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要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第四纪的定义背景: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人类考古学。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内容:①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②第四纪的地层研究;③第四纪的生物界和古人类的研究;④第四纪的古气候的研究;⑤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及其新形成的构造研究;⑥地貌及地貌形态所反映的内外力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⑦海面变迁的研究。
3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形态、成因和发展的科学,叫地貌学。
4地貌学研究内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5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①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②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③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成为兄弟学科。
6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①地址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②气候变化显著;7冰期:地球上大规模出现冰川的时期;间冰期:两次冰川之间的温暖时期;冰进:伴随着气候的继续变冷,冰川的厚度不断增大,其分布范围也不断向周围扩大,这个过程叫冰进;冰退:这种由于冰川消融所引起的冰川厚度变薄以及冰川边缘和末端向着中心及源头退缩的过程叫做冰退。
8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①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前第四纪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关系;②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联系密切;③在大多数场合下,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及构造变形比较轻微;④ 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就,与第四纪构造运动和地形起伏有联系;⑤绝大部分第四纪堆积物是松散的;⑥第四纪堆积物中所含生物残骸的石化程度较浅;⑦在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特别是在陆相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间断;⑧第四纪堆积物的形成过程,当前仍在进行;⑨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复杂。
9第四纪与人类:10地形的形态A地形分级:地球最大规模的地形是地球整体的表面形态,称为行星体地形。
在行星体地形下可以分如下几级地形。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绪论1.地貌学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形态(即地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2.内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包括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3.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1)经历时间短暂(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
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多次出现冰川活动。
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纪”。
(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
由于它形成时间短,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
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4.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以来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5.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一章地貌学的基本问题1.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2.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Ⅴ级地貌),如:冲沟、沙丘、角峰等。
地貌形态组合是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个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它可以是简单的同一年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年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
如岩溶中的孤峰-峰林、峰丛。
3.地貌形态的测量特征: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等。
高度:分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是最主要的形态测量数值。
它们往往能提供地貌成因和发展的重要线索,如阶地高出河床水面的高度(相对高度)、溶洞和夷平面的海拔高度(绝对高度)等。
4.地貌相对等级I巨型地貌、II大型地貌、III中型地貌、Ⅳ-Ⅴ小型地貌5.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1.岩性:具有不同的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2.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例如冲沟、沙丘等3.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如盆地、沙漠等4.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高原、平原、斜坡、悬崖、丘、冈、阜、山(巅) 峰;脊、桌地、盆地、垭、谷、阶地、穹、洞等等。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3.什么是顺构造地貌?什么是逆构造地貌?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4.什么是地貌的年代,地貌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定?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a切割b过渡c掩埋地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b年间法c其他方法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三个阶段:a.幼年期b.壮年期c.老年期.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不反映时间关系,a. 幼年期地貌特点:时间上:短暂起伏迅速增加峡谷,V字型,高差大b.壮年期地貌特点:“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c.老年期地貌特点起伏微弱,时间无限延长山坡消失,在分水岭之间残存有小小的残丘。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笔记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第四纪地质现象的科学,包括沉积物、地层、构造运动、气候、生物演化等方面。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貌形态、成因、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
