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史和表现手法的研究(杜塞尔多夫学派)

合集下载

于图像之河中——赫尔加·麦斯特对话比亚特·斯特鲁利

于图像之河中——赫尔加·麦斯特对话比亚特·斯特鲁利

于图像之河中——赫尔加麦斯特对话比亚特斯特鲁利王文婷【摘要】摄影艺术家比亚特·斯特鲁利1957年出生于瑞士小城阿尔特杜矢(Altdorf),曾在罗马、巴黎和纽约生活与创作,现主要工作、生活于苏黎世、杜塞尔多夫和布鲁塞尔。

赫尔加·麦斯特与艺术家在布普塞尔见面并进行了对话。

【期刊名称】《中国艺术》【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6页(P78-83)【关键词】特鲁利;对话;赫尔;摄影艺术家;图像;布鲁塞尔;杜塞尔多夫;苏黎世【作者】王文婷【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60.5(注:由于篇幅限制,采访内容有部分删节)编者按:摄影艺术家比亚特·斯特鲁利1957年出生于瑞士小城阿尔特杜夫(Altdorf),曾在罗马、巴黎和纽约生活与创作,现主要工作、生活于苏黎世、杜塞尔多夫和布鲁塞尔。

赫尔加·麦斯特与艺术家在布鲁塞尔见面并进行了对话。

正是在布鲁塞尔,艺术家创作了作品“世界图像”系列,展示了一些对镜头浑然不觉的人们。

这次对话从艺术家的生平、习画经历进入,进而谈到设备、技术,最后进入时间、记忆与生活的哲学层面,由远及近地展现了这位摄影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及艺术思考。

《艺术论坛》杂志总第214期(2012年3—4月)刊发了此次对话,本期“域外传真”将二人的对话翻译成中文,以飨读者。

图1 比亚特·斯特鲁利在布鲁塞尔的工作室中 2011年摄影者:Helga Meister赫尔加·麦斯特(以下简称H):我们从你的履历开始聊吧。

你是瑞士人,1957年生,生于阿尔特杜夫,请问此为何地?比亚特·斯特鲁力(以下简称B):在瑞士中部,就是威廉·泰尔(译注:瑞士自由斗士W ilhelm Tell)中用弓箭射中放在他儿子头上的苹果的地方。

H:你来自怎样的家庭?你的父母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吗?B:没有,我来自一个普通的瑞士中产阶级家庭。

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摄影艺术的发展,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近代,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对这一内在发展逻辑的把握有助于不仅仅有助于巩固摄影学科的理论根基,更有助于将其转化为方法论指导新的艺术创作。

标签:摄影艺术;分离派;艺术发展1、西方摄影艺术发展概观摄影诞生之初,对当时的画家而言,其精确再现物体形象的能力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很多画家在参与“禁止摄影”活动的同时,却悄悄的使用摄影技术为绘画提供素材。

例如当时的画家欧人·德拉克洛瓦、胡斯塔夫·库尔贝以及19世纪拉斐尔前派的很多画家都将这一技术手段运用在他们的绘画创作之中。

他们惊叹摄影术再现事物的“神奇”能力,充分享受这一新的观察方式,通过摄影这一新兴媒介将他们追求完美形态的热情体现在绘画上。

他们大胆参考照片,一方面促进了绘画形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画家的现实地位构成了威胁。

当时一个普遍的观念认为,摄影作为一种机械的手段无法与艺术家的创作相提并论。

形成此种看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人们只看到了摄影客观再现的能力,而忽视了创作主体主观能动的特性。

认为摄影只是技术而非艺术,这种“蔑视”的观点无疑令人难以接受,但也正是此种观点反而成为摄影发展的动力,促使许多摄影师把提升摄影的艺术地位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

例如英国摄影师奥斯卡·雷兰德,他被誉为欧洲艺术摄影发展的重要人物。

雷兰德认为“摄影能够促使画家成为更好的艺术家”,而他的《人生兩条道路》则是此般自信的最有力的论证。

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摄影与绘画可谓达到了一种“拥有彼此”的“两忘”境地。

绘画通过摄影的观察方式与摄影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而摄影从内容到形式都模仿绘画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画意摄影表达方式。

并且就画意摄影的美学趣味而言,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扩展,摄影揉入了印象派、新艺术运动、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诸多艺术风格,追求一种与绘画形式异曲同工的境地。

到了1902年,由于艺术中心从欧洲转向了美国,画意摄影在美国大陆广泛传播。

摄影各个流派

摄影各个流派
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 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 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
26
27
28
1889年法国印象派画展在英国首展,展览对英国艺 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鲁 滨迅,他在肯定印象主义绘画的同时认为“软调摄影比尖 锐摄影更优美”,在这样的美学观念的指导下,鲁滨迅注 重将“柔美”的审美意识融入到摄影艺术创作中,开始推 崇这种蒙胧效果的软调摄影。
两个年轻人怎么选择人生。画面分两个部分,左边充满了欲望与诱惑,表现的是一种
堕落的人生;而右边表现的是勤劳向上的人生。画面通过对比手法,劝导年轻人要走
正道。
6
《弥留》罗宾逊摄 1855年
罗宾逊也很热衷于用多底片合成作品,他的《弥留》就是用了五张底 片拼贴制成的。画面充满了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表现的是一个少女即将离 世,亲友们悲痛告别的场景,画面弥散着伤感的气息,传递出古典画意的 美学取年
32
罗伯特·德马奇(Robert Demachy,1859—1936), 法国摄影家,巴黎摄影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 在草坪上》、《后台》、《芭蕾舞女》等。他擅用树胶重 铬酸盐工艺创作,其作品题材广泛,重视画意的营造,力 求印象绘画效果,以表现蒙胧之美。他不仅在实践中推崇 印象摄影,且在理论上亦建树颇多,著有《树胶重铬酸盐 工艺》、《摄影艺术表现方法》等文,于技术、艺术两方 面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印象主义摄影。
画意摄影流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 "高艺术摄影"和"印象主义摄影"等 凡个分支。高艺术也称"极其高雅的艺术",主要是指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绘画艺 术。高艺术摄影产生于19世纪的英国,指受绘画中的"拉斐尔前派"影响的摄影 流派,其艺术特点是运用绘画的理念,独具匠心地创作出绘画效果的照片。

