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论文城市化

合集下载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就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进展本部分主要综述了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针对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周期,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和实证结果。

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从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和动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文献综述本部分探讨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并综述了政府干预在制度设计、市场监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并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2. 行为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并综述了行为经济学在市场行为、决策行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时,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部分总结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并综述了发展经济学在贫困陷阱、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该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就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

从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环境影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结论通过本次文献综述,我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各自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历程的回顾,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在分析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是发展以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为主的模式,指出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意义及其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模式,政策建议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而这种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summary)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特点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水平通常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

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所经历的60年历程的测量,我们看到(见表1),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基于6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变化,可以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体制改革下城市发展拉动型阶段(1979年-1990年)、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的城市发展加速阶段(1991年-1999年)、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阶段(2000年-)。

表1新中国成立后各年城市化水平(单位:%)(1)城市化水平(单位:%)=城镇人口总数/总人口数(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中国城市化进程(1949-2009)资料来源:根据表1数据整理(一)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诞生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主要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的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开端。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移过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现象之一。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城市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力市场的聚集效应城市化将大量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这种人口流动会带来劳动力的聚集效应。

例如,劳动力规模的增加会对城市产业结构发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城市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进而推动整体经济增长。

2. 信息与技术溢出效应城市化使得人们更加集中在城市中,信息的流动更加便捷,创新机会更加多元化。

这种信息和技术的集聚效应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中的大量人才、企业和创新机构之间的互动,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转化,从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3. 规模经济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即在大规模生产中单位成本的下降。

城市中集聚的企业可以形成供应链、产业链等,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此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更加完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就业机会的增加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就业。

就业机会的增加是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重要动因之一,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 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进一步吸引了人口向城市流动。

3. 城市化的经济外部性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经济外部性效应。

经济学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

经济学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

经济学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区域发展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着不同地区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发展模式以及影响因素。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提高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差距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市的过程,它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化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源,促进劳动力的集聚,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同时,城市化也可以带来规模效应和密集化效应,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和提供更多的产业互动,推动经济发展。

2.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重要表现。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基础,导致发展机会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例如,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技术和资本,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从而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而欠发达地区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3. 政策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影响政府在城市与区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引导经济发展、减少地区差距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产业和人才流动的政策来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

例如,降低交通和通信成本,提供投资奖励和税收优惠,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

4. 城市与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之间的竞争可以促使它们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

而区域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协同发展。

例如,通过建立跨城市的交通和通信网络,推动区域内的合作和资源共享。

5. 可持续城市与区域发展在城市与区域发展中,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满足环境、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例如,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公平等措施都是实现可持续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学——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移和集中,城市发展则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通过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城市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一、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 都市经济理论都市经济理论是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研究城市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根据该理论,城市是一种经济聚集的形式,不同产业和企业倾向于在城市中集中,形成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聚集效应。

这种集中带来了产业升级、人才流动和创新的机会。

2. 地区经济理论地区经济理论研究城市空间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差异。

地区经济理论强调地理条件、产业结构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 经济增长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

首先,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红利,提高了劳动力供给和就业机会。

其次,城市化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创新,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转型和增长。

此外,城市化还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规模,增强了经济的竞争力。

2.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城市化推动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各类产业和服务业逐渐分工细化,人们的聚集和互动增强了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促进了产业链的完善和价值链的延伸。

3. 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提供了更丰富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城市化也改善了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城市发展的策略和挑战1. 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利益。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优化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避免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

2. 创新与创业城市发展需要注重创新和创业,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逐渐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

在经济学领域中,城市化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重要议题,因为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一、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 人力资源集聚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集聚,使得大量人力资源聚集在城市中。

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也促使了劳动力市场的繁荣。

在城市中,劳动力的丰富使得企业可以更容易地招聘到合适的员工,提高生产效率。

2. 创新与创业机会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创新与创业机会。

城市中的密集人口和资源聚集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土壤。

创新通常需要密集的人际交往和资源共享,而城市的高度互动和多样性使得创新更为容易。

同时,城市化带来的经济规模扩大也为创新和创业活动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3. 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城市的产业结构也逐步从传统的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

这种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经济的现代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二、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反馈作用1. 就业机会增加经济发展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城市。

