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办法
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豫发〔2015〕13 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豫政〔2015〕2 号),推进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与发展,提升平台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平台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等。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省内某一行业或领域内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组建的研发中心,其任务是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发和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重点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结合应用开发研究,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实验研究体系,是全省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指具有较高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围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提供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的创新型实体机构。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指具备一定场地、设施、专业服务人员等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以开展科技金融结合为核心业务的服务载体,主要分为综合平台和专业平台两类,以开展科技金融信息服务为主。
国际联合实验室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平台,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国际科技人才和开展国际科技交流的窗口,是依托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建立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对本领域或本地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
第三条平台建设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凝聚创新资源,根据我省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科研创新平台规章制度

科研创新平台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科技创新、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单位下属所有科研创新平台。
第三条科研创新平台是指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制度、新业务等为目标,提供科学研究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专门机构。
第四条科研创新平台应当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强化科研团队建设,促进科研成果产出,提高科研创新绩效。
第五条科研创新平台管理机构应当依法行使职权,规范科研活动,强化科研监督,保障科研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二章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第六条科研创新平台应当建立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负责平台整体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开展会议,研究制定科研创新平台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目标和措施。
第八条科研创新平台应当加强团队建设,培养科研人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第九条科研创新平台应当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规范科研项目申报、评审、实施和验收。
第十条科研创新平台应当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做好科研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第三章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第十一条科研创新平台应当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管理制度,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第十二条科研创新平台应当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第十三条科研创新平台应当开展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四章科研创新平台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第十四条科研创新平台应当建立科研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和创新活力。
第十五条科研创新平台应当定期开展绩效评价,对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进行综合评估。
第十六条科研创新平台应当建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给予奖励。
第十七条科研创新平台应当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未尽事宜,按照相关法规和政策执行。
第十九条本规章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条本规章制度解释权归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
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办法

绍兴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暂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公共科技平台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增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根据《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绍兴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指通过有效优化和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的平台,是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提供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人才培养等各类公共科技服务的载体。
第三条平台建设旨在整合绍兴区域科技资源,搭建和提升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全市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高效服务和有力支持。
第四条平台主要依托在绍具备丰富优质的科技基础条件、较强的科研开发与服务优势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重点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通过提供研究开发、技术推广、,软硬件共享、产品检测、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服务,构建直接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开放性技术平台。
管理机构与建设单位的职责第二章.第五条绍兴市科技局会同绍兴市财政局根据全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组建和管理工作。
绍兴市科技局负责制定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平台建设的年度计划与经费预算;组织平台建设过程中的检查监督、考核评估和验收;综合协调并处理平台建设运行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平台绩效评估。
绍兴市财政局会同市科技局审批平台建设的年度经费预算,审查平台年度经费汇总决算;检查、监督平台建设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检查、监督平台绩效评估。
各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本地区本行业的平台建设中长期规划的编制,负责新建平台的组织和推荐工作;参与组织实施平台建设,指导平台的运行和管理;落实平台建设的配套经费;协调平台牵头建设单位与参加单位的关系。
第六条平台建设单位是我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具体实施主体,负责承担平台的具体实施和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制定平台建设方案和行业科技发展规划,按照平台建设计划完成规定任务;为平台建设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自筹经费;明确运行管理机构,完善平台运行体制;定期报告平台建设进展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等,接受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的管理、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估。
