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第2课时)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第2课时)知
识归纳总结教案+测试题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实验中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氮气、稀有气体性质较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1.收集两瓶空气。

2.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的样品:用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的一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注意不能留有气泡),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

将饮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向集气瓶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桌上。

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观察现象:伸入空气中,燃着的木条,伸入呼出的气体瓶中,燃着的木条。

结论:呼出气体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4.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加入盛空气的集气瓶中后振荡,;加入呼出的气体瓶中后振荡,。

结论: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5.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对比观察现象:被呼气的玻璃片上有
__________出现,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上_______________。

结论:呼出气体的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____。

【答案】3.无多大变化
4.很快熄灭无明显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水雾无明显现象多
将集气瓶装满水,倒置在水槽中,气体由瓶口进入,瓶内水排完,说明气体已经收集满,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

注意: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不能与水发生反应,以及不能大量溶于水。

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却没有明显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已知木炭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A.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B.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于桌面
C.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
D.集气瓶中水没有完全排出就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解析】A、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操作规范,不符合题意;B、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于桌面,操作规范,不符合题意;C、排水法收集前未将集气瓶灌满水,导致
收集的氧气不纯,使现象不明显,符合题意;D 、集气瓶中水没有完全排出就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说明氧气没有集满,集气瓶中还有水,但收集的气体仍为氧气,不影响性质的检验,不符合题意。

【答案】C
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
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 .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只有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 .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只有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 .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解析】A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此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 、判断呼出的
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此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 、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烧不旺,甚至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
少,故此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方案;
(4)进行实验;
(5)收集证据;
(6)解释与结论;
(7)反思与评价;
(8)表达与交流。

2.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1)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2)变化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
(3)变化后:记录生成物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外观等。

3.描述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操作→现象→结论。

打开“雪碧”饮料的瓶子,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

根据这一现象,对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小明作出了如下猜想,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A.可能是二氧化碳B.可能是水蒸气
C.可能是对人体无害的气体D.可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答案】D
1.某同学发现实验室里的一个久置的酒精灯不易点燃,有同学认为因为酒精蒸发后灯芯上有水,于是他们提出:“我们可以先上网查阅一下资料。

”“上网查阅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B.假设和猜想
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
【解答】解:
2.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我们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氮气
D.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3.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A.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4.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由此说明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呼出气体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多
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
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5.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气体体积的比较,正确的是
①氧气:空气>呼出气体;
②二氧化碳:空气<呼出气体;
③水蒸气:空气>呼出气体。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6.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

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中压入空气
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7.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8
石灰水分别加入如图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

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集气瓶Ⅰ盛放的是空气,因此集气瓶Ⅰ没有必要盖玻璃片
B.现象是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浑浊
C.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先熄灭的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多,没必要做这个实验D.因为集气瓶Ⅰ中会无明显变化,所以集气瓶Ⅰ中应该稍微多加一些澄清石灰水
9.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两锥形瓶中均装有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___________(同上);此时可观察到(Ⅰ)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_______,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10.[2017·嘉兴]如图是小明在做“检测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实验示意图。

小明是在检测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的
A.水蒸气B.氧气C.二氧化碳 D.氮气11.[2017·威海]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

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

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猜想B.实验C.推理
D.归纳
1.【答案】C
【解析】“上网查阅一下”属于查阅资料,应当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证据。

故选C。

2.【答案】D
【解析】我们吸入的是空气,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故A项说法错误;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等,故B、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学科&网
3.【答案】B
【解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难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

故选B。

4.【答案】C
5.【答案】A
【解析】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气体体积的比较:空气的氧气含量大于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呼出的气体中含量较大;水蒸气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较大。

故选A。

6.【答案】A
【解析】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有可能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少,变化不明显,应该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中压入空气。

故选A。

学科&网
7.【答案】A
【解析】A、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浓度都不够使木条复燃,说法不正确;B、水蒸气遇冷凝结,空气中玻璃片无明显变化而呼出气体有水雾,可以得出结论,说法正确;C、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使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而呼出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得出结论,说法正确;D、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瓶口朝上以免气体漏出,如收集二氧化碳也是瓶口朝上,可以得出结论,说法正确。

故选A。

8.【答案】B
9.【答案】(1)打开关闭液面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关闭打开液面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保证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观察到(Ⅰ)瓶内的现象是液面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液面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人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

