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路径

合集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作 者简 介:赵志 秋 ,男 ,浙江工 业大学 ,研究方 向:教 育经济 与管理。
第 四 ,教学 质 量 的监控 不 到位 。教学 质 量评 估 体 系不
完善 ,体现在 评价 指 标不 全面 等方 面 ;教 学质 量 的信 息收
赵志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题诊 断和 发 展性 评 价 结果 的弊端 。 另外 , 相应 的保 障 制
教授 什 么 内容 ,学 生享 有充 分 的学 习 自由, 自主决 定学 习
计划 ,各研 究 型大 学之 间 也实行 自由的转 学制 度 。德 国的 学 分 是 由任 课 教 师 签 发 的 一 纸 证 明, 将 学 习 分 成 若 干 阶
管 理制 度 是开 展 教学 活动 、提 高 教学 质量 、培 养创 新人 才
第 一 ,教 学管 理机 制缺 乏 民主 性 。集 权 化倾 向使 教学 管 理 的权力 集 中于最 高层 ,以校 部为 中心 ,院系 教学 管理 自主权 不足 , 中下层 话语 权缺 失 导致 教学 管理 的积极 性不 高 ;行 政取 向的管 理模 式 ,以计 划 的方式 配 置各 种资 源 , 教 授 的学术 权 力弱 化 ,职能 部 门对 院系 的服 务功 能体 现 不 明显 ,制度 的平等 性和 服务 性体现 不足 。
段 ,学生 在获 取每 个阶 段 的学分后 才 允许 毕业 。 3 、英 国
度 和激 励 机制 也 不够 完 备 ,直 接影 响 到教 学 质量 的改进 和
提升 。
二 、西方发达 国家经 验介绍及启示
欧 美 等 发 达 国家 研 究 型 大 学 的 教 学 管 理 制 度 历 史较
长 ,培养 出大 量 以诺 贝尔 奖得 主 为代 表 的 拔尖 创 新人 才 ,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2019 年 3 月148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李 梅 亚力青·阿里玛斯 张文祥(新疆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新疆 830049)摘 要:实践教学作为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就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实践教学作为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

工程训练作为工科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方式,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疆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新思路,积极改革工程训练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开拓学生个性潜力、激励学生实践创新的重要实践基地。

一、改革工程训练教学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为加强我国一流大学教育的基础,应当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在保证通识教育学时和学分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其他各类教育的学时和学分,协调通识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的进程[2]。

中心根据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特色,努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通识教育课程。

中心打破了学科和专业界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工程训练基础教育、综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开设了“工程基础认知”、“实验机器人建模与控制”、“工业系统测量驱动与控制”、“电工基础与实训”等工程通识教育课程。

使之在原有工程基础训连体系上,形成了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训练教育课程体系。

该体系注重实践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并向应用、设计、综合型方向发展。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学教育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大学课堂教学也亟需改革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来进行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通过案例研究、策略探讨和效果评估,希望可以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字数: 219】1.2 问题提出在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创新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往往采用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之间的断层,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如何更好地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人才力量。

【问题提出】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求。

建设研究型大学背景下的本科教学管理创新探讨

建设研究型大学背景下的本科教学管理创新探讨

建设研究型大学背景下的本科教学管理创新探讨摘要:建设研究型大学背景下,根据本科教学注重教育国际化与通识化,注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导向,注重研究性的课程体系及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管理特点,从教学管理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机制、质量评价体系方面进行本科教学管理创新探讨。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创新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的进程,表现出来的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的高定位、高要求,对学术价值的强烈追求,以及由此形成的崇尚学术,并以学术为大学之本的精神特质,在实施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中轴作用。

在此背景下,相当比例的大学明确发展目标定位为研究型大学。

本科教育作为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人才培养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实行精英教育、培养研究型、创造性人才。

那么,注定这个历程的跋涉,对应的本科教学管理必将发生深刻地变化。

本科教学管理本身将不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还须兼有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双重功能,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注重教育国际化与通识化的教学管理建设研究型大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上赋予了浓重的国际化内涵,派遣本科生去外国留学,在国外设立本科生学习点以促进培养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应投入着更多的关注和举措。

同时,必须重视通识教育管理,通过引导建设文理融合的通识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本科教学管理导向,凸显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还要让他们学习有关认识、情感、意志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的设计与操作,以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有健全的人格并获得应变各种情况的能力。

