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合集下载

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大全5篇)

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大全5篇)

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大全5篇)第一篇: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1-3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级别:答卷人:考试标准及要求:1、本次考试两题均为论述题,每题答案不得少于500字。

2、本卷每题50分,满分100分,考卷必须署名。

3、本卷需在舞目示范表演考卷抽题时由本人抽取,交卷时间为考试结束后三天内。

4、请严格按照考级中心规定的交卷时间提交考卷,每晚一天扣10分,以此类推。

5、考卷请在舞目考试结束三日内交由组织方统一整理后再提交考级中心。

6、考试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与当地组织机构联系,考卷提交后请立即电话确认。

一、请完成一份教案,要求如下:教学对象:5-7岁儿童授课舞目: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注释:(也可按自身具有特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小红扇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初步学习扇子舞的基本动作:合开扇、飘扇、扇位的高低变化,亮相;以及对花鼓灯常用节奏点的认识。

2、学会运用道具小红扇表演组合中的情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的使用道具小红扇,让小红扇说话,以表达安徽花鼓灯中“小兰花”的细腻,端庄,优美,利落的形象。

2、难点:掌握《小红扇》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示范法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带你们上公园去,好吗?看,这是去公园的路牌,(出示路牌),谁认识路牌?(幼儿示范)那就让我们看着路牌上路吧!(律动)(二)学习新课:1、公园到了,公园里有什么呀?公园里的花真漂亮?让我们找一找,我们身边有什么象这些美丽的花呢?(扇子)(出示图一)现在让我们的花也开放吧。

(引导幼儿练习开扇)开花时,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示一下。

(摇头、笑咪咪等)2、老师绕幼儿转一圈边扇风,“哗”花园里吹过一阵微风花儿被风一吹,会怎样?(练习折扇)3、花儿们看到这么多的小朋友在看它们,有点害羞了,要收拢了(练习合扇)4、师:我好象听到花儿们在说,小朋友们的花开得太低?让我们长高一点。

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安徽花鼓灯
胸前抱扇(两种)
双护头
端扇
扁担式
凤凰穿天
大掖步:匡匡一丁匡
手搭凉棚:匡匡一丁匡
闪身步:令匡匡一丁匡
雁落沙滩:令匡匡一丁匡
三点头:答丁匡丁匡丁匡
舀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腰中盘带: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侧翻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抹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令匡匡一令匡
磋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划圈动律: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平足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安徽-寿县-民间花鼓灯

安徽-寿县-民间花鼓灯

寿县民间花鼓灯2014-5-13 13:40|发布者: 文安|查看: 8966|评论: 0|来自: 安徽文化网摘要: 花鼓灯是寿县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故名花鼓灯。

花鼓灯是寿县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故名花鼓灯。

清光绪年间寿县地区已有玩灯闹元宵的风俗。

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花鼓灯艺术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1946年在本县瓦埠湖以西地区,开始出现一些花鼓灯班社演出有故事情节的花鼓灯节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民间歌舞,在全县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男女老少皆能唱会扭,表达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

此后原有的花鼓灯艺人大都参加了业余剧团,花鼓灯这一民间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台,参加上级举办的会、调演,并获演出奖和创作奖,如花鼓灯《治淮小车》、《送郎上堤》、《拾棉花》等节目,均获地区和省的奖励。

花鼓灯,以舞为主,载歌载舞,以伞把子、鼓架子、小丑和兰花(也称腊花)为主,伞把子手持岔伞(形似伞的道具),以岔伞的交换来指挥舞台上的表演;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他们是整个花鼓灯表演中的主要角色。

解放前,兰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辫子和彩绸做的珠花,前额扎上头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场。

小丑虽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他相间的穿插一些笑话、快板和顺口溜之类的语言来逗趣,以活跃演出气氛。

花鼓灯的演出分大花场、小花场两种形式。

大花场是一种集体情绪舞,一般由七至十一人表演,演出时由伞把子引兰花和鼓架子等进场,在伞把子的带领下表演各种图形,如:“单篱笆”、“双篱笆”、“蛇退壳”、“分箱”、“篱笆团子”、“相面”、“狗尾圈”、“二龙吐水”等。

