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候的形成辐射因素
高中地理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一、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个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由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少、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多的缘故。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三圈环流不断地把纬度较低地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调节和平衡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热量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量的影响很大。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对中纬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气候特点。
季风环流是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一种大气环流,同时季风环流本身就是一种气候——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陆风比较干燥,降水较少。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比热容主要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地形因素影响水热分布;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5.人类活动: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影响气候成因知识点总结
影响气候成因知识点总结一、太阳辐射1.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
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变化都是由太阳辐射的能量影响所导致的。
2. 太阳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
其中,可见光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最为明显,紫外线和红外线对气候的作用相对较小。
二、地球自转和公转1.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对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上的运动。
地球公转带来了季节变化,对气候产生了影响。
三、地球形状和自转轴倾角1. 地球的赤道和两极距离较远,地球形状的不规则性导致了地球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接收程度不同,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气候。
2. 地球自转轴倾角的改变引起了四季交替和气候变化。
四、地形1.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形的高低、坡度和方向等方面。
2. 高山和平原的气候差异较大,高山地区气温低,降水多,平原地区气温高,降水少。
3. 地形还可以影响气流的形成和流向,从而影响气候变化。
五、海洋1. 海洋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洋的热容和海洋环流两个方面。
2. 海洋的热容使得海洋吸收释放的热量比陆地慢,从而平衡了气温。
海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洋上的暖流和冷流。
六、植被1. 植被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调节气温、保持水分、抵御风沙等作用。
2. 植被对气候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局部性和季节性。
3. 受植被覆盖程度和类型的影响,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七、人类活动1.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面积森林砍伐、城市化进程等。
2. 人类活动导致了气候变暖、降水模式改变、海平面上升等现象,进而对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上述各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气候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候状况。
因此,深入了解气候成因对加强人们对气候环境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各种气候因素的合理利用和综合调节,对应对气候变化,减少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非洲大陆气候类型以赤道 自然地理景 自然地理景观分布规律与 为轴南北对称,其自然地 观的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一致 理景观也以赤道为轴南北
对称
自然地理景 观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植被也会 气候的变化会影响自然地
变化,导致自然地理景观 理景观的变化
的变化
2.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植被(生态系统)物质流 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 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回答(1)~(2)题。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气候形成的影响
因素。(综合思维)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2.结合实例,掌握气候对自然地理
景观形成的影响。(综合思维)
自主 预习 探新 知
一、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
2.大气环流 (1)作用:促进了高低纬度地区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 交换,调整了全球的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不同的大气环流形成不同的 气候 。
(3)地形 ①温度: 坡向:阳坡和阴坡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温度不同。 海拔: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气温 低。 ②降水: 迎风坡:上升的湿润气流带来 降水 。 背风坡:下沉气流形成 干燥 的天气。
(4)其他因素:如地表物质组成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也 不同,造成热量差异。
4.人类活动 (1)释放废热―影―响→大气 温度 (2)改变大气成分→大气的热力性质和 气候 发生变化 (3)改变下垫面性质→局部地区气候变化→影响整个气候
(1)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
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气候的形成 》课件
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1 农业
气候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 长和产量,农民需要根据 气候条件进行适时的耕种 和防灾。
2 健康
气候与疾病传播、人体生 理健康等密切相关,了解 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有助于 预防疾病。
3 能源
气候条件影响能源的开采 和利用,如气候变暖导致 冰川融化,影响水电等能 源产生。
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是变化的,但全球气候变化指的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如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能源消耗与排放等。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 的影响
1 海平面上升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水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
气候带的划分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我们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包括北极气候带、寒带气候带、温带 气候带和热带气候带。
北极气候带
北极气候带气温极低,地处高纬度地区,寒冷和干燥的特点,常年覆盖着冰 雪,植被稀少。
寒带气候带
寒带气候带地处高纬度地区,冷,年降水量适中,以冰雪覆盖的冻土带为特征,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1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提供了地球上所有气候现象的能量 来源。
