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课件 新人教版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 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 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 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 想的核心。(仁政、王道)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畎( quǎn )亩 : 田地 。 傅说( yuè ) 曾( zēnɡ )益: 曾,通增”,增加。 胶鬲( ɡé ) 拂( bì )士: 拂,通“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 fú )乱: 违反,阻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 举 于/ 版筑之间,胶鬲(gé)/ 举于/ 鱼盐之中,管 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 行/拂(fú) 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 (zēng)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 患/而死于安乐也。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 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攻
归顺,服从
连接主谓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无义。

连接主谓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无义。
池深
攻方
委而去之 地利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
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
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
导致灭亡。
H
22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词类活用 生: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使……生存发展
死: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使……萎靡死亡
译文: 这以后,(人们才)明白忧患可以使 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 孟 子 ︾ 两 章
H
1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
孟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 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 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
子 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 《孟子》 (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 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 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 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 反对战争。
H
2
<<孟子>>二章
得 道 多 助 失 道 寡 助
H
3
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 文意,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 的含义
4 .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接着从 攻守 两 方面分两层进行论证,得出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结论,进而推出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的结语。
4、得“人和”的实质:得道 。
5、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7课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7课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 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 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
问题互研:【一】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得道”是什么关系?
答:“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 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 “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道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第三段: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 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 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 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 (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 内部团结啊。
阅读第四段思考问题:
故 因此,曰所,域以 民不以限封制 疆 疆界
之 的界,固国 国不以防 山溪靠之险,威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 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 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 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 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 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你能读准下列字音吗?
fú guō sù guă qī
pàn
夫郭
粟寡戚

封疆 jiāng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2、域 民/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非 不 高 也 。 4、故/君 子 有 不 战 ,战/必 胜 矣 。
讨论问题
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阐述“人和” 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第一段: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 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现 存七篇,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 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政治主张、个人修养等思想观点 和政治活动的书。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称“四书”。
预习检测
1、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是继孔子以后 孔孟 “亚圣” 之称。 ”,有 2、孟子主张行“ 仁政 ”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 了“ 民贵君轻 ”的主张。 3、《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 所作, 是儒家 的 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与 《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
自学检测一:1、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而不胜 。 guō 米粟非不多也 sù 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城 /非不高也 。 亲戚畔之 pàn 故/ 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2、每人一句轮流翻译,向全班同学展示你归纳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疑难句子 。看ppt口 头作答。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孟子两章》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古代思想家的学说。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孟子》中的两章,分别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教材通过这两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思想家的学说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言字词和句式结构产生困惑。

此外,学生对于孟子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孟子的思想,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结构,了解孟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结构。

2.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提问、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4.讲解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九年级语文下册 《《孟子》两章》优秀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孟子》两章》优秀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H
1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 走进名人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
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
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
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
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
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
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
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
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
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H
29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七里之郭 guō 2、米粟非不多也 s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4、亲戚畔之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而 不 胜 。
2、域 民/不 以/封 疆 之 界 。
3、城 非/ 不 高 也 。
4、故/君 子 有 不 战 ,战/必 胜 矣 。
H
6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H
12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H
13
课文分析
第一 层
1、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2、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H
14
第二层:
1、第二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
述的? 2、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
论点?怎样论述?
H
15
第三层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句式上有何特点? 其作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学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0180323116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学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0180323116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主题思想 写作背景 课文结构 课文全解
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据 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 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 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 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 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 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性。
问题探究1 问题探究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 方面论证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 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 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 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 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 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主题思想 写作背景 课文结构 课文全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 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是民心,而决定民心向背的根 本条件则是实行“仁政”与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说明人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 番艰苦的磨炼。只有经受住贫苦和挫折,经得起考验,才能成为担 当“大任”的人。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文言快译
主题思想 写作背景 课文结构 课文全解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孟子》两章参考课件2ppt课件(精选)

九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孟子》两章参考课件2ppt课件(精选)

使……劳累。
使……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贫困。
违背、受 动词,扰用来(通过那样
阻挠
乱。
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同“增”增加。
第1段译文之二: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 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 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 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 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
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
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
很大。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 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 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 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 2.通假字。 •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 语录吗?
逆境的优越性。
达标测评
•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D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
使人萎靡死亡。
• 2、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色的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 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 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 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 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 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释重点字词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6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7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C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域民 类推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者多助——顺之 施行“仁政” 失道者寡助——畔之
(对比论证)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 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 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 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 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 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 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 迷安乐而衰亡。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 面论证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
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 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代词:它,指代驴子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3 4
动词:到、去 独立性,无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 虽我之死
5 何陋之有 6 久之,目似瞑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语气助词,无义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 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 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 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使…饥饿 使…贫困 违背
了解 通“横”,梗 有所作为 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塞
在国内 通“弼”,辅佐 在 乐也。 国 外 往往
常常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 被起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 举用,
论证语言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小结 (1)用双重否定句排比,排比有力; (2)用层递排比,更具气势。体现了孟子 政论文的特点:气势磅礴,有很强说服力。
作业:1、熟记注解(明天小测) 2、背诵课文
1、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 2、傅说(yuè )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gé )举于鱼盐之中, 4、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8、行拂(fú )乱其所为, 9、所以动心忍(rè n)性, 10、曾(zēng)益其所不能。 11、人恒过,然后能改,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你有哪些启示?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
不如

地利
攻 城 :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守 城 :
守方
城 高
粮多
兵 革 利
池深
Hale Waihona Puke 攻方地利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进攻 战争中需要 分论点 论证 “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防御 (举例论证)
舜发于畎亩之中,
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从集 市中被任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
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
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的性格 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 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 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 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释划线字词,并翻译句子
课堂反馈练习:
一、解释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牒为械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以:凭借,靠 以:把。用 之:的 之:代词,它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一词 多义 之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亲戚畔之 2
《孟子》两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 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 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 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 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 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 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 的根本。
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
磨练。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 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提出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 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朗读课文,并解释划线字词: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 )举于鱼盐之
起,被任用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被选拔
此,这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
使…受苦
使…劳累
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惊动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2、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利:锋利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域民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7、固国 巩固 8、威天下 威慑 9、寡助之至 到 10、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11、亲戚畔之 他,指寡助之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C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叛 D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畔:通“叛”,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