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和结构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体裁与体例辨析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体裁与体例辨析作者:李玉龙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第05期【摘要】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体例问题,向来存在争议,而且对体裁和体例之间的界限不是太清楚。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从体裁方面讲,实际上仍属于“章节体”,从体例方面来看则是“专题”体例。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科书体裁体例章节体专题形式【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成果批准号:GS(2010)G0988.【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6-01就一般历史书籍而言,体裁、体例都有比较明确的界定。
体裁,是“史书在表述上的形式”[1],是“就各类史书之间之不同的表现形式说的” [2]。
我国传统的史书体裁有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记事本末体、学案体、表、图、评论等。
到了近代,历史书籍大多采用章节体。
体例,是“关于一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 [3]。
涉及到断限、标目、编次、记事、记地、记人、载言、载文、征引、议论、注释等。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体例问题,向来存在争议,而且对体裁和体例之间的界限不是太清楚。
到目前为止,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和体例的叫法有,“新的通史体裁”“通史章节体裁”“章节体”“历史教科书体”“通史体裁”“专题形式”。
这些叫法,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通史”从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一种体裁形式。
《辞海》解释“通史”是:“贯通古今的书”。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解释“通史”为:“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作叙述的史书”。
当代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认为,“通史作为传统,既是中国史学体例的一种表现也是史学精神的一种展现” [4],通史体例主要是指要做到“时贯古今”,通史精神是指要能够“通古今之变”。
关于“通史体例”,刘家和先生还强调“古今历时性纵向之通”和“空间里的共时性的横向之通” [5]。
人教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理念及框架结构介绍——做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事(连云港初中历史七年级教材培训) (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 放的时代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 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与发展
2.特点二:内容“重点”突出,呈现方式点线结合, 简约呈现中国古代历史。
让我们再看一看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具体内容的呈现 方式 :
首先七年级教科书关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8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23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27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1 第8课 百家争鸣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42 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47 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51 第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54 第13 课 东汉的兴亡 ........................................................... 58 第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62 第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 第16 课 三国鼎立 ............................................................... 74 第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78 第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82 第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86 第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 90 第21 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96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使用教材:《史学概论》参考教材:姜义华、瞿林东《史学导论》;白寿彝《史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历史专业必修课程。
须学生具有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基本知识,及在相关专业学科如文献学、目录学、史学史等课程的学习中打好良好的基础,由此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才能对史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具备更广阔的视野。
其教学目的为:1、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具体内容:史学概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文字史料: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校勘学、辑佚学、考据学、训诂学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当代史学如计量史学及其方法,比较史学及其方法;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文学、哲学等关系;历史认识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史学著作的内容和形式;史学著作的体裁及其演变史学著述的体例;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历史学的功能,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和基本素养。
2、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梳理清楚各种理论的源流脉络,另一方面要注意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
3、史学概论这门课程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史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科起到补缺的作用。
二、课程定位史学概论则是历史学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但史学概论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起步晚;课程理论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大的较确定的体系,也较零散。
但也正因如此,有关这门年轻的学科本身的分歧很多,讨论也较热烈,逐渐趋向形成共识。
有人主张本学科可作为历史专业的入门课,应是历史系学生跨入研究领域的入门或向导。
但仅此是不够的,我们更多地应该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史学领域和未来目标,应以历史学为对象,着重研究历史和历史学中带有共同性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使学生从总的方面,对史学有一个概括了解,了解在史学内部曾经出现过什么重要的问题,已经解决的程度及应该继续工作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1、突出历史学研究实践的“典型”与“前沿”。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简介(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分册)
教 材 编 写 的 指 导 原 则
3.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贯彻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 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范 围,设计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及具体内容。 4.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 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并要体现当 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 需求,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需求。
