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导练”教学模式初探
一、“学导练”教学模式的提出
学校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其意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做到导之有法,当堂有练,练得扎实。

二、“学导练”教学模式的认识
主体自学: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展开自主学习,产生质疑,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形成全学、乐学、善学的主体自我构建的能力。

自学中,学生自己能答、能归纳、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可要求弄懂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要紧扣课本,通过打标记、划线、批注、摘要、归纳等明确重点,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变一般性的预习为探索性的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深入钻研,学会发现、分析、比较、概括、记忆、想象、探索;引导学生把书读懂、读通、读透、读活;注意突出重点、难点,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自学能力;启发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思考研究。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质疑,这是“学导练”课堂构建的关键。

如果说“学”是学导练的“本”,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学生的“疑”,又是“学”的“根”。

根不深,则枝叶不茂;根不牢,则叶枯枝败而自然。

基本操作程序:
1、出示学习目标。

目的:使学生上课就开始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学习有方向。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出示自学提纲。

目的:①.明确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明确内容和范围;
②.明确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旧知向新知转换的环节上。

各学科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什么方法好,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科实际,就采用什么方法。

这种自学方法的指导会极大地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③.明
确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3、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目的①围绕目标和自学提纲设计自学,时间适中;②学生自学时,依提纲把会的打对号,有疑问的打问号;③学生自学后带着问题,进行小组交流,体现“兵教兵”,达到人人参与。

对教师的要求: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提供有效的自学方法;
②自学提纲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明确要学什么,怎么学;③学生自学时,教师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重点巡视学困生。

教师导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有导向;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导趣;善于梳理学生的质疑,有导疑;善于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导点;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导情;巧妙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有导法。

“导”是“学导练”课堂构建的“链”,学生的“学”是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在“练”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实现。

但是,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没有“导”这根“链”,真正的“学”和有效的“练”就很难实现了。

由于学生的认知不成熟,势必要造成学的盲目与低效。

为此“学导练”课堂的构建更需要教师善“导”。

做到导之有法,堪当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辅导者”。

我们要思考于学生、文本之间,更要我们善于发挥“导”的作用,巧妙地“导向”“导思”“导趣”“导读”“导法”“导练”。

一堂课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在课堂的伊始一定要明确下来,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从上课开始的“引导、综述”,到学生的“质疑”,到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学生的“思”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由此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深入地“思”,做到“思有所指”“思之深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一定意义上讲有时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因为兴趣能使学生愿“学”,愿“练”。

在“学导练”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

读是“学导练“的关键。

《语文》、《英语》需要读,《科学》、《品德与生活》需要读,其实《数学》也需要读,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学生做题时的认真程度。

在读中有所悟,有所感,有所思。

通过教师逐层深入地“导读”,使学生在细读、品读、诵读中实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自学、完成课堂练习时,我们对每个同学要进行不同的指导,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不断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基本操作程序:
1、展示点评,师生互动
目的①根据自学提纲中的问题,合理分到组主讲,师生可补充,可点评;②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体现“兵教兵”“兵练兵”;③师生平等,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学习激情高。

对教师要求:①明确教的内容。

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点评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②明确教的方式,教的方式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即“兵教兵”. 对学生没有点评到位的问题必须补充点评,对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2、回顾目标
目的: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学习目标,对本节课重点、难点,易错易混处,学生对照目标自查,对没有掌握的地方,再次在小组内由学习伙伴帮助。

对师生要求:学困生存在问题,小组合作解决,组长督查,人人达标,体现“兵教兵”“兵练兵”.
当堂训练:就是根据学生的“学”,科学有效地进行“练”,训练不仅要以点代面,做到“精”,还要有趣味性,做到“巧”,更要把握教材难点与重点,做“实”。

“练”是“学导练”课堂构建的“魂”。

练,是学生对自己所“疑”的诠释,是教师“导”的结晶,是学生对文本独特体验的“反馈”。

练不仅要求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回顾,还要求学生对所“学”进
行选择与提炼,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导”下进行缜密不失深入的思考,更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满怀激情地表达出来。

