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4)

合集下载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

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挽救了很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多系统、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

借鉴重症医学发展的经验和理念做好神经外科重症方面的工作是未来发展的目标。

为普及相关知识和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汇集学科内多名专家讨论了相关研讨,并同时邀请了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等专业的国内专家作为顾问和指导,共同制定了《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简称共识)。

神经外科重症既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重症护理等多个专业的交叉学科,又是重症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专科化、精确化、目标化、多学科协作的治疗单元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共识主要适用成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

针对涉及的相关内容,本共识在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合作及指导下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标准和推荐标准进行分级(见表1)。

表1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循证医学标准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1.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和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利用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和监测技术、依托先进的设备、仪器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的集中治疗和护理的单元。

2.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12分以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颅脑损伤患者及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重症神经系统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系统急重症患者。

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的规范标准[1],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单元做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医护人员应该接受过神经科学和重症医学的相关训练,有副高级以上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版)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版)
目录
一 重症卒中的概念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三 重症卒中的神经专科管理
一 重症卒中的概念
卒中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类型。我国现有卒中患者超过1 700 万例,高 居全球之首。其中,重症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减少其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是降 低卒中疾病负担的关键。
和神经功能,明确恶化的根本原因,并针对病因治疗。
三 重症卒中的神经专科管理 推荐意见
三 重症卒中的神经专科管理
(二)神经科特异性治疗
重症卒中的诊治应遵循脑血管病的神经 科诊治原则,但因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 常伴意识障碍和多种并发症,诊治具有特殊性。
现以重症脑梗死为例重点阐述,其与脑 出血和 SAH 的共性部分可做参考,个性部分可 参见相关专科指南。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推荐意见
血糖管理 (1)应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Ⅰ级推荐,C级证据) (2)患者血糖高于 10 mmol/L 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控制目标为7.8~10.0 mmol/L(Ⅱ级推荐, B级证据)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血钠管理 重症卒中患者因脱水、高血糖、电解质紊乱、药物等可出现低钠血症,也可因神经系统损伤出现
我国现行卒中指南推荐:应维持血氧饱和度>94%。 评估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可参照下列指征。 病情缓解后,以下情况可考虑拔除气管插管。 如7~14 d内不能拔管,应考虑气管切开术。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推荐意见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推荐意见
二 卒中的重症监护与管理 推荐意见
(三)严重并发症处理
1、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是重症卒中病情恶化进展的常见病理过程。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上)(长康201905013)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上)(长康201905013)

• 三、呼吸管理 • 2.呼吸康复技术 • (2)气道廓清技术: • 呼气正压仪、主动循环呼吸技术(包括呼吸控制、
胸廓扩张运动和用力呼吸技术)、体位引流、高 频胸壁震荡等 • 在短期内有效地清除气道分泌物,改善呼吸功能
2019/5/27
长沙明州康复医院
35
神经重症康复管理
• 三、呼吸管理 • 2.呼吸康复技术 • (3) 呼吸训练: • 有一定认知功能且情绪稳定的重症患者 • 在胸廓放松基础上 • 重建正常的呼吸模式 • 腹式呼吸训练、抗阻呼吸训练、深呼吸训练、呼吸肌训练等
2019/5/27
长沙明州康复医院
28
神经重症康复管理
• 二、循环管理 • 2.心脏运动康复程序 • 4~5 级( S5Q=5):完全配合。MRC 评分=48+
BBS 坐位=2~3;BBS坐到站=0+~2+;BBS站立=0+~2+ 床边坐20min,3次/天;主动进行床椅转移 被动/主动关节活动3次/天 上下肢主动及抗阻训练;主动床边或坐位上下肢单车训练 1人辅助下站立→自主站立→步行(辅助)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神经肌肉电刺激
转移和行走能力评定推荐采用 DE Morton 活动指数 (DE Morton mobility index, DEMMI)评定 • 体力活动消耗水平:推荐采用自觉疲劳程度量表 (rating perceived of exertion, RPE)
2019/5/27
长沙明州康复医院
18
神经重症康复管理
• 特殊体质患者,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实施
2019/5/27
长沙明州康复医院
9
概述
• 四、介入及暂停时机 • 2.康复暂停时机 • (1)生命体征明显波动,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危及生命 • (2)存在其他预后险恶的因素 • (3)明显胸闷痛、气急、眩晕、显著乏力等不适症状 • (4)有未经处理的不稳定性骨折等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系统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系统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和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

