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入选的五篇散文,各自代表了一种散文类型,而且写法和语言都很有特色。

本单元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单元导语:

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通过分析单元导语可知,语文要素中的“反复品味、欣赏语言”是阅读策略,“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目标,而“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要通过本单元五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才能实现。

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汪曾祺先生非常经典的怀旧之作。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昆明生活的热爱和怀念,借此表达对过往美好人生的怀念。文章语言平淡自然,温润沉静,文化气息浓厚,文字背后充满了生活情味。

二、说学情

本单元教学前,我以表格形式梳理了整个初中学段涉及散文这一文体的教学单元及篇目,发现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已经学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几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也接触过托物言志散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学生对散文的学习并不陌生。但是汪老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并不像《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那样,语言生动华丽,多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汪老的文字,很少用修辞去润色,而是如话家常,就像一壶

清茶,需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滋味。而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生活在物质丰足、衣食无忧的年代,缺少对生活的细心体察与感悟,很难从生活中的琐细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真正走进文本,体悟汪曾祺文字背后温润如雨的生活情味。

在七年级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批注阅读(七下)、欣赏品味(多个单元训练)的阅读能力,本课旨在让学生将学过的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成为一种阅读自觉与习惯。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想念。教学重点是:品味、欣赏语言,理解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想念。

三、教法学法

《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自读课文。从自读课的课型定位来看,自读课是教师引导学生用教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经验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而能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沉淀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那么如何让学生实现自主阅读,学好《昆明的雨》这一篇自读课文呢?我引导学生以“寻美”为学习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将学过的“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运用到新课文中的学习中去,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让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情境体验法,自主欣赏、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情感。我只在学生难以把握、难以理解、一望未知时加以引导、点拨,或补充助读资料帮助其理解、加深体验,达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境,调动学生体验

二、初读课文,感知作者情感

三、品读课文,理解作者情感

下面具体讲述每一环节的教学内容。

一、设置情境,调动学生体验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生活中的雨景、

淅淅沥沥的雨声,营造出静谧的雨中氛围,感官的冲击,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接着,我由学过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春》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引入本课,在旧知与新知的勾连中,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作者情感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除了写昆明的雨之外,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系呢?

【还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缅桂花、送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与友人对酒小酌;它们是昆明的雨(雨季)中的物、人、事。】

设计这一问题是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为后面的初步感知情感和品读理解情感的环节做好准备。

问题2. 这篇课文将昆明诸多的景、物、人、事聚在一起,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学生试着说一说。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以后,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昆明雨季中的物或人或事的美好,让学生回答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是初读感知。所谓“感知”,就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既然是感觉,那么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可能是朦胧的,不够准确的或不够深刻的。他们从初读感受到的昆明的美好中,感知到的作者情感可能是:(1)对昆明的雨的想念。(2、11段)(2)对昆明的喜爱。(3)对昆明雨季的喜爱。(4)对昆明的想念。(5)对昆明生活的想念。(6)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

那究竟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这就需要学生透过文字,欣赏语言,细细品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作者内心,深入理解作者情感。从而教会学生从“这一篇”散文的学习中学到“这一类”散文的阅读方法。

三、品读课文,理解作者情感

本环节共设置了四个小的教学环节:1. 引导发现阅读方法:以“寻美”为阅读的切入点。2.帮助学生回顾“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并提供示例。3.学生再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或有疑问的句、段,圈

点批注,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及昆明生活的热爱。4.补充作者资料,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环节1,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从文中初步感受的了昆明雨季中的美好,你们能说说课文写了昆明哪些方面的“美”呢?(师生总结: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风俗美、诗意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到你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

怎样进行圈点批注呢?我帮助学生回顾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积累拓展”中学过的批注方式及《骆驼祥子》名著导读中“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将自己在阅读时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空白处。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学过的读书方法运用到新课文中去,从而使知识前后勾连,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学生也在圈点批注的欣赏品味中,理解了作者对昆明的情感。

下面是我给学生做的几个批注的示范,如:

