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史教学大纲
道家思想讲课教案
无为:通过无为产生有为。
【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故圣人云:“我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译文】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 诡秘的办法去用兵……所自然富足;我无欲, 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 流派之一,与儒家相互激荡,相辅相成。个人认为:在中国的 传统思想中,儒家是表,道家才是真正内在。儒家其实是吸收 道家思想本质的;后来的佛教、道教都是在以道为本质上出现 的。可以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道家的文化。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根本区别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家追求的是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教追求的是益寿延年,得道成仙。
。
无为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 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 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 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 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中国文化通论》
——道家思想
主讲:罗英侠
道家、道家代表人物、道家经典
所谓“道家”,是指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别的总 称。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道德经》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 期兴起的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老子和庄子是其主要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另外,据说关尹、 列子、杨朱等也是道家学派早期的一些思想大师,而何晏、王弼、阮 籍、嵇康、郭象、陶渊明等则是魏晋时期援道入儒或调和儒道的一些 著名人物。
【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 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 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 “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 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道家思想史教学大纲
道家思想史教学大纲(选修课)一、课程性质和目的‚道家思想史‛是人文学院本科选修课之一,它是以先秦文学为基础衍生出来、以拓展学生视野和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为目的的课程。
它以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主张作为主要的阐释对象,兼及道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情况,使学生了解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道家思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明确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等各方面的深刻影响,正确评价道家思想的功过是非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以便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二、学习内容和具体要求本课程主要学习有关道家思想的基本知识;老子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老子的思想结构及其思维方式,老子思想的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庄子的本体论、相对主义、人生哲学等方面的基本内容;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要求学生掌握老子、庄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并能进行正确的评价,使之成为自己思想观念的有益组成部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三、讲授时间和方法本课程计划36课时,以讲授为主,自学为辅。
四、考试方式一考查五、讲授内容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它与儒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1、道家产生于春秋末年,创始人为老子。
2、至战国,老子学说衍生为二,一是与当时的黄帝崇拜相结合,形成黄老学派,其特点是以老子政治思想为主体,又杂采儒、墨、名法。
二是与庄子理论相结合,形成老庄学派。
其特点是更加崇向虚无,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为士大夫提供处世理论依据。
3、汉初七十年黄老学说盛行,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成为国家政治指导思想。
4、武帝以后儒学独尊,黄老失势,道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先秦道家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后世通过对它们的诠释,滋生出新的理论体系,如魏晋玄学。
虽有鲜明道家色彩,但由于吸收了别的学说成份,又与原始道家有别。
《第四章 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2)
二、道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道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存在形态。
(一)道家的第一阶段---原始道家(先秦道家)
一、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在这里老子追问了天地万物的由来,即所谓“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又是如何化生天地万物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这一章是老子论道的总纲。道虽然是无声无形的,但它仍是适用于天地万物。意思是说天下万物都生于有形的物,但有形的物都遵循无形的道。道及其生化的天地万物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并且运动的方向总是朝着相反方面转化。“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老子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如祸福是相互依存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因此他强调,必须“图难于其易……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
二、庄子
与老子论道不同,庄子更加重视养生问题,庄子之道就本质而言,可以说是养生之道。庄子指出:道之真以治身,其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让王》)在庄子看来,就身和国家的关系而言,身是本,而天下国家只是末。庄子的重生思想也许同杨朱有关。杨朱老庄,三者思想实有贯通之处。老子曾把生命看得比天下还重要,说:“贵以生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庄子则进一步直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庄子对于养生问题的重视大大超过了老子。那么该如何养生?《养生主》、《刻意》、《缮性》等篇的主题都是讲养生。庄子论养生之道。
