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苏州城市经济空间现状与发展
苏州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苏州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出路在简要介绍苏州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苏州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并重点研究了苏州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生产要素资源约束凸显、工业产业层次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十三五";期间苏州工业经济转型的路径,包括推动工业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增强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快工业产业高端化发展。
工业经济;创新;转型一、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苏州凭借其区位优势,抢占了改革开放先机,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跻身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苏州的综合竞争力一直位于全国前十位,竞争优势正不断提升。
2015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04.0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6702元,均位列全省首位,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
在苏州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
但是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苏州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结构调整、质量提升等一系列新的挑战。
当前,如何加快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夯实"十三五";苏州经济行稳致远的强支撑,是苏州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苏州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苏州一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的工业发展道路,工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5年,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249.25亿元,工业增加值6409.44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44.19%.位于全省第三位。
但是近年来,苏州工业运行开始呈现出低速增长的趋势。
苏州工业总产值增速2012年为6.4%,2013年为3.4%,2014为0.25%,2015年甚至开始出现了负增长,下降了0.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速也正逐渐放缓,2014年增长率为0.15%,2015年出现负增长,下降了0.24%.目前苏州正在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整个工业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工业链节较完整,门类较齐全,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协调共进。
苏州城市功能优化研究--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
我国的行政区建制对于地方城市规划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苏州在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于2012年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此次调整对于苏州城市功能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笔者将对苏州功能提升遇到的问题以及行政区划调整对苏州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讨论苏州城市功能优化的机制。
一、苏州城市功能提升的瓶颈(一)经济维度———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都市群的副中心城市,举世瞩目。
然而,同时,济。
苏州下辖的5前十,地级市。
相比之下,低,行的速度与力度。
市的定位不符。
袁飞苏州城市功能优化研究———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占市域比重不高。
苏州市区GDP 占市域比重只有33.5%。
市区与周边县级市相比,经济实力的优势不够明显。
在长三角范围内,其市区GDP 所占比重与南京、杭州、宁波及无锡等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见表1)。
另外,古城区沧浪、平江及金阊均以商贸、旅游及文化等产业为主,同质化发展现象较为严重,资源要素受行政权限制约难以整合,产业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受到制约,财政收入较低。
同时,因为上述3个区财力均偏弱,统筹能力也相对较弱,影响了其政府实现民生改善的力度。
这与苏州率先实现现代化、构建小康社会的背景是不相符的。
(二)文化维度———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分散1982年,苏州成为国务院批准的24座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尽管历届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行政区划体制等因素制约,古城规模化成片保护格局未能充分实现。
由于古城保护涉及原沧浪区、平江区及金阊区3个发展主体,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对历史街区以及古民居、古城墙、古典园林等历史遗存和古城风貌加以统筹保护。
例如,山塘街东接阊门,西连虎丘,龙身山塘河、龙尾虎丘塔都在金阊区,龙头阊门却在平江区内,在整治保护的过程中,行政区划限制成为景区整体保护的最大障碍。
上海苏州杭州经济现状比较
上海苏州杭州经济现状比较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文章将利用近年公开发表的经济统计数据,对上海、苏州、杭州三个城市从经济总况、产业结构、科创能力、金融行业等四个方面对三个城市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沪苏杭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长三角一体化提供参考,为目前中国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提供文章借鉴。
关键词:规模总量;结构比重;科创能力;金融业;现代服务业上海、苏州、杭州同为长三角经济圈中重要与典型城市,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龙头,杭州是浙江的省会城市,苏州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地级城市。
杭州2022年的人均GDP为8.90万元(按常住人口口径)并于当年首次超过上海,苏州从1994年新加坡工业园落户苏州以来近二十来年经济的快速发展,2022年上海人均GDP为49,649元(按常住人口口径),苏州为55,667元(按常住人口口径),十多年苏州人均GDP一直比上海高。
本文将利用近年公开发表的经济统计数据,以及2022年上半年公布的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对三市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一、沪苏杭三市经济简况:从经济规模总量来看上海居首,但从人均角度来框算,三个城市要重新排定位次,人均收入的增长应与GDP的增长协调(一)三市简况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交通中心,世界航运中心、金融中心,是国际化大都市,长三角的龙头,在中国经济建设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苏州是江苏省与上海接壤的一个地级市,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闻名于世,苏州的“姑苏人家”水乡特色为国人所赞赏,苏州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西湖美景闻名于世,是中国东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也是中国东部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
