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

合集下载

探讨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探讨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探讨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摘要】阿司匹林在被研发出来时,可发挥出退热以及止痛的药效,随着对该非处方型药品的研究工作不断获取了全新的成果,阿司匹林的实际药效被丰富,可以对关节痛、神经痛、感冒以及伤风等多种症状有效治疗,甚至可以发挥出抗血栓的应用效果。

尽管该药品已经成为常见型西药,但是医疗人员与药店药师还是需要对其具有的多种药理进行认识,以便可结合患者的情况合理运用阿司匹林。

本文简要分析阿司匹林药品具有的实际药理作用,并提供应用建议。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合理用药阿司匹林药品制备方法逐渐简单化,其应用范围极广,在临床医疗活动中会被频繁使用,随着制备工艺不断精进,阿司匹林药品的质量被充分提升,其具有的药理作用也被丰富,可以对更多的疾病加以治疗,尽管阿司匹林已经被当做常见药品使用,但是其仍旧可能会给使用者带去一些不良反应。

了解该药品的药理之后,医疗人员可实现精准用药的工作目的。

本文围绕阿司匹林药物呈现出的药理作用,解析其药效与应用。

1药理特性解析目前,在世界上阿司匹林这种药物是被使用的范围最广、最频繁的一种药物,同时阿司匹林也是众多药物中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一种药物,适合用于各种类型的疾病控制和预防。

阿司匹林药物的研究工作逐渐发展,在对阿司匹林药物的应用方面取得众多临床实例,值得进一步研究。

现如今使用阿司匹林这种药物的水平不高,该药物的利用程度进进无法充分利用其药理药性,也就无法将其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所以需要在阿司匹林药物的临床应用中不断总结,完善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并使阿司匹林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宽。

阿司匹林又被称之为乙酰水杨酸,化学中被称为 2—乙酰氧基。

物理形态为白色结晶或是结晶性粉末;气味上无臭或是带有微微的醋酸臭、味道呈微酸气味,当遇到湿气就会立即产生缓慢的水解作用。

同时在乙醇中易溶解,在氯仿或乙醚中溶解,遇到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是碳酸钠溶液中溶解时,会出现分解状况,MP135—140oC,阿司匹林呈现出弱酸性,PK 为 3.49,和水杨酸钠相比对解热镇痛的效果更加具有疗效,并且产生的副作用低。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摘要:阿司匹林,学名又叫乙酰水杨酸(ASA),自问世以来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近年来,由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的作用。

被付昂凡的应用到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抗血小板。

它可以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

但是,经过长期访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即使接受了ASA的治疗,还是有血管事件复发,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R)。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物研究1、AR的定义及相关研究阿司匹林主要通过不可逆地将脂肪酸环氧合酶-1(COX-1)活性部位附近的529位丝氨酸乙酰化,阻断花生四稀酸生成前列腺素H,从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试验证明,仍有一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再发心脑血管缺血性事件。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这一概念。

通常从两方面来定义AR:①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素合成者,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有学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②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发生血栓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助于确定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并随之采取某些干预措施来预防致死或致残,因而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Weber等学者应用简单的生物化学方法和体外试验,将AR分型为:Ⅰ型抵抗(药动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但体外加入100mmol/L浓度的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合成;Ⅱ型抵抗(药效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外均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Ⅲ型抵抗(假性抵抗),非血小板依赖的血小板活化,指尽管服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合成,但低浓度的胶原(1mg/m1)便可引发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丁香酚酯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及其栓剂的研制

阿司匹林丁香酚酯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及其栓剂的研制

阿司匹林丁香酚酯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及其栓剂的研制阿司匹林丁香酚酯(简称阿丁)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关节炎和感冒等症状。

阿司匹林丁香酚酯栓剂作为一种新型给药途径,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主要探讨阿司匹林丁香酚酯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并介绍栓剂的研制工作。

阿司匹林丁香酚酯是一种通过阻断花生四烯酸的环氧化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非甾体抗炎药。

其药理学研究表明,阿丁具有镇痛、解热和消炎等作用。

阿丁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和发热症状。

此外,阿丁还具有抗栓、抗菌、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阿司匹林丁香酚酯栓剂的研制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目标。