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和理念,规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多学科协作始终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和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他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1.人员配置: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是由国内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权威专家团队共同撰写的一份重要文件。

该共识旨在总结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国际先进理念,为我国的神经重症康复工作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指导建议。

随着神经重症患者的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地进行康复治疗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制定一份适合我国国情的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共识的内容涵盖了神经重症康复的定义、评估、治疗原则、康复措施、团队协作以及患者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剖析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核心问题,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本共识旨在为神经重症康复的医务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操作指南。

本共识也旨在推动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神经重症康复事业的健康发展。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的出台将为我国神经重症康复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对于提高神经重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神经重症康复的基本原则神经重症康复是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进行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其目的是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回归社会。

在进行神经重症康复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个体化评估: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功能障碍,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评估内容应包括患者的身体功能、认知能力、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多学科协作:神经重症康复需要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

通过多学科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早期介入:神经重症康复应尽早开始,以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康复效果。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早期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综合治疗:神经重症康复应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时隔七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版共识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修订,形成《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关于神经外科重症并发症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后,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后期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3)建议使用说明书允许的最大药物剂量静脉途径用药以及可能的长疗程治疗。

(4)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72 h无疗效不佳者,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5)脑室内或腰穿鞘内注射抗菌药物为治疗途径之一,建议审慎使用。

(6)明确颅内感染后,要对有关联的病灶进行必要的外科干预控制。

原则上要彻底清除伤口等感染灶以及污染的人工植入物,并采取必要的脑脊液引流措施。

脑损伤继发性癫痫的预防和治疗(1)颅脑创伤后抽搐发作(PTS)的处理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AED)对于晚期癫痫的发生率无任何预防作用,不建议常规采用AED预防晚期癫痫。

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尽早静脉途径预防性AED治疗可减少伤后早期痫性发作(7 d内)的风险。

(2)颅脑创伤后癫痫(PTE)的处理①药物治疗:PTE的患者(包括非惊厥性癫痫),应该采用规范化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巴比妥、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等。

根据癫痫发作的次数和性质,选择单一药物治疗、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立即控制任何类型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如果二线药物无效,则通常将治疗升级为麻醉药物。

治疗持续时间通常为2年。

应定期监测患者血清AED的浓度,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毒性。

②外科手术:病程2年以上、两种AED正规治疗无效、每月1 次以上发作,诊断为药物难治性PTE。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4)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4)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4)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神经重症专科的最基本单元,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并且高质量的医学监护与救治。

近年来,神经重症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5年,XXX(XXX)对神经重症这一独立专科进行了认证,负责对神经重症医师培训并进行监督。

2012年,XXX(AAN)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4%的医院建立了NICU(102个),75%的NICU至少配备1名神经重症医师。

而在中国,2010年的一项针对NICU的调查则显示,NICU存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多种模式并存,规模大小不一,专业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为了推进神经重症专科建设,并为与国际接轨做出努力,XXX神经重症协作组推出了《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供各医疗单位参考。

该共识是在对2012年12月之前Medline数据库中相关的临床试验、meta分析、指南或共识进行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采用XXX推荐的证据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证据确认,并根据证据水平提出推荐意见。

对于暂无相关证据,但专家高度共识的部分,按最高推荐意见推荐。

在共识中,第一部分是关于NICU建制的。

NICU模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例患者),与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相比,NICU可明显降低病死率(OR=(0.78,95%CI.64~O.95,p=0.0lO)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OR=1.29,95%CI1.ll—l.5l,P=O.001)(1a证据)。

因此,NICU模式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中应该得到优先考虑。

ICU医师配备分为高强度和低强度两类。

高强度配置至少需要3名神经重症医师,实行主仟负责制,全面负责患者监护与治疗。

低强度配置仅需要1到2名神经重症医师,以会诊医帅身份协助神经科医师诊治。

一项ICU医帅配置的系统评价显示,与低强度配置相比,高强度配置可以降低重症监护期间和住院期间的病死率,缩短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就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与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

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与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就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多学科协作始终就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就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与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与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与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她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与设备。

1、人员配置: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和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

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和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多学科协作始终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和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他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1.人员配置: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干货分享)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干货分享)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前言随着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康复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

