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67f9986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3.png)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普遍规律。
在心理学史上,有不少经典实验被广泛引用和传述,这些实验不仅让我们对心理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因此,本文就介绍一些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
经典实验一: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齐米巴多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标志性的实验。
实验设置了一个虚构的监狱,以探究群体动力产生的影响。
实验中的“囚犯”们及“看守”们在很短时间内被实验结果所影响,造成了一系列危险和暴力事件。
这项实验最终在6天后提前结束。
从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行为是会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人置身于某些场景之中,比如监狱之类的特殊环境,他们的行为会被强烈的社会压力和社会角色所影响。
这表明社会环境和角色扮演对人类性格和行为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改变环境,扮演适合的角色,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环境加以改造。
经典实验二:门线实验门线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克学德·胡林于1915年进行的。
实验内容是让被试通过看绳索的长度来判断它们与其他绳索长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表明人们在实验室这样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形式会有所偏差。
具体来说,当人置身于特定环境中时,他们的感觉认知会受到干扰,产生错误的决策。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我们的影响。
设计合理的环境和随机更改环境有利于我们减少错误的认知和应对挑战。
经典实验三:皮奥捷实验皮奥捷实验是由西班牙心理学家萨尔瓦多·米尼奥·伊·皮奥捷于1961年进行的。
实验中要求被试在看到不同颜色的卡片时报出感觉到的颜色名称。
实验中用的卡片有“红色”、“蓝色”、“绿色”这三中颜色,但字体却是一个不同颜色名称的单词,比如“蓝色”的卡片上却写着一个“红色”的单词,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人的表现都出现了颜色和单词名称的混淆。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2b11f4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6a.png)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案例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有许多经典的实验案例被广泛引用和讨论。
这些实验案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设计,帮助研究者揭示了人类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机制。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包括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以及经典的洗濯女孩实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在1971年进行。
该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对权威力量的服从程度。
实验中,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囚犯”和“狱警”两组,模拟监狱环境。
然而,实验很快失去了对参与者的控制,因为狱警展示出了过度的暴力行为。
这个实验凸显了权威制度和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1961年设计的。
该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被认为是合法的权威要求下对他人施加电击的程度。
在实验中,有一名研究者扮演“教师”,另一名扮演“学生”。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需要施加越来越强的电击。
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对权威的认可导致了他们对他人施加电击的行为,这一结果引发了对道德伦理的深思。
3. 洗濯女孩实验洗濯女孩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莱特在1977年提出。
该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实验中,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工人、强盗、母亲等,然后被要求选择男性或女性职业。
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者对男孩的期望职业要求较高,为典型的男性职业,而对女孩的期望职业较低,通常为传统的女性职业,这揭示了性别刻板印象对社会角色选择的影响。
这些实验案例在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揭示了人类行为中存在的普遍特征和心理机制,促进了人们对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理解。
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心理学家们能够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和改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案例在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认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心理实验案例
![心理实验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76de5e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7.png)
心理实验案例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斯(Philip Zimbardo)领导的这项经典实验,旨在研究人类的团体行为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权力滥用。
实验由24名正常人随机分成了囚犯和狱卒两组,结果狱卒们开始变得残忍和暴力,囚犯则许多人出现情绪问题。
2. 鲸鱼之歌实验:这个实验是由苏联神经科学家伊万·帕夫洛夫(Ivan Pavlov)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初进行的,他们通过训练鲸鱼,让它们在不同的声音下展现出指定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鲸鱼能够学会辨别不同的声音,并且能够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
3. 米尔格拉姆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实验,其目的是探究正常人在受权威人士影响下的服从性。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会继续进行电击过程,即使被试验者显然受到了痛苦和抗议。
4. 斯洛伐克监狱实验:这个实验是在1971年由斯洛伐克一所大学的心理学家团队进行的。
实验对象是21个普通的大学生,他们被分成了狱卒和囚犯两组。
结果发现,狱卒们表现出残忍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实验因违反伦理准则而引起了轩然大波。
