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

合集下载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怀远、凤台、颖上、凤阳、蚌埠、淮南等地。

以怀远、凤台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两大派。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出现在明代。

每逢春节到元宵节,当地民间都要大闹花灯会,跳花鼓灯。

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俗称“包头”。

花鼓灯的音乐伴奏主要是打击乐,有“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

常用乐器有背鼓(胯鼓)、大锣、大钹、小锣(又称脆锣或小狗锣)、小钹、小镗锣。

传统的锣鼓队由7—9人组成,其中背鼓、大锣、大钹、小锣为四大件。

此外,还有唢呐、笙等吹奏乐器。

花鼓灯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挥下(凤台一带大锣为领奏乐器),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性质,配以各种合适的锣鼓点,在各种动作不断连续组合的同时,形成了相应的各种节奏的锣鼓点的连续组合。

音乐铿锵有力,热烈欢腾,启发和感染着舞者的情绪。

花鼓灯的表演由歌、舞、戏三部分组成。

载歌载舞是花鼓灯的特色之一,歌和舞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歌与舞交替进行,其中唱的部分叫花鼓歌(灯歌),其曲调多为山歌小调。

60年代初以来,一些用花鼓歌及安徽民歌改编的乐曲逐渐出现,丰富了花鼓灯音乐。

近年来,一些用黄梅戏唱腔音乐改编的乐曲用于“兰花”的伴奏亦有一定的效果。

鼓点及其用法花鼓灯在民间广场演出的开场前,为招徕观众,一般都要先演奏打击乐,如《蛤蟆跳井》、《小五番》、《小十番》等。

这些独立的锣鼓演奏称为“开场锣鼓”(又称“场面锣”)。

用于舞蹈伴奏的花鼓灯常用鼓点共20余个,演奏者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锣鼓点的打法,记住每个鼓点的口诀及韵律。

鼓点的定名原则大至如下:(1)借用舞蹈动作的名称。

如“摆扇子”、“碎步锣”、“登步锣”、“三点头”等。

(2)根据花鼓灯表演的程式定名。

如“鼓头”、“结束点”分别用在表演大场的锣鼓段的头、尾处。

(3)根据鼓点的用法定名。

如各种“喘气锣”是给演员提供一个喘气、静止的机会,给演员亮相用,所以叫“喘气锣”。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成丹(河南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76000)摘要: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关键词:花鼓灯;楚舞吴风遗韵;体态律动特征;锣鼓特色;舞蹈表现分类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这里的人民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它来叙述自己对美好的憧憬,用它来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又因长期扎根于民间,使其得到丰厚的营养,所以显得特别纯朴、优美和富有表现力。

一、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

因此,花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安徽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郢都”(楚人把都城称作“郢”),盛行花鼓灯的风台,是春秋时代的楚地来邑,蔡昭侯迁来此地后又称下蔡,两地都与楚国有关。

至今,风台农村仍有许多称作郢的村名,如谢郢、童郢、严郢孜等,可见当地习俗受文化影响之深远。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的动作和技艺大多是从武术中吸取营养,即尚武精深的体现;受北方的影响,优美动听的花鼓歌,福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具有江南的色彩。

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从而形成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的风韵。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它源自安徽地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和表演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首先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来说,它主要包括花鼓、红灯、腰鼓、秧歌等元素。

花鼓为主要演奏乐器,是一种腾挪、飞舞、神态各异的双头鼓,其形象栩栩如生,色彩鲜艳。

红灯作为表演道具,是安徽花鼓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喜庆和祥和,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腰鼓则是一种腰挂鼓,舞者用腰部的力量敲击鼓面,同时配以舞蹈动作,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秧歌则是花鼓灯表演中的一种舞蹈形式,多为充满朴实民风的舞蹈,富有乡土气息。

在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中,演员们会进行花鼓、腰鼓和秧歌的协同表演,整个表演形式独特而富有魅力。