栓剂通过直肠给药途径,可以避免药物经过肠道和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利用率。

此外,栓剂还具有局部作用和迅速发挥药效的优势。

栓剂的研制需要考虑阿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药物与载药基质间的相容性。

在栓剂的制备过程中,需要选取适当的基质,如硬脂酸甘油酯和聚乙烯醇等,以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释放性能。

同时,还需要优化制备工艺参数,如温度、浓度和pH值等,以确保栓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栓剂的药物释放性能是影响其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实现持续释放药物的要求,可以采用控释技术,如溶胶-凝胶法和冻干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改变栓剂的药物释放速率和药物的分布特性,从而实现药物的长时间释放,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阿司匹林丁香酚酯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毒理学问题需要关注。

长期或过量使用阿丁可能导致胃溃疡、肠胃出血等不良反应。

此外,个体差异也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

因此,在使用阿丁时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避免滥用或超量使用。

总之,阿司匹林丁香酚酯作为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其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

栓剂的研制工作可以提高阿丁的治疗效果和便利性,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和疾病治疗效果。

然而,使用阿丁应谨慎,遵循医嘱使用,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问题综上所述,阿司匹林丁香酚酯作为一种非处方药,具有迅速发挥药效的优势。

阿司匹林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英文名: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也是一种解热镇痛药和抗血小板药。

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水杨酸衍生物。

早期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抗炎症、解热和镇痛的功效。

它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来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除了解热镇痛作用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阿司匹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风险。

长期使用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并可能导致其他不良反应,如溃疡和肝损伤。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近年来,阿司匹林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有研究表明,长期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使用可能与减少癌症风险和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但目前这些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物,具有镇痛、解热和抗血小板的作用。

然而,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副作用,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使用。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概述-制药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概述-制药工程本科毕业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概述-制药工程本科毕业论文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具有镇痛、退热、抗炎等作用,是治疗头痛、感冒和关节炎等疾病的常用药物。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概述。

一、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化学结构式为C9H8O4,分子量为180.16。

其化学结构中含有苯环结构,分别与乙酰氨基和苯羟基两个基团发生反应,形成乙酰水杨酸分子。

二、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和白细胞等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效果。

此外,阿司匹林还能通过抑制脂质介质、减少炎细胞浸润和减轻局部水肿等方式发挥抗炎作用。

2.镇痛作用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组织素、前列腺素等的合成,从而减轻组织局部痛觉敏感性,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退热作用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降低体温。

4.抗血小板凝聚作用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使血小板失去聚集功能,从而起到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

三、阿司匹林的药代动力学阿司匹林的药代动力学主要由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组成。

1.吸收阿司匹林在胃肠道内吸收迅速,穿过胃肠道壁进入血液循环。

吸收速度取决于口服阿司匹林的剂型,如粉剂在胃酸的作用下易于溶解,吸收迅速。

2.分布阿司匹林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分布于肾、肝、脾等各种组织中。

阿司匹林分布范围广,穿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3.代谢阿司匹林在体内主要代谢为水杨酸和乙酰化水杨酸。

阿司匹林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后被细菌分解为水杨酸。

4.排泄阿司匹林及其代谢物通过肾脏排泄,其中水杨酸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排泄,乙酰化水杨酸由肾脏和肝脏分别排泄。

四、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1. 治疗关节炎和风湿病阿司匹林是治疗风湿病和关节炎的非甾体抗炎药(PAIN),具有明显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浅谈阿司匹林药理毕业论文

浅谈阿司匹林药理毕业论文

浅谈阿司匹林姓名:XX指导教师:XX专业:班级:20XX 年X月X日目录1.引言 (2)2. 国内外的生产情况以及需求量 (2)2.1国外生产状况以及需求量 (2)2.2国内生产状况以及需求量 (2)2.3对我国今后产销的建议 (3)2.3.1努力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 (3)2.3.2生产多种释药方式的阿司匹林以及水杨酸的衍生物品种 (3)2.3.3发展多种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的衍生物,满足市场需求 (3)3.应用及市场前景 (3)3.1. 广泛用途 (3)3.1.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 (4)3.1.2防治心血管疾病 (4)3.1.3治疗结膜炎 (4)3.2阿司匹林新用途 (4)3.2.1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4)3.2.2老年痴呆症 (5)3.2.3降血糖作用 (5)3.2.4糖尿病引发的心脏 (6)3.2.5白内障 (6)3.3. 市场前景 (6)4. 结语 (6)5. 参考文献 (6)6. 致谢 (7)浅谈阿司匹林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摘要:本文通过论述阿司匹林国内外的生产情况,需求量,扩展到其应用及发展前景,借以希望人们能够更加了解阿司匹林这个药品,充分利用起阿司匹林。