5. 维京生产厂实验:这项实验是在1950年代由梅尔文·莱恩(Melvin Lerner)进行的,旨在研究人是否会对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施加额外的压力。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在看到一个人被批评或者受到待遇不平等时,会对其进行攻击性的评价和处罚。
6. 斯普林菲尔德犯罪实验:这个实验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学家克拉伦斯·希尔丹(Clarence Darrow)提出的。
实验参与者在高度压迫的环境下被迫学习、工作和生活,结果表明,这些条件下的人会开始互相攻击、谎言满天飞等,从而导致瘫痪状态和心理问题的增加。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ca09261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0.png)
十大心理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可以揭示出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下面将介绍十大经典的心理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该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尔扎尼(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并进行。
实验模拟了一所监狱,将一组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观察他们在模拟监狱环境下的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在极端环境下,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暴力和服从等行为。
2. 权威实验(Milgram Experiment)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设计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实验者要求被试者给予电击,观察他们是否会服从指令。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愿意遵循指令,甚至在被试者出现痛苦的情况下仍然继续给予电击,揭示出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强烈服从倾向。
3. 空间不一致实验(Ponzo Illusion)该实验由意大利心理学家马里奥·庞佐(Mario Ponzo)于1913年设计。
实验通过绘制两条等长直线,但在两条直线的顶端分别绘制不同大小的斜线,使得上方的线条看起来更长。
这一现象揭示了人类的视觉错觉,即我们在处理空间关系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4. 批量同化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索洛蒙·阿什(Solomon Asch)于1951年进行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面对集体压力时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判断。
实验者让被试者在一组明显错误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
结果显示,当其他人都选择错误答案时,被试者往往会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答案,揭示出人类的从众心理。
5. 权衡选择实验(Tversky and Kahneman)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偏见和错误。
心理学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分析
![心理学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b5f9a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e.png)
心理学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分析心理学是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心理学实验和案例分析是探究和了解心理学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并解析其背后的原理和启示。
1. 密尔格拉姆管实验密尔格拉姆管实验是心理学领域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它探究了人们随从权威的程度。
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要对另一个参与者施予电击的量进行逐步增加,即使看到对方痛苦不堪,他们仍按照指示继续施加电击。
密尔格拉姆管实验揭示出人类随从权威的心理机制,也证实了人类在某些情况下会放弃道德判断,盲目遵从指令。
这个实验深入剖析了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探究了为什么有些人难以抵抗道德上的压力,并提醒人们需要对权威做出更为理性和批判性的判断。
2.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项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它探究了人们置身于特定环境中会如何表现。
实验中,自愿参与的学生被分成警卫和囚犯两组,警卫被授权使用权力来控制囚犯的行动。
结果,那些扮演警卫的学生表现出了极端的残忍和暴力行为,而那些扮演囚犯的学生也表现出了受虐的行为。
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人类对于掌握权力时的诱惑和滥用,也呈现了人类在特定环境下有被压迫和受虐待的心理反应。
这个实验提醒人们需要关注环境的影响。
3. 层次需求理论层次需求理论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理论之一,它提出了人类的需求可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来排列。
该理论由马斯洛提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人际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该理论揭示了人类的动机机制,指导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
同时,它也告诫人们不能忽视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免忽视人类真正的需要,而导致心理压力和不满意感。
4. 沉没成本谬误实验沉没成本谬误实验是指人们会因为已经投入一定精力、时间、金钱等成本而不愿意中途退出一个不值得的项目,即使这一决策本身是不合理的。
该实验主要通过让参与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到一个虚构的市场中来测试这一决策问题。
沉没成本谬误实验揭示了人类往往因为眼前的成本而做出劣质的决策,反而不愿意中途退出。
心理教育十大实验案例(3篇)
![心理教育十大实验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88aa8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b.png)
第1篇一、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进行的,旨在研究人在特定情境下如何转变为暴力者。
实验中,志愿者们被随机分配为监狱警卫和囚犯,结果在短短六天时间里,警卫们开始表现出虐待行为,而囚犯们则逐渐适应了囚犯的角色,表现出顺从和恐惧。
这个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权力和权威如何改变人的心理状态。
二、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进行的实验。
实验中,他将一张纸条随机放入了学生的作业本中,告诉学生这张纸条是聪明的标志。
结果,几个月后,这些学生确实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
