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讲稿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隆尧实验中学班步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一教材第二章的第七课,它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处在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这节课上承《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秦王扫六合》,因此这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我们理解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变迁都非常重要。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二、学情分析1、有利因素: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2、不利因素: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
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铁器牛耕的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掌握商鞅变法;应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学会评价历史人物2、过程与方法目标由感性知识入手,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知识;采用分组合作及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非一帆风顺的。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
初一年级历史第7课大变革时代说课稿
初一年级历史第7 课大改革时代讲课稿教师在讲新课以前一定写好讲课稿,所谓讲课,就是教师备课以后授课以前把教材等方面的思路当面地对听众叙述的教研活动,希望下边这篇初一年级第 7 课大改革的时代讲课稿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日我讲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 7 课《大改革的时代》。
下边,我主要从教材、学情剖析、设计和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剖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期间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改革期间。
本课上承《第 6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 8-9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 10 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确定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 6 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期间在、军事等方面的改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革才是最根本的改革,也才会致使春秋战国期间中华文化出现活力勃勃的绚丽场面,也为秦国最后一致六国确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第一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来源因生产力的发展(包含铁器、牛耕的推行和水利工程的修建 );生产力的发展使大批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盘剥方式,封建盘剥方式出现 ;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获得确定。
2.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认识春秋战国期间铁器和牛耕的宽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状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经过剖析战国期间农业快速发展的原由,培育学生理解、剖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说历史现象的能力。
经过故事解说、剖析比较和小组议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稳固自己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改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课前部署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许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 flash 动画、课件的展现,使学生直观感觉到铁器、牛耕的推行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特别是铁器的宽泛应用的意义 );经过“立木为信”、“激辩群臣”等角色饰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 ?”进行讲堂等教课活动,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经过资料的查找、挑选、归类和剖析、议论、比较等方式,指引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及学习的精神。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分析《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学习内容,主要介绍了战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重点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秦朝的统一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商鞅变法揭开了统一国家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所引发的社会变革,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变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商鞅与反对变法贵族的辩论为主题,采用角色扮演和辩论的形式,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境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意义;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激进学生与时俱进、树立敢于创新和积极实践的精神。
4、重点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包括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所遇到的重重阻力,特别要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
5、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因果关系有较大的困难。
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系统的历史知识比较薄弱,他们的历史常识大都来源于影视作品、故事书以及部分语文教材,有强烈的求知欲而缺乏足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说课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巩固旧有知识 温故知新 导出学习重点 进入新课学习
导入
时期
战国时期主要战役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战
桂陵之战 魏、赵、齐 围魏救赵
国
陵之战
魏、齐
齐国
国
之战
、赵
提问:秦为何能统一六国? 提问:秦为何能统一六国?——导出本课重点 导出本课重点
学习线索
建立知识大框架 让学生有的放矢 注重知识的内部联系 为知识的外延做铺垫
重点理成 框架
三、 商鞅变法
帮助学生 迅速形成 知识体系
变法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 进步; 进步; 封建经济发展 的需要; 的需要; 各国争霸的现 实压力。 实压力。
变法内容
承认土地私有,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买卖; 允许买卖; 奖励耕战; 奖励耕战; 建立县制。 建立县制。
历史作用
使秦国国富兵 强,为后来秦 灭六国、 灭六国、统一 中国奠定了基 础。
一、铁农具和 生产力 进步 牛耕的使用
——农业的进步
系 统 性、 三、商鞅变法 条 理 1、原因: 性 2、内容:
3、作用:
二、都江堰 的修建及其作用
四、封建制度的确立
课后作业
完成: 完成: 补充习题及填充图册相应课时。 拓展: 拓展: 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改革事例,利用本课所 学判断其成败及原因。 预习: 预习: 《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搜集: 搜集: 查找相应资料,“十二生肖”的甲骨文写法,班 级四大组,每组负责三个。
学习线索
都江堰 铁器和牛耕的 广泛 使用
突 出 重 点
商 鞅 变 法
封建制度的 建立
讲授新课
补充教材遗缺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表现: 生产工具改进: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水利技术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下面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的重要一课。
教材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才使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勃兴局面,才能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教材的内容: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进行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一个由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以及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大变革的时代》的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大变革的时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7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有三目:第一目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第二目是著名的都江堰。
第三目是介绍了商鞅变法的情况,作为各国度的典型,课文主要是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三个方面来讲的。
3.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
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大变革的时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大变革的时代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讲稿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北省邯郸市育华中学的历史教师,我叫于丽萍。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部分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包括列国纷争、生产变革、社会变革和文化勃兴,本课所学习的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是大变革的核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春秋战国时期。
(二)课标要求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初步理解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教材内容安排和教材处理教材内容依次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著名的都江堰和商鞅变法。
教材将都江堰安排在了商鞅变法的前面,而都江堰修建于商鞅变法一百年后,所以我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按照时序原则,将都江堰调整到商鞅变法之后学习。
用于进一步体现商鞅变法后,秦国重农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和问题情景,学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推广以及商鞅变法的内容。
(2)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都江堰的巧妙设计。
(3)通过图示演示的方法,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揭示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生产工具的改进、闻名世界的都江堰,体会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第 7课大变化的时代说手稿法官,教师:早上好!今天,我说的课的主题是第七版的第七版的书的大变化的时代。
这里,我主要从教学分析,学习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方面对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现状和作用:春秋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
本课程受制于春秋战国第六课,在 8-9中国文化课下,第十课秦王刘,是要了解封建制度,建立和开始一个重要的教训。
在第六课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变革中引入了教科书。
然而,经济是基础。
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才是最根本的变化,它将导致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出现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形势,也为六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坚实的基础。
(包括发展生产力 (包括促进铁, 养牛和建设水利工程 ; 生产力的发展使许多荒地作为私人土地被收回, 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改变了发展生产力。
剥削的方式, 封建主义的出现 ; 新兴业主阶级,他们争取政治和经济利益,已在改革运动的国家掀起,特别是以商阳改革为代表的改革运动,使封建制度成立。