关键词:阿司匹林,生产情况,需求量,应用及发展前景1. 引言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杨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杨酸的商品名。

近年来,国内外阿司匹林应用研究渐趋活跃,相关的专利和研究论文经常见到,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问世。

功效与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阿司匹林的作用: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知识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知识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知识
1. 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炎症介质,参与了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疼痛、发热和炎症反应。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减轻疼痛、发热和炎症。

2. 药理作用:除了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外,阿司匹林还具有其他药理作用。

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解热作用,可用于降低发热。

3. 药物代谢:阿司匹林在体内代谢迅速,主要通过肝脏代谢。

它的代谢产物包括水杨酸和水杨酸葡萄糖醛酸苷,这些代谢产物也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4. 药物相互作用: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它可以增加某些药物的出血风险,如华法林和肝素。

同时,阿司匹林也可以降低某些药物的疗效,如布洛芬和萘普生。

5. 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胃痛、恶心和呕吐等。

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的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人情况和病情来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出血倾向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人群,应谨慎使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又称乙酸水杨酸,具有强解热镇痛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风湿、抗感染治疗[1]。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药物能对血液中血小板中的环加氧酶1起到抑制作用,还能减少血栓素A2形成,可应用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短暂缺血症状发展,如冠心病、偏头痛以及心肌梗死、脑血栓或是其他手术治疗后出现血栓、血栓闭塞脉管炎症等。

本文主要对阿司匹林临床药理作用进行探讨,并且简单介绍了阿司匹林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1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指出阿司匹林的应用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应用于防治乳腺癌及直肠癌,能帮助有效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2]。

根据相关报道可知,对1400多名女性进行研究调查,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女性每周口服阿司匹林3次,连服6个月,对照组女性不服用阿司匹林,经过6个月后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女性患卵巢癌症风险率比对照组降低了约40%。

流行病学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常规采用阿司匹林能降低直肠癌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是从根本上预防癌症,控制癌症病变而不是治疗或溶癌。

2阿司匹林的其他药理作用镇痛、抗感染和解热作用阿司匹林能起到镇痛、解热以及抗感染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1)镇痛作用是因为抑制机体痛觉刺激发生脉冲,控制致痛物的活性,抑制合成前列腺素以及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性等,帮助缓解疼痛。

(2)通过体温自动调节功能以及抑制机体合成前列腺素,能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3)抗感染药理作用是通过控制出现炎症组织中合成前列腺素而达到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通常与其他镇痛解热药物配合治疗感冒发热以及慢性钝痛等疾病,因其具有抗感染性和抗风湿性作用,能缓解急性风湿患者患肢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抗凝剂防治心肌梗死和中风临床研究证明血栓A2是在环氧化酶物质作用下将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其是一种血小板凝聚及释放的强诱导剂,能直接诱发机体血小板释放腺苷二磷酸加强血小板的凝聚,而前列环素也是一种强力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扩张抑制剂[3]。

阿司匹林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阿司匹林论文想要写一篇关于阿司匹林的论文吗?那么论文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阿司匹林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目的探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比较波立维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对急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我们将出现症状后24h内就诊的1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的基础上接受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生产的波立维(84例,即刻300mg,随后75mg,每日1次),安慰剂(84例)治疗持续9~12个月。

结果波立维组治疗1个月后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0.95%,无效者16例,无效率19.05%。

安慰剂组58例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69.05%,无效者26例,无效率30.95%。

随访观察12个月,主要终点为综合心血管死亡。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波立维组9.52%,安慰剂组13.10%。

波立维组发生出血的患者略多于安慰剂组(2.7% vs 2.4%),但未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