这个实验表明,教师的期望和鼓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进行的,旨在研究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程度。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按照实验者的指示对另一个参与者进行电击,尽管他们知道电击可能对受试者造成伤害。
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者都在权威压力下继续执行实验,即使在面对受试者的痛苦和拒绝时。
这个实验揭示了权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局限性。
四、自我暗示实验自我暗示实验是由心理学家埃米尔·库埃在19世纪末进行的。
他让参与者每天对自己说:“我能够做到。
”经过一段时间,参与者发现自己的确变得更自信、更有能力。
这个实验证明了自我暗示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五、三只青蛙实验三只青蛙实验是一个关于适应性和危机意识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三只青蛙,一只被放入热水锅中,一只被放入冷水中逐渐加热,另一只则被放在常温水中。
结果,第一只青蛙在热水锅中立即跳出来,第二只青蛙在热水煮死,第三只青蛙则在温水煮死。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面对危机和变化,我们要有警觉性和适应能力。
六、猴子实验猴子实验是由心理学家约翰·卡尔霍恩在1962年进行的。
实验中,他将一只猴子放入一个装有香蕉的房间,房间内有一个按钮,猴子按下按钮后,香蕉就会掉下来。
十大心理实验
![十大心理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b8c97c2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2.png)
十大心理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实验的方法来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以下是十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实验,它们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的。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如何扮演角色,并观察监狱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被分配为监狱守卫的参与者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残暴和虐待行为,而被分配为囚犯的参与者则表现出了极度的沮丧和恐惧。
2. 朗格尔实验朗格尔实验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朗格尔(Daniel Langer)于1978年进行的。
该实验通过向参与者展示两个相似的物体,要求他们在心理上区分这两个物体。
结果显示,参与者倾向于更高估在他们无法接触到的条件下看到的物体的价值。
3.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于1961年进行的,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给予一系列电击给学习者,当学习者回答错误时,电击的电压会逐渐增加。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在被实验者要求继续给予电击时,愿意服从指令,即使他们明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学习者带来伤害。
4. 皮亚杰实验皮亚杰实验是由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于20世纪初进行的。
该实验旨在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通过观察儿童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皮亚杰发现儿童的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从简单的感官和运动行为向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转变。
5. 纳什均衡实验纳什均衡实验是由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于1950年提出的。
这个实验模型用于研究参与者在多人博弈中做出决策的策略。
实验结果显示,在某些情况下,个体最优的决策并不能导致整体最优的结果。
6. 阿斯套实验阿斯套实验是由心理学家伊丽莎白·阿斯套(Elizabeth Loftus)于1974年进行的。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案例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34cf93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9.png)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案例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
实验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招募了24名正常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其中有一半扮演狱警,另一半扮演囚犯。
实验原计划为两周,但由于出现了严重的行为问题而提前结束,仅持续了6天。
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狱警表现出了虐待和残忍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了抑郁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2. 达顿实验达顿实验由心理学家温斯顿·达顿(Winston Dutton)于1884年进行。
实验通过让参与者走过一座高悬在悬崖边的吊桥,然后由一名年轻女性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参与者在高度恐惧和情绪激动的状态下的心理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高度恐惧的情况下,对于女性调查员有更高的吸引力评价,并表现出更愿意与其建立联系的倾向。
3. 斯普里格曼的无助感实验斯普里格曼的无助感实验由心理学家马丁·斯普里格曼(Martin Seligman)于1967年进行。
实验中,研究者给狗固定在一个可以逃脱电击的区域,但电击的开关被设计成无法由狗操作。
随后,狗被放置在一个可以逃脱电击的区域,但狗不知道如何逃脱。
实验结果显示,经历了无法逃脱电击的狗表现出了无助感,后续实验还发现,这种无助感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狗的学习和行为。
4. 空椅子实验空椅子实验由心理学家伊莱斯·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于1966年进行。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教师,某些学生在智力测试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选择的,与其他学生没有任何区别。
结果显示,被教师认为有进步的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好的学习成绩,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到学生的表现。
5. 麦克法登实验麦克法登实验由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麦克法登(Elliot Aronson)于1973年进行。
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
![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b2292f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72.png)