小花场一般由二至三人表演,演出时鼓架子在锣鼓的伴奏下边舞边上场,舞后口唱花鼓歌,请兰花下楼(即请兰花上场表演),观众谓之请兰花。

兰花上场后,两两在锣鼓的伴奏下开始表演。

另外,带故事情节的花鼓灯节目,一般是鼓架子、兰花和小丑分别扮演角色,在演出中舞唱,相间穿插道白和数板,使花鼓灯这一民间歌舞趋于花鼓戏的雏形。

安徽花鼓灯音乐中的锣鼓研究

安徽花鼓灯音乐中的锣鼓研究

安徽花鼓灯音乐中的锣鼓研究作者:韩晶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3期摘要:安徽花鼓灯是花鼓灯中影响最大,深具代表性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它是由花鼓灯舞蹈和花鼓灯音乐两部分构成,锣鼓在安徽花鼓灯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锣鼓;音乐1 安徽花鼓灯起源“花鼓灯”一词,最早记载见于《仪征岁时记》的叙述①,从文中阐述的花鼓灯表演情况看,与今日流行于民间的花鼓灯歌舞艺术大体一致。

但是花鼓灯正式的起源,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在宋代。

据1960年凤台县编修《凤台新志》的记载:“花鼓灯又名红灯、故事灯、历史悠久,从宋朝起就有了花鼓灯。

”(卷4第595页)。

葛士静先生也在《怀远花鼓灯》一书中引用《凤台县志》的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朝时就流行于凤台、怀远一带”。

据此,认为花鼓灯起源于宋代是比较可靠的,而其中以安徽花鼓灯最为著名。

2 安徽花鼓灯音乐中的锣鼓传统的安徽花鼓灯是由鼓架子、兰花、灯舞并加上音乐伴奏、音乐表演组合而成的汉族民间歌舞。

花鼓灯锣鼓在安徽花鼓灯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千班锣鼓百班灯”,“村村有锣鼓,乡乡有灯班”,这既是对安徽花鼓灯流行盛况的赞誉,又可从中看出锣鼓在花鼓灯艺术中的重要性。

2.1 安徽花鼓灯锣鼓使用的打击乐器中国锣鼓乐,就其乐队形态可分为清锣乐队和丝竹锣鼓乐队两大类。

完全由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为清锣鼓乐队,亦称锣鼓乐队,安徽花鼓灯锣鼓的编制就属此类。

乐队一般由6至9人组成,乐器以花鼓、大锣、大擦“三大件”为主,再加上小擦、小铛等几种,有的乐队还使用鹤颈号(类似长唢呐)。

2.2 安徽花鼓灯锣鼓点的基本类型花鼓灯锣鼓演奏是由“灯场锣鼓”和“场子(番子)锣鼓”两类构成。

所谓“灯场锣鼓”是指专为舞蹈和歌唱伴奏的锣鼓部分;“场子(番子)锣鼓”是以独立演奏为主要形式的锣鼓。

无论是“灯场锣鼓”还是“番子锣鼓”的演奏,都是由一些基本的锣鼓点,根据表演的需要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而成。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表演形式与发展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表演形式与发展

浅析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表演形式与发展摘要花鼓灯是安徽省最具有代表性的舞种,是汉族民间舞蹈中最具有影响的舞种之一,也是汉族民间舞中保存较完整的一种舞种。

其中“鼓架子”这一男性角色是花鼓灯中的主要演员,又名“鼓上”,而且鼓架子的分工也有很多,如“大鼓架子”“小鼓架子”等,可见“鼓架子”这一角色在花鼓灯中的重要性。

在花鼓灯中,男角叫做“鼓架子”。

因为专长和分工不同,又可以细分为“文伞把子”,“武术伞把子”,“大鼓架子”,“小鼓架子”和“丑鼓”。

鼓架子一般是不拿道具,动作狂野、幅度大,有力度,在群众中很受欢迎,其和中国传统武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花鼓灯在参考与消化武术精髓的基础上,并且以它舞蹈的独特手段加以改进,使之更加舞蹈化;本论文通过考察进行研究“鼓架子”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的特点,以及传承,来浅析其表演形式与发展,希望对花鼓灯这一民间舞蹈的理论也做出少许贡献。