2 注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导向管理建设研究型大学背景下,教学管理是引导和规范教师指导下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将课堂教育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需要运用教学管理的职能发展系统课程教育以外的教育,政策和制度上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过程、学术思想的演变、研究方法、发展动态以及学科前沿的问题,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去发现与创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其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健康的人格,有助于实现本科生学习和研究的全面接轨,使两者有机融合、相互辉映,共同彰显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也亟需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此背景下,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概念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中进行创新和创造。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需求,获取实际经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改革是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改革。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实践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项迫切任务,其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和策略1.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学校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机会和实践平台。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设计创新性实践课程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创新性实践课程的设计,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实践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供导师式辅导为学生提供导师式辅导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

学校可以邀请业内专业人士担任学生的导师,为他们提供专业指导和个性化辅导。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途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途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途径作者:佘朝文贺达江杨吉兴杨若邻来源:《教师·中》2020年第05期摘要:创新驱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实施,必然要求对高等教育的结构进行深刻调整,优化人才开发和配置结构。

地方本科高校应根据自身承担的核心使命,围绕创新驱动其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的需要,重点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三个方面的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既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育生力军,又能为高校打造创新人才提供活力源泉。

文章基于怀化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对三项重点改革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4-0119-02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战略。

该战略指出“科技创新不但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最佳方法,也是打造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我们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强的战略支撑”。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无疑是一场涉及诸多因素的系统性深刻变革,其中人才智力支撑是重中之重。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阶段,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行业为核心使命的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围绕创新驱动地方高校发展的战略实施和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大批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地方本科高校的使命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同时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大众化与普及化的高等教育阶段,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动力增强,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通过实施分类改革进行深刻的结构调整,建立多样化的本科教育,以优化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结构。

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

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

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培养创新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成为了亟待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从多角度出发,探讨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创新教育的理念与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

首先,高校应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

其次,高校应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制学习等,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构建具有创新氛围的学术环境创新氛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土壤。

高校应积极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学术环境,如设立创新实验室、科研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创新成果的机会。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导师,让学生能够与实际问题接触,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

三、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传统的分数评价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学术成绩,还包括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高校可以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的形式,如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创新项目等,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激励。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教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一方面,高校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创新经验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

五、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与引导高校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与引导。

高校可以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公 模式 , 和当地的公司建立“ 双赢” 合作关系。实现“ 基础 + 们 围绕人 才发展要求 、 学科 性质和传统 教学模式 弊端做 了 比较 充 校 + 司” 创新研究 ” 模式 , 营造 浓厚创 新氛 围 , 培养学 生的设计 创新 能力 。 分论述并 达成共识 。完整 的实践教 学体系应包 括实 践教学 形式 、
1 城 市 规 划专 业 实践教 学研 究 的 内容
1 1 实践 教 学现 状 .
入实 习基 地的部门 , 全方位地感知专业 的实 际工 作。建立实 习基 地, 以便在约定 的时间 内到相关 的企事 业单位 进行参 观 、 习等 见
实习活动 , 保障实践 教学顺 利地 推进 ; 而且还 可 以在 课程 的理 论 目前 , 山东理 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一 直把实 践教学 体系作 为 教学 中随时聘 请相 关单 位的专业 人士进行 专题演讲 、 座谈 、 答疑 、 培养专业 人才 的必 要 内容 , 建立 了课 程 设计 、 课程 实 验 、 程 实 研讨 或针 对性 的实践 活动 , 课 保持 学生 与社会专 业人士 之 间交 流 ,
基 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本科实践教学模 式研究★
刘桂 凤


