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 课件(共26张ppt)
1、快速浏览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并进行相应勾画
(1)快速浏览文章,用横线画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2)阅读文中直接描写雨的语段,找出昆明的雨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点拨指导,都是为了 让学生们能够理解课文情节和结构,更好地感知课文内容。雨” 是对象,“美”是特征,“喜爱”和“想念”是情感。自读散 文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理解。
2、引导学生说一说汪曾祺最让你动情的地方,在学生的感悟发 言中突破教学难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希望同学们能从今天的 课堂学到阅读此类散文的方法,能从从凡人小事中捕捉生活的诗 意美好,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设计意图:汪曾祺是个性情中人,善于从凡人小事中捕捉生活的 诗意美好。链接背景资料,和汪曾祺先生的话,不仅丰富了教学 内容,更让学生在真实生活的苦难和乐观生活态度的对比中引起 情感共鸣,于无声处完成了情感目标的教学。
1、聚焦第七段,指名朗读,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本段中描写了哪几种美食。
(2)其中的哪个词语、哪个标点、哪个句子写得很巧妙。
通过对比阅读,换标点加感叹词、示范朗读等方法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赏析语言。在这样的品读学习中自然总结出汪曾祺 散文语言的特点:淡而雅。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 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首先通过问题 引导让学生聚焦精读第七段,教师激活学生思维,通过领学 让学生深入阅读、品赏语言;而后让学生“以法炮制”自主 探究、学习其它文段。由“引导”到“自主”,水到渠成的 突破了文章的难点,真正意义上实现培育和提升学生语文核 心素养的目的。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稿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单元入手本文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为散文单元。
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或托物言志,或抒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与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本单元的要求是"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本单元中的其他课文为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散文两篇即《我为什么而活者》《永久的生命》。
从课文入手本文为汪曾祺的经典散文作品。
《昆明的雨》记录了汪曾祺先生1939-1946年在云南的七年间所行、所住、所逛、所观、所感、所师、所友,内容涉及昆明的市井人文、饮食花草、师情学谊,反映了在抗战时期云南人、昆明人的生活情形及西南联大师生在云南工作、学习的情形。
本文为一篇自读课文,难度相对较低。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本篇课文为主。
二、说学情初二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学习,关于散文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
本文为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其语言特色平淡有味。
学生在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方面会比较容易。
但是,学生在独立鉴赏散文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初二的学生或许读过汪曾祺的散文,对他的风格有一定的理解,但还只停留在感官之上。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与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认识并熟记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展现的风土人情。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体会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3.欣赏昆明雨季中的景、事、物,感悟昆明的雨以及雨中物象的美。
4.感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昆明的风俗民情,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2.欣赏昆明雨季中的景、事、物,体悟在"昆明的雨"中各个物象的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说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说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朗读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说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
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7昆明的雨
精品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并修改后使用!17*昆明的雨一、说教材《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及雨中特有的事物、人物、情景等,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生活的喜爱和怀念,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篇文章中平凡之物,平常之景,在他的笔下都充满美感和诗意,学生欠缺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
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取材广泛,景物、滋味、人情、氛围都能撷来入文,但又能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线索,很好的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篇文章很值得品味。
二、说学情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学生理解能力不强,生活感悟有限,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老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散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说重难点结合本课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中的不足,我把重难点确定为: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五、说教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我采用以下的教法:1.速读、精读、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
2.讨论点拨法。
3.对比阅读。
六、说学法结合散文的特点以及学思结合的原则,我确立了这样的学法:1.朗读感悟。
部编版语文八上《昆明的雨》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上《昆明的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昆明的雨》,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本文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是个散文单元,根据新教材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特点,本单元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欣赏品味,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
汪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是抒情散文的代表,含蓄隽永,呈现了三四十年代昆明的独特风情,文中的人与自然,都充满生气,令人感动,体现了昆明雨季的“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特点。
文章语言质朴自然,越读越有味道。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草一木及生命的尊重、欣赏,表现了汪曾祺散文独特的气质。
二、说学情汪曾祺的散文语言不华丽,感情不直露,他的文章像一壶好茶,需得静下心来慢慢品,才能品出其中滋味,且会越品越有味。
而八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不会有这样的耐心,容易匆匆掠过,等闲视之,理解停于浅层。