如何界定重症康复的内涵、其工作模式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中国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的编写.旨在明确基本思路,为规范神经重症康复医疗行为提供参照。

本共识由国内康复、重症等领域资深专家共同讨论,以循证医学研究为证据;历时10个月,经过多次分组座谈讨论和互审修改,最终完稿。

本共识围绕重症患者功能及相关临床问题,将神经重症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以实现重症救治、并发症处置及康复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幸存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本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概述、神经重症康复管理、影响神经重症康复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原则。

第一部分概述1概念神经重症康复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

是在早期康复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神经重症”康复特点,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尽早选用适宜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激发康复潜能,促进快速康复的目的....感谢聆听...2目标加快神经重症患者功能恢复进程,降低病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原则3.1加强监护,保障康复技术操作的标准化和安全性。

3.2 具备条件者,尽早离床,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3.3 在评定基础上,确定阶段性康复目标.3.4 确定超早期标准化ABCDE组合康复程序[1]A唤醒,B呼吸训练,C适度镇静,D谵妄的监控,E早期移动和\或运动练习.3.5可以选用针对性物理因子治疗及中医药辩证施治.3。

6 营养支持,循序渐进恢复患者耐力。

3.7强调多学科合作,关注整体康复。

3.8 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宣教应列入康复计划.4 介入及暂停时机4。

1 康复介入时机4.1.1 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

4。

1。

2入ICU/NICU 24—48h后,符合以下标准:心率P〉40次/分或P<120次/分;收缩压(SBP)≥90或≤180mmHg,或/和舒张压(DBP)≤110mmHg,平均动脉压(MBP)≥65mmHg或≤110mmHg;呼吸频率≤35次/分;血氧饱和度≥90%,机械通气吸入氧浓度(FIO2)≤60%,呼末正压【呼气末正压】(PEEP)≤10cmH2O;在延续生命支持阶段,小剂量血管活性药支持,多巴胺≤10m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mg/kg/min[2],【多巴胺≤10ug/kg/min 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ug/kg/min】即可实施康复介入。

NICU(神经系统重症)建设

NICU(神经系统重症)建设

NICU发展方向
制定NICU诊治规范
病情监测管理 血流动力学管理
气道和呼吸机管理 体液管理
营养管理
并发症处理
颅内压监测管理 镇静和疼痛管理
心理护理
NICU发展方向
信息化管理
脑的自我保护功能: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CA) CHINA Inter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 ICU
本质是:脑根据代谢需求调节脑血管舒缩调节脑血流量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的各个机制是相互独立的
CA对于保证颅腔内容积稳定至关重要
理解CA:CA 与ICP、Bp
注意CA是肌源性的,通过调节血管直径改变脑血管阻力
Surgery 外科手术 Barbituates 巴比妥
Hyperventilation 增强通气
Hypothermia 低温
Mannitol 甘露醇 CSF drainage 脑脊液引流
Sedation 镇静镇痛 Paralysis 麻醉
Elevation of patient’s head 30C 抬高患者头部30度
极化(CSD) • 温度伤:脑热池 • 代谢伤:氧、糖、其他 • 生化伤:炎性反应、细胞外液、内环境 • 生物伤:感染 • 医疗伤:?! 这些,归根结底是神经血管单元的损伤,或早或迟会表现为颅内 高压!!!殊因同果?!
Neuro Vascular Unit,BBB & CA的损伤
Neuro Vascular Unit, BBB&CA
需要连续、动态评估:
病理、功能、结构、压力、血流、电生理、代谢
寻找继发神经损伤的风险因素并加以控制!
稳态的建立与维持
温度稳态:散热、保温和产热调节 颅内压稳态的建立与维持 脑血流稳态:全脑和局部 神经兴奋与抑制的稳态 脑内环境的稳态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


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 理指南》 (2006)的规范标准,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元作为一个功能单位,有副高级以上医 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建议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医师人数 与床位之比为0.5 ~ 1:1以上,护 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 ~3:1以上。 建议单元规模以10-20张/100张床位为宜,每病床使用面 积不少于9.5 m2 ,建议15 ~ I8 m2 ,床间距应在1 m以上 [单人房间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 18 ~25 m2] 。床体需满足 体位变化要求,为重症病 房专用床。室内温度应维持在 24度。相对湿度 60%左右,可根据情况增加单间病房的 比例以及设 立单独的正、负压病房,必要时配置空气净化 设备。
三、镇痛与镇静实施