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2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豫发〔2015〕13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豫政〔2015〕2号),推进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与发展,提升平台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平台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等。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省内某一行业或领域内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组建的研发中心,其任务是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发和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重点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结合应用开发研究,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实验研究体系,是全省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指具有较高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围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提供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的创新型实体机构。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指具备一定场地、设施、专业服务人员等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以开展科技金融结合为核心业务的服务载体,主要分为综合平台和专业平台两类,以开展科技金融信息服务为主。
国际联合实验室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平台,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国际科技人才和开展国际科技交流的窗口,是依托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建立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对本领域或本地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
第三条平台建设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凝聚创新资源,根据我省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动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实践,鼓励高校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加快促进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5〕49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的通知》(京教研〔2015〕1号)、《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管理办法(暂行)》,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平台”是依托北京市属高校建设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以科技进步、工艺升级、提高效益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为重点,以科研专利、知识产权、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标准,培育一批学科带头人,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实体,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引领的科研成果,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有利于高校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进而提升北京高校的国际创新地位和竞争实力。
第三条“创新平台”坚持“高端引领、任务导向、竞争择优、改革创新”的原则,任务实施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支持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吸引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国际创新力量协同发展,促进优质资源加入“创新平台”。
第二章平台建设第四条高校根据拟推荐的学科主任和已明确的项目任务,依法注册登记“创新平台”实体,通过理事会聘任学科主任,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组织成果转化等业务工作。
“创新平台”实体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条“创新平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学科主任负责制,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理事会章程,构建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科学界定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与制衡机制。
第六条“创新平台”理事会是平台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学校相关负责人及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校外人员组成。
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2020

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集聚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加强和规范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管理相关规定,结合自然资源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平台是自然资源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自然资源科技前沿和事业发展需求,凝聚创新资源、实施重大创新任务的重要载体。
按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等科技创新活动特点,在自然资源部具备竞争优势的学科领域,有序布局建设一批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自然资源治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打造科技支撑力量。
第三条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创新平台按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三类建设运行。
实验室主要开展自然资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中心主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工程化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应用示范,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野外站持续有效开展野外科学观测、监测与综合研究,试验示范创新成果,系统获取自然资源科学数据,为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资源共享提供支撑服务。
第四条创新平台建设坚持“需求引领、协同创新、夯实基础、滚动发展”的原则。
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创新环境,赋予依托单位对创新平台管理的自主权,强化评估督导,推进创新服务。
鼓励创新平台聚焦国家、行业和区域重大需求,联合应用单位、企业等优势创新团队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提升自主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五条自然资源部负责创新平台的宏观管理,部科技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主要职责是:(一)贯彻国家有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统筹规划和布局。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0.11.02•【文号】自然资办发〔2020〕49号•【施行日期】2020.11.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部机关各司局,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制定了《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
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原《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修订)》(国土资发〔2016〕152号)、《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国海科字〔2016〕534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国测科发〔2014〕1号)、《国土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国土资厅发〔2017〕46号)、《国家海洋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国海科字〔2010〕690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测办发〔2017〕205号)、《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国土资厅发〔2017〕45号)同时废止。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020年11月2日附件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集聚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加强和规范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管理相关规定,结合自然资源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平台是自然资源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自然资源科技前沿和事业发展需求,凝聚创新资源、实施重大创新任务的重要载体。