陈正 发
要: 以城 市规划专业为例 , 内容、 从 实施计 划和研 究意义三方 面探 讨 了实践教 学研 究的 问题 , 出教育研 究型 大学, 提
方面要培养具有创新 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 另一方面要 建立健全适应人 才培养 的新 的实践教 学模式和教 学方法。
第3 8卷 第 4期 2012 年 2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 ARC T T E XI HI EC UR
Vo . 8 No 4 13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究

to the development ofthe times.This is a long-term t ask,and it also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 ent ofcollege
talent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such teaching concepts for a long tim e a n d continuously cultivate in ovative
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创新型人才还是 比较匮乏,因
1-3未 成 体 系
此培养创新人才也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 。为了顺应创新人才
由于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起步晚和观念落后 ,导致未能
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 式己势在必行。高校应向 在高校 中形成完整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高校 的创新人
高校应 该长期树立这种教 学理 念,不断培 养创新人 才。这些年我 国在创 新人 才培养上取得 了一 定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
些问题 ,本文在创新人 才培养的基础上 ,对于创新人 才培 养策略进行 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以期 为创新人才的培 养提
供 一 些 对 策和 建 议 。 一
关键词 创新人 才 人 才培 养 改革
1高校创新 人才培养存在 的问题
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 的培养 。
1.1起 步较 晚
2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较 于国外而言 ,我国高等院校 的创新人才培养起步较
高校是我 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基地,是我国科学技术
晚。据记载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我 国才开始出现公开发 发展 的助推器。创新人才就是具备创新意识 、富有创新精神、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教育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将实践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一种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教育方式。

它能够帮助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

二、实践教学的具体方式1. 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一种在校外企业或单位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科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获取工作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通过和实际工作场景的接触,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

2. 实践课程3. 创新项目创新项目是一种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创新项目中可以自主设计并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创新项目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 课堂教学改革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实践教学的渗透不够。

为了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以通过增加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方式,使理论知识更贴近实际操作。

2.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活动,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项目,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

3. 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实验室、设备和场地等教学资源的支持。

学校可以加大投入,完善实践教学的相关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关于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精选教育文档

关于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精选教育文档

关于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高等院校虽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营地,但是老旧的教学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另外,在培养人才方面,高校也要转变教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从国家层面讲,加强自主创新、创建创新型国家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决策。

要认真执行此项战略决策,发展经济,就必须培养、重用创新性人才,然而就我国目前现状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不容乐观。

因此,在高校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继续努力。

一、创新人才的含义及特点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稍有差异,但是创新人才相对于普通人才而言,更具创造性毋庸置疑。

现今普遍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博学多才、经验丰富、具备超强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灵敏的能为社会和人类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不仅具备人才的基本素养,即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实践技能素养等,还拥有极高的创新能力,极强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创新经验。

创新型人才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也善于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及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

因此,无论在哪方面的实践中,创新型人才都具备绝对优势。

创新型人才还具备独立性,这主要体现在科研活动中。

无论是单人参加科研活动,还是组队参加科研活动,创新型人才都可以独立思维,提炼出自己的思想,利用他们独特的创新意识为活动带来好的成果。

二、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一)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须。

现今社会日新月异,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一成不变,更何况是对国家建设十分重要的教育事业。

无论是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还是来自外界的压力,都促使高校进行教育改革。

再加上,目前我国创新型人才短缺,为了在高校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进行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之间竞争比较激烈,为了谋发展,追求好名誉、高品质,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而纷纷进行改革。

为保证改革,需要具备相关的创新型人才。

而创新型人才主要依靠高校培养,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科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解析

本科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解析

自2 0 0 7 年 国家实施 “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 革工程” ( 简称 质量工程 ) 以来 , 关于如何提升高等学校本 科教学质量 、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讨论引起 了社会各界的广 泛关注 。2 0 1 0 年国家公布 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 ( 2 0 1 0 - - 2 0 1 3 ) 》 , 明确提 出继续全 面实施高等学 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 并提出本科教学改革要 牢 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 培养高素质 的创新人才 、 支持学生参 与科学研究『 l _ 。 创新型人才 的培养 是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的 目标 , 也是我国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关键和基础。为此 ,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对我国高 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 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 的本科 问题就 是反思 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本科教学传统 , 重建 以学生主 动学 习 、 创 造性 学 习为 灵魂 的现代 本科 教 学模 式 圜 。 在 实践 中,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研究型教学可能是实施 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关键 ,也是我 国高等教育改革 的主旋 律。
学模 式 转 变 为 以创 新 性 人 才 培养 为 目标 的研 究 型教 学 模 式嘲 。
了著名 的“ 发现式学习” , 他认 为发现式学习要求学生在教 师 的指导下 , 能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 , 通过 自己的探 索和学习 , 发 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 内在联 系 , 从而 形成概念 、 获得原理 。 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理论成为后来 探 究性 学 习 和研究 型 教学 的基 础 。 虽然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谈及研究型教学 , 但大家对 研究型教学的认识不尽相 同。有教育者认为 , 研究型教学 是 以真 实 的科 学研 究 活 动为核 心 , 学生 承 担科 研 任 务并 从 中学 习知识 的一 种教 学模 式阁 。 还 有教 育 者认 为 , 研 究 型教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福建农林大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工作,形成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通过实施“四项优化”和“七项措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本科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上打破“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已成为国内高校的共识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课题。