(1)赏析式批注

通过咀嚼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读懂蕴含在词句中的情感。如第8段写昆明雨季的火炭梅: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为什么用“一球”而不用“一块”呢?(突出火炭梅的“圆”);这里的两个“真”写出了火炭梅让人赞叹的形态,两个“都”包含着作者对昆明雨季的火炭梅味道的赞美之情。

朗读时,我们可以重读两个“真”、两个“都”和“一点”。

(2)理解式批注

这一课有不少值得关注品味的标点【?!——()】,对标点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

者的情感。如:“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连用四个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呢?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牛肝菌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当然,学生也可以对自己深有体会的内容,做理解式批

注。

示例:如第7段写牛肝菌的句子“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滑”“嫩”“鲜“香”后面连用四个逗号,读时要一字一顿,停顿稍长,突出牛肝菌的

口感滑、嫩和味道鲜腴,也体现出人们在品尝牛肝菌是的沉醉感,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牛肝菌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还可以提问:将逗号改为顿号,怎样呢?

(3)评价式批注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批注:穿着打扮极具苗族风情,多么美丽、文静、娇羞的女孩!

(4)疑问式批注

如第9段,“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此处写“不是怀人,不是思乡”究竟是什么呢?通过读上文,我们可以揣摩,作者的心软软的,是被房东母女的热情、淳朴、善良和智慧所感动,表现昆明的人情美。当然,除了这几种批注之外,也可以是补充式批注、联想式批注等,不一一举例。

【预设】接下来是学生圈点批注、欣赏品味、交流分享的过程,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预设,比如:欣赏昆明雨季的【景物美】

①先说昆明的雨季——相当长,但是雨下下停停,不使人气闷,很舒服。昆明的雨滋养了极肥大的仙人掌、极多的滋味鲜美的菌子和像火炭一般的好吃的杨梅、很大的缅桂树。②单说仙人掌,“倒挂着且能开花”“仙人掌极肥大”正体现了昆明雨季长,雨水多、空气湿润的特点;“仙人掌多”“极肥大”多到什么程度大到什么程度呢?有些人家在菜园种上一圈仙人掌来代替篱笆。做什么呢?后面的破折号用得很是美妙:——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这不禁让我们想像,猪和羊一定是被扎过的吧,那种想吃又不敢进,想走又舍不得的窘态,不禁让人心生笑意。这里我们看到的汪老多么有童心,又多么的有生活情趣!没有对生活的热爱,

是定不能写出这样有生活情趣的文字的。

③门头挂仙人掌,能辟邪——表现昆明朴素的民风民俗。

【滋味美】

①引导学生从标点处批注欣赏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极度怀疑)

●……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极度赞叹)

这两句有两处标点很特殊,问号和句号组合在一起,怎么读请拟写朗读设计。

如果在横线上分别加一个语气词,加什么?学生尝试朗读。

【第②句横线加“咦”,并且拖长声音,“这种”要重读,“也能吃”语调上扬,表达看到干巴菌丑陋外形时的质疑、嫌弃。】【第③句横线上加“哇”,“哇”应拖长声音,“这么”要重读且放慢语速,“好吃”读出吃到舌尖上的美味——干巴菌时的惊喜、赞叹和兴奋。】

在这一段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就像一位美食家,写各类菌子,如数家珍,毫不吝惜的使用了极多的褒义词,如:多、便宜、滑、嫩、鲜、香、好吃、(格调)高、鲜浓、无可方比、名贵、滴溜儿圆……为什么作者使用如此多的褒义词来写雨季的菌子呢?为什么过了40年,这样的美味仍唇齿留香、触手可及呢?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到作者这样写,当然是想表达对昆明、对昆明生活的深深爱恋和赞美啊。

如果只写仙人掌、菌子、杨梅,就不免有些单调,所以还有

【人情美】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50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他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的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女房东送缅桂花一段,可以抓住句中关键词来欣赏品味。【“每天”

“好些”可以看出缅桂花是房东的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怕”字写出了女房东一家生活的不易。那么如何解决“房客乱摘她的花”呢?女房东没有愤怒呵斥,也没有大声“禁止”,而是“时常”给“各家”送去“七寸”盘子的“摆”得“满满”的缅桂花。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品味,同学们认识到,一个寡妇的生活本就不易,却能将这份热情与慷慨、用心与诚意,送给萍水相逢的过客。这样美的缅桂花,这样美的人情,怎能不让人热爱昆明、想念昆明呢?