2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导致了赤道和极地地区的温差,进 而影响了气候分布。
3 大气层
大气层可以吸收、反射和传导太阳辐射,调 节地球的能量平衡。
4 海洋
海洋对气候起到重要调节作用,通过海洋环 流和蒸发-降水过程影响热量分布和降水分布。
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如合理使用 能源、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热能的源泉,地面热量收支差额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
对于整个地球而言,地面热量的收支差额为零,但对于不同地区,地面所接受的热量存在差异,因而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影响。
同时,地面接受热量后,与大气不断进行热量交换,热量平衡过程中的各分量对于气候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1、海陆位置。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由于海洋和大陆具有不同的热力学特性,如容积热容量、导热率等海洋与陆地显著不同,因而海洋和大陆在气候上差异很大。
比较而言,大陆上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海洋大。
温度的年较差是区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重要指标,并且,夏季大陆是热源,冬季海洋是热源,热源有利于低压系统的形成和加强,而冷源有利于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加强,海陆的分布使行星风带分为若干个高低压活动中心,这些高低压活动中心对于形成世界季风气候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例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海陆分布的不同也影响天气的变化。
2、地形因素。
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对局部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例如山地气候中的阳坡效应和阴坡效应,迎风坡和背风坡效应。
大致而言,地形主要是对气流产生阻挡和抬升作用。
地势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在于,海拔高,云层少,太阳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降低,温度降低,湿度减小。
而不同的地形也对气候影响不同,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明显。
3、洋流因素。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如大陆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包括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影响气候的因子包含气温、雨量、气压和风。
太阳辐射因子、下垫面因子、大气环流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
太阳辐射因子是气候的根本动力来源。
这类因子有:纬度因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弱等。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知识点及背诵记忆口诀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知识点及背诵记忆口诀一、地理因素1. 经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 海陆格局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 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 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 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6. 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跨15个纬度。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形成南北两支气流。
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
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
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
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或叫太阳辐射)——形成气候的基本因素,决定所在热量带。
从赤道向两极出现不同的气候类型,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引起不同纬度热量差异)。
2.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形成起直接控制作用。
大部分气候是在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的季风气候是在季风环流控制下形成的。
3.海陆位置(或海陆分布)、地形、洋流——影响气候的非地带性因素。
举例如下:
①中亚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影
响因素:海陆位置
②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在南半球缺失——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南半球相同纬度是
海洋)
非洲南部地中海气候最高纬度低于35°——影响因素:海陆分布(35°S以南是海洋)
③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影响因素:地形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影响因素:地形
南美洲东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沙漠气候——影响因素:地形
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洲西部分布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影响因素:地形
④亚欧大陆北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大陆东岸比大陆西岸纬度位置偏低——影响因素:洋流
(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东岸受千岛寒流影响)
南美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狭长——影响因素:洋流和地形(秘鲁寒流和安第斯山脉阻挡)非洲几内亚湾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纬度位置偏高(向北延伸至15°N左右)——影响因素:洋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增温增湿)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影响因素:洋流。
气象学与气候学-辐射和环流因子
5 月20 日左右,副高脊线北跳到15°N 以北,南海夏季风爆发 华南前汛期雨季开始。
6
6 月18 日左右,副高脊线北跳到25°N ,华南前汛期 雨期结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梅雨开始。
7
副高脊线(110-130°E) 天气
4-5月,15°N附近
华南进入雨季
6月中旬,第一次北抬20°N 江淮出现梅雨,华南雨季
3
我国的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6~10个纬距, 雨带走向大致与脊线平行, 若选择航线,应在脊线 附近。
冬季: 脊线位于15N附近。 4~6月上旬脊线稳定在20N以南,华南前汛期开始。 6月中旬,副高第一次北跳过20N,并稳定在20~
25N之间,强度增加,范围增大,江淮梅雨开始,若 长时间稳定,梅雨期长。个别年份从20N一下跳过 25N,出现空梅。
17
二、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
①全年赤道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从赤道向极地随纬度增高而 减小,极小值出现在极点。 ②夏半年在20°~25°的纬度带,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由此向 赤道和极地递减,最小值在极点。夏半年太阳位于天顶的时间 以回归线附近最长。又因纬度愈高,太阳高度角虽趋于减小, 但一天之中的白昼时间却愈增长,所以太阳辐射随纬度增高而 递减,但递减程度趋于和缓,高低纬度之间的差值较小。 ③冬半年赤道获得太阳辐射最多,随纬度增 高迅速递减。高低纬度之间的差值大。因冬 半年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角和白昼时间均 迅速递减的缘故。 ④同一纬度,冬、夏太阳辐射的差值,随纬 度增高而增大,即太阳辐射的年振幅随纬度 增高而增大。
latitudes solar radiation travels a longer path through atmosphere.