经济发展所需的产业扩张和市场扩大,使得城市成为大量就业机会的集聚地。

这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2. 城市化经济规模效应经济发展使得城市规模扩大,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效应。

城市规模的增大带来了更多的产业集群、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循环效应。

城市的经济规模效应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

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挑战1. 城市贫困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他们往往面临就业困难、住房问题和社会保障等挑战。

城市贫困问题不仅对个人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资源压力城市化带来了对城市资源的更大需求压力,包括土地、水源、能源等方面。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变革。

本文将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1.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人口、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包括人口的城市迁移、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化率的提高。

1.2 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2.1 初期城市化阶段初期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但人口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1.2.2 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2.3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饱和。

在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放缓,城市发展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1.3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城市化水平、速度和模式都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贫民窟问题、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2.1 城市化速度快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速度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

例如,中国城市化速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在高位。

2.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或超过70%。

2.3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社会经济问题。

如贫民窟问题、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

城市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最新】

城市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最新】

城市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城市化的概念是城市化理论的灵魂,城市化的内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但同时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城市化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内涵入手,讨论我国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市化内涵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一、问题的提出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

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谈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

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除城市化之外,城镇化、城市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概念也都在城市化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学者们在城市化定义上的这种分歧,会相应地影响到他们各自对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城市化的发展战略等问题的认识,进而会影响到相应的一系列政策的制定。

如果对其不加以区别,不仅不利于城市化理论研究,而且还可能延缓城市化的实践进程。

因此,明确城市化的本质和目标,使城市化概念条理化、规范化、明朗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学术界主要代表性观点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经济学家强调城市化是从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地理学家强调城乡经济和人文关系的变化,社会学家强调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学家强调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等等。

纵观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人口城市化”观点有西方学者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位居世界第二的新兴经济体,其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取得的持续性增长正是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篇1浅谈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正负关系,人口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多面的影响,总的来说人口一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阻碍,人口增长影响资本积累,对资源和技术发展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又给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人力资本给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人口发展带来规模经济等。

(一)人口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人口压力会导致资本不足,若把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来看,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主要是由于资本不足,这种由人口压力导致的贫困,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同时,人口对资源和技术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巨大的人口增长给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使得投资减少,经济停滞,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必然给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

教育投入的增长难以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得技术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经济结构以初级制成品加工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二)人口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推动人口增长会带来规模经济。

从人口经济理论上来看,人口增长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在经济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人力资源是各种经济资源中的第一资源,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中国人口现状及对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同时,开始控制人口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化经济效应分析

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化经济效应分析


\ \ \
W ,

M M \ M; P\ P P
刘易 斯 的两部 门剩 余劳 动模 型 中把 一国 经济 看 作封 闭 经 济 , 考虑 与 外 国经 济 联 系 的影 响 。 先 , 一 国经 济 分 不 首 把
为 2个 部门 : 个是 传 统 的农 业 部门 , 一个 是 工 业 部 门 。 一 另
W 0
\ \
N1


N0
在传 统 的农 业 部 门 内部 有 为数 众 多 的剩 余 劳动 力 , 就 是 也
存在 大量 的失业 或隐性 失业者 , 导致 农业部 门 工人的边 际产
图 1 刘 易 斯 两 部 门剩 余 劳 动 模 型
钱纳 里 发 展模 式 又 称 为发 展格 局经 验 分 析 。 纳里 的 钱 研究既从 横 向 的某 一个时 点上 , 也从 纵 向的时 间序列 上观 察 处于 不同人均 收入 的发展 中国家 , 后得 出了一 个经济 结构 最 随经济发 展的 正常变动 模式 。 果从刘 易斯模 型研 究城市 化 如 过 程 强 调人 口的 密度 和 经 济 职能 的 话 , 么钱 纳 里 的发 展 那 模 式更 加强调 城市 化过程 中 的人们 的社会 因素 、 心理 因素和
门, 企业家 通过 雇 用工人 进 行生 产并 获得 利润 , 然后 把利 润
中的 ~部 分 用于 储 蓄 、 资 , 投 扩大 其 生 产规 模 , 并获 得 更 多 的利润 , 些 利润 中 的 一部 分 又被 用 来 储蓄 、 资 , 而 启 这 投 从
动一 个新 的生产规模 扩大 的过程 。 资本 主义工业 部门规 模 在
的改 善 ; 市文化 和价 值观 念成 为社 会散和 推 广。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与城市化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与城市化
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化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二元经济 结构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者互动关系分析
相互依存
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化相互依存,彼此促进。二元经济结 构为城市化提供动力,城市化则推动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
互动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 互动和协调发展。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与城市化
目 录
• 二元经济理论概述 •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 二元经济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 • 中国二元经济与城市化现状及挑战 •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01 二元经济理论概述
二元经济定义与特点
定义
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种不对称 的经济结构,即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现象。
衡量指标
城市化水平通常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此外,还可以采用城市 用地占总面积的比例、城市经济总量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等指标来辅助衡量。
城市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
01
经济发展
02
政策推动
经济增长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动 力。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农 业生产效率提高,释放出大量农村劳 动力,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 源。
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也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这些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 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期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02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这一 过程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
程。