福建农林大学根据国家、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契机,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工作,历时一年半开展了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形成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集思广益,科学安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和依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法,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是关系学校本科教学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文件。

学校高度重视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教务处先后组织教学院长到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十多所兄弟高校进行调研学习,通过集中和分散调研等形式组织公共课基础课教师到十多所中学调研,并设立了大学英语、计算机、公共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等5个公共基础课教改立项资助研究课题,各公共基础课课题组向在校大学新生和老生发放调查问卷4420份,对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中学相关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和侧重点开展了调研,为课程体系调整提供依据。

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教 育 时 牵
I ■Cdຫໍສະໝຸດ edooyv h na hl i iccnel Re n e T rgew s o
教学研 究型大学本科创新型 人才培养模 式的探讨 ①
强添纲 韩冰源
( 东北 林业大 学 哈尔滨 10 4 ) 50 0
[ 摘 要] 学研究 型大 学既具 有研究 型大 学精英 化 的特点 , 教 又具有 教学 型大 学大众 化 的特点, 但不像 研究 型大 学主要 培养 研究 型人才 , 也不像 教学 型大学 主要 培养应 用型 人才 。本文分 析 了教学研 究型 大学 的主要特 征, 阐述 了本科 教育在 教学 研究型 大学 中的地 位, 建 了以培养 目标 、培养方 案和 培养途径 为主 体 构
的 教学 研究 型大 学 的本科 创 新型 人 才培 养模 式 。 [ 关键 词] 学研究 型大学 本 科创 新型人才 培养模 式 教 中图 分类 号 :c l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号 :10 —4 6(0 90 — 0 2 0 0 7 9 1 2 0 ) 90 1 1
高校 是培养创新 型人才的主要 力量, 必须高度重视 和充分认 识创新型人才 培养 的重 要性, 养高质量 的创新型 人才作为 时代所赋予 的历史使命 和义不 把培 容辞 的历史 责任 。教学 研究型 大学 是 目前 出现在 中国高 等教育 史上 的一个特 殊高校 类型, 既具 有研究 型大学精 英化 的特点, 又具 有教 学型大 学大众化 的特 点, 但又不是 两者 的简 单拼 凑。本科人 才培养 是教学研 究 型大学的重 点, 教 但 学研究型 大学不像研 究型大学主 要培养研 究型人才, 也不像教 学型大学 主要培 养应用 型 人才 。本 科创 新型人 才培养 模 式是 以获取 知识 为基础 , 以开发 智 能 为手段, 以发展 创新 能力 为核心, 以提 高综合素质 为 目标 的高校人才培 养体系 。 因此 . 针对教学研 究型大学 的本科创 新型人才培养 模式进行 系统研 究具有深远 的 理论 意 义和 实 践价 值 。 1教 学研 究型大 学的主要 特征 般 认为, 教学研 究型大 学介于 研究型 大学和教 学型 大学之 间, 强调 教学 与科研 并重 , 重培养 有研 究潜 力 、具 有一定 的复 合知 识、 以技术应 用与 技 注 术开发 为主 的高级人才, 在人才培 养层 次上 以本科教育 为主, 究生教育 与本 研 科教育 并重, 学科 门类 以多科性和 综合性 为主, 学位 教育 一般涵盖 博士 、硕 士 和 学士 完 整层 次 。 教 学研 究 型 大学 的一 般 特 征包 括 悠久 的办学 历 史 、深 厚 的文 化 底蕴 、 优 良的 教风 学风 、先进 的 教 育观 念 、科 学 的办 学 制度 、 民主 的 管理 模 式 、 积极 向上 的行为方 式 、健康和 谐 的校 园文化和 校 园风貌等 等 。