How solar energy input varies with latitude.
气候的形成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
气候是影响地球各地活动的力量。
气候的特征取决于地球的地形、物质的分布、大气的结构以及季节的变化。
气候类型的分布也不尽相同。
许多因素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其中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太阳辐射和地形,本文将对以上因素进行简要叙述。
首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球每天自转一次,从日出到日落只有一个日照,这就是一天中不同时期的光照差异。
地球一年公转一次,每次公转带来一个新的季节,季节变化正是形成不同气候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把能量从太阳传输到地球。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受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影响,随着太阳的高度不同,地球会有不同的温度分布。
最后是地形。
地形可以影响风的流动方向和风速,以及大气的稳定性、流体的循环和地球的能量收支。
例如,高原上的大气会比平原上的大气更加稳定,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温度分布。
总之,地球自转和公转、太阳辐射和地形对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不断变化,从而影响到地球的温度分布。
地形也会影响风的流向和地球的能量收支,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
- 1 -。
气候学简介
副热带气候带 位置: 23°27′N、S~ 33°N、S
气候特点:温度年较差、日较差大
大陆西岸: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加州,) 大陆东岸:盛行东南风,气候湿润 (长江及以南) 暖温带气候带 位置:33°N、S~ 45°N、S 气候特点: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国家)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黄海流域及三北大部)
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 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之间气压变化
的负相关现象。
ENSO 厄尔尼诺现象和南方涛动的合称。 南方涛动指数(SOI) 通常用南太平洋的塔希堤岛和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岛的 海平面气压差来表示南方涛动的振动和位相指数(SOI)。
洋流 潮流:潮汐作用引起 成因
生物圈
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
太阳辐射、地球物理因子、下垫面、大气环流、人
类活动。
一、辐射因素
辐射差额(地球收入辐射能量与支出辐射能量之差)的影响因子
地理纬度、海陆分布、云量、海拔高度、地形 辐射差额的变化 辐射差额呈带状分布,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辐射差额的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辐射差额的分布对中国气候分布的影响(统计结果) 年总辐射差额最大的地区为海南岛,最小的地区为川黔地区 ① R(辐射差额) 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总体)
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湿润多雨,富有海洋性(我国东部) 冬季寒冷干燥少雨,富有大陆性
地中海气候 夏季高温干燥少雨,富有大陆性 冬季温暖湿润多雨,富有海洋性 (欧洲南部) 草原气候 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年、日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太阳辐射的变化往往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地球自转和倾斜度以及大气层的影响。
地球距太阳越近,辐射就越强,天气越炎热;地球离太阳越远,辐射就越弱,天气越寒冷。
地球自转和倾斜度的变化会导致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时间长度的差异。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也对辐射因子产生了影响。
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对气候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太阳直射地球的区域辐射强度大,气温高,形成了赤道带;而太阳斜射地球的区域辐射强度小,气温低,形成了两极带。
赤道带的气候炎热潮湿,两极带的气候寒冷干燥。
赤道带和两极带之间的中纬度地带气候温和,这是因为太阳斜射地球的地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较少。
除了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大气层中的气体和云层能够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从而改变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辐射分布。
例如,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云层能够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减少短波辐射到达地表的量,使得表面气温降低。
同时,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反射地球上辐射的长波辐射,使得地球上的热量不易散失,形成了温室效应,提高了地表的平均温度。
此外,一些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也会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
例如,在火山喷发时,大量的火山灰和气溶胶散射太阳辐射,使得地球的气温下降。
而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污染也会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例如,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废气会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加强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
综上所述,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重要辐射因子。