沪、苏、杭三市土地面积3.14万平方公里,长三角土地面积包括安徽合肥城市群计21.27万平公里,三市土地面积占长三角土地面积14.76%。
(二)统计整理表表1:列出三市2022年、2022年行政区划、土地面积、GDP、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几个指标,从土地面积来看杭州最大(为上海 2.62倍)、其次是苏州、上海最小;GDP总量上海最大、苏州其次、杭州第三;人均GDP苏州最多、上海最少(2022年全国人均GDP41,908元,苏州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3倍)。
苏州地理空间调研报告总结
苏州地理空间调研报告总结苏州地理空间调研报告总结:本次调研报告主要对苏州地理空间进行了综合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对苏州市整体的地理环境、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城市布局、交通网络以及人口分布等方面的进行调研,进一步加深对苏州地理空间的认识,并为苏州市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首先,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其地理环境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地形相对平坦,地貌特征复杂多样。
苏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苏州市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也为苏州市的经济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苏州市的城市布局合理,城区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较高。
苏州市的城市规划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注重区域均衡发展。
苏州市的城市布局以市中心为核心,环形向外发展,形成了中心城区、近郊城区和远郊城区三个主要区域。
这种布局有利于城市的管理和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苏州市的交通网络发达完善。
苏州市地处江苏省的中心地带,是一个交通枢纽。
苏州市拥有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同时也是中国运河的重要节点。
在公路方面,苏州市拥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多条道路网,方便市民的出行。
在铁路方面,苏州市有多个火车站,可以与全国各地进行便捷的联系。
在航空方面,苏州市拥有多个机场,包括苏州北部国际机场等,可以与世界各地进行联系。
这样的交通网络为苏州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苏州市的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市区和近郊城区。
苏州市的人口密度较高,尤其是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更高,这也与苏州市独特的地理因素有关。
苏州市的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形成了人口集中的趋势。
这也为苏州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水平。
总之,通过本次对苏州地理空间的调研报告,可以看出苏州市地理空间的特点和优势,也为苏州市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经济新常态是一种经济发展阶段,它呈现出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等特征。
在这个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困难。
首先,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市场需求不够强劲。
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国内消费不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在市场需求、订单量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力。
其次,人才资源紧缺,高端人才流失。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向高端制造业、服务业转型的趋势,这就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由于高端人才的流动性较强,加之其能够获得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发展空间,导致苏州工业园区的高端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
第三,制造业产业链不完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涉及的产业链还存在不完善的情况。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加快创新步伐来提高竞争力。
但是,在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不够活跃等方面,苏州工业园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以上的困难,苏州工业园区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首先,推进转型升级。
为解决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苏州工业园区应该积极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技术企业的合作,引进新技术、新模式,拓宽创新驱动产业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人才引进和留用。
苏州工业园区需要强化人力资源培养和引进的工作,增加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提供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加强人才的留用力度,促进高端人才的留在苏州工业园区。
第三,加强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制造业产业链不完善和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苏州工业园区应该加强创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引进和推广,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总之,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苏州工业园区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以应对经济困难和市场竞争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州工业园区,地处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发展先行区之一。
作为全国首个面向国际的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致力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苏州工业园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入驻,成为苏州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苏州工业园区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困难。
在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人才短缺、技术升级需求迫切等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完。