花鼓灯表演不仅有神韵优美的花鼓打击和优美的音调,还配以热烈激昂的独特舞蹈,视觉和听觉上双重的冲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表演者们用轻巧的步伐、富有弹性的身姿诠释着各种艺术形态,表演富有激情,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节奏感强,音乐活泼欢快,富有弹性和变化。

在演出中,花鼓灯表演者们往往会加入一些夸张、滑稽、幽默的舞蹈动作,使整个表演更具趣味性和情趣性。

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还会通过脸部表情和眼神,向观众展示出丰富的情感和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整场表演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气氛,使人陶醉不禁为之喝彩。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艺术形式,表演者们通过舞蹈动作、鼓声节奏和歌声表达情感,将内心的喜怒哀乐融入其中。

景区内热闹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众。

观众们通过观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不仅能够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情,还能够感受到表演者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大亮点。

在表演形式上,安徽花鼓灯不仅有独有的形式和特点,还结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安徽花鼓灯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安徽花鼓灯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当代音乐2021年第4期MODERN MUSIC 安徽花鼓灯歌的音乐形态分析孙超[摘要]安徽花鼓灯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受时令限制、随时可以表演的特点,兼收了南北方文化的特征,享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花鼓灯歌穿插与动感强烈、节奏鲜明的锣鼓伴奏,在整个花鼓灯音乐中起着承上启下、传情达意的作用,花鼓灯歌在音乐形态上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与艺术特色。

本文在花鼓歌的音乐本体与民族音乐学语境下对其进行形态分析。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歌;音乐形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4-0072-03花鼓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一种汉族民间乐舞。

自古以来,淮河就是我国南北方的一条自然分界线,以淮河为界线,地分南北,淮河流域地处我国气候南北过渡地带,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

早在春秋时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宴子春秋》的说法。

淮河-秦岭一线,处于北纬31°—36°的位置,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地域文化融合的过渡带。

北方人说它是南方,南方人说它是北方。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这两种不同的自然文化,均可在淮河两岸体会到。

以淮河为界,分为平原与丘陵的地貌,早粮与水稻的农耕方式;南米北面的生活习惯;南茶北酒的饮食习惯;南舟北车的交通方式;北方人粗犷、刚毅,南方人的细腻、委婉都融合于淮河两岸人民的秉性之中。

流传于皖北淮河两岸的花鼓灯艺术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南灯北歌”的优点,似乎在安徽花鼓灯艺术中兼而有之。

同时,它也是中国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分水岭。

花鼓灯艺术主要流传于淮河两岸,以蚌埠、怀远、凤台、淮南、定远、颍上等地区为代表。

花鼓灯的主奏乐器叫做“花鼓”,“灯”是指正月里灯节期间表演的艺术形式,故称之“花鼓灯”。

花鼓灯是在安徽民间乐舞中流行地 区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上也最具特色的乐舞艺术。

同时其自身的即景抒怀、见物起兴的演唱特点、其灵动阴柔、细腻婉转的音乐特征成为花鼓灯表演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表演形式。

安徽凤阳花鼓(中国五鼓之五)

安徽凤阳花鼓(中国五鼓之五)

安徽凤阳花鼓(中国五鼓之五)凤阳花鼓[编辑本段]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

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

由于凤阳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乞丐乞讨、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

其实后来流传的凤阳乞讨者众多是对历史的歪曲,实际情况并不是。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另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

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

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

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

凤阳花鼓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一直以来,凤阳县的孩子们还在节庆时跳这一地方特色的舞蹈,保持着古城的特色。

[编辑本段]凤阳花鼓的由来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

其中之一就是凤阳人的绝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如下:
1.燕子试水。

体对8点,虎口夹扇,双手由下至上划立圆,扇子在上,手绢在
下,落至体前,手臂微弯,身体向前俯身形成燕子试水的形象,同时脚下小碎步朝8点方向行进,重心在前。

2.上下动律。

双脚正步位,身体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身体后弧线上提,右
手虎口夹扇抱于体前,左手抱于扇子外,肘微向前。