1. 镇痛治疗: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可选用非留体类抗炎落 物(对药物过敏、急性出血事件或者 合并消化道馈荡时禁 用)、非阿片类止痛药、阿片类 止痛药物pl]。 2.镇静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涉及判断和观 察意识问题, 镇静治疗要慎重,镇静治疗前要综合评 估患者镇静的必要 性和可行性。镇静治疗期间 Ramsay评分或SAS评分可达3 ~4分,Bls达65 ~ 85。应及 时、系统地进行评估和记录镇静效果,并随时调整镇静药 物及其剂量以达到并维持预期镇静水 F(c-3。 一般建议应用短效且不良反应可控的药物,如丙 泊酚、味达唑仑和右美托咪定。
脑血流监测Fra bibliotekTCD 45-65ML.100G.MIN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颜内压增高的控制策 略
正常颅内压为5-15 mm Hg,病理情况下目前认为5 ~ 20 mm Hg是颅内压合理范围,个体颅内压的最佳 水平因人而异。合理控制颅内压对减少高颅压和低颅压导致的继发性脑损害十分关键。 神经外 科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控制策略如下: (1)体位:头位抬高30度 ,保持颈部和躯干轴线,通过增加静脉 回流来降低颅内压; (2)避免低血压和低有效血容量,通过CVP或Picco监测仪等监测血流动力学,避免脑低灌注引起的脑 缺血以及后续颅内 压增高(c-3)[l7]; (3)控制高血压,对于原发高血压 的患者,在保证脑灌注压的情况下,合理的控制血压,避免过度 脑血流灌注增加颅内压,增加再出血和血肿扩大的风险(C-3)[I71; (4)管理好重症患者气 道,严密监测血气分析,避免低氧血症,维持PC0230~35 mm Hg为佳,避免 过度通气后的脑血管痉挛和二氧化碳蓄积后的脑血管过度扩展及脑血流 过度灌注而增加颅内压;保 障P02 > 80 mm Hg, P02>95% ; (5)控制体温于正常水平或轻度低体 温以降低脑代谢率,必要时进行亚低温治疗; 6)必要的镇静措施,保持患者处于Ramsay镇静评分处于3 ~4分或Riker躁动镇静评分3 ~4分为佳(c3); (7)行脑室型ICP探头监测者,可以根据频内压水平适当通过脑室外弓I流来辅助控制烦内压,需注意 脑脊液引流量和速度的合理控制(C-3); (8)渗透性治疗,对于肾功能好、高颅压不易控制而脑水肿明显者,建议渗透性治疗的目标值为300 ~320 mOsm/L; 对于老年患者及肾功能容易伤害的患者,治疗目标可为290 ~ 300 mOsm/Lo 渗透性 治疗可选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人工胶体、高渗盐水。

2013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2013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h
18
3. 脑血流(CBF)监测:正常情况下脑血流为45~65 ml·100g·min,脑血流下降会导致蛋白合成障碍以及无 氧酵解的增加。脑血流与脑灌注压呈正比关系,与脑血 管阻力呈反比。低血压或者脑血管阻力增加直接导致脑 血流下降后的脑缺血或者脑梗死,脑血流的监测手段主 要有经颅多普勒技术、近红外波谱分析技术以及激光多 普勒技术。目前经颅多普勒(TCD)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方法 之一,建议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进行相关的脑血流监测 其在预防迟发脑缺血方面有明确的价值。
h
2
一、概述
▪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 生了革命件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 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Neurosurgical Critical Care)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 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借鉴重症医学发展的经验和理念做好神经外科 重症方面的工作是未来发展的目标。为普及相关知识和 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治疗水平,中 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汇集学科内多名专家进行研讨, 同时邀请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等专业的国 内专家作为顾问,共同制定《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 识(2013版)》(简称共识)。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2013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h
1
▪ 一、概述 ▪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 ▪ 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 ▪ 四、神经外科急诊及重症患者处理流程 ▪ 五、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全身及专科功能评估及监测 ▪ 六、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控制策略 ▪ 七、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 ▪ 八、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 ▪ 九、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处理 ▪ 十、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伦理学问题 ▪ 十一、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模式及人员培训制度 ▪ 十二、结束语