【氛围美】

作者与友人野外的小酒店对酒小酌,身边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几只鸡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满架木香把院子遮得严严实实,被雨水淋得湿透了。这样静谧、祥和的诗意生活让人忘掉所有烦恼和世间纷扰。

指导学生慢慢地、轻轻地读课文最后两段,自由欣赏、品味作者与友人雨中小酌的氛围美。用这样的句式说说你读到了怎样的氛围,“文章写了……,我读到了淡淡的……”(悠闲、自得、诗意、惆怅、忧愁、乡愁)

教师小结:昆明雨季的肥大的仙人掌,味道鲜腴的菌子,酸甜可口的杨梅,柔美灵秀的苗族姑娘,还有娇娇的吆喝声、让我的心软软的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以及雨中与挚友对酒小酌的闲适静谧浑然一体,这美妙的昆明雨季风情图,有谁不爱呢?在这样的品味与欣赏中,学生就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汪曾祺所写的这些久久不散的美,正是想表达他对昆明生活的热爱。

3. 师:作者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美好的昆明雨季、昆明生活,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否仍在昆明呢?此时教师为学生补充材料(PPT显示):

汪曾祺19岁考进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生活了7年(1939-1946),他视昆明为第二故乡,他对昆明充满了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风物人情,美好的昆明印象成为汪曾祺一生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并且在此,他与恩师(如作家沈从文)相遇,与挚友朱德熙相知,还结识了后来和他相惜相爱的妻子施松卿。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他在年

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在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此时,作者离开昆明已近四十年,所以作者回想起这样美好的昆明生活,除了怀有热爱以外,还有——想念。至此,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怀念。

4.诵读小诗,结束本课。将“初读感知”环节中同学们找到的雨季中的景物,组合成一首小诗,请同学们共同吟诵,再次感受汪曾祺对昆明生活深厚情感。

我想念昆明的雨

想念

极肥大的

倒挂着的开花的仙人掌

想念

雨季萌发的

味道鲜腴的菌子

想念

雨中柔和的空气里

卖杨梅女孩的

娇娇的吆喝

想念

让我的心软软的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

想念莲花池外

木香芬芳湿叶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运用课堂所学阅读方法,继续阅读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人间草木》等。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 说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前后勾连:对标题、全文、全文关键的情感句、细节来进行通盘的联系和综合分析。通过对初中生历次考试在阅读中的失分点进行分析,在概括、分析理解和评价赏析这三个能力层级上表现都不是特别好。本次借助《昆明的雨》这篇经典散文,试图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前后勾连的策略来提升学生裸读文本的能力。 《昆明的雨》这篇文章是在部编版中的唯一一篇汪曾祺的散文。引导学生了解汪曾祺其人、其文、其情,以1+X的教学理念,引发学生阅读汪曾祺其他作品。所以,学习本课的目标,就是通过解读《昆明的雨》中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有层次的情感来完成。 说教学过程: 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围绕“整体感知、前后勾连”这一阅读方法的训练,拟用五大环节完成教学。 一、导入激趣环节:导入:(简介汪曾祺以及他对昆明独特的情感,从他的文风导入)本环节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二、跳读,寻找雨踪。整体感知: (1)初读:默读,正音知雨,让学生从第一台阶初识文本,积累本课重点字词,初步感受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2)跳读,主问题导思1:“昆明的雨”与别处的不同在哪里呢?在文中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一句话。 主问题导思2:快速梳理,作者笔下的雨都出现在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雨在_____)来表达。雨在诗画中美食中、人情中。 三读:品读,赏雨悟情。通过梳理作者情感表达的主旨句,让学生在第二台阶中,通过前后勾连对比,提炼中发现,这篇散文从宁坤要画缘起,作者构筑了“雨中的景、雨中的昆明人和雨中的自己”。由风俗环境到饮食的细致描写引出昆明的人出场,由昆明人的热情、平和、生动、善良的性格再过渡到全文的核心——写出雨中的自己。如果说第9段的最后一句,作者在雨珠中的缅桂花中感受到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写他感受到昆明人的心灵,那么后文中引出的李商隐和他自己,都是异乡人的久客情怀,再结合本文开头那幅倒挂的仙人掌,生存环境的恶劣凸显生命的顽强。那么,学生在前后勾连中,就会发现,本文中的雨仅仅是一个表面的载体,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却是多层次呈现的。思念、热爱、还有一种随遇而安、荣辱不惊的力量。 四读:课外拓展。非连续文本:汪曾祺对云南昆明第二故乡的热爱、文革反右时的下放的种种际遇。课内外进行比较阅读,挖掘出汪曾祺写《昆明的雨》中具有独特、多层次情感的原因。

