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与病

合集下载

七情不调 何以致病

七情不调 何以致病

健康之友/2006年/8月/24日/第006版
中医大观
“七情”不调何以致病
王惟恒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不同的刺激,可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同一刺激,在不同的人,也能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

因此,七情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表现,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在突然的、强烈的、持久精神刺激下,引起情志急剧波动,如暴怒、狂喜、大惊、卒恐、悲哭、过思、忧郁等,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范围,加之人们又不能正确对待外来刺激,不能自我调节适应,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导致疾病发生时,七情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关系。

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外界的各种精神刺激作用于人体,只有在五脏精气充足。

功能协调的状态下,才能作出相应的、适度的情感反应。

而且,五脏各有相应的情志变化联系,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等这是“五志”分属于五脏的具体说明。

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故人的情志活动与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

如果脏腑气血失调,则会影响情志活动,而出现异常的情感变化。

反之,情志异常亦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总之,情志活动与内脏、气血密切相关。

第1页共1页。

七情致病的医案

七情致病的医案

七情致病的医案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中医认为七情的波动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以下是一位中医师的医案,描述了七情致病的情况。

患者是一位女性,40岁,自述最近经历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情绪一直处于忧愁和焦虑的状态。

她开始出现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左右。

她来到我诊所寻求中医的帮助。

根据她的主诉和症状,我初步判断她的病情可能是由于七情的影响而导致的脾胃失调。

我开始了详细的询问病史和观察舌脉等诊断手段。

根据观察,她的舌苔比较薄白,舌质稍暗,脉象偏弦细。

这是脾胃失调的典型表现。

结合她的病史和情绪变化,我诊断为她的脾胃失调是由于忧思过度导致的。

我根据她的病情给予了一套治疗方案。

首先,我给她开了一些中药方剂,包括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材,以调理她的脾胃功能。

我还建议她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度的忧思。

在治疗过程中,她每周来诊所复诊一次,我根据她的病情调整了药方的剂量。

在第一个月的治疗中,她的症状有了一定的缓解,腹痛和腹泻的频率明显减少,食欲和睡眠也有所改善。

在第二个月的治疗中,她的症状进一步减轻。

她的腹痛和腹泻几乎完全消失,食欲和睡眠恢复正常。

她的情绪也变得稳定了许多,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她的症状已经完全消失,脾胃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我告诉她,七情的波动对身体的影响是很大的,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维持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七情致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

情绪的波动会对人体的各个系统产生影响,特别是脾胃系统。

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的忧思和其他情绪的波动,以维护身心健康。

当然,中医的治疗并非只有中药一种方式,针灸、推拿等疗法也可以起到调节情绪和恢复脾胃功能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七情致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情绪的波动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

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

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

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

”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医学教育网原创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

《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原创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人体情绪的七种基本表现,具体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然而,当这七种情志活动发生异常变化,即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引起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七情的具体含义及其对人体的影响1、喜:代表心情愉快、欢乐和愉悦的情感。

适度的喜悦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心脏功能,但过度的喜悦可能会损伤心脏,导致心神涣散,出现失眠、健忘等症状。

2、怒:代表愤怒、愤慨和情绪激动的状态。

愤怒易导致气机上逆,气血紊乱,对肝脏的健康产生影响。

过度愤怒可致肝气郁结,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甚至引发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3、忧:代表忧虑、焦虑和精神刺激。

长期处于忧情状态会消耗脾胃气血,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4、思:指长时间的思考、忧虑和忧伤的情绪。

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和脾胃功能,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5、悲:指悲伤、伤心和失望的情绪。

过度的悲情会伤及心脾肾,导致气滞血瘀,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

6、恐:代表恐惧和害怕的情绪。

恐惧会引起体内的肾气紊乱,影响膀胱和肾脏的功能,出现尿频、尿急、遗尿等症状。

过度恐惧还会伤及肾脏,引起精神紧张、恶梦、失眠等问题。

7、惊:指突然受到惊吓或意外刺激而引起的紧张、惊恐的情绪。

惊情常使心神错乱,导致气血失禁,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过度惊吓还会伤肾,导致肾气不足。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1、扰乱气机:七情不畅会扰乱人体气机,造成气机逆乱,主要特点是精气先虚。

