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
高考文言文断句断句方法及练(附答案和译文)习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及练习一、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⑴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⑵句末语气词: “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⑶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④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⑤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规律三: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文言文断句方法和练习题

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的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置于原文中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如下: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语,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练习(一)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
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
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一》)(二)有天下者而有私财,业业然守之以为固,而官天地、府万物之大用,皆若与己不相亲,而任其盈虚。
鹿桥、钜台之愚,后世开创之英君,皆习以为常,而贻谋不靖,非仅生长深宫、习奄人污陋者之过也。
灭人之国,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则据之以为天子之私。
唐克西京,而隋氏之有在唐;宋入周宫,而五代之积在宋;蒙古遁,而大都之藏辇而之于南畿。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配套练习

文言文断句指津及配套练习(一)一、方法指津(一)通文意碰到断句篇章,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章,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抓标志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②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 “于是”“向使” “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 “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三)察对话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四)懂常识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
古文化常识内容较多,涉及到古人的衣食住行礼等各方面,高考一般考查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做有心人,将课本上出现的文化常识熟记于心。
这样才能从容应试。
(五)知语法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六)明修辞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文言文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抓实词,看虚词,察对话,据修辞,辨句式,依总分.1、抓实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前句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后句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
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在写作文言文时,正确的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并附带一些练习,帮助您提高断句的能力。
1. 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关系来断句。
通常将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吾闻友人善鼓琴。
练习:参军者多爱国。
2. 宾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动宾关系来断句。
将动词和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君子爱民。
练习:明月皎皎。
3. 状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状语关系来断句。
将状语和谓语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于是乐师陈词而宫商。
练习:以后人闻之大无伤。
4. 承载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承载成分来断句。
将承载成分和相应的宾语或状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人生贵有所为甘有所不为。
练习:士为之。
5. 对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对仗关系来断句。
对仗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
例:射者克而使我射者息。
练习:春风吹又生。
6. 偏正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偏正关系来断句。
偏正是指表示修饰、说明、限定等关系的短语或从句。
例:故颇有知古之称。
练习:严冬坚冰。
7. 并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关系来断句。
并列是指句子中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插入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插入成分来断句。
插入是指在句子中插入修饰、补充或解释的语句,通常用逗号隔开。
例:吾愿斯摩以陪吾游。
练习:和风生,将进酒。
通过不断练习和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序和词性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做到恰当地断句。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讲解和练习(含答案)