1.2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历史、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资源调查与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其地质作用和地貌演化对现代地表形态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可以揭示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过程和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3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地貌形态:地貌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和地表形态。
根据成因和形态特点,地貌形态可分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类型。
地貌成因与发展:地貌成因是指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地貌发展是指地貌形态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地貌成因与发展主要受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生物等因素的控制。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地貌发育的地带性是指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海拔、气候等条件下,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的分布规律。
地带性地貌主要包括极地地貌、温带地貌、热带地貌等。
1.4 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第四纪年代及分期: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其时间范围约为260万年前至今。
第四纪地质学主要研究第四纪的年代划分、地层对比、构造运动、气候变迁、生物演化等问题。
第四纪沉积物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是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可以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地貌演化过程,为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概述2.1 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其时间范围约为260万年前至今。
第四纪分为两个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更新世是第四纪的第一个世,时间约为260万年前至1.15万年前。
全新世是第四纪的第二个世,时间约为1.15万年前至今。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貌:又称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4、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5、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6、单面山:单面山一般形成于岩层倾斜不大(<35°)的单斜地层地区,一般较缓,它与岩层的倾斜方向一致,称为构造坡(顺向坡)。
另一坡较陡,与岩层的构造面不一致,称为剥蚀坡(逆向坡)。
逆向坡上部常呈悬崖峭壁。
7、猪背山:在单斜地层倾角较大的情况下构造坡与剥蚀坡的坡度与坡长相差不大时,出现两坡近似对称的山岭,领顶形状如猪被,这种单面山称为猪背山。
8、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和矿物,由于受到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9、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了,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10、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
1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软弱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12、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或地下水补给,并经常性或周期性沿狭长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
.13、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14、.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的突起地形----跌水或瀑布。
15、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河漫滩的下部是先形成的河床相的粗粒冲积物,主要是粗砂和砾石,上部是河漫相的冲积物,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组成,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16、河流阶地:原来的河谷底与河漫滩,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要点总结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地貌的组成要素:形态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
4、地貌形态测量指标:1、海拔高度(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2、坡度(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3、地面破坏坡度(常用的有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和地面破坏程度数据等)5、冰斗:是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椭圆形基岩洼地,是雪蚀与冰川剥蚀的结果。
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
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风化壳: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所以风化壳和残积物是同义语。
风化壳的物质组成:由原岩岩屑、风化残积矿物及地表新生矿物组成。
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岩溶:是岩溶作用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岩溶形成的条件:(一)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
1、岩石成分对溶蚀率的影响: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三类。
其中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或白云石,在各种碳酸盐类互层的情况下,岩溶发育取决于优势易熔岩石的含量。
2、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岩石结晶颗粒的大小、结构类型及原生孔隙性。
(二)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1、成分纯、刚性强的岩石透水性好。
2、厚层的可溶性岩石教薄层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好。
3、构造发育的地段岩溶作用强、(三)水的溶解性:水的溶解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纯水的溶解力是极其微弱的,只有含有CO2的水才具有溶解性。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概论一、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1. 第四纪的定义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时期,开始于大约258万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个时期以全球性的气候波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哺乳动物的快速演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时期地质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冰川作用、海平面变化、沉积物特征、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 第四纪地貌学第四纪地貌学关注的是第四纪期间地表形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这些形态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
