到永泰、杨思、

三林社区。

2.民生需求多元:镇管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内生力量。S镇社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区建设任务繁重。社区管理的政务、居务、社区服务、党务等四大块内容,需要找到不同的落实主体。在公共服务需求总量巨大,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新形势下,要践行公共服务均等共享的价值理念,必然要求实施多元竞合的制度安排。S镇统筹考虑城市社区、郊区社区、来沪人员聚居区等多种类型社区并存的实际,根据不同类型社区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管理,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主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服务需求。对镇域内的城市化地区按照现代城市化管理的理念与标准,实施“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正是镇管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内生力量。这样,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完善社区服务和保障;以提高居民素质为目的,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建设;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方向,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以平安建设为载体,强化社区综合治理;以增强基层活力为目标,促进社区和谐,便成为S镇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除公益性和福利性等公共服务外,S镇在4个社区服务中心平台的基础上,开设便民利民服务窗口,如修伞、修鞋、修车、磨刀、磨剪子的等小修小补服务,满足新建小区居民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3.服务重心下移:镇管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理念关怀。镇管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目标,是以权力下放、重心下移为重点,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通过分片管理,解决管理幅度过大的问题,消解基层的不稳定因素,提高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因而,科学界定社区区域,是镇管社区管理模式有效运作的前提。S 镇把城市化形态发育比较成熟的15平方公里,划分为4个社区管理区域,建立社区中心。划分区域的工作原则为:(1)科学设置。按照地域相邻、人文相近、

有利管理的原则划分社区;(2)权职明晰。社区中心承担政府委托管理职能,赋予中心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的统揽权,与所担负的职责相匹配。中心选址强化资源整合,将所在地的社区服务平台作为区域内管理、服务、活动的综合场所。(3)资源共享原则。社区中心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丰富、提高社区管理服务内容和水平。(4)精简高效原则。社区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从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村、居委的在职人员中抽调。合理界定居务、事务、政务,实行费随事转,不增财政负担。

二、镇域社区特质:镇管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结构性前提

随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城市化的大力推进,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S镇的社区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社区建设在工作力度、管理模式、服务水平及社区组织培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镇域的空间区位特质、经济结构特质、人口结构特质和政社互动特质,是镇管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结构性前提。

1.空间区位特质。S镇地处浦东新区的西南端,位于上海世博会展区的南侧,全镇面积34.19平方公里,初具城市化形态的区域约20平方公里,城镇居民居住面积已达600万平方米,总量7万户。随着杨思三个居民区(悦居、世华、尚东)和三林新村的建成(3-4个居民区),面积增加近100万平方米,户数增加12000多户。S镇的社区划分,不是按照上海城区以街道为单元的方式进行的,也不同于外省市以一个或数个居民区为单元划分的,而是把全部社区划分为杨思社区、三林社区、世博社区、永泰社区(浦发绿城社区)4个管理区域,平均面积为3-4平方公里。其中,三林世博家园社区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区域动迁的两大配套安置基地之一,从2007年就开始建设(其他3个则在2008年底才

开始筹建),是4个社区中建设最早最为成熟的一个。就居民区情况来说,全镇共有居委33个,居民区108个,完整小区93个,零散小区15个。各类小区比例严重失衡,整体呈现小区数量较多、成规模社区少、有历史遗留问题小区多、高质量小区少等“两多两少”现象。S镇充分考虑多种类型社区并存的实际,根据不同类型社区的区域特点、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统筹发展,分类推进,形成了城乡各具特色、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社区建设格局。

2.经济结构特质。自2002年起,S镇经济规模逐年扩大。近3年来,经济发展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镇各业总收入305.87亿元,比2002年的约75亿元翻了两番,当年地方财政收入18.14亿元。受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影响,镇域实际耕地越来越少,2008年只有1000多亩地,以种蔬菜为主,分布于21个村,由600余家农户种植,并保存着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品种的种植。农业总体规模小,呈现为散户养殖业加散户种植业的分散的、镶嵌式的发展态势。

[1]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0.12%、30.70%、69.17%,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发展格局。2010年,全镇引进外资8520万美元,外资企业总数17家;引进内资注册资金10.2亿,内资企业总数697家,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9216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镇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加快构建社区公共财政体系,健全社区公共财政体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3.人口结构特质。S镇是由城乡结合地带转型而来,人口结构复杂多样。镇域范围内既有城市社区,也有乡村社区。作为世博动迁人口的迁入地,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在此聚居。据人口统计资料表明,户籍人口迁移增长数开始超过人口自然增长数,成为户籍总人口数增长的主要因素,净迁入人数的增长成为近年总人口数增长的主导性因素。人口机械增长成为未来总人口增长的基本趋势。截止

2010年9月,S镇辖区内有户籍的常住人口为11.46万人,登记外来暂住人口22.6万人,来沪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大体上是2:1,呈现出明显的“倒挂”现象。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和高龄人口总量不断增多,增速不断加快。2010年末,全镇60岁以上老人数已经达到32631人,占全镇户籍总人口的约28.5%,其中独居老人1895人,90岁以上高龄老人605人,百岁老人5人。[3]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为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各种保障需求,推动老年群体的积极老龄化,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4.政社互动特质。S镇社区建设承担的任务相当艰巨,既要实现城乡之间、动迁居民与本地居民之间、户籍人口与来沪人员之间的和谐,又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何依托世博会的契机,在三林世博家园社区管理先行先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管理格局,显得尤为迫切。S镇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镇党委、社区党委和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新区相关职能部门在镇的派出机构负责人为成员,协同制定镇域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行动计划、年度重点、试点项目,协调解决社区推进工作中的有关问题。镇社区管理办公室负责镇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的日常联络工作,初步形成镇域各部门社区共建共享的联动机制。与此同时,镇域社会组织初步发育,为开展政府与社会的有效合作与深层互动提供了基础平台,推动了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充分调动政府、居委会、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及居民个人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这样,以社区为基本网络,以居民服务需求为导向,依托信息化平台,科学编制规划,创新管理方式,注重工作综合、资源整合和政策聚合,加强工作联动和协同,逐步形成社区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