结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明显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及预后,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效果,安全,有效,无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词】波立维;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患者随时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我们从2004年1月开始应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入选条件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标准。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恶化劳力型、初发型、静息型、梗死后及变异型。

本次发病距入选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4h。

浅析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浅析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二、临床应用
鱼腥草因其广泛的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1、呼吸道感染:鱼腥草对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具有 明显的疗效,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2、尿路感染:鱼腥草可以治疗尿路感染,帮助排尿,减轻尿频、尿急等症 状。
3、皮肤病:鱼腥草外用可以治疗皮肤感染性疾病,如湿疹、痤疮等。
参考内容二
一、药理作用
鱼腥草,也被称为蕺菜,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主要的活性 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挥发油等,这些成分使得鱼腥草具有显著的抗 炎、抗氧化、抗肿瘤及抗菌等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鱼腥草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2、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虽然这种风险相 对较低,但仍需注意。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3、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 者的病情。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三、阿司匹林的未来发展方向
1、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 不良反应。
1、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 癌症发病率。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 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2、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 生率降低25%。
参考内容
阿司匹林: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 应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 和抗血小板治疗。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 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本次演示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 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阿司匹林可行性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可行性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1.1 作用机制阿司匹林是一种非选择性的COX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酶—环氧合酶(COX)来发挥其作用。

COX存在两种亚型,即COX-1和COX-2。

COX-1主要参与体内生理过程,如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和血小板聚集,而COX-2主要参与炎症反应和疼痛传导。

阿司匹林对COX-1和COX-2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COX-1的抑制作用更为持久,这也是其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基础。

1.2 抗炎症作用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症状,如红肿、疼痛和局部温度升高。

1.3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TXA2合成,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1.4 降血糖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降低血糖也有一定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COX-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促进糖代谢有关。

1.5 抗肿瘤作用阿司匹林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影响细胞凋亡和抗血管生成等途径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二、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2.1 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脑卒中等。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从而预防血管阻塞和相关的疾病。

2.2 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阿司匹林在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关节炎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其主要作用是减轻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2.3 其他应用除了上述两个主要应用外,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和发热,如头痛、牙痛、痛经和感冒等。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预防癌症、降低血糖、减少肾结石的发生等。

三、阿司匹林的潜在风险3.1 胃肠道溃疡和出血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胃肠道溃疡和出血的风险,尤其是对于既往有胃溃疡或出血史的患者。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阿司匹林,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常用药物。

它具有退热、镇痛和抗炎的效果,常用于缓解头痛、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退热作用:阿司匹林能够通过影响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
内PGE2的合成,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在发热过程中,PGE2能够促进体温升高,而阿司匹林通过抑制PGE2的合成,能够帮助降低体温。

2.镇痛作用: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酶的活性,降低体内前列腺素的
合成,从而抑制疼痛传导。

前列腺素是一种能够促进疼痛传导的物质,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能够减轻疼痛感受。

3.抗炎作用:阿司匹林能够干扰花生二烯酸(PGA2)的合成,从而降低
炎症部位的前列腺素PGE2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

PGE2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作用,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这些症状。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来实现的。

COX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关键酶类,在炎症过程中,白细胞释放的花生二烯酸通过COX酶转化为前列腺素,在感染或损伤情况下,前列腺素会促进炎症反应的进行。

而阿司匹林抑制COX酶的活性,干扰了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炎、镇痛和退热的效果。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通过干预体内花生二烯酸代谢途径,抑制COX酶的活性,实现了其退热、镇痛和抗炎的药理作用。

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用药剂量和频率,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阿司匹林实验报告讨论

阿司匹林实验报告讨论

阿司匹林实验报告讨论阿司匹林实验报告讨论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和镇痛。

它的主要成分是水杨酸乙酯,具有抗炎和镇痛的作用。

本文将对阿司匹林的实验报告进行讨论,探讨其药理学特性和潜在的副作用。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了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方法,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服用阿司匹林,另一组服用安慰剂,实验者和参与者均不知道自己所服用的是哪种药物。

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参与者的症状和不适感,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减少了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引起炎症和疼痛的物质,因此阿司匹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实现。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参与者在头痛和发热的缓解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改善。