二、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1. 环境演变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在过去数百万年中的演变过程,这对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源开发第四纪沉积物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地下水、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等。
研究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条件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3. 人类活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为人类活动提供了背景信息,包括城市规划、灾害防治、农业布局、历史考古等。
三、地貌学的基本知识1. 地貌形态- 侵蚀地貌:由水流、风力、冰川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峡谷、峭壁、峰林。
- 堆积地貌: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沙丘、三角洲、冲积扇。
- 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
- 火山地貌: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如火山锥、火山口。
-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川槽谷、冰斗、角峰。
2. 地貌成因与发展-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导致的地貌变化。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地球外部力量作用下的地貌形成。
-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如植物根系侵蚀、动物挖掘等。
3.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 山地地貌:通常分布在板块边缘,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进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进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筑、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两者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对地貌发展的趋向进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地质界认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答案】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1.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2.间冰期:是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3.地貌形态:是指构成地形表面的几何形状,其形态千姿百态,具有三维空间特征。
4.地貌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5.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由于受到大气、温度、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6.物理风化作用:指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7.化学风化作用:指矿物、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反应或化学变化的方式使其破碎和变化的过程。
8.生物风化作用:指由生命的活动而引起的矿物岩石破坏过程。
9.风化壳:是指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
10.滑坡: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11.土层蠕动:斜坡上的表层岩屑,受温差或冻胀影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顺坡缓慢移动的现象。
12.泥流: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或黄土、红土)被水侵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往斜坡下缓慢(有时迅速)流动的现象。
13.洪(冲)积扇:由于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山地河流流速迅速减慢,其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在平面上呈扇形。
14.洪积平原: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地带,由若干个洪积扇连接成大型的向盆地、河谷、或平原缓倾斜的组合地貌。
15.牛轭湖:由于河流的裁弯取直,被废弃的那段河床的两个口后来被泥沙堆积堵塞形成。
16.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洪流,是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粘度大、饱水的高速运动的重力流。
17.河流:是指具有固定水道的常年性线状流水,水沿着一定的路径流动,最后流入海洋或封闭的内陆湖泊。
18.河口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降低,水流动能显著减弱,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一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章节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1. 第四纪的概念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纪,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定义,始于约258万年前,即上新世/更新世界限(Pliocene/Pleistocene boundary),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时期以频繁的气候波动、大陆冰川的周期性进退、海平面的升降以及生物特别是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成因分析;- 第四纪环境演变,包括气候变迁、海平面变化、生物地理分布等;-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第四纪地质事件,如火山活动、地震、滑坡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地表形态的分类和描述;- 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地貌与气候、地质构造、生物活动等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3.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意义- 提供地球表层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帮助理解地球系统的动态变化;- 为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基础。
二、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地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地层对比的标志和手段;- 地层序列的建立和区域对比。
(2)第四纪气候变迁- 第四纪气候变迁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 气候变迁的驱动机制和全球气候模型;- 气候变迁的地质证据和生物证据。
(3)第四纪生物群及其演化- 第四纪生物群的组成和特征;- 生物群演化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地质背景。
(4)第四纪地质作用与地貌类型- 第四纪地质作用的类型和特点;- 地貌类型的分类和成因分析;- 地质作用与地貌演化的相互关系。
(5)各类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影响因素- 河流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发育特征;- 地貌形成的外部因素和内部过程;- 地貌演化的动力机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