城市化论文范文参考

城市化论文范文参考

城市化论文范文参考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科技创新平台、快捷的物流供应网络、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城市化既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的推进器。

下面是我们整理的城市化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题目:土地财政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研究摘要:城市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主战略之一。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扩张城市,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具有积极的一面,但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文章分别从土地财政对城市化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建议,以期在未来能够有着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土地财政;城市化;地方政府行为;政府转型一、引言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向郊区的扩张,而在对郊区土地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的土地财政。

比如,在政府拍卖土地的过程中,频繁的产生"地王";,竞拍价格远超土地成本,土地溢价率甚至高达400%.进一步,又引发了房价的直线上涨,导致众多地区出现"当地人买不起当地房";的情形。

更由于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惊人利益,部分具有投机思想的政府官员受到利益驱使,被土地开发商所收买,形成官商之间的利益联盟,使土地财政演变为了"土地腐败";.许多学者也对土地财政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

孙秀林和周飞舟(2013)认为,土地财政是中央与地方分税制的结果,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满足工业建设和居民住宅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扩大基建,吸引外资改善城市环境。

而土地财政作为政府财政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作为维持政府财政开支的重要保障,也自然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他们还发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和地方政府在新财政体制下的损失呈正相关,即在分税制等财政制度改革后,中央政府从地方政府拿走的收入越多,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生财的动机就越高。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发展城市化与区域差异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发展城市化与区域差异

城市经济学与区域发展城市化与区域差异城市经济学与区域发展:城市化与区域差异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面。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城市发展与区域差异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城市经济学在解释城市化与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并分析城市化与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一、城市经济学与城市化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发展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城市的规模、结构、发展过程和经济活动,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城市经济的特点。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并最终实现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加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发展的不足。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寻找经济机会和改善生活条件。

此外,城市化还受到城市的吸引力和农村的压力的共同作用。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教育和医疗资源等,吸引着人口涌入城市。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压力,使得他们选择进入城市生活。

二、城市化与区域发展差异城市化进程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的差异化。

一方面,大城市往往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聚集。

这些大城市在国内和国际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市化速度相对较慢,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城市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理条件的差异。

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在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成为重要的城市中心。

同时,自然环境的限制也会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如山区和沿海地区存在着发展的限制。

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城市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导致了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投资和人才。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在中国的进展进程中,城市化和城市崛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城市规模从小到大再到群,托起“乡村中国”走向“城市中国”。

纵一直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共有691个城市,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97个、县级市394个,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仅有132个城市。

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在194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0.64%。

横向比较,城市格局也在变迁,从优先进展重工业时期东北一些城市进展领先全国,到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乘势起飞,再到中国加入WTO,外向型城市独领风骚,如今随着产业转移、内需扩大,中西部城市进展速度高歌猛进。

一部中国城市进展史也是中国进展史,如何连续进展?前期积累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理解当今中国城市格局?在国内战略调整和国际外部因素影响下,东部、中西部、东北,将来路径怎么选择?城市群如何更好推动城市进展?城市竞争中如何抓住营商环境、人力资本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近日,澎湃新闻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讨论中心主任倪鹏飞,他特殊提到,要关注城市进展中的劳动力就业和债务问题。

在从区域层面来看,倪鹏飞建议,要守住中国经济高质量进展的防线——北纬31度线,“假如这条线能够保持住,尤其是长江经济带能够保持连续较快进展,将可以带动北方经济进展,促进‘北部南方化’。