关键词:花鼓灯;表演形式;传承;发展目录一. 安徽花鼓灯“鼓架子”的概述 (1)(一)历史背景 (1)(二)角色分工 (2)二.安徽花鼓灯“鼓架子”的表演形式 (3)(一)鼓架子的舞蹈动作特点 (3)(二)鼓架子的音乐节奏特点 (4)(三)鼓架子的表演内涵与表现形式 (5)三.“鼓架子”的发展 (7)(一)鼓架子的传承 (7)(二)鼓架子的未来发展趋势 (8)结语 (9)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安徽花鼓灯“鼓架子”的概述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一直以它顽强的艺术生活力,广泛地流传于淮河流域基层民间,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艺术殿堂后,更是以极快的速度,向国内外发展,并引起巨大的反响。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如下:
1.燕子试水。

体对8点,虎口夹扇,双手由下至上划立圆,扇子在上,手绢在
下,落至体前,手臂微弯,身体向前俯身形成燕子试水的形象,同时脚下小碎步朝8点方向行进,重心在前。

2.上下动律。

双脚正步位,身体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身体后弧线上提,右
手虎口夹扇抱于体前,左手抱于扇子外,肘微向前。

身体走下弧线,重拍在上,由肋和腋下之间的部位主动向上走,经下弧线换反面。

3.风摆柳。

体对8点,身向一点,左手放于左肩前,脚下拔泥步,右手经身体
斜后45°转扇,屈臂同时扇子找胯,经抹快速转开,重拍向外,手臂不强调伸直。

安徽花鼓灯锣鼓点名称初探

安徽花鼓灯锣鼓点名称初探
在民间舞蹈课堂伴奏中,现在常用的鼓点近30个, 这些锣鼓点的名称,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 如同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它形象、贴切、传神、又 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有了这些形象的鼓点名称,舞 蹈老师在教学当中很快就能让学生掌握这些具有传神 而贴切名称的舞蹈动作。在 30 个不同名称鼓点的变 化、重复、抑扬顿挫中,表现了人物复杂的思想情感、喜
在高倩编著的《安徽花鼓灯》一书中,对于锣鼓 点的记谱并不是十分的统一。有时使用的是鼓点的名 称。如:起鼓、收鼓、撞鼓、喘气锣等;有时使用的 是舞蹈的动作名称。如:小拐弯、大拐弯等;有时使 用的是鼓点的打法,及形象化的比喻和对声音的模拟。 如:压锤子、紧锤子、蛤蟆伸腿、鸡啄米等。本书中 有一段关于鼓的演奏技法上的描述这样写道:“在鼓的 演奏技法上有很多种变化,如‘压锤子’是左手鼓锤 压在鼓面上,右手击鼓,或两手先后击鼓,右手迅速 移开,左手鼓锤仍压于鼓面。‘捣锤子’是右手拿鼓锤 轻轻戳向鼓面。这些技法上的变化,造成闷声、清脆 的鼓边声等不同的音响效果,再加上轻击、重敲等音 量上的变化,使得鼓声富于表情,刻画了‘鸡啄米’、 ‘蛤蟆伸腿’、‘老鸹凫水’等不同的形象与意境”。[5]
大派。
不断地加以丰富与创新,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当时
花鼓灯锣鼓伴奏是花鼓灯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 常先生授课的内容有他创作演奏的《蛤蟆跳井》、以及
主要乐器有背鼓、大锣、大镲、和小锣(又称狗锣,是 《小五番》、《小十番》等开场锣鼓。开场锣鼓又称场面
花鼓灯音乐中特有的打击乐器)。
锣,是在广场演出开场前为招徕观众而独立演奏的锣
拍的连接。 “连槌锣”和“反连槌锣”这两个鼓点,一般多用
于技巧性的动作,并且常常连接使用。但一般都是“连
我院的安徽花鼓灯教学中,采用的鼓点名称一直沿 槌锣”在前,“反连槌锣”在后,这是中国民间音乐的