身体走下弧线,重拍在上,由肋和腋下之间的部位主动向上走,经下弧线换反面。

3.风摆柳。

体对8点,身向一点,左手放于左肩前,脚下拔泥步,右手经身体
斜后45°转扇,屈臂同时扇子找胯,经抹快速转开,重拍向外,手臂不强调伸直。

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安徽花鼓灯
胸前抱扇(两种)
双护头
端扇
扁担式
凤凰穿天
大掖步:匡匡一丁匡
手搭凉棚:匡匡一丁匡
闪身步:令匡匡一丁匡
雁落沙滩:令匡匡一丁匡
三点头:答丁匡丁匡丁匡
舀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腰中盘带: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侧翻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抹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令匡匡一令匡
磋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划圈动律: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平足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讲课讲稿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讲课讲稿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一、鼓头(头)2/4锣鼓经:冬|尺冬尺冬|尺冬冬|冬古儿龙冬|一冬冬|匡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右左右左右|锣鼓经:匡匡另|匡另匡另 |匡另匡大个|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 0 左| 锣鼓经:匡大‖手序:右大‖二、长锣(长)2/4锣鼓经:匡另匡另 | 匡另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三、单喘气锣(止)2/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大‖(又叫“止步锣”)手序:右左 0 左|右大‖四、前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大‖五、前后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 0 左|右大‖手序:右左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大‖六、前后半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一另|匡·个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大‖七、登步锣(登)2/4锣鼓经:匡另匡另 |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 0 左‖八、反登步锣()2/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另匡‖手序: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右左‖九、连槌锣(连)3/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 0 左右右左‖十、反连槌锣()3/4锣鼓经:匡另匡一另‖手序:右右左右左 0 左‖十一、撞四(四)2/4锣鼓经:匡匡|匡匡‖手序:右右|右右‖十二、双喘气锣(双)4/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 0 左|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大‖十三、碎步锣(碎)2/4锣鼓经:匡匡另丁‖手序:右·左右右‖手序:右右左右右‖十四、衬锣(一、二)2/4锣鼓经: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大‖十五、三点头(三)2/4锣鼓经:大丁|匡大丁|匡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大‖(“大丁”手序是:右左、击鼓边)十六、摆扇子(摆)4/4锣鼓经:匡另匡另匡大|另匡一另匡大|匡另匡大|手序:右左右左右大|右左 0 左右大|右左右大|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 0 左右大‖十七、长流水(流)4/4锣鼓经:匡匡另匡一另匡|匡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右左右左 0 左右|右右左右左 0 左右‖十八、丁丁仓(丁)2/4锣鼓经:另丁匡 |另丁匡 |另丁匡另|匡另匡‖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十九、尾点(尾)2/4锣鼓经:匡另匡|尺尺|匡匡·个|另匡一另|匡 0‖手序:右左右左右|双双|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 0‖注:“尺”击鼓边、“大”双槌击鼓边、“一”休止、(大锣及大镲演奏“匡”、小镲一拍一下、狗锣原则上跟着锣鼓经演奏、多用八分音符、可填的满一点)。

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

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

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花鼓灯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

安徽花鼓灯的特点花鼓灯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诸多来自武术的技艺,即尚武精神的体现。

优美动听的花鼓灯,富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是知音的民风,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

总之,花鼓灯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

粗犷的农村青年形象――花鼓灯表演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基本上是农村男女青年粗犷而秀丽的形象。

粗,是说它的表演手法是粗线条的大笔勾勒,而不是工笔的细致描绘。

犷,是说它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毫无羁绊约束,任真情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朴实无华的艺术效果。

花鼓灯的表演是以男女双人的对歌、对舞为主,内容主要是表现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因而充满了青春活力。