面。

三、基层社会管理创新:镇管社区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

镇管社区的管理模式,是新形势下郊区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的全新实践和探索。它对于形成服务重心下移、社区资源共享、管理职能明晰、服务项目全面、运作机制顺畅、工作队伍专业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顶层设计理念指引下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催生了镇管社区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

第一,以功能定位为标准,创新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在推进镇管社区的工作中,S镇党委、政府必须根据社区服务与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关的保障政策,落实必需的工作措施,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努力提升社区中心的统筹、协调、整合能力,确保管理到位、服务到家,提高其服务群众、管理社区的工作效率,以就近、快速、优质的办事能力与效率取信于社区、服务于群众。[4]在社区管理机构设置上,按照党政两条线布局:一条是党组织系统,即“镇党委—社区党委(党工委)—居民区党支部”,在社区管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另一条是行政系统,即“镇政府—社区管理委员会—居委会(社工站)体系”。在社区层面,按照高起点设置、高标准管理、高水平服务的要求,坚持社区共治、居民自治的理念,设立社区党委、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委员会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市民中心)“三委一中心”的组织框架,灵活运用协商、合作等方式开展工作,并设立专门机构,分别对应镇级层面的七大中心和七大办公室,承担政府委托管理的职能。社区党委(总支)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对社区党的建设和管理的全局工作负总责;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综合办公室)是承接政务的办事机构,承担政府职能在社区的延伸,完成镇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并接受镇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指导;由社区代表组成的社区委员会在社区党委的领导和社区管理委员会的

指导下,组织发动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社团组织、群众团队等各方力量,对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的社区事务,定期进行听证、协商、监督、评议;而社区中心是政府在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延伸,中心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承接事务与政务,根据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在居民区的实施,并进行业务指导、资源协调、个案辅导和绩效评估等。

第二,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社区服务常态机制。社区是居民休养生息的家园。为了强化对社区及时、有效、精细化的服务与管理,根据区域范围大、管理幅度宽的镇属社区现实,必须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在社区中心区域内建设位置适中、功能完善、运作规范的社区服务平台,作为镇管社区的阵地和推手,打造社区服务的常态机制。按照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关爱等四大系列,在中心平台开设80多项便民服务和文体活动项目。由于这些项目紧贴社区居民需求,又适时举行群众评议、专家论证、公开招标,从而具有较高的群众满意度和参与率,服务平台的服务量和参与率逐年攀升。2009年,全年受理及参与活动的人数达80余万人次。中心平台的建设,解决了社区群众办事远、办事难、办事慢的困难,使社区市民中心成为政府服务社区老百姓的“大卖场”、活动的“大客堂”。

第三,以居民幸福为目标,创新社区民主管理机制。在社区管理模式创新中,通过强化党的领导,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把党建工作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引导居民自治紧密结合。在镇党委的领导下,作为社区中心的核心领导组织,由社区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社区中心党委,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和社区安居乐业的主要工作,负责协调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单位,协同完成社区管理服务的各项任务。社区中心每月召开社区单位联系会议,社区委员会定期召开信息沟通会,对社区单位和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社区建设的难

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和办法,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社区提供解决方法。遇到特殊时期或急难愁问题,社区中心及时召集相关部门,商议相关对策,并运用政府管理力量同社区调节力量的有效互动,快速、稳妥地解决难题。S镇通过内引外联,在居民区层面建立了民主听证会和联席会议等民主管理制度,加强了与社区事务中心、派出所、物业公司等部门的工作协调,并在社区建设重大事项决策、解决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社区事务共商、社区问题共治的局面,较好地体现民主自治功能,发挥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申江豪城居民区党支部制定了社区中心组联席会议制度,对“群租”现象进行整治,积极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了社区平安、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第四,以互利共赢为基点,构建社区共商共治机制。社区共治是镇管社区的必由之路。在“小政府、大社区”的现状面前,要在现有的镇行政架构和财政支撑体制下,管理好、服务好不断扩大的城市化社区,用最精干、最经济的行政效能与成本,去实现与中心城区同等标准的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就必须坚持社区共治的理念,充分利用区、镇和社会的管理服务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积极能动性,本着地区发展的理念,积极创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多元参与的平台或机制,[5]努力实现社区的事由社会办。S镇将世博家园社区委员会的产生办法、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加以完善,形成社区成员共商共治的社区利益协调机制,对具有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的社区事务,定期进行议事、协商、监督、评议,逐步健全社区共商共治机制。在社区中心的主导下,世博二居委成立了“管家工作室”,吸纳热心参与社区事务的小区居民积极参与小区管理,建立邻里扶助、社情预报、缤纷才艺、家园生态保护和服务评价5个特色小组,共商共议并协助居委处理社区事务,实现了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的有效结合,小区事“大家议、大家管、大家评”的良好氛围正在不断形成。