具体 而言 , 教 学研究型大 学的特征主 要有四 点, :) 即 1以知 识创新和应 用为价值取 向, 强调教 学与科研 并重 、本科 教育 与研究 生教育 并举及 学科建 设对教 学 的支撑作用 和 科学研究 对教 学的反哺功 能 :) 2 以知识应 用型人 才培养 为基本 取 向, 强调 以本 科 生、硕士生 的培养 和教 育为主, 个别 行业性 较强 的专业招 收和培 养博 士生 : 3 以 国家 经济 、省市 地方经 济和 某些特 殊行业 为服 务对 象, 调紧 紧 围绕 区 ) 强 域经济 发展需 要, 以培养 高级适 用型专 门人 才为 目标 : ) 4 以教 学与科研 并 重、 本 科教育 与研 究生 教育 并举为 基本特 征, 强调 科学研 究 、知识 应用 和社会 服 务三 大 职 能并 举 。 2本科教 育在教 学研 究型大 学中的地 位 本科教育是所 有大学 开展各 项工作 的基 石, 管各高校都在 大张旗鼓地 宣 尽 传 本科教 育的重 要性 , 在实 践过 程 中落 实起 来十 分空泛 。 由于不 均衡 的 以 但 科研 为导 向 的大学评 价指标 和 重科研 、轻 教学 的教师 评价机 制 的影响, 多 很 教 学研究 型大 学为 了获得 更多 的博士 和硕 士点 , 在财 力 、物力 、人 力上 为 学 科建 设提供保 证, 而在本 科教 育上投入 很少, 直接导致 了领 导和 教师 在思想 观 念 上对 学科 建设 与专 业建 设 的 失衡关 系 。“ 学科 建 设 、轻本 科专 业建 设, 重 重 研究 生教 育 、轻 本科 生教 育 ,重科 研 、轻教 学 ”已经成 为 我 国教 学研 究 型 大学屡 见 不鲜 的办 学观 念和 办学 实 践 。 本科 教育 承担着 为社会培 养高级 人才和 为更高层 次 的研 究生 教育培养 后 备力量 的任务, 国家人力 资源 开发有着 举足轻 重 的作用, 对 是培 养拔尖 创新人 才 的基础 。没有 高水平 的本科 教 育就没 有高 水平 的研 究生教 育, 就更不 会有 更 高层 次 的创新人 才 。因此, 于坚持 本科 教育 与研 究生教 育并举 、但 仍然 对 以本科教育 为主 的教学研究 型大 学来说 , 坚持本科 教育 的核 心地位是 其可持续 发展 的关键 。教学研 究 型大 学必须 把本科 教 育放在 各 项工作 之首, 保护 其优 先发展权, 并充分利 用学科 建设 中的科研优 势 、人才 优势和 设备优 势, 打造 高 质量 的本 科教育 , 培养本科 生 的创新精 神和实 践能力, 使本科创 新型人才 充分 享受 到教 学研 究型 大学 最优 质 的教 育 资源。 3 教学研 究型大 学的本 科创新型 人才 培养模 式 教学研 究型大 学构建 本科创新 型人才培 养模 式的原 则主要有 两个 : 其一, 遵循 教育外 部关系 规律, 以社 会需要 为参照 基准, 调整 专业 设置和 专业培养 目 标, 使人 才培养更好 地适应经济 与社会发 展的需要 : 其二, 遵循教育 内部关系 规 律 , 业培养 目标 为参照基准 , 以专 调整专 业培养方 案和培养途 径, 人才培养 模 使 式的诸要 素更 加协调 , 高人 才培养 质量 与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符合程 度 。 提 3 1教学 研究型大 学的本 科创新型 人才培 养 目标 . 教学研 究型 大学 的人才 培养 目标 必须 与其 办学定 位及 办学 理念相 符合 。 具 体来讲, 教学研 究型大 学的本科人 才培养 目标可分 为三种, :) 即 1 以培养 高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汇报人:日期: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

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

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方法研究目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逐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校逐渐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01020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校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生难以真正融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

高校科研投入虽然逐渐增加,但科研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学生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注重综合素质01目标0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0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求。