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及其在大气层中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因素对地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太阳辐射和辐射因子对于深入了解气候形成机制、预测气候变化以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第四讲气候类型的判读和全球气候变化
夏雨型,1~5月很少, 6、7月猛增,年降水量 热带季风气候
1 500~2 000 mm
少雨型,全年几乎为零 热带沙漠气候
以“温”定“带”
以“水”定“型” 多雨型,夏季少, 地中海气候 冬季多
0℃~ 15℃
亚热带 或温带
年雨型,各月降水 均匀,在50 mm 左右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 亚热带季风和亚 热带季风性湿润 冬季少 气候
变化和降水季节分 里约热内卢常年受来自海洋东南信风及暖流的影响并处于
配。 迎风坡,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巴西首都原为里约热内卢,1960年迁往巴西利亚。1986年11 月24日,北京同巴西最大海港城市里约热内卢结为姊妹城。 (2)依据图,比较巴西利亚和里约热内卢的气候特征的差异 并分析成因。
一、选择题
冰川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并能自行运动的、较长时间存在
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压固形成的。 近年来,珠峰的冰川强烈消融。下图是“1921年和2007年喜马 拉雅山地区的绒布冰川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面积大幅缩减的原因有 ( ) ①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强 ②农业生产大量引水灌溉 ③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④过度砍伐森林 ⑤酸性气体的大量 排放导致酸雨出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2.随着喜马拉雅山冰川的大量消融,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 A.三江源湿地面积先增后减 B.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 C.全球淡水资源不断增多 D.南亚各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因 不够具体。如回答A地的气候成因除了回答出“终年受
西风带影响”外,还要结合图中位置回答出“受北大西
洋暖流的影响”。在回答B地气候成因时没有回答出具体 的风带和气压带。
气候的形成和类型
气候的形成与类型1、天气和气候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时刻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气温、降水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形成因素(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2)大气环流:三圈环流,空气运动过程中温度降低(上升或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汽易凝结,降水多;季风环流。
海洋与陆地:海陆分布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降水多。
(3)下垫面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4) 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如果考虑海陆位置,风带出现在大陆东岸、西岸,陆地的降水情况极地东风带:大陆西岸---多 大陆东岸---少盛行西风带:大陆西岸---多 大陆东岸--- 少极地东风带:大陆西岸--- 少大陆东岸---多人类活动非地带气候类型知识要点非地带性规律则是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岩性分异等引起的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而呈现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特性。
自然带的分布符合一定的分布规律,具有地带性的特点,但是地表自然带并不是都符合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任何自然带的分布都具有所在地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局部的、特殊的非地带性的分布特点。
非地带性气候类型成因(下垫面)地形状况。
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因为安弟斯山脉阻隔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少,从而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海陆分布。
纬度分布和陆地的大小往往会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
例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例如,南美洲缺失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就是因为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
气候的形成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变化会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概述气候形成的原因,揭示气候变化的本质,以及建设一个比较适宜的气候系统,让人们更好的适应气候变化。
一、气候形成的原因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球上的太阳辐射及地球自转造成的日夜温差,以及地球固定不变的公转及自转造成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地球上的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射、吸收和热量的释放等因素。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大气层和地表间循环,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地面热量分布。
2.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导致地球上部分区域白天接收到阳光,晚上则得不到太阳辐射。
此外,地球自转和自传也影响到气候变化,会在日夜和季节间引起一定热量不均衡。
