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刻蚀PE、RIE、ICP示意图

合集下载

第09章-刻蚀工艺

第09章-刻蚀工艺

微观负载效应
• 微观负载效应
– 对于接触窗和金属层间接触孔刻 蚀,较小的窗孔刻蚀速率比较大 窗孔慢 – 由于光刻胶溅镀沉积到侧壁上, 图形隔离区域的刻蚀轮廓比密集 区域宽
微观负载效应刻蚀轮廓
14
过刻蚀效应
主刻蚀和过刻蚀轮廓
过刻蚀中,被刻蚀薄膜和衬底材料之间的选择性要足够高,避免损失过多衬底材料
15
CF4, CHF3 CF4, CHF3 SF6
4835 6156 2535 7037
半导体制造技术导论(第二版)
第九章
刻蚀工艺
白雪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提纲
• 简介
• 刻蚀工艺基础
• 湿法刻蚀工艺 • 干法刻蚀工艺 • 等离子体刻蚀工艺
• 刻蚀工艺制程趋势
• 刻蚀工艺发展趋势
2


先进的集成电路工艺流程
先进的集成电路工艺流程
4
刻蚀工艺简介
• 刻蚀工艺
– 移除晶圆表面材料 – 图形化刻蚀:去除指定区域的材料,将图形转移到衬底薄膜上 – 整面全区刻蚀:去除整个表面薄膜达到所需工艺要求
34
离子辅助刻蚀实验
离子辅助刻蚀实验及结果
XeF2:纯化学刻蚀;Ar+:纯物理刻蚀
35
刻蚀工艺的比较
纯化学刻蚀 应用 刻蚀速率 湿法刻蚀,剥除, 光刻胶刻蚀 可以从高到低
反应式离子刻蚀 等离子体图形化刻蚀 高,可控
纯物理刻蚀 氩轰击 低
选择性
刻蚀轮廓 工艺终点
非常好
等向性 计时或目测
可以接受,可控
������ =
������1 − ������
2
+ ������2 − ������

ICP刻蚀原理:气体、功率的选择--ICP操作流程

ICP刻蚀原理:气体、功率的选择--ICP操作流程

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刻蚀原理 3二、刻蚀的基本要求9 (负载效应、图形的保真度、均匀性、表面形貌、刻蚀的清洁)三、等离子体刻蚀的基本过程11 (物理溅射刻蚀、纯化学刻蚀、离子增强刻蚀、侧壁抑制刻蚀)四、影响刻蚀效果的因素14 掩膜的影响、工艺参数的影响(ICP Power源功率、RF Power偏压功率、工作气压气体成分和流量、温度)五、附加气体的影响16六、多种条件刻蚀技术18 高速率刻蚀、高选择比刻蚀、特定剖面刻蚀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刻蚀原理包括两套通过自动匹配网络控制的13.56MHz射频电源一套连接缠绕在腔室外的螺线圈,使线圈产生感应耦合的电场,在电场作用下,刻蚀气体辉光放电产生高密度等离子体。

功率的大小直接影响等离子体的电离率,从而影响等离子体的密度。

第二套射频电源连接在腔室内下方的电极上,此电极为直径205mm的圆形平台,机械手送来的石英盘和样品放在此台上进行刻蚀。

激光干涉仪端口ICP功率源水冷却的射频线圈静电屏蔽晶片夹/氦气冷却机制平板功率源实验中刻蚀三五族材料使用的是英国Oxford仪器(Oxford instruments plasma technology)公司的plasma180系统中的plasmalab system100型ICP。

可以刻蚀GaN、AlGaN、GaAs、InP、InGaAs、InGaP/AlGaInP 、InGaAs/InGaAsP等多种化合物材料。

苏州纳米所材料ICP功率:0-3000wRF功率:0-1000w压力范围:1-100mT加工范围:6寸工艺气体:Cl2,BCl3,HBr,CH4,He,O2,H2,N2氦气冷却由氦气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将芯片上的温度均匀化1torr=1.333mbarGaN刻蚀ProfileICP操作流程装片1.在Pump界面点击左边Pump图标下Stop,切换至Vent,120s后打开Loadlock2.涂抹真空油脂:根据片子尺寸大小,在托盘上涂抹均匀一层油脂3.放片:放片的时候要用镊子轻轻夹住样片,将样片一边贴在油脂上,慢慢地放下另一边,用镊子按住样片一端,在油脂上稍稍一动样片,以便赶走样片与油脂之间的气泡,使得样片与油脂紧密粘在一起。