既是爱情生活,就会带有委婉柔媚的色彩,所以在粗犷的表演中又有温情细致的处理,从中看到秀丽和含蓄。

武术、戏曲对花鼓灯有一定的影响――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而且又从武术、戏曲中汲取营养,在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规律。

锣鼓伴奏带来的特色――花鼓灯的伴奏音乐是在民间“锣鼓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锣鼓会是淮河两岸农村生活中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人们多在农闲和年节时聚集活动。

锣鼓敲打声,使空旷的冬季农村充满生机,带来了送旧迎新的热闹气氛,给人以鼓舞、欢欣,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向往。

花鼓灯用它来作伴奏,增添了淮河地区的艺术色彩。

好的鼓手不仅带动乐队打出各种节奏激发表演,且自己也常随着表演者情绪的起伏变化,边敲奏边舞,非常活跃。

地区的特点和艺人的流派――花鼓灯植根于农村生活,是自娱性的舞蹈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安徽怀远花鼓灯音乐特点初探

安徽怀远花鼓灯音乐特点初探
这 种 现 象 在 怀 远 灯 歌 中 比较 普 遍 ,如 5乐 句 灯 歌 《 子 花 开 闹 嚷 嚷 ・ 花 调 》2 、5落 音 均 落 在 宫 音 上 ,而 6乐句 灯 歌 《 栀 兰 、3 送 郎送 到 天 井 西 ・ 花 调 》 的落 音 完 全 相 同 。 观
建 国后 , 了使灯歌旋律适应大小嗓男女歌舞演 员的演唱与符合淮河流域方 言发声需要 , 为 一些 民间老 艺人又将重复与剁 句式旋律扩展方法运用在灯歌旋律 的创作上 ,所 谓重 复就 是运用完 全重复、变化重复 ( 换头、换尾 )的手法使乐 曲的旋律产 生变化 ,富有动 力感 。 而剁句 式旋律扩 展方法 则完全 为花鼓灯 表演需要而新创 的一种民间音 乐创 作手法,因为叙述某一个较 长故事片段 , 往要用到 6句或者是 8句 以上的乐句 ,为了解决 6句结构的无法容纳句数较多的问题 ,民间艺人创造性 的运 往 用 了剁旬式结构 ,将一个乐句进行 多次变化重 复,使乐句与乐句之间衔 接紧凑,环环相扣 ,在这种排 比式的旋律扩展中 ,多 句唱腔的表述可 以游刃有余 ,既不脱离主调 ,有不采用灯歌 中常用 的 “ 数板 ” ,使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 了灯歌的旋律 。 剁 句 式 的旋 律 ,其叙 事 性 强 于 抒 情 性 ,故而 剁 句手 法 的运 用 完全 是 民 间 艺 人 为 了 花 鼓 灯 吟 诵 歌 词 ,叙 说 故 事 而 用 的一 种 手法,其主要 目的是为 了观众听 明白演唱者所要演唱什么 。 这种带有说唱性质 的音乐旋律往往用在剧本 中大段情节 的叙述与 舞台场景转换的时候 。由于剁句式 的旋律节奏 明快 ,与地 方方言结合紧密,故在实际演出时经常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如 《 挎
关键 词:安徽怀远 ;花鼓 灯;锣鼓 ;音 乐;节奏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源自安徽省淮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花鼓灯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风格独特、表演精彩,深受人们喜爱。

我们来谈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和表演内容方面。

首先是音乐,花鼓灯使用的主要乐器有花鼓和大钹,这两种乐器的搭配在花鼓灯表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花鼓是花鼓灯表演的灵魂,它的敲击声如同鼓舞着表演者的情绪,带动着整个表演的气氛。

而大钹则带来了一种悠扬而激昂的节奏感,与花鼓的敲击声相呼应,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在音乐方面,安徽花鼓灯表演注重旋律的激烈对抗和节奏的跳跃转换,这种特殊的音乐风格是安徽花鼓灯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是舞蹈。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中,舞蹈是表演形式的重要部分。