安徽凤台花鼓灯的历史渊源

安徽凤台花鼓灯的历史渊源

大 众 文 艺155摘要: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汉民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其中凤台花鼓灯是其重要流派,梳理其源流谱系,可体察到它的文化特质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遗存,它凝聚着汉民族的精神文化,所以一直充满生命力,生生不息。

关键词:凤台花鼓灯;历史渊源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AHSK07—08D91《安徽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其开发利用》一、 地理环境凤台县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地处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淮河水系丰富,河道宽阔,常年通航,这就促使各地的民间艺术与当地的民间艺术相互交流、互相传播,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

北部受华夏文化影响,以农业为主;南部受楚越文化影响,谢克林在《中国花鼓灯艺术》中说:“与我国地理常识中以淮河为界分南北的情况相反,这一带人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信仰、性格等方面的情况是南北融合,兼而有之,既不同于南,又不完全类于北。

”【1】“因此花鼓灯歌舞的基本风格,就兼备了朴实、刚健、热烈、奔放、含蓄、细腻、娓婉的特点。

”【2】其表演既有北方人刚劲爽朗的性格,又有吴歌楚舞柔媚的风韵。

气候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旱涝转变急剧。

特殊的地形与气候,便有了淮河特殊的灾害,有关资料显示:“淮河流域近530年的灾害历史研究发现,较大范围的水旱灾害平均3年2次,其中流域性洪涝灾害131次,干旱97次。

淮河流域旱涝周期明晰,一般为11年。

但百天大洪大涝,继而百天大枯大旱现象亦屡见不鲜。

”【3】这里经常洪涝旱灾并存,年际之间连涝连旱等情况也常出现,有时雪上加霜旱蝗并发,瘟疫流行,少医缺药。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是其真实写照。

灾害频发使以农业为主的淮河流域农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造成很多农民背井离乡,外出乞讨。

在明代,凤阳地区(当时凤台属凤阳府)流民众多,《明英宗实录》卷63记载:“动以万计,扶老携幼,风栖露宿”。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讲课讲稿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讲课讲稿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一、鼓头(头)2/4锣鼓经:冬|尺冬尺冬|尺冬冬|冬古儿龙冬|一冬冬|匡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右左右左右|锣鼓经:匡匡另|匡另匡另 |匡另匡大个|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 0 左| 锣鼓经:匡大‖手序:右大‖二、长锣(长)2/4锣鼓经:匡另匡另 | 匡另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三、单喘气锣(止)2/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大‖(又叫“止步锣”)手序:右左 0 左|右大‖四、前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大‖五、前后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 0 左|右大‖手序:右左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大‖六、前后半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一另|匡·个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大‖七、登步锣(登)2/4锣鼓经:匡另匡另 |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 0 左‖八、反登步锣()2/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另匡‖手序: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右左‖九、连槌锣(连)3/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 0 左右右左‖十、反连槌锣()3/4锣鼓经:匡另匡一另‖手序:右右左右左 0 左‖十一、撞四(四)2/4锣鼓经:匡匡|匡匡‖手序:右右|右右‖十二、双喘气锣(双)4/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 0 左|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大‖十三、碎步锣(碎)2/4锣鼓经:匡匡另丁‖手序:右·左右右‖手序:右右左右右‖十四、衬锣(一、二)2/4锣鼓经: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大‖十五、三点头(三)2/4锣鼓经:大丁|匡大丁|匡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大‖(“大丁”手序是:右左、击鼓边)十六、摆扇子(摆)4/4锣鼓经:匡另匡另匡大|另匡一另匡大|匡另匡大|手序:右左右左右大|右左 0 左右大|右左右大|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 0 左右大‖十七、长流水(流)4/4锣鼓经:匡匡另匡一另匡|匡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右左右左 0 左右|右右左右左 0 左右‖十八、丁丁仓(丁)2/4锣鼓经:另丁匡 |另丁匡 |另丁匡另|匡另匡‖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十九、尾点(尾)2/4锣鼓经:匡另匡|尺尺|匡匡·个|另匡一另|匡 0‖手序:右左右左右|双双|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 0‖注:“尺”击鼓边、“大”双槌击鼓边、“一”休止、(大锣及大镲演奏“匡”、小镲一拍一下、狗锣原则上跟着锣鼓经演奏、多用八分音符、可填的满一点)。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怀远、凤台、颖上、凤阳、蚌埠、淮南等地。