(优选)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优选)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四.神经外科急诊及重症患 者处理流程
急诊评估有无气道梗 阻和误吸危险


清理口腔异物,通畅呼吸道,必 要时急诊建立人静脉通路,完善化验检查及可能的术前准备 如有颅内压增高征象,根据情况予脱水降颅压治疗 评价其他重要器官损伤 迅速完善头颅CT及相关的其他辅助检查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
2.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
GCS评分12分以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颅脑损伤患者及脊髓损伤 患者,围手术期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重症神经系统感染,癫痫持续状态 等神经系统急重症患者。
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
负责人员:接受过神经科学和重症医学的相关训练有副高级以上医师 医师人数与床位比例:0.5~1:1 护士人数与床位比例:2~3:1 其他技师:呼吸治疗师、电生理技师、康复理疗师等 床位面积:每病床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 m以上 室内温度及湿度: 24℃; 60% 空气净化设备: 一般配置: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除颤仪、心电图机、排痰仪、
预后
诊断
A1 究
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或单个 起始队列研究系统综述或单个起 一级诊断研究的系统综述,
随机对照试验,或“全或无”证据
始队列研究或“全或无”病例系列 或单个的一级诊断研
B 2 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综 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
述,或单个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
或单个回顾性队列研究
二级诊断研究的系统综述, 或单个的二级诊断研究
胃肠营养泵、间歇充气加压泵、低温治疗设备、血气分析仪、多功能气垫床、旁 X线拍片、床旁B超等
神经专科配置:颅内压监护仪、经颅多普勒、脑电监测仪。 可选配置:纤维支气管镜、移动超声、移动CT、脑组织氧含量监测仪、脑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4)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4)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2014-05-28 22:22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作者:宿英英字体大小-1 +对于神经重症(neurocritical care)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欧洲脊髓灰质炎的流行,近20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5年美国神经亚专科联合会(UCNS)对神经重症这一独立专科进行了认证,负责对神经重症医师培训并进行监督。

作为新兴的神经病学亚专科,将神经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交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并且高质量的医学监护与救治是神经重症肩负的最高使命,而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成为了完成这一使命的最基本单元。

2012年美国神经病学会(AAN)针对神经科住院医师神经重症培训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4%的医院建立了NlCU(102个),75%的NlCU至少配备1名神经重症医师。

2010年中国一项针对NlCU的调查显示:NICU存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多种模式并存,规模大小不一,专业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推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供各医疗单位参考,从而推进神经重症专科建设,并为与国际接轨做出努力。

我们对2012年12月之前Medline数据库中相关的临床试验、meta分析、指南或共识进行文献检索。

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摊荐的证据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证据确认,并根据证据水平提出推荐意见。

对暂无相关证据,专家高度共识的部分,按最高推荐意见推荐。

一、NICU建制(一)NICU 模式2001年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40284例患者)显示:与NlCU相比,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脑出血患者病死率增加(OR=3∙40, 95% CI1.65~7.60,P=0∙002)(1b 证据)。

2011 年一项meta 分析(基于12篇文献,24 520例患者)结果显示:与综合ICU相比,NlCU可明显降低病死率(OR=(O . 78, 95 % CI.64 〜O.95, p=0.0IO)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OR=1.29 , 95% CI 1.II —l.5l, P=O.001)(1a 证据)。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旨在总结与分享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管理的最新理念与实践。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通常面临复杂的生理与病理状况,要求医疗团队具备高度的专业性与跨学科协作能力。

本共识集结了国内外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神经影像、神经病理等多领域的专家,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评估、诊断、治疗与康复等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提高我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与生活质量。

本文首先概述了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现状与挑战,随后详细阐述了重症患者的评估方法、监测技术、治疗策略及康复措施。

对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中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与处理进行了系统介绍。

本文旨在为神经外科医生、重症医学医生及其他相关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参考指南,以促进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基本管理原则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管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为了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我们提出以下基本管理原则,以指导临床实践。

个体化治疗原则:每位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病情、生理状态、合并症等各不相同,因此治疗策略需个体化。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生命体征稳定优先: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往往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包括呼吸、循环、体温、意识等。

只有在生命体征稳定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康复。

预防并发症: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等。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营养与康复支持: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往往处于高代谢状态,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