1.2 问题意识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园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意识也日益凸显。
首先,经济困难是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园区内部企业面临订单减少、产能过剩等困难,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增长率不再像以往那样稳定。
其次,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随着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崛起,园区企业不仅面临着价格战的挑战,还面临着产品质量、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竞争压力,使得园区整体竞争力下降。
再次,人才短缺也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园区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来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但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限制了园区的发展。
最后,技术升级需求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园区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技术装备和生产方式,但由于资金短缺和技术壁垒的存在,园区企业在技术升级方面面临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苏州工业园区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2. 正文2.1 经济困难苏州工业园区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着诸多困难。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苏州工业园区的出口市场面临着严重挑战。
苏州商圈分析报告
苏州商圈分析报告1. 引言苏州市是中国的大型城市之一,拥有繁荣的经济和多元化的商业环境。
本报告旨在对苏州市的商圈进行分析,为投资者和商家提供有关苏州商业环境的详细数据和重要见解。
2. 人口分布与消费能力苏州市位于江苏省,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
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苏州市的总人口超过1000万人。
其中,年轻人和中产阶级的数量较大,并且享有相对较高的消费能力。
这为商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3. 商业地产概况苏州市的商业地产市场发展迅速。
城市中心区域有许多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
同时,随着城市扩展,郊区地区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业综合体和购物中心。
这些商业地产提供了多样化的零售和娱乐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4. 主要商圈分析4.1. 星湖CBD商圈星湖CBD商圈位于苏州市中心,是苏州市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
商圈拥有多个高档购物中心、酒店和写字楼。
这些商业设施为来访者和居民提供了高品质的购物和娱乐体验。
同时,星湖CBD商圈还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品牌,成为苏州市的时尚潮流中心。
4.2. 相城商业区相城商业区位于苏州市的相城区,是苏州市的主要商业区之一。
商圈以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为主,面积广阔,设施齐全。
相城商业区的商家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品牌和商品,满足了居民的各种需求。
同时,商圈的交通便捷,使其成为苏州市其他地区的消费者的购物目的地之一。
4.3.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市的新兴商业区之一。
园区内有许多大型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
随着企业和人口的增长,苏州工业园区的商圈也在迅速发展。
商圈内的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了园区居民和员工的需求。
5. 潜在商机苏州市的商业环境不仅仅吸引了国内外知名品牌,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商机。
根据市场调研,以下领域在苏州市具有潜力:•高端时尚品牌:苏州市的消费者对时尚和品质有高要求,开设高端时尚店铺可能获得成功。
•健康生活方式: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提供健身房、有机食品和健康咨询等健康生活方式服务的店铺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保护原则和方法论述
01
保护优先原则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 方针,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 保护。
整体性原则
02
03
可持续性原则
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 整体性保护,维护历史风貌的完 整性和原真性。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注 重其可持续发展和活化利用,实 现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
传承和弘扬苏州特色文化
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智能交通合作,实现区域交通 协同管理和优化。
05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与均等化
Chapter
教育设施布局优化
均衡布局
根据人口密度和区域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幼儿 园等教育设施的分布,确保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提升质量
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提高学校硬件和软件水平, 提升教育质量。
多元特色
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教育机构,满足 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
与度。
THANKS
感谢观看
完善交通体系
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体 系,提升城市交通运行 效率和便捷度。
强化生态空间保护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 强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 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理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优先原则
在城市规划中贯彻生态优先原则,保护生态环境 和自然资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和幸福感。
完善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
在新城和副中心建设中,注重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 高城市运行效率。
产业园区布局调整
产业园区整合提升
对现有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度和 竞争力。
创新驱动发展
在产业园区布局调整中,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集聚。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主要苏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分析其中的权重构成情况,得出其各自内部不合理的情况并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评析。