【管理】道教史教案
一、教案简介【管理精品】道教史教案旨在让学员了解道教的发展历程、教义、人物、经典等方面的知识,使学员对道教有更全面的认知。
本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个章节,本篇为第一章至第五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道教的基本教义和核心观念。
3. 熟悉道教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4. 掌握道教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道教的起源1. 道教的定义2.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道教与神仙信仰第二章:道教的基本教义1. 道与德2. 无为而治3. 内外丹术第三章:道教的重要人物1. 老子2. 张道陵3. 魏伯阳4. 陈抟第四章:道教的代表作品1. 《道德经》2. 《太平经》3. 《周易参同契》4. 《抱朴子》第五章:道教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2.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3. 道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道教的基本概念、教义、人物和作品等。
2. 互动:提问、讨论,加深学员对道教知识的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道教在历史上的实际案例,让学员更好地了解道教的地位和影响。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员对道教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员所学知识。
3. 课程报告:让学员就某一道教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员的研究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道教史相关书籍。
2. 辅助材料:道教经典、图片、视频等。
3. 网络资源:道教相关网站、论坛、文章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2课时第二章:2课时第三章:2课时第四章:2课时第五章:2课时共计10课时。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员了解道教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注重道教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员对道教有全面的认识。
3. 激发学员对道教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道教文化的热爱。
九、课后反思与拓展1. 学员对道教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改进方向。
3. 学员在课程报告中的表现,以及对道教研究的深入程度。
【管理】道教史教案
【管理精品】道教史教案章节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1.1 道教的起源介绍道教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包括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讲解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如道、德、无为之概念。
1.2 道教的传播与影响分析道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情况,如汉朝、魏晋南北朝、唐朝等。
探讨道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包括宗教、哲学、艺术、医学等领域。
章节二:道教的经典与教派2.1 道教的经典介绍道教的重要经典著作,如《道德经》、《黄庭经》等。
分析这些经典的内容和思想,以及其在道教信仰中的重要性。
2.2 道教的教派与组织讲解道教的主要教派和流派,如全真教、正一教等。
探讨这些教派的组织结构、信仰和修行方式。
章节三:道教的信仰与修行3.1 道教的信仰介绍道教的神祇体系,包括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
讲解道教的仪式和崇拜活动,如祭祖、祈福、斋醮等。
3.2 道教的修行探讨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如内丹修炼、外丹炼制、打坐冥想等。
分析道教修行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章节四:道教的圣地与仪式4.1 道教的圣地介绍道教的重要圣地和庙宇,如武当山、龙虎山等。
讲解这些圣地的历史背景和宗教意义。
4.2 道教的仪式探讨道教的各类仪式和活动,如道教婚礼、丧葬仪式、节日庆典等。
分析这些仪式在道教信仰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章节五:道教的现代发展与挑战5.1 道教的现代发展探讨道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情况,如道教组织的活动、道教文化的传播等。
分析道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互动。
5.2 道教的挑战与机遇讨论道教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如信仰传承、庙宇保护等。
探讨道教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教学目标:了解道教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掌握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了解道教的传播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掌握道教的经典著作和教派组织。
了解道教的信仰和修行方式。
掌握道教的圣地和仪式活动。
了解道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挑战。
章节六:道教的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6.1 道教的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道教的哲学思想,如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
《道家思想》教学设计
《道家思想》教学设计道家思想教学设计第一章:导言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中的一股重要思潮,它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道家思想,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第二章: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道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和主要代表人物;2. 能力目标:能够分辨和分析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区别;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自信心。
第三章:教学内容1. 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1) 道家思想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2) 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
2.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道的概念与内涵;(2) 无为而治的思想;(3) 自然与人的关系。
3.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 老子的《道德经》;(2) 列子的《列子》。
第四章: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道家思想的内涵;2. 辩论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比较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异同;3. 视频资源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更加直观地了解道家思想。