干法刻蚀PPT课件

干法刻蚀PPT课件

PE mode(Plasma Etching mode等离子刻 蚀模式 )
• 化学性蚀刻 • 射频电源接在上电极,基板位于
下电极上
• 在蚀刻中利用自由基与基板的 的化学反应进行蚀刻,是等向 性蚀刻
• 低蚀刻速率 • 低均一性 • 对面板造成的损害很少
RF(13.56MHz) F* F* plasma F*
A*→ A + hν
激发
松弛
hν 电子
二、干蚀刻的原理
干蚀刻的方式
干蚀刻中起作用的主要是自由基和正离子。自由基化学性质很活泼,很容 易和膜表面分子发生反应,可达到膜层去除的作用。反应生成物作为废气 被排出。
带正电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几乎垂直撞向基板,轰击膜层表面的分子键 合,促进自由基的化学反应,并使表面产生的反应物脱落。
PE mode
三、干蚀刻的模式
RIE mode (Reactive Ion Etching mode反应离子 刻蚀模式 )
• 物理性蚀刻+化学性蚀刻 • RF接到放置基板的下电极 • 带正电的粒子在电场的作用
下加速,垂直对基板进行粒 子轰击,促进自由基的化学 反应
• 非等向性蚀刻
SF5+ F* plasm制程气体
射频电源
电浆
光阻
光阻
光阻
非金属薄膜
基板
反应气体在高频电场作用下产生电浆(Plasma)。 电浆与基板发生作用将没有被光刻胶掩蔽的非金属薄膜蚀刻掉。
三、干蚀刻的模式
干蚀刻模式
PE mode
RIE mode
ICP mode
ECCP mode
三、干蚀刻的模式
显影(Developer)
一、干蚀刻的定义

CMOS工艺流程版图剖面

CMOS工艺流程版图剖面

P sub. 〈100〉
形成N阱
– 初始氧化,形成缓冲层,淀积氮化硅层
– 光刻1,定义出N阱
– 反应离子刻蚀氮化硅层 – N阱离子注入,先注磷31P+ ,后注砷75As+
41
N阱 P sub. 〈100〉
形成P阱
– 在N阱区生长厚氧化层,其它区域被氮化硅层 保护而不会被氧化 – 去掉光刻胶及氮化硅层 – P阱离子注入,注硼
70
71
2. 典型P阱CMOS工艺的剖面图
硅栅 漏 薄氧化层

金属 低氧
场氧化层 (FOX)
n-衬底
p-阱
72
CMOS process
p+
p+
p-
73
Process (Inverter)p-sub
In
GND
S G D
VDD
D G S
图例
Legend of each layer
N-well P-diffusion N-diffusion
49
形成第一层金属
– 淀积金属钨(W),形成钨塞
50
形成第一层金属
– 淀积金属层,如Al-Si、Al-Si-Cu合金等 – 光刻9,第一层金属版,定义出连线图形 – 反应离子刻蚀金属层,形成互连图形
51
正硅酸乙脂(TEOS)分解 650~750℃
形成穿通接触孔 – 化学气相淀积PETEOS, 等离子增强正硅酸四乙酯热分解 Plasma Enhanced TEOS :tetraethylorthosilicate [Si(OC2H5)4] -- 通过化学机械抛光进行平坦化 – 光刻穿通接触孔版 – 反应离子刻蚀绝缘层,形成穿通接触孔 形成第二层金属 – 淀积金属层,如Al-Si、Al-Si-Cu合金等 52 – 光刻10,第二层金属版,定义出连线图形