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

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

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展开全文要想了解摄影艺术的发展史,就有必要了解摄影艺术的流派,流派是伴随着历史而产生、发展和消亡的。

所谓“流派”,应该是指具有某种同一艺术观念,同一美学思想,同一审美趣味,同一创作倾向并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体,摄影艺术也不例外。

因而流派应该有两个标志,并且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是应该有自己比较明确而又完整的艺术纲领和艺术主张,有自己的理论家,有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

另一个是:有一个群体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实践其艺术主张和艺术纲领,创作出具有相同美学倾向的作品。

纵观摄影艺术史的流派,大致有以下十个,它们是:写实主义摄影诞生于1853年。

写实摄影是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摄影艺术流派。

其艺术观念要求照片中的细节与现实相比较要“有数字般的准确性”,同时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被动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

这个流派的摄影家通常与周围的人们同欢乐、共忧患。

他们写社会,写各种世态:写人,写生活与命运。

既不粉饰,也不夸张,真切而朴实。

属于纪实摄影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有凡人小事、社会现实、战争现状等等,可以说无所不包。

绘画主义摄影诞生于1851年。

该流派以追求绘画意趣、并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创作活动。

这一流派从一开始就走着两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仿画”派和“画意”派两个分支。

仿画派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作品多取材于宗教教义或文艺作品,可以说是概念先行,经摆布,导演和暗房工艺制作而成。

其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情节性、叙事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画意派虽然也奉绘画造型原则为圭臬,刻意追求作品“有意味的形式”,但它利用了摄影的纪实特性,把镜头对准现实,寻求现实世界中的“诗情画意”。

它注重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而写实摄影注意的是生活自身。

印象派摄影诞生于1889年。

印象派这一名词源于绘画艺术,产生于1877年。

后来摄影大师罗宾森提出了“软调(模糊)摄影比尖锐(清晰)摄影更优美”的审美主张,并认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才是好照片。

贝歇夫妇的作品中有新乐观主义摄影的影子

贝歇夫妇的作品中有新乐观主义摄影的影子

贝歇夫妇的作品中有新乐观主义摄影的影子德国的贝恩德和希拉·贝歇尔夫妇(Bernd & Hilla Becher),是极具影响力的概念摄影艺术先锋与教师,他们实践的“类型学”摄影,以无表情拍摄(Deadpan)为技术特征,通过他们自己的创作,更通过他们的学生引起强大的杜塞尔多夫效应,从而引领了当代摄影的方法论、技术美学与风格潮流。

贝恩德(1931—2007),生于德国锡根,曾师从著名画家卡尔·吕兴学习绘画和素描。

希拉(1934— ),生于德国波茨坦,曾给当地一位摄影师当学徒,这位摄影师存有以前无忧宫御用摄影师们的档案。

两人1957年在杜塞尔多夫的一家广告公司认识的,于1961年宣布结婚并一道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他们导师是一位和善的图形学教授,两人由此开始了长达一生的摄影搭档之旅。

他们的第一个项目取名为“框架房屋”,这个项目持续了近20年,后来出了一本画册《框架房屋》(1977/2001)。

60年代,他们的主要拍摄项目是重工业。

当时整个重工业建筑群都面临着关闭或拆毁的命运,夫妇俩赶在消失之前拍下了英国、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的旧工业建筑。

他们的第一本书《无名雕塑:工业建筑的类型》(Anonymous Sculptures: A Typology of Technical Construction)由七个章节组成:“石灰窑”、“冷却塔”、“鼓风炉”、“提升塔”、“水塔”、“储气罐”和“地窖”。

1963年,他们举办了第一次展览。

贝歇尔夫妇对于工业建筑摄影的看法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他们的图片从最初出于纯粹的记录走向概念的表现。

贝恩德的第一张工业建筑照片是在1957年拍的,当时他在一处正在被拆除的工业设施中画素描。

素描的速度显然及不上拆除的速度,为了完成这些素描以便为后来需要创作的美术作品提供参照素材,他拍摄下了这处建筑。

消失中的工业建筑令贝恩德起了强烈的用影像存留下它们的念头。

杜塞尔多夫学派与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摄影

杜塞尔多夫学派与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摄影

杜塞尔多夫学派与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摄影辛智晟武汉工程大学摘要:类型学摄影是由贝歇夫妇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摄影类分化,其指示了一种全新的多学科跨媒介的客观研究方法,为当代摄影的观念化提供了 一种严谨的转化方法,其主要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工业时代的建筑,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手段加上科学实验式的客观态度进行摄影拍摄与制作。

贝歇夫妇创立的杜塞尔多 夫学派为当代摄影提供了一种观念化表达的通道与方法,改变了传统“纪实”的定义。

关键词:贝歇夫妇 当代摄影 观念摄影 杜塞尔多夫学派 当代艺术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 (2021 )10-0174-03在传统摄影盛行的时代,“决定性瞬间”等以随机 化、无干涉的外部环境为主要特征的黑白纪实摄影系 统,以快速捕捉的方法论影响着当代摄影,而贝歇夫妇 选择与主流背道而驰的客观与冷静的大画幅摄影方 式,跳出摄影本身系统,使用人类学等多学科调查思维 思考全新的摄影,作为单一艺术媒介的边界,并将具有当代艺术特征的观念性置入摄影语境之中,使其成为了当代观念摄影的开端。