10.【答案】A
【解析】氯化钴遇水会由蓝色变成红色,故氯化钴试纸用于检验水的存在。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属于猜想;“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属于探究中的实验;“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

”属于推理;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归纳。

故选D。

二、中考化学推断题
2.A、B、C、D、E、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根据它们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白烟E :_____;气体乙_____. (2)检验集气瓶内气体甲的操作方法是_____. (3)在反应③中,固体B 起_____作用. (4)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及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①:_____;_____反应; 反应②:_____;_____反应; 反应④:_____;_____反应.
【答案】五氧化二磷 氢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催化 2KMnO 4Δ
K 2MnO 4+MnO 4+O 2↑ 分解 4P+5O 2
点燃
2P 2O 5 化合 2H 2O
通电
2H 2↑+O 2↑
分解 【解析】 【分析】
A 是紫黑色固体,则A 是高锰酸钾,4
24222KMnO K MnO MnO O ++↑加热
加热分解生
成的气体甲是氧气,黑色固体B 与溶液D 混合产生的无色液体通电能分解生成氧气,则B 是二氧化锰,D 是过氧化氢,生成的气体乙是氢气;故生成的固体F 是锰酸钾;固体C 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烟E ,故C 可能是红磷,E 是五氧化二磷,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详解】
(1)白烟E 是五氧化二磷,气体乙是氢气,故填:五氧化二磷,氢气;
(2)甲是氧气,检验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故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B 是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起催化作用,故填:催化;
(4)反应① :A 是高锰酸钾,加热分解能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故填:2KMnO 4
Δ
K 2MnO 4+MnO 4+O 2↑,分解;
反应② :甲是氧气,C 是红磷,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故填:4P+5O 2
点燃
2P 2O 5,化合;
反应④ :水通电能生成氢气和氧气,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故填:2H2O 通电
2H2↑+O2↑,分解。

【点睛】
推断题往往以框图的形式出现,箭头的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要顺利解决推断题,就要熟练掌握物质的特点、用途、常发生的化学反应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出该题的突破口。

高锰酸钾是紫色固体,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是该题的突破口。

3.现有A、B、D、E、F六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E是金属单质,B、C、D、F 分别只是酸、碱、盐、氧化物中的一种,A、F是黑色粉末,B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用两圆间的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箭头“→”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双向箭头“←→”表示可以相互转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以上反应均在初中知识范围内)
(1)图中有一条表示两种物质能相互转化的双向箭头没有画出,请在图中补充画出并使其转化关系成立____;
(2)写出化学式:A___:F___;
(3)写出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4)足量B与F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

【答案】 Fe CuO Fe+CuSO4=FeSO4+Cu
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解析】
【分析】
A、B、D、E、F六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E是金属单质,B、C、D、F分别只是酸、碱、盐、氧化物中的一种,A、F是黑色粉末,B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C会转化
成黑色粉末,所以C 是氢氧化铜,F 是氧化铜,B 就是硫酸,E 和氧化铜可以相互转化,所以E 是铜,A 会转化成铜,所以A 是铁,D 是硫酸铜。

【详解】
(1) A 、E 是金属单质,B 、C 、D 、F 分别只是酸、碱、盐、氧化物中的一种,A 、F 是黑色粉末,B 和C 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C 会转化成黑色粉末,所以C 是氢氧化铜,F 是氧化铜,B 就是硫酸,E 和氧化铜可以相互转化,所以E 是铜,A 会转化成铜,所以A 是铁,D 是硫酸铜。

(2)A 是Fe ,F 是CuO 。

(3)A 与D 的反应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
44Fe+CuSO FeSO +Cu =。

(4)足量B 与F 的反应是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和水,实验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4)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点睛】
B 和
C 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C 会转化成黑色粉末,所以C 是氢氧化铜,F 是氧化铜,B 就是硫酸,E 和氧化铜可以相互转化,所以E 是铜。