花鼓灯的舞蹈以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展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

表演者们手持彩绸、手绢等道具,结合花鼓灯音乐的节奏起舞,舞姿优美、生动活泼。

舞蹈的表演具有高度的技艺要求,需要表演者有着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灵活的身段,才能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简洁流畅,富有地方特色,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是表演内容。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多样丰富,主要包括武术、相声、魔术、杂耍、马戏、杂技等多种元素。

这些元素的组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在花鼓灯表演中,表演者们通过各种精彩的表演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而这些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也让安徽花鼓灯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这也是安徽花鼓灯的一大特色,使之成为了一种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特点不仅在于其音乐、舞蹈和表演内容的丰富多彩,还体现在其表演形式的独特性。

安徽花鼓灯表演通常在晚上进行,届时表演者们手持彩绸、手绢等道具,在灯光的照耀下起舞,形成一道流光溢彩的美丽景观。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摘要】安徽花鼓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表演形式,起源于安徽省。

其特点包括华丽的服饰造型、精湛的舞蹈动作和饱含民族特色的音乐特色。

表演形式多样化,包括舞蹈、歌唱和击鼓等元素。

音乐特色则体现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演员们身着色彩缤纷的服装,展现出优雅而动人的舞蹈动作,吸引观众的眼球。

安徽花鼓灯不仅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魅力,更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和民族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风格,表演,特点,音乐,服饰,舞蹈,艺术魅力,文化传承。

1. 引言1.1 概述安徽花鼓灯安徽花鼓灯,又称花鼓戏,是安徽省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

其起源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安徽花鼓灯以花鼓为主要道具,其造型大约有1米多高,由鼓面和花瓣两部分组成,花瓣以五色缎子覆盖,色彩艳丽,颇具视觉冲击力。

表演时,艺人手拿花鼓,边击鼓边演出各种戏文,动作矫健有力,配合灯光烟花效果,极具观赏性。

安徽花鼓灯是一种集传统文化、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深受人们喜爱,也为安徽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安徽花鼓灯的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珍贵。

1.2 介绍安徽花鼓灯的起源安徽花鼓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传统民俗表演形式,起源于安徽省皖南地区。

据传,安徽花鼓灯最早起源于南宋时期,是当地百姓为了抗击元军入侵而创造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安徽花鼓灯逐渐融合了当地的音乐、舞蹈、戏曲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安徽花鼓灯的起源与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活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起初,安徽花鼓灯是由村民们在节日或庆典中表演,用以祈福祈祷、庆祝丰收等。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一、鼓头(头)2/4锣鼓经:冬|尺冬尺冬|尺冬冬|冬古儿龙冬|一冬冬|匡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右左右左右|锣鼓经:匡匡另|匡另匡另 |匡另匡大个|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 0 左|锣鼓经:匡大‖手序:右大‖二、长锣(长)2/4锣鼓经:匡另匡另 | 匡另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三、单喘气锣(止)2/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大‖(又叫“止步锣”)手序:右左 0 左|右大‖四、前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大‖五、前后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 0 左|右大‖手序:右左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大‖六、前后半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一另|匡·个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大‖七、登步锣(登)2/4锣鼓经:匡另匡另 |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 0 左‖八、反登步锣()2/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另匡‖手序: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右左‖九、连槌锣(连)3/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 0 左右右左‖十、反连槌锣()3/4锣鼓经:匡另匡一另‖手序:右右左右左 0 左‖十一、撞四(四)2/4锣鼓经:匡匡|匡匡‖手序:右右|右右‖十二、双喘气锣(双)4/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 0 左|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大‖十三、碎步锣(碎)2/4锣鼓经:匡匡另丁‖手序:右·左右右‖手序:右右左右右‖十四、衬锣(一、二)2/4锣鼓经: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大‖十五、三点头(三)2/4锣鼓经:大丁|匡大丁|匡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大‖(“大丁”手序是:右左、击鼓边)十六、摆扇子(摆)4/4锣鼓经:匡另匡另匡大|另匡一另匡大|匡另匡大|手序:右左右左右大|右左 0 左右大|右左右大|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 0 左右大‖十七、长流水(流)4/4锣鼓经:匡匡另匡一另匡|匡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右左右左 0 左右|右右左右左 0 左右‖十八、丁丁仓(丁)2/4锣鼓经:另丁匡 |另丁匡 |另丁匡另|匡另匡‖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十九、尾点(尾)2/4锣鼓经:匡另匡|尺尺|匡匡·个|另匡一另|匡 0‖手序:右左右左右|双双|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 0‖注:“尺”击鼓边、“大”双槌击鼓边、“一”休止、(大锣及大镲演奏“匡”、小镲一拍一下、狗锣原则上跟着锣鼓经演奏、多用八分音符、可填的满一点)。