2、伤及五脏:情志发病首先伤及五脏心、肝、脾、肺、肾,尤其是肝脏。

3、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都有比较强的反复性,稍有不如意,病就会复发。

4、兼夹性: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纠结在一起会发病。

5、周期性:七情致病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更年期时肝气亏虚,容易发病。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

二是直接伤及内脏。

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

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4)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在患者有剧烈情志波动时,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恼怒,可使阳升无制,血气上逆,发生突然昏仆,或半身不遂,口眼斜等。

心脏病患者,也可因突然剧烈情志波动,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病情迅速恶化,甚至猝然死亡。

有神经官能症易失眠的患者,情志波动时则失眠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加重等。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趣说七情致病

趣说七情致病

趣说七情致病作者:茹晓来源:《养生大世界》2015年第11期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的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生理状态下的情感变化,是机体适应外界各种刺激的正常反应,可以调节脏腑气机,避免引起疾病。

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感刺激,超过了生理调节功能的范围,使脏腑气机紊乱,情感出现持续性的变化,就会发生疾病。

七情的致病特点强烈或长期的七情刺激,所导致的疾病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其一,影响脏腑的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了各种病症的发生。

主要表现为: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其二,直接伤及人体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即是这个意思。

其三,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

情志活动的异常,对已患的疾病必然有所影响,有可能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七情之喜则气缓适度的喜悦,有利于气血调和,缓和紧张情绪。

而狂喜暴喜则涣散心气,使人精神难以集中,引起心悸失眠,甚至失神狂乱。

清代小说集《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节,写范进一辈子追求功名,五十多岁时得中举人。

在此之前,岳丈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中举后马上改口称“贤婿老爷”,加上邻居前呼后拥,乡绅赠送房子,狂喜之下,范进竟然发了疯。

这就是典型的狂喜以致失神。

如何调养“过喜”的情绪?首先,要有忧患意识,不存非分之想,不图非分之欲。

其次,保持心情平静,诸事不强求,努力之后,顺其自然。

七情之怒则气上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暂时而轻度地抒发心中的不快,能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

但是,怒则气上,且伤肝,还会影响到周围人的心情。

过度地发怒,会引起头痛头胀,面红耳赤,食欲不振,严重的还会呕吐、腹痛,甚至昏厥。

“过怒”的调养方法如下:学会泄怒,可以向亲近的人倾诉,或自己大哭一场;学会移怒,强制自己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如唱歌、看电影、散步、做操等,使头脑逐渐冷静下来。

中医七情致病的口诀

中医七情致病的口诀

中医七情致病的口诀如下中医七情致病的口诀: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

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

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

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

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

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

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心与肝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调控着机体的一切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

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能影响脏腑精气及其功能的,也可影响心神而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

如《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志意。

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

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正常情志活动的产生依赖于五脏精气充盛及气血运行的畅达,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和调节气血运行,因而在调节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起疾病常见的原因有七情

引起疾病常见的原因有七情

引起疾病常见的原因有七情
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首先,喜是指过度的兴奋和快乐,喜欢过度会导致七情不和,破坏人体的平衡,进而引发疾病。

过度的喜欢可以导致心火旺盛,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其次,怒是指愤怒和生气。

持久的怒气不但伤害自己的身体,还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过度的怒气导致肝阳上亢,容易引发肝火旺盛,出现头痛、失眠、口干口苦等症状,还可能引起胃病、心脏病等。

忧指过度的担忧和焦虑,琐事过多容易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同时,过度的忧虑也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消化不良、胃痛等问题。

思是指过度的思虑和思考,容易导致脑力过度使用。

长时间用脑过度会导致脑神经衰弱,出现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悲是指过度的悲伤和悲哀,伤心过度会导致肺气郁结,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同时,悲伤还可能引发心理障碍和心肌梗塞等疾病。