同时,早期的康复训练也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营养与康复支持。

多学科协作: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营养科等。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

开展洼田饮水试验的原因
开展洼田饮水试验的原因
➢吞咽障碍
脑卒中 常见的并发症
吞咽障碍
脱水 营养不良 肺部感染 窒息甚至死亡
洼田饮水试验优点&缺点
• 优点: ➢1.明确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 ➢2.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3.避免不必要的留置胃管 ➢4.及早予置鼻胃管鼻饲能有效减少肺部感染
的发生率 • 缺点:
• 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方法有脑室内、 脑实质内、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和硬膜外。 脑室内置 管是目前的金标准,其在监测烦内压的同时可通过 释放脑脊液来降 低颜内压,该方法相对准确、漂移少。微小探头监测应该置入皮层下或者骨 板下至少 2 cm。颜内压探头的置人手术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B-2)[11], 监测的时程一般不超过14天。
神经功能监测
• ICP CPP • CBF • 神经电生理 • 神经影像
ICP CPP
• 本共识建议颅内压监测指征: • (1)颅脑损伤:①GCS评分 3 ~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
伤、脑肿 胀、脑疝或基底池受压)(B-2);②评分3 ~8分但 CT无明显 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 40岁,收缩压< 90 mm Hg(l mm Hg = 0.133 kp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 进行颅内压监测(c-3) [2];③Gcs 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 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 合评估,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 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 (2)有明显意识障碍的蛛网膜 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 脑室系统需 要脑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c-3)。 • (3)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可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 ,合并顽固性颅内高压可以进行频内 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附注控制颅内压 。

2022神经重症目标温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神经重症目标温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神经重症目标温度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低温疗法作为人体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已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而人们认识到低温对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也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既往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低温能降低神经细胞代谢率,减低脑组织对能量及氧的需求,降低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保护受损的神经元[1,2];一些临床研究也表明,治疗性低温(therapeutic hypotherma,TH)在某些疾病中能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同时,TH也会影响人体各组织器官的代谢及功能,可能会产生较严重的并发症而影响治疗效果[3,4]。

目前,随着神经重症医学理念及技术的飞速发展,TH方法的改进以及患者病理生理改变多模态监测水平的提高,TH对全身的不良反应已大大降低。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TH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求实施团队具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指南或共识来指导其具体的临床实施,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发挥出TH的最大效能。

2011年5个国际专业协会建议用"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取代"TH"及"轻度低温",以强调体温管理的范围及其重要性[5,6]。

目前国际上TTM的应用正越来越多,已基本取代或涵盖了TH及轻度低温。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包括人员及设备的配置极不均衡,TTM治疗的依从性不高且缺乏公认有效的操作管理流程与管理规范。

鉴于此,我们组织了国内神经内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以及专门从事神经重症、神经创伤基础研究的专家们,复习了近年来TTM在神经重症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以及最新的指南与共识,结合相关单位及各位专家的临床经验,就TTM的概念、适应证、实施方法、目标温度控制与监测及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结归纳并制定了管理流程,以推动TTM的同质化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从而方便相关医护人员规范、优化和个体化地应用TTM治疗神经重症患者,让患者受益并将风险降到最低。

神经重症最新专家共识共23页文档

神经重症最新专家共识共23页文档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神经重症最新专家共识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2014-05-28 22:22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作者:宿英英字体大小- | +对于神经重症(neurocritical care)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欧洲脊髓灰质炎的流行,近20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5年美国神经亚专科联合会(UCNS)对神经重症这一独立专科进行了认证,负责对神经重症医师培训并进行监督。

作为新兴的神经病学亚专科,将神经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交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并且高质量的医学监护与救治是神经重症肩负的最高使命,而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成为了完成这一使命的最基本单元。

2012年美国神经病学会(AAN)针对神经科住院医师神经重症培训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4%的医院建立了NICU(102个),75%的NICU至少配备1名神经重症医师。

2010年中国一项针对NICU的调查显示:NlCU存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多种模式并存,规模大小不一,专业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推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供各医疗单位参考,从而推进神经重症专科建设,并为与国际接轨做出努力。

我们对2012年12月之前Medline数据库中相关的临床试验、meta分析、指南或共识进行文献检索。

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摊荐的证据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证据确认,并根据证据水平提出推荐意见。