而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苏州市以后产业布局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产业结构苏州市意见1.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据2010年苏州统计年鉴,自1978- 2010年三大产业占苏州GDP比重数据进行分析,苏州第一产业呈接近零增长趋势;第二产业处于高水平的稳定发展的状态;第三产业远低于第二产业的上升趋势。
2010 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可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7:57.8:40.5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增长20.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万亿元,增长22.3%, 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5%。
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740.8亿美元,其中出口153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33亿美元。
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从表1.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40多倍,经济实力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
三大产业比重很明显的从“二一三”发展到“二三一”。
第一产业2004年以来,比重趋于稳定,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必须把农业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上,否则整个经济体系会处于瘫痪。
第二产业近些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持续高位,第三产业比重,根据最新的数据,2010年将突破40%,但依然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_5%的平均水平,与苏州经济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产业的比重太大,第三产业处于相对的弱势,函待转型。
第二产业内部比重不合理从表1.2中可以得出,第二产业内部,主要分析工业内部的构成状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的比重达到了将近60 070。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
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竞争加剧、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等问题成为制约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围绕这些困难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随着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困难。
苏州工业园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对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而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时可能面临技术和人才的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些困难,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大对人才、资金、技术的支持,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保障。
2.培育企业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3.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二、市场竞争加剧困难:随着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竞争的加剧,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技术更新换代、产品同质化、价格战等问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了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
1.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
2.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
3.加强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合作,形成产业链合作共赢的局面。
三、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困难:随着我国环保政策的不断收紧,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环境保护压力。
传统的生产模式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的增加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1.加大环保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2.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环保水平。
3.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四、发展新兴产业困难:经济新常态下,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发展新兴产业的良机,但也面临着发展新兴产业的困难。
2018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六个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生态保护、民生事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万亿元左右,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左右。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税收收入1929.5亿元,增长15.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91%。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48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5.9%。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8%。
实现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73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先导产业加快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5.7%。
成为首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改革开放纵深迈进。
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6人获评先进个人。
商事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监管等举措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全年新增私营企业9.9万家,注册资本4302亿元;新增个体户17.6万家,注册资金219亿元。
国资国企改革稳步实施,新设混合所有制企业21家,完成企业公司制改革4家。
在全国率先启动推广“互联网+不动产抵押登记”模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
关停淘汰落后低效企业1757家。
降低企业负担360亿元,“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259.7亿元。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农业生产调整优化。