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在品味中静下心来,慢慢品出这壶好茶的绝妙滋味,在知识能力和心灵成长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说教法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朗读法、合作交流法的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朗读,在本文的教学中设计了速读、精读、听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2.合作交流法:为贯彻落实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为了让陌生的学生放得开,我让学生展开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分享小组合作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1.雨声导入,进入情境:让学生聆听雨声,让心沉静下来,进入课文所写情境。
了解汪曾祺与昆明的渊源,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2.速读知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锻炼学生迅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快速找出概括昆明雨季特点的句子,提纲挈领,在后面的环节中不断回应这句话,让学生抓住课文核心。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昆明的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说我的备课思考关于教材:《昆明的雨》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本单元选择五篇不同类型和语言风格的散文,根据部编教材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特点,本单元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欣赏品味,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在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中淡而有味的风格,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这篇兼具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的美文。
作为自读课文,本文只有课后的阅读提示作为助读资源。
它提示我们文章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为我们展现了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雨。
此外,阅读提示中还明确指出本文充满美感和诗意,可通过圈点批注的方式用朗读品味淡而有味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
以一篇迁移一类,以一类知人品文。
如何围绕朗读品析语言,如何品析这种淡而有味的风格,上出自读的味道是我面对教材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学生:八年级学生对于散文学习并不陌生,七上第一单元《春》《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都是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已经拥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能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
但是汪老的文字是历经岁月沉淀后一种淡然欣赏的审美情怀,文章很少用修辞去润色,如何让学生切身体验,入情入境,品味文字的淡而美,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摘要:《昆明的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
本单元选入了五篇不同类型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写景抒情或揭示哲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关键词:朗读赏析拓展一、说教材部编版新编八年级语文教材,创新设计,编写意在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组元的结构,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大师、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二、说学生八年级学生处于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
他们的主动性与求知欲都有了提高。
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但是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不强,阅读习惯不好。
三、说目标、重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关注自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本单元及本课的特点,再结合学生情况,确定以下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比较阅读,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了解写景抒情散文文体特点。
3.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把握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四、说教法、学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点拨。
”我采用的教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设置情境法、比较阅读指导法。
我采用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勾画法、比较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位一体的对话。
让学生读文知义——由文入景——因文生情。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突出与重视,他们的阅读期待不同,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五、说教学过程1.知画意,迎雨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第【1】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教学方法指导】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课堂步骤】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jùn) 鲜腴(yú) 篱笆(líbā) 鸡QQ截图20171019090336.png(zōng) 黄焖鸡(mēn)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 绿釉(yu) 密匝匝(zā)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鲜腴:新鲜肥美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方比:比较、对比扳尖: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形,鞋头尖小而上翘。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3.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深入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交流点拨】不是,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及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交流点拨】都与雨有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
昆明的雨说课稿3篇
昆明的雨说课稿3篇昆明的雨说课稿1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中的常用生字和词语。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作者平实朴素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提升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策略方法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导学1.了解作者资料。
2.自学生字词:青头菌(jūn)避邪(bìxié)鲜腴(yú)八卦(ɡuà)篱笆(líbā)釉(yòu)晕倒(yūndǎo)吆唤(yāo)暮年(mù)缅甸(miǎndiàn)一碟(dié)细碎(suì)饱涨(bǎozhǎnɡ)淋湿(lín)苔痕(hén)密匝匝(zā)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交流感知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1.导入新课: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那么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2.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研读共品三、研读课文:1.以上这些事物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赏析下列句子(1)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2)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教师适时引导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1.师友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2.全班交流。
