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高考试题例举
【高三政治试题精选】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5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与应用(历史唯物主义)
一、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唯物史观)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唯物史观)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群众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历史唯物主义高考题
历史唯物主义(2010江苏卷)33.“权为民用,纵然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佳话;利于己谋,即便有豪宅千顷,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
”这幅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指引C.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性【解析】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答案】C(2010江苏卷)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析】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核心价值体系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
因此选择D.【答案】D(2010北京卷)28.北京某地铁站旁,有一个由退休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站点”,这些退休老人在为行人提供义务指路服务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快乐。
这表明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②实现人生价值取决于客观条件③索取和奉献是统一的④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题思路】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退休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行人提供义务指路服务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①④正确,②③本身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
所以选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人生价值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阐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难度适中(2010天津卷)5、有一种风范叫关爱,有一种姿态叫坚守。
地震时候,正在玉树孤儿院做义工的香港货柜车司机黄福荣为营救孤儿和老师不幸遇难。
他在义工的路上默默地走了十年,曾徒步走中国为“中华骨髓库”募捐,曾在汶川灾区志愿服务了三个月……“好人阿福”以生命的闪光实现了“终生做义工”的愿望,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高考真题 唯物史观
高考每日一题——唯物史观【高考真题链接】1.(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9题)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①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②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③文艺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④文艺是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相关知识。
【点知教育解析】唯物史观的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以及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的生产实践是精神财富(文艺)的源泉,①正确;发展的实质是创新,②错在“取决于”;③不是唯物史观的观点,排除;④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正确。
故选B。
2.(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6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相关知识,难度适中。
【解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体现法律制度改革,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体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要求,①②正确;③错在“自发”;依法治国有利于调整上层建筑来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但不是标志,④排除。
高考复习学科核心素养试题例举与解析
素养要求:指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其基本要素 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 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 动者。分析本题需要使用生产力方面的诸多要素。
素养2:时空观念
概念界定: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 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内涵阐释: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 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 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学科核心素养试题例举与解析
素养1:唯物史观
概念界定: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 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内涵阐释: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 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 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 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 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 客观的认识。
• 例2:【2016年新课标1卷34】
•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素养要求:材料列举了战后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所成立的国 •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际组织。解题时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归纳概括茶叶、石油、 •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A
素养要求: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水稻单位 面积产量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其原因是根 据地的土地革命。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和发展了 生产力。
• 【2016年海南卷· 4】
• 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 制造“点检做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前殿都点检张 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 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一、单项选择题1.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人与自然的矛盾B. 人与社会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答案:D2.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
A. 无规律可循的B. 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C. 由经济基础决定的D. 由政治制度决定的答案:C3.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A. 创造者B. 旁观者C. 被创造者D. 无关紧要者答案:A4.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
A.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C. 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D. 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5.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
A. 经济基础的反映B. 经济基础的决定因素C. 与经济基础无关D. 经济基础的创造者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6.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包括()。
A. 生产力B. 生产关系C. 经济基础D. 上层建筑7.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包括()。
A. 创造历史B. 推动历史发展C. 阻碍历史发展D. 被历史创造答案:AB8.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
A. 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B.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 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答案:AB9.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包括()。
A.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B. 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C. 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基础D.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无关答案:AB10.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包括()。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答案:ABCD三、判断题11.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