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及其启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其中经典实验层出不穷,这些实验对于研究人类心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一些经典实验及其启示。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蒂博特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目的是研究监狱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招募了24名大学生模拟监狱中的狱警和囚犯,在实验开始后不久,参与者的行为就开始变得极端。
狱警开始使用身体暴力,许多囚犯产生了严重的压力和情绪问题,实验不得不提前结束。
这个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监狱和系统的探讨。
它启示人们要注意环境对于行为的影响,同时也提示了我们需要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2. 三个陌生人实验三个陌生人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弗吉尼亚·萨提尔在1969年进行。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一段有关交流的视频,然后被问及自己对于视频中人物的看法。
在不同的情境中,视频中的人物的行为表现也不同,而参与者对于每个人物的看法也有所差异。
但是,很少有参与者想到要考虑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倾向于单个观察和评估个体而忽视集体因素,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先入为主和误解。
它启示人们在交往、沟通和社交中要注意对于整个环境和集体的观察和评估。
3. 魔鬼实验魔鬼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开展的一项实验,目的是测试参与者是否会服从权威人士的命令。
实验中,参与者被分为“教师”和“学生”,教师通过给学生电击来测试他的记忆力,同时被告知电击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疼痛。
很多参与者在听到学生的尖叫声后犹豫了,但还是被要求继续执行命令。
这个实验揭示了当一个人拥有强大的权威和命令力时,人们往往会盲目服从。
它启示人们要警惕权威的滥用和影响,同时也提示我们要关注和保护他人的权益。
4. 妥协效应实验妥协效应实验由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塔伯特在1950年代开展,目的是研究人们做出决策时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b03f5a0a0116c175e0e4803.png)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篇一: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一、母亲与自我:文化对自我参照的影响对美国人与中国人的fmri研究发现,当要求这两组被试对一系列人格形容词判断是否适合用来形容个人、母亲还是他人时,发现在判断为自我时减去判断为他人时,中国被试与美国被试在腹侧前额叶与扣带回都有显著的激活,也就是说中美被试关于自我的认知可能都定位在相同的脑区。
但是对中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条件的激活程度没有差异;而对美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的激活程度有显著差异。
可以做一个不是那么严谨的推测:在神经机制上,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在一起的并且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而美国人则将自我独立出来。
还有其他研究发现,中国人将包括母亲、父亲、好朋友在内的关系亲近的人都纳入自我参照的系统,属于互倚型的自我结构(interdependet construal of self)而西方人则不会把这些人纳入到自我中,属于独立性的自我结构(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self)。
二、整体思维(holistic)与分析思维(analytic)这个实验所用的被试是美国人和日本人,要求被试看一段20秒的动画片段,如上图,然后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是什么。
被试的描述中所说的第一句话作为被试是先注意到突出的目标(salient objects)还是背景的指标。
结果发现美国人最先提到目标的频率远比日本人多,而日本人更多地首先注意到背景。
并且日本人也比美国人更容易注意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这也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特征捆绑策略,将特征单独识别并进行序列加工,还是把不同的特征捆绑在一起识别。
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亚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这是一种整体思维的表现,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则倾向于独立加工,是一种分析思维的表现。
东亚人的这种整体思维还体现在一些东方特有的学问上,比如周易,比如风水。
参考文献:han, s., northoff, g. (2008). culture-sensitive neural substratesof humancognition: a transcultural neuroimaging approach.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8), 646-654.masuda, t., nisbett, r. e. (2001). attending holistically versus analytically:comparing the context sensitivit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81(5), 922.nisbett, r.e., masuda, t. (2003). culture and point of view.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0(19),11163-11170.出版社. 324-328.——————————————————03.28 更新一下——————————————————三、本族效应(own-race effect)与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
经典心理学十大案例
![经典心理学十大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65cad3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0.png)
经典心理学十大案例
哇塞,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经典心理学十大案例!比如说那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就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人性复杂世界的大门!当时研究者把一群大学生随机分成“狱警”和“囚犯”,结果短短几天,“狱警”就变得凶狠无比,“囚犯”也变得顺从屈服,这难道不让人震惊吗?这就好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性之战啊!
还有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哎呀呀,那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呢!让参与者去给别人实施电击,尽管对方痛苦喊叫,很多人还是听从指令继续电击,这是多么可怕的服从啊!就好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推着走。
再说说罗森塔尔效应吧,老师们对学生的期待,居然真的能让学生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不是很神奇吗?就像是给学生施了魔法一样!老师们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也许就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呢!