总结提高四、课堂总结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一、说教材《昆明的雨》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属于自读课文。
作者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娓娓道来,看似零散琐碎,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也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就这一篇写景抒情的自读课文,应该如何教学呢?本单元单元知识概述说:“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因此,我设想本堂课重点通过分析昆明雨季的特点,反复品析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了解作者从容自在的生活态度,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说学情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此前已经学过不少散文,本单元再学这些散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要在七年级的文学教学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语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赏析语言,品味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了解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通过品析关键句子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学习作者从容淡然的生活态度,体会作者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
3.拓展提升,学以致用,品读《端午的鸭蛋》,深入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待生活的从容自在。
四、说教学重难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同时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本堂课侧重通过语言的品味,感悟作者情感,得到一些生活启示。
《昆明的雨》 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昆明的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以散文为主,所选文章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都洋溢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昆明的雨为线索,描绘了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展现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却又韵味无穷。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品味文中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散文学习的基础,能够初步感知散文的语言和情感。
但对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平淡质朴语言背后的深刻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昆明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可能了解较少,这也需要在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品味文中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2、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汪曾祺的《昆明的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散文之美”,所选的课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或阐发哲理,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昆明的雨》以“雨”为线索,描写了昆明的雨季的特点、雨中的景物、人物以及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昆明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气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作者以小见大、平淡自然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昆明的雨的特点和魅力。
(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中的意象和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感受昆明的雨的特点和魅力。
(2)理解文中的意象和主题。
2.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以小见大、平淡自然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2. 品味法: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理解文中的意象和主题。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昆明雨季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昆明的雨的特点。
(2)提问学生对昆明的雨的印象,引出课题。
2. 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汪曾祺的生平、作品风格和成就。
(2)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汪曾祺作品的了解。
3. 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7《昆明的雨》 说课课件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 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 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 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 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 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 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 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语言直白,口语化,更易让人感 受杨梅的外形、滋味,又通过与洞庭 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对比,反衬 昆明的火炭梅味道很好。
集一集(三):
风土人情的美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 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 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 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 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 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 猪和羊怕扎。
热深 爱切
的
生 怀 状元成才路
雨
人情的美
活念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氛围的美
语言
平 淡 雅 致
The end
感谢倾听!
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 对光阴的钟情。
——汪曾祺 《人间草木》
亲爱的读者: 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 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 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 的阅读。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 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 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 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亮
丰满
旺盛
出自杜甫《春望》和陶渊明《读<山海经>》,描绘出昆明雨季水分充足, 植被茂盛的情景,语言典雅别致、富有诗意。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
说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作者:汪曾祺
景
物
人
事
怀念
第七章
说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 师注重引导学生 在自主学习的基 础上,读出浅浅 文字中蕴含着的 浓浓情味儿。
说 教 学 反 思
引导学生感悟作 者的语言情味, 符合新课标中要 加强朗读,重视 阅读感受和体验 的要求。
谢谢您的观看
昆
明
的汪
雨
曾 祺
七六五 四 三 二 一 说说说 说 说 说 说 教板教 教 教 学 教 学书学 法 学 情 材 反设过 与 目 思计程 说 标