0.1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由来0.1.1 第四纪地质学定义: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和生物界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叫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发展史:古代:寻找建筑材料(砂、泥)和水;18世纪:系统研究第四纪堆积物,尤其是冰川堆积物(俄国学者,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冰盖带着砾石飘移,使得世界各地冰碛分布;19世纪:漂砾是大陆冰盖直接堆积。
1829年,法国地质学家Z.Desnoyers在研究巴黎盆地时,将覆于第三纪地层(粘土、砂岩、灰岩、泥灰岩和石膏等)之上的一套松散堆积物称为第四系(纪)。
稍后雷布尔指出第四纪地层是含大量现代种属的动、植物群化石与孢粉的松散堆积物。
1839年,英国地质学家C.Lyell作了进一步分类,他将当时第三系上部那套70%以上的腕足均为现在属种的地层称为更新统(地层时代叫做更新世) ,将更新统顶部生物残核全由现代属种组成的那套地层称为全新统(相应年代为全新世)。
1907-1911年间,Haug以牛(Bos)、象(Elephas)、真马(Equas)在欧洲的突然出现作为更新世下限。
1837年,Schimper根据气候变化,提出了冰川纪。
1846年,Forbes将更新世与冰川纪相对比,提出更新世是世界冰川反复出现和消失、扩大和退缩时期。
Marlot于1856年正式将第四纪划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并分别与第四纪冰期与冰后期对应。
其下限年代为1.8Ma 前或2.5Ma前。
1932年第二届国际第四纪委员会上将第四纪(系)分为四个时期:早更新世(统)、中更新世(统)、晚更新世(统)和全新世(统)。
1959年我国地层会议上正式确定我国的第四纪(系)也采用四分法。
第四纪特点:(1)人类出现:由猿演化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2)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Z,C-P,Q),最近一次是在第四纪,因此第四纪又称“冰川时期”。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知识点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的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的概念:是指约2.4百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1.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外力成因地貌。
4.顺地质构造地貌与逆地质构造地貌:凡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岩体等)与高地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等)与低地一致,称为顺地质构造地貌;反之称逆地质构造地貌。
夷平面: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的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减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地形。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和残积物同义。
5.崩塌: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
形成条件:陡坡岩体由于近临空面释重应力产生与边坡平行的张性垂直裂隙,地下水侵入裂隙,使隙内风化加深,削弱岩体与边坡联结力,长期风化使裂隙的宽和深与日俱增,终使岩体突然发生崩塌。
6.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经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举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
特点:1、人类的闪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闪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照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地表形态。
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非常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
研究想法: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阶段(第四纪)和历史阶段有过活动,现代正活动或未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光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光,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
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研究想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完整笔记
第一章 绪论1.1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简介地貌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形状、结构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而形成的。
地貌学不仅探讨自然过程如何塑造地球表面,还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第四纪地质学则集中于地球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第四纪,大约从260万年前至今,包括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循环,是人类出现并逐渐演化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对于理解现代环境至关重要,因为它涵盖了大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当今世界的自然现象。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紧密相关,因为第四纪期间发生的许多地质事件直接影响了地表形态的发展。
例如,冰川作用是第四纪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许多地区的地形。
概念定义重要性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结构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理解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第四纪地质时间尺度上最近的一个纪元包括冰期-间冰期循环,对现代环境有重大影响1.2 学科的历史发展地貌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早期,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系统地记录和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地貌特征。
查尔斯·莱尔(Charles Lyell)在其著作《地质学原理》中提出“均变论”思想,即过去的地质作用可以通过今天仍在进行的过程来解释。
这一理念为地貌学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后续对地球表面动态过程的理解。
进入20世纪后,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地貌学研究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
第四纪地质学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最初,人们通过化石记录认识到过去存在过比现今更为寒冷的气候条件。
随后,通过对沉积层中保存下来的花粉、微体化石等生物遗迹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重建古气候条件。
到了20世纪中期以后,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应用使得准确测定第四纪事件的时间成为可能,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向前发展。
1.3 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了解当地的地质背景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评估潜在的风险,如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而在农业领域,则可通过分析土壤性质及水分状况来指导作物种植。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1.风化壳: 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2.残积物: 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