成都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资助管理办法

成都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资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成委发〔2018〕22号)、《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成委发〔2017〕23号)等文件部署,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构建我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促进产业功能区创新能力提升,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技创新平台,是指围绕产业功能区创新发展,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研发,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吸聚人才团队在蓉创新创造,依托科技型企业组建或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性平台,包括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围绕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蓉布局建设,将其纳入全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统筹支持。
第三条平台支持经费纳入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按照财政专项资金有关规定规范使用。
第二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第四条本办法所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指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部委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我市围绕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建设的其他重大创新平台。
第五条采取后补助支持方式,对以下新获批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一次性给予300万元配套资助:(一)科技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二)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含国家地方联合);(三)科技部会同有关国家部委批准建设的其它国家级创新平台。
申请配套资助应满足以下条件:(一)申报主体为在蓉注册并纳税的科技型企业或在蓉高校、科研机构,且为平台第一依托建设单位;(二)配套资助申请须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获批后一年内提出。
第六条遵循“成熟一个,支持一个”原则,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对以下新获批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按经市委市政府决策程序确定的相关政策予以综合性支持:(一)国家统筹组建的国家实验室;(二)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三)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设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四)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配套研究平台;(五)我市围绕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建设的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产业创新的其他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管理办法(1.4)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管理办法(1.4) 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科技创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建设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加强对科学研究、科技成果管理、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全面提升建设管理水平,结合赣龙铁路GL-2标工程特点,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铁大桥局赣龙铁路GL-2标工程指挥部、各项目部及所属架子队。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第一条指挥部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部科技创新工作。
组长:指挥部指挥长副组长:常务副副指挥长总工程师副指挥长成员由指挥部各部室部长、负责人和项目部经理、总工程师担任。
第二条领导小组职责:组织科研课题的申报;组织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评审;组织科研课题的内部评审;组织科研成果的鉴定;负责科技创新的奖励与考核。
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设在指挥部部工程技术部,办公室主任由工程技术部部长担任,负责科技创新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章课题立项第一条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专题项目研究方式,研究和解决工程建设施工和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试验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国产化等方面的关键难题;研究和解决工程管理和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等。
第二条建立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每年投入科技创新经费不少于10万元,用于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研究的投入。
第三条科技创新计划实行课题制管理。
1. 各项目部根据自身承担建设任务的特点,进行科技课题立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课题的立项由各项目部申报,指挥部工程技术部组织研讨、选题、编制申请报告及向上级单位办理赣龙铁路GL-2标科技创新立项事宜。
2. 对未报上级单位立项的课题,可选定一定数量的课题作为指挥部立项课题。
第四章经费资助第一条指挥部评审立项的课题由指挥部全额资助。
第二条对各项目部自立的科研项目,如成果被指挥部采用并应用到项目的,可以给予一定的资助,资助原则上要求有1:1配套项目经费,并由各项目部负责本单位科技创新经费的日常管理。
海南省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办法

海南省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海南省科学技术厅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海南省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琼科〔2018〕400号)相关要求,推进海南省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与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包括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省级星创天地、省级大学科技园等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载体。
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所包括各类载体需另行制定具体的定位、认定条件等,作为本管理办法的附件。
第三条科技创新创业平台重点围绕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创投资金、创新创业人才、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要素,为初创企业、创新团队、创客等创新主体提供物理空间、共享设施、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投资融资服务、创业辅导、创新资源对接等专业化服务,推动高校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孵化科创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第四条海南省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原则上采用省、市县分级—3—认定,由市县科技管理部门认定市县级创新创业平台,运行成效显著,符合省级认定标准,按程序推荐,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择优认定省级创新创业平台。
省级大学科技园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直接认定。
第五条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全省创新创业平台宏观管理、省级创新创业平台认定和考核及业务指导工作。
具体职责如下:(一)负责全省省级创新创业平台政策制定、统筹布局等宏观管理;(二)负责省级创新创业平台认定组织和年度考核工作;(三)指导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开展市县级创新创业平台培育、认定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市县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创新创业平台的具体服务、认定、省级创新创业平台推荐、日常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