学与 法重
难 点
目录
第一章
说教材
说 教 材
【单元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 编版《语文》八年 级上册第四单元的 一篇自读课文。是 散文单元中的一篇 写景抒情散文。
讲 授
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昆明雨季的特点和作者 情感的句子,思考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默读 过后找到语句:“我想念昆明的雨”。
并通过讨论得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 人动情的。
讲
精读课文,重点体会
授 新
课
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喜欢的语句,小组之间交流。交流后 教师总结和过渡: 确实,昆明的雨是动情的,雨中美丽的卖杨 梅的姑娘、热情的房东,雨中的肥硕的仙人掌、好吃的各种菌 子,雨中和德熙小酌的场景更让人念念不忘,情动于中。那么, 这些场景中让你最动情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最多的是美食 部分)
课
再比如2组学生代表找到“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 香,很好吃。”时,出示“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 很好吃。”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找到两个句子的区别。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昆明的雨》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昆明的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学的语文老师,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分享我对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昆明的雨》的一些看法和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是教材分析。
该课为散文课,文本主题是昆明的雨。
全文分三段描述了昆明雨的特点、雨后昆明的景象和昆明人的习惯。
文章语言简练明了,形象生动,情感丰富。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特定地区的雨的描写,寄托了对家乡的深情,深化了读者对家乡的认识和情感。
其次是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我希望能够实现以下几点目标:知识与能力层面:学生能够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倾向、文体特点和表达技巧;能够识别文中的比喻和概括性语句,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撰写类似文章。
情感态度层面: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与感悟,营造良好的全民爱国精神。
而达到这些目标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预备性活动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学生可以观察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天气和变化,参与小组讨论,了解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
通过小组ppt展示不同城市的特点,以此来引入本课教学。
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关于雨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雨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雨花石”的细腻与美丽。
二、教学过程1、导入与情境营造通过问答互动,让学生了解“北京的雨”和“昆明的雨”的区别,并透过问题的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气候的变化,渗透爱国主旨。
2、阅读与解析阅读课文,并结合学生参与基本问题的问答,对文章情感、笔法、概括类语句等进行逐段解析和剖析。
并在文中找到相似素材,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其中信息。
3、阐述篇章思路通过“中观”,画出文章的思路和主线,并让学生从文中理解文章结构,做到理解课文的层次递进。
4、词语解读法针对学生对生僻词汇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用教师讲解和生动活泼的比喻等各种方法进行词语教学。
5、师生共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创作,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说教材《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入选的五篇散文,各自代表了一种散文类型,而且写法和语言都很有特色。
本单元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通过分析单元导语可知,语文要素中的“反复品味、欣赏语言”是阅读策略,“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目标,而“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要通过本单元五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才能实现。
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汪曾祺先生非常经典的怀旧之作。
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昆明生活的热爱和怀念,借此表达对过往美好人生的怀念。
文章语言平淡自然,温润沉静,文化气息浓厚,文字背后充满了生活情味。
二、说学情本单元教学前,我以表格形式梳理了整个初中学段涉及散文这一文体的教学单元及篇目,发现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已经学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几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
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也接触过托物言志散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学生对散文的学习并不陌生。
但是汪老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并不像《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那样,语言生动华丽,多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汪老的文字,很少用修辞去润色,而是如话家常,就像一壶清茶,需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滋味。
而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生活在物质丰足、衣食无忧的年代,缺少对生活的细心体察与感悟,很难从生活中的琐细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真正走进文本,体悟汪曾祺文字背后温润如雨的生活情味。
在七年级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批注阅读(七下)、欣赏品味(多个单元训练)的阅读能力,本课旨在让学生将学过的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成为一种阅读自觉与习惯。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想念。
教学重点是:品味、欣赏语言,理解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想念。
三、教法学法《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自读课文。
从自读课的课型定位来看,自读课是教师引导学生用教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经验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而能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沉淀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那么如何让学生实现自主阅读,学好《昆明的雨》这一篇自读课文呢?我引导学生以“寻美”为学习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将学过的“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运用到新课文中的学习中去,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让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情境体验法,自主欣赏、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情感。
我只在学生难以把握、难以理解、一望未知时加以引导、点拨,或补充助读资料帮助其理解、加深体验,达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流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设置情境,调动学生体验二、初读课文,感知作者情感三、品读课文,理解作者情感下面具体讲述每一环节的教学内容。