一、杜塞尔多夫学派以及类型学摄影的产生(一)贝歇夫妇生平伯恩德•贝歇于1931年出生于德国锡根市,他于 1953至1956年在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学习绘画,这 段绘画经历给贝歇带来了“新客观主义的影响”,紧接 着在1957年他在杜塞尔多夫学院学习印刷,并开始拍 摄一些绘画素材,并在同年进入杜塞尔多夫的一家广 告公司担任自由摄影师,专注于产品摄影,并与希拉・贝歇相识o 1934年希拉•贝歇出生于波茨坦,并在1951 年至1954年完成了摄影学徒的计划,并于1958年在 杜塞尔多夫学院作为摄影教授,同时在杜塞尔多夫的广告公司遇见伯恩德o 两人于1959年首次合作拍摄正在消失的德国工业建筑,他们经常一起带着一台8x10大画幅相机出门,第一次拍摄的地点是伯恩德家人原工作的钢铁与采矿行业的鲁尔河谷,伯恩德原来的成 长环境为之后作品的选材带来了显著的影响o 在1961 年两人成为夫妻,1976年,伯恩德开始在杜塞尔多夫学 院教授摄影。

摄影流派简介

摄影流派简介

新现实主义摄影又称新即物主义摄影或支配摄影.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个摄影流派,它的理论先驱是纯粹派摄影家斯特兰德,他称:“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它的实际创始者也是纯粹派摄影家帕丘,他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强调摄影艺术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才能创造出美,“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

新现实主义摄影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事物中去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印象.这一流派的艺术功绩是促使人们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的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的虚幻世界中拉回现实生活中来.1925年前后,由于大口径的小型像机的出现,新现实主义摄影的表现领域又有所发展,产生了一些优秀作品.它的某些主张对后来出现的抽象主义摄影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派的著名摄影家有帕丘、桑德、勒斯基、黑葛、希尔夏等.抽象派摄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个摄影流派.该派摄影家受抽象绘画艺术的影响,否定造型艺术可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中解放出来”,他们力图使用“绝对抽象的语言”表现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使被摄物体变成不能辨认的线条、斑点、形状的结合体,原来的被摄体只不过是借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摄影家想象和个性的“旋律”音乐.抽象派摄影的创始人泰尔博初期的作品,尚有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1917年,摄影家科班用碎木片和玻璃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随后,抽象派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将显微摄影、X光摄影引进抽象派摄影,从而扩展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建立了抽象派摄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这一派的代表摄影家还有莫荷利纳基、史格特.芬宁格、夏德等.达达派摄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个摄影流派,“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达达派摄影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出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在照片的画面中,直观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构成的元素.如用剪辑的手法,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世界末日的凄凉景象.由于达达派摄影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观,1924年以后就逐渐衰没,但在其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作品中仍可窥见其影响.这一派的著名摄影家有哈尔斯曼、纳基、摩根等.堪的派摄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流派.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的特性,提倡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被摄对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作品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不事雕琢、形象生动且富有生活气息.堪的派摄影家大部分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大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但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较为复杂,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堪的派摄影有两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一位是德国的萨乐蒙,他创造了用小型相机运用现场光线抓拍人物形象的摄影技法,它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真实、生动、朴实、自然而成该派的经典作品.另一位是法国摄影家布勒松,他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理论在摄影界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具有深远影响.他的许多作品为一些国家级的博物馆收藏.这一派的著名摄影家还有美国的麦阿沃依、英国的戴摩尔、法国的哈夫门等.写实摄影摄影领域中的一种主要流派,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领域中的反映.写实摄影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性特点,认为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准确性,方能发挥其他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写实摄影家主张摄影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判断.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敢于正视现实.写实摄影家的创作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揭示力量.写实摄影人才辈出,作品繁多,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著称于摄影史,对新闻摄影的影响尤为深远.这一派有较大影响的摄影家和作品有罗斯.芬赖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战地摄影,威廉.杰克逊关于黄石奇观的摄影,雅各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的摄影以及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刘易斯.海因的《美国宾夕法尼亚煤矿的童工》,美国罗伯特.卡帕《通敌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等.新纪实派摄影反写实主义的摄影流派.他们主张采取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来看待拍摄对象,与要求真实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并对人民的不幸遭遇给予深切同情的写实摄影的传统背道而驰.该派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流行.它所反映的题材主要是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群和畸形人,特别是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自然主义摄影摄影艺术流派之一.起源于189年摄影家埃默森发表的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埃默森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认为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影像“。

著名摄影流派、大师及作品欣赏

著名摄影流派、大师及作品欣赏

达达主义摄影
达达派即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 阶级的文艺流派。关于“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罗马尼亚语中意 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一群艺 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他们随便 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 在法语中,“达达”一词意为儿童玩耍用的摇木马。因此, 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 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 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 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蔑视传统、挑战边界。 颠覆,摧毁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拓宽了艺术的边界,对一 切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当今天的人们用“小清新”、“萌系”、“时尚大片”、 “人文纪实”等流行词汇来形容摄影的面貌时,或许不太了 解在不到200年的历史中,摄影走出了多条流派之路,如同一 个个自然形成的小村庄,最后汇建成了今天大都市。 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 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 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什么是纯粹摄影? 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 发挥摄影本身的特质和性能,把他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 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 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 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
• 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 用纯净 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 所特具的美感效果,也叫直接拍 摄。
他重视画意 的营造,力 求印象绘画 效果,以表 现蒙胧之美。
• 印象主义的局限是对摄影的真实表现认识不足,在影像创 作中以绘画的审美要求对影像表层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并 想以这种机械的仿画般的改动来使得摄影更为艺术化。 • 印象主义摄影的特点是蒙胧、唯美、模糊、典雅。整体作 品构图自然,画面影纹粗糙,不求立体与质感,不求细节 的展现。

了解摄影发展史:十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摄影艺术流派

了解摄影发展史:十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摄影艺术流派

了解摄影发展史:⼗⼀个⽐较有代表性的摄影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些流派逐渐消亡了,⽽另⼀些流派影响⾄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较有代表性的有:⼀、绘画主义摄影⼆、印象派摄影三、写实摄影四、⾃然主义摄影五、纯粹派摄影六、新即物主义摄影七、堪的派摄影⼋、达达派摄影九、超现实主义摄影⼗、抽象摄影⼗⼀、主观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盛⾏于⼆⼗世纪初摄影领域的⼀种艺术流派,它产⽣于⼗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书,他提出: “摄影家⼀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的艺术认识,⽅⾜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出更⾼的⽬标,⾜以令摄影家更能⾃由发挥。