阿希从众实验也很有意思啊!当大家都给出错误答案时,很多人也会跟着附和,这多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会随大流的情况呀!这就如同在人群中迷失了自己的判断。
还有那个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实验,能忍住不吃眼前棉花糖的孩子,未来往往更成功。
这不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面对诱惑时,是选择立刻享受还是为了长远利益而等待。
这些案例每一个都那么引人入胜,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学的奥秘和力量!它们就像是一面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思维。
通过它们,我们能更深地理解人类的心理,从而在生活中更加明智地与人相处,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
所以啊,这些经典心理学案例真的是超级重要,绝对不能错过啊!。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7c84e2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0.png)
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心理暗示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将其中一种想法、信念或观念暗示给他人,从而引起其在思维和行为上的相应变化。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经典的实验和案例。
1.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波尔特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将24名普通的学生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在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生活两周。
结果发现,狱警群体逐渐展现出侵犯、虐待、羞辱囚犯群体的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抑郁、焦虑和让步的行为。
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容易受到身份和角色的心理暗示影响,从而改变其行为表现。
2. 协助自杀案件(The Suicidal Appointments)3. 触电实验(The Electric Shock Experiment)在此实验中,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要求参与者扮演“教师”角色,将电击给“学生”,以惩罚其记忆错误。
实际上,参与者和电击接受者是同一个人,电击并没有真正地存在。
然而,在心理学家的威逼利诱下,有75%的参与者愿意给予最强烈的电击,而只有25%的人在实验前表示他们会这样做。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于权威和社会规范的服从性,以及社会心理暗示对于行为的影响。
4. 隐蔽实验(The Hidden Experiment)心理学家尼柯拉斯·博森利特用这个实验来验证人们对于无意识暗示的反应。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参加的是一个关于阅读的实验。
实际上,在正式实验之前,他们必须通过一个走廊,而走廊的旁边放置了一个给人产生惧怕感的物体(例如蜘蛛、蛇等)。
结果发现,即使参与者对于这个物体并没有意识,他们的身体仍然会表现出对它的负面反应,如心率加快、皮肤反应增强等。
这个实验强调了无意识心理暗示对于身体反应的影响。
总结起来,心理暗示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人们对于环境和他人暗示的敏感性,以及这些暗示对于个体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a52b6a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e.png)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其实验案例在学术界和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几个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实验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背后的原理。
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那佐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招募了一群志愿者,将他们随机分成了“狱警”和“囚犯”两组。
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的监狱环境中,“狱警”对待“囚犯”的行为逐渐变得残酷,而“囚犯”也逐渐产生了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这个实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揭示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变化。
2. 朗格实验。
朗格实验是由心理学家彼得·朗格在1963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将一群幼儿分成了两组,一组接受了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另一组则接受了否定和批评。
结果显示,接受积极肯定的幼儿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更好,而接受否定和批评的幼儿则表现较差。
这个实验揭示了积极肯定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3. 米尔格拉姆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要求志愿者模拟给另一个人电击,结果显示大部分志愿者在被实验者命令下愿意给予最高级别的电击,即使他们知道这会给对方带来极大的痛苦。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权威的压力下可能会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
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
皮亚杰是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认知发展实验。
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于物体数量、形状和空间的理解,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些实验为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以上介绍的几个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涉及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规律。
这些实验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实验中的经典案例
![心理学实验中的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86e249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5.png)
心理学实验中的经典案例心理学实验是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和实施各种实验,心理学家们揭示了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奥秘。
在心理学史上,有一些经典案例,这些实验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洞察力,对于理解人类心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包括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听从权威”实验、菲利普·洛姆巴多的“自尊心和归属感”实验以及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的“锚定效应”实验。
案例一: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听从权威”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听从权威”实验是揭示人们在权威压力下产生的顺从行为的经典实验之一。
该实验于1961年进行,米尔格拉姆想要探究在何种情况下,人们会无条件地服从权威的命令,即使这些命令违背自己的良知。