以怀远、凤台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两大派。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出现在明代。

每逢春节到元宵节,当地民间都要大闹花灯会,跳花鼓灯。

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俗称“包头”。

花鼓灯的音乐伴奏主要是打击乐,有“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

常用乐器有背鼓(胯鼓)、大锣、大钹、小锣(又称脆锣或小狗锣)、小钹、小镗锣。

传统的锣鼓队由7—9人组成,其中背鼓、大锣、大钹、小锣为四大件。

此外,还有唢呐、笙等吹奏乐器。

花鼓灯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挥下(凤台一带大锣为领奏乐器),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性质,配以各种合适的锣鼓点,在各种动作不断连续组合的同时,形成了相应的各种节奏的锣鼓点的连续组合。

音乐铿锵有力,热烈欢腾,启发和感染着舞者的情绪。

花鼓灯的表演由歌、舞、戏三部分组成。

载歌载舞是花鼓灯的特色之一,歌和舞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歌与舞交替进行,其中唱的部分叫花鼓歌(灯歌),其曲调多为山歌小调。

60年代初以来,一些用花鼓歌及安徽民歌改编的乐曲逐渐出现,丰富了花鼓灯音乐。

近年来,一些用黄梅戏唱腔音乐改编的乐曲用于“兰花”的伴奏亦有一定的效果。

鼓点及其用法花鼓灯在民间广场演出的开场前,为招徕观众,一般都要先演奏打击乐,如《蛤蟆跳井》、《小五番》、《小十番》等。

这些独立的锣鼓演奏称为“开场锣鼓”(又称“场面锣”)。

用于舞蹈伴奏的花鼓灯常用鼓点共20余个,演奏者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锣鼓点的打法,记住每个鼓点的口诀及韵律。

鼓点的定名原则大至如下:(1)借用舞蹈动作的名称。

如“摆扇子”、“碎步锣”、“登步锣”、“三点头”等。

(2)根据花鼓灯表演的程式定名。

如“鼓头”、“结束点”分别用在表演大场的锣鼓段的头、尾处。

(3)根据鼓点的用法定名。

如各种“喘气锣”是给演员提供一个喘气、静止的机会,给演员亮相用,所以叫“喘气锣”。

安徽花鼓灯的锣鼓艺术简析

安徽花鼓灯的锣鼓艺术简析

安徽花鼓灯的锣鼓艺术简析作者:孙超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安徽花鼓灯打击乐“锣鼓”是花鼓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番子锣鼓”“灯场锣鼓”艺术特色与特点展开分析,为丰富、完善、建构安徽花鼓灯学科体系,以及其他地域的汉族舞蹈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以及值得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番子锣鼓;灯场锣鼓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2-0060-02花鼓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一种汉族民间乐舞,花鼓灯在流行的安徽北部28个市县中,以颍上、凤台、怀远、蚌埠、淮南等县市最为盛名,花鼓灯的主奏乐器叫作“花鼓”,“灯”是指正月里灯节期间表演的艺术形式,故称之“花鼓灯”,并享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花鼓灯艺术在民间有着很深的根基,流传区域广,参与人数多,流派丰富,艺人多。

是集灯歌、舞蹈、锣鼓、盘鼓、小戏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

它以铿锵有力、变化多端的锣鼓节奏,朗朗上口、委婉悠长的花鼓歌,行云流水、风驰电掣、刚柔并济、南北风格兼容的舞蹈,技巧高超、丰富多彩的盘鼓,歌舞演故事、悲喜兼而有之的后场小戏而著名。

吴晓邦老师说过“花鼓灯锣鼓音乐是我国打击乐中的精华之一,它节奏鲜明,极富表现力。

花鼓灯舞蹈的节奏、步法、动律产生于锣鼓音乐,二者关系极为密切”。

“半台锣鼓半台戏”,花鼓灯锣鼓在整个舞蹈的伴奏中居于支配地位。

同时,在烘托气氛、控制节奏、配合各种动作及转换、表达演员思想感情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

锣鼓又以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灵活变化与舞蹈场面相得益彰,融为丰富生动的整体。