恐是指过度的恐惧和恐慌,恐惧症状过重会导致心肾不交、失眠、心悸等问题。

此外,过度的恐惧还可能引发慢性胃炎、神经性厌食症等各种疾病。

最后,惊是指受到突然的惊吓和震惊,容易引发心阳亏虚、气郁不舒,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长期紧张恐惧和惊吓容易使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各种疾病。

总结来说,七情过度会导致人体内阴阳不平衡,从而引起疾病。

为了保持健康,人们应该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避免七情过度,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此外,适当的锻炼、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以及积极的社交活动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七情致病亦治病,喜怒悲恐皆良药

七情致病亦治病,喜怒悲恐皆良药

44传统医学传统编辑/侯叔霞*****************□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杨 峰七情致病亦治病,喜怒悲恐皆良药人们在日常心理活动中,会出现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中医将其归为“七情”。

若是七情太过或不及,则会导致心理或躯体异常变化。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一个人有了“心病”,不能光靠吃丸、散、膏、丹一类的药,还需用“心药”来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

从《黄帝内经》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用一种情志来调控另一种不正常的情志,叫做“五志相胜法”,即利用5种情绪互相克制,就好比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

大喜疯癫,以恐胜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的范进中举,便是“喜极而疯”的典型例子。

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为了改变家里经常揭不开锅饿肚子的命运,他从20岁开始参加乡试,谁知连考20多次都是落榜,遭到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

到他54岁那年又去应试,主考官周进看他须发花白、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样子,顿生恻隐之心,将他录取。

当范进看到自己高中的捷报,竟笑喊着“我中了”往门外飞跑,最后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

众人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此时,胡屠户赶来,一个嘴巴将范进打晕昏倒于地。

等范进清醒过来,眼睛明亮,也不疯了。

这是典型的“喜病恐胜”的病例,“喜伤心,恐胜喜”。

何以有如此奇效呢?根据中医五行生克的理论,心藏神,喜为心所主,属火,喜太过则心气涣散,出现喜笑不休、失神狂乱等症状。

肾主水,恐为肾志,在五行上肾水克心火,水火相济,以平为期,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喜伤心的患者,采用“恐胜喜”这一情志疗法时,必须控制好刺激量,勿过用、久用,以免导致“恐则气下”的病理变化,引发其他病痛。

 恼怒昏聩,悲哭消除《红楼梦》第九十七、九十八回中写有贾府上下隐瞒宝玉其将迎娶薛宝钗的故事情节。

当宝玉发现与之婚配的不是林妹妹而是宝钗后,恼怒使他原有的昏聩旧病突发,变得更加疯傻起来,病情日重一日,汤水不进。

中医护理:七情和其病症特点

中医护理:七情和其病症特点

七情既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中各种影响的精神和情志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

但如果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引致人的精神情志波动剧烈或突然,或持续时间长,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即为七情致病。

七情疾病一方面取决于外界刺激的性质和强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体本身体质强弱及脏腑功能状况。

七情作为“内伤”,与“外感相对而言”,说明脏腑疾病可由外感外在致病因素直接致病,也可由客观事物和生活环境刺激引致人的七情反映异常而间接地内伤脏腑。

但不论外感或内伤,都只是发病的条件,而发病的根据,真正的内因乃是体质强弱、脏腑功能及精神状况。

七情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情志活动与相应内脏有密切联系,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又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不同的情志变化所伤也多病及相关的内脏,如暴恕伤肝,过喜伤心,思虑伤脾,过忧伤肺,大恐伤肾,但情志变化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人是个有机的整体,心为五脏六腑之主,精神之所舍,心主神志,故神的异常变化都与心有关。

2)七情变化多伤及相应脏腑的气机而发病如:喜则气缓;暴喜伤心则气短不续,喜笑不休,精神恍惚不能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养。