3.大气层地球大气层具有隔热屏蔽和分光功能,它可以将一部分紫外线及热量隔离,起到减少气候的作用,而另一部分紫外线及热量则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4.地形地貌影响到地表热量的分布,起到定向的隔热和控制的作用,具有及其突出的效应。
比如,山脉会影响地表的降雨和温度,而河流则会影响地表的温度分布和降雨状况。
二、气候变化的本质气候变化可以用以下六个方面来概括:(1)气温变化;(2)气压模式变化;(3)风向和风速变化;(4)大气及海洋中湿度变化;(5)大气组分变化;(6)降水变化。
这些变化在气候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进一步提高气温,促使气压的出现或强度的改变,造成湿度的变化,对大气分子的含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雨量的增加或减少。
三、构建适宜的气候构建一个更适宜的气候系统,首先要考虑到自然界的变化,即自然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比如太阳能、大气层和地表温度的变化,从而使得人类可以更好的适应气候的变化。
其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气候,比如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气候变化带来的困扰”,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合理的气候系统。
请阐述气候因子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请阐述气候因子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气候因子是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 climate因子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直接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和天气。
地球上的温度带和季节变化都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有关。
2. 地球形态:地球的形态也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
地球的倾斜和旋转会导致不同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和分布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
3. 地球运动:地球的运动也是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之一。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导致不同地区受到的光照和遮蔽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4. 大气成分:大气成分也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
大气中的气体和颗粒会对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5.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也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
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形状等都会影响到气流的运动和分布,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6. 水体:水体也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
水体的存在和分布会影响到气候的湿度和温度,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总之,气候因子的影响是复杂的,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节 地形气候
•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可归纳为以下诸因子:①太阳辐射②宇 宙地球物理因子,③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和洋流), ④下垫面因子(包括海陆分布、地形与地面特性、冰雪覆 盖),⑤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章着重阐明①、③、④因子 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 (3)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 道。随着纬度的增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每天 白昼长度都迅速递减,所以天文辐射量也迅速 递减下去,到极点为零。表现在高低纬度间气 温和气压的水平梯度也是冬季比较大。
• (4)天文辐射的南北差异不仅随冬、夏半年 而有不同,而且在同一时间内随纬度亦有不同。 在两极和赤道附近,天文辐射的水平梯度都较 小,而以中纬度约在45°—55°间水平梯度最大, 所以在中纬度,环绕整个地球,相应可有温度 水平梯度很大的锋带和急流现象。
• (1)天文辐射能量的分布是完全因纬度而异的。就表 6·2看来,全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着纬度 的增高,辐射能渐次减少,最小值出现在极点,仅及 赤道的40%。这种能量的不均衡分布,必然导致地表 各纬度带的气温产生差异。地球上之所以有热带、温 带、寒带等气候带的分异,与天文辐射的不均衡分布 有密切关系。
二. 天文气候
• 由(6·8)式计算出的若干纬度上天文辐射的年变化如图6·2所示。 全球天文辐射的立体模式如图6·3所示。北半球水平面上天文辐射 的分布则如表6·2所示。
• 从上列图表中可以看出,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这些特点构成了因纬度而异的天文气候带。在同一纬度带上,还有以一 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变化和因季节而异的日变化。
• 式中b为该时刻的日地距离,a为地球公转轨道的平均半径,I0为太阳常 数1370W/m2,假使取a=1(1个天文单位),b/a用ρ 表示,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系统
太阳 (短波)
辐射
陆地 (长波-海洋 相互作用
吸收 反射 发射
现代气候的发展提出了气候系统。 盖特斯把某一地区的气候状态定义为该地气候系统 的全部成分在任意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
统计气候学 天气气候学 物理气候学 动力气候学 自由大气气候学 卫星遥感气候学 古气候学
地理学
∣
气象学
∣
气候学
↑↑
普
应
→ — 通
用
气
气
候
候
学
学
↑ 宏观气候学
— ← 区 域
分洲气候学
气
分国气候学
候
学
分区气候学
↑
生农森高高海城航医小 物业林原山洋市空疗气 气气气气气气气气气候 候候候候候候候候候学 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
气候学分科图