近现代苏州城市空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空 间) 三 大系列 [ : 3 3 1 4 ; 从 主体 感 知 和使 用 功 能 的角
度, 亦可 将城 市空 间分 为 私 人 ( 或封闭) 空 间 和公 共 空间 两大类 。 苏 州作 为 中国历史 文化名 城和 当今 中 国重要 区域 中心城 市 , 其 城市史 研究具 有 重要意 义 , 其 中 近现代 苏 州 城 市史 研 究 是 其 不 可 或 缺 的 重 要 部
研究, 是 深 化 近 现 代 苏州 城 市 空 间研 究 的 一 个 可 能途 径 。
关 键 词 :近 现 代 苏 州 ; 城 市空间; 城 市 社 会 生 活 史
中 图 分类 号 :T U9 8 4 .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2 — 0 6 9 5 ( 2 O 1 3 ) 0 4 — 0 0 7 6 0 9
C h i n a ) 相关 章节介 绍 了 晚 清苏 州 城市 概 况 , 展 现
了2 O世 纪初期 苏州 真 实 的社 会 图景 。 L 4 J 《 苏 州 史 志 笔记 》 一 书 由于 是 从顾 颉 刚 先生 现 存 的 1 8 0余 册读 书笔 记 中辑 出的 , 故 而略显 零散 , 但 其对 苏州
分 。但 是 , 相对 于古代 , 尤其 是 明清苏州城 市史 来
说, 近 现代 苏州城 市史研 究是 薄弱 的 , 这 可能 与近 代 以来 苏 州城市 地位 的下 降有关 。随着 改革 开放 以来 苏州 的重新 崛起 , 在 回顾 和挖 掘 城 市历 史 的 过程 中 , 近现代 苏 州城 市 史 也得 到 了一 定程 度 的
城市 社会 生活 的产物 , 又 反过 来 成 为城 市 社会 生
活 的物 质载体 和制 约 因素 , 同时 , 城 市空 间还是城 市 生活 的一个 竞 争 场 所 。 。正 是 因 为城 市 空 间 的这些 特性 , 使 它成 为 研 究城 市 社 会 的一 种 重要 的观察 视 角 。城 市 空 间可 以从 不 同 角 度 予 以 解 析 。从 城市 地 理空 间 的 角度 , 可 以简 要 地将 城 市
苏州商业调研报告
苏州商业调研报告《苏州商业调研报告》一、引言苏州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商业发展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州市商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商业调研。
二、城市概况苏州位于江苏省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苏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三、市场调研1. 消费市场:苏州市的消费市场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尤其是高端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
2. 零售市场:苏州市的零售市场发展迅速,各种商业综合体和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消费者择址购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3. 电子商务:苏州的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猛,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进入苏州市场,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4. 孵化器和创客空间:苏州市积极打造创业孵化器和创客空间,吸引了众多初创企业和创新团队,为苏州的商业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发展趋势1. 区域协调发展:苏州市将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拓展市场空间。
2. 创新驱动发展:苏州市将继续加大对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融合发展:苏州市将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强传统商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提升商业服务质量。
五、结论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得出了苏州商业发展的一些重要结论和建议。
苏州市的商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但也面临挑战。
我们建议加大对高端消费市场和创新驱动的支持力度,推动商业融合发展,为苏州市的商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希望我们的调研报告可以为苏州市的商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苏州地理空间调研报告
苏州地理空间调研报告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6',北纬31°19'。
总面积为848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36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4810平方公里。
苏州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苏州东面濒临太湖,西部和南部则与无锡、常州两市接壤,北部与上海市相连。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其水域面积在苏州占了大部分,不仅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拥有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生态系统。
苏州地势平坦,地貌以河派平原为主。
主要的水体有太湖、长江、杨柳塘河等。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条件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贯穿了全国东西方向,并将苏州与其他地区连接起来,为苏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苏州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
全年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最低气温一般在1摄氏度左右,最高气温一般在30摄氏度左右。
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100毫米,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
苏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
苏州古城建于公元514年,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
城市内有许多古建筑和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的设计、精湛的技艺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而享有盛誉。
苏州的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苏州独特的地理标志。
总之,苏州地理空间的特点包括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条件,气候宜人,且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些特点为苏州的经济、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市场需求下降和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市场需求,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只有通过积极的策略和措施,工业园区才能在新常态下保持持续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需要工业园区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苏州工业园区、困难、对策、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挑战、应对1. 引言1.1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在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但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使得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市场需求逐渐下降,这使得工业园区的产能利用率下降,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科技创新不足也是工业园区面临的一大困难,缺乏创新意识和投入,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针对以上困难,苏州工业园区应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应对挑战。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拓展市场需求,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企业产品出口,增加销售收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在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需要充分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积极面对挑战,谋求发展和壮大。