具体职责如下:(一)负责制定本市县创新创业平台的管理办法;(二)负责区域内市县级创新创业平台的认定和考核;(三)负责省级创新创业平台的推荐工作;(四)负责辖区内省级和市县级平台服务、日常监督管理、业务指导等具体工作。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厦门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管理制度的通知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厦门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管理制度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公布日期】2023.12.19•【字号】•【施行日期】2023.12.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厦门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管理制度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加强厦门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管理,保障科创服务平台正常运行,提高科创服务平台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科创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聚集培育科技服务机构作用,制定本制度。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12月19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科创服务平台管理职责第三章机构入驻与管理第四章附则厦门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厦门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科创服务平台”)管理,保障科创服务平台正常运行,提高科创服务平台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科创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聚集培育科技服务机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科创服务平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机构入驻区,包括:科技中心展览馆1号楼、科技中心5号楼2-6楼、交流中心主楼6号楼3-6楼。
(二)综合服务配套区,包括:科技中心会议楼3号楼、科技服务大厅、交流中心主楼6号楼1-2楼、餐厅等综合服务场所。
第二章科创服务平台管理职责第三条厦门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为科创服务平台主管部门,负责遴选科创服务平台运营单位,指导和监督科创服务平台运营单位制定科创服务平台管理细则、开展相关运营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四条科创服务平台运营单位负责科创服务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为入驻机构提供服务。
市科技局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遴选科创服务平台运营单位,每期采购服务时间为三年;科创服务平台运营单位根据采购合同开展各项工作,并向市科技局提交科创服务平台运行年度工作报告(含工作经费使用情况)。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营管理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营管理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成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科技创新平台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的空间,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明确平台的定位和目标至关重要。
是侧重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技术开发?是服务于特定行业还是跨领域发展?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将为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
其次,要搭建合理的组织架构。
这包括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研发团队、技术支持团队等,各部门之间职责明确、协同合作,以确保平台的高效运行。
再者,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可或缺。
先进的实验设备、充足的研发场地以及稳定的网络环境等,都是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
在资源整合方面,要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可以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研发项目等方式,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
此外,政策支持也是平台建设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二、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营是保持其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在人才管理方面,要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定期组织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项目管理也是运营的重要环节。
建立科学的项目筛选机制,确保入选项目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跟踪和监督,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保障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
知识产权保护不容忽视。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和管理,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请专利,提高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长沙市科学技术局长关于印发《长沙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长沙市科学技术局长关于印发《长沙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长沙市科学技术局•【公布日期】2012.12.18•【字号】长科发〔2012〕43号•【施行日期】2012.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长沙市科学技术局长关于印发《长沙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长科发〔2012〕43号各区县(市)科技局、园区管委会、有关单位:为规范我市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改善科研环境,有效组织、优化和整合在长科技资源,提升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公共技术服务水平,特制定《长沙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长沙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长沙市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长沙市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条件支撑体系,是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为规范我市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长沙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平台建设旨在根据我市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效组织、优化和整合在长科技资源,提升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公共技术服务水平,搭建具有公益性、开放性、基础性的科技创新平台,为长沙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撑,建立健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条平台主要依托我市及在长的具备一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通过提供研究开发、技术推广、软硬件共享、产品检测、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服务,构建直接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开放性平台。
第四条平台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平台、创新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四大类。
长沙市科技局每年从科技发展专项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平台建设。
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

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集聚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加强和规范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管理相关规定,结合自然资源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平台是自然资源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自然资源科技前沿和事业发展需求,凝聚创新资源、实施重大创新任务的重要载体。
按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等科技创新活动特点,在自然资源部具备竞争优势的学科领域,有序布局建设一批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自然资源治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打造科技支撑力量。
第三条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创新平台按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三类建设运行。