对暂无相关证据,专家高度共识的部分,按最高推荐意见推荐。

一、NICU建制(一)NICU模式2001年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40284例患者)显示:与NICU相比,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脑出血患者病死率增加(OR=3.40,95%CI1.65~7.60,P=0.002)(1b证据)。

2011年一项meta 分析(基于12篇文献,24 520例患者)结果显示:与综合ICU相比,NICU可明显降低病死率(OR=(0.78,95%CI.64~O.95,p=0.0lO)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OR=1.29,95%CI 1.ll—l.5l,P=O.001)(1a证据)。

ICU按人员管殚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

封闭式lCU:重症医师直接负责患者诊治,并决定患者的转入与转出。

开放式ICU:患者转入ICU后,仍由主管医师负责诊治,并选择性接受重症医师会诊。

1996年一项前瞻性ICU封闭前(12例患者)与封闭后(121例患者)的对照研究显示:封闭式ICU的标准化死亡比率(实际死亡率/预测死亡率)低于开放式ICU(O.78,3l%/40%;0.9,23%/25%)(1b证据)。

1998年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lCU封闭与开放相比,ICU停留天数缩短(6.l d与12.6d,P<0.01),住院天数缩短(19.2d与33.2d,p<0.01),机械通气天数缩短(2.3 d与8.5d,P<0.01)(1b 证据)。

2001年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ICU开放式改为封闭式后,ICU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从28%下降至20%(p=0.01),经相关因素校正后,病死率下降了将近一半(OR=O.51,95%CI0.32-0.82,P=0.005)(1b证据)。

2008年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NICU配置神经重症医师后(259例患者)与之前(174例患者)相比,卒中患者出院率增加21%(P=0.003),N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日分别缩短了1.92d和1.70 d(1b证据)。

20l2年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2096例患者)显示:ICU配置神经重症医师后,缺血性卒中住院期间病死率下降(22%与28%,P=O.023),住院天数缩短(11.09d与11.89 d,p=O.001);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均下降(18.5%与3l.7%,P=0.006;20.8%与33.7%,P=0.OlO),但ICU停留天数延长(11.55 d与3.74d,p2011年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ICU配置神经重症医师后,卒中病死率下降(OR=0.85,95%CI0.7~0.98,P=O.030),神经系统功能预后改善(OR=l.38,95%,CI1.15~1.66,p=0.0005)(1a证据)。

ICU医师配备分为高强度与低强度两类,高强度专业医师配备:至少3名神经重症医师,并实行主仟负责制,即全面负责患者监护与治疗;低强度专业医师配备:仅l~2名神经重症医师,并以会诊医帅身份协助神经科医师诊治。

2002年一项ICU医帅配置的系统评价显示;与低强度配置相比,高强度配置使重症监护期间病死率降低(RR=O.6l,95%CI0.50~0.75),住院病死率降低(RR=O.7l,95%CI O.62~0.82);ICU停留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1a证据)。

2012年最新回顾性队列研究(基于25家医院、49个ICU、65752例患者)显示:日间低强度或高强度医师配备基础上,夜间增加重症医师配备,病死率卜降(OR=0.42,95%CIO.29~0.59;OR=0.47,95%CI0.34~0.65)(2b证据)。

推荐意见:1.大型教学医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推荐封闭式NICU管理,神经重症医师(受过重症医学专业训练,掌握神经重症专科知识与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全面负责患者临护与治疗,并采取高强度神经重症医师配备,以便实施标准化救治方案。

(A级推荐)2.中小型医院推荐开放式NICU,神经重症医师协助神经科主管医师进行监护与治疗,并加强夜间和节假日神经重症医师配备。

(A级推荐)(二)NICU病房建设2006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推出《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中国ICU建设指南》)。

2011年欧洲重症医学会推出《重症监护病房结构与组织基本需求推荐意见》(以下简称《欧洲ICU建设推荐意见》)。

2012年美国重症医学会推出《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指南》。

基于上述3个指南对ICU病房建设提出的建议,结合中国NICU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NICU地理位置:NICU应方便神经重症患者急救(急诊科)、检查(如神经影像中心)、治疗(如血管介人中心)和运送(“绿色通道”),同时还须考虑临近神经科普通病区、心内科和呼吸科,为多科协作提供条件。