部编版语文八上《昆明的雨》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上《昆明的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昆明的雨》,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文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个散文单元,根据新教材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特点,本单元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欣赏品味,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汪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是抒情散文的代表,含蓄隽永,呈现了三四十年代昆明的独特风情,文中的人与自然,都充满生气,令人感动,体现了昆明雨季的“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特点。文章语言质朴自然,越读越有味道。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草一木及生命的尊重、欣赏,表现了汪曾祺散文独特的气质。 二、说学情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不华丽,感情不直露,他的文章像一壶好茶,需得静下心来慢慢品,才能品出其中滋味,且会越品越有味。而八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不会有这样的耐心,容易匆匆掠过,等闲视之,理解停于浅层。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在品味中静下心来,慢慢品出这壶好茶的绝妙滋味,在知识能力和心灵成长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朗读法、合作交流法的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朗读,在本文的教学中设计了速读、精读、听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2.合作交流法:为贯彻落实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为了让陌生的学生放得开,我让学生展开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分享小组合作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入选的五篇散文,各自代表了一种散文类型,而且写法和语言都很有特色。 本单元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单元导语: 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通过分析单元导语可知,语文要素中的“反复品味、欣赏语言”是阅读策略,“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目标,而“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要通过本单元五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才能实现。 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汪曾祺先生非常经典的怀旧之作。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昆明生活的热爱和怀念,借此表达对过往美好人生的怀念。文章语言平淡自然,温润沉静,文化气息浓厚,文字背后充满了生活情味。 二、说学情 本单元教学前,我以表格形式梳理了整个初中学段涉及散文这一文体的教学单元及篇目,发现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已经学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几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也接触过托物言志散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学生对散文的学习并不陌生。但是汪老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并不像《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那样,语言生动华丽,多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汪老的文字,很少用修辞去润色,而是如话家常,就像一壶

人教版部编版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7课《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 教学内容:《昆明的雨》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散文类型多样,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中学语文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体验情感,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富于表现的语言。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学过不少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感悟有限,要想深入体悟散文的美丽,还任重而道远。教师要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把品味诗意的语言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去欣赏一篇散文、获得一些方法、品味一种风格、感悟一种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课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和通过细节描写来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思考。 教具准备:PPT、多媒体 教学策略:启发点拨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____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杜甫《春夜喜雨》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板书) 二.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资料。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2.自学生字词 青头菌(jūn)避邪(bìxié)鲜腴(yú)八卦(ɡuà) 篱笆(líbā)釉(yòu)晕倒(yūn dǎo)吆唤(yāo) 暮年(mù)缅甸(miǎn diàn)一碟(dié)细碎(suì) 饱涨(bǎo zhǎnɡ)淋湿(lín)苔痕(hén)密匝匝(zā) 3.词语解释 乍zhà:忽然:乍冷乍热。乍暖还寒;刚,起初:新来乍到; 辟邪:辟邪即避凶,'辟'即'避','邪'即'凶'、'不好'。指用佛咒等避免或驱除邪祟。 鲜腴:新鲜肥美。 格调:(1)指风度;仪态。(2)指文章的风格。如:格调不高。 吆喝:大声喊叫或叫卖 暮年:晚年;老年。 情味:情调;意味。