第五,以政社互动为推手,健全社区事务共管机制。加快培育能够协助政府承接事务性工作、提供公益性服务、调解民间纠纷、发展慈善事业、从事环境保护、普及科普教育的各类民间组织,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委托管理或契约式项目管理,支持和规范社区民间组织运作,逐步形成政府、社会的良性互动和深层合作。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辖区内相关单位和社区居民踊跃参与社区建设,公益性机构向居民提供服务,健全社区事务共管机制。2007年10月,S镇与新区民政局、三林世博功能区、华东理工大学共同培育了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自成立以来,该所已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0余项,涉及外来媳妇、单亲家庭和维稳妈妈等群体的家庭服务、来沪人员聚居社区的综合服务、残障人士服务、社会救助对象的社工介入、社区工作者培训、社区管理课题研究等。在来沪人口聚居区的同济村,该所从来沪人口子女的教育或健康服务入手,开展对家长的辅导服务等社工综合服务项目,逐步形成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的机制,得到了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的较高评价。2008年5月,S镇把世博家园市民中心的二楼、三楼委托给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NPI)从事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社会服务项目的运作,促进了社会组织的生长和发育,也推动了政社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作为联结居民与社会的中介,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在新的历史时期,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的练兵场,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如何通过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积极培育民间社会组织,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努力构建现代性的、政府与社会的分工合作体制[6],妥善处理好社区福利建构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自治与他治的关系,建立三大部门之间的体制和谐,打造宜居社区环境,营建平安和谐社区,增强社区居民的幸福

感,是社区建设的持续动力。[7]因而,社区建设应该以民生取向为价值选择,以社区自治为发展方向,以社会组织为重要力量,以社会工作为重要载体,以公共服务为常态任务,以社区福利为恒久指向。

为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8]镇管社区就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为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心的下移,建构政社互动合作的平台,最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发育。它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延伸,不是在镇一级政府与居民委员会之间多设一个行政层级。社区不是一级政府,而是一个对镇政府的部分职能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工作平台,一个让群众共同参与本区域内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其他重大事项的共治载体,一个代表政府办理日常性群众事务的服务窗口。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S镇在镇管社区实践模式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绩。尽管这种模式在镇和基层自治机构之间加上了“社区”这一层级,使社区管理过程中容易增加信息损耗、管理成本和协调成本,并使基层自治机构开展工作时的压力会更多。但它提高了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效率,是在社区建设进程中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

注释:

[1]杨发祥、徐丹丹:《大都市郊区的农户收入结构探析:以上海浦东S镇为例》,《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2] [3]朱眉华等:《转型与发展:三林镇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报告(2009-2010)》,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6、82-83页。

[4]中共S镇委员会、S镇人民政府:《“镇管社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内部稿件,2010年11月15日。

[5]彭善民:《新建大型居住社区管理的困境与创新》,《学术评论》2012年第1期。

[6]徐永祥:《政社分工与合作:社区建设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

[7]杨发祥:《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之维》,《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8]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11年2月19日。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分校(站、点):电大 学生姓名:杨洁 学号:11 指导教师:林育明 完稿日期:2012.9.25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写作提纲 一、绪论 城市社区是国家最基础的社会单元,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加强与搞好社区的工作,可以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同时也维护城市社会的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本论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着较浓的行政色彩 2、社区的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 3、社区组织职能错位

4、社区管理制度不规范 (二)、加快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1、构建社区自治组织的体系 2、大力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与志愿组织. 3、创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政府管理方式 4、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法律法规体系 三、结论 在现实中,街道办事处就是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居民委员会也非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自治组织”。显然,政府同这两者的关系并非合作关系,而是实质上的上下级关系。如果承认地方政府同基层社会在现实中存在的利益分野,社区利益就只能寻求其它的表达渠道。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摘要】城市社区是国家结构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搞好社区工作,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创建安定团结,环境整洁,方便生活,服务四化的文明社区。社区管理真的被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而受到普遍重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仅英、美等发达国家,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相继予以重视。我国从1983年八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以后才开始兴起。近二十年来,虽然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已取得很大成绩,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方式政企不分、政社不分与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是我国传统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并形成了所谓的“单位办社会”的格局,即职工及其家属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问题都需要依靠所在单位解决。尽管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先后对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客观需要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形势变化,社区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问题,创新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我国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在构建我国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改变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和谐社区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传统社区管理模式的弊端,并与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相对应,探讨了网格式社区管理的优势和特点,结合我国社区实际,指出了社区管理的操作流程和积极影响,为我国社区管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和谐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

目录 内容摘要 ................................................................................................................... I 引言 .. (1) 1绪论 (2)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内容 (4) 2和谐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7) 2.1传统管理模式弊端 (7) 2.1.1依赖政府经费 (7) 2.1.2主导行政观念 (7) 2.2管理理念落后 (7) 2.2.1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7) 2.2.2管理人员理念落后 (8) 3新形势下社区管理要求 (9) 3.1管理特点 (9) 3.1.1主动管理特性 (9) 3.1.2创新管理特性 (9) 3.1.3监督管理特性 (9) 3.1.4环形管理特性 (9) 3.2管理目标 (9) 3.2.1提高社区管理效率 (10) 3.2.2完善社区管理监督 (10) 3.2.3强化事故预警机制 (10) 4创新社区管理对策 (11) 4.1网格化管理模式 (11) 4.1.1实现社区管理全覆盖 (11)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管理模式无外乎三种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与社区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正是由于这种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具特色。在国外众多的社区管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有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本文汇编了三国的社区建设模式,供大家参考。 美国:公民自治的典型 一、美国社区治理的模式 美国的社区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自治的典型形态,社区并不是作为政府的一个基层管理单元(行政区划) 而存在。联邦各州乃至各个市、镇,都有其独特的社区治理方式,但是社区发展和管理上,基本都采取了“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资金扶持,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他们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在社区的日常运作中,社区委员会、社区主任、专业社区工作者、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居民、志愿者均是社区治理的主体, 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负有职责和义务。 (一) 政府机构制定政策 美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政策影响社区的发展。例如,联邦、州地方政府一方面负责评估和修改社区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消除在就业、信誉和住房等问题的种族、民族以及其他形式的歧视。联邦、州地方政府鼓励和支持社区组织的发展,并和慈善部门、社区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些活动,联邦、州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合作机制,探索社区发展的途径。联邦、州地方政府还通过扩展社区组织来执行有关政府社区开发项目,为了推动社区发展,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法规,引导私营企业投入社区建设。 (二) 第三部门提供服务 国际上一般将非政府非企业的机构称为非政府组织(NGO),又称第三部门,它是美国社区治理的支柱力量。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政府的财政缩减,