4.A 、B 、C 、D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

D 固体俗称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它们之间的转化和反应关系如图。

(“→”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D 的化学式为_____。

(2)A 所属的物质类别是_____。

(3)B 与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

【答案】CO 2 酸 K 2CO 3+Ca (OH )2=CaCO 3↓+2NaOH 或Na 2CO 3+Ba (OH )2=
BaCO 3↓+2NaOH 复分解反应
【解析】
【分析】
根据A 、B 、C 、D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D 固体俗称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所以D 是二氧化碳,C 和二氧化碳会相互转化,所以C 可以是碳酸钠或碳酸钾,A 会转化成二氧化碳,可以和碳酸钠或碳酸钾反应,所以A 可以是盐酸,B 会与盐酸、碳酸钠反应,所以B 是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验证,正确。

【详解】
(1)经过分析可知,D 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 2;
(2)A 所属的物质类别是酸;
(3)由上分析可知B 与C 的反应可以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或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化学方程式是:K 2CO 3+Ca (OH )2=CaCO 3↓+2KOH (合理即可),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5.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五个试剂瓶,分别盛有NaOH 溶液、CuSO 4溶液、BaCl 2溶液、稀盐酸和稀硫酸。

鉴别操作如下:
(1)呈蓝色的溶液为CuSO 4溶液。

取少量其他溶液分别于四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加CuSO 4溶液,可鉴别出NaOH 溶液和BaCl 2溶液。

鉴别出NaOH 溶液的现象是_____。

(2)另取少量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加BaCl 2溶液,其中一支试管内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实验结束后,将所有试管中的物质充分混合,过滤除去沉淀,得到无色滤液,此滤液一定含有的溶质为_____(填化学式)。

取少量无色滤液滴加Na 2SO 4溶液,无明显现象。

另取少量无色滤液分别与下列物质混合时,一定无明显现象的是_____。

A Ba(OH)2溶液
B AgNO 3溶液
C Mg
D 酚酞溶液
【答案】产生蓝色沉淀 2424H SO BaCl BaSO 2HCl +=↓+ NaCl C
【解析】
【详解】
(1)呈蓝色的溶液为CuSO 4溶液。

取少量其他溶液分别于四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加CuSO 4溶液,可鉴别出NaOH 溶液和BaCl 2溶液。

CuSO 4溶液与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uSO 4溶液与NaOH 溶液产生蓝色沉淀;鉴别出NaOH 溶液的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故填:产生蓝色沉淀
(2)另取少量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加BaCl 2溶液,能与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稀硫酸,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 2SO 4+ BaCl 2 ==BaSO 4↓+2HCl ;故填:H 2SO 4+ BaCl 2 ==BaSO 4↓+2HCl
(3)根据反应可知,氯化钠为反应产物,且可溶解在水里,故此滤液一定含有的溶质为NaCl ;
将五种溶液混合,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铜元素全在氢氧化铜沉淀里,滤液里无铜离子,试管中能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说明滤液中没有氢离子,滤液加入硫酸钠后没有明显现象,说明滤液中没有钡离子。

A 、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因此加入氢氧化钡后可能有沉淀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B 、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因此加入硝酸银后有沉淀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C、溶液中没有氢离子,因此加入镁后没有明显现象,故符合题意;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滤液中没有氢离子,滤液呈碱性或中性,所以加入酚酞可能会有明显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故填C
6.有一包固体X,可能由NH4NO3、FeCl3、NaOH、Na2SO4、CaCO3、Ba(NO3)2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固体X与熟石灰研磨,无氨味。

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____________。

(2)另取少量固体X按图中的甲进行实验。

①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由甲实验判断,原固体中一定不含________。

②取白色沉淀B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稀硝酸,烧杯中固体质量随滴入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则白色沉淀B的成分为____________,图乙中c点时烧杯中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原固体X的组成,取无色溶液A,向其中通入CO2气体,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判断固体X中还含有________。

【答案】NH4NO3过滤 FeCl3 BaSO4、CaCO3 Ca2+、H+ NaOH
【解析】
【详解】
(1)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如熟石灰)反应能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取少量固体X与熟石灰研磨,无氨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NH4NO3,故填NH4NO3。

(2)①操作a将液体与不溶性固体分离开,则该操作为过滤,故填过滤;
过滤后得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D,而FeCl3溶液呈黄色,所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FeCl3,故填FeCl3。