只有在不断创新和拓展的道路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正文2.1 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分析在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呈现出不确定性和变动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国内外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竞争激烈,企业面临着市场风险和竞争压力。
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产业升级,部分传统产业面临市场萎缩和淘汰,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苏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一、现状评价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迅速发展,体系不断完善,特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同类城市的先进前列。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也得到了苏州市政府的重视。
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功能上以地下交通为主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已居世界首位;城市地下快速道路建设已经起步并将加速发展;城市地下物流系统正在研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已经和正在普遍开展;城市大型地下综合体的建设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亮点,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效益尚得改进,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还基本处于空白,在法律、政策、运作管理以及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的地下施工装备等方面和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
提起“地下城”,首先想到的是过去人民路上,从观前街到乐桥曾有过一段地下商场,有穿马路,购物功能,恒温、保湿、防雨,那是人防工程改造的,规模不大、层次不深,与城市建设关系不大,但也不否认带来过一定经济效应。
而如今的“地下城”,是个便捷的轻轨换乘系统,有足够的停车空间和路面公交站点;地下特色商业中心,提供多元化的美食餐厅,全方位的生活服务;还有绿地广场,创造现代化、人性化的景观艺术环境。
不仅方便交通和周围群众的生活,更是拉动苏州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砝码,将成为苏州低碳经济的引擎。
因此,在中心区域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无论人气和购买力水平均具备了相应条件。
经过了多年发展的市中心广场商业圈,确立了城市商业中心的地位,为地下商城的繁荣兴旺创造了条件。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容量、缓解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正在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途径。
轻轨一号线开发将给园区带来了一座建设面积为35万平方米的“地下城市”。
一号线在园区建有星海街站,这个项目与轻轨一号线星海街站融为一体,总建筑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俨然一座“地下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苏州城市经济空间现状与发展城市规划2班张毅学号:要点介绍空间经济(space economy)空间经济指经济的空间结构。
在中,这一概念有时用于经济景观的研究。
早期的古典经济学中,用它来描述产业区位的形成和发展,认为空间经济是经济活动复杂的空间型式,有时对应于特殊的资源和人口结构以及特殊的生产和运输技术。
对它的研究着重于投入-产出的地理分布和价格-费用的地理变化,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对这一定义进行了改革,认为空间经济是构成社会结构的社会经济关系存在的物质形式。
另一种观点进一步把空间经济当作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的空间表述,它的空间结构决定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即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布局。
空间经济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地理学分析空间经济所包含的各种物质要素有规律的分布,以及表现在各个部门与地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空间经济分布的形式空间经济分布的形式一般有3种:①经济密度,即生产力要素在空间范围内表现出来的数量关系;②空间布局,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部门的集聚和分布;③布局形式,指空间经济的地区表现形式,是经济密度和空间布局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地域布局类型。
一般说来,空间经济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的集聚区,即工业化集中的城市区域。
空间经济主要内容是研究空间经济结构、布局因素、形成条件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寻求合理的、布局协调的经济建设模式。
空间经济组合的效果,表现在生产力布局最合理的区域,数量和质量处于最佳状态时产生的效应,即经济效益。
位于江苏南部的苏州,是“世界工厂”最繁忙的车间之一,经济实力远超省会南京,在“长三角”地区是仅次于上海的另一制造业中心。
占据当地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外资,不仅把这位昔日“苏南病人”变成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地级市,同时也成为国内诸多城市学习的样板。
然而,今年一系列经济数据系显示,苏州的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苏南模式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
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
正文苏州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以上,用电量不到去年同期的9成。
这主要受累于两项指标下滑:外贸出口只相当于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三,外商投资则持续第9个月负增长。
由于外资主导的出口加工经济从未如此虚弱,以至于当地政府对经济前景的预测也相当谨慎:苏州市统计局在“2009年一季度苏州经济运行情况”报告中称,“回升迹象渐显,基础尚待夯实”。
对政府来说,除了希望经济数据更好看之外,更大的挑战则在于:苏州继20年前成功摆脱不断衰败的乡镇企业主导的“苏南模式”之后,当下的外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似乎也走到了尽头。