但技术上的改良并⾮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

因为摄影本⾝⽆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种带引到更⾼的⽬标⽽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幅由30余张底⽚拼放⽽成的、具有⽂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活⽅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两种⽣活⽅式》O.G.雷兰德这⼀时期的作品,其题材⼤都富有宗教⾊彩,含有⼀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模特⼉、道具,组织和安排场⾯,并通过暗房加⼯⽽成。

追求照⽚画⾯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摄影之外看摄影--摄影类型学初探

摄影之外看摄影--摄影类型学初探

中文摘要本文以文献研究的方法,论述了摄影类型学的概念,厘清摄影类型学在摄影史上的阶段化发展及代表人物,并通过类型学的形式特征与存在主义哲学的理念,厘清二者对摄影类型学的出现与发展产生的影响,同时深入探究类型学摄影家的风格、形式与创作理念,以帮助我们分析摄影类型学的作品,同时指导创作。

关键词:摄影类型学;存在主义;类型学AbstractBased on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photography typology, to clarify the phasic development of photographic typology in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and to represent the characters, and to clarify the two types of photography through the typology of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istential philosophy. At the same time, it deeply explores the style, form and creative concept of typological photographers to help us analyze the works of photographic typology and guide the creation.Keywords: Photographic typology ;Existentialism;Typology绪论 (1)(一) 研究背景 (1)(二) 研究内容 (1)(三) 研究意义 (1)一、 什么是摄影类型学 (2)(一) 什么是类型学 (2)(二) 摄影类型学的概念 (3)二、 摄影类型学的渊源 (5)(一) 理论渊源 (6)(二) 形式渊源 (7)三、 摄影类型学的无意识创作形态 (10)(一) 卡尔.布劳斯菲尔德 (10)(二) 奥古斯特.桑德 (13)四、 杜塞尔多夫学派摄影理念与创作风格 (16)(一) 贝歇夫妇与杜塞尔多夫学派 (16)(二) 托马斯.鲁夫 (19)(三)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 (21)五、 摄影类型学的创作风格与应用 (23)(一) 创作中如何把握核心理念 (23)(二) 创作中如何掌控其形式与风格 (25)结语 (27)致谢 (28)参考文献 (29)(一)研究背景摄影类型学在中国摄影界,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以往的多年时间里,除奥古斯特·桑德之外的类型学摄影家并不为中国的摄影界所熟知,只是在近10年来,摄影类型学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中国,尤其是2012年类型学的领军人物希拉·贝歇夫人亲临中国,进行了系列的讲座和展览活动,才真正引燃摄影类型学在中国的热度,摄影界展开了大概膜关于摄影类型学的学术讨论与创作模仿。

十大影像流派回顾

十大影像流派回顾

⼗⼤影像流派回顾摄影于今天,是五光⼗⾊的,是纷繁丰富的,当⼈们⾛进其炫⽬多姿的世界中,容易迷失在表⾯的各种妆容与⾊彩之间,却忘却了这个世界从何⽽来,如何构成。

当今天的⼈们⽤“⼩清新”、“萌系”、“时尚⼤⽚”、“⼈⽂纪实”等流⾏词汇来形容摄影的⾯貌时,或许不太了解不到200年的历史中,摄影⾛出了多条流派之路,如同⼀个个⾃然形成的⼩村庄,最后汇建成了今天⼤都市。

摄影的流派是由具有某种共同艺术观念、共同美学思想、共同审美趣味、共同创作倾向和共同艺术特⾊的摄影家形成或组成的具有⼀定社会影响的艺术团体或派别。

同⼀摄影艺术流派对摄影艺术的追求和创作都有着共同的特⾊和鲜明的创意个性。

这些被遗忘了的流派的痕迹影响并造就了摄影在今天的各种姿态。

让我们回头看看,那些年融汇了智慧与实践所产⽣的⼀条条摄影流派之路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写实主义摄影流派⼗九世纪,法国在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于30⾄70年代间,曾掀起过⼀场强⼤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潮,1848年⾰命后,⾸次⽤“写实主义”这个词来⾃称。

摄影家们看到了写实主义思潮对⼈们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摄影的作品⾓度⽅⾯最⼤限度、可能地选择现实⽣活中的题材,展现现实⽣活和当时⼈们达到⼼灵的共鸣。

写实主义摄影的特点独特,这个流派的摄影家们严格遵守摄影创作要再现社会⽣活现实和⾃然景观的现实原则。

在拍摄时不⼲预被摄者和不破坏⾃然景观,在他们不被察觉时,抓拍到被摄者的⾃然、真实、感⼈的形象。

信奉写实主义的摄影⼈是“顽固”的,他们认为摄影应该具有与⾃然本⾝“相等同”的忠实性,画⾯中的每⼀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其他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和说服⼒。

另⼀⽅⾯,他们⼜反对像镜⼦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的审美判断。

写实主义摄影的先驱者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

”另⼀位写实摄影⼤师刘易斯·海因也说过:“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

论摄影艺术发展的四大流派

论摄影艺术发展的四大流派

论摄影艺术发展的四大流派牛学(武汉长江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摘要:在摄影术短短的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诸多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有画意派、纯影派、纪实派、抽象派。

20世纪20年代以后,各种社会思潮与各种艺术风格不断涌现,使得摄影风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除了四大主流派别之外,还出现了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新现实主义、商业影像派、荒诞派等多个摄影流派。

但不论是摄影思想上的变化,还是风格表现上的不同,这些新出现的派别都受到过四大流派的影响。

关键词:画意派;纯影派;纪实派;抽象派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44/ZY(2013)03-0000-00摄影术起源于十九世纪的法国。

1839年8月19日,当法国人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被认定为最早的摄影术,并通过法兰西科学院和艺术院共同公诸于世时,就已经表明摄影术的发展得益于两个支撑点,一个属于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一个属于人文科学的造型艺术。