08工艺-刻蚀

08工艺-刻蚀
+ 隔离掺杂 p
Si
氮化硅和垫层氧化剥离
(c)
(e)
RCA 清洗
• 1960年, 年 Kern and Puotinen 在RCA开发 • IC fabs中最常用的清洗工艺 • SC-1溶液:NH4OH:H2O2:H2O按1:1:5到1:2:7 的比例配制并且温度在7 70 - 80 °C,用于去除 颗粒沾污. • SC-2 SC 2 溶液: 溶液 HCl:H2O2:H2O 按 1:1:6 到 1:2:8 比 例配制并且温度在 70-80 ° C ,用于去除无机 沾污。 沾污 • 去离子水冲洗 • HF 浸洗或 HF 蒸汽腐蚀去除自然氧化层
– – – – 硅片的清洗 无图形的薄膜去除 如氮化硅和钛的去除 无图形的薄膜去除,如氮化硅和钛的去除。 测试硅片的薄膜去除和清洗。 应用于 CVD膜质量的控制 (缓冲氧化层刻蚀 剂或BOE)
旋转甩干
SiO2的湿法刻蚀
• 氢氟酸溶液 (HF),极高的选择比。 • 通常用缓冲剂或去离子水稀释减少刻 蚀速率
垫层氧化 氮化硅 P-型衬底 垫层氧化,氮化硅淀积和图案形成
Si Si 生长SiO2/SiN 刻蚀 SiN/SiO2/Si
氮化硅 p+ P-型衬底
SiO2 p+
+ p 隔离掺杂
(a)
氧化 + CVD USG
(b)
去掉 SiN/SiO2 USG
LOCOS 局部氧化 SiO2 p+ P-型衬底 p+ 鸟嘴
硅化物退火
湿法去除钛
湿法刻蚀优缺点
• 高选择比 • 相对便宜的设备 • 批处理,高产出 批处理 高产出 • • • • 各向同性的形貌 不能形成3微米以下的图形 化学剂用量大 化学剂的危害性

半导体刻蚀工艺简介PPT

半导体刻蚀工艺简介PPT
蚀。使用Cl2等离子体对多晶硅的刻蚀速率比使用F原子团 慢很多,为兼顾刻蚀速率与选择比,有人使用SF6气体中 添加SiCl4或CHCl3。SF6的比例越高,刻蚀速率越快;而 SiCl4或CHCl3的比例越高,多晶硅/ SiO2的刻蚀选择比越 高,刻蚀越趋向非等向性刻蚀。
除了Cl和F的气体外,溴化氢(HBr)也是一种常用的气 体,因为在小于0.5µm的制程中,栅极氧化层的厚度将小 于10 nm,用HBr等离子体时多晶硅/ SiO2的刻蚀选择比 高于以Cl为主的等离子体。
在本作业中,将介绍现今较为常用的刻蚀设备。
1.反应离子刻蚀机
反应离子刻蚀机系统中包含了一个高真空的反应腔, 腔内有两个呈平行板状的电极,一个电极与腔壁接地,另 一个电极则接在射频产生器上,如图7-2(a)所示。这种刻 蚀系统对离子有加速作用,使离子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待刻 薄膜,因此刻蚀过程是物理与化学反应的共同进行。
刻蚀分三步进行:
①刻蚀剂扩散至待刻材料的表面;
②刻蚀剂与待刻材料反应;
③反应产物离开刻蚀表面扩散至溶液当中,随溶液排出。 缺点:湿法刻蚀多是各向同性的,在将图形转移到硅片上 时,刻蚀后会向横向发展,这会造成图形失真,不适合得 到3µm以下的线宽。
要控制湿法刻蚀的速率,通常可通过改变溶液浓度和 反应温度等方法实现。溶液浓度增加会加快湿法刻蚀时反 应物到达及离开被刻蚀薄膜表面的速率,反应温度可以控 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选择一个湿法刻蚀的工艺,除了 刻蚀溶液的选择外,也应注意掩膜是否适用。
化学性刻蚀
又称等离子体刻蚀,是利用等离子体将刻蚀气体电离 并形成带电离子、分子及反应性很强的原子团,它们扩散 到被刻蚀薄膜表面后与被刻蚀薄膜的表面原子反应生成具 有挥发性的反应产物,并被真空设备抽离反应腔。因这种 反应完全利用化学反应,故称为化学性刻蚀。