怒则气上:暴怒伤肝,肝气上逆,面红目瞪,气逆呕血;甚则血郁于上,可致神昏暴厥。

忧则气沉:过度忧愁则情志沉郁,气机不畅及肺脾,胸闷腹胀,少气倦怠,痰多,食少便糖,脉涩。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气结而伤及心脾,倦怠少食,健忘怔忡,嗜卧消瘦,脉沉结。

悲则气消:伤及肺心,善悲欲哭,叹息,面色惨淡,神气不足,肺结。

恐则气下:恐则伤肾,怵惕不安,精气下陷而遗精,脱肛,小便失禁。

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气乱,神志不安,心慌意乱,目瞪口呆,惊徨失措。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

二是直接伤及内脏。

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

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

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

七情引发的疾病

七情引发的疾病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

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因此,喜乐当适度。

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

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

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

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

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

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

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

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七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

七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

七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中医认为情志过极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七情可以致病,也同样可以治病。

情志所致的疾病,通过情志来调理,可收到药物所不及的疗效。

请看下面一则病案:一女子年二十余,许婚后,夫远出,两年不归。

女子病重不食,困卧如痴,他无所苦,诸医不效。

予往治之,见女向里床而睡,形体羸瘦。

余思之,此气结病也,药不能治,得怒可解。

予往激起怒,掌其面三,且责以不得有外思。

女果大怒而哭,得其哭一二时许,令其父母解之,进药二帖,即欲食矣。

余谓其父母曰:“虽愈必得喜方可解,若再思则结气必复至矣。

”其父母伪作其夫有书回,约日成婚。

一月余,其夫果归,病得痊愈。

(《丹溪心法》)佛曰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的爱离别所产生的情绪,就是忧、就是悲;思之如狂,辗转反侧,就是求不得,是谓思。

脾脏在五行属土,其志为思,此患女过思则脾气郁结而不食,运化失权。

忧思难解,单凭药力难以救治,按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忧)、悲胜怒五志相胜理论,激之以怒。

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怒则气升,脾气一发,则气机疏通,饮食渐复,又诈以喜信,胜其忧悲,天随人愿夫君归来,终病愈。

人生在世就会有七情六欲,有你我就有感情,有感情就会有情志的波动: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是人体的正常情志活动,凡夫俗子的我们,情根难舍,日常起居该如何避免七情过激或不及,成为致病因素呢?清·费伯雄著《医醇賸义》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

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

此天下之致和,尚何伤之有?”此真言也。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

”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

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素问。

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

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

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说明情志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以及由些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1、热情诚恳、全面照顾人在患病后,常有恐惧、紧张、苦闷、悲哀等不良情绪,迫切需要新人或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

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

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病人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

2、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人的性格、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老中医:“七情”致病有哪些特点?

老中医:“七情”致病有哪些特点?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人皆有之。

譬如遇可心之事则欣然而喜,见不平之事则愤然而怒,闻伤心之讯则泣然而悲,逢惊怖之事则惕然而恐,此乃人之常情,健康者概莫能外。

这些情感的产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及其情态的自然反映。

一般说来,七情是对客观事物的情态反应,不会使人致病。

只是在突发而又强烈的,或持续时间过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本身自我调整的能力,而引起气机逆乱及脏腑气血阴阳偏倾时,才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宋代医学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七情的常、变作了颇为精湛的分析,指出:七情,人之常性。

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也。

由于七情过激是内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称其为“内伤七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五行类归的方法,将情志活动纳入藏象学说,并分属于五脏。

具体而言,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内经》的情志分属五脏说,是立足于情志反应源出于脏腑机能活动、依赖于脏腑精气为物质基础的认识而展开的。

所谓“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者(同上),就是其立论依据之所在。

即以肝志为怒为例,如果当怒而不得怒,是“将军之官”阳刚之气匮乏,不能疏泄的反映;遇事暴躁易怒,多属其不主谋虑,阳气有余或阴虚无以涵阳的表现。

此外大怒之后,往往有助于宣泄烦懑积怨之类的恶劣情绪而重建心理上的平衡,这就使古人认识到怒有裨于肝气的升发条畅,并可据其情态反应而揆测肝的机能状态。

据此,前人得出了肝志为怒的理性认识。

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而导致情志的异常反应,在《内经》有关篇章比比皆是。

如《素问·调经论》谓“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篇之“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论述,为根据情态异常反应辨证论治提供了脏腑定位的依据。