部编版八语上册自读课文《昆明的雨》说课稿

部编版八语上册自读课文《昆明的雨》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昆明的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越是爱的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也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浓浓的热爱。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并用传神妙笔娓娓道来,而我们的学生缺少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能力目标:运用圈点批注的自读方法,体味文中有味道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发现文章的妙处,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情感目标:小组合作探究,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运用圈点批注的自读方法,体味文中有味道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发现文章的妙处,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进而感受汪老在这类文章上的创作风格。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学过不少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感悟有限,要想真正深入体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要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把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作为其突破口,引领学生去“欣赏一篇散文、获得一些方法、品味一种风格、感悟一种情怀”。 五、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语,我展我秀——语不惊人死不休 1、创设情境 循坏播放雨滴的声音,播放雨中画面图(仙人掌、缅桂花等),雨滴声自始至终贯穿课堂。美丽的雨景图伴随悦耳动听的雨声营造出静谧的氛围,立刻将学生们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2、精彩导语,我展我秀 学生在反复阅读、揣摩文意的基础上,自己写出精彩的课文导语,由学生自己创作的导语导入课文的学习。 我们来看张晓雪同学写的导语“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这样的昆明,四季如春。春城昆明下起雨来会是怎样的呢?在昆明生活了七年的异乡人汪曾祺,对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已学习写人记事散文《背影》,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议论性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是写景抒情散文。学生通过对前三课的学习,已对散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品味语言。而本文作为自读课文,更要延续和强化这种方法,贴着文本的阅读才是真阅读。 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以及雨季中的人、事、景、物的形、声、色、味等,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即过往岁月)的想念,抒发了作者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 这篇文章取材广泛,景物、滋味、人情、氛围都能撷来入文,但又能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线索,很好的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二、说学情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学生理解能力不强,生活感悟有限,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老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散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人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恋之情。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五、说教法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我采用以下的教法:1、默读法、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小组合作法 六、说学法 结合散文的特点以及学思结合的原则,我确立了这样的学法: 1、朗读感悟; 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同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二、探究新知 默读课文,结合课后阅读提示,思考下列问题: 1、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的总印象是怎样的? 2、围绕昆明的雨,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事、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意) 三、小组合作 分组阅读,圈点勾画,批注交流,品味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 提示: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朗读。 2、品析的角度可以是修辞、细节、有表现力的词语、特殊的标点符号。 (学生自读、批注,小组内交流,教师个别指导,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归纳)四、小组讨论 分组阅读,圈点勾画,批注交流,品味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 提示: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朗读。 3、品析的角度可以是修辞、细节、有表现力的词语、特殊的标点符号。(学生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五、小结 汪曾祺对昆明的雨,对昆明的爱,存在于一草一木,他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自然家常与情真,愿我们也能善于发现身边的微小,成为一个爱生活、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笔下昆明的雨的特点。 2.领会本文直接间接描写结合、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重点) 3.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昆明的雨的特殊情感。(难点) 教学流程 (课前将汪曾祺简介及汪曾祺的昆明经历等资料,印发给学生预习。)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下,咱们深圳下雨的时候多吗?那咱们深圳的雨下起来是什么样子呢? 深圳的雨在大家眼中是这样的,大家有没有去过昆明? 去过的同学,回想一下你经历过昆明的雨是什么样子?相信不同人的眼中,雨会有不同的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作家汪曾祺的文字,一起去感受他眼中《昆明的雨》。 二、初读课文,感知雨中情 结合课前预习,再次速读课文,同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纵观全文,汪曾祺笔下昆明的雨有哪些特点? 明确:久长、明亮、丰满、浓绿、使人动情、柔和、充满情味……