3.崩塌: 陡坡上(大于50°)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4错(座)落: 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移动岩体基本上保持原岩结构和产状。
5撒落:斜坡(30-50度)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
6倒石堆: 倒石堆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
7滑坡: 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8坡积物: 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粗粒堆积物。
9.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粗粒堆积物。
10.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
(1)岩性条件:滑坡主要发生在黏土岩、页岩、泥灰岩、千枚岩、板岩、片岩、风化岩浆岩等多裂缝破碎松动岩石和各种松散沉积物分布区。
(2)地质构造条件:滑坡面常沿层理、节理面、断裂面、不整合面、劈理面和透水层与不透水层界面发生。
(3)地貌条件:一切具有效临空面的天然和人工斜坡,坡度在20—40度间,坡脚下常有河流(海、湖浪)陶蚀地段,使岩土失去支持,极易发生滑坡。
(4)气候和水分条件:雨季大量地表和地下水渗入滑体和滑动面,前者加重土体负荷,后者削弱岩体抗滑力并增加滑动面润滑作用,易于引发滑坡。
(5)地震:地震引起内部土体结构发生变化,震动使老滑动面松动,使土层液化,这些都能诱发滑坡发生和老滑坡再活动。
(6)人工活动:开挖边坡,使岩(土)体失去支持;坡上堆卸废石,加重岩(土)体负荷,均使岩(土)体下滑力增大,导致滑坡发生。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一、第四纪地质学概述1. 定义与时间范围-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球表层在第四纪时期(约258万年前至今)的地质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2. 研究内容- 第四纪地质年代划分:基于地质事件、生物地层、同位素地层等方法,对第四纪进行详细划分。
- 第四纪地层对比:研究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的相互关系,进行地层对比。
- 第四纪气候变化:探讨第四纪期间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重大气候事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第四纪生物群演变:研究第四纪生物群落的演替、灭绝与新生。
- 第四纪沉积学与沉积环境:分析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形成环境。
- 第四纪地貌:研究第四纪期间地貌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地质构造、气候、生物等因素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第四纪地质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质环境,以及这些变化的地质记录。
3. 研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包括野外考察、剖面测量、岩心取样等。
- 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地质过程。
- 古生物学研究:通过化石分析,重建古环境和生物演化历史。
- 同位素地质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测定地质年龄和追踪物质循环。
- 遥感与GIS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地表形态和地质现象。
二、地貌学概述1. 定义-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成因、分布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 研究内容- 地貌类型及特征:分类描述各种地貌形态,如山地、平原、丘陵等。
- 地貌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探讨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作用,如构造运动、水流、风力等。
- 地貌发育与演化:分析地貌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和地貌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貌分类- 按成因分类:构造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侵蚀地貌(如峡谷、河流阶地)、堆积地貌(如沙丘、三角洲)、气候地貌(如冰川地貌、风化地貌)、生物地貌(如珊瑚礁、泥炭沼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进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进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筑、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两者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对地貌发展的趋向进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地质界认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地貌学概述要点:一、概念: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可分为地貌基本形态和地貌组合形态地貌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例如冲沟、沙丘、阶地等地貌组合形态:是指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组合在一起。
如山岳、沙漠、河谷等。
夷平面:是指由剥蚀和夷平作用所产生的,以截面形式横切所有已有底层和构造的一种平缓地形。
二、简答题1.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地貌形态测量指标:是用数值表示地貌形态特征的一种定量方法。
主要包括:高度(绝对和相对)、坡度、地面破坏程度高度分为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是两种地貌形态之间的高差。
坡度: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地面破坏程度:切割深度,切割程度=破坏面积/总面积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顺构造地貌: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是一致的,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逆构造地貌: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是相反的,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一般来讲,时代较新的褶皱,往往形成顺构造地貌,而时代较老的褶皱往往形成逆构造地貌3.什么是地貌的年代,地貌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定方法地貌的年代主要是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
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能算年代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地层层序律:沉积物层层叠置,较老的岩层在下面,较新的岩层在上面。
只要岩层没有发生倒转,上面岩层的形成时代一定比下面的岩层新生物层序律: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这种演化规律是不可逆的。
因此可根据画室的进化程度来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地层切割律: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岩浆岩,一种岩浆岩穿插、贯入另一种岩浆岩,则显然被穿插的岩石形成较早。
类似的这一原则也可应用于一般的地质界面,如根据断裂面的穿插切割关系判断其形成顺序(1)切割关系-适用于河流阶地和夷平面年代(地貌发展中,老地貌被切割,形成新地貌)。