04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01 02 03活动育人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环境育人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理论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科研训练,强调实践环节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活动育人环境育人01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02教学方法多样化03重视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将教师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激励教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机会等。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创新型人才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面对挑战和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而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学生只是听课、笔记和回答问题,缺乏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而创新型人才需要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需要具备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课堂教学需要提供一些活动和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进来,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需引入实践环节和项目学习。

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缺少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思考和解决。

大学应该引入实践环节和项目学习,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实践,提供真实场景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并结合理论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兴趣。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上,应该关注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入实践环节和项目学习,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关于创新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关于创新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养 目标 除 了 要 反 映 社 会 需 要 、 科 发 展 等 学 对 人 才 的 要 求外 , 要 考虑 创 造 性 、 能的 还 潜 发 挥 和 教 学 以 及 社 会 实践 对 人 的 影 响 , 以 及 受 教 育 者 的 身心 发 展 和 自主 能 动性 的发 挥等 各种 人才 培养 规律 所包 含的各 种 因 素 。 不 同的 人 才 培 养 思 想指 导 下 , 在 所制 定
杰 青 获 得 数 、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数 量 以 及 专 业 教 育 实 现 对 人 的 潜 能 的 开 发 , 及 培 养 的 人 才 培 养 目标 的 差 别 是 很 大 的 。 国 以 利 申请 数 和 国家 科 技 奖 励 获 得 数 等 衡 量 , 进 一 步 学 习 和 创 造 的 能 力 , 同时 为 适 应 职 从 研 究 型 人 才 培 养 目标 来 看 , 然 不 虽 近年来又增加 了长江学者数 、 引进 的 千 人 业 的 易 变 性 和 终 身 学 习 的需 要 打 下宽 厚基 可 能 在 大 学阶 段就 让 学 生 做 出 创 造性 的研 计 划 教 师 数 等 指 标 。 究 型 大 学 主要 由学 础 。 研 究 成 果 , 仍 要 提 出 创造 性 研 究 , 但 打好 获 得 术 研 究 水 平 决 定 , 术 研 究 水 平 不 仅 是 一 学 作 为 教 育 者一 一 高 等 教 育 的 大 学 担 负 创 造 性研 究 成 果 的 基 础 。 课 程 内 容 设 置 、 在 所 大 学 综 合 实 力 和 水 平 的 体 现 , 是 大 学 着 培 养 创 新 型 研 究 人 才 的 重 要 任 务 , 这 教 学 体 系 多样 性 和 多元 化 以 及 发 挥各 个 学 也是 一 所 大 学 的 学 术 学 模 式 正 逐 步 被 研 究 型 教 学 模 式 取 代 , 本 水 平 。 国卡 耐 基 基 金 会 研 究 型 大学 的 主 科 阶 段 的 人 才 培 养 也 正 从 过 去 单 一学 科 背 美 要 指 标 包 括 : 研 经 费 总 量 和 博 士生 培 养 景 下 的 专 业 教 育 向 多 学 科 交 叉 、 识 教 育 科 通 数 量 。 然 研 究 型大 学 不 能 只 看 科研 指 标 , 的 宽 口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转 变 。 有 的 教 育 虽 现 但 研 究 型大 学 的 主 要衡 量指 标 常 常 体 现 在 目标 和 培 养 模 式 是 在 大 学本 科 阶 段培 养 个 科研 上 , 如科 研 经 费总 量 、 C 论 文 发表 数 、 人 从 事 专 业 工 作 的 能 力 , 本 质 上 通 过 专 S I 但

大学教师工作计划——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教师工作计划——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教师工作计划——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一、教学目标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将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计划1. 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本学期,我们将对学科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学科发展计划,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高学科水平。

同时,我们将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跨学科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科知识。

2. 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本学期,我们将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加强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设。

同时,我们将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引入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3. 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本学期,我们将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我们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 教师培训和发展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学期,我们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将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

三、保障措施1. 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本学期,我们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流程,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同时,我们将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及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2.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本学期,我们将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包括教材、图书、实验室、网络平台等。

同时,我们将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3. 加强教学研究与交流教学研究与交流是推动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于工科本科教学计划修订的历史经验及改革趋向

关于工科本科教学计划修订的历史经验及改革趋向

关于工科本科教学计划修订的历史经验及改革趋向张世煌;徐茂义;张发荣【期刊名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年(卷),期】1984()2【摘要】解放后,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的教学计划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制定到多次修订,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