2.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描写了哪些人、事、物?这些人事物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明确: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仙人掌、菌子、果子(卖杨梅的女孩子)、缅桂花(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它们都是雨季中的事物和雨季时的故事。作者写昆明的雨,不单单写雨景,还写花景、人景,这样使昆明雨季之景丰富立体起来,让文字充满生活的味道和诗情画意。 3.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原文语句)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再读研讨,挖掘雨中情 1.汪曾祺笔下,昆明的雨有如此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文中对其他人事物的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通过直接描写雨的特点表现,以及通过写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及卖杨梅、缅桂花的姑娘等人事物间接表现出。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 对其他人事物的描写是为了突出昆明的雨的特点,起到了衬托作用,这种描写手法叫做——烘云托月。 [资料补充] 烘云托月:原指一种画月亮的手法,后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烘云托月法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点染、描绘来烘托物象,不仅使物象鲜明突出,有层次感,而且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内附导学案)

16*昆明的雨(导学案课堂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出来。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同时,文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充满美感和诗意。 【学情分析】 经过几个星期的导学案培训,学生已能熟练地运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普遍能勤于思考,积极表达,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学目标】 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2.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教学难点】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策略】 将传统导学案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发言不超过10分钟)和老师的主导性。 【教学过程】 【教师开讲】 一、激情导入:(1分钟) 同学们,大家应该还记得这几句话:“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请问这是哪位作家哪篇文章中的语句?(学生齐答:朱自清--《春》)这是朱自清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雨。那么,在祖国的大西南,那里的雨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神游到大西南的昆明,看看那里的雨吧!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学生齐答)。 二、检查预习(1分钟)(通过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也可借此补充导学案上所没囊括到的知识点) 1.题目、体裁 2.作者及相关常识 三、展示PPT图片(1分钟) (让学生了解昆明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视觉支撑;也让教学手段多样化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昆明的景致 2.汪曾祺肖像 四、明确教学目标(1分钟) 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老师强调 【自主学习】(10分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昆明的雨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昆明的雨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3.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情感,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汪曾祺及本文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把握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写昆明的雨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1) 你喜欢雨吗?为什么喜欢(不喜欢)呢?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描述家乡的雨,你会如何回答呢? 今天,让我们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感受昆明的雨吧。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 17*昆明的雨(出示课件2)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其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4) 汪曾祺(1920—1997),作家。江苏高邮人。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文论集《晚翠文谈》等。有《汪曾祺全集》行世。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略有改动。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他在昆明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对于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故乡。《昆明的雨》是作者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的一篇,文章自然流畅,优美淡远。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6) 教师提示:注意“晕”“辟邪”“腴”的读音。 (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7)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美篇。学习本篇文章,应着重从品味语言的角度把握作者抒发的浓浓的情感。尽管这是一篇自读篇目,但汪老的散文是独具韵味,与众不同的,因此经由语言的品味,领悟作者的情思应为学习的重点,进而完成本单元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同时,汪老的散文充满诗意与美感,《昆明的雨》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以及氛围的美,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符合诵读性文本定位;其次,《昆明的雨》其表情达意、谋篇布局的技巧十分精妙,开篇异化入境,写雨而又不写雨,而是以雨为载体,贯穿汪老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本篇文章,有利于拓展语言知识,符合语用型文本定位。综上,我将本篇文章定义为诵读型文本和语用型文本。 (二)学情分析 《昆明的雨》学习主体为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本单元为散文单元,学生在此之前已接触过多篇散文,对散文的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把握。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且生活经验不足,很难从生活实际出发,汪老平淡的语言中品味出其别具一格的诗韵之美。王君老师说过,教法即活法,活法即学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字里行间散发的生活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分点诵读破思路——破解汪老的以画入境,以情结境的行文思路; 2.品味言语探风格——探究汪老“凡人小事,淡而有味”的散文特点; 3.细品深思品情思——品味汪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细品深思品情思——品味汪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教学难点:品味言语探风格——探究汪老“凡人小事,淡而有味”的散文特点。 (五)教学过程 1.以歌会友,以音入境 在本节课开始之前,播放周深的《微风细雨》音频。 教师:“孩子们,听一曲周深的《微风细雨》,你有何感受?” 预设: (1)我从歌曲的旋律中听出了淡淡的忧伤。 (2)我认为歌词中的“微风细雨”不仅仅代表着自然中的微风和细雨,也代表了女子对丈夫淡淡的思念之情,属于触景生情,借物抒情。 教师:“孩子们,歌曲借着“微风细雨”来抒发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今天,也有这样一位散文大家,借着“雨”来抒发他对他的“第二故乡”——昆明的怀念,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来走进这样一篇美文吧——板书《昆明的雨》 2.分点诵读,逐步突破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精品)2022版