Dry Etch 工艺基本原理及良率剖析(经典讲解)

Dry Etch 工艺基本原理及良率剖析(经典讲解)

【面板制程刻蚀篇】史上最全Dry Etch 分类、工艺Dry Etch工序的目的广义而言,所谓的刻蚀技术,是将显影后所产生的光阻图案真实地转印到光阻下的材质上,形成由光刻技术定义的图形。

它包含了将材质整面均匀移除及图案选择性部分去除,可分为湿式刻蚀(wet etching)和干式刻蚀(dry etching)两种技术。

湿式刻蚀具有待刻蚀材料与光阻及下层材质良好的刻蚀选择比(selectivity)。

然而,由于化学反应没有方向性,因而湿式刻蚀是各向同性刻蚀。

当刻蚀溶液做纵向刻蚀时,侧向的刻蚀将同时发生,进而造成底切(Undercut)现象,导致图案线宽失真,如下图所示。

底切现象自1970年以来,元件制造首先开始采用电浆刻蚀技术(也叫等离子体刻蚀技术),人们对于电浆化学性的了解与认识也就越来越深。

在现今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或面板制造过程中,要求精确地控制各种材料尺寸至次微米大小,而且还必须具有极高的再现性,电浆刻蚀是现今技术中唯一能极有效率地将此工作在高良率下完成的技术,因此电浆刻蚀便成为半导体制造以及TFT LCD Array制造中的主要技术之一。

干式刻蚀通常指利用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方式,产生包含离子、电子等带电粒子以及具有高度化学活性的中性原子、分子及自由基的电浆,来进行图案转印(pattern transfer)的刻蚀技术。

干法刻蚀是亚微米尺寸下刻蚀器件的最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或面板前段制程。

Dry Etch 的分类及工艺的基本原理蚀刻技术中的术语1.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蚀刻( Isotropic and Anisotropic Etching)不同的蚀刻机制将对蚀刻后的轮廓(Profile)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下图所示,纯粹的化学蚀刻通常没有方向选择性,上下左右刻蚀速度相同,蚀刻后将形成圆弧的轮廓,并在遮罩(Mask)下形成底切(Undercut),这种刻蚀被称为各向同性蚀刻。

半导体刻蚀工艺技术——ICP.

半导体刻蚀工艺技术——ICP.

半导体刻蚀工艺技术——ICP摘要:ICP技术是微纳加工中的常用技术之一,本文简单介绍了ICP刻蚀技术(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的基本原理和刻蚀设备的结构,对ICP工艺所涉及的化学、物理过程做了简要分析。

阐述了ICP刻蚀参数对刻蚀结果的影响以及干法刻蚀的生成物。

由于ICP技术在加工过程中可控性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以在硅基MEMS器件的ICP刻蚀为例,详细的介绍了在硅基MEMS制作过程中ICP刻蚀的反应过程,说明了在ICP刻蚀过程中如何实现控制加工深度和角度。

据近年来国内外ICP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其在光电子器件、半导体氧化物、Ⅲ一V族化合物等方面的应用作了一些简要介绍。

关键词:ICP、刻蚀、参数、模型、等离子体Process technology of semiconductor etching——ICPLIU Zhi Wei(Xi'an Electronic and Science University,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1411122908)Abstract:ICP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in micro nano processing technology,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ICP etching technolog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structure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tching equipment,To do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ICP process involved in chemical, physical process.Describes the effects of ICP etching parameters on the etching results and the resultant dry etching. Because the ICP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processing high controllabilit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Using ICP etching in silicon MEMS device as an example, describes in detail in the reaction process of silicon based MEM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ICP etching, explains how to realize the control of machining depth and angle in the ICP et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of ICP technology, its application in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semiconductor oxide, III a group V compound as well as some brief introduction.Key words:ICP、etching, parameter, model, plasma1引言刻蚀是微细加工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电子学的快速发展推动其不断向前。