()答案:错误12.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专题09历史唯物主义(练习)(原卷版)-2024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9历史唯物主义(练习)一、单选题1.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不以任何人、任何阶级以至于整个人类的意识为转移C.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生产力内在要求的体现,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D.社会的性质是直接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下定决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适应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求。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党政机关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状况②机构改革是基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同步发展③机构改革是在党和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背景下研究谋划的④机构改革是在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的基础上推进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关于调查研究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是党的基本工作方法,有利于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②是落实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表现,有利于厚植人民情怀③是党自我革命的具体表现,有利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④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有利于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马克思是对的》这一通俗理论对话栏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
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三年高考例题)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主观题一、小角度题目1、考点: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例1、(2009重庆卷39.)材料三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8)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三。
(10分)我国古代思想家说:“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4、考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注意包括价值观导向作用)2011年春晚小品《中奖》表现的是一位彩票投注站业主拒绝了金钱的诱惑,通知申奖者的诚信之举。
小品表现的只是千千万万诚信彩票投注站业主的一个缩影,而现实中归还大奖的业主不止一位。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不仅可以带来公益社会化的成果,而且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不仅可以增加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可以使人衲在彼此关爱中感受做人的尊严,体验人生的美好和幸福的生活,激发出不懈的创造力。
运用所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5、考点:人生价值观:(2009浙江卷)41.(32分)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
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专题01 唯物史观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真题按核心素养分类汇编(山东专用)解析版
专题01 唯物史观三年(2020-2022)山东高考真题汇编1.(2020·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
2.(2020·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
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 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 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 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答案】B【解析】黄宗羲认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
3.(2020·11)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
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A. 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B. 社会的改造问题C. 科学价值与作用D.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答案】B【解析】据题干,邪恶是人造不良环境导致的,因此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根除邪恶,结合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可知,这里的邪恶指的是专制、迷信等,而人类环境的改造指的是对社会的改造,B正确;题干中并未指出宗教改革的缺陷,排除A;题干主旨强调的是人类改造社会的能力,即人本身的主动性,而非科学的价值和作用,排除C;D中的环境指的是客观的自然环境,非人造所成,排除。
唯物史观题库及解答.doc
唯物史观题库及解答.doc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春节正成为“新年俗”。
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①社会意识是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社会意识仍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可能落后于、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也可能与社会存在是一致的,①③说法错误,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春节正成为“新年俗”,这说明环保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绿色环春节”这种新的社会存在而变化,②符合题意;在现实生活中空气污染严重,让人们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出现了从“放”到“少放”到“不放”的变化,体现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C。
— 1 —2.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依照法定程序,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并增加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条款。
这表明()①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②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可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社会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④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发展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答案】A。
解析:宪法属于上层建筑,体现了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①符合题意;宪法属于社会意识,之所以修改宪法是由于社会发生了一些变化,表明社会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③符合题意;宪法的修改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②不符合题意;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发展,④说法错误。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以下是一套高中水平的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英雄人物B. 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D. 宗教信仰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自发的C.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力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答案:B3.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社会形态?A.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B. 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C.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D. 以上都是答案:A4.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根本动力是什么?A. 政治斗争B. 思想革命C. 生产力的发展D. 科学进步答案:C5.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C.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答案: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它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
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旧的经济基础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就会发生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 阐述唯物史观中“阶级斗争”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阶级斗争是指不同社会阶级之间因经济利益的对立而产生的斗争。
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不同,但都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解析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基本矛盾C. 个人奋斗D. 英雄人物答案:B解析: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即社会基本矛盾。
2.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A. 创造者B. 旁观者C. 领导者D. 被领导者答案:A解析: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A. 社会存在的反映B. 社会存在的决定因素C. 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D. 社会存在的独立因素答案:A解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B.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 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D. 社会发展的无关因素答案:B解析: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的进步。