”对于中西部地区,在统一大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之前,要抓住“地利”优势去进展;东部地区除了升级外,很关键的还是要连续掌握成本,至少短期内要把低端量大的贸易维持住,保持经济增长,不能忽视一些制造业向其他进展中国家转移的问题,还是要制造条件争取留下来。

一、关注劳动力就业、债务问题问:谈到中国城市进展,您认为现阶段存在的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倪鹏飞:我认为主要就是两点,一是进一步进展的问题,二是要在进展中解决前期积累的问题。

这些问题概括成四个方面——城镇化进展的分化加剧、城镇化要素的错配加深、城镇化进展的负担加重、城镇化进展的风险加大。

城市街道经济发展问题与解决策略-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城市街道经济发展问题与解决策略-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城市街道经济发展问题与解决策略-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城市街道的发展时间论述起来也是较长的。

其从原来的服务站经济到现在的企业经济进行逐步的发展与改善。

通过合资、民营等众多方法彰显了街道经济的强大发展势头。

随着城市街道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其问题也随之增加。

比如区域管理体制、人才引进、经济制度等方面随着各项经济的发展逐步凸显出众多问题。

当地企业可以从完善经济体制、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企业发展种类等方面进行改善和解决。

一、城市街道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一)从区域管理方面分析区域化的环境可以使人们对经济有更加细致的划分。

但是由于管理力度不够或管理体制不当,使区域管理出现较为混乱的状况。

这增加和高层管理者对自身经济区域管理的难度。

如果区域管理划分纵横交错,致使经济管理人员对自身区域管理也存在着管理复合问题,导致城市街道经济管理不能平稳有效的快速发展。

(二)从人才方面分析人才是城市街道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足够的人才才能使街道的经济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街道经济中人才的数量减少并且质量也不能满足其要求。

并且,城市街道发展需要的是专业性较强并且综合实力较高、经验丰富的人才。

所以人才资源的匮乏会导致街道经济不能快速全面性的发展。

导致街道经济体制单一,不能满足街道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三)从制度方面分析制度是经济规范化的保证。

只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才能为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通常情况下,街道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治安管理制度和经济体制管理制度。

由于有些地方经济体制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导致其经济发展存在缺失或其发展停滞不前。

如果治安管理制度达不到要求的话,会出现经济管理混乱,人们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对工作的积极性也会有所削减。

二、城市街道经济发展的思路及对策(一)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城市街道管理体制与街道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其可以多街道的经济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经济学-温州大学,韩纪江)

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经济学-温州大学,韩纪江)
接着分析了工业化的几种战略方针,如进口替代战略、 出口替代战略、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等。
第三部分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如具有聚集 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大市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 等,还简单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 素。
第一节 工业化
一、工业化的内涵
一般认为,工业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工业化。 通常指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是国民经济结构
(2)以计划调节作为经济运行的惟一调节手段,依靠行政方法来 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直接管理。
(3)在中央指令性计划约束下,高积累、高速度建立以重工业为 核心的工业体系。
(4)表面充分就业,但实际上存在大量潜在失业人口,劳动生产 率和经济效益低。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各国纷纷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对传统 的工业化模式进行调整,即由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 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其中以中国改革开放以 后建立的模式为典型代表。
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发展过程。增加 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是一国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 志。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工业化, 首先要看它的国民经济产值结构中工农业的比例的变化,如果
工业产值的比重占50%以上的显著地位,则可以认为具备了工 业化的条件之一; 其次,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要超过农业劳动力的人数; 再次,要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农业国之一的韩国,从1962年开始认真着 手发展经济。韩国的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62~1966)的 重点是为工业化打好基础,这一计划成功地开始并加速了韩国产 业结构的调整。以出口为增长发动机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大大 地促进了韩国经济的根本转变。从1962年直到1997年,韩国国民 总收入由23亿美元增加到4740亿美元,增长205倍;人均国民总收 入由87美元增加到10307美元,增长117倍。

西方经济学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解释

西方经济学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解释

西方经济学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解释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是当代社会中重要的议题之一,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西方经济学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多种解释和理论,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些解释。

首先,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城市的形成和扩大是由于经济活动的集中。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分享知识和资源,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城市还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入。