半导体工艺原理--刻蚀工艺

半导体工艺原理--刻蚀工艺

注释
对硅有选择性,对硅腐蚀速率很慢,腐蚀速率依赖于 膜的密度,掺杂等因素
是纯HF腐蚀速率的1/20,腐蚀速率依赖于膜的密度, 掺杂等因素,不像纯HF那样使胶剥离
Si3N4
HF(49%) HPO:HO(沸点:130-150℃)
Al
H3PO4:H2O:HNO3:CH3COOH(16:2:1:
1)
多晶硅 单晶硅
2021/3/14
34
其刻蚀分为两步,首先是要除去未被光刻胶保护 的硅化金属,可以采用CF4、SF6、Cl2、HCl2等都 可以用来作为硅化金属的RIE的反应气体。
对多晶硅的刻蚀采用氟化物将导致等方向性的刻 蚀,而Polycide 的刻蚀必须采用各向异性,因此采 用氯化物较好,有 Si, HCL2, SiCl4等。
2 A l 6 H 3 P O 4 2 A l( H 2 P O 4 ) 3 3 H 2
高锰酸钾腐蚀液的配方为:
K M n O 4 :N a O H :H 2 O 6 g :1 0 g :9 0 m l
高锰酸钾与铝的反应式
N a O H
K M n O 4A l K A lO 2M n O 2
22
湿法刻蚀剖面
2021/3/14
23
SiO2 的腐蚀
SiO24HFSiF42H2O SiF42HFH2(SiF6)
氟化铵在SiO2 腐蚀液中起缓冲剂的作用。这种加有氟化铵 的氢氟酸溶液,习惯上称为HF缓冲液。 常用的配方为:
HF:NH4F:H2O = 3ml:6g:10ml
2021/3/14
24
HNO3:H2O:HF(CH3COOH)(50:20:1)
HNO3:H2O:HF(CH3COOH)(50:20:1) KOH:HO:IPA(23wt%KOH,13wt%IP

干法刻蚀

干法刻蚀
离子化碰撞非常重要,它产生并维持电浆
电子
轰击
原子
新电离电子
Cl +e
Cl ¯+ 2e
分解碰撞
二、干蚀刻的原理
当电子和分子碰撞时,如果因撞击而传递到分子的能量比分子的键合能量 更高时,那就能打破化学键并且产生自由基。
e- +AB → A +B +e-
自由基是至少带有一个不成对电子的一种分子碎片,因此并不稳定。自由 基在化学上是非常活泼的,因为它们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去抢夺其他原子或 分子的电子以形成稳定的分子。
干蚀刻的工作原理
二、干蚀刻的原理
制程气体
射频电源
电浆
光阻
光阻
光阻
非金属薄膜
基板
反应气体在高频电场作用下产生电浆(Plasma)。 电浆与基板发生作用将没有被光刻胶掩蔽的非金属薄膜蚀刻掉。
三、干蚀刻的模式
干蚀刻模式
PE mode
RIE mode
ICP mode
ECCP mode
三、干蚀刻的模式
A*→ A + hν
激发
松弛
hν 电子
二、干蚀刻的原理
干蚀刻的方式
干蚀刻中起作用的主要是自由基和正离子。自由基化学性质很活泼,很容 易和膜表面分子发生反应,可达到膜层去除的作用。反应生成物作为废气 被排出。
带正电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几乎垂直撞向基板,轰击膜层表面的分子键 合,促进自由基的化学反应,并使表面产生的反应物脱落。
五、干蚀刻制程腔的构造
Gas System
MFC
Filter
VMB
EPD
Plasma
Chiller Pneumatic Valve
13.56MHz

MEMS的主要工艺类型与流程

MEMS的主要工艺类型与流程

MEMS的主要工艺类型与流程(LIGA技术简介)目录〇、引言一、什么是MEMS技术1、MEMS的定义2、MEMS研究的历史3、MEMS技术的研究现状二、MEMS技术的主要工艺与流程1、体加工工艺2、硅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3、结合技术4、逐次加工三、LIGA技术、准LIGA技术、SLIGA技术1、LIGA技术是微细加工的一种新方法,它的典型工艺流程如上图所示。