评审专家认为历史教材主要特点有: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 史叙述与阐释中,做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 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全面系统,深 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 展格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 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 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 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 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旁设: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实现国家主 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教材工作 事关重要,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教 材建设,提出要把教材建设作为一 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以高度的 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实抓好。 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涉及 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教材、涉及民族 问题的教材,要不断强化统筹管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 学教材建设。2009年,中央宣 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对中小学教材编写进行专题研 究,指示教育部要组织编写德 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教 育部在颁布了新课标后,着手 组织这三科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香山中学邓雅丽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进行说课。
1、说教材2、说课标3、说课(对第一课《鸦片战争》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编写特点趣味性、生动性;启发性、探究性;科学性、思想性;适应性、时代性。
2、编排体系“人教版”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的是:专题与时序相结合的方式。
教材体例分为教材结构、单元结构、课文结构。
⑴教材结构为说明、目录、主题课文、主题活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近代部分)附录、后记构成。
⑵单元结构为单元主题页、主题课文、主题活动。
⑶课文结构为导入框、正文宋体、小字楷体、文献资料、图表、动脑筋、注释、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
3、初中历史课程横向上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4、以八年级历史上册为例进行同类知识的简要纵向整合:中国近代史三条主线: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其中1课----5课,14课---16课为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其余的课为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5、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谈几点教学建议: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②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③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⑤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⑥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6、根据教材内容谈如何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拓展资源和课外资源:①首先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如历史教科书,它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还可以利用通俗的历史读物、历史小说等。
②第二是利用物件,如图表、多媒体等,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倾听历史的声音,身临其境,体验历史。
③第三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资源,发挥教师潜力,放飞学生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④第四利用网络资源。
从中获取大量历史信息,增长学生的见识,增长眼界。
二、说课标1、初中历史课程总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历史教科书体裁和体例探析
弋r 0
印书馆出版了夏曾佑按章节体编写的中学历史教
科书一一 《 新编 中国历史教科书》 。由于该 书的 体 裁 和观点 都很 新颖 , 曾轰 动 了整个 历史 教育 界 。
章节体 历史 教科 书着 眼于 历 史 学科 体 系 , 目清 纲 晰 , 构简 明 , 于从 多 角度综 合叙 述历史 发 展脉 结 便 络, 注重分 析 和 阐述 历 史 知 识 的 内在 联 系 , 2 故 0 世纪 9 0年代 之前 , 直为 内地 中学历史 教 科书 的 一 唯一体 裁 , 至在 9 甚 0年代之 后 至本世 纪初 新一 轮 基 础教 育课 程 改革 之 前 , 中历 史教 科 书仍 沿 用 高 章 节体 编 写 。值 得一 提 的是 , 港初 中历 史 教 科 香 书 至今仍 有 些版 本 采 用 章节 体 编 写 , 由现 代 教 如
“ 书籍的结构是指体例 , 日类例 , 或 即在一定 的体 裁 形 式下 所 采用 的组 织 规则 和方 法 。历史 著作 的
结 构 是 由许 多类 例组 成 的 , 如正 文之 前有 序作 、 例 前言 、 例 、 凡 目录 等 , 文 之 中有标 题 、 释 、 评 正 注 点
作者 简介 : 李
写 章法 和表 述方 式 主要 有编 年体 、 纪传 体 、 事本 纪 末 体和 章节 体 等 ; 史 教 科 书 的 编写 组 织 方 式 有 历 逻辑 式 的组 织方 式 ( 括通 史 体 裁 ) 心 理式 的组 包 、 织方 式 和 教 育 式 的 组 织 方 式 ( 专 题 史 ) 种 。 如 三
中图分类号 :62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8 7 ( 00 0 —3 -4 10 -0 8 2 1 ) 41 1 0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新世纪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1 —5 课)
(单元引言:内容、目的) 单元引言:内容、目的)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1.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 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 了解魏源的主要思想。 了解魏源的主要思想。
■ 这一历史过程主要包括二十世
纪中国发生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纪中国发生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教材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依据“课程标准”,遵循历史 发展主线与阶段性特征相结合的原 确定学习主题式单元。 则,确定学习主题式单元。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主线的两个侧面: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主线的两个侧面: 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 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近 代化的艰难起步和为中国的近代化 进程扫清障碍的民主革命。 进程扫清障碍的民主革命。
第3课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
甲午中日战争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 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 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 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 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 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 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第4课
第14课 14课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
国民革命的洪流
1.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 胜利进军。 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2.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第15课 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23年义务教育历史教材标准
2023年义务教育历史教材标准1. 引言本标准旨在规定2023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材的内容、结构、编写要求等,以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2. 教材内容2.1 古代史-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历史阶段的主要内容;- 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文化等;-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2.2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 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文化等;-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文化繁荣和社会变革。