16昆明的雨 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3.把握课文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享有“春城〞的称号,那么,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昆明的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予以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予以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2.思考以下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描述,自然地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画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饱满的,使人动情的。 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品读课文,探讨问题。 (1)这样明亮又饱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思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明确:结合具体的写雨、物、人等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宁静、恬然的生活。 【教学建议】 可以利用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风平浪静。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2.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1)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明确: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疑问、惊喜、感慨之情尽在其中!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雨里散物心中浓情 一一《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文中昆明雨中景物的特点;品味作者平淡自然的散文语言。 过程与方法:动情朗读,涵咏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爰和想念的情感,学会从凡人小事获得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诗意表达,动情的朗读体会语言。 2.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想念,理解作者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忆写雨名句 1.交流古诗词中含有“雨”的诗句。 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雨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 2.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齐读课题和作者,并板书《昆明的雨》。

二、读雨之特点 1.自由朗阅读课文的第1一第5自然段,思考: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一"划出最能概括昆明的雨特点的句子。 明确:句中关键词: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 2.快速默读6-10段,思考:作者借助了哪些景.物、人、事 来写昆明的雨?请概括一下这些事物的特点,在文中做好圈点批注。 三.寻雨中即景 1.小组讨论交流:概括这些雨中的景、物.人、事的特点,用"一幅题字书画〃这种句式试着概括。 预设:一幅题字书画、一次回想雨季、一个民间风俗、一碗美味 菌子、一个从容笑话、一个杨梅女孩、一盘缅桂香花、一对热情 母女、一次雨中小酌、一幅酒店小景、一首情味小诗…… 2.思考:大家发现的那些景、物、人、事中,直接表现题目的内容是哪些?看似与题目无关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所有内容 都指向了 "我想念昆明的雨"。 3.清代刘熙裁说过这样一句话:“山之精神写不出,以彩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结合此处,你能说说你对这句 话是怎么理解的吗?补充一句:"昆明精神写不出,以……写之 明确: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理解。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 文本分析: 统编教材语文书的阅读提示: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的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我能不能运用这个间接描写来设计这节课呢?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山水美景并不陌生,由于这一单元基本都是回忆性散文,这次我聚焦这个点,学生也接触过几次,所以学习起来应该也不算难。 目标确定: 八上第四单元的课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所以要让学生透过文字领会作品的情思,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基于以上思考,授课教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朗读品味描写景色的语句,找出间接描写,并感受它的作用; 3.学写片段。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写片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读全文,思考: 1.说说昆明的雨里有什么? 明确:这个可以让学生随意说,激发他们敢于表达的勇气,教师归纳和总结,可以得出昆明的雨里有美景,有美味,有美人。 2.你说说昆明雨的特点,并结合课文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从4、5两段我们可以看出雨季是漫长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从6.7.8.9.10 段通过描写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小酒店等景物描写了昆明雨的人情美,人性美。 3.比较一下,4、5两段和其他段落对雨特点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二、聚焦间接描写。 读课文第8段,思考: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1.这里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昆明的杨梅,很大,颜色黑红黑红,名字好听,一点不酸。