这两个支撑点并不完全同步,甚至也不完全同轨。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摄影术以自身特有的价值在当今“影像时代”演绎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深深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以空前的规模介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作为一门科学技术,摄影有着极高的技术含量和丰富的艺术元素,它不仅需要摄影者掌握与摄影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摄影的技巧技法,还对摄影者的学识水平、审美能力及艺术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摄影术短短的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技术与艺术的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使摄影术产生了诸多流派。

一、画意派在摄影术诞生的最初几十年间,摄影者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摄影器材和摄影化学的研究与优化上,很少有人会顾及到摄影的艺术风格。

随着摄影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人们开始把日光投向技术与审美。

复杂的操作工艺和笨重的器材,以及绘画艺术对摄影的影响,使得摄影走上了模仿绘画之路,由此摄影艺术的第一个流派——画意派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研究

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研究

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研究●刘宪标王振冠[摘要]纵览德国摄影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发现实验性与创新性始终链接着德国摄影。

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在德国当代摄影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国在二战后由于相机技术和国民经济高速的发展,而20世纪80年代采矿工业的衰败和90年代两德合并以及进入现代社会后,德国逐渐开始向观念摄影转变。

此时,艺术家们引领了一种以回归具像和表现绘画为主题的画风,深层次地研究德国历史,同时以强烈色彩和极度主观为主的新野兽派创作开始出现。

发展至后来,艺术家们不再流露较多的情感和更客观的方向,艺术家们则以摄影作为表现个人情感的主要方式。

这时,德国最重要的艺术学院之一就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院也逐渐发展和普及了适应教育,形成了以贝歇夫妇为主的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贝歇夫妇创建的类型学摄影所表达的是以一种客观的拍摄方式,引领和主导了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学派之一。

[关键词]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类型学;当代摄影作者简介:刘宪标,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实验艺术系主任;王振冠,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贝歇夫妇与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贝歇夫妇还未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摄影学系工作时,约瑟夫·博伊斯就做了多种影像艺术实验,包括他的学生波洛克和里希特,后来在创新和实验方面,为摄影学系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正是这种积极的实验性,使得摄影逐步摆脱美国式的纪实,而成为一种带有观念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上世纪中期,把人分为七类职业拍摄的德国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他在二战前拍摄的“德国人”系列,成为了二战前非常有影响的摄影作品。

贝歇夫妇认为自己作品深受奥古斯特·桑德摄影分类风格的影响。

类型学摄影在奥古斯特这里已经萌发,上世纪中后期,贝歇夫妇将类型学摄影发扬光大。

贝歇夫妇自1959年开始合作,当时德国以及欧洲重工业方面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结果被他们意识到了。

那时,第一批工业建筑早已没有作用,在锡格兰地区开始对工业展开调整,此时他们才认为这些马上面临消失的工业建筑值得被记录下来。

摄影简史:流派及作品欣赏,名词解释

摄影简史:流派及作品欣赏,名词解释
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 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 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 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
3
写实摄影 (纪实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 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 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 映。写实主义摄影也被称之为纪实摄影,这种 摄影风格也主导了至今的新闻摄影观。
《桑德伯格》 爱德华·史泰钦
《盲妇》 《白色栅栏》 1916 保罗·斯特兰德
6
纯粹派摄影 (如实摄影、直接摄影)
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 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演变成“新即物 主义”。
《鹦鹉螺》爱德华•韦斯顿
《月亮和半圆山》 安塞尔·亚当斯 《暴风雨,约塞米蒂峡谷》 安塞尔·亚当斯
7
新即物主义摄影 (新客观主义、新现实主义)
这一摄影流派于20世纪20年代由“纯粹 派摄影” 演变发展而来。该流派的艺术特点 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认为摄影的艺 术美就蕴含于摄影自身的性质里。用近摄、特 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 它的表面结构和质感,从而达到眩人耳目、超 常的视觉张力和冲击力。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 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 自然主义范畴的。
2
《两种生活方式》O.G.雷兰德
印象派摄影
印象派摄影是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 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绘画印象派运 动在法国盛行,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雷诺 阿为了反对绘画的陈规陋习,力求再现那些在 充满光线的气氛中传达物体的视觉印象的色彩。 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在摄影界引起了尽管 是迟到的、但却影响深远。

著名摄影流派、大师及作品欣赏

著名摄影流派、大师及作品欣赏

抽象主义摄影
• 抽象主义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的一种摄影流派。与达达主 义的产生差不多,它也是追随者绘画上的抽象主义风气而形成的。
• 抽象摄影是抽象艺术。抽象艺术的非理性特征使得审美者在欣赏作品 是不用动脑筋来思考,思考尽管很累,但是思考也是最简单的,因为 思考是有答案的,有答案的东西都是简单的。而直接的审美,用视觉 直接的触摸画面,用本能的辨别能力直接和作品交流,虽然此时没有 语言可以表达,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的交流比能够语言说 明白的交流更有想象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抽象艺术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得以确立。 • 抽象艺术是原创的艺术,可以任意的用色彩、线条、构成、细节来布 置艺术空间,可以在随意的涂抹中发现灵感和选择精华。
《月亮和半圆山》 安塞尔·亚当斯
新即物主义摄影 (新客观主义、新现实主义)
这一摄影流派于20世纪20年代由“纯粹派摄影” 演变发展 而来。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认 为摄影的艺术美就蕴含于摄影自身的性质里。用近摄、特写 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某 一细节,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和质感,从而达到眩 人耳目、超常的视觉张力和冲击力。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 主义范畴的。 新客观主义摄影流派的出现,和当时兴起的“新写实” 风格的电影观念有关。它标志着摄影又一次向纪实靠拢。
达达主义摄影
达达派即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 阶级的文艺流派。关于“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罗马尼亚语中意 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一群艺 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他们随便 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 在法语中,“达达”一词意为儿童玩耍用的摇木马。因此, 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 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 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 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蔑视传统、挑战边界。 颠覆,摧毁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拓宽了艺术的边界,对一 切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摄影艺术概论

摄影艺术概论

摄影艺术概论人们知道,不是每个会唱歌人,都能称为歌唱家,每个会写字的人都能称为作家。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摄影艺术概论的小部分介绍,供大家参阅。