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安徽花鼓灯
胸前抱扇(两种)
双护头
端扇
扁担式
凤凰穿天
大掖步:匡匡一丁匡
手搭凉棚:匡匡一丁匡
闪身步:令匡匡一丁匡
雁落沙滩:令匡匡一丁匡
三点头:答丁匡丁匡丁匡
舀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腰中盘带: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侧翻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抹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令匡匡一令匡
磋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划圈动律: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平足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一、鼓头(头)2/4锣鼓经:冬|尺冬尺冬|尺冬冬|冬古儿龙冬|一冬冬|匡匡另| 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右左右左右| 锣鼓经:匡匡另|匡另匡另|匡另匡大个|另匡一另| 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0 左| 锣鼓经:匡大‖手序:右大‖二、长锣(长)2/4锣鼓经:匡另匡另| 匡另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三、单喘气锣(止)2/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大‖(又叫“止步锣”)手序:右左0 左|右大‖四、前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大‖五、前后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0 左|右大‖手序:右左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大‖六、前后半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一另|匡·个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大‖七、登步锣(登)2/4 锣鼓经:匡另匡另|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0 左‖八、反登步锣()2/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另匡‖手序: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右左‖九、连槌锣(连)3/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0 左右右左‖十、反连槌锣()3/4锣鼓经:匡另匡一另‖手序:右右左右左0 左‖十一、撞四(四)2/4锣鼓经:匡匡|匡匡‖手序:右右|右右‖十二、双喘气锣(双)4/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0 左|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大‖十三、碎步锣(碎)2/4锣鼓经:匡匡另丁‖手序:右·左右右‖手序:右右左右右‖十四、衬锣(一、二)2/4锣鼓经: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大‖十五、三点头(三)2/4锣鼓经:大丁|匡大丁|匡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大‖(“大丁”手序是:右左、击鼓边)十六、摆扇子(摆)4/4锣鼓经:匡另匡另匡大|另匡一另匡大|匡另匡大| 手序:右左右左右大|右左0 左右大|右左右大| 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0 左右大‖十七、长流水(流)4/4锣鼓经:匡匡另匡一另匡|匡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右左右左0 左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十八、丁丁仓(丁)2/4锣鼓经:另丁匡|另丁匡|另丁匡另|匡另匡‖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十九、尾点(尾)2/4锣鼓经:匡另匡|尺尺|匡匡·个|另匡一另|匡0‖手序:右左右左右|双双|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0‖注:“尺”击鼓边、“大”双槌击鼓边、“一”休止、(大锣及大镲演奏“匡”、小镲一拍一下、狗锣原则上跟着锣鼓经演奏、多用八分音符、可填的满一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成丹(河南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76000)摘要: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关键词:花鼓灯;楚舞吴风遗韵;体态律动特征;锣鼓特色;舞蹈表现分类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这里的人民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它来叙述自己对美好的憧憬,用它来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又因长期扎根于民间,使其得到丰厚的营养,所以显得特别纯朴、优美和富有表现力。