第五章:教学过程1. 导入:(1)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道家思想有了解吗?”;(2) 分享一个与道家思想有关的故事或者名言。
2. 知识讲解:(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讨论并总结出老子及其《道德经》的核心思想;(2) 案例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真实案例,讲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3) 视频欣赏:播放相关视频,介绍列子及其《列子》的哲学思想。
3. 深化理解:(1) 辩论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小组辩论,探讨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异同;(2) 进一步讲解:根据小组辩论的结果,教师对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4. 总结回顾:(1)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主动分享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和感悟;(2)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进一步强调道家思想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道教史教案
道教史教案第一周:第一课概述1、何谓道教道家之原,出於老子。
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
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
千變萬化,有德不德,隨感應物,厥跡無常。
授軒轅於峨嵋,教帝嚳於牧德,大禹聞長生之訣,尹喜受道德之旨。
至於丹書紫字,昇玄飛步之經;玉石金光,妙有靈洞之說。
如此之文,不可勝紀。
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上。
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
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諸神,咸所統攝。
至於化金銷玉,行符敕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上云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
故好異者往往而尊事2、道教之前社会史3、道教与世界宗教之分别4、道教之渊源5、教学进度与大纲介绍第二周:第二课早期道教1、鬼神信仰与前社会史——殷商甲骨文2、天神、地神、家族神——华夏族与少数民族信仰比较(万物有灵)3、神仙与方士——思想解放(个人修炼与宗教地理)4、秦始皇与汉武帝5、黄老思想6、古医学与体育卫生7、古籍介绍——修仙神书的形成第三周第三课早期道教经典1、甘忠可之《包元太平经》2、于吉之《太平清领书》(《太平经》)气化说、三名同心说、阴阳五行灾异说、天人相通说、承负说。
3、魏伯阳之《周易参同契》周易老子(黄老)炉火三同,也即参同,同,通也,契,书契,符也。
简言之即易、老子、丹(内外金丹)。
书曰:“将欲养性,延年却期,审思始末,当虑先人所禀躯体,元精云布,因气托物。
”又说:“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颜容沁以润,骨节益坚强,排出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修之不辍休,蒸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水,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
”十二消息说、卦气说用药、火侯、服丹4、张道陵之《老子想尔注》老子宗教说太上老君说行善说第四周第四课道教派别1、太平道——传道、符水治病。
张角、张梁、张宝。
黄巾军起义“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管理】道教史教案
【管理精品】道教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教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道教的主要教义、信仰、仪式和习俗。
3.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道教的认识和尊重,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道教的起源: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东汉。
道教的发展历程: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2. 道教的主要教义和信仰道教的教义:道教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追求道的自然、无为、长生不老。
道教的信仰:道教信仰“三清”、“四御”等神祇,信仰者通过修炼、求道、成仙等途径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3. 道教的仪式和习俗道教的仪式:道教仪式主要包括道教法事、道教斋醮、道教祭祀等。
道教的习俗:道教习俗包括道教节日、道教服饰、道教饮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道教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教义、信仰、仪式和习俗。
2. 教学难点:道教的教义、信仰、仪式和习俗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教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教义、信仰、仪式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道教在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加深学生对道教的认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道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2课时:道教的主要教义和信仰3. 第3课时:道教的仪式和习俗4. 第4课时:道教在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5. 第5课时:道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价值六、教学内容4. 道教的文化艺术道教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的贡献。
道教经典文学作品的介绍,如《道德经》、《黄庭经》等。
5. 道教的哲学思想道教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哲学思想。
道教与儒、佛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4. 教学重点:道教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贡献,道教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
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讲课稿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 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 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
中国传统文化
一、道家 二、道教
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 就像大树没有深根一样。”
道家三个发展阶段
①先秦道家思想 ②黄老道学 ③魏晋玄学
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道家的出发点: 全生避害
杨朱的方法—— 逃离人世,遁迹山林。 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 庄子的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