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关于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元宝山街道工委书记白书强 为进一步深化我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现就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街道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模糊。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权利下放等原因,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职能超载、负担较重。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能与社区重复,同时承担行政管理和服务居民的职能,由于缺少完成任务的职权、条件和经费,造成了街道权责不统一,看得见、管不了现象突出。 二是社区行政化现象明显。区职能部门过多地向街道下达工作任务,街道只能将工作延伸到社区,导致社区偏重行政职能,使社区成为了各部门的综合“下设机构”,无限小的权力承担着无限大的责任,过重的行政化负担,削弱了社区自治服务职能。 三是社区“两委两会”服务职能弱化。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由于缺少专业人才,能够融入社区的正式组织少,导致社区居民活动形式单一,多以文体活动为主,缺少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生态环保等公益慈善类服务组织和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幼教、老年健康、美体健身等社会领域类服务组织。同时,各社会组织均为纯民间社会组织,由于缺乏资源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只能通过社区经费投入,社区帮建单位支持开展活动。社区共建理事会受调协机制、激励机制、督考机制不完善,以及各成员单位参与热情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组织开展活动不多,对居民需求了解不全面、不深入,一些合理诉求解决进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属于区级职能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直接转嫁给社区负责,使社区成为责任的集中地、矛盾的聚集地,也降低了群众的认可度。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区在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种种弊端,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国情不同, 几种社区管理模式各具特点,所以我们无法直接采用国外的方式。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尚处于探索发展时期, 各地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 应在比较分析不同社区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本文的目的即是通过分析国内城市的社区管理现状,对比国内外经典城市的社区管理模式,总结出现如今我国城市的社区管理需要借鉴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管理模式,两种分化,比较研究,借鉴 引言 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是社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管理模式是以城市 街居组织的服务提供为基础的。世界各国社区管理模式的构成变量多种多样, 反映了各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其城市社区管理大都有自己的特色, 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政府和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之间权能配置的方式。社区管理组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照搬国外模式来运转。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内, 科学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 并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 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网 络式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改革现行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列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因此,在比较分析不同社区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迫在眉睫。 一、社区与社区管理模式概念与现状 首先,以北京为例,来说下社区管理的现状。 根据国内外关于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社区管理模式按照其发 展进程, 可以划分为四类, 分别是: 行政主导模式、并举模式、准自治模式和自治模式。在当前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框架下, 以及北京社区的不同发展水平, 北京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 ( 1) 行政主导模式------ 以纯居委会管理为主导,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它主要存在于居住条件相对较差的老旧传统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窗口和缩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抓手。社区管理模式,一般是指社区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突出特点和经验。加强社区管理创新,形成富有特点的社区管理模式,对于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要,壮大基层力量,夯实基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当前,影响和制约社区管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社区居委会与街道职责不明,政社不分,导致在行政事务上错位,自治功能上的缺位。为破解这些难题,北京市在社区原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增设服务站,专事居委会在组织群众自治过程中剥离出来的行政事务,成为政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依托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场所。同时,居委会复原自治职能,发挥了解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协助社区服务站提供社区公共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和以居委会为自治服务体系、以服务站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三驾马车”式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三者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基层社区协调运转。 围绕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完善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的不职业,职业的不专业,难以承担复杂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应加快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录用、考评、培训和使用等各项制度,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围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资金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将社区服务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符合固定资产投资支持范围的项目,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吸引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基础设施,在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围绕培育壮大社区参与主体,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社区社会组织如老年人协会、志愿者协会、舞蹈协会等这些非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在丰富社区生活、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于管理不善,地位不合法,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应借鉴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经验,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改革设立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审批,引导鼓励其健康发展。围绕社区管理健康运行,积极理顺居委会与各参与主体的关系。推行社区服务站与居委会分设,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服务半径,推行一个服务站对应多个居委会,开办“一门式”服务窗口,方便服务居民。推进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对应,在设立居委会时,不必拘泥于小区户数的多少,尽量单独设立居委会。推进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的整合,在“居站分设”情况下,二者范围重合起来,将会实现两种居民自治力量的联合,成为基层民主新的增长点。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发展新思路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发展新思路 ——胜利街社区小区建设思考自去年12月以来,在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干部干部和小区工作人员的精心努力下,小区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小区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思路和要求,小区设立初期,小区的很多工作可谓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 胜利街社区肩负着小区建设工作“先锋队”和“示范点”的双重使命和责任,从去年小区建设筹备开始,社区党委、社区委员会高度重视,把小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不论从经费上,还是从人力物力上,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社区6个小区的工作都已经走上正轨,正激励投入到基础建设工作中。回顾这大半年来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小区建设要完成“四个基本” 1、要强化基本服务意识。小区的设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社区居委会服务基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职能,因此,小区工作应该凸显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要求小区工作人员熟悉辖区内的医疗卫生、金融信贷、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服务机构,熟悉办事流程,能够以发放便民服务卡片等形式,为办事居民提供便利。 2、要熟悉责任区基本情况。小区管理的是基层居民,由于基层情况复杂,每个人所负责的范围广,担负的任务重,要提高办事效率,就必须熟悉责任区内的基本情况,做到“找房知其方”、“查户知其人”、