2、与传统微细加工方法比,用LIGA技术进行超微细加工有如下特点:3、LIGA技术的应用与发展4、准LIGA技术5、多层光刻胶工艺在准LIGA工艺中的应用6、SLIGA技术四、MEMS技术的最新应用介绍五、参考文献六、课程心得〇、引言一、什么是MEMS技术1、MEMS的概念MEMS即Micro-Electro-MechanicalSytem,它是以微电子、微机械及材料科学为基础,研究、设计、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型装置,包括微结构器件、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和微系统等。

一般认为,微电子机械系统通常指的是特征尺度大于1μm小于1nm,结合了电子和机械部件并用IC集成工艺加工的装置。

微机电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高技术,是未来的主导产业之一。

MEMS技术自八十年代末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主要技术途径有三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集成电路加工技术为基础的硅基微加工技术;二是以德国为代表发展起来的利用某射线深度光刻、微电铸、微铸塑的LIGA(Lithographgalvanfomungundabformug)技术,;三是以日本为代表发展的精密加工技术,如微细电火花EDM、超声波加工。

MEMS技术特点是:小尺寸、多样化、微电子等。

(1)微型化:MEMS体积小(芯片的特征尺寸为纳米/微米级)、质量轻、功耗低、惯性小、谐振频率高、响应时间短。

例如,一个压力成像器的微系统,含有1024个微型压力传感器,整个膜片尺寸仅为10mm某10mm,每个压力芯片尺寸为50μm某50μm。

离子束技术简介

离子束技术简介
特点:基本各项同性 刻蚀线宽1 m左右
8
2.2 反应离子刻蚀(RIE----Reactive Ion Etching)
为了减小侧向刻蚀,在垂直于样品表面方向上加一电场,使反应气体的离子 在电场中作定向运动,使之只有纵向刻蚀,这是反应离子刻蚀的基本原理。
射频电压加在两电极上,样品放在阴极上,阳极及反应室壁接地。阴极面积 小,阳极面积大,这是非对称性的辉光放电系统。
这是纯粹的物理溅射过程。
11
12
离子束刻蚀机的工作原理:
通入工作气体氩气,气压10-2-10-4Torr之 间,阴极放射出的电子向阳极运动,在运动过程 中,电子将工作气体分子电离,在样品室内产生 辉光放电形成等离子体。其中电子在损失能量后 到达阳极形成阳极电流,而氩离子由多孔栅极引 出,在加速系统作用下,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束 流密度均匀的离子束。为减少束中空间电荷静电 斥力的影响,减少正离子轰击基片时,造成正电 荷堆积,离子束离开加速电极后,被中和器发出 的电子中和,使正离子束变成中性束,打到基片 上,进行刻蚀。
3
1. 分 类
湿法刻蚀----化学腐蚀
刻蚀 干法刻蚀
等离子刻蚀(PE) 反应离子刻蚀(RIE) 常规离子束刻蚀(IBE或IM) 反应离子束刻蚀(RIBE) 化学辅助离子束刻蚀(CAIBE) 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ICP)
4
2. 刻蚀技术简介
2.1 等离子刻蚀(PE----Plasma Etching)
离子对刻蚀起主要作用,即以物理溅射为主,中性游离基的化学反应为辅。
特点:各向异性 刻蚀速率快 刻蚀最小线宽可达0.2 m
9
10
2.3 离子束刻蚀 (IBE----Ion Beam Etching) 离子铣(IM---Ion Milling)