一、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㈠ 早期隐者和杨朱
《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 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杨朱的基本观念
① “为我” ② “轻物重生”
《列子·杨朱》篇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 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 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 《道德经》:“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 《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 者有力,自胜者强。”
▪ 《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道德经》:“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道德经》:“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 不自生,故能长生。
▪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
▪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 止不殆,可以长久。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初中历史教案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初中历史教案导语: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道家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将以道家思想为主题,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初中学生了解道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和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 认识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2. 理解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道”,“无为而治”等;3. 探究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课件、学生练习册;2. 教学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3. 教学活动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展示道德经等相关文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两大流派-儒家和道家,并引发学生对道家思想的兴趣。
2. 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道家思想由老庄思想演变而来,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与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乱象、儒家思想的挑战等。
3.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下所示:- “道”: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即推崇不干预自然、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 “反儒反法”: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采取批判态度,主张人民自由自在生活。
4. 学习活动(40分钟)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或小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教师可以提供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请列举一些你们生活中有关“道”的例子,解释其中的道家思想;- 请证明“无为而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考虑一下如果全世界都按照道家思想来生活,会出现什么问题?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通过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对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进行梳理。
6. 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道家思想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
【管理精品】道教史教案
【管理精品】道教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教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道教的主要教义、信仰、仪式和习俗。
3. 培养学生对道教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对道教思想的深入思考。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a. 道教的起源b. 道教的发展阶段c. 道教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 道教的主要教义和信仰a. 道家的哲学思想b. 道教的神仙体系c. 道教的修行方法3. 道教的仪式和习俗a. 道教的祭祀仪式b. 道教的日常修行习俗c. 道教的重要节日庆典4. 道教艺术a. 道教建筑艺术b. 道教绘画艺术c. 道教音乐和舞蹈艺术5. 道教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a. 道教思想的现代价值b. 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c. 道教在当代世界的传播与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教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教义、信仰、仪式、习俗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道教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道教的思想和习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道教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道教寺庙和道教艺术作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道教史相关教材或读物。
2. 图片资料:道教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的图片。
3. 视频资料:关于道教仪式、庆典等活动的视频。
4. 网络资源:相关道教网站、论坛、文章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道教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道教史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3-4周:道教的主要教义和信仰3. 第5-6周:道教的仪式和习俗4. 第7-8周:道教艺术5. 第9-10周:道教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道教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教义、信仰、仪式、习俗以及道教艺术。