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给一位“学习者”进行记忆测试,若学习者回答错误,被试者需要按照实验者的指示给予电击,且电击强度逐渐增加。
实验结果惊人,绝大多数的被试者愿意一直电击下去,甚至达到了可能的致命强度。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权威者面前的强大顺从力,引发了对于个体道德责任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
案例二:菲利普·洛姆巴多的“自尊心和归属感”实验菲利普·洛姆巴多的“自尊心和归属感”实验探究了顺从行为对个体自尊心和归属感的影响。
该实验于1951年进行,洛姆巴多将一群十一至十二岁的男孩分为两组,一组是“囚犯”,另一组是“看守”;囚犯被要求遵守严格的规则,而看守则需执行严厉的纪律。
实验结果显示,看守们产生了对于权力的滥用,而囚犯们则表现出了情感和行为上的负面效应,包括丧失自尊心和归属感。
这个实验引发了人们对于权力滥用和群体关系动态的关注,并引导出了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
案例三: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的“锚定效应”实验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的“锚定效应”实验揭示了数字信息对于人类决策的潜在影响。
该实验于1974年进行,在实验中,被试者需要根据之前展示的不同数字作出估计。
解读心理学经典案例
![解读心理学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b9cd00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5.png)
解读心理学经典案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领域,通过研究心理学的经典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以及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以下将介绍几个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案例,帮助我们深入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案例一: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洛姆巴多于1971年进行的一项研究。
该实验旨在探究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反应,并对监狱环境下的权力动态进行研究。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个角色,模拟真实监狱环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会逐渐表现出强烈的权力和虐待行为,结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这一案例揭示了权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当人们置身于特定环境中时,他们可能表现出与自身价值观不符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变化可以解读为情境因素对人类行为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体与环境互动关系的讨论。
案例二:洛希尔实验洛希尔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1961年进行的经典案例。
该实验探究了个体是否会在权威者的指令下,无视道德和个人判断,而纵容于他人的痛苦。
在实验中,被试者扮演“教师”的角色,向“学习者”逐渐增加电击强度。
尽管电击只是模拟的,学习者实际上并不受到伤害,但教师被告知学习者可能会出现痛苦的反应。
洛希尔实验揭示了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者在被要求继续增加电击强度时,没有表现出抵抗的行为,而是顺从于权威者的指令。
这一实验引发了对道德判断、权威性以及个体对他人痛苦反应的探讨。
案例三:巴福斯理论巴福斯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艾伦·巴福斯于1959年提出的。
该理论通过解释购买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人类对产品的价值感知和决策过程。
巴福斯认为,人类在购买决策时被两种思维驱动,一种是“认知思维”,另一种是“感性思维”。
认知思维指的是消费者在购买时根据产品的功能特性、价格,以及与其他竞争产品的比较来做出决策。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精选文档】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aefe8d1ed630b1c58eeb504.png)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1霍桑实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
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
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
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
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
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
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
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
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
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docx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docx](https://img.taocdn.com/s3/m/147eddfcbb4cf7ec4afed083.png)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8f4023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2.png)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意志、思维等方面。
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实验案例,这些实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福特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著名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志愿者分为监狱警卫和囚犯两组,模拟监狱环境,并观察他们的行为。
结果显示,警卫表现出了严重的虐待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心理崩溃的情况。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会产生的行为变化,引起了人们对权威和服从的深刻思考。
2. 束缚实验。
束缚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洛格兰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扮演监狱警卫或囚犯,模拟监狱环境。
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甚至导致实验中止。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会产生的行为变化,引起了人们对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思考。
3. 条件反射实验。
条件反射实验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发现狗在听到食物的声音时会分泌唾液,后来他将食物的声音与钟声相联,发现狗在听到钟声时同样会分泌唾液。
这个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对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施卡特实验。
施卡特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施卡特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通过对学生进行记忆测试,发现了记忆遗忘曲线的规律。
这个实验揭示了记忆的遗忘规律,对后来的记忆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韦伯费希实验。