不同时期修订的教学计划反映了当时的特点和需要,但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今天我们已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期,为了振兴中华,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迅速培养适应四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因此,要认真总结我国修订教学计划的历史经验,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的客观规律,探索改革途径,修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科教学计划。

【总页数】7页(P50-56)【关键词】本科教学计划;历史经验;高等工程教育;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质量;培养目标;改革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高等学校【作者】张世煌;徐茂义;张发荣【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教学研究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8.2;C55【相关文献】1.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路径——关于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教学计划修订的思考 [J], 韩震2.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全面修订教学计划——99级本科教学计划修订思路[J], 吴燮元;曹仁清;吴向明;3.教学计划时间分配的分析评审方法——修订工科高校四年制教学计划潜力的探讨[J], 陈孝戴4.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修订工科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和规定(建议稿草案) [J],5.《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修订工科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和规定(建议稿草案)》起草经过的说明 [J], 张世煌;张发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路径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勇于实践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

在修订工作中,我们重点思考和回答了下列一些问题。

第一,基于高水平大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定位、理念与构想,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强化学生假收跨学科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创造性整合的能力自2002年以来,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中国若想在科学技术上迎头赶上发达国家且有所作为,那么就必须仍然有自己的精英教育。

培养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型精英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民族责任和国家义务。

实际上,历史比较悠久,办学传统和模式比较稳定的大学,仍然在高等教育的大盘子中扮演着精英教育的角色,以进一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需要。

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看,顶级的高水平大学依然遵循精英教育的基本规律,似乎更注意通识教育,力图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的获取和多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而更多的高等院校却向更加职业化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学生学习和社会对高能力应用人才的需要。

这就是说,一方面,许多美欧一流大学仍然坚持宽口径、综合化人才培养模式,甚至某些大学只在文理学院有本科教育,其他专业学院更多地进行研究生教育;譬如,从2007年起,墨尔本大学提出了“墨尔本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把近100个本科生专业归并为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工程、商业和音乐六个学位,以便进行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发展通用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把学术和职业发展方向的教育延后到研究生阶段解决。

另一方面,更多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职业市场有更密切、更直接的联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否则它们的学生就不容易进入职业市场实现就业。

作为一所已经有百年历史的北京师范大学,20世纪80年代就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10所大学之一,目前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大学。

因此,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中,我们学校有责任也应该坚持精英教育的路径,并且将这种路径拓展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如,作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北京师范大学,我们应该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培养创新型的高水平师资的目标上,因为在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毕业的情况下,我国缺少的已经不是教师的数量,而是教师的质量——有发展潜力且适教乐教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国教师教育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毕竟,没有足够的创新型教师,就不可能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为了强化学校特色、提升教育水平,我们必须坚决地走综合化的道路,因为这种比较综合的学科氛围,对培养视野广阔的高水平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人才培养平台。

如,在师范大学中有一个高水平的哲学院系,对培养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来说,可以说至关重要,毕竟哲学的特点就在于观念和文化的反思;再如,有一个高水平的法学院存在,对未来教师也很重要,毕竟教师不仅教授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又如,有一个环境科学学院,非常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它可以让未来的教师获得更多的环保知识,这对环境教育而言是有事半功倍和长远战略意义的。

学科综合的氛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毕竟,社会所需要的21世纪的教师,不应该是只传递学科知识的教书匠,而是专业知识扎实、视野开阔、身心健康的创新性教师。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要求的,师范教育应“更具综合性”,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应该更综合。

为了塑造创新型人才和未来的教育家,必须让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跨学科的知识领悟和方法转移能力。

我校部分专业采取按院系招生,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以增强学生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

前期打通培养,之后学生可在招生专业所涵盖的专业及专业方向内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如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可选择生物科学或生物技术专业,心理学可以选择理论心理学或应用心理学。

各种平台课程都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校平台课程”旨在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

学校平台课程由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构成,由学校统一规划、建设,与相关课程建设委员会和院系共同组织实施。

“院系平台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宽厚而扎实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特别注重体现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的思想,重视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另外,我们也大力建设“相关学科基础课程”,该类课程是为学生掌握必需的相关学科基础而设置的。

包括数理统计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类课程、大学数学类、基础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学类等课程以及体现学科交叉和拓宽学生学科基础的其他相关学科基础课程。