专题:断句(划分朗读节奏)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方法指导】确定节句中停顿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分类示例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示例:(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表议论)2.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至全段,诵读时必须稍有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3.“古二今一”,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今齐地/方千里等。
4.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文言断句规律及练习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 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 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 “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 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 姓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 予、尔、汝(女)、公、卿、君、若 (表示“你”)彼、此、其、之
Hale Waihona Puke 例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 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 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 寡败矣。提示:(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当堂练习: 练习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 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 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答案:有乘轩冕过门者 /宁读如故 /歆废书出看 / 宁割席分坐 /曰 /子非吾友也! 练习2: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光映书而读之。 答案: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 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答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⑵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 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 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
• 1. 把握内容大意,始可动手把句断
•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 3、宁缺毋滥(错、漏、多都要扣分)
三、规律详解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2、找虚词,定句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试一试】(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一、断句的思路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文意, 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 先要读几遍原文, 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
二、断句的基本方法1. 弄通文意,定句读通读全文, 明确文章属于什么文体, 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词翻译出来,以理解文段大意。
例 1、用“/” 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限划 8处春, 二月, 曹操攻黎阳, 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 谭、尚败走, 还邺。
诸将欲乘胜攻之, 郭嘉曰:“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 操曰:“ 善! ” 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选自《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有删改解析:这段文字的断句,限定了划断的数量,目的是防止断碎、断破。
可从人物入手, 结合文言重要实词“ 爱”“ 适”“ 侔”“ 急”“ 缓”“ 待”“ 击”“ 定” 等在语句中的作用,逐一切分。
答案:袁绍爱此二子 /莫适立也 /今权力相侔 /各有党与 /急之则相保 /缓之则争心生 /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 /变成而后击之 /可一举定也参考译文: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
曹军各将领想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 袁绍 (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做继承人。
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
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 就会争权夺利。
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 变乱发生后, 再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
” 曹操说:“ 好! ” 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
2. 察对话,定句读文言文对话,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
文言文中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此明辨句读。
例 2用“/” 给下面文字断句。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选自刘向《说苑》解析:这是一段人物对话, “ 曰” 是重要的断句标志。
理清谁说,说什么,即可准确断出这段文字的停顿之处。
答案:齐桓公问管仲曰 /王者何贵 /曰 /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 /所谓天者 /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 /辅之则强 /非之则危 /背之则亡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 /未之有也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 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 ” (管仲回答说:“ 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
” (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
管仲说:“ 我所说的‘ 天’ ,不是苍苍莽莽的天。
给民众当君主的,要把百姓当作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最后政权却不灭亡的,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3. 找虚词,定句读文言文中虚词是重要的断句标志。
如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且”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与 (欤、邪 (耶”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表疑问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与“如之何、若之何”等固定结构,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上下文意贯通,就可据此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是一个比较长的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口决:“ 曰” 后冒, “ 哉” 后叹, “ 夫”“ 盖” 大都在句前。
“ 于”“ 而” 一般在句间, “ 矣”“ 耳” 后面画圆圈。
“ 耶”“ 乎” 经常表疑问, “ 也”“ 者” 作用要停顿。
例 3用“/” 给下面文字断句。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选自《淮南子 ·精神训》解析:这段文字介绍了“ 精神” 是怎样产生的, 可以以文言虚词和句中的顶针格式作为断句的标志。
答案:夫精神者 /所受于天也 /而形体者 /所禀于地也 /故曰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背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参考译文:人的精神是从上天那里得到的, 而形体则是从大地那里得到的。
所以说:“ 道生阴阳二气,二生三,三产生万物。
万物背阴而抱阳,阴阳激荡而成和气。
”4. 抓动词,定句读古汉语中, 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 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可以正确断句。
例 4用“/” 给下面文字断句。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 [注 ]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选自《孝经》【注】刑:通“型”,做榜样。
解析:这段文字阐述了天子应该怎样遵行孝德, 可以从动词入手, 找准搭配, 体会句意, 进而断句。
答案:子曰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孝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参考译文:孔子说:“ 能够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 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为天下百姓做榜样,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5. 找名代,定句读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有主、谓、宾,而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或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句了。
常见的代词有:(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 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 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词,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 在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 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 是第三人称代词, 今作“他”或“它”, 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可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 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 (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 文言文中, 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 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5用“/” 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五国约而攻秦, 楚王为从长, 不能伤秦, 兵罢而留于成皋。
魏顺谓市丘君曰五国曰善因遣之。
解析:画波浪线部分是两个人的对话,在对话中有很多名词和代词,如“ 市丘君”“ 君”“ 臣” ,可根据名词和代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断句。
答案:魏顺谓市丘君曰 /五国罢 /必攻市丘 /以偿兵费 /君资臣 /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 /市丘君曰 /善 /因遣之参考译文:赵、楚、魏、燕、韩五国结盟进攻秦国,楚王为盟主,但是没能击溃秦国,五国联军于是停战,驻扎在成皋。
魏顺对市丘的长官说:“ 五国收兵之后必然会攻打市丘,以此来弥补军费。
您如果资助我,我愿意替您阻止诸侯进攻市丘。
” 市丘的长官说:“ 好吧。
” 于是派遣他到楚国去。
6. 据修辞,定句读文言文中常有对比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 6用“/” 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选自《大学》解析:这段文字句式整齐, 找到排比句的标志即可正确断句, 注意关键点“ 欲”“ 先” 。
答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参考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的人, 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注意: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根据特殊句式断句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口决: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曰”“ 云”“ 言” ,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7、据语法,定句读利用语法知识给标志不明显的语段断句断句是高考文言文中常考的题型, 以前句子多有一些“指路碑”式的标志, 比如有一些语末助词, 如“也”“矣”“焉”“耳”“乎”“耶”“欤”“邪”等; 还有一些语首助词, 如“夫”“盖”“至若”“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
有时根据这些词语就可以断句了, 可近年的文言断句题中却有意减少了这些明显标志式的词语。
没有明显标志词语的句子如何进行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 对文言文中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 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 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