教育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思想史教学大纲目录第一章先秦教育思想(4学时)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一、孔子简介二、办学方针是“有教无类”三、教育作用四、教育目的五、教育内容六、道德教育1、加强道德认识2、培育道德情感3、落实道德行为七、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1、立志守恒2、克己内省3、改过迁善4、身体力行八、教学思想第二节、墨子教育思想一、墨子简介二、教育目的及内容三、道德教育1、义利结合2、言行一致3、强力而行4、合其志功而观三、孟子教育思想一、孟子简介二、人性论及教育作用三、教育目的四、道德教育1、养心寡欲2、反求诸己3、尚志养气4、磨炼意志五、教学思想1、教书要虚心2、引而不发3、深造自得4、由博返约5、读书要存疑6、专心有恒7、盈科而后进四、荀子教育思想一、荀子简介二、教育作用三、培养目标四、德育原则1、注重公德2、注重德操五、教学过程六、师道观五、道家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二、教育目的三、教育方法1、闭目塞听2、涤除玄监3、顺乎自然4、缘督为经六、法家教育思想一、商鞅、韩非简介二、人性论及教育作用三、培养目标四、教育内容五、教育方法1、严格要求,严刑惩罚2、注重宣传,信赏必罚六、结论第二章汉唐教育思想(4学时)第一节、董仲舒教育思想一、文教政策二、“性三品”说三、道德教育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2、“强勉行道”3、“必仁且智”第二节、王充教育思想一、思想特色二、培养目标三、重视知识四、教学过程第三节、嵇康教育思想一、自然人性论二、养生教育论三、思想特色第四节、颜之推教育思想一、家庭教育二、士大夫教育三、学习方法1、虚心2、惜时3、勤勉4、眼学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目的二、思想特色1、师道观2、人才观3、治学方法论第三章宋代教育思想(4学时)第一节.张载教育思想一、人性论及教育作用二、教育目的三、教育内容四、道德教育1、集义养气2、虚静恭敬五、教学思想1、尽人之材2、教有次序3、因势利导六、学习原则与方法1、立志2、博学3、多疑4、精思第二节.二程教育思想一、人性论及教育作用二、教育目的三、教育内容四、道德教育1、格物致知2、主敬集义3、好学日新4、深思自得第三节.朱熹教育思想一、人性论及教育作用二、教育目的三、道德教育1、立志2、主敬3、存养4、省察四、教学思想1、自动自得2、勇猛奋发3、知行相须第四节.陆九渊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二、教育目的三、道德教育1、存养以发明本心2、剥落以解除心蔽3、减担以涵养德性四、教学思想1、自立2、心教3、致疑4、躬行第五节.南宋事功学派的教育主张一、代表人物(陈亮、叶适)二、教育目的三、教育内容第四章明清教育思想(2学时)第一节、王守仁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二、道德教育三、儿童教育思想第二节、明清之际启蒙教育思潮一、顾炎武二、黄宗羲三、王夫之第三节、颜元教育思想一、教育内容二、教育作用与目的三、反程朱之道四、“习动贵行”的教育方法第四节、戴震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二、人性论三、教育目的四、教育内容五、教学思想六、德育思想第五章近现代教育思潮(2学时)第一节、龚自珍、魏源的教育思想第二节、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第三节、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第四节、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第五节、严复的教育思想第六节蔡元培教育思想第一章先秦教育思想(4学时)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一、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道教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道教文化教学目的:1、了解道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概貌。
2、把握道教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
3、认识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学时分配:6学时教学环节: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第一节道教史纲要一、道教的起源1、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2、道教产生的思想背景道教与道家道教与神话传说道教与鬼神崇拜两汉之黄老道二、道德的形成与早期道教1、甘忠可与《包元太平经》2、于吉与《太平青领书》之出现3、张陵、张鲁与五斗米道4、张角与太平道5、魏伯阳与金丹道三、魏晋南北朝道教的盛行与发展1、曹魏政治与道教2、葛洪以金丹道为中心的神仙理论体系3、孙恩"长生人"暴动4、上清、灵宝、三皇经法的出现5、楼观道与佛道斗争6、寇谦之的道教改革与新天师道的形成7、陆修静与南天师道8、陶弘景与茅山宗四、隋唐五代的道教1、隋唐道教与皇权的结合2、傅奕与赵归真之誉道毁佛3、道教在义理化方面的发展4、钟吕金丹道的崛起5、道书及《开元道藏》五、宋元新道派的兴起1、宋真宗、徽宗之崇道2、陈抟与张伯端对修丹理论的发展3、净明道与"忠孝神仙"4、河北新道派的出现与南北宗的分立5、正一道之主领三山符箓6、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及宋、金、元之重修《道藏》六、明清道教之衰微1、明代道教与政治2、武当道与丹法东、西派的出现3、王常月的《龙门心法》与娄近垣的《黄箓科仪》4、《正统道藏》及重要道书之编纂刊行5、道教的衰微第二节道教的教理教义及道术一、道教的教理1、神仙学原理"道"与"德"2、至尊天神太上老君3、大道无形,生育天地4、道教宗元三宝5、天界、仙境、地府及"五道"6、生道合一,长生久视7、天道承负,因果报应二、道教崇奉的神和仙1、至尊"三清"及诸尊神2、天地日月星辰等诸大神3、灵官、太岁诸神及人身中之神4、真人和仙人三、道教之斋戒及醮仪1、斋与斋法2、戒律及清规3、坛醮及其仪式4、其他威仪四、道教信行的道术1、占卜、符箓诸术2、外丹和内丹3、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4、服气、行气、胎息、导引诸术5、辟谷、服饵、守庚申诸术五、道教的五大道派1、正一道2、全真道3、真大道教4、太一道5、净明道思考题:1、简述寇谦之道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道家思想教案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道家思想教案教案标题:中国教育史第三章道家思想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中国教育史中的第三章,使学生了解和理解道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掌握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其对教育的贡献。
此外,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将能够分析道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1. 理解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和主要代表人物;2. 掌握道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贡献;3. 分析道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和主要代表人物;2. 道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教学难点:1. 分析道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教育史教材第三章相关内容;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准备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道家思想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对道家思想有了解吗?你认为道家思想对中国教育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与学习(20分钟)1.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和主要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等;2.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道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三、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道家思想的贡献方面进行深入讨论;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相关展示材料,包括道家思想的具体内容、对教育的影响以及现实意义;3. 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全班讨论。