相比之下,服用安慰剂的参与者没有显著的改善。

这一结果与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相符合,进一步验证了阿司匹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潜在的副作用:尽管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药理学特性,但它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

首先,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溃疡和出血等胃肠道问题。

其次,阿司匹林对某些人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皮疹和哮喘。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结论:通过对阿司匹林实验报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可以缓解头痛、发热和镇痛。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阿司匹林的潜在副作用,并在使用时注意剂量和使用频率。

此外,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对阿司匹林的反应不同,因此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总结: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具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缓解头痛和发热。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阿司匹林的潜在副作用,并在使用时遵循医生的建议。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阿司匹林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与药学监护探讨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与药学监护探讨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与药学监护探讨摘要:阿司匹林属于一种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阿司匹林能够控制患者体内的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具有良好的降血脂效果。

阿司匹林不仅能够调节血脂,同时还能抗氧化,改善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

同时,阿司匹林还能调节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状况,使患者平滑肌增殖,对于患者的血管内皮保护以及自由基清除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阿司匹林还能够使患者的斑块稳定度得到提升,进而使患者的大脑血流通量得到改善,降低患者脑梗死以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而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研究并探讨对应的药学监护方案,进而保障阿司匹林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作用机制;药理分析;药学监护阿司匹林是一种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已有百年以上的临床应用历史,但医学界对于阿司匹林的研究从未中断。

阿司匹林能够治疗头痛、发热和风湿痛等疾病,同时这种药物对于血小板聚集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阿司匹林凭借自身的药理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抗血栓和心血管事件的防治中,大大降低了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将其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产生的治疗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中针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药学监护方向,旨在为我国现代化的阿司匹林应用提供方向与管理方案。

一、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进展1.抵御炎症因子的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进展和不同及血管事件的发生,都与炎症标志物有极为密切的关联。

阿司匹林可抑制IKKB炎症通道的中心蛋白质,抑制IKKB激活所致的肥胖、高脂肪饮食导致胰岛素抵抗,同时逆转肥胖和高脂饮食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能够对高脂饮食和肥胖诱发的胰岛素抵抗进行控制,进而产生逆转效果。

除此之外,阿司匹林还能够延缓人体内前列腺素E2的合成以及多种炎症因子的合成,改善患者的局部炎症状况。

1.促进一氧化氮的形成近期研究证明,阿司匹林可增加正常人血小板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的活性来增加一氧化氮(NO)的产生,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药理作用研究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药理作用研究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药理作用研究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

它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药物,用于缓解一系列疼痛症状,例如头痛、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炎作用,并可用于减轻发热和减少血小板凝集。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作用引人注目。

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激动因子的产生,减少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2和血小板降醛酮,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这种作用使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与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治疗。

其次,阿司匹林还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

它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并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来改善动脉硬化。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炎症反应和血管收缩,改善心脏和血管的血液供应。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促使冠状动脉的旁路血管扩张,增加心肌血液供应。

同时,阿司匹林还可以帮助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降低血小板粘附,从而减少血液的黏稠度。

这一作用不仅可以降低血栓的形成风险,同时还可以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心脏和血管的工作负荷。

此外,阿司匹林还被认为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

它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通过减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大剂量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出血和溃疡,并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专业班级: 15级药学(本科)学号:姓名:联系方式:word版本.目录摘要 2引言 3 正文 4 1 绪论 (4)1.1血液疾病的简介 41.2阿司匹林的研究现状 42 阿司匹林常见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5)2.1阿司匹林解热抗炎的作用机制52.2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机制 53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评价 6 3.1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局限性 63.2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优势 (6)4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相关问题 (7)4.1对胃肠道的损害 (7)4.2引起哮喘疾病 (7)4.3阿司匹林的抵抗作用 (7)5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 (10)word版本.摘要目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证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以及从而引发的血栓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梗死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

治疗抗心肌缺血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抗血小板的治疗。

大约上世纪70年代,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被研究发现。

经过临床医学的研究统计以及循证医学的大量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相关统计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的机率。