“问人知其所”;要熟悉辖区重点人口和重点安全隐患部位基本情况,做到“重点人口握手心”、“重要部位记心头”。 3、要加强基本业务素质的培训。通过这半年来小区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曾经搞过几次业务培训,也不免有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业务流程而闹些笑话。小区工作刚刚起步,虽然小区工作服务的是基层,处理的是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各项政策的落实,各项工作的起点都在基层,关键点都聚焦基层,因此,要把握好关卡,落实好政策,就必须要求工作人员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特别是计划生育工作,和民政低保工作,不过不熟悉政策,不精通业务,想搞好工作,简直是无稽之谈。 4、要落实基本保障。要想小区建设“走高速”,就必须配齐设施,备足“粮草”。 这半年来,在小区办公硬件设施上面投资不小,目前,各小区基本上能保证正常办公,但还是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例如硒都小区的办公场所并不理想,一是楼层高,对不方便居民前来办事,二是房屋结构不适合作为办公室,空间过大,不好布置,无法营造办公室的氛围。首府小区办公室还没有着落。 另外,关于小区工作人员待遇的问题。基层工作本来就很苦很累,然而目前给小区工作人员承诺的待遇,不足以让工作人员安心工作,前期有部分工作人员就有辞职的想法。虽说小区工作人员这个岗位很多人都期盼,不愁岗位缺人,但是,小区工作不是说撒手就能丢,伸手就能捡起的,它同时具有“时间和经验”双重制约,就拿基本情况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58611028.html,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作者:李平安喆 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29期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探索政府与社会的良性发展问题上,政府如何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顺利过渡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社区管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将在政府职能转变、公民权利意识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对我国城市社会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若改进建议。 关键词:新加坡社区管理启示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个体的发展直接关联着城市圈和城市带的整体实力和未来发展进程。所以,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要顺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并且实现社会由常态向新常态的顺利过渡的目的,探索建设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新加坡与我国同属新型工业化发展国家,但在社会治理道路探索方面,新加坡明显要比我国走得更早更远。本文主要以新加坡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为例进行探讨。 一、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模式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方式。自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广泛探索建立一种适应其未来城市发展道路的社区管理模式。相其相比,我国自90年代才开始城市社区自治管理模式的试点运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实践,新加坡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社区建设以城市规划为经,以制度建设为纬 在社区建设方面,城市规划作用尤为突出。新加坡尤为重视规划的技术考量,并且每五年对城市规划和社区管理进行全面探讨。目前,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社区,由相应的社区发展理事会管理。这五个社区又进一步分为87个选区。在以选区为基础设计的社区治理组织机构中,从纵向管理层次上看,人民协会是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除管理全国五个社区发展理事会外,更统筹着各社区发展理事会下设的居民委员会、邻里委员会、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等职能部门以及选区体育俱乐部、少年网络俱乐部等相关活动部门。①人民协会在政府强有力控制下,统筹兼顾下设各个组织机构,共同发挥监督政府行政运行、建言献策、执行政策法令、发展社区福利、健全民主法治等作用。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于其所开创的“公屋”体制,包括自1960年开始实施的公共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和于1964年进一步采取的居者有其屋政策。政府设立专门的建屋发展局,发挥政府的强制力度保证财政资金的保障与供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市区与新社区的建设日新月异,原有市区和社区的群落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区中的问题以及社区管理工作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已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焦点之一。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关系到社区建设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改革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重新定位社区的职能,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居民自治 目录 摘要 (Ⅰ) 第1章......................................................... - 2-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2- 1.2 研究现状 ................................................... - 2- 第 2 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 2.1 相关概念.................................................... - 2- 2.1.1 社区的定义................................................ - 3- 2.1.2 城市社区的概念............................................ - 3- 第 3 章国内外社区管理模式实践分析.............................. - 3- 3.1 国外社区管理模式 ........................................... - 3- 3.1.1 自治型管理模式............................................ - 3- 3.1.2 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 - 4- 3.1.3 混合型管理模式............................................ - 4- 3.2 国内社区管理模式 ........................................... - 4- 3.2.1 国内主要社区管理模式...................................... - 4- 3.2.2 行政主导型................................................ - 4- 3.2.3 议行分离型................................................ - 5- 3.2.4 社区自治型................................................ - 5- 3.2.5 半行政半自治混合型........................................ - 5- 第 4 章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 - 5- 4.1 国内现行社区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 5- 4.1.1 社区管理权责不分明........................................ - 5- 4.1.2 社区行政化倾向............................................ - 6- 4.1.3 社区居民参与不足.......................................... - 6- 4.2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 6- 4.3 管理模式创新的原则.......................................... - 7- 4.3.1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 7- 4.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7- 4.3.3 坚持权责分明的原则........................................ - 7- 4.3.4 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 7- 4.4 管理模式创新的实现途径...................................... - 7- 第 6 章研究结论................................................ - 8- 参考文献........................................................ - 8-