半导体前端工艺之刻蚀工艺

半导体前端工艺之刻蚀工艺

半导体前端工艺之刻蚀工艺目录前言 (1)1 .光“堆叠”可不行 (2)2 .刻蚀工艺的特性 (3)3 .工艺流程 (4)3.1.概述 (4)3.2.刻蚀工艺的特性 (4)3.3.刻蚀偏差 (6)3.4.刻蚀材料 (6)1.5, 刻蚀形状 (6)4 .刻蚀的种类 (7)4. 1.湿刻蚀(WetEtChing)与干刻蚀(DryEtChing) (7)5. 2.按去除材料的方法划分 (8)5 .刻蚀气体与附加气体 (11)6 .刻蚀工艺中的等离子体 (13)6.1.生成机理 (13)1.2. 离子体电势 (14)7 .反应离子刻蚀RIE (14)7. 1.结构 (14)8. 2.刻蚀机理 (14)9. 3.优缺点 (15)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ICP (15)8. 1.刻蚀机理 (15)9. 2.结构 (16)10. 3.优势 (16)9 .侧壁保护 (17)9. 1.各向异性参数 (17)10. .方法 (17)10 .结论:提高密度的另一个抓手 (17)前言在半导体制程工艺中,有很多不同名称的用于移除多余材料的工艺,如“清洗”、“刻蚀”等。

如果说“清洗”工艺是把整张晶圆上多余的不纯物去除掉,“刻蚀”工艺则是在光刻胶的帮助下有选择性地移除不需要的材料,从而创建所需的微细图案。

半导体“刻蚀”工艺所采用的气体和设备,在其他类似工艺中也很常见。

1.光“堆叠”可不行在半导体前端工艺第三篇中,我们了解了如何制作“饼干模具”。

本期,我们就来讲讲如何采用这个“饼干模具”印出我们想要的“饼干”。

这一步骤的重点,在于如何移除不需要的材料,即“亥IJ蚀(EtChing)工艺”。

饼干剖面图普力胱刻胶采用特殊溶液移除去除挖出的饼干屑添加巧克力糖浆清理多余的巧克力糖浆不受光刻胶保护的部分图1移除饼干中间部分,再倒入巧克力糖浆让我们再来回想一下上一篇内容中制作饼干的过程。

如果想在“幸福之翼”造型饼干中加一层巧克力夹心,要怎么做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饼干中间部分挖出来,再倒入巧克力糖浆。

半导体图案化工艺流程之:刻蚀

半导体图案化工艺流程之:刻蚀

半导体图案化工艺流程之:刻蚀图案化工艺包括曝光(Exposure)、显影(Develope)、刻蚀(Etching)和离子注入等流程。

其中,刻蚀工艺是光刻(Photo)工艺的下一步,用于去除光刻胶(Photo Resist,PR)未覆盖的底部区域,仅留下所需的图案。

这一工艺流程旨在将掩模(Mask)图案固定到涂有光刻胶的晶圆上(曝光→显影)并将光刻胶图案转印回光刻胶下方膜层。

随着电路的关键尺寸(Critical Dimension, CD)小型化(2D视角),刻蚀工艺从湿法刻蚀转为干法刻蚀,因此所需的设备和工艺更加复杂。

由于积极采用3D单元堆叠方法,刻蚀工艺的核心性能指数出现波动,从而刻蚀工艺与光刻工艺成为半导体制造的重要工艺流程之一。

一、沉积和刻蚀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晶圆上形成“层(Layer)”的过程称为沉积(化学气相沉积(CVD)、原子层沉积(ALD)和物理气相沉积(PVD)),在所形成的“层”上绘制电路图案的过程称为曝光。

刻蚀是沉积和曝光工艺之后在晶圆上根据图案刻化的过程。

光刻工艺的作用类似于画一张草图,真正使晶圆发生明显变化的是沉积和刻蚀工艺。

自从半导体出现以来,刻蚀和沉积技术都有了显著发展。

而沉积技术最引人注目的创新是从沟槽法(Trench)转向堆叠法(Stack),这与20世纪90年代初装置容量从1兆位(Mb)DRAM发展成4兆位(Mb)DRAM相契合。

刻蚀技术的一个关键节点是在2010年代初,当时3D NAND闪存单元堆叠层数超过了24层。

随着堆叠层数增加到128层、256层和512层,刻蚀工艺已成为技术难度最大的工艺之一。

二、刻蚀方法的变化在2D(平面结构)半导体小型化和3D(空间结构)半导体堆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刻蚀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2D半导体为主流,电路关键尺寸(CD)从100微米(㎛)迅速下降到10微米(㎛),甚至更低。

在此期间,半导体制造流程中的大部分重点工艺技术已经成熟,同时刻蚀技术已经从湿法刻蚀过渡到干法刻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