5.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A. 偶然的B. 必然的C. 人为的D. 随机的答案:B解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必然的,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1.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包括()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 阶级斗争D.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答案:A、B解析:社会基本矛盾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包括()A. 创造物质财富B. 创造精神财富C. 推动社会变革D. 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答案:A、B、C解析: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创造物质财富、创造精神财富和推动社会变革。
3.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B. 社会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答案:A、B、C解析: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且具有历史继承性。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唯物史观类
8.罗马法创设了“应继承份”这一法律概念,并形成“不合义务遗嘱之告诉” 制度,规定遗嘱人必须为其近亲属保留法定的继承份额,否则执法官有权以 非常方式撤销遗嘱法定继承份额。这一做法旨在( A ) A.避免家族财产的流失 B.打破家族间的平衡 C.收回公民的遗嘱自由权 D.维护罗马法的权威 解析 根据材料“规定遗嘱人必须为其近亲属保留法定的继承份额,否则执 法官有权以非常方式撤销遗嘱法定继承份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 反映了罗马共和国就“应继承份”制定了“不合义务遗嘱之告诉”制度,以法 律的形式规定遗嘱人为近亲属保留法定的继承份额,旨在避免家族财产的 流失,故选A项。
训练1 唯物史观类
1.(2023河南洛阳新高三摸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 技术也随之出现;秦汉以来,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 期,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 南水田。这说明( B ) A.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 D.的特色,他创造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 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隶不隶,行不行,草不草。这种书体他自己称 为“破格书”。这种“破格书”( D ) A.反映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B.迎合商人尚奇求怪的心理 C.颠覆了传统艺术表达方式 D.体现创新和追求个性解放 解析 材料“他创造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隶 不隶,行不行,草不草”表明这种方法打破常规,不是中规中矩的书法形式,超 出了以往书法的格局框架,体现了创新性和追求个性解放的特点,故选D项。
1949年3月
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下继续经营
“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也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人民的企业, 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原理及典型例题
唯物史观主要观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例题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A)A.③→②→④B.②→①→③C.④→③→①D.①→④→②【例题2】(2013·安徽卷,39)“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
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说明:设问角度可以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寻觅社会的真谛等,范围有重合)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倍增目标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英雄人物B. 地理环境C. 社会存在D. 人的意志答案:C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人与自然的矛盾B. 人与社会的矛盾C. 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答案:C3. 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两者相互独立D. 两者相互影响答案:B4.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B.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 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D. 社会发展的偶然现象答案:B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A. 个人自由的实现B. 社会财富的积累C. 阶级的消亡D. 人类文明的繁荣答案:C二、填空题6. 唯物史观认为,________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社会存在7.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________。
答案:社会基本矛盾8. 在唯物史观中,________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生产工具9.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________的必然结果。
答案:社会基本矛盾1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________。
答案:共产主义社会三、简答题11. 简述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含义。
答案: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信仰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味着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 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19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Word版无答案
解密19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1.如图为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裘卫四器之一,裘卫四器的铭文记录了一庶姓贵族卫快速积累土地、财富,成长为大贵族的过程,铭文中透露出卫对“获取大量土地”的自豪感。
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土地所有制度松动B.等级制度受到冲击C.荒地得到大量开垦D.血缘政治得以强化2.西周晚期琱生簋上的铭文记载了琱生与公两家之间的田界纠纷,下面是为此案件的调解程序。
这可以用来解释当时C.土地可以随意买卖D.贵族间的矛盾频发3.宋代取得和占有土地的方式复杂灵活,土地可卖、可典、可租。
不仅百姓买卖土地,国家也参与其中,“官庄”、“营田”、“没官田”无不经常投入土地的流通领域,并形成错综复杂、交织重叠的多方面的法律关系。
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得以自由发展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C.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D.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4.1935年,罗斯福提出了社会保险法案,在国会听证会上被指责为抄袭《共产党宣言》。
一部分共和党人指责法案是在“赤化美国”。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政府政策致力于维护意识形态B.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遭遇阻力C.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以缓和危机D.两党制导致经济危机不断加深5.如表为1937、1940、1950与1953年苏联集体农庄数量与播种面积、谷物生产状况统计表。
这表明当时苏联C.农民积极性逐步提高D.农业生产关系亟需调整6.如表为1922-1927年苏俄(联)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C.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制度构想D.农村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7.下图所示是英国历史学家莫尔顿的《人民的英国史》的目录节选,这部著作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运用到英国历史的研究中。
关于英国革命,作者的观点应该是()B .启蒙运动为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C .法国大革命具有直接的激励作用D .农民是推动革命成功的主要力量8.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政府直接投资铁路建设达155百万塔勒,并向银行借款达2000多万塔勒用于铁路建设,此外德国政府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将普鲁士银行改为帝国银行,并开设一些新的银行专门为铁路建设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史观高考试题例举
概念界定: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常规分析】
本试题的命制意图给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以较大的启示。
近几年来,对国民政府所主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给予了极高的正面评价,这是必须的。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历史的另一面,即本试题所示的国
民党在抗战时期仍然“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等历史现象。
只有如此,才能尽可能地还历史本来的真面目。
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常规分析】
英国国王从中世纪的“君权神授”到近代的“统而不治”,其权力的限制有一个历史过程。
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同时登位。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召集议会,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
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
在18世纪初,国王还能运用手中的实权,恩赐官职,笼络保王势力。
1721年以后内阁制逐渐形成,英王的行政权逐渐转移到了内阁。
到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王权大大衰落。
法律赋予英王的权力,实际上都是通过议会和内阁去行使,王权成为象征性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含义
一、生产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
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