国内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

国内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 时间:2012-03-29 来源:新华网字体:小中大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管理模式无外乎三种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与社区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正是由于这种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具特色。 新加坡:社区管理突出“严厉” 在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很少有人对小区内部的环境表示不满,这主要得益于小区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 由于新加坡地小人多,人口密度比很大,因此无论是政府兴建的租屋还是开发商兴建的公寓,大多数都是临街而建。已建成10年的共管式公寓“东陵丽晶园”也不离外。这个公寓小区西面和南面是两条繁忙嘈杂的公路,东面和北面则是比较安静的社区公园。为了减小公路噪音对居民的影响,小区的西南两侧除了栽植花草,还特别种了许多高大的树木。 根据新加坡建设发展局有关共管式公寓房屋建筑与相关设施比例的规定,开发商必须将不少于40%的土地用作花园、风景区以及其他娱乐健身设施,从而保证小区居民拥有一个结构合理、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东陵丽晶园”居住的每户都有一本《居住守则》,涉及日常生活、娱乐健身设施的使用、停车管理以及公共设施维修等多个方面,详细规定了住户在小区内可以进行的活动以及被严格禁止的行为。一旦有人违反了规定,保安人员会及时予以制止,物业管理处也会向各家各户发出书面通知进行提醒。如果违规者无视警告,没有在限定的时间内纠正错误或者给他人造成了损失,那么他除了要赔偿,还有可能“吃官司”。 新加坡社区管理在政府中设有国家住宅发展局负责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其主要职能包括:(1)对住宅小区、邻里中心和社区中心及其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2)对社区管理员和居民顾问委员会、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及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组织领导人进行培训;(3)为居民委员会提供场所和设施,沟通政府与社区的联系渠道;(4)发起某些社区活动,倡导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5)对社区建设予以财政上的支持。 新加坡的社区主要社会组织有以下三类:(1)咨询委员会。每一个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初稿3)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江苏开放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题目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 究 姓名汤晨 学号 1332001204080 指导教师沈芸 年级 13春行政管理 职称 教学点江苏开放大学昆山学院

目录 内容摘要 一、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二、当前我市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制落后 (二)社区管理体制行政化色彩较浓 (三)社区管理法制不健全权力脱管 (四)社区管理中的职能缺位 (五)社区管理的组织力量比较薄弱 三、当前我市城市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受传统旧体制惯性的束缚 (二)我市的社区建设偏向政权建设 (三)法制不健全更缺乏有效监督 (四)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职能缺失 (五)社区组织机构薄弱能力不足 四、加强我市城市社区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社区管理的新理念,完善社区管理体制(二)建设“民主自治”社区取代“行政化”社区(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各级监督 (四)加强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作为 (五)加强社区建设投入 参考文献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摘要:首先阐述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对城市社区的概念、强化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进行了探讨。随后对我市的城市管理现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城市社区管理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市的城市社区管理呈现行政化、法制不健全、政府职能“缺位”等缺陷必须进行改革。分析我市城市社区管理改革的理论依据和驱动因素,提出了城市社区管理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思路,并由此设想了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具体思路:构建社区管理的新理念、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各级监督、加强社区干部建设等,从而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的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社区是人们的生活集聚区,是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各种社会矛盾汇聚的场所。完善的社区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调整利益关系,缓解矛盾冲突,为居民提供和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我市的社区建设始于2001年,目前共有城镇社区147个农村社区160个,随着动迁安置工作的展开我市的社区规模将越来越大,昆山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在此背景下,寻求一个完善的社区治理模式成为必然之举。 一、我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社区管理是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下,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三种手段,以及引进责任、考评机制、法律机制、市场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四种机制,来处理社区内存在的问题,解决矛盾、服务群众、对社区进行综合性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政治信仰、思想认识、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家庭影响等各方面的差别,导致人们产生种种不同的观念、想法,造成一部分人心理上的失衡,有可能形成不稳定的因素,而婚姻、家庭、子女、职业、生活条件等几乎人人要面对的问题,同样也会诱发不稳定因素。而有效的社区管理恰恰是及时发现不稳定的苗头,及时控制不稳定因素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最有力手段。 目前昆山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工作,通过深入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创建,形成一套具有昆山特色的社

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案例

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之下的社区人今年2月份以来,上叶家社区把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按照上级精神,积极开展干事对账,包干到人、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成效初现。 社区工作者的叶孟松是上叶家社区周家路区块的综合协管员,负责社区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等方面的工作。责任区里共有流动人口170多户400多人,叶孟松把所有人的资料都归档保存,并把印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发到每个群众的手中,方便及时为他们提供各项服务。 在上叶家社区,像叶孟松这样的综合协管员连带社区主任共有6名,而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综合协管员,这仅仅是上叶家社区创新社区服务管理的一个缩影。 上叶家社区位于浒山街道最繁华地段,它东临金东小区,南至金东小区住宅楼,西到南门小学,北至329国道。小区总住宅面积2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千平方米,辖区内有共建单位3家,住户842户,常住人口1913人。上叶家社区从2010年4月起在开始这项工作已将近两个年头了。整个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综合统一、精简高效和统筹协调”的原则,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总体要求,创造性提出“网格化包片管理”的管理模式和“条块结合”的工作模式。社区将各种工作站整合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工作站”,由社区党组织书记任站长,并根据工作量大小和工作难易程度把社区合理划

分为5个地域网格,每一块都有一名社区综合协管员负责,全面开展综治维稳、流动人口、劳动就业等相关服务,形成了“网中有格、人在网中”的工作格局。 上叶家社区党总支书记叶柱桉说:“通过我们创新后,比如流动人口可以享受常住居民待遇,儿童就近入学只要五证齐全就可以在附近学校读书,不用回原来户籍所在地读书,所以流动暂住人口非常满意,而且调解了很多矛盾纠纷。”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共解决群众困难31件,排查矛盾纠纷20多件,并且全部调解成功,无一起群体性事件和非正常上访事件发生。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好评。 70多岁的上叶家社区居民叶华富同志告诉其他居民:“有什么事我就找社区,社区很关心我们,我也很信任社区。”