花鼓灯锣鼓主要有花鼓、大锣、大钹、钩锣。

少数地方还使用手锣、尖子(铜号)。

花鼓灯锣鼓在节奏上灵活多变、闪板较多,多于后半拍起,休止多。

如:0冬|匡0冬|匡 0冬|匡0‖;‖︰冬冬个冬|匡匡︰‖冬冬匡冬匡︰‖并且在演奏技法上变化多样,轻击重敲“压锤子”“捣锤子”等演奏法表现出不同的音效。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一、鼓头(头)2/4锣鼓经:冬|尺冬尺冬|尺冬冬|冬古儿龙冬|一冬冬|匡匡另| 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右左右左右| 锣鼓经:匡匡另|匡另匡另|匡另匡大个|另匡一另| 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0 左| 锣鼓经:匡大‖手序:右大‖二、长锣(长)2/4锣鼓经:匡另匡另| 匡另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三、单喘气锣(止)2/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大‖(又叫“止步锣”)手序:右左0 左|右大‖四、前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大‖五、前后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0 左|右大‖手序:右左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大‖六、前后半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一另|匡·个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大‖七、登步锣(登)2/4 锣鼓经:匡另匡另|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0 左‖八、反登步锣()2/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另匡‖手序: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右左‖九、连槌锣(连)3/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0 左右右左‖十、反连槌锣()3/4锣鼓经:匡另匡一另‖手序:右右左右左0 左‖十一、撞四(四)2/4锣鼓经:匡匡|匡匡‖手序:右右|右右‖十二、双喘气锣(双)4/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0 左|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大‖十三、碎步锣(碎)2/4锣鼓经:匡匡另丁‖手序:右·左右右‖手序:右右左右右‖十四、衬锣(一、二)2/4锣鼓经: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大‖十五、三点头(三)2/4锣鼓经:大丁|匡大丁|匡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大‖(“大丁”手序是:右左、击鼓边)十六、摆扇子(摆)4/4锣鼓经:匡另匡另匡大|另匡一另匡大|匡另匡大| 手序:右左右左右大|右左0 左右大|右左右大| 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0 左右大‖十七、长流水(流)4/4锣鼓经:匡匡另匡一另匡|匡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右左右左0 左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十八、丁丁仓(丁)2/4锣鼓经:另丁匡|另丁匡|另丁匡另|匡另匡‖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十九、尾点(尾)2/4锣鼓经:匡另匡|尺尺|匡匡·个|另匡一另|匡0‖手序:右左右左右|双双|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0‖注:“尺”击鼓边、“大”双槌击鼓边、“一”休止、(大锣及大镲演奏“匡”、小镲一拍一下、狗锣原则上跟着锣鼓经演奏、多用八分音符、可填的满一点)。

赏析安徽花鼓灯

赏析安徽花鼓灯

花鼓灯锣鼓乐
• 花鼓灯锣鼓是安徽花鼓灯的重要组 成部分,既能为花鼓灯歌舞伴奏, 又能独立演奏。
• 主要打击乐器配置有:花鼓,大锣, 大镲,小镲,小铛。
著名花鼓鼓手常春利
常春利 艺名“老蛤蟆”,男,怀远县 常家坟人。一九一二年出生在农民家庭, 他的家乡花鼓灯盛行。由于环境的熏陶, 使他对花鼓灯锣鼓产生了兴趣。他一边 模仿打鼓人的姿态,一边口念花鼓经, 用手在自己的肚皮上不停地拍打。时间 长了,肚子上竟然磨出了一块块硬皮。 十五岁上场打鼓时,人们送他个外号“老 蛤蟆”,从此,也成了他的艺名。
欣赏花鼓灯锣鼓乐
• 《蛤蟆跳井》是一首花鼓灯锣鼓乐,他 根据花鼓灯锣鼓节奏,运用各种敲击音 响效果,生动地刻画出蛤蟆跳跃、伸脚、 鸣叫等活泼可爱的形象。
• 完成,课后实践创造第五题。
东方芭蕾----花鼓灯歌舞艺术
花鼓灯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优 秀艺术,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 较高的知名度,作为中国汉民族 舞蹈的杰出代表和中国九亿农民 艺术代表,在世界舞蹈艺术中有 独特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 术资源,被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花鼓灯,是我国淮河流域, 特别是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 的歌舞形式。解放后,优美多彩的花 鼓灯再次受到舞蹈工作者的重视,通 过不断的交流提高,使花鼓灯从原来 的民间广场演出形式发展成为舞台表 演艺术,并加以完善。2006年5月 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鼓灯盛行在怀远、凤台、凤阳 和颍上四县。由于花鼓灯主要流传 在旧凤阳府境内,旧时多称凤阳花 鼓灯,而今主要在安徽省境内,故 名安徽花鼓灯。
80年代,著名民间舞蹈家 许淑英教授曾先后去北美洲、 美国、加拿大等地讲学,将花 鼓灯艺术传授到国外,在国际 芭蕾舞节,为600多位各国舞蹈 艺术大师表演花鼓灯,受到热 烈欢迎,美国电视台立即向全 美国播放,掀起了美国人对花 鼓灯的热情。