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底被切割成更小的新的谷地;早期夷平面被破坏,形成新的夷平面(2)同期异相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3)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绝对年代的确定方法:①直接定年法:古生物、放射性同位素、古地磁、光释光等主要利用地貌堆积物种的放射核素或其他能够测年的材料,来直接确定地貌的年代②年龄范围法研究的地貌在某一时间范围内形成,可通过寻找剥蚀地形切割的最年轻的堆积物和地貌上最老的堆积物,其区间即为地貌形成年龄③其他方法:区域对比法和历史考古法4.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在经历构造稳定后,随着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地貌的发展会出现三个阶段幼年期:河网稀疏,河谷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大,多瀑布跌水,河谷深切,谷坡陡峭,崩塌滑坡作用强烈壮年期:河道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谷坡变缓加长,纵剖面坡降变小,河间多呈浑圆的山岭老年期:河流下切作用逐渐减弱并趋于停止,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弯曲,分水岭缓慢降低,最终形成准平原。
当上述过程完成后地块再度抬升,则上述过程又周而复始的进行。
第三章:坡地地貌要点:一、名词解释风化壳:是指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度不均的薄壳古土壤: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土壤称古土壤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崩塌: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错落:岩体沿与陡崖近于平行的破裂面整体下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移动岩体基本上保持原岩结构和产状撒落:斜坡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倒石锥: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锥。
倒石锥的特点:上部粒度细、下部粒度粗,细土充填裂隙,显示粗略的分选,最厚处在斜坡由陡变缓处滑坡: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只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滑动面发生整体下滑的现象片流:降雨或者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上形成的面状水流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的粗粒堆积物二、简答题1. 风化作用有几种类型?各包括哪几种作用?物理风化:地表岩石由于压力、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包括卸荷剥离、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卸荷剥离:埋于地下的岩石,当原有的压力环境减小而发生膨胀,当这种减压膨胀超过岩石的弹性变形强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
这种作用在有大冰盖消融的地区尤为明显。
温差风化:岩石表层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使岩石崩解,多在温差大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冰劈作用:在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冷却结冰时,体积增大,对围岩的压力也增大,如此冻融反复进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并使其崩解、破碎,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及高山区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指岩石表面在水、氧、二氧化碳、有机酸等作用下产生溶解、溶蚀、水化、水解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溶解作用:指水溶液溶解岩石的某些易溶成分,使其松软、破碎、崩解的过程。
溶解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易溶解的物质溶解于水溶液,并随水溶液带走,使岩石孔隙增加,硬度减小,易于破碎;另一方面使难溶物质残留原地形成风化产物水化作用:水分子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结合,改变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含水新矿物的过程。
如硬石膏形成石膏水解作用:指在水中电离的矿物阴离子或阳离子与H2O离解成的H+和OH-相互结合,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的过程氧化作用:指矿物与大气或水中的游离氧反应,生成氧化物的过程碳酸化作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对矿物和岩石的分解作用,这种作用在会灰岩地区尤为明显生物风化:根劈作用、新陈代谢产物的破坏、微生物的分解破坏2. 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哪些?地质因素(岩性、结构、裂隙度等)、气候因素、地形因素、生物、时间、人类活动3. 什么叫残积物,残积物有何特征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4. 对比土壤与残积物的区别5. 简述残积物和坡积物各自的特征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的粗粒堆积物。
其特征如下:磨圆度与分选性差;自裙顶至前缘,物质由粗变细在垂直方向上有层理,形成自下而上由碎石-亚砂土-亚粘土构成的韵律层岩性较单一,与斜坡上的基岩一致岩屑扁平面多顺坡向排列,长轴与坡向近垂直6. 简述斜坡重力作用的分类崩塌,错落,撒落,滑坡,土层蠕动,片流,泥流7. 简述滑坡要素8. 试述滑坡形成条件岩性条件:滑坡主要发生在粘土岩、页岩、泥灰岩、板岩、片岩、风化岩浆岩、黄土以及多裂隙破碎松动岩石和各种松散沉积物分布区地质构造条件:滑动面常沿层理、节理面、断裂面、不整合面、劈理面和透水层与不透水层界面发生地貌条件:具有临空面的天然和人工斜坡,坡度在20-40之间,坡脚下具有河流(或海、湖浪)掏蚀地段,使岩(土)体失去支持,易发生滑坡气候和水分条件:雨季时大量地表和地下水渗入滑体和滑动面,可加重土体负荷,削弱岩土体抗滑力并增加滑动面润滑作用,易于引发滑坡地震:地震引起土体内部结构变化,震动使老滑动面松动,使土体液化,这些都能诱发滑坡发生和老滑坡再活动人工活动:开挖边坡,使岩土体失去支持;坡上堆卸废石,加重岩土体负荷第四章:河流地貌要点:一、名词:河谷:是河流挟带着砂砾在地表侵蚀塑造的线型洼地,是一种形态组合河谷纵剖面:是指河源至河口的河床底部最深点的连线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切侵蚀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到某一基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是一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均衡剖面:河流发育过程中,河床在某一时期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时所出现的纵剖面深切曲流:自由曲流形成后,由于地表抬升,曲流深切至基岩中,称为深切曲流,又称嵌入河曲河流阶地:由于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是原先的河漫滩或河床高度超出洪水期时水面高度,呈阶梯分布在河谷两侧谷坡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时被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平坦部分河床: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牛轭湖:河流发生截弯取直后,被废弃的弯曲河道成为牛轭湖水系:具有同一归属的水体所构成的水网系统统称水系洪积物:由洪水堆积的物质,简称洪积物洪积扇:由于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山地河流流速迅速减慢,其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在平面上呈扇形,称为洪积扇泥石流:泥石流是洪水夹带大量固体碎屑物质沿着陡峻的山间河谷下泻而形成的特殊洪流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是构造沉降区由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三角洲:河流带来的泥沙超过海洋或湖泊的搬运能力,在河口形成的平面呈现三角形向海(湖)突出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二、问答题:1.河流的侵蚀作用及作用方式河流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有三种形式: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总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