2.3 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 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文化等;- 现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3. 教材结构3.1 教材分为小学、初中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3.2 教材采用主题式、模块化、线索化的编写方式,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3.3 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适当穿插历史地图、图片、图表、资料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编写要求4.1 教材编写应遵循历史事实,注重学术性、权威性和准确性;4.2 教材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3 教材应体现时代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4.4 教材应注重可读性,文字表述简练、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5. 评价与反馈5.1 教材编写完成后,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保教材质量;5.2 教材使用过程中,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评价和反馈,对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5.3 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材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材的持续改进。
6. 附则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由教育部负责解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余桂元一、课时安排依据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共70课时。
上册用一学期,有35课时。
新教科书实际只编写了22课,每课教学为1课时,共需22课时。
其余课时由各地、各校灵活掌握,包括4节活动课和1节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课,以及讲授乡土史教材或民族史教材、校本教材等。
二、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又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叙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连绵不断、源远流长。
自夏朝以来的王朝体系,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连续发展的轨迹,这是一种国情。
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线索还缺乏了解,不易把握纵向脉络,因此,新教科书采取了以主要朝代的兴衰更替反映时序的办法,予以弥补。
本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
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综合性的看问题,又因为侧重于文明的起源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少讲或不讲,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回避了学术界近年来讨论比较激烈、争议比较大的社会形态的划分问题,同时又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而对于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发展与衰亡、东汉的兴亡等传统教科书必讲的内容,有的用楷体字简略叙述,有的干脆不涉及。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
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
马来西亚国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浅析
知识文库 第10期237马来西亚国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浅析周雅慧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选用内容是否科学得当,是完成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和作用,体现历史课程的宗旨与发展趋势。
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国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例、结构设置、内容选取内容,以期获得供我国借鉴学习历史教科书编写参考的可取之处,填补我国历史教学界对马来西亚历史教科书研究的空白。
1 马来西亚历史教科书编写概况马来西亚是一个新兴的多元化经济国家。
经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突飞猛进,被称为 “ 亚洲四小虎”之一,是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人口拥有多个民族,主要为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
马来语为国家国语,编写历史教科书的部门为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该机构为马来西亚的语言与文学规划及发展署,兼该国的主要出版社。
迄今为止,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已经出版了5000多种图书。
在马来西亚,历史学科在初中和高中都被归入核心课程,自1956年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成立以来,总共出版过四次历史教材,进行过三次修订。
马来西亚教育部设置有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历史为文理科的必考课程。
2 马来西亚国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结构、章节安排马来西亚国民版初中教科书共有三册,具体为第一、二和三册,分别用于13-15岁适龄学生学习,而高中教科书共有两册,具体为第四册和第五册,分别用于16-17岁适龄学生学习,一本教科书供一年的学习量。
本文具体分析国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
马来西亚高中历史教科书从组成部分来看,可以分为:学习目的栏、知识导图、信息窗、课中练习、插图、网络知识指引、总结、课后测试与评估八个部分。
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在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时,使用专题式结构,具体涵括了文明史、宗教史、英国侵略时期的社会历史、民族主义发展历史以及近代马来西亚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等内容。
关于世界历史的内容具体介绍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道的开辟”、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3 马来西亚国民版历史教科书的特点 3.1 马来族原住民历史占比大依据马来西亚教育部政策倡议中心于2015年颁布《中学历史教学与教科书测量改进措施》中,对现有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进行剖析,指出世界历史的部分十分有限且不够平衡。
高中历史课本编排情况汇报
高中历史课本编排情况汇报高中历史课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教材,其编排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次汇报中,我将就高中历史课本的编排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首先,高中历史课本的编排结构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大部分。
在古代史部分,课本通常从远古时代的人类起源、文明的发展,一直到秦汉时期的历史演变,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衰和演变。
在近代史部分,课本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而在现代史部分,课本则涵盖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对外关系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高中历史课本的编排内容注重历史事件的逻辑串联和脉络清晰。
课本中会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秦朝的统一、汉唐的繁荣等。
同时,课本还会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演变。
此外,高中历史课本的编排还注重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的介绍。
课本中会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孔子、孟子、康熙、乾隆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思想。
同时,课本还会对历史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传统。