②由图可知,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则固体中能与稀硝酸反应的难溶性固体为碳酸钙,不溶于稀硝酸的是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故填BaSO4、CaCO3;
碳酸钙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则图乙中c点时烧杯中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钙和过量的硝酸,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硝酸钙解离的Ca2+和硝酸解离出的H+,故填Ca2+、H+。

(3)取无色溶液A,向其中通入CO2气体,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生成的沉淀中含有碳酸根,固体中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根的是氢氧化钠,故填NaOH。

7.102.(2018·河南中考模拟)某同学将一小包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

并对滤液的组成进行探究。

(1)请写出一个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2)同学们又对滤液中所含的物质作出多种猜想,有两种猜想可能成立,第一种猜想是滤液中含硝酸锌、硝酸铜,则另一种猜想应是什么?________
(3)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第一种猜想。

________
【答案】 Zn+2AgNO 3Zn(NO3)2+2Ag或Cu+2AgNO3Cu(NO3)2+2Ag 滤液中含AgNO3、Zn(NO3)2、Cu(NO3)2。

取样品少量,加入稀盐酸,无现象,证明溶液中没有AgNO3,只含Zn(NO3)2、Cu(NO3)2。

【解析】(1)根据锌的活动性比银强,利用锌与硝酸银的反应规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锌铜银,推断将一小包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得到固体和蓝色溶液,对反应后溶液的组成进行猜测;(3)根据三种金属活动性及氯离子与银离子不能共存的反应规律,设计验证猜想一。

(1)锌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同时得到硝酸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 + 2AgNO3 = Zn(NO3)2 + 2Ag;(2)由得到溶液呈蓝色,说明铜粉与硝酸银发生了反应,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锌会先于铜与硝酸银反应且锌粉可与硝酸铜反应,因此可判断锌粉已完全反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硝酸银是否完全反应则成为所要猜测的两种可能,若硝酸银完全反应,则溶液中只含有硝酸锌、硝酸铜,若硝酸银有剩余,则溶液中含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或AgNO3、 Zn(NO3)2、 Cu(NO3)2);(3)取样品少量,加入稀盐酸,无现象,证明溶液中没有AgNO3,因为溶液呈蓝色,所以一定有
Cu(NO3)2,Zn和AgNO3反应生成了Zn(NO3)2,所以溶液中只有Zn(NO3)2、 Cu(NO3)2,没有AgNO3。

点睛:活动性强的金属放入活动性弱的金属的混合盐溶液中,活动性强的金属会先把活动性最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然后再置换活动性较弱的金属。

8.首届进口博览会的吉样物“进宝”为手持的四叶草的“国宝”大熊猫,代表幸运幸福。

化学物质世界也迎来了一只手持四叶草的“进宝”物质X,如图所示。

四叶草的叶子由A、B、C、D四种物质构成,且相邻两叶片之间会发生反应;其中C、D是黑色固体,B、C为单质,A、D为氧化物。

(1)物质C为_____;物质B在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
(2)A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或_____;
(3)手持四叶草的“进宝”物质X需满足:A、B、C、D分别通过一步反应能直接转化为
X ,则物质X 是_____。

【答案】碳(或C ) 支持燃烧或急救病人等 CO+CuO Δ Cu+CO 2
Fe 3O 4+4CO
高温3Fe+4CO 2 二氧化碳或CO 2
【解析】
【分析】 四叶草的叶子由 A 、B 、C 、D 四种物质构成,且相邻两叶片之间会发生反应;其中 C 、D 是黑色固体,B 、C 为单质,A 、D 为氧化物;黑色的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因此 A 是一氧化碳,B 是氧气,C 是碳。

【详解】
(1)四叶草的叶子由 A 、B 、C 、D 四种物质构成,且相邻两叶片之间会发生反应;其中 C 、D 是黑色固体,B 、C 为单质,A 、D 为氧化物;黑色的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A 是一氧化碳,B 是氧气,C 是碳;氧气的用途是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2)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 ΔCO CuO C u CO ++或
342 Fe O 4CO 3Fe 4CO ++高温。

(3)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故 X 是二氧化碳。

【点睛】
C 、
D 是黑色固体,B 、C 为单质,A 、D 为氧化物;黑色的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9.在如图有关物质转化关系中,各物质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 为红色金属单质,B 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C 、D 为黑色粉末,F 为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G 为难溶性物质,H 为难溶性蓝色物质(图中部分生成物已省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