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春秋期间广泛使用铁牛养殖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掌握尚扬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快速发展的原因,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讲故事,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阳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新兴地产阶级的政治改革,巩固自己的利益,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用法查看评估变化和历史数字的能力。
(2工艺和方法:学前学生可以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或引导学生制作简单的 Flash 动画, 课件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铁,牛耕和都江堰水利建设农业展览的重要性(特别是广泛使用铁的意义 ; 通过立场为信, 舌战争部长等角色扮演, 上阳改革秦国强强大, 终于他秦向“打破法律的死亡,他的法律改革毫无价值?对于课堂辩论和其他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要作用 ; 通过数据搜索, 筛选, 分类和分析, 讨论, 比较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2018-2019-初中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推荐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中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各位领导﹑评委﹑各位历史同行早上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请各位指教。
一﹑关于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二单元中重要的一课,最能体现出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之一:社会变革,同时也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通过简要介绍三个内容,即: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著名的都江堰﹑商鞅变法。
让学生了解新兴的地主阶级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从而认识当时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即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从而加深理解本课的课题:《大变革的时代》。
2﹑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在众多变法中效果最明显,是中国历史较为成功的变法,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所以“商鞅变法”是本课重点。
3﹑教学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材仅说明出租田地的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地主统治代表了奴隶主统治,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这样的陈述使学生很难理解。
因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和确立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因此这是本课的重点。
二﹑关于教学目的分析。
4﹑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以上史实,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观评价变革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5﹑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6、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让同学们认识到:改革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勇于投身于改革的英雄,定会受后人的敬重。
【精品优质说课课件】历史: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说课课件(人教版七上)
人类生产工具变化比较表
所属时代 石器时代 生产工具 石刀 石耜 骨耜 石斧 木耒 蚌镰 制作材料 石、木、 骨 主要优、缺点 取材容易、不坚固、 石器成形困难 成形优于石器、轻 巧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自然界蕴藏量大、 开采方便、质地坚 硬、易氧化生锈
青铜器 时代
青铜生产 工具很少 见 铁耙 铁镰 铁锸 铁锄 铁犁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是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封建制度代奴隶制度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反映这 个时代最主要的特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 等情况。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 从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过程理解生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理解改革是 时代需要。勇于探索 (2)改革的人,定会受到世人的尊敬;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是进步的 是保保守的、反动的。议论人生
想一想: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 地的?牛耕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铁农具的出现与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关系?
人类生产工具变化比较表 所属时代 制作材料 生产工具 主要优、缺点
石器时代
石刀 石耜 骨耜
石斧 木耒 蚌镰
石、木、 骨
取材容易、不坚固、 石器成形困难 成形优于石器、轻 巧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五、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地震,都江堰安然无损.
七、教学过程: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 1、铁农具 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牛耕 2、牛耕 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三篇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说课准备的⽂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变⾰的时代》 各位评委、各位⽼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是⼈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变⾰的时代》。
下⾯,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个⽅⾯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变⾰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和起步的重要⼀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产⼒和⽣产⽅式的变⾰才是最根本的变⾰,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化出现⽣机勃勃的缤纷局⾯,也为秦国最后统⼀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变化的根本原因——⽣产⼒的发展(包括铁器、⽜耕的推⼴和⽔利⼯程的修筑);⽣产⼒的发展使⼤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私⽥主⼈改变了剥削⽅式,封建剥削⽅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
2.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耕的⼴泛使⽤和都江堰⽔利⼯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理解、分析问题的能⼒,提⾼学⽣初步运⽤⽣产⼒和⽣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较和⼩组讨论,让学⽣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利益⽽进⾏的政治改⾰,培养学⽣初步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及历史⼈物的能⼒。
(2)过程与⽅法: 课前布置学⽣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视频,或者指导学⽣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使学⽣直观感受到铁器、⽜耕的推⼴和都江堰⽔利⼯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泛应⽤的意义);通过“⽴⽊为信”、“⾆战群⾂”等⾓⾊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最后⾃⼰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死,他为变法献⾝值不值?”进⾏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的主体作⽤;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较等学习⽅式,引导学⽣进⾏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
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
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
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
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习。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
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
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的基本情况(出示战国时代几次主要战争发生地的示意图),请学生简
单讲述三次战争(特别是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及结果。
然后设疑:为什么秦国由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却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乃至打败东方六国,最后统一全国?
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行政治变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从而我导入了新课: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板书】
2.讲授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板书】
首先,通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学生感受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具体表现。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使用图片展示、分析、比较、数据说明等形式来说明铁器相对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许多,而牛耕相对与人力来说学生容易理解的多,通过课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气这个故事来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可以支配牛为自己服务了。
讲述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代变革的决定因素以后,再重点讲述秦国发展强大的两个关键因素:经济上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书】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水利过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还在造福人类。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它的构造原理,可以通过录像展播或者图片展示等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
同时,通过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迹和后人对他们的敬仰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三、商鞅变法【板书】
在讲述“商鞅变法”这个内容的时候,我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这样的过程讲解,来说明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
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
商鞅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需要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分析讲解等方式来说明这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巩固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最彻底,谁就可以成为最强的国家。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思维拓展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死与自己亲自制订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启发?”教师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牺牲或者挫折有时候很难避免。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变革。
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五、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中要注意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时期”和“大变革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
特别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