韦伯费希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费希纳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发现人们对重量的感知并非线性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这个实验揭示了感知的非线性规律,对后来的感知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一些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实验案例,这些实验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登堂入室!10则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
![登堂入室!10则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8d04da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3.png)
登堂⼊室!10则社会⼼理学经典案例每个⼈都渴望⾃⼰有读⼼术,希望藉此看透他⼈的内⼼。
可每个⼈也都知道并⽆此神奇的⽅法,了解他⼈的想法,必须从⼀个⼈的⾏为开始,以洞察其思想为⽬的,简单的⼗则经典案例让你登堂⼊室。
1、鸟笼逻辑挂⼀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最显眼的地⽅,过不了⼏天,主⼈⼀定会做出下⾯两个选择之⼀:把鸟笼扔掉,或者买⼀只鸟回来放在鸟笼⾥。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只要有⼈⾛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们会问:“那么,你要⼀个鸟笼⼲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选⼀,因为这⽐⽆休⽌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们绝⼤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活和⼯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个房⼦如果窗户破了,没有⼈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打破; ⼀⾯墙,如果出现⼀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糟,不堪⼊⽬的东西。
⼀个很⼲净的地⽅,⼈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点⽆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们才会⾃暴⾃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个⼩缺⼝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处不抢,⽆⽇不杀,⼤⽩天⾛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在光天化⽇之下,敲了⼀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不敢只⾝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复⽣,向上提升。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b1b6d7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1.png)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通过实验方法对人类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有一些经典的实验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心理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
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波斯特尔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将24名健康的大学生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让他们在模拟监狱环境中生活。
结果表明,狱警表现出了极端的残忍和虐待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了极度的恐惧和抵抗。
这一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权威、社会支持和个体行为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2. 杜尚效应实验。
杜尚效应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杜尚在195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让被试者观察一段视频,其中有一个人在做手术,同时测量被试者的心率和血压。
结果显示,被试者在观看手术过程时,心率和血压明显上升。
这一实验揭示了人们对于血腥暴力场景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对于我们理解情绪和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 韦伯错觉实验。
韦伯错觉实验是由德国生理学家恩斯特·韦伯在19世纪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让被试者触摸不同的金属棒,测量他们对于不同温度的感知。
结果显示,被试者对于温度的感知存在一定的错觉,即当手指触摸到较冷的金属棒后,再触摸到稍热的金属棒时,会感觉更热。
这一实验揭示了人们对于温度感知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对于我们理解感知和错觉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 鲁斯洛克实验。
鲁斯洛克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鲁斯洛克在1970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让被试者进行一个记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数字、字母和图形等。
结果显示,被试者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存在不同的记忆效应,即数字和字母的记忆效果较好,而图形的记忆效果较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篇一: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一、母亲与自我:文化对自我参照的影响对美国人与中国人的fmri研究发现,当要求这两组被试对一系列人格形容词判断是否适合用来形容个人、母亲还是他人时,发现在判断为自我时减去判断为他人时,中国被试与美国被试在腹侧前额叶与扣带回都有显著的激活,也就是说中美被试关于自我的认知可能都定位在相同的脑区。
但是对中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条件的激活程度没有差异;而对美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的激活程度有显著差异。
可以做一个不是那么严谨的推测:在神经机制上,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在一起的并且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而美国人则将自我独立出来。
还有其他研究发现,中国人将包括母亲、父亲、好朋友在内的关系亲近的人都纳入自我参照的系统,属于互倚型的自我结构(interdependet construal of self)而西方人则不会把这些人纳入到自我中,属于独立性的自我结构(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self)。
二、整体思维(holistic)与分析思维(analytic)这个实验所用的被试是美国人和日本人,要求被试看一段20秒的动画片段,如上图,然后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是什么。
被试的描述中所说的第一句话作为被试是先注意到突出的目标(salient objects)还是背景的指标。
结果发现美国人最先提到目标的频率远比日本人多,而日本人更多地首先注意到背景。
并且日本人也比美国人更容易注意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这也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特征捆绑策略,将特征单独识别并进行序列加工,还是把不同的特征捆绑在一起识别。
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亚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这是一种整体思维的表现,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则倾向于独立加工,是一种分析思维的表现。