花鼓灯(蚌埠花鼓灯)

花鼓灯(蚌埠花鼓灯)
冯国好,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花鼓灯(蚌埠花鼓灯), 安徽省蚌埠市申报。
梅连社,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花鼓灯(蚌埠花鼓灯), 安徽省蚌埠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有限责任 公司获得“花鼓灯(蚌埠花鼓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谢谢观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传承价值
蚌埠花鼓灯集合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将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的集体舞结合在一起,形成比较 系统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这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也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花鼓 灯融技艺性、表演性和艺人职业化于一身,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群众自娱性。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 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情趣、性格、风俗、风情的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和社会经济 文化,存储了淮河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变化的记忆。
传承状况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外来多样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习练者的减少、传承人的故去, 蚌埠花鼓灯艺术面临后继乏人和无人的境地。
传承人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冯国佩,男,汉族,1914年8月15日出生,安徽蚌埠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项目名称:花鼓灯(蚌埠花鼓灯),安徽省蚌埠市申报。
舞蹈特色
舞蹈特色
蚌埠花鼓灯(5张)蚌埠花鼓灯包含四百多个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舞蹈动作超常度高,时间差大,瞬间 舞姿复杂多变,这些构成了花鼓灯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使花鼓灯成为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的优秀民间 舞蹈形式之一。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和“盘鼓”等。“大花场” 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舞,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 “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它同时具有造型艺术的特征。花鼓灯的舞姿和动作很讲究放 与收、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动作的节奏性强,且富有变化。

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

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

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花鼓灯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

安徽花鼓灯的特点花鼓灯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诸多来自武术的技艺,即尚武精神的体现。

优美动听的花鼓灯,富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是知音的民风,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

总之,花鼓灯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

粗犷的农村青年形象――花鼓灯表演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基本上是农村男女青年粗犷而秀丽的形象。

粗,是说它的表演手法是粗线条的大笔勾勒,而不是工笔的细致描绘。

犷,是说它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毫无羁绊约束,任真情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朴实无华的艺术效果。

花鼓灯的表演是以男女双人的对歌、对舞为主,内容主要是表现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因而充满了青春活力。

既是爱情生活,就会带有委婉柔媚的色彩,所以在粗犷的表演中又有温情细致的处理,从中看到秀丽和含蓄。

武术、戏曲对花鼓灯有一定的影响――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而且又从武术、戏曲中汲取营养,在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规律。

锣鼓伴奏带来的特色――花鼓灯的伴奏音乐是在民间“锣鼓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锣鼓会是淮河两岸农村生活中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人们多在农闲和年节时聚集活动。

锣鼓敲打声,使空旷的冬季农村充满生机,带来了送旧迎新的热闹气氛,给人以鼓舞、欢欣,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向往。

花鼓灯用它来作伴奏,增添了淮河地区的艺术色彩。

好的鼓手不仅带动乐队打出各种节奏激发表演,且自己也常随着表演者情绪的起伏变化,边敲奏边舞,非常活跃。

地区的特点和艺人的流派――花鼓灯植根于农村生活,是自娱性的舞蹈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分析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的异同

分析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的异同

分析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的异同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