实验室主要开展自然资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中心主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工程化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应用示范,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野外站持续有效开展野外科学观测、监测与综合研究,试验示范创新成果,系统获取自然资源科学数据,为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资源共享提供支撑服务。
第四条创新平台建设坚持“需求引领、协同创新、夯实基础、滚动发展”的原则。
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创新环境,赋予依托单位对创新平台管理的自主权,强化评估督导,推进创新服务。
鼓励创新平台聚焦国家、行业和区域重大需求,联合应用单位、企业等优势创新团队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提升自主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五条自然资源部负责创新平台的宏观管理,部科技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主要职责是:(一)贯彻国家有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统筹规划和布局。
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办法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全球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驱动力。
为了有效推动科技创新,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科技创新平台,以促进科技研发、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办法对于平台的顺利运营和成果的有效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平台管理的基本原则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办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公平公正原则: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分配、项目评审以及成果评估应当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2. 开放共享原则:科技创新平台应当以开放的态度面向全社会,与各类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开展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
3. 风险共担原则: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应当注重风险的共担,各参与方应依据其投入的资源和责任进行分配。
4. 激励约束原则:科技创新平台应当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也应对各方行为进行适当的约束和监督。
三、科技创新平台管理的基本内容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办法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 平台组织架构:明确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架构,包括平台的设立机构、管理层、工作部门等。
2. 平台运作规程:制定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规则,包括项目立项、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流程。
同时,应明确各方的权责和决策程序。
3. 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创新平台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护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并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明确各方的权益。
4. 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科技创新平台应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激励和奖励在平台上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员和单位。
5. 风险防控机制:科技创新平台应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对可能的风险和挑战进行预测和应对,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
四、科技创新平台管理的实施策略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办法应采取以下实施策略:1. 创新管理理念: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强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整体规划和运营管理。
2. 强化协同创新:鼓励各方加强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平台与产业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与管理研究

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与管理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为了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与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科技创新平台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整合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与管理,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示。
第二章:科技创新平台的概述科技创新平台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种创新资源,为创新主体提供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转移、技术培训、成果评估等一系列创新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
第三章: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1.政策支持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引导企业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平台应该整合区域内的各项创新资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
通过共享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推进产业升级。
3.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应该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
平台应该提供各种良好的研究环境和配套设施,为研究人员提供培训、交流、学术活动等多种机会,提升他们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助力创新发展。
4.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平台应该鼓励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平台应该为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5.市场拓展科技创新平台应该注重市场拓展,通过技术服务和产品推广,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平台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市场开发计划,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
以下几点是科技创新平台应该重点关注的管理方面。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吉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吉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吉林省财政厅
•【公布日期】2021.05.06
•【字号】吉科发国〔2021〕50号
•【施行日期】2021.05.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技计划,科学技术其他规定
正文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吉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吉科发国〔2021〕50号
各有关单位:
为规范和加强吉林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促进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提升创新平台服务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现将《吉林省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吉林省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吉林省财政厅
2021年5月6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公共科技平台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增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根据《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绍兴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指通过有效优化和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的平台,是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提供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人才培养等各类公共科技服务的载体。