一、设置情境,调动学生体验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生活中的雨景、淅淅沥沥的雨声,营造出静谧的雨中氛围,感官的冲击,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接着,我由学过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春》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引入本课,在旧知与新知的勾连中,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作者情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除了写昆明的雨之外,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系呢?【还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缅桂花、送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与友人对酒小酌;它们是昆明的雨(雨季)中的物、人、事。
】设计这一问题是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为后面的初步感知情感和品读理解情感的环节做好准备。
问题2. 这篇课文将昆明诸多的景、物、人、事聚在一起,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学生试着说一说。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以后,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昆明雨季中的物或人或事的美好,让学生回答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是初读感知。
所谓“感知”,就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
既然是感觉,那么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可能是朦胧的,不够准确的或不够深刻的。
他们从初读感受到的昆明的美好中,感知到的作者情感可能是:(1)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2、11段)(2)对昆明的喜爱。
(3)对昆明雨季的喜爱。
(4)对昆明的想念。
(5)对昆明生活的想念。
(6)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
那究竟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这就需要学生透过文字,欣赏语言,细细品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作者内心,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从而教会学生从“这一篇”散文的学习中学到“这一类”散文的阅读方法。
三、品读课文,理解作者情感本环节共设置了四个小的教学环节:1. 引导发现阅读方法:以“寻美”为阅读的切入点。
2.帮助学生回顾“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并提供示例。
3.学生再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或有疑问的句、段,圈点批注,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及昆明生活的热爱。
4.补充作者资料,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环节1,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从文中初步感受的了昆明雨季中的美好,你们能说说课文写了昆明哪些方面的“美”呢?(师生总结: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风俗美、诗意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到你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
怎样进行圈点批注呢?我帮助学生回顾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积累拓展”中学过的批注方式及《骆驼祥子》名著导读中“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将自己在阅读时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空白处。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学过的读书方法运用到新课文中去,从而使知识前后勾连,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当然,学生也在圈点批注的欣赏品味中,理解了作者对昆明的情感。
下面是我给学生做的几个批注的示范,如:(1)赏析式批注通过咀嚼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读懂蕴含在词句中的情感。
如第8段写昆明雨季的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为什么用“一球”而不用“一块”呢?(突出火炭梅的“圆”);这里的两个“真”写出了火炭梅让人赞叹的形态,两个“都”包含着作者对昆明雨季的火炭梅味道的赞美之情。
朗读时,我们可以重读两个“真”、两个“都”和“一点”。
(2)理解式批注这一课有不少值得关注品味的标点【?!——()】,对标点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如:“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连用四个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呢?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牛肝菌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当然,学生也可以对自己深有体会的内容,做理解式批注。
示例:如第7段写牛肝菌的句子“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滑”“嫩”“鲜“香”后面连用四个逗号,读时要一字一顿,停顿稍长,突出牛肝菌的口感滑、嫩和味道鲜腴,也体现出人们在品尝牛肝菌是的沉醉感,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牛肝菌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还可以提问:将逗号改为顿号,怎样呢?(3)评价式批注雨季的果子,是杨梅。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
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批注:穿着打扮极具苗族风情,多么美丽、文静、娇羞的女孩!(4)疑问式批注如第9段,“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此处写“不是怀人,不是思乡”究竟是什么呢?通过读上文,我们可以揣摩,作者的心软软的,是被房东母女的热情、淳朴、善良和智慧所感动,表现昆明的人情美。
当然,除了这几种批注之外,也可以是补充式批注、联想式批注等,不一一举例。
【预设】接下来是学生圈点批注、欣赏品味、交流分享的过程,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预设,比如:欣赏昆明雨季的【景物美】①先说昆明的雨季——相当长,但是雨下下停停,不使人气闷,很舒服。
昆明的雨滋养了极肥大的仙人掌、极多的滋味鲜美的菌子和像火炭一般的好吃的杨梅、很大的缅桂树。
②单说仙人掌,“倒挂着且能开花”“仙人掌极肥大”正体现了昆明雨季长,雨水多、空气湿润的特点;“仙人掌多”“极肥大”多到什么程度大到什么程度呢?有些人家在菜园种上一圈仙人掌来代替篱笆。
做什么呢?后面的破折号用得很是美妙:——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这不禁让我们想像,猪和羊一定是被扎过的吧,那种想吃又不敢进,想走又舍不得的窘态,不禁让人心生笑意。
这里我们看到的汪老多么有童心,又多么的有生活情趣!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是定不能写出这样有生活情趣的文字的。
③门头挂仙人掌,能辟邪——表现昆明朴素的民风民俗。
【滋味美】①引导学生从标点处批注欣赏●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极度怀疑)●……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极度赞叹)这两句有两处标点很特殊,问号和句号组合在一起,怎么读请拟写朗读设计。
如果在横线上分别加一个语气词,加什么?学生尝试朗读。
【第②句横线加“咦”,并且拖长声音,“这种”要重读,“也能吃”语调上扬,表达看到干巴菌丑陋外形时的质疑、嫌弃。
】【第③句横线上加“哇”,“哇”应拖长声音,“这么”要重读且放慢语速,“好吃”读出吃到舌尖上的美味——干巴菌时的惊喜、赞叹和兴奋。
】在这一段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就像一位美食家,写各类菌子,如数家珍,毫不吝惜的使用了极多的褒义词,如:多、便宜、滑、嫩、鲜、香、好吃、(格调)高、鲜浓、无可方比、名贵、滴溜儿圆……为什么作者使用如此多的褒义词来写雨季的菌子呢?为什么过了40年,这样的美味仍唇齿留香、触手可及呢?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到作者这样写,当然是想表达对昆明、对昆明生活的深深爱恋和赞美啊。
如果只写仙人掌、菌子、杨梅,就不免有些单调,所以还有【人情美】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50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他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的满满的缅桂花。
带着雨珠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
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女房东送缅桂花一段,可以抓住句中关键词来欣赏品味。
【“每天”“好些”可以看出缅桂花是房东的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