明清两代之后,花鼓灯从形式到内容已经形成了完善独立的艺术样式。

尤其是在淮河中游的安徽蚌埠、颍上、怀远、凤台以及凤阳等地区,每逢丰收、春节及正月十五元宵节等,人们都会跳花鼓灯表达丰收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鼓灯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文化价值的研究能够让花鼓灯这种“艺术瑰宝”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介绍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一)由来及其发展安徽花鼓灯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安徽省的蚌埠、怀远、凤台、颍上、凤阳、定远等市县。

通过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最终确定了怀远、凤台、颍上三大流派为主流派别。

为了传承花鼓灯文化,90年代,安徽省政府在文化专家的建议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安徽花鼓灯展览演出大会在安徽蚌埠举行。

本次演出大会各市区,县花鼓灯艺人均有参加,尤其是民间公认的花鼓灯三大流派艺人也全部参加了表演。

(二)三大流派各大特征从表演上来看,怀远县花鼓灯舞蹈动作流畅舒展,鼓架子动作繁杂,技巧运用较多,兰花动作轻盈有力,花样繁多,给人愉悦之感。

凤台县花鼓灯兰花舞蹈动作细腻婉约,尤其擅长舞扇花,人物之间的互动交流频繁,情感充沛。

颍上县的花鼓灯舞蹈动作更为质朴接地气,节奏感较强,动作之间的衔接更为严谨和大气。

二、三大流派的相同之处花鼓灯艺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民间劳作中创作出来的民间艺术形式,因此其纵然有不同的派别区分,但在本质上又有着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在于其文化内涵中的乡土气息、熟悉的民歌小调以及花鼓灯舞蹈中多变的故事内容和引发人们共情的情感表达。

(一)都有浓郁的乡士气息三大流派怀远、凤台、颍上所在地区位于淮河中游地区,历史上,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之后南北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创造出了以“勤劳,勇敢,智慧”为代表的淮河文明。

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分布于淮河两岸,南方人民的细腻温柔,北方人民的豪爽热烈也在这块土地上融合发展,农耕文明的发展,南北人民性格的差异成为了花鼓灯艺术的独特内核。

花鼓灯

花鼓灯

花鼓灯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

从古至今,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体形象出现,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起源: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

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

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花鼓灯至宋朝花鼓灯已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每年举行的艺术灯会,花鼓灯都是做为压轴戏,因此被称为“缀大灯”而闻名于世。

元代统治者对民间艺术活动进行严厉摧残,花鼓灯进入了低潮。

明灯,花鼓灯出现复苏局面。

清朝初期,统治者对文化相对重视,花鼓灯艺术得到了迅速的繁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观看花鼓灯表演后,写下《舞者词》一阙:“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

”描绘了花鼓灯优美的舞姿和精妙轻捷的技巧。

流传区域:至今流行在淮河流域的安徽、河南、山东、江苏部分地区的泗洲戏、淮北花鼓灯、卫调花鼓戏,淮剧、推剧等都是花鼓灯的后代,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的花鼓戏,以及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花灯、花鼓戏,它们在艺术形式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与花鼓灯艺术相同的特点。

发展: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社会风雨交加、动荡不定,花鼓灯艺术受到影响。

安徽花鼓灯剧目

安徽花鼓灯剧目

花鼓灯歌舞剧《摸花轿》,花鼓灯群舞《舞动的淮河人》、《鼓乡情韵》、《欢腾的鼓乡》等花鼓灯歌舞剧《摸花轿》,花鼓灯群舞《舞动的淮河人》、《鼓乡情韵》
花鼓灯是安徽的。

它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百科大辞典》记载,花鼓灯是中国汉族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淮河两岸,以怀远和凤台为中心,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流派。

而《中国音乐大辞典》中记载,花鼓灯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花鼓灯
胸前抱扇(两种)
双护头
端扇
扁担式
凤凰穿天
大掖步:匡匡一丁匡
手搭凉棚:匡匡一丁匡
闪身步:令匡匡一丁匡
雁落沙滩:令匡匡一丁匡
三点头:答丁匡丁匡丁匡
舀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腰中盘带: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侧翻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抹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令匡匡一令匡
磋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划圈动律: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平足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