四、个人思考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在思考后,个别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道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还有哪些现实意义?为什么?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道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阐述道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以加深对道家思想的理解。
(完整版)学习道家思想主题班会教案
(完整版)学习道家思想主题班会教案研究道家思想主题班会教案引言本次主题班会将围绕研究道家思想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生活智慧。
通过本次班会,学生将更好地,探索人生的意义。
主要内容1. 道家思想的来源和发展- 介绍道家思想的起源和主要代表人物,如老子和庄子。
- 分析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讲解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如道、无为、自然、和谐等。
- 探讨这些概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3. 道家思想与现代生活-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道家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道家思想的智慧解决现实问题。
4. 研究道家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研究道家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如增进个人修养、提高生活品质等。
- 鼓励学生将道家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实践其中的智慧。
活动安排1. 开场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有关哲学与生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研究道家思想的来源和发展(15分钟)- 分组研究,介绍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并展示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
3.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15分钟)- 进一步解读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4.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20分钟)- 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运用道家思想的概念解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 各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享和分析。
5. 总结和展望(10分钟)- 总结研究道家思想的收获和体会。
- 展望今后如何将道家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目标1. 了解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其核心概念。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生活智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4. 鼓励学生将道家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身修养和生活品质。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道家思想的介绍、核心概念和案例分析。
2. 小组讨论指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
《道家思想》四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道家思想》四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道家思想四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道家思想概述教学目标- 了解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基本原则;- 掌握道家思想对人生哲学的影响。
教学内容- 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道、无为、自然;- 道家思想对人生哲学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述道家思想的经典名言,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介绍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点阐述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贡献。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道家思想家,深入研究其核心观念,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4. 整合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研究成果,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道家思想对人生哲学的影响。
5. 总结:概括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影响,并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第二章:道德与修身教学目标- 了解道家思想对道德观念的贡献;- 理解道德修养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性;- 掌握道家思想对个体修身的启示。
教学内容- 道家思想对道德观念的贡献;- 道家思想中的修身观念;- 道家思想对个体修身的启示。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用《道德经》中的经典段落,引起学生对道德和修身的思考。
2. 讲解:介绍道家思想对道德观念的贡献,重点讲解无为和自然的道德意义。
3. 分析:与学生一起分析道家思想中的修身观念,探讨道家修身的方法和目标。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道家思想来解决道德困境和修身难题。
5. 讨论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道家思想对个体修身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第三章:政治与社会观教学目标- 了解道家思想对政治和社会观的独特见解;- 理解道家思想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掌握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内容- 道家思想对政治观的贡献;- 道家思想对社会观的独特见解;-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用道家思想家的政治观和社会观,激发学生对政治和社会的思考。
列子道家思想教案教学设计