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第 17课《昆明的雨》说课稿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昆明的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本单元选择了五篇不同类型和语言风格的散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欣赏品味,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在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将感情寄托在一些凡人小事上,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二、说教学目标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但是汪老的文字是历经岁月沉淀后一种淡然的美,文章很少用修辞去润色。这就要求老师能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寻美悟情。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速读文章,图说昆明美景,领会本文形散而神聚的散文笔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品读、圈点、批注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深沉的感情及淡而雅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领学生体悟平淡自然文字背后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制订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即:教学重点:概括昆明的雨的特点,领会本文形散而聚的笔法。 教学难点:感受汪曾祺淡而雅的语言以及文字背后浓厚的生活情味。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应为学生而设立,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再者,自读课文应该打破传统的过分精读或精讲的状况,教以学生阅读方法。所以我主要采用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阅读讨论法;学法是自主探究法、诵读品味法、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优雅诗句“引”美文 1、雨是最动情的。学生伴着淅淅沥沥雨声,有感情的进行飞花令“雨”的吟诵。引入课文。(打开课件,一边操作,一边朗读几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设计意图:通过淅淅沥沥的雨声,和优美诗句的吟诵,创设情境,营造一种静谧优美的氛围,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自然引出作家汪曾祺的独特体验,干净凝炼又充满诗意。 (二)思维导图“说”美景 1、本环节,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昆明的雨”的特点的词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曲径通幽觅文心 ——《昆明的雨》《童年随之而去》散文联读教学实录 一、初读感知,由象入文 情境:本月,学校起步文学社组织的“向课文学写作”活动中,我们八年级学写的文体范围是散文。语文教研组向我们推荐了《昆明的雨》《童年随之而去》这两篇散文。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集中学习,老师取了一个大标题,请齐读一下。 散文的文心就是作者的——情感。(板书:情)散文贵在抒情,而抒情贵在含蓄。散文大家汪曾祺和木心就是含蓄抒情的高手。他们都借助了具体的物来抒发情感。(板书:物)任务一:快速浏览《昆明的雨》《童年随之而去》,找出两文抒情的载体(具体的景、物)。 生默读后交流: 生1:昆明的雨,抒情的载体是仙人掌、菌子、杨梅、卖杨梅的女孩、缅桂花、房东和她的养女等。 师:你找到是文中具体的菌子、果子、花儿、人等。 生1:《童年随之而去》抒情载体就是那个碗。 师:你找到的是那个碗,大家同意吧!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2:我觉得《昆明的雨》的抒情载体是“雨”。 师:是“雨”,怎么说呢? 生2:因为标题、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雨。 师:“雨”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抒情载体。刚才同学说的雨中的菌子、果子、花儿还有人、景等,都是雨中的。那说明《昆明的雨》抒情借助的一个核心载体就是“雨”。而《童年随之而去》借助的是“碗”。(板书:雨、碗)同学们思维敏捷,很快就找出来了。那木心借助这个“碗”寄寓了怎样的情思呢? 二、品读涵咏,由言及意 任务二:默读《童年随之而去》最后一部分(37段至结尾),体悟作者借“碗”寄寓的情思。 师:交流句式:在木心的心里,他对“碗”的情感是____的,我从文中__________ 请大家注意品读相关语句,做好圈点批注。(特殊标点、传神动词、描写句等)

《昆明的雨》说课稿++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昆明的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说我的备课思考 关于教材: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本单元选择五篇不同类型和语言风格的散文,根据部编教材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特点,本单元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欣赏品味,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在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中淡而有味的风格,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这篇兼具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的美文。 作为自读课文,本文只有课后的阅读提示作为助读资源。它提示我们文章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为我们展现了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雨。此外,阅读提示中还明确指出本文充满美感和诗意,可通过圈点批注的方式用朗读品味淡而有味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以一篇迁移一类,以一类知人品文。如何围绕朗读品析语言,如何品析这种淡而有味的风格,上出自读的味道是我面对教材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学生: 八年级学生对于散文学习并不陌生,七上第一单元《春》《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都是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八年级的学生己经初步具备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