摄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摄影艺术是从绘画艺术脱胎而来的,就象电影是从摄影脱胎而来的一样。

就连摄影的创始人也是一位画家;摄影史料上有这样一段描述:“法国达盖尔氏,以善画著名。

绘画剧场景幔明暗向背,酷似真景。

尝因绘画取形,难肖实物,欲考求摄影法,辅助画理。

实验多方,迄无功效。

在1825年间,同国中有德麦(J· Baptiste Dumas)氏,为著名之化学家兼政治学者,一日授课方毕,有一妇人请见曰:先生博学多能,景仰久矣,今来相访,有一疑问,求为解决。

妾夫曾为画家,现欲以暗箱所现之影,摄之而留于它物,不便混灭,是果为可能之事乎?仰其所事者,为狂人之梦想乎?德氏答曰,事虽奇特,然他年学术渐进,安敢逆料此事之终不能成功。

但专心考学求理,由未知以求其可知,亦学者就有之事。

夫人以狂人目之,无乃所见之未得其当欤。

’此妇人,即达氏之妻也。

由是追想达氏当年,专心一志,期以必得,其累日管管之态度,可推而知之矣。

”这段故事讲的是达盖尔的苦心追求。

后来达氏又与尼普斯氏合作,终于在1839年2月被法皇赐以发明奖,并定于1839 年为摄影术发明年。

后来又为画家作画所用,如早期的绘画派摄影艺术就是其例。

由于艺术是相通的,互相借鉴,除绘画外,其它艺术也不断向摄影艺术渗透,这就是摄影艺术的发展史。

绘画艺术对摄影的影响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视觉艺术,同属于二度空间的视知觉表现,摄影,至少可以在十个方面从绘画中得到借鉴,因而,画家学摄影可以事半功倍。

一、关于形状的表现形状是眼睛所把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形状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

如果在某一个特定的点上看三维物体,要视点不动,只能看到物体的一半,绘画、摄影和眼睛一样只能摄取物体的半面,不可能是该物体的全部轮廓线。

绘画在表现形状时,普遍利用简化原则,这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托马斯·鲁夫的三种现实

托马斯·鲁夫的三种现实

托马斯·鲁夫的三种现实“真实”与“幻象”“今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

”—苏珊·桑塔格“真实”与“幻象”这一对母题,从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讨论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洞穴式的牢笼:囚徒从小就在洞穴中,全身被捆绑着,只能朝前面对洞穴后壁,看着洞口火光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便把影像当作真实的事物。

而当他们被解除桎梏,看见洞外的世界后,却失望不已。

甚至认为洞外的事物都是幻象,而墙壁上的影像才是真实的。

如今,“人类无可救赎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

”影像在如今的时代已经将触须延伸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断模糊着我们对于“真实”的理解。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影像世界中终结。

我们拍摄、编辑、分享甚至直播,这些摄制而成的影像已经可以构成我们平行于现实的图像世界;我们在VR中畅游,在三维软件中搭建一切想象,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独立于现实的虚拟世界。

所以,这个世界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仅仅是“真实”世界的第一现实,还有由摄制影像所构成的第二现实,甚至还有由数字模拟影像所构成的虚拟现实。

那么,在如此复杂的混合现实世界中,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我们应该如何去认知和对待呢?德国摄影艺术家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1958-),一直强调自己对于探究“真实”这一话题的关注,同时也凭借着自己对于飞速发展的影像世界敏锐的洞察力,一次次地用作品回应着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庞杂的创作中,找到一丝线索,来为我们理解这个混杂的世界提供参考。

打破幻象“我们试图检查镜子本身,最后看到的却是镜子中的事物;我们试图把握事物,最终抓住的却是镜子本身。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托马斯·鲁夫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冷战时期铁幕之下的西德,巴登-符腾堡州的一个小镇。

在被两种意识形态割裂的国度中,伴随着战后文化思想的重建,以约瑟夫·博伊斯(Jopseph Beuys,1921-1986)为旗帜的激浪派艺术运动成为德国文化艺术重新走向世界焦点的一个里程碑。

西方摄影流派

西方摄影流派

西方摄影流派摄影术起源于十九世纪的法国。

1839年8月19日,当法国人将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 1787-1851)的“银版摄影法”认定为最早的摄影术,并通过法兰西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公诸于世时,世界上狂热追求摄影术的人们很快发现,摄影术的发展和发达得益于两个支撑点——一个属于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一个属于人文科学的造型艺术。

在摄影术短短的168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摄影术产生了诸多流派。

这完全得益于技术与艺术相当默契的配合。

所谓流派,是指以一批志同道合的摄影家,在共同的理论旗帜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同创作特点风格的派别群体。

在摄影流派的发展过程中,早期的脉络比较清晰,绘画派、纯影派、纪实派和抽象派是摄影艺术发展的四大流派。

而在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摄影技术和摄影风格的迅速发展,各种思潮的涌现各种艺术风格的诞生与消失,再加上摄影与商业的结合和各种不同形式的表现,出现了很多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流派,诸如:达达派、超现实主义、主观主义、新现实主义、商业影像派、自囚式反向派、战栗的影像派……。

但归根结蒂,这些新创立的派别都或多或少是建立在四大流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传统的四大流派做一个简单的归纳,以期对今后研究现当代摄影流派有所帮助。

一、画意派摄影画意派摄影是流行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一个摄影艺术流派,产生于1850年左右的英国。

当时,摄影术刚刚发明不久,许多画家和具有深厚美学修养的艺术人士痴迷于摄影神奇的再现力,纷纷转向摄影艺术创作。

他们在创作上追求摄影作品的绘画效果或“诗情画意”,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香”。

绘画与摄影本来就有着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在早期摄影作品中体现得尤为直接。

英国画家希路是第一个画意派摄影人。

他擅长人像摄影,其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派摄影的成长时期。

到了1869年,英国摄影家亨利·佩奇·鲁宾逊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为绘画派摄影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