第三条平台建设旨在整合绍兴区域科技资源,搭建和提升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全市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高效服务和有力支持。
第四条平台主要依托在绍具备丰富优质的科技基础条件、较强的科研开发与服务优势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重点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通过提供研究开发、技术推广、软硬件共享、产品检测、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服务,构建直接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开放性技术平台。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建设单位的职责
第五条绍兴市科技局会同绍兴市财政局根据全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组建和管理工作。
绍兴市科技局负责制定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平台建设的年度计划与经费预算;组织平台建设过程中的检查监督、考核评估和验收;综合协调并处理平台建设运行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平台绩效评估。
绍兴市财政局会同市科技局审批平台建设的年度经费预算,审查平台年度经费汇总决算;检查、监督平台建设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检查、监督平台绩效评估。
各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本地区本行业的平台建设中长期规划的编制,负责新建平台的组织和推荐工作;参与组织实施平台建设,指导平台的运行和管理;落实平台建设的配套经费;协调平台牵头建设单位与参加单位的关系。
第六条平台建设单位是我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具体实施主体,负责承担平台的具体实施和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制定平台建设方案和行业科技发展规划,按照平台建设计划完成规定任务;为平台建设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自筹经费;明确运行管理机构,完善平台运行体制;定期报告平台建设进展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等,接受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的管理、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估。
第三章申报与立项
第七条平台重点是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二类科技平台。
其中,申请建设专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所属行业应是我市的优势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
申报建设的平台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平台具备良好的组织运行机制。
平台建设和管理班子健全,结构合理,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主管部门配套政策落实。
能够提供平台建设顺利实施的自筹资金、技术支撑和日常运行管理及后勤保障等。
2.平台建设单位在本行业或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龙头作用明显。
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基础资源和技术装备,能充分利用原有科技资源,整合本行业相关重点科技机构资源,为本领域中小企业、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场地。
3.平台拥有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的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领军人物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一定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合作单位间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和业绩,能团结协作、共建共享。
4.已制定符合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平台建设规划。
平台布局合理,并具有明确的专业服务方向、量大面广的服务对象,服务企业一般应超过15家;具备集聚创新资源、组织科技攻关、提供技术服务、实施成果转化、开展人才培养等基本功能。
5.平台需组织实施至少一项以上的有影响的重大科技项目。
项目必须符合行业(产业)发展方向和需求,技术水平高,辐射应用面广,并有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奖励等科技成果。
第八条平台建设项目组织申报与审批立项程序:
1、平台建设项目申报实行常年申报、网上受理、分批审理。
申报单位应根据平台组织申报要求在网上申报系统进行申报。
同时,向市财政局、市科技局提交项目申报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纸质材料各二份。
2、市科技局按规定程序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论证),并对有关结果进行公示。
市财政局对申报项目审批过程中有关经费预算合理性评价进行监督。
3、市科技局下达平台建设项目计划,并与项目平台建设单位签订计划合同书。
4、平台建设项目科技经费补助的审批、拨付方式与程序按照《绍兴市本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四章建设期管理
第九条平台建设实行分步实施、动态调整方式,边建设、边运行、边服务。
平台建设期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其中建设期1-2年,试运行期2年。
第十条平台建设单位须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明确各方职责,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平台工作台帐;在平台建设项目执行过程中,建设单位要注重把资源整合、制度规范以及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保障相关科技条件资源持续增加和对社会开放服务,使平台真正成为服务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资源共享平台。
第十一条平台建设期间,建设单位应定期(每年12月底前)向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报送当年建设进展情况。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将不定期地对平台建设项目进展及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按年度对平台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第十二条验收未通过的平台,在半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做出相应改进后,可再次提出验收申请。
如再次验收未通过者,取消平台资格,并退回已拨付的财政经费。
第五章经费补助
第十三条平台建设所需资金由建设单位自筹和市财政补助经费等组成。
专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平台建设单位自筹为主,同时鼓励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平台的顺利进行。
第十四条财政补助经费主要用于为提升平台创新和服务能力而产生与创新服务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如必要的科研仪器设备费、技术合作费、能源材料费、设计试验费等。
项目建设用房及水、电、气等配套条件,主要通过自筹解决。
第十五条平台建设补助经费管理和使用必须遵守财务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单独立帐,独立核算,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对撤消、终止或验收未通过的平台建设项目,平台建设单位应及时清理账目,编制并上报终止项目的决算,并如数退还已拨补助经费。
第六章运行与发展
第十七条平台建设单位应遵循“整合、完善、提高”的建设思路,建立健全保障平台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机构,逐步实现依靠自身发展,保障平台正常运行的目标。
探索平台在相关科技专项组织、项目评审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和指导服务功能。
第十八条鼓励支持平台承担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完善其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能力。
优先推荐运行绩效好、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平台列入省、国家平台建设计划。
第十九条平台运行过程中,建设单位须于每年向市科技局上报年度工作计划、上年度工作总结等;市科技局每年组织考核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
对评估结果为优秀、具有发展前景的平台,给予适当的滚动支持。
第七章罚则
第二十条平台建设期内,对未达到建设项目合同任务要求的,责成其限期改正;对经整改后仍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调整或撤销,暂停拨付财政经费,情节严重者,收缴已拨付的财政资金,并停止对平台建设单位的科技经费资助:
1、建设单位自筹资金不能足额到位或保障条件不能落实,导致平台难以完成建设的;
2、建设目标发生重大调整,建设内容产生变更,技术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或者由于项目负责人出现变更等原因对项目执行产生重大影响的;
3、平台建设单位有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建设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或因管理不善,或出现其他严重问题,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共同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