七情所伤,不同于外感之伤。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多由皮毛口鼻而入,自表入里,从经络营卫之形身罹病而渐及脏腑;七情为病,则内应于脏腑,由脏腑气血阴阳之逆乱偏倾而起,故病多发于里。

中医怎样认识内伤七情致病

中医怎样认识内伤七情致病

中医怎样认识内伤七情致病《儒林外史》里面有关于范进中举的故事,说他十年苦读一直没有考取功名,但是一朝中举居然发疯了,癫狂而不认识人。

这就应了中医讲到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

情志过度能够让人生病,即内伤七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中医认为正常来讲是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表现出的情绪,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导致生病。

但是假如情绪起伏太大,超过了心理承受范围,并且久久不能平息,就会导致气血紊乱。

假如病人在经历很大的心理起伏时候,病情会更加加重,甚至更为严重情况是假如病人患有高血压,加之心情非常恼怒,这时候可能血气上逆,导致突然昏迷,甚至半身不遂。

假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经历非常大的心理波动时候,往往会伴有心绞痛、心肌梗塞,更为严重可能猝死。

七情中的“喜”,代表的是心情开心。

但是乐极也会生悲,对“心”也会有伤害。

中医的角度看“心主神明”,心是属于情绪活动的中枢;如果超常的开心。

会导致心神不宁,甚至情绪失控,头晕目眩,行为异常等情况发生。

“怒”是因为不能达到理想的愿望、遭受挫折而形成的紧张焦虑的情绪。

怒会导致肝气上逆,一般的症状表现为:头痛脑胀,面红耳赤,甚至昏厥倒下的可能。

“悲”指当失去亲人或者愿望破灭所产生的情绪。

过度悲伤,会导致肺气耗损,临床表现一般为精神不振、意志消沉、少言寡语、气虚胸闷。

“恐”是指当遇到危险无法应对所产生的恐惧不安的心理。

恐惧会导致气不足,肾气失固等现象。

临床一般出现的症状为:骨痿以及大、小便失禁、遗精和滑精等。

“惊”指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而产生的非常害怕的感觉。

突然受惊会导致心神不安,猝然受惊会气机逆乱。

一般表现为心神不宁、惶恐不安、甚至神志不清。

“忧”和“思”指在遇到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犹豫不决,思虑过重产生的复杂情绪。

这样会导致心脾郁滞,运化失职。

通常会有失眠多梦、精神不振、食少腹胀等症状。

七情一般会引发情志病,情志所带来对脏腑的伤害,也能够在互相之间产生影响,怒对肝造成伤害,悲胜怒;思虑过重伤脾,怒胜思;喜伤心,恐胜喜: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现代许多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病、脑卒中、某些精神病等都与喜过度有关,尤以中老年人为多见。

五行相生相克中,心属火,水克火,喜伤心(中医心它又包括大脑功能)、恐胜喜,也就是说适当恐惧可以制约过喜所致病变。

现代医学认为,大喜过度是一种强刺激。

大脑受到这种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促,体温上升,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紊乱。

案例一,清代医学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记载:“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案例二,近之所闻,喜剧演员马季、候耀文、高秀敏等都死于急性心肌硬塞。

案例三,大家熟知《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进中举,讲述范进从年青考到老,不知考了多少次,一直不中。