外资开始撤离最先传来坏消息的,是成立还不到三年的缤特力通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缤特力苏州公司)。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全球最大的蓝牙耳机研发制造企业,在今年3月宣布关闭位于苏州工业园的工厂。
地处苏州工业园的缤特力苏州公司,占地超过2万平方米,鼎盛时拥有近千名员工。
苏州工业园管委会甚至还以这家企业的名称命名了一条当地的街道。
眼下,这座被美国人抛弃的工厂寂静无声。
资本逐利的本性,暴露了苏州作为全球制造业链条最末端的“制造中心”地位的脆弱。
外商一旦发现成本更低的地方,就会毫不犹豫地转投别处。
经济危机时期更是如此。
不仅仅是缤特力,整个苏州工业园的半导体产业都陷入了困境,撤资成为外商“断臂求生”的最便捷选择。
同样在今年3月,世界半导体巨头——美国国家半导体也宣布从苏州撤资,位于苏州工业园的芯片封装和测试工厂将在10月关闭。
所有的机械设备将被运往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的美国国家半导体的另一家工厂。
6年前,美国国家半导体在苏州工业园开工建立工厂之初,选择中国区的运营总部时,就舍弃了苏州,选择了100多公里之外的上海。
而事关苏州工厂的重要决策,又几乎全部来自位于香港的亚太区总部。
美国国家半导体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拥有一家工厂,来苏州建厂,主要是看中这里的土地便宜和税收减免。
更多外资半导体厂商在最终决定是否撤资之前,选择了相对温和的裁员和降薪,以作观望。
此外,苏州工业园的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如库力-索法半导体、艾佩斯、欧瑞康、和硕、飞思卡尔、奇梦达等均传出裁员消息。
在苏州工业园总投资超过18亿美元、拥有万名雇员的三星苏州公司,没有选择撤资和裁员。
但是苏州工业园的一家三星电子液晶显示器工厂的工人说,从去年12月开始,工厂就减少工人加班时间,实际的工资水平下降了三分之一。
目前,该工厂的月平均产量尚未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80%。
经济陷入停滞撤资的阴云笼罩在整个苏州工业园区的上空。
成立于1994年的苏州工业园,由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建立,被视为苏州经济的样板。
目前,这个工业园吸纳了1万多家工厂入驻,其中79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126个项目,其产出占整个工业园产值的四分之三,IT、家电、汽车航空零配件成为园区三大支柱行业。
2008年,整个苏州工业园的生产总值接近1000亿元,占苏州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税收和固定资产投资的15%以上。
目前园区中的确有些企业暂时关停工厂、减少产能。
经济危机给苏州工业园区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订单的减少和外部市场的萎缩。
同时,金融危机促使企业进行重组、洗牌,竞争力差的企业在此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从而逐步达到产能平衡。
此前,苏州工业园区今年1月1日推出《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披露,去年11月开始,园区内企业的订单下降了3到5成。
受累于苏州工业园的颓势,整个苏州经济增长乏力。
整个苏州的经济,实际就是建立在包括苏州工业园在内的四大经济开发区基础之上。
除了苏州工业园,另外三家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苏州高新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也都是年产值超过数百亿元的经济巨人,这四大由外资投资主导的经济开发区贡献了苏州三分二以上的经济总量。
与广东、浙江相比,苏州两三万家外资企业问题暴露得要晚,但可能影响更深、恢复周期更长。
苏州市市长阎立在出席今年全国“两会”时坦言,截至2月底,该市有三分之一企业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开工不足。
苏州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资比减少了近20%,投资额不到164亿元。
种种迹象表明,如果经济持续低迷,外资撤离苏州极有可能从个别现象演变为一股巨大浪潮。
苏州向何处去如果外资“退潮”,羸弱的民营经济也一时难以接过发展的接力棒。
目前,苏州本地民营经济主要以纺织服装、化纤、钢铁和机械加工为主,抗风险能力差。
事实上,曾经是“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的苏州,民营经济天生弱小,而后来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输入型的经济模式下,政策和资金长期倾向外资,苏州民营经济因此羸弱。
苏州过去的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廉价资源。
随着本地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优惠条件不复存在,企业大规模外迁是迟早的事,就像当年很多外资企业从广东迁到苏州一样。
但政府仍试图强化上述优惠政策,以留住外资。
以苏州工业园为例,从今年1月开始,工业园区管委会下调园区公积金缴费比例2个百分点,企业因此每年减负3亿元左右;接着,放宽企业注册资本不能按期出资的处罚;管委会甚至还在年初帮助一台资企业从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国有银行那里获取贷款。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撤离苏州时,政府选择了软件外包业,作为填补未来产业空心的后备军。
早在5年前,苏州就和大连、广州、上海、深圳一同入选“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成为软件外包的“国家队”成员,并成立了以苏州国际科技园为主体的苏州高新软件园承接外来投资。
目前,苏州高新软件园由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管理。
园区内企业仍然以日本富士通软件、印度NIIT软件培训、法国欧陆分析技术、韩国易当网络等外资企业为主导。
但是,苏州软件业要取得与制造业中心同样的地位,尚需时日。
今年6月19日,第七届中国软交会发布的《2009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认为,北京、上海和深圳市是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而苏州则处于“第二梯队”。
转型年代的苏州苏州经济,缺少地标型企业,苏州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于它把发展的重点移向了微笑曲线的两端。
企业常面临这样一条“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和技术,右边是品牌和服务。
在其所揭示的曲线奥秘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研发和品牌两端。
在金融危机过后,外向型经济影响下的苏州,开始加大“曲线”的比重。
曾经靠制造业起家的苏州,已悄然翘起优雅的“微笑曲线”。
跃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让创新由企业到产业集群再扩展到整个城市,是一个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也是以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进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由之路。
追求核心技术的自主产权是经济迈向更高层次的必须手段。
苏州曾经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从增长动力看,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以外需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贫瘠,使得产业层次上,目前苏州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低位,总体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苏州科技城――苏州高新区的最西边最荒芜、最贫瘠的土地上,中科院医工所的拔地而起,宛如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歌――追求核心技术的自主产权,拥抱高新技术编织的明天。
这里虽然是一片空白,但像白纸能绘出美丽图画一样,苏州注定会有更加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