列子道家思想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列子道家思想教学设计【简介】该教案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列子道家思想而设计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并通过列子的故事进一步探索道家思想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1. 了解道家思想的特点和核心观点;2. 理解列子的故事背景和道家思想在故事中的体现;3. 分析列子道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2. 板书工具及教学板书准备;3. 学生练习册和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打招呼,引起学生的注意;2. 利用幻灯片展示一副道家思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3. 提问:你们对道家思想有什么了解吗?请简要说出你们的想法。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通过PowerPoint幻灯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道家思想的起源、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区别是什么?- 道家思想对当代社会有什么启示和意义?三、示例解析(30分钟)1. 介绍列子的背景和作品;2. 阐述列子的故事情节,并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体现的道家思想观点;3. 利用教学板书,整理并总结学生的回答结果;4.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四、小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2. 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学生与教师一起解答;3.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从列子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五、巩固练习(2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与列子道家思想相关的练习题;2. 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并纠正答案;3. 学生自主订正错题并完成批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与道家思想相关的故事或名著;2. 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际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2. 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纠正和辅导;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并进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史教学大纲(选修课)一、课程性质和目的‚道家思想史‛是人文学院本科选修课之一,它是以先秦文学为基础衍生出来、以拓展学生视野和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为目的的课程。
它以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主张作为主要的阐释对象,兼及道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情况,使学生了解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道家思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明确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等各方面的深刻影响,正确评价道家思想的功过是非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以便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二、学习内容和具体要求本课程主要学习有关道家思想的基本知识;老子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老子的思想结构及其思维方式,老子思想的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庄子的本体论、相对主义、人生哲学等方面的基本内容;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要求学生掌握老子、庄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并能进行正确的评价,使之成为自己思想观念的有益组成部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三、讲授时间和方法本课程计划36课时,以讲授为主,自学为辅。
四、考试方式一考查五、讲授内容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它与儒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1、道家产生于春秋末年,创始人为老子。
2、至战国,老子学说衍生为二,一是与当时的黄帝崇拜相结合,形成黄老学派,其特点是以老子政治思想为主体,又杂采儒、墨、名法。
二是与庄子理论相结合,形成老庄学派。
其特点是更加崇向虚无,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为士大夫提供处世理论依据。
3、汉初七十年黄老学说盛行,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成为国家政治指导思想。
4、武帝以后儒学独尊,黄老失势,道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先秦道家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后世通过对它们的诠释,滋生出新的理论体系,如魏晋玄学。
虽有鲜明道家色彩,但由于吸收了别的学说成份,又与原始道家有别。
二是与宗教结合,东汉末年以后,道家著作成为道教的经典,道家理论被道教徒宗教化,道家思想借助道教得以流传。
但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一为学术流派,一为宗教组织。
5、南北朝以后,道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派别已不存在,专以道家名世的人也不多见,但其思想并未消失,典籍中常见其踪影,且向佛教、儒学、医学等方面渗透。
许多思想家的学说中也经常论及,注解道家经典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甚至宋徽宗、明太祖都通过注解《道德经》来阐述其政治主张,有些思想家还有相当浓厚的道家思想色彩。
(二)老子其人其书的有关问题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的老子部分是记载老子生平最早的资料,也是最可靠的资料。
从《史记》可知,老子是楚国人,叫李耳,为周守藏室之史。
与孔子同时,或稍年长于孔子。
孔子向老子问过礼。
《道德经》为老聃自著,成书时间大概为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
其学以研究道德为主,老子是个隐士。
(三)老子思想解析1选读部分《老子》原文2老子思想分析①老子的本体论及其与政治论、人生论的关系老子在继承前人有关‚道‛论的基础上,将‚道‛上升为内涵丰富的哲学概念,‚道‛是其宇宙观的代名词。
道无形无象,不可感知,但又确实存在,且为‚众妙之门‛。
老子对‚道‛的特点论述清晰:A‚道‛创生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B‚道‛具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循环运动和不争处后的特点。
老子以‚道‛为世界万物之源,克服了以单个具体事物为世界万物之源而无法说明世界统一性的弱点,否定了天神、上帝创世的神话。
老子论‚道‛旨在为解决政治、人生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引和具体方案,以‚道‛为标志的宇宙观与其政治观、人生观关系密切。
◎老子本体论与政治论的联系23章:以暴风骤雨不可持久,告诫统治者不可施行暴政。
32章:以天地相合降甘露,普施大地,人们均而得之的现象,劝告统治者对百姓不要横加干预,任其自治,可保平安。
同时告诉治政者不可无限止地追求名分。
37章:直接提出君王的行为应以‚道‛为依据。
77章: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要求君王效法天之道。