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

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的本土化研究2009年12月12日作者杨莉莉22:39 | 点击(368) | 本文地址| 最新回复(9) | 我的学术文章内容提要:"Deadpan"可译为"无表情外观",最早出自于1920年代的《名利场》杂志,本意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流露的面孔或面部表情。

作为一种摄影技术美学的研究,本文首先从西方摄影发展史的角度追溯无表情外观的源头;其次以西方无表情外观艺术家的作品为案例,分析其在当代艺术和摄影自身中的潜在内涵,以及与纪实摄影的本质区别;之后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析该技术美学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和摄影界的个案应用,提出该技术美学的两个内在要素:图像趋冷与意义趋冷,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由于国情选择和商业利益而做出不同于西方无表情外观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处理手法。

关键词:无表情外观;景观摄影;摄影的纪实性;当代艺术;20世纪60年代以来,摄影已然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媒介。

日益发展成熟的图像数字处理技术满足了照片以和架上绘画相抗衡的大尺寸进入博物馆的需求,这些照片可以给观者提供宏大的场景和足够的细节内容。

很多艺术家和摄影家更热衷于以规整的透视,平衡的色彩,以及对被摄对象(无论是人像、景观还是静物)的冰冷梳理的控制,给作品赋予纯粹"客观"、"纪实"的面貌,将摄影的指涉特性发挥到极致,引发观者对拍摄内容本身的关注和思考。

国外摄影评论界以"Deadpan Photography"定义这种拍摄手法, 2006年的加拿大纪录片《人造风景》(Manufactured Landscapes)可以看作是"Deadpan Photography"在中国的一次"东方主义式的推广"(西方人用影像表达其对东方的解读和想象),很多人从中了解了当代艺术家爱德华•伯丁斯基(Edward Burtynsky)的作品和拍摄理念,并对"Deadpan Photography"的技术美学有了普及性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德国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摄影系(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是目前国际上最知名的摄影系之一,这个于1976年由贝歇夫妇(伯得·贝歇,希拉·贝歇Bernd & Hilla Becher)创建的摄影系培养了目前国际摄影界最为著名的托马斯·鲁夫、托马斯·施特鲁斯和安德烈亚斯·古斯基等人。

80年代,德国的艺术家带领了回归具像以及表现绘画的画风,如艺术家Anseim Kiefer热衷于专注地挖掘德国历史,另一端则出现了新野兽派充满强烈色彩以及极度主观的创作。

下一个时代则倾向较少的情感以及更客观的方向,而摄影成为了艺术家们的主要媒介。

此时,德国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成为了最重要的艺术学院之一。

学院内的两位老师Bernd与Hilla Becher灌输给他们的学生系统化以及规则的创作方式,学生们如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坎迪德·霍夫(Candida Höfer )等人共同组成了杜塞尔多夫学派。

我们在研究当代德国摄影时,无处不为德国当代摄影中的实验性所赞服,凶悍的德国摄影是当代摄影新思想的温床,我们也看到以冷静、客观为特性的日耳曼摄影体系甚至在奥古斯特·桑德时代就已逐渐延续了。

德国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摄影系(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可以说是目前国际上最知名的摄影系了,这个于1976年由贝歇夫妇(伯得·贝歇,希拉·贝歇Bernd & Hilla Becher)创建摄影系培养了目前国际摄影界鼎鼎大名的托马斯·鲁夫、托马斯·施特鲁斯和安德烈亚斯·古斯基等。

应该说明的是,本节所指的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纪实摄影,在根本上它并未背负什么社会道义的重担,艺术家们早已将拍摄新闻和报道的任务交还给了记者。

在当代摄影范畴中,摄影师之所以要去拍摄某样题材,更多的不是因为题材的表象或故事本身,而是表述自己在题材之上的发现,展示自己对题材的理解,目的也不是为了在媒介上发表照片、传递和讲述事件,更多的地为了进行艺术创作,只是这种创作拍摄的还是人或事物这样的”纪实”罢了。

2. Bernd and Hilla BecherBiography:Bernd Becher出生于Siegen。

从1953年到1956年,他在Staatliche Akademie derBildenden Künste Stuttgart学习绘画,然后从1959年到1961年在,他在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Karl Rössing门下学习印刷。

Hilla Becher出生于Potsdam。

HillaBecher在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学习摄影的时间则为从1958年到1961年在,她已经在她的家乡Potsdam成为了一个摄影师学徒。

双方开始在Troost广告代理公司作自由摄影师,专注于产品摄影。

并在1961年结为夫妻。

夫妻两为杜塞尔多夫学派鼻祖。

Work:Bernd and Hilla Becher一生中都在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工业景观的项目,确保他们在战后摄影师界的地位。

他们的摄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观念艺术,类型学的研究,拓扑学的纪实文本。

他们的作品可以联系到20世纪20年代新客观主义运动,诸如这样一些大师级人物卡尔·布劳斯菲尔德、奥古斯特·桑德以及阿尔伯特·伦格—帕兹奇。

这对夫妇的工业构成摄影延续了40年的历史,成为一种独立的客观摄影。

他们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以其关键词“工业考古学”为建筑摄影创建了完全不同风格的类型学。

Famous photographs:●Industrial Facade #23, c1980.●Cooling towers, Wood n B, 1976. (Sold for $150,000 at auction in 2004.)Recognition:2002年,在杜塞尔多夫学院,他们作为教授被授予承认Erasmus 奖项。

2004年,夫妇授到Hasselblad奖。

3. Candida Höfer简介:Candida Höfer 出生于1944年,是一个位于德国科隆的摄影师。

是贝歇尔夫妇早期的学生。

像其他贝歇尔的学生-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托马斯施特鲁特,托马斯拉夫- 霍费尔的作品,她的作品闻名于她的是严格和完善的技术和方法。

1997年到2000年,她在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Karlsruhe担任教授。