各专业原则上设置8学分以上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

与此同时,大学数学类、基础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等都开设多层次的课程,并根据课程特点与专业特点,配套相应实验课程。

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确定学生应修读的层次及学分。

总之,我们强调学科交叉,如人文社科类专业开设数理统计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类课程,以强化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数理分析能力。

第二,基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求知欲强、教师科研活动活跃的特点,进一步改革教育模式、调整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的研究性比重,以尽快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把学生引导到知识创新的前沿领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高水平大学之中,研究活动高度密集,教师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活跃。

无庸讳言,科学研究的成功所带来的持久社会声誉形成了教师参与科研的强大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这造成教师在时间和精力投入方面的选择偏向,并且与教学活动之间发生一定的矛盾。

从整体上说,科学研究肯定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但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在科研方面时间和精力投入多了,就必然影响在教学方面的投入。

在研究型大学,如何才能解决这个矛盾?一直困惑者广大教师和管理者。

我们不能回避矛盾,而应该正视矛盾。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就必须设法将研究本身转化成为教学资源,将研究的优势直接转化成教学的优势。

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教学计划,一是在选修课板块之中特别增设了“小学分课程”,二是继续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鼓励学生带课题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同时易于安排科研活动比较活跃的著名教授的研究性课程。

而“小学分课程”是相对系统全面的大学分基础课程而言的,目的就是考虑科研活动的特点,让教师当下研究什么就教什么内容,课程不求系统、全面,而是追求深入、创新。

时间上可以是半学期,如果每周两个课时,那么8周就可以完成全部教学计划。

方式上,可以与科研过程密切联系,甚至直接部分地参与科研活动。

如果有国外教授来讲学,集中讲授一段时间,达到16课时,或者将研究相近的外国专家的讲座合在一起,也可以形成一个学分的课程。

这种“小学分课程”的设立有几个好处:一是让许多科研方面有成就的教师愿意参加教学,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灵活性安排自己的教学任务,也可以灵活地安排一些外校的学者或海外学者开设一些短期课程;二是允许学者们自己研究什么就教什么,这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科研成果和探索过程本身转化为教学资源;三是在知识经济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被动地学习知识是不可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关键是知识的理解力和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让本科生较早地进入研究性学习或探索性学习活动之中,站在创造新知识的前沿看知识,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四是学生的学习选择具有灵活性,可以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提高自己对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不同的研究方法的整合能力;五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时间的信息量,避免不必要的内容占用课堂时间;六是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创造性互动中产生更有创意的科研计划,获得更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各院系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设置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活动。

学生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学校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或各院系设立的科研训练项目,可申请认定科研训练与创新活动学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活动或文学创作等,并取得一定成绩或发表论文、取得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的,经院系教学委员会或相关学术组织评议通过后,可申请认定科研训练与创新活动学分。

第三,基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人才个性化发展的可选择性本科教学计划,倡导因材施教和自主学习,适当减少教学计划的必修课比例,大幅增加选修课比例,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性北京师范大学新的教学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培养。

首先,考虑到学生在考大学时个人学习兴趣还不明确以及选择到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坚持给全校一、二年级学生有一次“专业二次选择”的机会。

学生可在学年末提出转专业申请,经拟转入院系考核通过后转入新的专业,这就为确有专长的学生提供了重新进行专业选择的机会,以便使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中得到发展。

其次,在校进行本专业学习的同时可以修读跨学科专业的辅修,双学位课程。

学校在社会普遍关注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汉语言文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等)开设了辅修,双学位课程。

在规定年限内,符合主修专业毕业要求,修满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分者可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辅修专业证书;修满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学分者,可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双学士学位证书。

假如学生在毕业时未按规定修读完辅修,双学位课程且愿意继续修读的,可在毕业后两年之内继续修读未完成课程,修读合格后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或双学士学位证书。

这不仅给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可能,而且对其知识领域的扩展提供了平台。

再次,2009年教学计划增加了选修课的比例。

这一方面可以把教师的研究成果比较灵活地转化成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体现的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愿景。

为了保证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我们加强了对选修课的检测和评估。

我们提出:必修课和选修课是两种不同的选择方式,并不是有不同的质量要求。

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的质量要求不能降低,应该有同样的质量要求和监督保障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