◎老子本体论与人生论的联系9章:以许多自然现象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追求满盈,应该功成身退。
73章:以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要求人们不要争强好胜。
76章:以人生而柔弱、死而枯槁为例,说明人生在世应该柔弱处后,不可刚强争先。
◎老子政治论、辩证法和人生论的联系43章:从天下至柔可以战胜至坚,引申至无为之政胜过有为之政。
2章:旨在阐述许多概念是在相对待中产生的,后者的产生常是前者出现时未曾料想到的,由此得出无为之政的政治效果也是人们未能预见的。
由此可见,老子思想中,本体论是最高层次,政治论、人生论是中心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形上依据,后者是前者在现实层面的落实。
其思想溶融哲学、政治、人生三位于一体。
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既超越人伦,又内在于人伦,道的境界是自然、政治、人生相合无间、浑然一体的境界。
老子的‚道‛,既是世界万物之本,又是事物运行的规律、法则,甚至是人们处世的方法。
其本体论、政治论、人生论、辩证法、认识论浑然一体,其原因在于老子不是以探究宇宙世界本源为旨归,而是借助于对‚道‛的思索,阐述治国安民、个人立身处世的方略,解决现实人生的诸多问题。
老子‚道‛的特点,实际是老子对自然现象和历史经验以及自己立身处世生活经验的总结。
②老子思想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老子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规律上升为‚道‛的特征,把它作为自己政治人生哲学的形上依据,改变了《左传》《国语》中许多人物借用历史材料和天意来论证自己观点的做法,从考察天地人三者的联系出发,第一次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整体考察,所以他每每将天地万物运动的规律作为人类活动的依据。
由于将‚道‛上升为万物之源和自然、社会、人事之所本,为老子独创,故老子常将‚道‛称为我之道,并为人之所不解感到苦恼。
人道的基本原则是顺从天道,我们认为老子思想体系的结构方式是:以人类活动为基点,以天地万物为依据,以道为论证工具,以落实到现实层面指导政治人生为最终目的,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人---天地---道---人。
③老子的政治观老子政治的核心是无为,无为政治提出的形上依据是天道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政治提出的社会现实基础是有为政治的失败。
有为政治的主要表现是:A以德治国。
周公‚敬德保民‛。
B以智治国。
《礼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以法治国。
商鞅‚一断于法‛、子产‚铸刑书‛、赵盾‚制事典‛。
D以力治国。
春秋五霸为代表。
老子的无为政治,实为自然政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清静无事,顺其自然。
b排除文化与智巧。
C柔弱取后而不争。
③老子的处世哲学处世哲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B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我关系。
孔子侧重于人道,从人道出发强调天人关系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而老子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主义,强调人性和天道均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老子处世哲学的主要内容:a对名利、善恶采取超越态度,主张‚知足‛,因为过分追求名利有伤身心健康,善恶又可相互转化,故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b‚为而不争‛‚为而不有‛。
争夺既伤人本性,又致社会不安,且有灾祸加身,不争反能达其目的。
c虚怀若谷,柔弱处后。
老子认为人生世上,一要胸怀阔大,二要谦虚谨慎,三要柔弱处后,不要争强好胜。
D以德报怨,宽以待人。
⑤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辩证法的主要内容:A认为事物是运动和变化的。
B矛盾对立双方常常互相依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C矛盾均要发生转化,物极必反。
老子辩证法的缺陷:忽视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变成了矛盾必然转化的宿命观。
认为事物的运动都是循环往复的,不知道事物是在螺旋式的上升。
老子崇尚阴柔,表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点。
老子思想特点的形成与楚文化有关。
⑥老子思想的渊源A对《金人铭》(《说苑〃敬慎篇》)思想的继承和发挥a反对多言,《金人铭》‚无多言,多言多败‛。
b、将祸福消灭于萌芽状态‚c、守柔去刚,执雌持下的思想。
d无多事。
‚无多事,多事多患‛。
B对《周易》的继承和发挥a变易。
b矛盾。
c矛盾转化。
C对《尚书》《左传》《国语》等书的继承a尚柔。
b恶盈。
C无为。
d顺乎自然。
e有关辩证思维。
⑦老子的社会文化批判老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政治上,以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思想为武器,批判现实政治的人性沦丧、荼毒生灵。
②道德文化上,用归朴返真的‘自然’精神来批判现实道德文化的虚伪和沦落。
③人生问题上,用全性葆真、贵生重死的养生论来批判现实社会的人们(统治者)放纵私欲,自毁生命。
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
(四)庄子生平最早的完整记载是司马迁的《老庄申韩列传》,基本情况是:1贫穷。
向监河侯借米,穿补丁衣服见魏王,经常面黄肌瘦。
2清高。
自比凤凰,不愿出仕为官,为虚名所累。
3与惠施为友。
二人常进行学术论争,‚濠梁鱼乐‛即为典型。
4思想上以老子学说为本,但表现的方式却多是人、物相语而寄意遥深的寓言,且嘻笑怒骂,自然天成。
(五)《庄子》篇目《庄子》共33篇。
分内、外、杂三部分。
先有内、外篇之分,然后再从外篇中划分出杂篇。
当代大多数学者主内七篇为庄子自著,高亨先生为其代表。
但任继愈先生持相反之论。
学术界普通认为《庄子》内七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是其弟子后学所写,二者表现出源与流的关系,即内篇在前,外、杂篇在后。
(六)庄子的自然哲学其自然哲学主要是由思考万物的形成及万物存在运动的形式、以及宇宙的最后根源三个部分所组成。
关于万物的形成,人类思考的结果有:中国1天生万物。
《诗经》为代表。
2以五行为万物之源。
史伯为代表。
3以气为万物之源。
《管子》和庄子后学。
西方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来源是水。
2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限者‛,亚里斯多法认为这种无限者是比水稀薄的东西。
3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世界之本源。
4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之源。
庄子认为‚物物者非物‛‚有形生于无形‛,‚道‛为世界万物之源。
‚道‛生万物通过‚气‛自然进行。
每种事物均有阴阳二气,相互激荡产生万物。
作为宇宙本源之道具有如下特性:1自本自根。
2普遍存在。
3主宰万物。
4超越万物之上。
庄子的道涵盖自然和社会,包括天道与人道。
(七)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思想的核心是人生哲学,其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生思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如何摆脱人生的困境是庄子人生哲学中思考最多也是最有特色的地方所在。
1人生的困境和矛盾庄子认为人生身陷自然和社会两重困境。
来自自然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生与死。
来自社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时与命。
由此,庄子认为人生充满矛盾:①人与宇宙的矛盾:宇宙无始无终,空旷无垠,人生短暂而身体渺小。
②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个人的自由意志与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相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