1968年,她为一家报社担任人像摄影师,1970年她成为Werner Bokelberg的助理。

之后她加入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从1973年到1982年。

师从Ole John学习电影,自1976年开始,师从Bernd Becher学习摄影。

和托马斯拉夫一起,她成为第一个使用彩色Bernd Becher的学生之一,以幻灯片展示她的作品。

Work:她集中于“室内设计”,“客房”和“动物园”的主题。

霍夫拍摄了“社会结构心理学”大幅面照片。

她的照片是从经典的直板正面角度,或寻求组成一个对角线。

她往往从附近的一面墙的制高点升高,使远处的墙上,在生成的图像为中心的每一个拍摄静止不动的房间。

在她早期的创作中,她在代表公共空间十分感兴趣,如博物馆,图书馆,国家档案馆,或泯灭所有人类存在的歌剧院。

Photography:4. Thomas Struth简介:托马斯施特鲁斯(生于1954年)是德国摄影师,其广泛的工作,包括详细描述风情人情,亚洲的丛林和全家福。

他是德国最广泛的展示和美术摄影师之一。

Struth目前生活和工作在柏林和纽约。

托马斯施特鲁斯和古斯基同为杜塞尔多夫学派中最为知名的人物,他的创作深受贝歇主义的影响,但有了一定的延伸和发展。

在经历了早期对画面视觉中心的探索和研究之后,施特鲁斯寻找到了更彻底的方式。

Work:在施特鲁斯的画面中,传统的画面中心、兴趣中心概念全部被判失效,画面中细节呈现得巨细无遗,将”旁观者”的视觉角度发挥到了极限,画面中物体不再为原有物体,而是一种结构和色彩符号,即使对象是具有灵性的人也是如此。

这种如上帝又或是监控系统般的观看方式也许可以被理解为对世界的深度怀疑,但更为温和的说法或许是一种普世思想,即一切就是如此这般地存在着,没有差异、没有重心。

如果还有其他什么的话,或许就是在画面中隐约感受到的摄影师那冷眼旁观的目光。

Photography:《梵蒂冈博物馆I》,罗马摄影1990 《芝加哥艺术学院Ⅱ》,芝加哥摄影1990《卢浮宫Ⅳ》,巴黎摄影1989 《威尼斯学院美术馆》,威尼斯19925. Andreas Gursky简介: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1955年1月15日)是一个德国视觉艺术家,以他巨大的建筑和色彩丰富的景观照片闻名。

他拍摄的一张名为Rhein II的照片,在纽约佳士拍卖到430万美元于2011年11月8日,成为有史以来售出的最昂贵的照片。

Work: 安德里亚·古斯基或许是最为国人所熟悉的杜塞尔多夫学派成员了。

古斯基最直接的特点是大幅的画面,不仅画面最终呈现画幅很大,在拍摄时所截取的场景也异常的大,这或许就如同电脑15吋屏幕和24吋屏幕的区别,呈现信息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不寻常的画面。

再分析古斯基的影像特点,或许还不能是广角镜头就可以完成的,古斯基的画面非常平面化,因而必须使用大幅相机(焦距换算比不同)来消减广角带来的透视差异,古斯基的许多图片都是由多张图片经过数字拼贴得来的,拼贴后的图像场景恢弘,细节清晰,装饰性极好,因而古斯基也是几个人中作品卖的最好的。

应该注意的是,大幅是一个趋势,但并不是什么题材都适合大幅画面的,一味的增大画面但不考虑画面内容,同样不能起到好的效果。

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摄影的画幅确实做不大,但随着数字输出技术的进步,在艺术创作展示上应该考虑较大的幅面,一般来说,40英寸左右是博物馆收藏的底线。

Rhein II Gursky_Shanghai6. Thomas Ruff简介:托马斯·鲁夫1958年出生于一个德国小镇上,现居杜塞尔多夫,中学时代热爱摄影和天文学,曾带着自己的尼康相机出国旅行,拍摄观光客常会拍的风景照片。

在父母的鼓励下,鲁夫中学毕业后申请了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美术和摄影系。

从1977年到1985年,鲁夫一直在杜塞尔多夫学院学习。

最初他接触到极少主义和概念主义艺术,在看到摄影系老师贝歇夫妇以类型学方式拍摄的工业建筑和景观的作品后,他开始真正思考有关摄影、图像的问题,是杜塞尔多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Work:鲁夫拍摄的系列非常多,每个系列又各有特点。

鲁夫在创作中一直对真实性持有一贯的怀疑态度,以JPEG压缩系列为例。

鲁夫利用JPEG格式压缩会损毁画质的特点,将画面过度压缩后生成全新的画面,技术的暴力撕裂了虚伪的画面,呈现出赤裸裸的影像虚假本质。

作为观者无法确认哪种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并没有做什么,而是技术本身完成了对影像的撕裂,难道清晰就是真实的吗?如果我们拍摄时使用了最低的压缩质量,那么它和最高质量相比的差异就可以理解为真实缺失的部分了吗?真实或许并不可靠,因为它的参照物也许并不是可靠的。

托马斯·鲁夫延续了杜塞尔多夫学派”旁观者”的身份认同,只是比他的师兄师弟似乎走得更远了一些。

相比他的师兄弟,鲁夫在国内的认可度不高,但我们坚信鲁夫在未来会成为更重要的历史人物,因为在摄影领域,找到一种固定的成功模式并坚持下去似乎是很容易的,最困难的挑战是不断突破,勇于尝试并创造范式。

Photography:早期建筑物摄影80年代中期,人物肖像摄影使他的艺术风格更加鲜明7.Thomas Flechtner简介:托马斯flechtner是生于的瑞士1961。

他目前的生活和工作,在该镇的拉sagne。

在托马斯flechtner的照片,雪成为比喻为永恒,和平,宁静,距离和孤独。

文明与原始的农村屈服于温和的重量这一因素。

”冷”仍然是一个肤浅的记忆。

事实上,这些图像,没有任何人在他们让观众长时间沉默和透明度。

但他们也承认抽象审美知觉的组成和enormousdiversity摄影“白”,这使得flechtner工作将一些最引人注目的产生在当代摄影艺术。

Photography:8. Jörg Sasse简介:约尔格萨瑟(B.在Bad Salzuflen1962年)是德国摄影师和视觉艺术家。

他的生活和工作在杜塞尔多夫和柏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