最后,高中历史课本的编排还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课本中会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如诗词、书法、绘画等进行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课本还会对中国现代的文化创新如文学、艺术、电影等进行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本的编排情况在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脉络清晰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质量。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思想和历史文化的介绍和分析,课本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知识,促进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的提升。
希望未来在历史课本的编排中能够进一步完善,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说教材
八年级历史(下册)说教材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大冲中学的刘新星,我今天说教材,说的是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整体:(一)、知识结构1、中华书局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社会主义成立、探索和建设三个部分,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内容,因此这册教科书的编写特点主要表现为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2、教科书的整体内容是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三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三个单元和课程标准前三个学习主题基本保持一致,以历史的纵向发展为主线。
(二)、课标目标我们知道: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排的,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
我们说教材,就是我们要读懂课标,读懂教材。
目的是利用好教材这个工具,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完成好教什么的任务。
那么,我们历史应该教什么呢?我们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教材的主题、掌握知识点与主题、课题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会了解历史线索,了解每单元、每课题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完成好课标中的内容标准。
(三)、课程要求我们应该在以上引导学生掌握什么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一,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解读文字史料、历史图片、表格的能力;三,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四,能在历史情境中,使思想情感得到冲击,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能力。
可以说,我们不仅教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学习历史的能力,才是我们教学的基本任务。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社许斌主任)
李自成出生于陕西米脂县的一 个农民家庭,童年给地主放羊, 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 义后,他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英 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 他称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 李闯王”。
04 教材框架和体例
课文辅助部分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 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 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三科教材的主编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推荐 ,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同意的。历史教材由著名史学家齐世 荣先生担任总主编。
01 教材编写背景
2011年5月,教育部启动三科教材编写项目。按照统一部署,对 书稿进行修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编写组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 见,不断修改稿件,精益求精。
导言通过诗歌、故事、问题
等引出本课的正文内容,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材料研读》选取原始史料,通 过典型的、具体的史料,提出有 启发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阅 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知识拓展》是正文内 容的延伸与拓展,拓展 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 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03 教材特点
符合初中学生实际,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学
04 教材框架和体例
课文正文 课文不分大小字,正文内容一气呵成,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 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每课一课时,一般分为三个 子目。正文每课大约在1000字内。如果完全讲授,正常情况下,教 师可以在20-25分钟左右讲完这些内容。
课文辅助部分
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 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新教 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 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参加历史教材编写工作的人员共38人,其中: 从职称上看:正高职称27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5人。 从工作属性上看:大学教师29人,研究所研究员3人,人教社教 材研究人员6人,中学教研员2人。
中学历史新课程教科书体例的弊端及高考复习策略
中学历史新课程教科书体例的弊端及高考复习策略中学历史新课程教科书是按模块、专题、中外历史混合编写的,这种模块专题体例给中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弊端。
本来人类历史是按照时间顺序从前到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地发展着的,但新课程教科书的模块体例人为地割裂了历史的横向联系,割裂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使很多完整的历史事件呈现在不同的模块中,造成了历史事件的支离破碎,造成了知识点的分散、重复、缺失,学生学起来好比盲人摸象,弄不清事件的原委,说不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专题体例又人为地割裂了历史的纵向联系,使很多历史事件在缺乏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孤立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只能孤立地一个一个地硬性接受历史知识,弄不清历史的发展脉络。
同时这种模块专题体例,又打乱了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先发生的后发生的,中国的外国的,交错编排,造成了时序上的错乱。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这种体例不但不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反而几乎造成了历史知识的混乱,学生分不清个先后,道不出个原委,理不清个脉络,“历史变成了一团难理的乱麻”。
但不管怎样,课标就是课标,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怎样有效地使用新课程教科书,怎样有效地进行高考复习,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此,我设想如下。
一一轮复习打乱模块界限,重构通史体例,以恢复学生因模块专题体例而造成的时序错乱,大致理顺历史的发展脉络。
这里说的时序,不是指所有事件的时间,主要是指重大事件的时间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这轮复习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用数轴图示按中国史、世界史分别构建宏观知识框架,即将三个必修模块的各专题按古代、近代、现代的类别分列于中国史、世界史的数轴上。
因目的是纠正学生错乱的时序概念,初步理顺历史的发展脉络,因此一定要用数轴图示构筑时间的空间概念,不能简单地用文字表述。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论第一章:绪论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定义:以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以历史教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
二、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对象: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价)内容:探究性教学:1、探究历史教学原理(为什么教和学);2、探究历史教学内容(教材)教什么学什么。
3、探究历史教学模式(怎么教、怎样学);4、探究历史教学的评价(教的如何,学的如何)。
专题式教材,贯通古今中外,一定要充实学科知识,这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以马列主义,毛思,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学科性质一认为:应用教育科学范畴;二认为:理论教育科学的范畴(都应属于应用教育的范畴,是综合科学)。