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浅谈我国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探讨(一) 论文关键词:社区治理组织结构制度创新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及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新的体制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社区服务治理体系,完善系列制度,进而保证社区服务的质量和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服务治理模式的建立,有利于理顺社区服务各主体间的责、权、利,从而达到相互协调、共同治理的目的。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回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确保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效地提取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尽快恢复和社会全面进步,党和政府对旧有的基层社会组织进行彻底颠覆,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保甲制度,在城市社会基层组建了形式多样的社区组织模式。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制定并公布了《城市居委会组织条例》,以法律形式对居委会的性质、任务、组织结构、工作方法、经费等作了具体规定。至1956年,全国各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从此这一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形式正式形成。然而,随着单位制度的强化,城市社区组织的作用与单位组织体系相比便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社区组织(居民委员会)逐渐演变成“拾单位之遗,补单位之缺”的组织。 1986年,民政部提出了开展“社区服务”的要求,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社区”这一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有关部门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基本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随之确定了在若干城市进行试点。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3号文件).这也是指导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指出:“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随后,全国范围内的社区建设广泛开展起来,在政府的推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由试点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社区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政府主导的行政型治理模式、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模式和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自治型治理模式。也有学者将这一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街居制——国家行政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和社区制——合作主义治理模式。 两种观点都反映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社区治理的主体由政府组织扩展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通过授权和权力的下放,逐步将其承担的社会职能让渡给社区内的社会组织,社区自治性逐步增强。社区组织将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利和责任,政府不再需要包办社区建设中的各项事务。因此,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社区管理体系,完善系列制度,进而保证社区服务的质量和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中美比较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单位制”、“街居制”的惯性,城市社区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美国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中,美国地方政府、社区委员会、非营利组织、社区居民定位合理,职责明确,运作规范有序,成效明显。尽管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政府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历史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别,但其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对我国仍有借鉴意义。 (一)管理部门角色和职能的越位 我国社区工作从总体上看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社不分”,政府承揽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职能;二是仍然习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将非政府社会组织作为依附于政府的下属单位,直接干预这些组织的工作。 在美国,社区服务主要由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即除

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在城市建设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就需要结合城市建设特征,针对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全面深入的研究问题发生的原因,结合相关规定确定建设原则,从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城市社区的建设。本文分析了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建设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社区建设模式评估机制 城市社区是社会的微观组织,已经成为构件和谐社会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想要在现有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建设发展,就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建设模式,从社会建设角度出发,明确社区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完善的评估机制与评估体系,来保障城市社区建设和谐有效的发展。 一、城市社区特征分析 城市社区即在城市特定区域内,人们组成的具有共同特征以及归属感特点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效果不但影响着居民生活效率,而且关系着和谐社会环境的建设[1]。城市社区的建设,即在党与政府领导下,通过对社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存在的社区问题进行

解决,达到强化社区功能的作用,促进社区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对于城市社区来说,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人口密度大、差异大。受空间因素影响,城市社区人口密度普遍比较大,并且居民职业群体构成存在多元化特征,社区内居民来源与构成相对复杂,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的流动性,使得社区人口差异性持续增大。第二,社会组织多。城市社区中社会组织数量多并且结构复杂,既有正式的也有不正式的,并且在社会机制发展日益完善的背景下,社区行政性色彩不断降低,整个社区的发展逐渐向自治型方向发展,在社会环境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第三,居民交往少。因为城市上社区居民构成层次多,流动性大,相互之间具有的社会交往活动比较少,即便是有社会交往大多数也是基于职业或者行业需求,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 二、城市社区建设所存问题 1.政府定位存在偏差 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为社区建设提供在支持与协助工作,在整体上把握好社区建设方向,将建设目标落实到位。政府定位存在偏差,导致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决策、投资、建设以及管理等方面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虽然已经逐渐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但是仍存政府依靠权威性以及对公共财政、资源分配的

《社区工作》第三章主要知识点

价值观指主体(个体、群体、社会)看待客体(认识或实践对象)及评价其重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判断是非黑白的信念体系,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看法。) 社区工作价值观:关于社区工作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关于社区工作原则、意义及重要性等的一套信念体系与判断标准。 社区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内容):人的价值与尊严;社会正义;助人自助。 1、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具有哪些特点呢? ①以集体取向的人的价值和尊严。 ②以制度取向的社会正义。 ③以民主取向的社会参与。 ④以互助取向的助人服务。 ⑤以社会行动取向的工作策略。 2、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社区工作的原则指在开展工作时所要遵循的准则,它是由社区工作的客观要求和基本目标所决定的。 ①以人(社区居民)为本:以社区居民的发展与需要为本,社区工作要促进社区居民的发 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一是要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需要,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生活环境,二是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素养,提高他们自觉参加社会和社区事务的意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 ②以社区发展为主要目标,具体有:以解决社区亟待解决的社区社会问题为目标;以人的 发展为目标;以社区能力建设为目标;以集体增权为目标。 ③根据社区实际条件制定工作计划,具体来讲: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需要和发展目标,不 同社区居民的职业背景生活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社区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社区的状况,因地制宜的选择工作方式;社区工作的基本过程调研、规划、介入、干预总结等各个阶段的工作手法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条件。 ④尊重社区自决,由社区组织和居民自主选择或确定社区发展。 ⑤开展广泛合作,与社区组织和居民间的合作与协调,与社区内政府部门的合作,与社区 同外在环境的协调,特别是同资源占有者的合作。 3、社区工作的主要理论基础。 ①社会系统理论,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有:社会是由互相关联的部分构成的系统;关注系 统的稳定协调和最大有效性的条件(AGIL模式);社会系统从根本上处于动态均衡状态之中;社会变迁一般以渐进适应的方式进行;促进社会整合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要素是价值共识。 ②社会冲突理论,其主要观点有:对社会群体具有内部整合作用;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 的功能;对新群体与社会成员形成具有促进功能;对新规范和制度建立具有激发功能; 是一个社会重要的平衡机制。 ③社会交换理论,其主要观点有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