一、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

因此,花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安徽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郢都”(楚人把都城称作“郢”),盛行花鼓灯的风台,是春秋时代的楚地来邑,蔡昭侯迁来此地后又称下蔡,两地都与楚国有关。

至今,风台农村仍有许多称作郢的村名,如谢郢、童郢、严郢孜等,可见当地习俗受文化影响之深远。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的动作和技艺大多是从武术中吸取营养,即尚武精深的体现;受北方的影响,优美动听的花鼓歌,福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具有江南的色彩。

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从而形成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的风韵。

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大全5篇)

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大全5篇)

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大全5篇)第一篇: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1-3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级别:答卷人:考试标准及要求:1、本次考试两题均为论述题,每题答案不得少于500字。

2、本卷每题50分,满分100分,考卷必须署名。

3、本卷需在舞目示范表演考卷抽题时由本人抽取,交卷时间为考试结束后三天内。

4、请严格按照考级中心规定的交卷时间提交考卷,每晚一天扣10分,以此类推。

5、考卷请在舞目考试结束三日内交由组织方统一整理后再提交考级中心。

6、考试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与当地组织机构联系,考卷提交后请立即电话确认。

一、请完成一份教案,要求如下:教学对象:5-7岁儿童授课舞目: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注释:(也可按自身具有特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小红扇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初步学习扇子舞的基本动作:合开扇、飘扇、扇位的高低变化,亮相;以及对花鼓灯常用节奏点的认识。

2、学会运用道具小红扇表演组合中的情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的使用道具小红扇,让小红扇说话,以表达安徽花鼓灯中“小兰花”的细腻,端庄,优美,利落的形象。

2、难点:掌握《小红扇》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示范法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带你们上公园去,好吗?看,这是去公园的路牌,(出示路牌),谁认识路牌?(幼儿示范)那就让我们看着路牌上路吧!(律动)(二)学习新课:1、公园到了,公园里有什么呀?公园里的花真漂亮?让我们找一找,我们身边有什么象这些美丽的花呢?(扇子)(出示图一)现在让我们的花也开放吧。

(引导幼儿练习开扇)开花时,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示一下。

(摇头、笑咪咪等)2、老师绕幼儿转一圈边扇风,“哗”花园里吹过一阵微风花儿被风一吹,会怎样?(练习折扇)3、花儿们看到这么多的小朋友在看它们,有点害羞了,要收拢了(练习合扇)4、师:我好象听到花儿们在说,小朋友们的花开得太低?让我们长高一点。

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

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

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一、花鼓灯舞蹈动作建议(兰花花)l-2小节:双手兰花指,胸前曲肘,右靠步,肘部动作为左低右高,头向右侧倾,出右跨。