生活贫困潦倒,被人瞧不起,尤其是他的岳父对他非常之狠,非打即骂,范进十分惧怕他。

范进晚年中了举人,但“大喜伤心”,精神失常,一场欢喜反成悲。

后有人告之以恐胜喜法,提出要他平日所怕之人施以恐吓,才能解除。

他的岳父狠狠地骂道:“该死的畜牲,你中了什么?那报录的话是哄骗你的。

”一个耳光打去,才把范进打醒,疯病也就好了。

案例四,清代名医徐灵治一新中状元因喜伤心的病,也是采取以恐胜喜法。

徐对他说:“病不可为也,七日必死。

”那状元受了惊吓,冷静下来,过喜之情得到中和和缓解,只七天病就好了。

以上案例中之马季、候耀文、高秀敏这些名人生活优越,没有什么忧虑恐惧之事,如果找个心理医生为其治疗,或许让他们改行当医生、探险家、殡殓工作人员什么的,恐怕不会当年早逝。

怒怒为肝之志,与喜相反,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精神情志;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为刚脏,易于发怒,发怒是人们欲望和需求受到遏抑,郁怒之火向外发泄的一种表现。

在某种的情况下,小怒可有某种快感,有利于肝胆之气舒畅条达,则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气血和平。

人遇怒,而不怒而致疏泄不及,容易出现:孤僻寡欢,悒郁不乐,多愁善虑,嗳气太息,严重者精神错乱。

暴怒太过,则“怒则气上”而见头晕头痛,面赤耳呜,薄厥(是指由于精神刺激,可使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发生卒然昏厥的病症)吐血等症。

所以该发怒时就发怒,只是不要太过罢了。

现代医学认为,当人情绪低落时,人体的免疫力就下降,人易患病;暴怒、抑郁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异常而损害肝脏,从而诱发肝脏疾病或使原有的肝脏疾病加重。

情绪抑郁使血液瘀滞,影响肝细胞的再生及肝脏的代谢能力,不利于肝病的恢复。

这也验证了中医“怒伤肝”之说。

五行相生相克中,肝属木,木克土,怒伤肝、悲胜怒,也就是说适当悲痛可以制约过怒所致病变。

案例一,《三国演议》中三气周瑜的故事家喻户晓,一气周瑜: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

二气周瑜: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气周瑜: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周俞一怒且叹道:“既生亮,何生俞”后吐血而亡。

这个故事记述了,诸葛亮深知周瑜气量小,略施小计三气激怒,而致暴怒伤肝,肝气上逆喷血而去。

假若此时周瑜家出现悲伤之事,也许周瑜不会英年早去。

案例二,汉武帝时,传说汉武帝的乳母在宫外犯了法,武帝盛怒之下想处置她,乳母向东方朔求助。

东方朔说:“这不是唇舌之争,如果你想获得解救,就在将要抓你走的时候,只是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千万不可说什么。

这样做或许还可以有一线希望。

”乳母到了武帝面前,东方朔也在旁边侍坐,于是东方朔就对乳母说:“你太痴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哪里还会靠你的乳汁养活呢?”武帝听了,面露凄然之色,当即赦免了乳母的罪过。

这是个以悲制怒的故事,不然汉武帝的乳母必死无疑。

故张子和《儒门事亲》有:“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案例三,《景岳全书·三十六卷杂证谟》新按共三条中记载:燕姬因怒而病气厥若死,延张景岳为其诊治,而后便声言其危,假称要用灸法才能治好。

燕姬知道灸法不仅会引起疼痛,而且会损毁面容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

于是,继而转悲,悲则气消,将胸中的郁怒之气排解。

这样就克制了愤怒的情绪,消除了愤怒引起的疾病。

张景岳并告诫医生:“凡遇此类,不可不加之详审。

”从以上案例中可见过度的怒则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首先伤肝,而后五脏六腑,上下内外失于协调统一,血行不畅,脉络瘀阻,百病丛生。

治疗此类病证,调动体内自身调节功能(自药系统),采用以悲制怒,起到不药而愈之功效。

忧忧为肺之志,忧伤肺,忧则气郁。

中医认为:肺主气,忧愁过度会影起肺气郁滞不畅。

临床上出现: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症状。

然而,它又会往往会伤及于脾,造成食欲不振。

过度悲哀,耗伤肺气。

情绪低落使人意志消沉,心神沮丧,又可出现面色惨淡,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之症。