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_经验与启示_刘见君

DOI:10.16064/https://www.360docs.net/doc/658611028.html,34-1003/g0.2003.05.015 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经验与启示 刘见君 #中共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安徽合肥%&’’’!$ 摘要:本文概括介绍了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其不同特点,分析了国内城市社区管理改革实验 的两种趋向,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创新社区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在党的领 导和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培育发展主体多元化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在过渡时期寻求单 位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社区管理;社区组织;模式;体制创新 文献标识码:()!*中图分类号:+ 一、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不同模式及特点 世界各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大都有自己的特色,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政府和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之间权能配置的方式。概括来说,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 型,即自治型管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 !"自治型管理模式 欧美、日本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到现代大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管理体系。这些国家比较重视城市社区的科学规划,社区一般 都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作为基层社会管理单元,社区内设有社区委员会、社区服务顾问团、社区自治 会等自治组织机构。许多城市都制订有自己的宪章或者相应的法规,对社区自治组织机构的权限作出 明确的规定,保障社区依法实行自治管理。 例如,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社区自治组织不仅享有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决策权与管理权, 还享有对政府的社区行政管理以及专业机构的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权、监督权。社区委员会成员由居 民民主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任期,他们大都是志愿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社区服务。社区公共卫生和公 共环境等物业方面的管理,由社区委员会聘用的专业社区管理公司负责。而大量的、具体的社区服务内 容和项目的开展,则由非政府非赢利的社区服务组织承担和实施。社区服务组织在美国第三部门中占 有重要地位,享受美国政府的资助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给美国 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和保障,同时在提供充分就业、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 在日本,市作为地方自治体享有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主管理权,城市社区内最小的组织单位是町,设有町内会#町自治会$,居民以户为单位加入并定期向町内会交纳会费。町内会是法定的居民自治组 织,一般由会长、会计和若干名干事组成,町内还有居民自愿参加的老人会、妇女会、消防会、中学生会、 小学生会等各种居民团体。日本町内会的成员由民主选举或平等协商产生,一般都不领取报酬在基层 町内会之上,各地还在更大的范围内选举产生町内会联合会,以至在全市成立联合自治会,作为社区和 政府联络的桥梁以及加强各社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中国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

第34卷第1期2011年2月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Jour 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 y Liaoning Vo l.34N o.1 F eb.,2011中国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 孙成彬 (中国银行鞍山分行,辽宁鞍山 114001) 摘 要: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多个案例基础上,比较和借鉴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实践经验,对社区管理的多种新型模式做了归纳,指出现有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上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管理;和谐社区;新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9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1048(2011)01 0087 05 社区管理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是指由社区管理的各相关组织机构及其各自特定的管理职能组成的社区管理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物质载体和运作方式;广义的社区管理模式除了必须包括相应的管理机构及其特定的职能之外,还包括这些机构发挥其特定职能所需要的基本的保障机制,即狭义的机制。这时,特定的社区管理模式就与其相应的管理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社区管理模式[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特征的基层社区建设蓬勃兴起。许多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社区管理理论,结合国情,从各个不同视角对社区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社区管理实践莫定了理论基础。 吴志军、张波指出: 全能政府 的减员与 单位制 的解体决定了当今城市社区管理的主题是 自治与服务 ,这就需要由此出发,充分利用社区内已有的组织资源,通过不同的功能组合构建起能够实现这两个主题的基本管理模式。以社会中介组织为主导、以基层党组织为整合、以居委会为辅助是比较理想的选择[2]。王菊娥指出,社区多元型管理模式与目前的社区管理体制比较,多元型管理模式完善了社区的横向管理体系,改变了社区以 条 为主、 条块分割 的局面,使社区管理开始向 条块结合 的网络化管理方向转变。这种管理模式提高了社区事务的民主参与度,并相应弱化了行政干预的力量,从而为逐步建立起多元互动、民主自治管理模式积累了经验[3]。汪月虹认为社区管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才能走出符合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特点的社区管理之路[4]。陈雪莲研究了 街居制 的发展困境及成因,提出以 社区制 为制度载体探索多元合作的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由 街居制 到 社区制 的转换不是简单的挂牌或翻牌,应在 精简机构,缩减人员 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转变职能和整合社会资源,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和市场配置机制,将政府、市场以及第三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工作[5]。李海艳认为,社区委员会作为政府与市民进行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将替代街道办事处全面行使对社区的综合管理职能。在经历了近10年的探索之后,反思其运行轨迹,不难发现,城市社区管理中 政社不分 的情况依然存在,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内,科学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并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网络式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6]。杨稣、贾明德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由纵向单一型的链式结构变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型结构,社会功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日益趋于多元化。社区作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基础单元,时代呼唤 收稿日期:2010 11 20。 作者简介:孙成彬(1971-),男,辽宁鞍山人,经济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