对于抗血小板的作用阿司匹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方法:本文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将对阿司匹林目前的主要临床应用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总结综述,以更好的发挥阿司匹林的药物价值,提供个性化,规化的治疗抗血小板的措施,为临床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机制ABSTRACT: Objectiv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platelet adhesion, aggregation, and consequent thrombosis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esis of unstable angina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treatment of anti-myocardial ischemia is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the 1970s, the role of aspirin antiplatelet was studied. A large amount of evidence from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as shown that aspirin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statistics show that aspiri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probability. The role of antiplatelet aspirin has been decades of history. Methods:This article will summarize the ma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echanism of aspirin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drug value of aspirin,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standardized treatment of antiplatelet measur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to play a greater role.KEY WORDS:aspirin; antiplatelet; mechanism of actionword版本.word版本.引言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阿司匹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4世纪希波格拉底时期,人们治疗头痛的方法为将柳树叶进行熬煮。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临床药理学理论指导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炎和抗凝血药物,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及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膜蛋白的合成、阻断细胞因子等反应。

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反应以及抗凝血作用。

阿司匹林常用用于治疗炎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疾病、肾脏炎、胆管炎、支气管炎和消化道疾病等。

它还可以用于治疗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除此之外,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糖尿病和并发症、哮喘等疾病。

从药理学角度看,阿司匹林具有抗炎和抗凝血的功能。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细胞因子及血小板聚集,主要是通过抑制受体的活性,抑制其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产生,同时抑制凝血因子,从而实现其对抗凝血作用。

阿司匹林用于抗凝血,应用范围很广,包括:发生心脏血栓栓塞症、肝硬化伴血管痉挛性脑病、瑞贝卡综合征、血管性脑血栓症、喉癌术后循环血栓症、脑血管病及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介入术后、霍乱病人和其他禁忌药的搭配等。

至于抗炎,阿司匹林常用于治疗慢性炎性疾病。

阿司匹林药物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药物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药物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作用。

它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属于水杨酸类药物。

阿司匹林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但它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需要谨慎使用。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具有炎症反应的介质,在炎症反应中起到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的作用。

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

阿司匹林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

血栓是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导致的血管堵塞,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和脑卒中等。

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痛、溃疡和出血等。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和严重过敏性休克等。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阿司匹林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可以用于退烧、缓解头痛、牙痛和关节痛等疼痛症状的缓解。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和脑卒中的发生。

一些研究还表明,阿司匹林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可以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

总之,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具有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作用。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血小板聚集,来达到抑制炎症反应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但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需要谨慎使用。

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并注意剂量和使用方式。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论文.doc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论文.doc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论文1.1 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Bhatt[2]等将阿司匹林抵抗分为临床性及生化性。

临床性为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仍发生缺血性血管疾病;生化性为口服阿司匹林后,未能改变血小板功能试验结果。

有研究[3]将生化性阿司匹林抵抗分为3型:(1)Ⅰ型阿司匹林抵抗(药动学型):口服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体内血栓素(TX)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

而体外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100 μmol/L 阿司匹林后可被抑制,提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相当大的药动学差异。

(2)Ⅱ型阿司匹林抵抗(药效学型):无论体内及体外,口服阿司匹林后,TX 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提示该型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与环氧化酶(COX)的遗传多态性有关。

(3)Ⅲ型阿司匹林抵抗(假性阿司匹林抵抗):口服阿司匹林后能抑制TX合成,但不能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该型患者之所以被冠以“假性抵抗”,因为阿司匹林已抑制了TX合成,而不能抑制其他物质如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2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大量证据表明,GP受体多态性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遗传危险因素,它能造成黏附受体成分的表达、功能和免疫遗传学的多样性。

血小板激动剂(如TXA2)通过细胞内信号激活GPⅡb/Ⅲa受体,介导纤维蛋白原及其受体结合,然后促进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通过干扰COX非依赖性细胞内信号转导并使GPⅡb和GPⅢa分子乙酰化来抑制GPⅡb/Ⅲa的活化。

尽管还未完全弄清,但目前所知的COX非依赖性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包括跨膜蛋白受体、磷脂酶、Ca2 +释放、腺苷酸环化酶、鸟苷酸环化酶和蛋白激酶C等。