经典的气候概念: 1、气候包括3个基本要素,即温(气温)、湿(降水)、压(地面气 压); 2、如果有了30年3个基本要素的平均值,即可代表一个地区的 气候。 3、气候形成有3个要素;即太阳辐射(地理经纬度)、海陆分布 及大气环流。随着科学的发展,这3个基本概念先后受到了严重 挑战。
气候系统是地球系统(该系统还包括人类与生命系统、社会-经济方面等) 的主要部分之一。它是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具有复杂代谢和自身调节机制的 系统。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 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 的物理系统。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 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这些过程在不 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尺度上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各个组成部 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复杂 的、有机联系的气候系统。(7)
负反馈;正反馈
太阳高度角为h,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能为:
I / I sinh
考虑日地距离,单位时间在大气上界任 意地点的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天文辐射能 量为:
第一节 气候的形成辐射因子 一、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
(太阳辐射与天文辐射) (一)天文辐射的计算:
1、日地距离b: 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强度为:
因为纬度和海陆分布的不同,地面净辐射的地理分布形势比天 文辐射复杂,其他因素更为复杂。
纬度:
0°10° 20° 30°40°50°60°70° 80° 90°
辐射差额温度 (不流动大气)39 36 32 22 8 -6 -20 -32 -41 -44
观测值 (流动大气) 26 27 25 20 14 6 -1 -9 -18 -22
I
a2 b2
I0
dQs I 0 (sin sin cos cos cos) dt 2
一天内: 上式中T/Π=458.4,
(二)天文气候
由上式计算出的若干纬度上天文辐射的年变化如图所示。 全球天文辐射的立体模式如图所示。北半球水平面
天文气候带 由天文辐射所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将全球气候 按纬度分成的气候带称为天文气候带,它反映了全球气候的基
第二,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来,世界上陆续出现了许多 气候异常现象。
第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已经达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显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不可能只限于大气这一个成员, 面必需扩展到整个气候系统。
然而,近20年的科学发展,使得气候系统的概念逐渐取代 了经典气候的地位。因为,人们认识到要解释气候的形成,探 讨气候变化的原因,并进而预测气候变化,就绝对不能仅限于 研究地面气候这三个要素,甚至也不能仅限于研究大气本身, 而是要研究包括大气、海洋、冰雪、陆面及生物图的整个系统。 因此,就形成了全球气候系统的概念。
第一章 世界气候概述
着的气)候气概第候念是七:在(章太气阳候气辐的射候概、念与下是垫农和面天业和气大气的气概候环念流紧的密影联响系
下形成的天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基本时段为30年。30年为一周期的统计时段就是
表示气候特征的最短年限。 几十~上万年。
气候变化:各个30年统计时段气候的统计平均之差。 气候变率:30年内各个年份之间的差异称为~。 静态观点。仅限于大气。
气候: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形成的 天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基本时段为30年。30年为一周期的统计 时段就是表示气候特征的最短年限。
气候系统是气候概念发展的产物:经典的气候;现代气候
有三个因素推动了从经典气候到全球气候系统概念的发展。
第一, 开展研究中期天气预报,
温度差值 -13 -9 -7 -2 6 12 19 23 23 22
本轮廓。
人们从天文气候角度把地球划分为 13个气候带,北半球:
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受纬度、大气水分、云的影响
辐射差额的影响因子 地理纬度、海陆分布、云量、海拔高度、地形
辐射差额的变化
辐射差额呈带状分布,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辐射差额的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辐射平衡才是地球上真正可利用的辐射能。是世界气候形成具 有意义的一个量
气候系统是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 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 物理系统。
盖特斯把某一地区的气候状态定义为该地气候系统的全部 成分在任意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
全球气候系统指的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 圈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这些圈层之间发生着明显的相互作用。
风
海-气 相互作用
洋流
火山喷发:气体 和火山颗粒
径流
湖泊与河流 陆面过程
冰川和积雪 人类活动
现代气候革命
1.气候学革命的前夜 2.气候学革命的动力与条件 3.世界气候计划(WCP)
现代气候革命的三个特点: 1.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 2.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 3.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因为从统计学的角度来
研究气候,有助于认识气候的特征。但不能深入认 识气候的形成过程和机制。
气候变化的原因: 外部原因: ①太阳辐射变率:太阳活动、太阳自转。 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地球轨道要素。 ③ 火山活动 :造成平流层气溶胶激烈增加。 ④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部因素:主要指气候系统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和洋流),下垫面因子(包 括海陆分布、地形与地面特性、冰雪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