以上动作为一拍一次,左右交替共四次。

3-4小节:碎步后退,双手体侧绕臂摆动。

(鼓架子)5-6小节:双臂胸前曲肘,双手握拳,拳心向下,夹大臂颤动,左右腿交替上抬,一拍一次,共8次。

.7-8小节:双手叉腰,碎摇头,同时二位蹲跳,一拍一次,共8次。

(鼓架子和花鼓娃)9小节:双臂由体前交叉由下至上,经头顶上方至体侧打开后直立。

锣鼓节奏动作建议(兰花花)A、B:双手曲肘体侧握拳,同时碎步原地跑。

C、D:右弓箭步,左手胸前按掌,右手头顶托掌,头部看右手方向。

头部动作由内向外转头两次,一拍一次。

(鼓架子)E、F:双手曲肘体侧握拳,同时碎步原地跑C、H:右弓箭步,左手胸前按掌,右手头顶托掌,头部看右手方向。

头部动作由内向外转头两次,一拍一次。

比逗部分动作建议1-4:双手叉腰双腿行进马步蹲侧身跳,一句一次,共4次。

5:原地双腿并步跳一次,同时双手拍腿6:做角色动作。

(老虎,虫子,杠子,鸡。

)二、教学活动建议【活动目标】1、跟随音乐学会玩《花鼓娃》游戏,感受安徽民间艺术《花鼓灯》热情奔放,刚劲柔美的艺术风格。

2、学习唱念“咙咚锵、咚锵依咚锵”的锣鼓点子节奏,学习使用计数的方法明确锣鼓点子节奏型重复的次数。

3、理解民间游戏《老虎、棍子、鸡》的规则,学习协商合作进行比逗游戏,体验团队协作意识。

【活动准备】1、《花鼓娃》音乐节选自花鼓灯成品舞《打谷场上》片段。

2、欣赏过《花鼓灯》舞蹈,并学会跳《花鼓灯》舞蹈。

【活动过程】 1、复习《花鼓灯》的舞蹈。

(1)请两名幼儿分别示范跳《花鼓灯》舞蹈中兰花花和鼓架子的动作。

(2)集体复习跳《花鼓灯》舞蹈。

2、学习掌握“咙咚锵、咚锵依咚锵”的锣鼓节奏。

(l)听锣鼓节奏的音乐。

(2)跟音乐,老师示范唱念锣鼓节奏“咙咚锵、咚锵依咚锵”。

幼儿学念“咙咚锵、咚锵依咚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
一、鼓头(头)2/4
锣鼓经:冬|尺冬尺冬|尺冬冬|冬古儿龙冬|一冬冬|匡匡另|
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右左右左右| 锣鼓经:匡匡另|匡另匡另|匡另匡大个|另匡一另|
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0 左| 锣鼓经:匡大‖
手序:右大‖
二、长锣(长)2/4
锣鼓经:匡另匡另| 匡另匡另‖
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
三、单喘气锣(止)2/4
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大‖(又叫“止步锣”)
手序:右左0 左|右大‖
四、前喘气锣()2/4
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
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大‖
五、前后喘气锣()2/4
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另丁|匡大‖
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0 左|右大‖
手序:右左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大‖
六、前后半喘气锣()2/4
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一另|匡·个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大‖七、登步锣(登)2/4
锣鼓经:匡另匡另|另匡一另‖
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
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0 左‖
八、反登步锣()2/4
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另匡‖
手序: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右左‖
九、连槌锣(连)3/4
锣鼓经:另匡一另匡‖
手序:右左0 左右右左‖
十、反连槌锣()3/4
锣鼓经:匡另匡一另‖
手序:右右左右左0 左‖
十一、撞四(四)2/4
锣鼓经:匡匡|匡匡‖
手序:右右|右右‖
十二、双喘气锣(双)4/4
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
手序:右左0 左|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大‖
十三、碎步锣(碎)2/4
锣鼓经:匡匡另丁‖
手序:右·左右右‖
手序:右右左右右‖
十四、衬锣(一、二)2/4
锣鼓经:大丁|匡大‖
手序:右左|右大‖
十五、三点头(三)2/4
锣鼓经:大丁|匡大丁|匡大丁|匡大‖
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大‖
(“大丁”手序是:右左、击鼓边)
十六、摆扇子(摆)4/4
锣鼓经:匡另匡另匡大|另匡一另匡大|匡另匡大|
手序:右左右左右大|右左0 左右大|右左右大|
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大‖
手序:右左0 左右大‖
十七、长流水(流)4/4
锣鼓经:匡匡另匡一另匡|匡另匡一另匡‖
手序:右左右左右左0 左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
十八、丁丁仓(丁)2/4
锣鼓经:另丁匡|另丁匡|另丁匡另|匡另匡‖
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
十九、尾点(尾)2/4
锣鼓经:匡另匡|尺尺|匡匡·个|另匡一另|匡0‖
手序:右左右左右|双双|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0‖
注:“尺”击鼓边、“大”双槌击鼓边、“一”休止、(大锣及大镲演奏“匡”、小镲一拍一下、狗锣原则上跟着锣鼓经演奏、多用八分音符、可填的满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