某些弱的激动剂(如ADP、肾上腺素和胶原蛋白)导致的GPⅡb /Ⅲa激活可被阿司匹林部分抑制。

在PLA2基因型存在时,抗血小板作用可以因这种替代途径减少而降低。

2.1 环氧合酶基因多态性COX是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限速酶,它有两种同工酶:COX?1和COX?2。

COX?1是花生四烯酸转换为前列腺素G/H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其有两种酶活性,一种环氧化酶活性催化前列腺素G的生成,一种氢过氧化物酶(H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G,生成前列腺素H,前列腺素H更进一步被COX催化成为前列腺素和血栓素[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
院系名称:百度网络学院
专业:百度
学生姓名:百度
学号:123456789
指导老师:百度
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
2019年3月1日
摘要
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乙酰水杨酸为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等疗效,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

自1898年上市至今,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上百年的历史,但是人类对阿司匹林的研究仍在继续,从最早的解毒镇痛药到后来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到如今阿司匹林迎来了第三次飞跃。

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以及预防癌症作用、降血压作用、预防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等。

本文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关键词:阿司匹林;理化性质;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综述
目录
第一章前言 (III)
第二章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简介 (IV)
第一节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 (IV)
第二节阿司匹林的性质 (IV)
第三章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V)
第一节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 (V)
第二节阿司匹林的抗炎抗风湿作用 (V)
第三节阿司匹林的在防止糖尿病血栓中的作用 (V)
第四节阿司匹林防治恶性肿瘤的应用 (V)
第五节阿司匹林在外周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V)
第六节阿司匹林的抗氧化作用 (VI)
第四章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 (VI)
第一节成人常用量口服 (VI)
第二节小儿常用量口服 (VI)
第三节部分疾病患者的用法及最佳用量 (VII)
第五章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VII)
第一节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及过敏反应 (VII)
第二节凝血障碍 (VII)
第三节瑞夷(Reye)综合征 (VIII)
第四节水杨酸反应 (VIII)
第五章小结 (VIII)
致谢 (VIII)
参考文献 (IX)
第一章前言
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乙酰水杨酸为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等疗效,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

自1898年上市至今,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上百年的历史,但是人类对阿司匹林的研究仍在继续,从最早的解毒镇痛药到后来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到如今阿司匹林迎来了第三次飞跃。

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以及预防癌症作用、降血压作用、预防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等。

[1]
人们对阿司匹林的认识可追溯到古埃及法老时代。

当时,通过浸泡柳树皮获取了一种
物质,并被记载于公元前1550年汇集的医疗处方之中。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人经
常使用金鸡纳树的树皮作镇痛药。

西班牙人来到那里以后发现这种树的树皮还可以降低病
人的体温。

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
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1899年,德国拜仁
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 。

[2]
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

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

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尔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尔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

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

事实是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3] 到今日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阿司匹林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主要是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通过对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及各种药理作用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了阿司匹林在解热镇
痛、抑制血栓、预防癌症及预防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等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行文就近年来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第二章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及合成原理
第一节阿司匹林的分子结构及化学合成原理
中文名称: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英文名称:Aspirin、Acenterine、Acetard、Acetophen等。

分子式:C9H8O4
相对分子质量:180.16。

分子结构式:
阿司匹林主要以水杨酸为原料,酸酐为酰化剂,在硫酸催化下,进行乙酰化反应而得。

反应式如下:
第二节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
阿司匹林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微带醋酸臭,溶于乙醇、氯仿、乙醚,微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

由于分子中有一个羧基,可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并同时被水解生成水杨酸钠和醋酸钠,加热时水解更快,酸化后即析出白色水杨酸沉淀。

阿司匹林在干燥空气中稳定,遇湿气时分子中的酯键易被水解,生成水杨酸和醋酸。

因此阿司匹林应置于密闭容器中于干燥处保存。

由于合成阿司匹林时乙酰化反应不完全,或在阿司匹林贮存时保管不当,成品中含有过多的水杨酸杂质,不仅对人体有毒性,且易被氧化生成一系列醌型有色物质,中国药典规定检查游离水杨酸,采用与硫酸铁反应产生紫色进行检查。

阿司匹林为弱酸型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不易解离,口服后易被吸收。

吸收后很快被酯酶水解生成水杨酸和醋酸,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为主要活性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