(A级推荐)2.NICU病房规模:大型医院NICU床位数6~12张,神经科为重点专科的医院可适当增加床位数,但需分区或分组管理,以保证医疗质量。

小型医院NICU床位数6~8张,或纳入综合ICU的一个专业组,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床位使用率达75%~85%可作为NICU 规模是否合理的参考依据。

(A级推荐)3.NICU环境条件:良好的通风条件: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至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良好的采光条件:最好装配日光源;良好的室温条件:最好装配独立室温控制[(24.0±1.5)℃]和相对湿度控制(45%~55%)设备;相对独立的区域划分:最好划分为病床医疗区、医疗辅助区、污物处理区和医护人员生活区;合理的医疗流向条件:最好人员流动与物品流动通过不同进出通道。

具备上述条件之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相互干扰和交叉感染。

(A级推荐)4.NICU综合布局:(1)病床医疗区:至少每10张床设置l~2个分隔式房间,以便分隔精神障碍、特殊感染和特殊治疗患者。

住人力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尽可能达到全部为分隔式房间或单问。

分隔式病房或单间的隔离装置最好为可透视性玻璃,以便医护人员观察患者。

开放式病房的每张床位占地面积15~18m2,或病床间隔2.5m;分隔式病房或单间的每张床位占地面积18~25 m2,以便于技术操作和减少交叉感染。

床头保留一定空问,以便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和颅内穿刺等操作技术实施。

中央工作站摆放在病房医疗区中心,以充分发挥监护管理功能,但不能取代床旁护理工作。

(2)医疗辅助区:NICU辅助用房面积是病房医疗区面积的l.5~2.0倍以上,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家属谈话室、探视室、治疗窒、仪器存储室、处置室和污物处理室等。

(A级推荐)(三)NlCU医疗管理《中国ICU建设指南》和美国危重症协会均提出ICU医疗管理和收治范围建议。

基于上述2个指南和文献,结合中国NICU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NICU规章制度: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补充和完善符合NICU工作性质的医疗管理文件,如工作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工作指南、工作流程、诊疗常规、应急预案和各类医护人员工作职责等,以保征NICU医疗质量。

(A级推荐)2.NICU收治与转出标准:制定收治患者范圈,如伴有颅内压增高、昏迷、精神障碍、癫痫持续状态、呼吸泵衰竭的卒中、脑炎或脑膜炎、颅脑外伤、脊髓神经肌肉疾病、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以及特殊专科治疗患者,以充分发挥NICU监护与治疗作用。

制定NICU收治与转出标准,参考重症或神经重症评分系统,如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态评分和急性生理评分等。

(A级推荐)二、NICU仪器设备醚置NICU须配置必要的监护治疗仪器设备,特别是针对与神经重症相关的脑、心、肺、肝、肾、凝血、胃肠道和内环境等重要脏器系统病理生理学变化的监护治疗没备,以供随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NICU病床和床周设备配置《中国ICU建设指南》对ICU每张床化配置提出具体建议。

《欧洲ICU建设推荐意见》对床周配置提出详细建议。

基于上述2个文献,结合中国NICU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病床设备配置:每床配置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为供电、供氧、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提供支待;每床装配电源插座至少12个,氧气接口至少2个,压缩窄气接口2个,负压吸引接口2个;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的线路分开,每床电源为独立反馈电路供应,每一电路插座都在土面板上有独立的电路短路器,最好备有不间断电力系统和漏电保护装置;每床配置适合神经疾病患者使用的病床和防褥疮床垫;每床配置独立手部消毒装置和神经系统体检工具,以减少交叉感染。

(A级推荐)2.床周设备配置:床周配置电子医疗工作站(固定或移动),以管理患者资料、图像、实验室报告和监护结果,并备份纸质材料以防系统崩溃;阅读装置,如阅片器或电子影像资料读取屏幕;交流装置,如电话机或对讲机、人工手动报警系统、上网多媒体和非语言类交流系统等;可锁定橱柜(可手推下替代),以存放药物、伤口敷料、取样设备、插管材料、急救药品以及部分一次性用品,并摆放在强制性和易识别空间处;可移动橱柜,以独立存放干净或污染物品;监测仪器设备等。

(A级推荐)(二)NICU基本仪器设备配置NICU基本仪器设备是完成生命支持和重要器官功能保护的重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