这种经济规模效应和资源集聚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并且与城市化密切相关。

其次,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与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动力有关。

根据人口经济学理论,城市化是由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

人口迁移的原因可以包括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服务等。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利益,吸引了农民和其他居民迁往城市。

这种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动力促使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并且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也与城市规划和政策有关。

西方经济学强调了城市规划和政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合理规划的交通系统可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效率;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提供足够的住房和基础设施。

同时,良好的城市政策和治理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例如,废除限制性的市场准入政策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提高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竞争力。

最后,西方经济学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还关注城市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如城市贫困、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

西方经济学提供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例如,通过提供贫困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来减轻城市贫困问题;通过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来缓解环境污染等。

总结起来,西方经济学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提供了多种解释和理论。

这些解释涉及到经济增长、人口迁移、城市规划和政策以及城市问题与挑战等方面。

发展经济学论文论文

发展经济学论文论文

1 引言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大量的人口流动及人口流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问题。

人口流动和迁移问题,既是人口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资源环境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2.11亿,而这些流动人口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人口流动及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2 我国流动人口流动的现状及特点2.1 人口流动的含义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比人口迁移更为普遍和经常,流动的人口不能称为移民。

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周期流动是有规律的人口流动。

定期外出旅行后在新地点居住一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对称季节流动。

例如中国一些地区农民农闲时到城市做临时工,农忙季节返回乡村工作。

又如山区牧民在夏季把畜群放牧到高山草地,冬季带着畜群回山谷里越冬。

大学生外出读书,旅游者外出旅游,都可看作人口周期流动。

往返流动是指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流动,外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昼夜,又称每日流动。

如农民白天到田里耕作,夜间回到村庄;渔民到海上捕鱼一天或几天,再回到渔港等等;但更主要的是指居住在郊区的居民每天到市区里的工作地点上班。

我国的流动人口特指人们为了追求一种新的价值观、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为改变原来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一种以流往城市或城镇为主要流动地,以寻找工作机会或改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准”迁移活动。

和迁移不一样的是,他们是不改变户籍的“人户分离”人口。

2.2 我国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2.2.1 庞大的流动人口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户籍居民开始离开本乡本土进城或外出务工社会现象的出现,我国开始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1997年全国流动人口为8600万,2002年上升为1.2亿,2005年达到1.8亿,2008年又有新的上升,达到2.01亿,2011年达到2.11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经济学论文城市化城市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所谓城市化进程就是指随着国家经济增长而出现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市化发展经济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城市化发展经济学论文篇1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分析【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

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同时,也出现了较多问题。

本文在分析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率;可持续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一、城市化的产生背景及原因城市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所谓城市化进程就是指随着国家经济增长而出现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

首先,城市化进程是工业化发展推动的结果,即工业和商业发展形成区域聚集经济优势,进而形成对农村劳动力的持续不断需求。

其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远高于农村,生活条件和个人发展机遇也优于农村,再加上城市与农村预期收入的差距,进而吸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再次,伴随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产业转型的深入开展,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可能性。

可见,在一国连续均衡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城市化的发展结果可以看作是经济链条上各类事件互相作用而导致的,以工业化经济发展的持续需求为开端,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就业劳动力转移为结果。

但是,现实情况却显示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定居迁移的趋势早于城市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因此,必须把城市化进程看作是生产结构变化结果外的分散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受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和个人发展期望,以及政府支出政策和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二、城市化理论认识上的误区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层次不同,对城市化概念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为了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全社会正确把握城市化进程的内涵,提高认识和理解层次,尤其要走出以下几大误区。

1.单纯的农民进城不是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是包括要让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但绝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变进入城市农民的就业形式和收入结构,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现代城市建设中,同时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眼界的开阔。

国际上通常采用居住在城市内的人口总数与该国总人口数量的比重来衡量一国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这种衡量方式虽然在统计上操作较为简便且有利于横向比较,但是这样的统计结果并不全面,容易陷入重城市化数量,轻城市化质量的发展误区。

城市化进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通过为农民提供城市内的就业机会,吸引他们迁移入城市定居,彻底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实现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而不是单纯的人口城市化。

进入城市的农民,要逐渐从外来的劳动力转化为城市的居民、城市的主人,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达到改变农村生活方式,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目标。