四、研究现状五、学习的意义和要求p12-16:要提高认识;态度端正(按老师要认真去做);充分的理论功底;注重实践(观摩、操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一、中学历史课的地位和作用1、历史和历史学: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学:对历史的研究。
2、地位:是实现中学培养目标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按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并为高一级院校培养、输送人才,坚持社会主义与教育相结合,教育为人民服务。
3、作用:(1)、是现实中学教育目标的一门基础科学:工具类课程:语文、英语、数学知识类课程:历史、物理、化学技术类课程:计算机、体育、音乐。
政治类课程:法律、哲学、思想政治(2)、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课程。
(3)、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知识宝库。
二、制定任务的依据:p63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3、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三、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1、教学目标:课改的“三维目标”p71(1)、知识与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而言之,历史教科书的设计要做到: 1、生动活泼、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述和丰富多彩的 图表编排,以增强课本的趣味性、形象性、可读性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史料、导言、提要、索引等的设计,使教 科书具有学习指南的性质,带有读书笔记的功能, 充当史料选集的作用。
3、通过思考题、提示语、活动课、探究性作业等 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 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特点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 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 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 明显的不足。
章节体 编纂体例 合编和混编
一、以章节体为主的多样的编纂体例
思考:啥是章节体呢? 顾名思义,它是以章节为顺序来组织内容,或 叙述整个历史过程,或叙述某一类历史事件的一 种体例。 它吸收了古代史书体裁之长,以时间顺序分章 叙述史事,每章节各有标题,叙一事的始末,间 有人物事迹穿插其中。这种体例是现代化的产物, 从清末以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多采用章节体编 写。
历史教科书的结构研究
基础性结 体现教学 体现教科 包括基本 内容为主 书的依据 课文、补 课文系统 构 性(确定教 充性课文、 学内容的深度 史料性课 和广度,保证 其知识符合教 文、绪论 学目标和学生 性课文探 的年龄特征) 究性课文、 依附于课 课文辅助 文系统, 又具有一 系统 定的独立 性 体现教学 体现教科 包括图表、 方法为主 书的工具 课旁提要、 体现教科 性(使学生 课文注释、 掌握知识,实 书的 课文思考 现教学目标的 题、课后 工具) 习题等
混编的理由
(一)中外历史相互联系,难以截然分割 如: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其导 火索,而正是由于此会将中国山东的权益划归日 本等内容才有了中国青年学生的斗争目标等等)
(二)可突出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伟大价值 如: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可打破国界的狭隘关键 如: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优缺点
1、优点 纪传体史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从编纂 学的角度来看,可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 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 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以人物为写作重心,所以纪传体能够生动形象 的刻画出人物,使其栩栩如生 2、缺点 「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 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 缺陷。到南宋,始出现了克服编年、纪传二体缺陷 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源自什么选择这种体例?
系统性强,分门别类,适合表述历史发展 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容量大,系统性强 作为教科书的体例,可按照课时的要求讲 授对象的水平程度而灵活编排内容,做到 脉络清晰,简明扼要,便于初学。
其他的编纂体例?
课题体 统编体
小组讨论:本国史和外国史应采取合编 小组讨论: 还是分编的方式?
分编的理由或合编的问题有哪些?
合编会使本国史教学受到削弱,从而影响 学生对本国史的认知 合编若处理不当,呈现的知识仅仅是本国 史和外国史的拼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 “整合”。
小组讨论结论:
无论是合编还是分编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此问题也难以在短时期内达成共识,编纂 教材的理论与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 许合编和分编长期共存、相互借鉴对历史 教材的进步和多样化的发展不无裨益。
纪事本末体
(一)概念: 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 起的史书体例。
(二)举例
1、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 2、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 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 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贯通 古今,自成系统。这是各朝代的纪事本末。
(二)举例:
1、《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 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 传》 3、《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 宋司马光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
(二)举例: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简介: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西汉司马迁编纂 。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 终于汉武帝太初 年间结束,共计一百三十篇,分别为十二本纪、 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 它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 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中国的官方正 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 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历史教科书的结构
概念理解 1、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 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说,它指的是 教科书由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 2、它规定了微观的、每个单元(课)教学内容的 编排样式。 3、它需要采取和运用多种形式,如课文(文字表 述)、图片、图表、作业、练习等,以便于学生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
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和结构
思考:中国古代史书编纂 体例有哪些呢?
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体例有:
编年体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典志体 国别体 断代史 通史
编年体
(一)概念: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 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 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 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 联系。
(三)优缺点
优点:
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 间及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因果发展趋势,并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
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 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 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纪传体
(一)概念: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它以本 纪、 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 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