这里有学生的理解,有学生的表达,这里展现着教师“导”的效果,展现着学生“学”的效果,更反馈着课堂的综合效果。

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练习的题目,习题应该精选,学生应该精炼。

基本操作程序:
当堂检测
目的: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当堂检测,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对教师要求:①课堂检测时间不少于15分钟;②检测题目要紧扣学习目标,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有必做题和选作题或思考题,对学生分层要求;③当堂检测结果就是班级课堂量化评比中的效果积分。

“学导练”一体化:“学导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学中有导,导中有学,导练结合,更要做到三者一脉相承,力求做到“学导练”一体化。

“学导练”课堂的构建不但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而且还要注意课堂构建的策略。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的提出,目的就是充分地“学”与“练”,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其策略可以概述为“优化”。

“优化”是“学导练”课堂构建的基石。

在有限的45分钟,把“练”挤进去,的确需要我们教师思考于学生和教材之间,学会整合,学会优化,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

首先,
优化教学目标,选准突破点。

教材是师生交流的媒介。

作为教师不仅要整体通晓全册教材,更要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仅要优化、整合教材,选好“突破点”,更要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还要内化教材,因自己的“个性”而“匠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

其次,优化教学环节,选准支撑点。

“学导练”课堂的构建,应避繁就简。

这里的简,不是简单甚至是肤浅,不是从头至尾的平铺分析和无休止的师生对话,力避“疑”的琐碎,“导”的平白,“练”的泛化。

而是要讲究设计的短小精悍。

在“浓缩”教材中实现“优化”,为“练”留有空间。

课堂模式的构建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引导学生走进课本,不失匠心地使学生深入课本。

作为课堂教学主导——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趣”,引发其“读”,促动其“学”,落实其“练”,还要让学生自主动起来,实现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课堂教学,决不是几个学生受益,教师要让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课堂,在课堂实践中实现学生的“全动”;“学导练”的课堂构建,决不是教师的做秀,更不是学生的表演,而是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学导练”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1、以上只是“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事实上,由于学科的不同,既使是同一学科,也因某一课时教材的特点而采用一些变化的形式。

也就是说应是动态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

如分两次自学,两次点评、检测,最后当堂训练,可称为“两学两教,当堂训练”;又如,一次性学习,但分两次点评、检测,最后当堂训练,
可称为“一学两教,当堂训练”;还有学一点,检测一点,再学一点,再检测一点……最后当堂训练,可称为“多学多教,当堂训练”。

但不管怎么变,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体现两条线,一条线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练,这是一条明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条线是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这是一条暗线,表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只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让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和练的过程,学生必然会学,也必然学得好。

2、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和“练”。

众所周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从“不会”到“学会”最后达到“会学”。

学生要具备“会学”的能力,不通过多练,是难以形成的。

因此,要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练的过程,让学生“当堂训练”、“练在课堂”。

我们在改革的初期暂时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不低于15分钟”。

其目的不是机械的遵循这个时间规定,而在于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能根据“学情”活用、变通、创新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和“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我发现、展示自我,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力。

因此,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每节课45分钟,教师的“教”只能在多少时间以内,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时间,该长则长,当短则短,抓住教学中的闪光点,灵活组织课堂,不断启迪学生思维,不断激发课堂高潮。

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智能的发展。

3、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要讲究时机,要教在要害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三次备课,变课前的预设备课、静态备课、想象备课,为生成备课、动态备课、真实备课。

当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能回答或答偏了问题的情况时,教师不是回避,不是立即教、讲、塞,更不是事先的“堵”,而是勇敢地面对,做到引、启、诱、疏。

这样的课堂,因学生有问题而精彩,因存在矛盾、冲突而曲折,因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了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真问题而富有实效,从而使课堂变为问题的课堂,变为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因“教师的懒而逼出了学生的勤”,因“教师表现的无为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有为”,因“教师的充分放权而迫使学生用权”。

这样的课堂,师生关系平等,人格独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了真正体现。

4、大额班级教学不利于课改。

目前,我们学校都是大额班级教学,这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教师照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近两年,我们学校已经开始严格控制班额人数,力争尽快实行小班化教学。

如何在大班额情况下组织学生有序开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问题将是我们积极探索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