2.城市建设和城市的无限扩张不等于城市化有些人认为加速城市化进程就是加快城镇建设与城市扩张,使得小城市加速发展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加速发展为大型城镇,大型城镇尽快成为特大城市,甚至国际化大都市。

城市化进程虽然会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带来城市规模扩大,但是绝不简单的等于城市数量的增加。

在追求城市化水平上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城乡发展的协调性,不能一味追求城市的建设,不顾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要强调城乡统筹发展。

当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程度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必须及时转变城市化战略实施方针,坚持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发展。

在不降低城市生产力的条件下,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发展。

通过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物质投入、项目带动等全方位的服务策略,反哺农村、补助农业,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

3.城市化不是越快越好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自然历史阶段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要建立在工业、农业发展基础之上,依靠市场主导和政府有效引导,才能保证该进程的健康有序发展。

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要根据自身综合条件而定,不能盲目攀比,一味追求快速发展。

因为城市化速度越快,随之产生的问题会越多。

城市化进程的快慢要由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就业岗位增加的数量来决定,与现实不匹配的过渡城市化会带来巨大隐患。

如果大量进城农民无法实现就业,就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我们要吸取拉美和非洲部分地区已经出现过的过度城市化带来的经验教训,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稳步推进速度适中、规模适度的高质量的城市化进程。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在2013年6月向全国人大会作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指出:“中国2012年城镇化率已达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

”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地方不断加大市政设施建设,市政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8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8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和83.6%。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城市化质量仍然不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四、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如何克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城市化战略推行过程中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我们要关注以下要点。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

预计2000年至2050年间,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入资金将累计达到40万亿至4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年平均投入8000亿至9000亿元人民币。

加大城市建设经济投入的同时,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规划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提升中国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2.协助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涌入城市。

但是,单纯的人口转移只能算是半城市化,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组织多样的知识技能培训,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帮助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加速城市化进程。

3.将中国城市化发展看作有机联系的整体。

城市化进程中应统筹考虑大中小城市的整体分布,不能过分强调城市化量的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城市化发展推进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及带动作用。

重点发挥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塑造更多的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人才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技术中心。

2014年11月20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根据新标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

杭州、成都、南京、香港等为特大城市。

建议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杭州、南京、上海为核心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京、津、冀为核心的城市群,开辟我国国际化城市竞争的前沿阵地。

4.严控特大城市人口数量,加快中小城市建设步伐。

重点提升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尤其要加大中小城市服务业和社区职能的完善力度。

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目标的实现。

5.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优势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

对于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城镇密度较高的地区,要积极鼓励城镇的集中合并,在以核心城镇为中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周围卫星城镇的建设,带动区域发展。

对于乡镇企业发展较慢的地区,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培育实力,为城镇建设打好基础。

对于有大型企业的地区,可以围绕核心企业建立城镇,但一定要注意城镇的区域分布,注意其他配套产业协同发展,防止企业风险转化为城镇风险。

6.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传统“二元结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1]中国2012年城镇化率达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新华网,2013年06月26日[2]中国城市化进程.百度百科[3]中国城市划分解析.杭州新闻:杭州本地宝.2014年11月21日城市化发展经济学论文篇2浅谈中国城市化发展决定因素的地区差异摘要城市化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迁移密切相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其根源是在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地区,影响城市化发展的诸因素之发育程度及所起作用不同。

本文运用平行数据(panel)模型,对影响中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城市化发展的诸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主要结论为:①各地区之间,特别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非常显著。

②在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推动作用;而在沿海地区,则由第三产业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③对外开放政策对推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起了显著作用,在沿海省份表现尤为突出。

由此可以推断,中、西部开放力度的加大将推动当地城市化的发展。

④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双重作用:在沿海和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对城市化起补充作用;而在中部地区,则起替代作用。

关键词城市化;地区差异;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从目前掌握的文献看,国内学者虽然对城市化影响因素有较多的论述,但在分析方法上,大多数研究仅停留在描述性和定性分析上,缺乏以计量经济学为工具的实证分析。

此外,虽然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但对影响城市化发展的诸因素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所起作用差异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本文将使用计量经济学工具,结合统计数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所起作用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

1 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9%,与1990年相比,上升了13.7个百分点。

我们可以按普查数据显示的城市化水平高低把中国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依次排为四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