五行相生相克中,肺属金,火克金,忧伤肺、喜胜忧。

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也就是说适当喜庆可以制约过忧所致病变。

案例一,我们大家熟知“杯弓蛇影”的典故,传说:一天,乐广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

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

此后,他忧心忡忡,老是觉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动,整天疑虑重重,恶心欲吐,最后竟卧床不起,后经人指点,疑窦顿开,压在心头的石头被移除,病随之而愈。

此病虽不是以喜胜忧来消除疾病,但也说明了忧郁过度而诱发疾病。

案例二,张子和《儒门事亲·因忧结块》医案: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

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

药皆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人恶之,乃求于戴人。

戴人至,适巫者在其傍,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

一二日,心下结夫皆散。

戴人日:“《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

张子和以逗病人喜乐来治疗因悲伤所生疾病,收效良好。

张子和认为假若用针灸治疗,岂不是在病人痛苦的心情上又加痛苦,故此法不可取。

可见,我国古代情志相胜治法在对有明显器质性病变时也有一定的疗效。

案例三,余到某市医院进修时,曾亲眼所见放射科出现的一次医疗差错:一天,有二位病人同时来到放射科作胸部摄片检查,医生先后为其二位病人作完检查,各自发报告一份,让其拿走,翌日,医生上班清理片子时发现昨天二份报告错误,把有肺结核的病人诊断为“两肺清晰”,把两肺清晰的病人诊断为“肺结核”,诊断结果搞反了,医生知道出错不敢声张,怕有污名声。

三个月后这两位病人前后又来复查,这位医生惊奇地发现原来有肺结核的病人却没有了,反而两肺清晰的病人却染上了肺结核。

这样看来那位有肺结核的病人拿到“两肺清晰”的报告告非常高兴病也自然好了;那位没有肺结核的病人拿到“肺结核”诊断则非常苦恼、郁郁不乐而伤肺。

这充分验证了喜胜忧、忧伤肺之论断。

如今社会竞争急烈,人们常因仕途上的失意、工作上的不顺心、经济上的困扰、家庭中的矛盾、病残的痛苦、突发事件的打击等,都会导致忧郁不乐,心境凄凉,由此产生许多心理性疾病。

现代心理学认为,过度悲忧哀愁能加速人体哀老,易使意志薄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生精神障碍而轻生。

中医治疗此类病证时采用以情治情、预防悲剧的发生往往取得很好的效果。

思思为脾之志,思伤脾,思则气结。

中医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

正常的思考问题,并不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然而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失调。

思虑过度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

伤于心则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症。

五行相生相克中,脾属土,木克土,思伤脾、怒胜思。

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气行则结散,也就是说适当发怒可以制约思虑过度所致病变。

案例一,《史记》记载华佗治太守之病:太守大病不治,家人延请华佗,华佗诊断后索要重金才肯治疗。

太守家人无奈付出重金,谁知华佗一拖再拖,最后竟不辞而别,留下书信一封大骂太守。

太守大怒,立刻派人追捕华佗。

太守的儿子知道华佗用意,暗暗叮嘱家人不要去抓华佗。

太守听说抓不到华佗,更加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呕出几口黑血。

不想这一呕,病反而好了。

这个故事在中医界影响很深,是一个以怒治思伤脾的典型医案。

案例二,清代笔记体小说《谐铎》卷二妙·画代良医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鳄溪潘琬,字壁人,美仪容,有玉树临风之目。

妻尹氏,艳而妒。

潘谨守绳墨,跬步不离闺阁。

潘有别墅,在濂溪坊里,庭前海棠数株,每当……花放,折归助妆,长短疏密适合。

尹尝执花昵潘而笑日:此解语花也,劳卿手折益斌媚矣。

由是封海棠曰花卿,而戏乎潘日掌花御史。

后潘以病瘠死,尹哭之哀。

一日过别墅,适海棠盛开,尹凭栏凝睇,触绪萦怀,忽忽若迷,归而病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