东亚人的这种整体思维还体现在一些东方特有的学问上,比如周易,比如风水。
参考文献:han, s., northoff, g. (2008). culture-sensitive neural substratesof humancognition: a transcultural neuroimaging approach.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8), 646-654.masuda, t., nisbett, r. e. (2001). attending holistically versus analytically:comparing the context sensitivit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81(5), 922.nisbett, r.e., masuda, t. (2003). culture and point of view.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0(19),11163-11170.出版社. 324-328.——————————————————03.28 更新一下——————————————————三、本族效应(own-race effect)与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
相对的,异族效应是指个体对异族面孔的再认更加困难。
这两个说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
本族效应在跨文化研究中结果是稳定的。
解释本族效应的理论很多,比如接触假说。
该假说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本族面孔的记忆成绩更好,是因为接触的比较多。
基于此进一步推测可得,如果个体对于异族的面孔接触同样多,那么本族效应就消失了。
kelly等人(2005)把高加索新生儿与3个月的婴儿随机分配到四个种族面孔条件下(高加索、中东、非洲、亚洲),每次看两张面孔,完成视觉偏好任务:以婴儿注视哪张面孔的时间更长为偏好指标。
结果发现新生儿对各族面孔的注视时间没有差异,而3个月婴儿对本族面孔的注视时间更长。
不过,居住在非洲的高加索婴儿对非洲面孔和本族面孔的识别就没有差异了。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同族的表情识别也比异族表情的成绩更好。
这使得同族之间的情绪理解与交流更加准确,称之为群内优势(in-group advantage)。
四、面孔和表情识别的跨文化差异首先是面孔的识别:诚然对于面孔的记忆与识别东西方个体都出现本族效应,但是在识别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却有所不同。
在一项对面孔进行亚洲面孔与西方面孔的学习、再认与分类的眼动实验中,东西方被试的注视点分布出现差异。
西方人符合此前传统上认为的人类对面孔识别的策略:集中与双眼与嘴部,大致是一个三角形的区域;然而东方被试却把注视点集中在更加中心的地方——鼻子。
下图中红色的区域是西方被试的注视点集中区域;蓝色是东方被试的注视集中区域。
然后是表情的表达与识别:研究认为,对于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来说,更愿意表现出明显的表情,也就是用嘴部比较多,所以他们的表情文字是这样:快乐 : ) ,悲伤 : ( 。
对于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方人来说,由于更加倾向于内敛,希望控制自己不要做出过夸张的表情,于是会更多的控制嘴巴的活动,但是由于控制眼睛活动比较难,所以会用眼部运动来表达情绪,日本人的颜文字是这样:快乐 (^_^) ,悲伤 (; _ ;) 。
相应的,识别表情的时候,美国人更倾向与从嘴巴来判断;日本人则会从眼睛判断。
实验用了表情符号(好萌好萌~~~)作材料,要求美国被试与日本被试对给出的表情符号做一个9点(从1极度悲伤到9极度高兴)的评价。
结果发现如图。
↓参考文献:bar-haim,y., ziv, t., lamy, d., hodes, r. m. (2006). nature and nurture inown-race face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science,17(2), 159-163.blais, c., jack, r. e., scheepers, c., fiset,d., caldara, r. (2008). culture shapes how we look at faces. plos one, 3(8), e3022. kelly, d. j., quinn, p. c., slater, a. m.,lee, k., gibson, a., smith, m., . . . pascalis, o. (2005). three‐month‐olds, but not newborns,prefer own‐race faces. developmentalscience, 8(6), f31-f36.yuki, m., maddux, w. w., masuda, t.(2007). are the windows to the soul the same in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aldifferences in using the eyes and mouth as cues to recognize emotions in japan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2), 303-311.韦程耀, 赵冬梅. (2012). 面部表情的跨文化表达与识别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10), 1614-1622.周国梅, 张璐然, 曾伟贤. (2009). 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理论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7(2), 278-283.最后,考试求攒人品呢qaq首先,先介绍一下「亚洲疾病」问题以及「框架效应」:想象美国正在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种疾病的发作将致死600人。
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
假定对各方案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正面框架(N=152):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负面框架(N=155):如果采用C方案,400人将死去;如果采用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你偏好两个方案中的哪一个?不难看出,方案a和c是相同的,而方案b和d一样。
但实验结果显示,当备择方案的结果被正面地描述成拯救生命时,大部分人(72%)偏好肯定备择方案;当备择的结果被负面地描述成丧失生命时,大部分人(78%)则偏好风险备择方案。
即人们在正面框架下更关注受益,而表现出风险规避,负面框架效应下更关注损失,而倾向于风险寻求。
那么,在中国被试身上进行的重复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呢?王晓田等人聚焦「危险群体大小」这一变量。
认为基于进化的角度,人类是生活在群体环境中的,因此人类的认知与决策的心理机制应受到其生活的群体环境的影响。
语言的框架效应只会出现在为较大数量的陌生人的生命/财产进行决策时,因为此时决策者处于非典型的生态环境中,失去了可供选择的适应性策略,只能求助于言语线索。
在中国被试身上,当实验材料中的人数为「600人」时,并未出现框架效应,但是人数扩大为「6000人」时,框架效应出现了。
这是因为中国人「群体」概念中涵盖的人数更多,「600人」在其所适应的范围之内,所以能够不受框架的影响进行决策。
对于这个发现,王晓田教授自己说,如果没有从理论出发去看待这个结果,光是看「600人」条件下中国人没出现框架效应,那就很可能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对框架效应进行错误性的质疑。
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不能够脱离系统的理论的指导。
【1】tversky, a., kahneman, d. (1981).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 211(4481), 453-458.【2】wang, x. t. (1996). domain-specific rationality in human choices: violations of utility axioms and social contexts. cognition, 60(1), 31-63.【3】王晓田. (2010). 有关行为研究方法学的六点思考. 心理学报,42(1), 37-40.70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更多1 个回答被折叠()【篇二: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心理学实验设计案例范文一: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1假设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